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姓温男主是军人:悬坠钓新解(三)———认识鱼漂与浮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3 16:37:13

悬坠钓新解(三)———认识鱼漂与浮标

悬坠钓新解 2009-08-12 14:57:36 阅读329 评论0   字号: 订阅

 

 

 

 

下面我们根据以上的分析介绍适应不同鱼情的浮标:

  长身细碳脚软尾孔雀羽浮标。这款浮标在九十年代初学习台钓的人中流行最广,也是最适应调4钓2理论的范本浮标,以许木村的红蓝头达摩浮标最具代表性。达摩浮标标身以去壳孔雀羽材料制成,标身长度大概为14厘米,最粗处直径自3毫米到6毫米分成不同的号数,碳脚外露部分长约6.5厘米,7目软尾。其修长型的标身使浮标具有很好的下行稳定性,去壳孔雀羽材料使浮标具有适当的浮力,软尾示目杆既保证了下行平稳而且有很好的滤杂能力,贯穿标体的碳脚使得标体强度得以提高并适当降低了浮标的重心,使得这款浮标翻身平缓,下行稳健,信号准确,是底钓的利器,特别是对付底层猾口慢鱼更是不可或缺,但钓轻口鱼时灵敏度稍嫌不足。

  长身细长碳脚硬尾浮标。这种浮标设计为流线型长标身,加长细碳脚,多采用实心玻璃纤维制成细长浮标尾,目数在11目以上,其特点是浮标翻身平缓,翻身站立后下行速度快于软尾浮标,但修长的标尾延长了浮标从站立下行到钩饵就位的行程,也就是延缓了钩饵到底的时间,便于鱼离底截食,浮标信号反映清晰灵敏,适合钓底层或离底不太高的鱼,特别是在冬季或初春鱼开口比较小时,选用一支此类小号浮标将有很好的表现。

  中长身粗脚硬尾浮标。这类浮标多以竹脚为主,分为短脚和长脚,其脚的长短主要是从适应主浮体的形状和配重需要这两个角度考虑,好的设计要求是浮标翻身站立较快,但应避免站立瞬间因翻身惯性而出现的下沉反弹,翻身站立的最初位置同水面的相交处最好是在标体顶部(越靠近示标越好)。具备这种性能的浮标既不会因为自身翻身后的反弹,造成钓手将浮标自身语言错误地当做鱼讯而扬空竿,也不会由于浮标翻身站立位置离示标远(即最初翻身站立在标身上某一点),不能很好的体现鱼在浮标刚站立时的吃饵信号,使钓手错失很多扬竿机会。由于采用中长标身硬长尾设计,既增强了下行过程中探测鱼讯的功能,又使浮标信号清晰明显。这种浮标应该算做通用型浮标,最适合钓半水以下的鱼,从半水到水底都有很好的表现,能很好的掌握它,在多数情况下都能应付自如。

  粗短身竹脚浮标。这种浮标是专为钓接近水面的上层鱼而设计。由于钓“一标深”需要钩饵到位后浮标能够迅速体现鱼讯,再加上用长标身长标尾的浮标很容易同子线互相缠绕,因此,这种浮标标体多设计成粗短的大肚型,浮标尾一般不长,浮标重心最低,翻身最快,以达到翻身与钩饵就位同步的目的。设计制造时的要求同样是翻身站立不反弹,最初翻身站立位置同水面的相交处应尽量靠近示标。

  市场上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浮标,其设计理念多是针对某些特定的鱼情而设计。但我认为,一支浮标如果突出了某个单项性能,势必会削弱其他性能。因此,在选择浮标时,选择通用型浮标并通过长时间使用读懂自己的浮标,知道它什么时候翻身、什么时候站立、站立停顿多长时间、下行到位需要多长时间,一个钩、一粒饵能压沉几目……才是最重要的。相反,拥有很多种类各异的浮标,但对每一支浮标都不是非常熟悉,这样的人不一定能钓好鱼。当然了,浮标制造厂家既然生产了这么多类型的浮标,还是希望钓鱼人买的越多越好。当然,有的人喜好收藏,购买几套甚至几十套浮标也无可厚非。

  浮标的调整

  俗话说:一年苦练,两年练饵,五年调标。可见调标在悬坠钓法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因此,在谈到这个话题时,由于惟恐误导钓友,我诚惶诚恐,小心翼翼。但这一问题又是广大钓友最为关心也最容易引起争论的,所以我无法回避,就斗胆谈点个人的见解。为了使多数钓友能够正确领会,我尽量避免使用一些诸如剩余浮力、水面张力等容易引起争论的概念,而尽可能争取贴近鱼情进行解释,但囿于水平的关系,错误局限在所难免,敬请大家原谅!

