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圣txt全集下载:念佛胜易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9:33:14
 是尽人事听天命。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当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自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与其自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要感谢告诉自缺点的人。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如果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自的生命将会不平凡。原谅别人
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自己的烦恼吧!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自会很痛苦。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当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当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夸奖、赞叹、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指示、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我才会进步。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 花美草。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自己。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切。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自己。 别人讲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自己会不会用。如果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不对,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对,也要向他人求忏
悔,那就是修行了。当自己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自己的缺点。 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自己痛苦的人还要多。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别人永远对,自己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慈悲是最好的武器。 只要面对现实,才能超越现实。 
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自己的良心。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有时候
冷静问问自已,在追求什么?活着为了什么?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自己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
想,这个就是慈悲。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 念 佛 随 缘 ]

  弘扬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是帮助众生觉悟,降伏烦恼。如果帮助众生增长贪嗔痴的,绝对不是善知识。弘道都不能勉强,随缘,缘分成熟的时候,凡事都会自然成就。随缘说法,应机施教,才能惠予众生真实利益。修学佛法要心地清净,有智慧能够随机应变,才能够自度度他。戒定慧表现在日常生活上,有种种的形态,。能够度自己才能帮助别人,不能自度绝对没有办法帮助别人。如果心不清净,就是佛菩萨来说法也不会开悟。佛陀教化众生,都是随机说法,并没有定法可说,只要能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都是正法,值得赞叹。真正能够帮助众生得到真实利益的只有念佛法门,真正放下身心世界,业障一定是快速消除,觉得轻安舒畅,法喜充满,生活过得安乐、自在。法缘与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人生最大的收获就是改错!生活在这个世间,要懂得随缘而不攀缘,恒顺众生,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懂得恒顺众生,对世间法会更认真、会做得更好,努力地去帮助社会大众。迷的时候,一切的工作努力,都是为自己、为家庭;悟了的时候,都是为社会、为众生、凡夫念念有自
己,菩萨念念当中没有自己。离相就是放下。放下什么?“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放下,是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绝对不是“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不是的,这些现相存在,确实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离心里面攀缘的相,离这个四相,四相怎么离得开?离攀缘的相,心里不要着相,事上就没有妨碍。造成障碍的是心里的执着,与事不相干。 学佛,不是家也不要了,事业也不要了,那就完全错了!佛法在世间,
要真正能够利益自己、利益一切众生,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要懂得随喜,随喜功德。随喜就是随缘,随缘是遇到了。 遇到就做,遇不到就不做,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清净平等就是真心,清净平等觉,心地清净平等,与佛心就相应了,一念相应一
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何相应?二六时中,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只有极乐世界,没有其他的。极乐世界是什么?方法、境界,那就是极乐世界。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心里不想佛境,就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造轮回业;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修净业,果报不一样,所以世法要随缘,心里要念念不忘西方净土。



《念佛胜易》第六章 一切法门 六字全收《涅盘经》言:
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假如把国王的宝库打开,一个月之内,布施一切众生,这个人所得功德很大。但是,还不如张口念一句佛,念佛的功德大大超过上述功德,不能为比。
 你还不愿专念弥陀名号?你真的是丢掉西瓜,拣了芝麻。西瓜和芝麻的差别远远无法形容念佛和布施的差别。
《增一阿含经》言:
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
若有称佛名号,如构牛乳顷,功德过上,不可思议。
 四事是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就是生活必需品。把日常用品拿来供养地球一切众生,他们的衣食住行所有的一切,都是你提供的,看看,你的功德大不大?当然很大!但是,如果有人用挤牛奶那么长时间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其功德要大得多,两者的差别令人无法想象。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那些修行是有为、有漏、有上的,不能作为出离之因,不能解脱。「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呢,真实、无为、无漏、无上,可以到净土成佛的功德啊!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因地以清净愿心、经过不可思议兆载永劫所修行的功德啊。你
怎么跟祂相比呢?
《大智度论》云:
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
满中七宝,奉施于佛;
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
譬如有人一生下来就能日行千里,他足足走了一千年,你想想看,走了多远!这么一片大地上的宝藏,全部供养佛陀,其功德不如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称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 」。
善导大师云: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其它所有的修行,虽然都是善,都很好,但是,如果跟念佛比,就不能相比了。
 就好像一间暗室,点一支蜡烛,蛮亮的,挺好;如果点一盏日光灯,就更好;如果跟太阳光比呢,不可为比千万亿倍。
 你修行得再怎么殊胜微妙,如果和「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相比,「全非比较也」,为什么?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之行,其它修行,是众生的随缘杂善,怎么可以相比呢?
