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非诚牵手成功歌曲:论有效教学中的教师作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6:34:18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随着新的课程理念不断深入,教师的定位也在不断的更新:学习的引导者,课堂管理的组织者,探究过程的合作者等。在“减负实效”的要求下,只有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才能使学生教学活动中有所得,在有效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使教学真正做到减负提质。
二、有效教学的含义
1.有效教学的定义:
    何谓有效教学?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学生取得最大度的知识与技能提高。
2.有效教学的特征;
A.有效果:通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收获吻合或超越预期教学目标。
B.有效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取得最大的教学成果,学生有最大化的进步。
C.有效益:即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教育需求相吻合的程度。
    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内容: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等。教师重点着眼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教。有效教具体是指促进学生学的有效教学,包括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逐渐形成既相对稳定又随教学情境灵活调整的基本范式。
三、有效教学的误区
1.表面热闹,深层苍白
    新课程倡导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于是,讲“动”讲“活”讲“美”的教学样式在各示范课上层出不穷。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动了,课堂是活了,学生参与度不可谓不高,课堂气氛不可谓不生动。可静下心仔细研究一下,不难发现孩子们回答要么不假思索,要么非此即彼;课堂中学生讲的多了,动的多了,表演的多了,可是思考的却不多,探究的却不多;忽视关注孩子们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发展轨迹,忽视培养孩子们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指导和情感的熏陶,忽视了孩子们内心的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深刻领悟。
2.留于形式,实质缺乏
    新课程倡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观摩课再难见日常教学秧田式的课桌摆放。常见教师一个问题提出,同学们立即将小脑袋凑到一起,窃窃私语一两分钟,对于问题需不需要合作,怎么合作,合作成效如何,往往被忽略。孩子们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很短,以至于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深入思考的时间,因为没有独立思考就交流,压根儿就交流不起来,即使交流也是浅层次的,根本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况且这种合作往往是被动的,学生的思维不具有主动性,其效果可想而知。
    北师大肖川博士曾经说过: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会是“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
3.忽视预设,把控失调
    现代的教学强调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是跟学生一起分享理解,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对新课堂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课堂上有许多无法预料的未知因素,要应对千变万化的课堂与个性突出的学生,只有做好充分的预设。课前既无法预知课堂上会出现些什么,课后便无法测量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跟着感觉走”的现象,只有在课前做好充足的了解(学生与教学内容),分层预设,才能“放亦有度”。
4.教师缺席,效率缺失
    我记不得哪位特级教师在上个世纪就曾说过:“教学的奥妙就在于该讲的讲、该问的问。”现在的教学活动拒绝满堂灌,教学过程中谈“讲”色变,都怕担上“灌输”、“填鸭”的罪名。于是,本来一点就明了的简单问题,却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或者是抛出一个问题,务必追求开放,不停地重复“你说!”“你说!”,白白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孰不知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就要在“首席”位上起到首席效用,不能杯弓蛇影,使教师教导任务消失殆尽。
四、提高有效教学的环节与活动:
    教师是教学活动开展高效的基础,除了有认真,细心,耐心等品质外,在专业上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语言准确到位流畅,课堂口语生动机智等。还要在教学活动开展前与结束后有针对性的多观察,多动脑,多实践,多反思。
(一).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环节:
1.针对教学目标:
    每节课都有这节课应完成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这教学目标而开展,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达成这一目标而展开。观察、讨论、思考、游戏、概括、总结等等。在这些环节中教师的提问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大家知道,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思维由问题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四个条件:一是问题必须与思维有关,揭示教材或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实质矛盾,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二是问题必须适合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三是考虑教育上"合理"的提问。原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提问方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远没有解决的教育学生的问题,他要求采用"教育上合理的提问方式",如果提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且学生又不可能照搬课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认为,进行了"教育上合理"提问,例如:"一个电珠、一个电池、两根导线能连接起来吗?"对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毫无困难的回答:"能",这个问题不是教育上合理的提问,可是如果提问:"一个电珠、一个电池、一根导线能连接起来吗?”学生在课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他必须自已对自己说能的结果加以研究和组合考虑,因为这个问题的信息量处于最适当的程度,所以,它是"教育上合理"的提问,但如果进一步问:"现在再给你一根导线呢?"这个问题会有其它信息的干扰,也不是教育上合理的提问,最后,还要考虑如何通过提问来教会学生提问。如:教师用猜谜的方法来概括某一鸟类的特点,让学生猜。随后让学生也模仿这一方法让老师或同学来猜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会了学生观察、概括、组织的能力。没有猜出来的,同学们就会思考并向出谜学生提问:没观察清楚、特点概括不好、语言组织不明表达不清。通过反复几次,学生们在游戏中把鸟类的特征这一知识内容掌握。
