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年代之温柔老七网:揭秘三年困难时期李井泉四川调粮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15:00
 顾全大局 为保全国翻老底

  1961年初,四川省委在成都金牛坝宾馆召开全省地委书记会议,讨论全省粮食供应和群众生活安排等问题。恰巧李先念打来电话要求四川继续调粮。李井泉立即反问道:“还要调?再调一亿斤死的人就要过万,你问他还调不调?”李先念要求四川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的调粮决定。中央领导认为,问题发生在四川造成的政治、经济和各方面的影响总比发生在京、津、沪要小一些!长期积压的郁愤已经难以再控制,李井泉的情绪处于崩溃状态:“你是个国务院,我这里也是小国务院呐。你调粮怎么不听听我们的意见。”

  全场都沉默了,李井泉也沉默了。1959年春,四川各地浮肿时有发生,到秋后猛增,死亡迅速增长。1960年初,四川140个县浮肿病流行,死亡率达53.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23‰。可想而知,到1961年,灾害仍在继续,四川缺粮已经相当严重,浮肿和非正常死亡已经压得省委领导们喘不过气来了。

  “李井泉接电话回来,脸色很难看,嘴唇还在发抖。他原封不动地传达了李先念的指示:四川要服从大局,一定要调粮!”

  哪里还有粮食可以外调啊?四川省委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决定只能再调“死角粮”,即从四川东北部和交通不便的通江、南江、巴中等地区往外调粮。为此,“国务院专门派来粮食部的一位副部长坐镇广元,调来几百辆卡车,向外运粮”。

  三年困难时期,四川为全国各地输送粮食147亿斤,在《四川省志》中都有这样的记载:“沈阳、武汉、南京、济南、成都五大军区出动车辆协助四川运粮。”为此,四川人民付出了生离死别的沉痛代价。李井泉也因此成了“搞极左、饿死人”的罪魁祸首。

  声泪俱下 公道自在他人心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七千人大会”。这是一次扩大会议,为着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工作经验和教训,统一认识,加强团结,扭转局面。四川有省、地、县及一些重要企业的领导干部500余人参会。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四川出了大事,关于李井泉的谣言也风生水起,有说他是为了向中央表功,不顾四川人民的死活。在来京出席会议的四川代表团中,有一些干部因对整个四川调粮的内情不了解,就有人给中央写信,要求批判李井泉的严重错误。李井泉在会上就“1958年‘大跃进’农村工作中的错误作了检讨,但只字不提调粮是中央的决定,只检讨四川调粮太多,自己要负主要责任”。第一次检讨并没有获得大家的谅解,他还得进行第二次检讨。

  检讨要怎么做?有苦难言的李井泉彻夜难眠。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第二次检讨,李井泉声泪俱下,却只检讨自己对情况估计不足,要负主要责任。与会的很多同志都落泪了,但有些同志还是不满意。

  周恩来、邓小平、朱德等都参加过四川组会议。这样的局面,中央总要有人站出来说话才能让李井泉过关。周恩来说:“四川粮食调多了,责任在国务院,我是总理,责任在我。”邓小平讲话了:“调粮的问题,井泉同志检讨了。中央也有责任,这个问题不能怪四川省委,四川调粮调得多了些,死人死得多了些,中央也有责任。”朱德专门召开四川地委书记以上干部的座谈会,语重心长地说:“井泉同志检讨两次了,差不多了,四川的问题中央也有责任,大家要团结一致,振作精神,战胜困难,争取工农业生产尽快恢复和发展,我看是大有希望的。”

  听到这些话,四川的同志们如梦初醒,情绪也就缓和好多。

  3月底,周恩来通知东北三省和四川的同志到北京研究粮食问题。会议期间,周恩来称赞四川和黑龙江两省能从大局出发,不讲价钱,外调粮食支援全国。第二天,四川同志李大章向周恩来如实汇报了四川粮食仍有很大缺口,粮食供应仍然很紧张的情况。周恩来听后,当即决定,原计划调出4亿斤粮食现在不调了,今天四川有困难了,全国要大力支援四川,中央再补给四川一亿斤粮食,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几省也都要拿出一些粮食帮助四川。这一举措,无疑给饥饿了三年的四川人民带来了福音,带来了生的希望。此时,压在李井泉心里的石头是否变得轻了些?那紧蹙的眉峰是否有几分舒展?

