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情司中文下载:试析《金匮要略》对血分湿热的论述及与气分湿热之异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55:26
1《金匮要略》中对血分湿热的论述
众所周知,湿热日久可从气分深入血分。《金匮要略》对血分湿热有不少论述,主要条文有: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妇人怀妊,腹中疠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另外,《黄疸病篇》中所用方剂,除硝石矾石散之外,其它方亦兼入血分,因为黄疸的发病机制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唐容川曰:“瘀热以行,一个瘀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
2 血分湿热与气分湿热的异同
2.1 相同点 湿是阴邪,其性濡滞而不扬,喜与它邪相合,因而临床证候复杂,似是而非,常致误诊。湿病的辨别,应掌握湿邪的基本特性,除一般书上所说的湿病的临床特点外,小便混浊,汗出不透,舌苔厚,口粘,身热足冷均是湿病的症候特点,此为气分湿热与血分湿热的共同之处。
2.1.1 辨小便清浊 凡小便混浊或尿有白色絮状沉淀者,多为湿阻下焦,膀胱气化失司,小便色白、混浊为寒湿;小便色黄赤、混浊或伴尿频、尿急、尿痛者,则为湿热。故可据小便清浊的变化,判断湿邪的消长进退,浊重则湿多,浊轻则湿少,浊增则湿增,浊退则湿去。
2.1.2 测汗出是否速彻 章虚谷说:“测汗者,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气机之通塞也。”湿为阴邪,易困阻气机,腠理开阖失司,必致汗出异常。临床所见湿病之汗,或自汗疑似气虚,或盗汗状若阴虚,或大汗疑为里热,或微汗误为风热,但总以汗出不能畅达周身,不能透达下肢,常出现齐颈而还、齐腰而还、齐膝而还,这都是湿邪的辨证要点。
2.1.3 辨舌苔厚薄 舌象对湿病的辨证至关重要。“苔乃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苔辨》)湿病不论邪在何处,多见舌苔厚,或白厚,或黄厚,或灰厚,但若湿阻中焦,舌苔必厚。苔厚而润,水湿偏重;苔厚而燥,湿从热化;色白属寒,色黄、灰属热。“苔垢厚者,病气有余。”舌苔厚薄的消长,也往往提示湿邪之进退,可判明湿病的转归。
2.1.4 身热足冷是湿郁 湿病发热,除具有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汗出热不退等特点外,身热足冷是湿病发热的常见现象。魏念庭说:“病有身热足寒者,外感之风邪,郁于表分则身热,郁挟之湿,阻于里分则足寒也。”故发热久不退患者,一定要摸其脚部,以辨是否夹有湿邪。
2.1.5 口粘不爽是湿阻 病人自觉口中粘腻不爽,甚如口含浆糊,口涩甚如口含木屑,即使舌苔不厚,也是湿邪阻滞的表现。口粘而苦为湿热,口粘而淡为脾虚有湿或寒湿,口粘而甜为脾湿。
2.2 血分湿热与气分湿热的鉴别要点 这一问题值得探讨。在历代注家中尚未见有相关论述,本人认为两者之鉴别点在于:血分湿热者能食,而气分湿热者不能食。以《金匮要略》及《温病条辨》原文为据:
2.2.1 《金匮要略》原文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2.2.2 《温病条辨》原文 上焦篇43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壮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中焦篇:43条:“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窾,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55条:“湿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三香汤主之。”58条:“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59条:“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二加减正气散主之。”60条:“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三加减正气散主之。”62条;“秽湿着里,脘闷便泄,五加减正气散主之。”(寒湿)67条:“风暑寒湿,杂感混淆,气不主宣,咳嗽头胀,不饥舌白,肢体若废,杏仁薏苡汤主之。”另外,从病位、脉象上来说,气分湿热主要在中焦脾胃,脉多濡;血分湿热主要在肝,脉多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