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身后有狼by黑色禁药:六经与史学思想(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4:57:20
关于[六经与史学思想(五)]的字幕:
  • 譬如说王安石变法
  • 是想仿照《周官》
  • 进行改革 变革
  • 但是他又不想做一些
  • 他又没有很好地
  • 做一些变通处理
  • 因此他的 王安石变法
  • 没有收到效果
  • 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失败了
  • 就是说他没有能用
  • 通变变化的观点
  • 来看这个问题
  • 所以他们这个
  • 虽然取到了思想的资料
  • 但是还必须要结合当时的条件
  • 这种变化来看问题
  • 所以我们应该把《周礼》
  • 《尚书》和《周易》结合起来
  • 就是要以通变的观点来看问题
  • 过去古代
  • 后来在别的地方形成好的制度
  • 你搬过来以后
  • 必须要结合你的具体的条件
  • 那么按照《周易》的解释说
  • 按照你的史
  • 按照你的事 对吧
  • 进行来审议以后
  • 来进行从事政治的活动
  • 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 而且我们有很多的人
  • 在20世纪的时候
  • 特别是把这个《礼运》篇
  • 作为我们奋斗的一个蓝图
  • 把这个《礼运》篇的
  • 大道之行也 这段话
  • 作为大同世界一个追想
  • 包括孙中山在内都是如此
  • 因而把《尚书》
  • 把《周易》和三礼
  • 要作为一个整体
  • 来去联系起来看
  • 同时我们进行思考
  • 来去总结历史的兴衰经验
  • 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 前面这三个部分
  • 我们现在重复说一下
  • 首先第一个 是吧
  • 就是《尚书》的思想
  • 《尚书》思想里面总结
  • 历史总结
  • 它特别提到要保民 重民 重德
  • 就是历史兴衰的变动
  • 历史兴衰的变化
  • 和我们的这种重民思想
  • 保民思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周易》里面是讲
  • 联系的 变化的观念
  • 在事务中间
  • 历史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平静的
  • 它是一个变动的过程
  • 在变动之中要去求通
  • 通其变 使民不倦
  • 它的根本落脚点
  • 也是使民不倦
  • 不感到困难 不感到困惑
  • 仍然是考虑到民的问题
  • 那么到了三礼的时候
  • 三礼里面
  • 它其中也仍然是把它的落脚点
  • 关心在民的方面
  • 关心在这个民的方面
  • 三礼把历史
  • 也是看成一种变化
  • 它一方面说了人情和人欲
  • 大欲是人之所需要的
  • 但是也必须用礼制
  • 去进行节(制)约
  • 它说何谓人情啊
  • 喜 怒 哀 惧 爱 恶 欲
  • 七者 弗学而能
  • 这个七个方面你不要学都可以
  • 你高兴 你生气 你哀伤
  • 你惧怕 你爱 你恨 你的希望
  • 这个七者
  • 每一个人都不学而可以的
  • 何谓人义
  • 什么叫做人义呢
  • 父慈 子孝
  • 做父亲的要慈爱
  • 做儿子的要孝顺
  • 做兄弟的 兄良
  • 做兄长的要很善待
  • 做弟弟的
  • 要很好地照顾哥哥 弟弟
  • 夫义 做丈夫的 男的
  • 应该也要有他自己的夫义
  • 那么作为
  • 古代人讲那个 妇听
  • 那么作为妻子的
  • 要很好地管理 很好地听从
  • 长惠 长者要恩惠
  • 幼者要顺
  • 君仁 臣忠
  • 君要仁爱 臣子要忠心
  • 十者谓之人义
  • 所以它说 讲信修睦 谓之人利
  • 争夺相杀 谓之人患
  • 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 修十义
  • 讲信修睦 尚辞让
  • 去争夺 舍礼何以治之
  • 就是人都有七情六欲 对吧
  • 都有自己这个方面 对吧
  • 那么就必须用礼义
  • 来去调节这种关系
  • 从根本上说
  • 人的饮食男女是人的大欲
  • 死亡贫苦是人的大恶
  • 这方面都是必须要靠制度
  • 靠礼制来去进行调节
  • 来去进行从事这方面的关系
  • 那么三礼之中
  • 在《礼记》中间
  • 它特别又把儒家的思想
  • 就是仁 强调仁 强调顺
  • 要大顺 强调大顺
  • 00:06:00,130 --> 00:06:02,722
  • 体信以达顺
  • 故此顺之实也
  • 这又带有一定道家思想的倾向