  1962年,毛泽东听李井泉说四川今年可能增产50亿斤粮食,不无友善地说:“你们就是增加了,也不要支援那样多!”1965年,毛泽东在听取李井泉汇报粮食问题时,评价道:“只懂得大公无私,不懂得大功有私。”这也许是最高领袖对一位无比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最高的评价。          顾全大局 为保全国翻老底

  1961年初,四川省委在成都金牛坝宾馆召开全省地委书记会议,讨论全省粮食供应和群众生活安排等问题。恰巧李先念打来电话要求四川继续调粮。李井泉立即反问道:“还要调?再调一亿斤死的人就要过万,你问他还调不调?”李先念要求四川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的调粮决定。中央领导认为,问题发生在四川造成的政治、经济和各方面的影响总比发生在京、津、沪要小一些!长期积压的郁愤已经难以再控制,李井泉的情绪处于崩溃状态:“你是个国务院,我这里也是小国务院呐。你调粮怎么不听听我们的意见。”

  全场都沉默了,李井泉也沉默了。1959年春,四川各地浮肿时有发生,到秋后猛增,死亡迅速增长。1960年初,四川140个县浮肿病流行,死亡率达53.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23‰。可想而知,到1961年,灾害仍在继续,四川缺粮已经相当严重,浮肿和非正常死亡已经压得省委领导们喘不过气来了。

  “李井泉接电话回来,脸色很难看,嘴唇还在发抖。他原封不动地传达了李先念的指示:四川要服从大局,一定要调粮!”

  哪里还有粮食可以外调啊?四川省委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决定只能再调“死角粮”,即从四川东北部和交通不便的通江、南江、巴中等地区往外调粮。为此,“国务院专门派来粮食部的一位副部长坐镇广元,调来几百辆卡车,向外运粮”。

  三年困难时期,四川为全国各地输送粮食147亿斤,在《四川省志》中都有这样的记载:“沈阳、武汉、南京、济南、成都五大军区出动车辆协助四川运粮。”为此,四川人民付出了生离死别的沉痛代价。李井泉也因此成了“搞极左、饿死人”的罪魁祸首。

  声泪俱下 公道自在他人心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七千人大会”。这是一次扩大会议,为着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工作经验和教训,统一认识,加强团结,扭转局面。四川有省、地、县及一些重要企业的领导干部500余人参会。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四川出了大事,关于李井泉的谣言也风生水起,有说他是为了向中央表功,不顾四川人民的死活。在来京出席会议的四川代表团中,有一些干部因对整个四川调粮的内情不了解,就有人给中央写信,要求批判李井泉的严重错误。李井泉在会上就“1958年‘大跃进’农村工作中的错误作了检讨,但只字不提调粮是中央的决定,只检讨四川调粮太多,自己要负主要责任”。第一次检讨并没有获得大家的谅解,他还得进行第二次检讨。

  检讨要怎么做?有苦难言的李井泉彻夜难眠。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第二次检讨,李井泉声泪俱下,却只检讨自己对情况估计不足,要负主要责任。与会的很多同志都落泪了,但有些同志还是不满意。

  周恩来、邓小平、朱德等都参加过四川组会议。这样的局面,中央总要有人站出来说话才能让李井泉过关。周恩来说:“四川粮食调多了,责任在国务院,我是总理,责任在我。”邓小平讲话了:“调粮的问题,井泉同志检讨了。中央也有责任,这个问题不能怪四川省委,四川调粮调得多了些,死人死得多了些,中央也有责任。”朱德专门召开四川地委书记以上干部的座谈会,语重心长地说:“井泉同志检讨两次了,差不多了,四川的问题中央也有责任,大家要团结一致,振作精神,战胜困难,争取工农业生产尽快恢复和发展,我看是大有希望的。”

  听到这些话,四川的同志们如梦初醒,情绪也就缓和好多。

  3月底,周恩来通知东北三省和四川的同志到北京研究粮食问题。会议期间,周恩来称赞四川和黑龙江两省能从大局出发,不讲价钱,外调粮食支援全国。第二天,四川同志李大章向周恩来如实汇报了四川粮食仍有很大缺口,粮食供应仍然很紧张的情况。周恩来听后,当即决定,原计划调出4亿斤粮食现在不调了,今天四川有困难了,全国要大力支援四川,中央再补给四川一亿斤粮食,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几省也都要拿出一些粮食帮助四川。这一举措,无疑给饥饿了三年的四川人民带来了福音,带来了生的希望。此时,压在李井泉心里的石头是否变得轻了些?那紧蹙的眉峰是否有几分舒展?

  1962年,毛泽东听李井泉说四川今年可能增产50亿斤粮食,不无友善地说:“你们就是增加了,也不要支援那样多!”1965年,毛泽东在听取李井泉汇报粮食问题时,评价道:“只懂得大公无私,不懂得大功有私。”这也许是最高领袖对一位无比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最高的评价。           功过是非 人生路上见真章

  四川调粮事件,已经过去50年了。功过是非,于当事人来说,都已成枉然。但作为党史问题,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地给以评说。李井泉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新中国,他出生入死都不曾皱过一下眉头或者有过任何动摇,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在四川调粮问题上,他动摇过、挣扎过。无奈,作为一个参加革命多年的老党员,在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保国家还是保一方已经是一个无法选择的题目了。与中央一致,站在全局,背起这“千古骂名”,这是李井泉唯一的选择。

  当时当地,如果不是李井泉,换成张井泉、刘井泉、周井泉,又能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呢?又会怎么办呢?结果大致也差不多吧?!

