孤狐by黑色禁药坑:80后的购房心理:要中心也要个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21:40
80后的购房心理:要中心也要个性http://edu.QQ.com  2007年06月25日11:23   大中华地产   评论0条 

看“80后”购房心理——

左边有最好的投资商——父母,右边有最亲密的信贷伙伴——银行,站在中间的80年代,比年长10来岁的前辈们,更早地在一扇扇相貌雷同的玻璃窗上寻找自己的未来。

可是,这一代人也有面对未来的迷茫。在他们看来,钢筋水泥的房子顶多算个储物盒,再精致漂亮的盒子,终究是盒子,成不了家。人不是物品,不能住在盒子里。有哭有笑,有喜有悲的80年代,到哪里去找自己的房子?

“电梯公寓?写字楼的电梯早坐怕了。”“160平米?我又不开旅馆,小心在那么多房间里迷路。”“花园洋房?你这人怎么一小资啊,还是一伪小资!”家在哪里?又一代人在呼喊。

努力赚钱买房子

这里,努力赚钱买房子的主体不是“80后”,而是他们的父母。

道理很简单,尽管大部分“80后”拥有比父母更好的月收入,但是他们多提倡超前消费,生活习惯往往无法与其经济实力成正比。众多的“80后”都有着同样身份——“月光族”。

他们买车、买房,讲究的是先天优势,那就是他们身后的勤俭一生、兢兢业业,为了子女可以付出一切的父母。所以,即使“80后”自己不存钱,也有人帮他们理财和不定期、不定额地注入资金。也正因为这样,80年代的资本原始积累,还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买房子的钱大都来源于父母。

在珞喻路某文化公司工作的小明,去年参加工作后,开始考虑从家里搬出来住了。买房,成为首要大事。

小明的月收入在武汉已处于中上水平,但要才参加工作1年的她拿出几万甚至十几万的房子首付,显然不太可能。于是,跟父母合计后,她基本上凑齐了首付。

小明的购房经历,基本上已成为“80后”买房的模本:在这个充满了诱惑的城市中,20出头的年轻人买房子,大多数的房款还要来源于父母的无私资助。

80年代人,独生子女多,唯一的孩子就是父母的心头肉,存钱为了谁?不帮自己的孩子帮谁?

我的地盘我做主

“在我的地盘这,你就得听我的,……开始在雕刻,我个人的特色,未来难预测,坚持当下的选择”,周杰伦的歌唱出了一个年代的心声。对于“80后”的购房者,他们有自己一套思维:付一定的钱,雇一个置业顾问,跟他或她交个或深或浅的朋友,让对方主动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帮他们物色合适的房子。

在个性张扬的今天,“80后”的买房观念,着实让开发商喜欢,他们走在街上看见一个漂亮的楼盘,立刻就会去看个痛快,只要看着喜欢,关于地段、升值潜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几乎很少考虑。“现在房价只会涨不会跌,买哪里不是一样的?”这是他们的新新投资观。

当然,他们也有比较好的习惯,就是认知广泛,那些流连于各大楼盘BBS上看业主大骂物管和开发商,再煞有介事地上去评论一番的正是他们,而在你来我往的“拍砖”(在网络上看到与自己看法不同的帖子后予以反击)过程中,他们又渐渐也成为了专家,买房子时反而甚少上什么大当。他们说:“谁说年轻买房就是冲动?”房子是什么?自我的风格。这是“80后”的居住理念:对细节的追求没有可以归类的序列,总是存在着无数绝对的变数。

也许这是在兼收并蓄却又独自应对的成长过程里所形成的风花雪月。

要有一个阳台,可以坐在那里,晒着冬日的暖阳;要有一个大落地窗,放一架钢琴,可以像王力(王力博客,王力新闻,王力说吧)宏那样来曲《唯一》;有个很大客厅,搬掉所有的家具,就是一个不错的私人篮球场;不要那么多卧室,有一间卖弄玄虚的茶室就好;厨房呢?当然要有情调,这才是灵感倍出的宝地。

如果还有一个大院子?“什么?种花?我要一块麦田!”,“80后”好多守望者。

“城市中心观”凸现

“酷”,流行于“80后”口间的这个词,其实没有它流行的那么风光。他们在蜜罐里泡大,在买房上的感性想象更大于对生活的理性消费。

“80后”大学生早就有了独自生活的能力。在校外租房,就是他们曾经过着的生活。但是一种现象出现了,独居者通常最后会放弃租房生活。为什么?怕孤独!看来“享受孤独”只是“80后”的口号而已,他们对于心理上的安全感依然占上位。