  • 所以三礼思想是比较复杂的
  • 我们要看到它有儒家的观念
  • 但是它又有道家的思想在里面
  • 在里面 对吧
  • 所以等级礼制
  • 在维系社会里面的作用
  • 是很大的
  • 父子笃 我们前面讲过了
  • 父子笃 兄弟睦
  • 夫妇和 家之肥也
  • 大臣洁(法)小臣廉 官职相序
  • 君臣相正 国之肥也
  • 这个就是三礼的
  • 反反复复地讲得东西
  • 都是谈到这样一个观念
  • 如果不依从这个的话
  • 那就很可能
  • 造成社会的一些变化
  • 社会的变化
  • 承敝易变 使民不倦
  • 通其变 使民不倦
  • 都是一个道理
  • 它到一定时期就发生一些弊端
  • 暴露一些矛盾
  • 产生一些问题
  • 这个时候
  • 作为政治家 作为思想家
  • 就要及时地调整
  • 及时进行变革
  • 使制度永远向前地
  • 在不断地更新
  • 只有这样才能使制度
  • 在常新 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 不能把一个制度
  • 看成是完美无缺 永远不动
  • 那是不行的
  • 必须要看到
  • 这个制度的移动走向
  • 这个礼制产生
  • 它不是古代就有的
  • 是到一定时候才产生的
  • 产生过以后
  • 对社会的变化 对社会的发展
  • 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 当然其中也有些消极部分
  • 但是主体上说
  • 是促进这个社会的和谐
  • 促进社会的安定
  • 使社会发展
  • 但是到一定时候
  • 这种制度又发生一些变化
  • 要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调整自己的思路
  • 这个对我们看现实
  • 对我们看这个社会
  • 是很有价值的
  • 为什么说
  • 我们中国的史学思想很丰富呢
  • 西方史学家 西方的学者
  • 认为我们中国
  • 只有历史典籍 而没有史学思想
  • 这是他的误解 他没有理解到
  • 在我们这个史书里面
  • 在我们古代经籍里面
  • 就包含了很多的丰富的
  • 史学思想
  • 我们在前面一再说过这一点
  • 在讲完《尚书》《周易》
  • 和三礼 和史学思想的关系
  • 以及它的意义
  • 现在我们要谈的是
  • 《春秋》和史学思想的关系
  • 当然《春秋》是中国
  • 古老的一部史书了
  • 当然它有它的史学价值
  • 那么怎么理解
  • 《春秋》的史学思想
  • 对后世的历史学工作
  • 对后世的从政 治理国家
  • 对后世的史书的编撰有意义呢
  • 从什么角度谈这个问题呢
  • 首先我们要谈一谈
  • 《春秋》的一个特点是什么
  • 就是第一个问题
  • 叫 属辞比事
  • 属 就是那个家属的属
  • 那个属
  • 辞 是这个《辞海》的辞
  • 属辞比 是比较的比
  • 事情的事
  • 属辞比事
  • 是史书编纂的基本精神
  • 这个怎么理解
  • 那么首先我们去看
  • 这四个字从哪儿来的
  • 是谁说的
  • 《礼记·经解》篇里面
  • 有一段文字
  • 对儒家的经籍意义作了说明
  • 那么前面的是
  • 不是《春秋》问题
  • 我们稍微读快一点点
  • 温柔敦厚而不愚
  • 则深于《诗》者也
  • 就是《诗经》的一个含义
  • 就是 温柔敦厚而不愚
  • 疏通知远而不诬
  • 则深于《书》者也
  • 就是你对于《尚书》
  • 要有很好地了解的话
  • 就是疏通而知远
  • 而不扭曲 错解
  • 这也就 疏通知远而不诬
  • 则深于《书》者也
  • 广博易良而不奢
  • 则深于《乐》者也
  • 絜静精微而不贼
  • 则深于《易》者也
  • 你思考很精密
  • 但而不是走上一个钻牛角尖子
  • 恭俭庄敬而不烦
  • 则深于《礼》者也
  • 属辞比事而不乱
  • 则深于《春秋》者也
  • 所以 属辞比事 的理解
  • 是我们理解《春秋》书的
  • 基本特点的
  • 那么 属辞比事
  • 是什么意思呢
  • 这个唐朝的孔颖达
  • 作这个《正义》的时候
  • 他的书里面就这么说的
  • 属辞比事是《春秋》教也者
  • 什么叫属
  • 属是合也
  • 把一些好词语合在一起
  • 比是近也
  • 把一些相近的事情合在一起
  • 《春秋》聚合会同之辞
  • 是属辞
  • 比次褒贬之事 是比事也
  • 这样就把《春秋》的精义
  • 归结为 属辞比事
  • 就是说通过一些词语
  • 通过一些编排
  • 一些好的事情 坏的事情
  • 要褒要贬的事情
  • 把它合在一起
  • 来显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 对事件 对历史史事的评价
  • 这就是表明的
  • 我们的史学的价值