  每个人的为人处世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李井泉能够在关键时刻不怀私心,力保全国,其人格在漫漫人生路上总会留下痕迹。

  长征路上,李井泉同张国焘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统一。中共七大上,为了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照顾各方,在选举中央委员会时,中央决定要减少井冈山来的同志所占份额,李井泉就是其中之一。后来有老同志回忆说:“李井泉这个人当时心胸很开阔,他说,应该,是多了一点,你不拿我,拿别人还不是一样的。这就是李井泉的表态。”李井泉不贪名利、顾全大局的品格此时已可见一斑。

  入川后,李井泉作为四川省的党政一把手,在干部问题上十分注重团结。他对随军南下的晋绥干部要求特别严格,比如分配到其他地方工作的晋绥干部都提拔得很快,在四川的干部却压得很厉害,有时候批评起来还十分厉害,对四川本地干部却比较宽容。李井泉解释道:“毛主席说过,亲者严,疏者宽。四川干部来自方方面面,如果我带来的人提拔得多,提拔得快,人家会怎样看?我宁可把我带来的人压一压。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为了团结。在团结使用干部问题上,我确实花费了大量心思。”一句“亲者严,疏者宽”让我想到李井泉1974年的一次回乡探亲。他的堂弟看到李井泉热心地为集体、为乡里办实事,忐忑不安地说出自己的家属尚未转商品粮的问题,希望堂兄为他说句话,却被李井泉严肃地回绝了。1977年李井泉再次回乡探亲,许多亲属都跑来找他,提出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李井泉坚持:能帮助的尽量给予帮助,不符合政策的一律不办。甚至还一再交代县里和公社的干部:“对我的亲属,生产上的事可以帮忙,其他的事就不要理睬。”这样一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刻不忘维护集体利益的老党员,在国家遭遇艰难的时候,其忠诚的党性必然会体现得淋漓尽致,必定是会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考虑问题。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李井泉一边含泪执行中央决定,将大批救命粮输向全国各地,挽救危机;一边努力带领四川人民实行自救运动。艰难的年代是压不垮这位男儿的脊梁的。他积极地面对现实,努力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眼看着满载粮食的汽车、火车、轮船呼啸着出川,再想想自己治下的人民忍饥挨饿,李井泉寝食难安、坐卧不宁。1960年至1962年,四川连年春荒,旱灾与洪涝灾害频繁出现,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危害,粮食紧缺,浮肿盛行。李井泉带领省委一班工作人员奔波在全省各地进行救急。大批干部深入到缺粮地区长期蹲点,带领群众共度难关,积极寻找各种替代食品,缓解眼前困难局面。对于灾情严重的地区,李井泉立即指示有关部门调拨粮食、发放救急款、派遣医疗工作队等,组织生产自救,尽己所能及时有效地遏制灾情进一步蔓延,缓解人民群众的恐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全国经济社会形势刚有所好转,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开始了。对大多数人来说,那是个谨言慎行的年代,因只言片语而“获罪”乃是平常事。三年困难时期,李井泉因对过度调粮有意见,一句“你是个国务院,我这里也是个小国务院呐”的气话,终于被“有心人”拿出来作为他搞“独立王国”的“证据”。人人自危的年代,为避免牵连,洗脱自己,好多夫妻、父子、朋友都不惜反目成仇,划清界限,甚至互相攻击。此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格。批斗、打压最终没能让李井泉屈服,他始终保持了一位共产党人的忠诚。当“造反派”用酷刑逼迫李井泉“揭发”邓小平和贺龙的“罪状”时,他毫不迟疑地说:“我认为邓小平同志是坚决执行毛主席指示的人,毛主席都说他是个人才。”关于贺龙,李井泉同志慷慨激昂地说道:“我认为在党内重大斗争的关头,他始终是站在党中央和毛主席一边的,例如遵义会议、庐山会议等。毛主席曾说过:‘贺龙是一员虎将,很会打仗,很具有军事才能。’他很受群众的爱戴。这就是我对贺龙的总印象。”

  简洁的言语可以看出李井泉坚定的革命信仰,其不畏生死,坦坦荡荡的高贵品格也可见一斑。面对“老革命”的“不知悔改”,“四人帮”愤怒了,对他施之以更加疯狂的迫害。西南地区“最大黑帮”的帽子有了!“刘邓死党”称号也有了!伴随着更加猛烈的批斗,李井泉受尽屈辱和诽谤,甚至还有两位亲人蒙冤而死。这一切都不足以让李井泉为求自保而出卖同志。

  动乱的年代结束了,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总结和反思历史。李井泉的孩子数次想让父亲写回忆录或者保留点录音,却被李井泉很坚决地拒绝了。他说,好多人写的回忆录都不符合事实,编造故事,有些人把自己写得很了不起,吹得过了头。那么多先烈都牺牲了,我能活到今天,只有多做工作,要写历史,就写那些牺牲的同志们,让人民记住他们。李井泉很少与自己的孩子谈论自己的往事,以至于后辈们只能通过一些革命前辈或者其他的资料、文集来陆陆续续了解他的一些情况。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李井泉同志已经逝世多年,当年四川调粮事件却还盘踞在当地人们的心里,久久不肯离去。作为后来人,我们不妨宽容一些,眼界更为深远一些,多设身处地地站在当事人的立场角度来看待问题,这样才能更为客观公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