  从调标的方法上钓界目前已有:“调4钓2法”、“垂直归零法”、“带饵调标法”、“空钩调标法”、“无钩饵调标法”……等等。究竟哪一种方法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这些调标法都是基于重浮力平衡这一理论,都有相通之处。在介绍调标方法之前,首先要弄清调漂的目的,我认为调整浮标的目的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子线同钩饵在水下的状态适应不同的鱼情,降低鱼的警戒心和吃饵障碍;二是使浮标的信号清晰;三是正确的反应鱼的索饵信号,减少空竿率。这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互相联系。很多钓友至今调钓不得要领的原因就是没有将三者统一起来,很多情况下只知道调灵或钓灵,使浮标有很大的动作但就是钓不上鱼。调整浮标表面上是调整的浮标的目数,实质上是在调整线组的状态以适应鱼情,背离鱼情只为调标而调标的人是永远调不好标的。

  既然调标的目的是适应鱼情,而鱼情是千变万化的,不要以为我今天用的线组、浮标、饵料以及采取的调钓法明天就一定会很好用;也不要以为线组、浮标、调钓法都没有变化而只更换了另一种饵料时,标上的鱼讯就不发生变化。鱼情变了,饵料的味道或状态变了,鱼的吃饵力度就发生改变,标上的反应就不一样。调整浮标就是要随时改变调目或钓目,使浮标的上浮力或钩饵的重量适应鱼的吃饵力量。沿着这一思路再向下想:鱼的吃饵力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夏天重,冬天轻;气压正常重,气压低轻;饵料对路重,饵料不合口轻;生口鱼重,猾口鱼轻等等。浮标的调整也要与之相适应,鱼口轻,浮标的上浮力就要小或者钩饵的重量就要轻;鱼口重则相反。浮标调整得好,浮标的信号清晰,调整的稍差,信号或杂乱无章或信号隐晦,如果上浮力或钩饵重量同鱼口的拉力相差很大,有可能钓点内即使有很多鱼,浮标半天也不会出现一个信号。

  说了这么多理论,现在还是具体介绍几种常见的调标方法,便于钓友们进行对比:

  一、基础的调4钓2调标法

  这条理论的基础是以单饵重压沉2目标尖,双饵压沉4目为依据,空钩半水调整浮标露出4目,带双饵延长水线到底,使浮标露出2目,这时水底平衡掉2目饵重,浮标的浮力承担2目的饵重,钓组接近于一种不灵不钝的状态。在此基础上,要想增加灵敏度,可以减铅皮增加调目,也可以下推浮标减少钓目;要想降低灵敏度,可以加铅减小调目,也可以上推浮标增加钓目,因此有了“调灵钓灵”、“调灵钓钝”、“调钝钓灵”、“调钝钓钝”等变化以应对不同的鱼情。但现在的浮标和鱼饵都发生了变化,一粒比重大的搓饵有可能会压下3、4目甚至更多的硬尾标尖,而两粒小比重的拉饵有可能只压下半目的软尾标尖,如果固守调4钓2的理论,前一种情况有可能使双钩饵都已经卧底,而后一种情况则会使双钩饵都不到底。因此,调4钓2就限制了钓组的调钓空间,显然不符合实际的需要。但是,调4钓2理论起码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调整浮标的目的是控制钩饵在水下的状态以适应鱼情;最初确定的基础点应该是接近于不灵不钝的状态,然后依鱼情进行灵钝修正;确定调钓的目数必须考虑钩饵重量这一因素。从这一角度讲,调4钓2理论的贡献是不容否定的!

  二、悬坠钓流行的几种调标法

  双钩双饵调标法。基本操作是半水情况下按照实际垂钓饵的大小在钩上搓双饵,通过增减铅皮将浮标调成平水或露出几目(一般在2目以内),这时去掉双钩上的钓饵,浮标显示的目数就是你设定的调目。然后重新挂双饵延长水线找底,当浮标露出的目数超过半水双饵状态的目数1目以上时,说明下钩已经到底,此时你可以反复进行带饵一点点下推浮标缩短水线这一操作,使露出水面的浮标目数同半水带双饵时的目数正好相等,这时就可以使下钩处于轻触底状态(找好底后可以用浮标座下面第二粒太空豆进行定位),理论上这时是底钓最灵敏的极限状态,水下的任何动作浮标都会做出反应,但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并不大。找到了最灵敏时的钓目和准确的底,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对浮标进行进一步调整,使钩饵及子线的状态适应不同的鱼情。这种调标法的优点是变换钓棚时不需要再调整浮标,只要将饵的重量减轻(比如搓小饵或改拉饵),你就可以随便调整深度钓浮;再就是饵料的损失量可以通过浮标的上升目数清楚地反应出来。缺点是对钓手的搓饵功夫要求很高,饵的大小必须一致,钓点水底必须平整,饵从半水下落到底的损失量必须考虑,不然很容易造成找底不准。