庆文大师云:
专称一佛名号,则是具称诸佛名号;
功德无量,能灭罪障,能生净土,何必生疑乎!  只要称念阿弥陀佛一佛名号,就是十方诸佛称遍了,能得无量功德,能灭一切罪障,能够往生净土,何必要怀疑呢?

元照律师云:
一乘极唱,终归咸指于乐邦; 
「一乘极唱」指《华严经》所言佛的一乘教法,一切教法虽然讲到极点,但是归结到最后,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全部指向极乐净土了。《华严经》都是登地以上菩萨的境界,到最后,就是普贤菩萨的境界了,普贤菩萨劝所有的四十二个阶位大菩萨,通通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万行圆修,最胜独推于果号。   这样的修行、那样的修行,最殊胜的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果地的名号。
念佛法门叫做果地法门,「果」是和「因」相对的,因地法门就是在因中修
行,慢慢一点点地积累;果地法门,是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把成佛的功德放在六字名号里边,叫做 「果」,这个果给我们,从果向因,所以叫果地法门。这句名号,包含阿弥陀佛因地所有一切修行,那当然万行圆修不能超过六字名号啊。再怎样修行,即使你是大菩萨再来,你也不能超过阿弥陀佛!十方诸佛跟阿弥陀佛比,都还要往旁边退让一截, 「诸佛光明所不能及」,何况我们是博地凡夫呢?所以,你所修的功德,和六字名号比,怎么能比呢?当然是完全仰投六字名号。我们所修的,没有功德。
有一则公案,达摩大师来到东土,梁武帝问他:「朕建寺度僧,功德如何?」梁武帝护持佛教,让出家人安心办道修行,几次发心当和尚,大臣几次重金把他从寺院请回,他可以称作是当之无愧的菩萨皇帝
了。
又云:
况我弥陀,以名接物;是以耳闻口诵,无边圣德,揽入识心,
永为佛种,顿除亿劫重罪,获证无上菩提。
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 
阿弥陀佛以名号救度众生,迎接众生往生净土;众生听闻名号功德、称念弥陀名号,名号当中无量无边的功德,自然进入内心,永为佛种,亿劫重罪顿时消除,必然证得无上菩提。可知念佛是多善根、多福德,不是经中所说的 「少善根福德因缘」。
戒度法师云:
佛名乃是积劫薰修,揽其万德,总彰四字,是故称之,获益非浅。 
  阿弥陀佛名号,是祂兆载永劫积累的修行,把祂因地所修行的万行万德浓缩在「阿弥陀佛」四个字里面,然后显露出来,四字也好,六字也好,都是阿弥陀佛本身的万德,所以,称念祂,就能获得
甚深利益。
德能灭罪,称念佛的名号,称扬赞叹佛的功德,德既然能灭罪生福,名也就有这个功能和效果。
 如果真能相信佛的名号能够生善灭罪,那么对于「称名能够往生」有什么好疑惑的呢?各自于时处诸缘,老实念佛!求生极乐! 将念佛、弘法的功德,回向给群中莲友,及六亲眷属,得佛加持,精进增上,同登莲台。
净空法师:无论什么事情,看淡一点好
1 无论什么事情,看淡一点好,不要太认真,心地愈清净愈好、心量愈大愈好,为什么?与自性相应。
2 我们每一天接受佛的教诲,念念不忘佛对我们的教训,我们要把这些教训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这个叫学佛。
3 学佛之人平常起心动念,要多替别人着想、多替社会着想、多替佛法着想,不要想自己。
4 念念为众生,这个就是作善,为道作善。你这样学佛,世间人对你敬仰、社会大众对你另眼相看——学佛人确确实实跟一般人不一样。
5一般人起心动念是什么?总不外乎“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
6“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这十六个字,是六道众生的烦恼习气,是无始劫来生死的根本,你只要沾染上一、两个,无论你怎样精进努力地修学,你都不能成就。 
7你可以成就佛学,在佛门里面做一个专家学者,在大学里面可以拿到一个佛学博士,你可以做个教授,你也能说得天花乱坠,你的贪嗔痴慢还有,不但有,还很严重,所以你搞的是佛学,你不是学佛。
8 你要跟一个乡下念佛的老太婆比,你不如她,为什么?她将来能往生,能到极乐世界;你将来还搞六道轮回,不能往生!