这一点,在买房子上就表现得很明白,要在闹市区,即使面积小、价格高,即使是二手房。“城市中心观”正凸显在这一代人身上,他们强烈要求社会认同感并惧怕被抛弃的感觉。

当森林变成城市,动物进化为人,就注定钢筋森林里群居的出现。他们会怎样面对,怎样选择?正成为所有开发商都期望解读的市场密码,它的答案是市场的购房需求。

探视:月供尽量低 年限尽量长

尽管加息已经成为常态,但仍改变不了“80后”买房者的付款定律——月还款额尽可能低,贷款年限尽可能长。

“买我们楼盘的‘80后’绝大多数把月还款额控制在1500-2500元,鲜有例外。”世界城·尚都的销售负责人显然已把握了“80后”的购房心理,“80后购房者的按揭贷款年限通常是20-30年,而其他购房者更偏向于15-20年。”“银行利息再怎么涨,每月也多不了多少,而工资的增长是不可预计的,只要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我就用不着急。”张鸣在某集体企业工作已有两年,月收入5000元左右,“我的想法就是,有钱也不要提前还款。”常常有人诟病“80后”不切实际,但在房产消费上,他们却被销售员称为“很实用主义”的一群。

目前,在武汉,总价在30万左右的房子是最受“80后”的欢迎,面积则多为50-80平方米。

“目前的‘80后’购房族多喜欢购买两房单位,甚至一房单位都深受青睐。”熟悉市场的人士介绍说:“也有不少人喜欢一步到位,购买一套小三房单位。”该人士表示,一般来说,“80后”购房族比较注重私密性,特别要求客厅与卧室在设计上的隔音。

在2005年,“80后”买房现象还是极个别的案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结婚、立足等刚性需求的推动下,他们正逐渐成为房产市场不可忽视的消费力量。

数据显示:2006年,21-30岁这个年龄段比30-40岁年龄段的购房者比例高14个百分点。

评论:“80后”的个性与共性

从古至今,每一位思想家总是试图寻找破解社会结构秘密的钥匙,为一个群体赋予更大的意义,相信是他们在驱动历史,比如熊彼得认为那把钥匙就是破坏性创新,勇敢无畏的企业家精神维持了社会的活力……而我们这个社会相信的是,未来几年,将是“80后”主宰的时候,这一点,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已经做过论证:“婴儿潮出生的人虽然只占现美国人口的28%,但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却占美国整体经济10兆美元的一半,婴儿潮人口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的股市涨幅、房屋需求、国际航空、个人计算机、电脑网络和运动休闲工具的需求。”在这座同时供800万人共同呼吸、工作、发愁、享乐的城市中,第二代“婴儿潮”已经开始退浪,“80后”成了城市新的方向,在他们呼吁个性的声音里,我们却看到了共性:在不断崛起的高层建筑中寻找一个方格子,然后再买一辆车,以便从睡觉的方格子赶往工作的方格子,把不算少的时间花在堵车与寻找停车位上。

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几乎过几天就会听到类似的询问:“有好的房子推荐没有?我要买房。”买房难,买合适的房子更难,成为这一代人的焦虑。这与人类思想的特征变化不无关系,近代社会思想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将经济增长、工业化、技术进步、商业化视作社会进步的基础,而将人们感知事物的方式比如文化、社会心理、社会关系视为次要的、反射性的。

寻找单一的决定因素的努力,常常让现代社会的分析者们迷失方向。一心寻找决定购买人群消费欲求点的开发商们,正将城市改变得单一。

每个城市似乎都陷入了这种危机:在市中心的所有楼盘都营造出了“中国特色”;而在郊区楼盘正在复制欧洲风貌,海德堡、温哥华或者格林小镇(查看地图)。

难道武汉就是这样?池莉说,武汉这个城市,真有一种隐秘的迷人因素:这就是水。可是,水去了哪里?江景、湖景已经变成滨江楼盘的共性。

生活环境共性,正在改变“80后”所倡导的生活态度个性。时代如此,我们如何更改?

1939年出版的《江村经济》一书中,年轻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满怀深情地写道:“不管过去的错误和当前的不幸,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将再次以一个伟大的国家屹立在世界上。”这种朴素的情感或者是我们唯一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