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之大英雄小说:不堪回首的红潮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5:07:16
不堪回首的红潮时代 
博主:君子臣  发表时间:2011-07
 
    那是1978年的一天,同志们在从食堂吃饭回来的路上,大喇叭突然播出了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插曲“洪湖水,浪打浪”,那优美的旋律、抒情的歌声,一下子竟让当时路上的人全停住了脚步,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的楞在那里,一时无语。少顷,同志们脸上露出会意的笑容,那是压抑多年终于缓上一口气的笑容,心直口快又大嗓门的老胡嚷嚷起来:“哎呦!怎么这么肉麻呀,软绵绵的,我都走不动了”。一向组织讲用会、批判会的宣传科随后又播放了交响乐“兰色的多瑙河”,那优美的舞步节奏,使大家一时不知怎样走路了。回到办公室后,“五十四号文件”也不学了,都静静地坐着欣赏久违的乐曲和歌声。    可能有些年轻人无法理解,一首歌、一首乐曲,就都激动地傻成这样了,至于吗?   “洪湖水,浪打浪”是红歌,词不说,曲调非常优美抒情,就这样在文革中也是听不到的。    那时流行的一句戏腔“八年了,别提它了”,这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里的一句台词。我们经历了岂止八年啊!    文革中的歌俗称“喊歌”,旋律特点都是铿锵有力、充满战斗豪情、旋律简洁,歌词则要么肉麻到登峰造极叫爹叫娘的、要么就充满杀气和血腥,例外的也有,如“东方红”颇有圣歌情调、“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使人充满欢快的幸福感,连饥肠辘辘都感觉不到了。比较有名气的喊歌当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不仅反复唱“就是好”,而且不直着脖子喊还唱不出来。    样板戏更是普及得家喻户晓,老人、小孩几乎都能扯上两嗓子,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引用,比如想喝水了,就可以说“水…”,用的是“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娘的语调,必须带颤音的戏腔。和同志意见取得一致时,可使用“杜鹃山”里叛徒说的“英雄所见略同,我也是这么考虑”。平时你要是听见有人哼哼什么曲调,那也一定是样板戏中的某一段。样板戏在江青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普及到家喻户晓,八亿人享用8个样板戏许多年。戏中特别讲究“三突出”,主要人物一定要高大、夺目,总是要居舞台的中央显眼位置,时不时再来个亮相,哪怕是站在门槛上也是如此。(如“海港”)    电影也是屈指可数,如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等,还有就是新闻记录片,如毛主席接见红卫兵、西哈努克亲王访问某某地等,一时都说西哈努克是中国的电影明星,大家把宾努亲王、拉那烈王子、乔森潘、英萨利等都记得滚瓜烂熟。    不得不提的是一些外国影片,如前苏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后者在片头有一段天鹅湖片段,惹得许多年轻人的兴趣大增,不惜为了这两分钟的片头反复去看这部电影。电视剧“血色浪漫”里有一段是买票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情节,那是真实发生的事情,邻居发小回来描述说动刀子了,一些身穿将校泥军服,戴着黑皮手套、骑着崭新的大链套“二八车”的年轻人,卖票刚开始就掐起来了,秩序大乱。众哥们把黑皮手套一摘,露出了白手套,接着从腰间拔出小刀子大打起来。看京剧没这么热闹,无非是芭蕾舞的美感对年轻人的诱惑力,还有就是公演的机会比较少,一般都是慰问、招待演出,难得一次卖票公演。    没地方看“四只小天鹅”,就只能看“快乐的女战士”,当时有高人悄悄告我,“快乐女战士”的曲调是抄袭“四只小天鹅”的。记得江青同志曾经陪同基辛格观看“红色娘子军”,参看消息报道说,基辛格在观看过程中睡了一觉。一想也是,都是刺刀枪、手榴弹、匕首的,充满血腥打杀、暴力冲突,如何表现芭蕾舞特有的挺拔向上、亭亭玉立的美感呢,难怪基辛格博士要睡觉了。