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发对身体有什么危害:产业结构大调整 促进经济新跨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7:16:32

英雄故里------中江

 

产业结构大调整  促进经济新跨越

 

本报记者  刘明学  肖萍

 

(《四川经济日报》刘明学专版2001-6-20

 

开放的中江  投资的热土

 

中共中江县委书记 彭坚  中江县人民政府县长 张田义

 

中江县地处四川盆地中北部,是川中丘陵大县,西临成都平原,北依绵阳市,与金堂、广汉、罗江、三台、大英、乐至等县市相连,隶属德阳市,幅员面积2063平方公里,辖56个乡镇,总人口141.3万。

中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商周这之后发,即为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蜀汉置伍城县,隋朝置玄武县、宋代设名为中江。这里人文荟萃,钟灵毓秀,她孕育了北宋名臣、参知政事苏易简,诗文革新运动先驱苏舜钦,诞生了鸦片战争中的抗英名将雷泽普和首译《资本论》的著名学者陈豹隐等历史名人,在当代,更产生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特级英雄黄继光。历史上,唐宋诗人王勃、卢照邻、杜甫、范成大及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寄寓县境并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中江风光秀丽、胜迹如林。东河、西河环流,魁山、西山对峙,南、北古塔辉映,古铜山遗址,今白塔寺远近闻名,继光湖、西眉湖碧波万顷,川中休闲胜地龙华山庄景色醉人……

中江资源丰富,物产富饶。辖区内有石油、天燃气、盐矿、矿泉水、页岩等自然资源,出产中药材480余种,尤以丹参、白芍、桔梗驰名中外。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是全国商品粮大县之一;粮、油、肉产量分别进入“百强”县排行榜,蚕茧产量连续11年名列四川前茅。中江县是四川省的“县城建设先进县”、国家“生态坏境”和“农村综合能源”建设重点县。

改革开放以来,中江人民团结奋进,负重拼搏,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省道罗(江)-  桂(花)二级公路,成(都)-南(江)公路纵横穿越中江境内;达(川)-成(都)铁路、成(都)-南(充)高速公路横贯中江。电力、天燃气供应充足;3000门程控电话和西安至成都光缆,把中江同全国及世界各地紧密相连。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综合功能日益增强,县城正按“五纵三横一环绕”容纳3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基本框架加紧建设,15个省级试点小集镇初具规模。尤其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狠抓企业改革,着力培育支柱产业,形成了纺织、食品、化工、机械、医药、造纸、印刷和建材等多门类工业体系。拥有龙华化工建材集团、德阳三九药业公司、佛兰印务公司、御马床单毛巾厂、都通制衣集团、利通印刷机械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培育了以维佳、御马、都通、利通、妙力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全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南羊北牛中禽菜,龙泉山脉果药带”的发展战略,肉牛、肉羊、小禽畜、蚕桑、中江柚、药材干果六大产业化基地已初具规模,逐步开成产、供、销“一条龙”和“公司+农户+基地”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格局。传统手工艺竹编、天然菊花石及花石雕刻工艺品、传统名优产品银丝挂面等畅销国内外。城乡市场繁荣,形成良好的市场网络体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求真务实,勇于开拓的中江县、县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思路,以“讲团结、走正道、干实事、打硬仗”的标准严格要求干部队伍,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把发展放在首位,全方位对外开放,努力建设繁荣富强、文明开放的中江。

今日的中江,商机无限,我们将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优美的环境,诚邀国内外的新老朋友前来旅游观光,合作(或联合)开发,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同铸辉煌。

 

②2000年11月中旬,省委书记周永康在县委书记彭坚、县长张田义的陪同下对中江农业产业化调整进行调研的图片。(林长龙摄)

 

二十三载丰产  蝉联七届金牌

 

畜牧业托起中江经济半壁河山

 

本报讯  中江县把畜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突破口来抓。畜牧“三大产业基地”(即肉牛、肉羊、小禽畜)及肉类产品均连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畜牧经济已真正托起农村经济半壁河山。去年,中江畜牧业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夺得第23个全面丰收年,被农业部评为“科技推广先进县”。

