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什么为统领:少林禅医:佛家“两粥一饭”的长寿科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49:03

       “两粥一饭”体现了佛教三餐倾向清淡的饮食特点,它是佛教长寿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独有偶,著名的长寿之乡广西巴马也有这样的习惯。大道至简,这个看上去极为普通的饮食传统,其实蕴藏着最丰富的长寿科学。

 

  早晚喝粥,中午吃饭,这几乎是古今每个僧侣饭桌上不变的三餐食谱,已经延续了好几代。尽管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已十分优越,不再为粮食发愁,可“两粥一饭”的饮食传统依然保留。长期关注长寿现象的专家们惊奇地发现,在佛教流行的“两粥一饭”饮食模式与僧侣的长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粥,古时称糜、膻、酏等,古人写作鬻中国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为食用,2500年前始作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谓粥可实五脏六腑之气,且能逐热,一饮汗尽,二饮热去,三饮病已。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中医里面有“汗”法,张仲景在这里是用粥帮助取汗,汗去热退,而又不会因为汗去得过度而伤津,因为粥能补充人体津液。现代医生在你感冒时,也常常会劝你多喝开水,以帮助退烧。但是稀粥比开水养人啊!另外,患便秘的朋友,大概听说过医生这样的介绍:早晨起来,空腹喝两三杯温开水。我也试过,这办法还真的管用。但我想,长期这样对脾胃还是不好,现在,我还是劝你喝稀粥。隋唐以后,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

  宋代苏东坡对吃粥很有兴趣,苏东坡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作《食粥》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知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从而将世人对粥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所谓“宛丘平易法”,是指北宋诗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文潜,即张耒(张耒有《宛丘集》),曾经写过一篇《粥记》里边说:“ 张安定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脏腑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妙齐和尚说山中僧,每将旦一粥,甚系利害,如或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渴,盖能畅胃气,生津液也。今劝人每日食粥,以为养生之要,必大笑。大抵养性命,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正在寝食之间耳。”张耒的这段话,在《本草纲目》里也曾引用过。佛门特别崇尚早食粥,佛门普遍认为粥有五利,即:善除饥,除渴,消宿食,使大小便调适,除风患,所以妙齐和尚才会那么说。

   中国从汉代起就有关于粥的记载,明代李时珍在他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中列有50多种粥的做法和药效。可见,在那时,粥就是公认的养生保健佳品了。

  古代医家曾说,浓米汤可代替参汤。过去乡下孩子,如果母亲没有奶水喂养,就用米汤喂孩子,结果孩子照样长得好好的。

  不是农村里的人,难以吃到新出的大米,用新米熬出的那个粥啊,那可真是香哟!粥上层的那层米油(新叶人称粥被,或粥皮),就更补喽!你恐怕还不知道这一点吧?

  早晨喝粥的好处是调节脾胃,因为胃经过一夜的蠕动,存食基本排空,此时处于空虚状态的胃正需要补充水分和吸收营养,如果吃些生冷坚硬的食物,则会刺激胃,使胃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医学入门》中有“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的记载。宋代文学家张耒专门写了一篇《粥记》来说早晨喝粥的好处:“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

  中医有“年过半百而阴气自半”的说法,意思是老年人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肾精不足的问题,经常喝粥,可以起到补益肾精、益寿延年的作用。而傍晚酉时(17~19点)是“肾经当令”,即肾经值班的时间,此时补肾事半功倍,所以晚上喝粥补肾的效果会特别好。

  古人都极力称赞粥的养生保健功效,在僧团组织中很多僧侣就是通过坚持早晚喝粥,治好了胃痛、失眠和便秘的毛病。不过,喝粥最大的好处还是养胃,因为它不但不会消耗胃气,而且能补益胃气。胃是我们的后天之本,保养好胃,就等于是在长寿这条路上成功了一半。

  中午的餐桌上拒绝大鱼大肉、大油、大糖,青菜、萝卜、菠菜、豆腐才是僧团的当家菜、家常菜,就像俗谚说的:“鱼上火,肉生痰,豆腐青菜保平安。”

  说到底,大千世界的奥秘,其实都很平常的展现在你眼前,但是你不识不知啊。古代的许多风俗,也蕴藏了古人的智慧,却被自以为聪明的现代人抛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