(现在基辛格博士快进入“帕金森”阶段了,开始回忆那“美好的时光”,但他仍然是个政治家,很清楚怎样才能巧妙地击垮美国的对手)    阿尔巴尼亚影片也给人们留下了印象,像“墨索里尼,总是有理”、“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这样的台词经常在生活中被引用,“赶快上山吧”歌曲也流行一时。    影响最大的当属朝鲜影片,“摘苹果的时候”、“看不见的战线”、“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战友”(歌颂中朝战士的友谊,片中朝鲜战士形象高大、气宇轩昂,中国战士瘦小萎缩、尖嘴猴腮。我真不知道中国怎么能允许放这样的影片)等,后来还有“卖花姑娘”。朝鲜影片最大的影响力在音乐、歌曲上,年轻人迅速传抄朝鲜影片中的曲谱,当时很快就能风靡全国。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上,几只载着年轻人的小船相依划行,手风琴和小提琴一起合奏“卖花姑娘”里极具感染力、极抒情的插曲,琴声在湖面上荡漾开来,真是难得的一幅美好画面。我现在仍然认为“卖花姑娘”是一部优秀得难以企及的影片。    饺子再好吃也不能连着吃,人们在枯燥乏味中寻找快乐和幽默。常见小男孩跑的一身是汗,嘴里还唱着“太君,土八路把我的枪抢跑了”,是用地雷战的词、地道战的曲调来唱的;还有“钱广赶大车给我捎点货”(来电影“青松岭”的对白)也是唱来唱去的;如果别人问你看的什么书,你可以幽默地回答“阿莉拉”;问你干吗去,可以说“喜欢钱”(实际上是“洗温泉”,假装幽默一下,来自“看不见战线的”的台词);下课了,同学们拥出教室,有人就会说:“不要挤我,让列宁同志先出去”(来自“列宁在一九一八”),"地道战"中汤司令的“高,实在是高”和“列宁在十月”中的“面包会有的”也非常流行,至今还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要说这样的台词远比不上今日冯式、姜式的幽默,只是贫乏枯燥地无奈而已,逮着什么抡什么。偶然,你会在晚上听到黑暗角落里传来“杜鹃圆舞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罐舞”等的口琴吹奏声,也可能是从防空洞里传出来的。     各个单位都有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大单位的宣传队甚至可以演出完整的一部样板戏来。当时中国基本上是“蓝蚁世界”,为了使舞台鲜丽、活泼一些,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的舞蹈和音乐充当主角,诸如“草原红卫兵见到毛主席”、“翻身农奴把歌唱”、“洗衣歌”等,其中“洗衣歌”(是个舞蹈节目,伴曲很优美)是很成功的一个。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里,王启明(姜文饰)从赌城回来的路上,钱已输光,心里也痛快了,爱谁谁了,边开车边唱起“洗衣歌”,绝望心境的彻底宣泄和袒露,真是经典之至,不知吃了摇头丸是不是也这个感觉。(当输掉一切、破罐破摔的时候,唱红歌或许是个安慰).    改革开放后港台歌曲传入大陆,一时风靡全国。当人们听到了邓丽君的甜美歌声时,才体会到什么叫歌,风靡之至,以至有人说,“再这样下去,军队就要垮了”。其实什么都不会垮,我们曾经有过美妙的音乐、歌声、戏曲、电影,如“天仙配”、“刘三姐”、“歌唱祖国”、“人说山西风光好”等等。改革后我们也有许多经典之作,如“渴望”及插曲“好人一生平安人”、“四世同堂”及插曲“重整河山待后生”、“红楼梦”(老版电视剧)及插曲等等许多。大陆人才多得很,其厚实的底蕴远胜于港台。我一直在想,朱逢博嗓音极其甜美、音乐造诣深厚,如果不只是唱“北风吹”,把演唱才华都能发挥出来,未准就不是大陆的邓丽君;后来的毛阿敏一句深情的“谁能与我同醉”,真是让无数人抒发无尽的情怀及至潸然泪下,那是藏在心底多年的“渴望”。当听到“歌唱祖国”在大洋彼岸奏响时,我们会感到“歌唱祖国”比歌唱党、歌唱毛主席更有生命力。    什么是苦、什么是甜,应该再清楚不过了,人们只是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反感一味单调、充满政治色彩的红歌,红歌只能把人们都引向麻木、愚钝,就如同吃了AX药的横路进二似的(来自日本影片“追捕”,横路进二受人指使诬陷检察官杜丘,后为封口,被人灌吃了AX药,变成一个神经错乱的大傻子)。真有一天,大街上到处都是“横路进二”,那可真够叫人愁的! 
 本文来源于 博客日报 原文链接:file:///E:/网文=成都/BOKE/博客日报-君子臣-君子臣看世界-不堪回首的红潮时代-.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