2000年,该县出栏生猪149.75万头,肉牛5.9万头,肉羊12万只,小禽畜1930只,分别比1999年增长0.37%、7.11%、30.4%。肉类总产量达到15.35万吨,牧业产值达8.96亿元,比1999年增长7.31%,全县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1017.4元,牧业纯收入人平515.91元,比1999年的461.58元增加54.33元,增长11.7%,畜牧业年总产值8.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近几年来,中江县按照“南羊北牛中小禽”的畜牧业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稳定发展生猪数量,加大品改步伐,提高生猪品质,全县实施了“优质母猪”换代工程,先后在凯江、仓山等10个乡镇,建立了50-100头规模的规范化母猪扩繁场,先从绵阳、德阳和省研究所引进加系列长白、新荣I系良种母猪和杜洛克、约克公猪560头,开展扩繁良种,生产DLY商品猪。同时,在全县大力推广选留长X本杂母猪,大面积推广三元杂交商品肉猪,并在生产上实行以场带户,场厂联营。加、销一条龙生产,牧工贸一体化经营。全县优质母猪面和肉猪“三杂”面分别达到35%和27%。依托众望、阿福科加工优势,建立肉牛、肉羊生产基地。在北片选择“一山两线”(龙泉山脉和罗桂、成南公路)的集凤等到22个乡镇,依托兴隆、黄鹿两个牛交易活跃的市场,以及众望牛业公司、成都五粮液福科金牛业公司在该片区开展肉牛屠宰加工的有利条件,建立商品肉牛基地。目前,全县已吸引4家牛业公司到县内落户,公司加农户连基地的产业化雏形已基本形成;在南片区18个乡镇普遍念羊经、发羊财。去年,全片区已投入300多万元新建广福、元兴等5个规模化、规范化股份山羊种羊场,存栏简阳大耳麻羊、中江黑山羊母羊和波尔山羊种公羊400多只。17个养羊基地村和34个社良种母羊扩繁群达到2700多只。依托凯江流域、继光水库水面资源和城镇近郊市场优势,龙台片区14个乡镇建立了小畜禽产业化基地。去年,在龙台、玉兴和悦来等镇首批建成种鸭场、种鸡场、种免场12个,一期工程年供种能力达到800万只。

目前,该县围绕建牧业强县的总体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实现畜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确保农民和财政增收。

 

中江粮食系统扭亏大见成效

 

粮食购销企业扭亏减幅达47.4%

 

本报讯 中江县粮食局为了尽快改变粮食企业严重亏损的局面,加大粮食体制、粮食系统自身改革与强化内部管理力度,探索出了粮食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组织结构及运作流程,使全县粮食企业亏损大幅度下降,扭亏增盈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介绍,2000年全县行业与上年相比减少亏损331万元,减亏幅度为47.4%,被德阳市人民政府授予“粮食购销企业改制先进单位”,省粮食局评为2000年度全省粮食系统“先进单位”。

位于四川盆地中北部的中江县,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粮油产量分别进入全国“百强”县排行榜。但由于体制与管理等原因,粮食企业多年来一直严重亏损,中江县粮食局充分认识到粮食系统内部的自身改革,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首先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大胆深化粮食企业的体制改革。据了解,全县13个粮油食品站,全部与行政部门脱钩,成立了四个仍属国有企业性质,隶属于县粮食局管理,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该县在粮食系统体制改革中,始终坚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把好政策关,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购销企业全部实现购销企业与附营业务分离的基础上,大力精减机构和人员,通过多种途径,粮食系统分流富余人员750人,占全系统在职人员的51.2%,真正使粮食企业做到了减员增效,也为粮食企业实现扭亏增盈创造的良好的环境。

 

 

2000年11月中旬,省委书记周永康在德阳市吴勉坚、县长张田义的陪同下视察中江龙华集团。(李钟旭摄)

 

 

2001年3月,德阳市委书记李成云在中江县县长张田义陪同下视察丹参基地。(林长龙摄)

 

 

省委书记周永康到中江县集凤镇花菇公司考察花菇收购情况。(蒋辉摄)

 

 

产业“树上”结硕果  农企“联姻”促增收

 

本报讯  中江县利用山地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丹参为重点的中药材生产,并将药材种植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四川仲景公司等龙头企业,走“公司+农户”模式,从而由这些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也为四川中药材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迈出了可喜步伐。