  • 史书不光光是记载历史
  • 它是通过这样一些 属辞比事
  • 来显示史学家
  • 史家对历史的看法
  • 对事件的看法
  • 春秋战国时期里面
  • 诸侯王国有很多史书
  • 其中以《春秋》为书名的有
  • 有《晏子春秋》
  • 吕不韦《吕氏春秋》
  • 都称作为《春秋》
  • 墨子说过
  • 他见过百国《春秋》
  • 见过一百个国家的《春秋》
  • 当时说那个百是
  • 是指多的意思了
  • 大约是真实的
  • 这么多的作品里面
  • 大部分都是历史记载
  • 或者是和历史记载有关系
  • 在这些《春秋》中间
  • 鲁国《春秋》是具有代表性的
  • 《春秋》不能说完全是
  • 出自孔子的手笔
  • 但是和孔子有关系
  • 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 所以有的学者说
  • 像周予同说过
  • 六经与孔子的关系很密切
  • 所以对这一部书的
  • 是一部史书
  • 它的特点就是四个字
  • 这四个字
  • 就是我们所需要掌握的
  • 就 属辞比事
  • 就是它不仅仅是编年叙事
  • 而且在编年叙事里面
  • 它通过它的词语
  • 通过它编排的
  • 这样一些各种的事件
  • 来去显示它的观点
  • 所以过去有人把史学家的记载
  • 就是纯粹当作记载史事
  • 只是编编抄抄的写史
  • 这是不对的
  • 甚至于一些西方人说
  • 中国只会编一些史书
  • 编一些东西
  • 而没有自己的见解
  • 这是第一个问题要看
  • 第二个问题
  • 就编年叙事中
  • 寓就是公寓的寓
  • 寓史家的观念
  • 就是史学家在编年
  • 叙事就是把这个
  • 按照年代来去记载史的时候
  • 他这个里面就有自己的用心
  • 就有自己的用意
  • 譬如说《春秋》
  • 起于鲁隐公元年
  • 止于哀公十四年
  • 就所谓 获麟绝笔
  • 从形式上看
  • 它是把一定的历史
  • 一定时期的历史
  • 把它称为一种有限的记载
  • 那么记载问题以后
  • 就必然有起止时间
  • 什么时间开始记
  • 什么时候直接终结
  • 这就是《春秋》编年叙事
  • 这就是比事的哲学价值
  • 譬如说《春秋》一开始
  • 就写了 春王正月
  • 春王正月 是尊周王正一统
  • 春秋大一统之意
  • 从它这个起止时间就看出来了
  • 就尊从周王
  • 而不是它以它的鲁国的记载
  • 它 获麟绝笔
  • 到最后的时候它也是从孔子
  • 那个时候看到这个
  • 一个祥瑞的兽过去以后
  • 它就停止 这就限制在
  • 就在那个时候 那个时代
  • 就说明孔子有自己的用心的
  • 把这个二百四十二年历史
  • 作为一部
  • 春秋变动的
  • 一个大时期的(史学著作)
  • (来)看待
  • 来去谈自己的想法
  • 所以《春秋》记载历史的时候
  • 从什么时候开始
  • 到什么时候终结
  • 这里面怎么编年
  • 怎么叙事
  • 都是史学家
  • 有一定自己的想法的
  • 这是《春秋》的史学精义
  • 我们所需要掌握的
  • 所以有人把这个
  • 《春秋》的叙事
  • 只当成一个断烂朝报
  • 这就是王安石的说法
  • 这是不正确的
  • 这是第二个问题
  • 第三个问题
  • 史事 史文和史义结合在一起
  • 这是史学家写的历史事情
  • 和他的文字表述
  • 和这个里面所含的意义
  • 他的史评也好
  • 或者他自己包含在里面的意义
  • 这三者是合一
  • 这三者合一
  • 才能成为一种完整的史学著作
  • 《春秋》是史事 史文 史义
  • 三者结合在一起
  • 《孟子》的《离娄下》篇
  • 说过这么一句话
  • 就记载过孔子一段话说
  •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
  • 就是先王一些事迹以后
  • 被熄灭以后
  • 这个时候《诗》也没有了
  • 《诗》亡然后《春秋》作
  • 就是时代发生变化了
  • 晋之《乘》 楚之《祷杌》
  • 鲁之《春秋》
  • 这个历史著作
  • 各个国家的名称不一样
  • 晋国叫《乘》
  • 就是那个乘法的乘
  • 乘车的乘
  • 楚国之《祷杌》
  • 是衣字旁搁一个寿字
  • (杌是)衣(木)字旁搁个兀的
  • 楚国的史书
  • 鲁之《春秋》
  • 鲁国的《春秋》 一也
  • 虽然名称都不同
  • 但是它们都是史书
  • 春秋国家的史书
  • 下面说了
  • 其事则齐桓 晋文
  • 它们讲的事情 都是记载
  •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情
  • 其文则史
  • 他写下来 把这个事情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