9 所以我在这么多年,在讲席当中,常常勉励同学,对这十六个字要能看得淡、放得下,这样你往生才有把握。
10 日常生活当中要看得淡,无论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愈淡愈好,将来往生的时候,没有牵挂、没有累赘,这才能得自在。
11 诸位要知道,叫你看得淡,不是叫你不负责任;你要不负责任,别人一看,“千万不能学佛,学佛不得了,连家都不要了,儿女都不要了,父母也不养了,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你把佛教形象破坏了,这个罪过就很重。
12 释迦牟尼佛要是放下工作,他就不讲经、不说法了;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到处奔波,热心教诲,可见事没有放下。所以佛教我们放下,不是放下工作,是放下烦恼、放下欲望,回归到自性——这是佛的意思,我们要懂。
无论什么 事情看淡一点好 
学佛就是学做人--利益无量众生! 
 (一)学佛就是学佛做人,慈悲待人,智慧做事。 
佛教是适应救度一切人的智慧与慈悲之法。把它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陈旧的教条模式都是错误的。佛教是一种教人积极向上,追求完满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是驱散心智愚暗,点燃智慧明灯的火炬。
皈依佛教,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满的精神境界,学习佛陀自省自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万物,慈悲方便利益众生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学习佛陀的出污泥而不染,宽厚仁慈,诚实、光明磊落,无私无我,无贪无嗔,平易近人,心胸广如虚空的人格品德;学佛就是学佛做人,学习佛菩萨的为人处世
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阅读佛经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经中指示的方法落实实践,学一点,做一点,做到多少就受益多少。学习佛的慈悲与智慧是最主要的。佛祖曾在《般若经》中说:‘手中掌握一法,就等于掌握一切法,这一法是什么呢?是大悲心啊
南无阿弥陀佛!
’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萨——这是佛说的。人如果有这样一颗慈悲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慈悲待人,智慧做事’,这是佛教的原则。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坚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恶行善的原则,就是佛教思想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方法。
在家的人学佛应以修慈悲心,修善德为主,至于念佛、坐禅,不需要生搬硬套,可以按照本人的实际情况决定,贯彻佛教的方便原则,家中设不设佛堂,拜不拜佛,不必一律强求
最主要的是要心中有佛法的教诲,以佛为榜样,以佛法的标准为自己言行的准则。
 (二)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听闻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闻佛法后又懂得如何修学的就更少,也就是说,信佛的人中真正学佛的并不多。
信佛和学佛,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信仰非常表面。真正的学佛修行,就是一种生活,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当我们说到修行的时候,想到的往往只是礼佛、诵经、念佛等等。这些算不算修行?当然是修行。但我们诵经的目的是什么?念佛的目的又是什么?
诵经也好,念佛也好,主要是为了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所有从贪、嗔、痴出发的行为,都会形成不善的业力。所以说,凡夫的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当我们产生一念贪心时,内心贪的力量就增强了一分;当我们产生一念嗔心时,内心嗔恨的力量又增强了一分;当我们起一念我慢心、嫉妒心的时候,内心中我慢的力量、嫉妒的力量也在随之增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念佛时,所念的每一声佛号,就是在我们的生命里种下了善的种子;当我们诵经时,就是在我们的内心里种下了佛法的种子。所以,我们是想让内心结出慈悲、智慧的果实,还是无明、烦恼的果实呢?关键在于平时是如何熏修我们的内心
如果我们不断地贪婪、嗔恨、嫉妒,烦恼就会渐渐地形成强大的力量,甚至完全左右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不断地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慈悲、智慧的菩提种子总有一天会开悟。
学习佛法,不仅是为了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有的人每天都在忙著家庭琐事、忙著工作经商,偶尔才有那么两个钟头到寺院里听一点佛法,有没有用呢?当然是有用的,但这种作用却微不足道!因为我们长期处于贪、嗔、痴的状态中,短短两个小时所得到的净化
远远不能抵消我们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受到的染污!而凡夫所具有的贪、嗔、痴是来自无始以来的习气,所谓积重难反。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佛作为生活中的点缀,而是要将它落实到生命的实处!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也想学佛呵,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到寺院来,没有时间听经,没有时间念佛。作为在家的居士,的确有很多世俗的事务需要处理,包括家庭、儿女、工作、人际关系等等。但是,什么叫有时间?什么叫没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