2.针对教学内容:
    每个单元教学内容不同,教材中的知识与技能的凸现比重也不同。因为新教材不仅是教材内容变了,更重要的是强调教材知识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来划分它们在课堂中的内容。如:做像筋琴时,可以让学生做的时间多一点,在学生做好的基础上,再交流在制作中的发现和改进的方法;在《玩磁铁》的第二课时中由于后半部的操作部分相对的简单,所以前半部有关磁铁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表述,所花的时间可以略多一点。
3. 针对教学对象:
    教师的指导是面对全体学生,课前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多研究学生,根据教材做到备课备到人,备课时,要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考虑到他们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以及年龄特征后,根据教材与学生相结合准备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如我曾经上过《鸟》这一课,要求入学才两周的小学生能看着手工示意图折出一只鹦鹉,我在备课时,就觉得这对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们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运用多媒体在每个步骤下编了号,对于容易出错的地方,给予适当的讲解,这样让学生既有自己动脑的体验,又有同学间的互帮互助。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初步学会了看图操作的方法。
4. 针对教学环境;
    科学课的家学范围上至天文下到地理。中间穿插物理、化学、人文、技能等学科。因此,重视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各种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补充一些课外的内容,使知识多向联系,触类旁通,为学生的综合能力里奠定基础,例如在教材《亲近动物》教学时,我加入了鸟类知识和动物之最的介绍;教学《变色游戏》的时候让学生观看各种光在实验室里重叠的变化;教学《走进植物》中我向学生们展示了国花和市花的相关资料。特别是在种子的教学中我对种子的相关知识如传播、储存等也进行了介绍,我还根据这些编了我校的相关课本《种子大花园》。教学中根据学生能够的不同知识水平、不同深度、不同广度让学生多体验、多感受,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想法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
5. 针对教学媒介: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加强直观性,运用好教具,安排好实践活动;对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不拘于一个刻定的时间,可以给学生多点时间如:小饰物的制作、种子拼图等,除在课堂内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回家后继续完成;学生学习了有关灯的知识后对自己的爸爸妈妈介绍家里灯的名称和常用地方等等。在学生们的活动过程中利用学生们的求知欲、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从中体验和感受科学知识。如:教学我们的周围、身边的东西、走近植物等时可以安排学生参观校园;小乐器、玩磁铁、灯的结构等教学都可以直接提供给学生实物教具,让学生能在任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都可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然后再与学生一起解决。
6.针对课外因素:
    教师的任何教学设计,其最后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在教学环境中自主的学习,所以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有意的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能表现出来,还要把在课堂中的兴趣延伸到课堂外,把在课堂外的领悟带入到课堂中,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如在教学《灯的故事》中,我发现学生对灯的知识很感兴趣,我就让学生回家后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家里的灯对自己的爸爸妈妈做个介绍,当我再到教室里时,学生争着说回家后的表现以及父母对他们的赞扬,有的学生还介绍他们外出游玩时注意了看到的灯,原来前几天正好碰上节日,他们出门时特意留心观察的。记得在教学《亲近动物》《走近植物》等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以自选小组为单位猜谜、竞赛、分角色等小游戏,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个个玩得高兴,学得快而且具有丰富的想象,提出了很多自己独到见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课内外的很多不但让学生在课堂内积极参与,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并且他们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把课外获得的知识补充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层现出来,达到双向促进的作用。
(二)提高有效教学的教师活动:
1。课前备课:
    这里的课前备课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上课自己备课,一种是个人上课集体备课。无论是哪种,都需要执教教师在备课前对教材的熟知和对学生的了解。对教材的熟知是为了能在备课前知晓教学内容前后的知识连贯以备在备课中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深浅尺度。在教学设计中有针对性的环节安排,有效的利用好教学时间,学生通过35分钟后有所得。避免课后学生学地茫然或失落。对学生的了解有利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吸引学生的长时间关注。学生尤其是小学生,集中关注的时间不是很长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前对执教的对象有所了解而采用有的放矢方式方法。集体备课是集众人的智慧,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通过集体备课能扩大执教教师的思路,补充个人思维的局限性,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更连贯更有序。