中江县地处四川盆地中北部,龙泉山脉尾端几个乡镇十年九旱,靠天吃饭。但上天特别恩赐他们出产优质丹参的土质。丹参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扩张血管,改善血液粘滞性、加快血流等功效,对心血管疾病有着独特的疗效和保健作用,市场巨大。中江丹参有着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冠。长期以来,农民自发种植,但受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制约,特殊的土地资源价值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该县县委、县政府决定把丹参生产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绿色工程来抓,并邀请四川农业大学专题研究小组于1999年12月对中江丹参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论证,确认中江县龙泉山脉的石泉、古店、南华、合兴等12个乡镇土质的酸碱适度、气候温差适合丹参生长。四川仲景公司率先在石泉乡建成3000亩的丹参基地。中江县委、县政府非常支持,县长多次带领县级有关部门到该乡调研,促成双方在自愿的条件下合作,该乡有3个村22个社的876户农户的300.7亩承包的土地使用权转给仲景公司,并签订了30年合同。同时,签订了生产收购合同,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今年,四川仲景公司、三九药业等继续实行“订单”收购,农民种植积极性空前高长。如南华镇苏坝村现有耕地1917亩,以丹参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就达1500亩,占总面积的78.2%。2001年药材可望实现收入168万元,比种粮食增收100元,全村人均增收421元。

目前,该县仲景公司与香港新世纪集团合作,共同组建的四川新世界丹参基地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将把丹参等地道的中药材的科研、生产、加工、制药、销售推向纵深,真正形成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链。中江已建成了“优质无公害丹参GAP生产基地”。该基地是国家五部委(局)、院和四川省共建的“国家中药材现代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中药材GAP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药材基地龙头企业生产的优质丹参等产品已畅销国内国际市场。

 

 

永太镇6000亩已挂果的中江柚一景。(李昌文摄)

 

立足山区优势  发展特经济

 

集凤农业结构调整打特色牌

 

中江县集凤镇地处龙泉山脉尾段,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具备适宜水果、中药材的生长和食用菌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该镇充分发挥本地自然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初步建成了四川花菇菌种培育基地、全国优质中药材产地、中江县干果药材基地。

近年来,集凤镇党委、政府把“团结务实、顽强拼搏、真抓实干、助农增收”作为改变全镇经济环境的出发点,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有效措施来抓,变过去行政性配置资源为面向市场调整结构,突出抓好金花梨、花菇、中药材“三大产业”的发展,全面实施公司+农户,基地带产业,农、工、贸一体化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同时该立足“调整发展再调整”,结合本地实际,把现有的资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今年初该镇采取以市场为先,效益为重的原则,按照“集凤果、隆兴畜、石垭药”的发展思路,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定在抓特色、创名牌、上规模,提高农副产品质量和在增加市场竞争力上,大力发展高品质、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优质水果、无污染菌类绿色食品、传统的名贵中药材,着力建设4000亩35万株金花梨,75万袋花菇,600亩中药材等“三大基地”。同时,该镇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大力提倡种草养殖,发展肉牛2500头,肉羊420只,地膜花生200亩,地膜蔬菜4393亩。目前,该镇“三大产业”建设进展顺利。如金花梨全镇已成片栽植4000亩,成片和零星栽植金花梨达35万株,逐步形成了一条以公路沿线村社为重点,可供旅游、观光,长达15公里的优质水果――金花梨产业带。2000年,全镇金花梨产量已达10万公斤,实现收入20万元;花菇已达100万袋,产值达400万元,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76元,财政增收20万元。

该镇党委书记张大学认为,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促进发展的综合功能,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也是架起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因些,该镇今年紧紧围绕“三大产业”、“四项特色经济”,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壮大龙泉山食用菌开发展有限公司等三大龙头企业,走“公司+农户、基地带产业和发展‘订单农业’”的农村经济路子。2001年,该镇种植的花菇、丹参、02号药等农产品的农户与各类龙头企业签订了3800份合同,形成了联合闯市场的格局。同时,为农民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提供了技术、信息、市场等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该镇生产的花菇因系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具有降血脂、抗癌等保健作用,产品畅销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江县通济镇肉鸽养殖已达60余万只。图为通济镇党委书记钟名灿深入养殖户家中指导肉鸽养殖技术。(林长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