2.认真听课:
    听课是听别人上课。在这个过程中,听课者如果能象自己上课那么投入,听完课后,听课者必有收获。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执教的风格也迥然,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认真听课,发现执教者在教学中的亮点,哪怕很少,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是帮助很大的。听一节课学到一点,听十节课呢?自己以后的教学就会很有特色。所以认真听课是提升教学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3.及时评课:
    每一节课都有优缺点,通过及时的评课,能梳理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感悟。在评课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分析自己的教学方法的优劣。听别人的评课能开阔自己的教学见地。所以及时评课是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一显著方法。
4.课后反思:
    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是自主的个体,很多教学环节不一定按照自己原先的设想而开展。在这过程中,自己解决的方法是否有效,补救的措施是否到位这些都值得在教学后进行反思。课后反思的功效不亚于课前的备课。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对象的掌控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自己反思,是教师自身提高教学能力的主观作用。
5.多方观摩:
    多听课,不光是听自己本学科的课,有条件的话,多观摩其他学科的教学课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虽然学科不同,但教学的对象相同,教学的方法互通,教学环节的借鉴,教学应变的措施等等,只有在多观摩其他学科的课,这些方面的辅助作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显而易见的。
6.举一反三:
    在集体备课中其他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在听课中执教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评课中听课教师对教材的见解都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能力。在有了那么多方面的帮助,教师自己本身也应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教师自己的特点与教学风格要与那些好方法好经验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五、提高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积极)是学习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
1.抽象概念具体化:
    科学难学,科学难教,难在科学中有很多的科学概念,难在学生对抽象的科学概念不理解。要让学生易学易记,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结合具体形象的事例,如“镜子与镜片”教学时,穿插介绍照哈哈镜的趣味故事,“人体知识”用小偷入室盗窃的故事引出每个人的指纹的独一性,两名同学抬“轿子”游戏导出杠杆的省力省时性等等。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从具体的问题中理解概念。
2.课堂联系生活化:
    《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了以下五点:我们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我们通过探索来学科学;我们通过合作来学科学;我们需要用时间来学科学;我们通过发展学生个人的知识来学科学。把课堂内容与生活中的例子、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动态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烈,听的格外入神。如每天常喝的豆浆加了盐、酱油或醋后,颜色、浓稠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化学现象,如“材料的发展”通过家里日常用品为切入点,家里使用洗涤用品能去污等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都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出来。把科学课置根于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学科学的同时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学生共同做科学,便在课堂上出现了这么多趣味性的“科学故事”。
3.问题连接情景化:
    在科学课上,科学知识的延伸性较强,学生认知的思维跳跃很快,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情境与问题的连接,如讲解地球上的自然灾害时,结合当年当时的相关新闻;讲解物体的传导时,结合自己拿热饭热菜的情景,讲解疾病与预防时,结合在学生周围曾发生过的SARS或甲流感等。学生在回顾自身感受的同时带着问题把教学内容理解,将所需学生理解的问题在情境中呈现,适应学生的认知习惯,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牢固。
4.团结合作自主化:
    班级中学生的人数较多,知识结构参差不齐,通过学生间的协作,创设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如:连接简单电路时没有底座的连接,需要同学间的密切配合,用弹簧秤测重,用磁铁“接龙”等活动都需要学生的协作。组合小组成员众多已有知识与经验,通过协作让小组成员更快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5.教学规划有序化
    课堂教学活动看似单独展开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要使教学真正有效,必须做到教学有序、螺旋、系统。就是把单节课置于一学期、一学年甚至整个学段的教学系统中去规划。只有所处的整个教学系统有效的时候,某节课的有效性才会得以显现,同样,只有做到每节课都有效,整个教学系统才会有效。《科学与技术》教学内容是围绕着6个模块展开的,每册都有相关内容,只有整体研究教材,分层设计课时活动,教学内容才能起到真正的提高学生科技素养的载体作用。如二年级的鱼单元,导入就可以结合一年级所学的相关鱼知识。电学知识低年级的与高年级的有效结合,学生学习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承担起协助、指导学生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