  双钩单饵调标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操作同双饵调标基本相同,区别就是双饵换成单饵,即钩挂单饵在半水状态下调成平水或露出1、2目,去掉饵料后浮标露出水面的目数就是调目。下钩挂饵找底时,上推浮标调整水线使浮标露出的目数稍大于半水单饵状态浮标的目数,然后再反复多次进行带饵下拉浮标找底,使浮标目数同半水单饵目数相同,这时找到的底可以保证下钩饵轻触底,但当我们双钩都上饵垂钓时,由于钓组中又加进了一粒饵重,浮标目数还会有所下降,因此,在实际垂钓时如果我们不再调整浮标,钓组并不是处于灵敏的极限状态,因为有一粒饵重是被池底所承担,但我们仍然可以以此为基点,根据情况对浮标做进一步的灵钝调整。而如果我们利用上钩挂饵找底,当调整浮标目数大于半水单饵目数时,这时如果带双饵垂钓,至少可以保证下钩完全落底,但上钩带饵找底的方法不如下钩带饵找底法精确。

  双钩无饵调标法。根据当时的鱼情需要,半水无饵情况下通过增减铅皮确定一个调目(调目的大小应该以当天选择的钩饵重量为参考值),然后下钩挂单饵或相当于单饵重的橡皮泥上推浮标延长水线找底,使浮标露出的目数稍微大于半水调目,此时下钩饵已经到底,再反复进行下钩带饵缩短水线进行微调,直到浮标显示的目数等于半水时的调目,这时上双饵垂钓可以保证至少一个钩饵完全落底(不是轻触底)。这种调标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确定调目时不受饵重差异的影响,调目准确,缺点是在开始设定调目时对钓手的经验要求很高,钓手应该大体清楚自己所用的钩、饵重量,并且能够根据当时的鱼情判断设定调目的数量,不然如果盲目确定调目的话,很可能出现设定的调目不是过高就是过低。需要注意的是,调标所指的半水应尽可能接近水底,这样调整的浮标才比较准确。因为半水调标如果离水底距离太远,一种情况是随着垂钓时水线的延长,延长部分的水线重量会使水面下钓组的重量发生变化,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带饵调标,考虑到饵的雾化损失,半水的饵重同钩饵到底的饵重有较大的差距,这两种原因都会使开始在半水设定的调目同实际垂钓时的调目不一致。

  三、理论上的灵敏与迟钝

  长期以来,对于是调目高灵还是调目低灵,钓目高灵还是钓目底灵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种争论经常使初学钓鱼的朋友越想越糊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数人并没有正确理解调整浮标的目的。在上面我们说过,调整浮标有降低鱼的吞饵障碍和使浮标获得清晰信号以及减少空竿率这三个目的,其实这三条中最关键的一条是调标要有利于鱼吞饵入口,如果浮标的调整不利于钩饵进入鱼嘴(比如浮标的上浮力太大或上浮力太小),即使浮标出现的动作再清晰也钓不上鱼,更谈不上有稳定的中鱼率。降低鱼的吞饵障碍的方法一是通过浮标的上浮力尽量多平衡掉一些钩饵的重量,以减低由于鱼吃口轻而吸不动钩饵的几率;二是浮标的上浮力也不能过大,当鱼吞饵扯动线组运动时,应避免浮标过大的上浮力对钩饵向鱼嘴内的运动形成明显的反向拉力。

  首先,让我们弄清应该如何通过调整浮标改变钩饵重量进而达到有利于鱼吞饵的目的,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如何通过不同的调钓目数使浮标的上浮力发生改变,从而有效的利用上浮力平衡一部分钩饵的重量,让钩饵以适宜的状态去适应鱼的吞饵需要。为了清楚的解释这一问题,我引入一个概念———调钓差,也就是调目数减去钓目数的差值。这个差值的最大值等于双饵所压下的目数。在调钓差处于最大值时底钓,钩饵的状态是上钩饵离底下钩饵轻触底,线组的所有重量都由浮力承担,这时的钓组状态是理论上的最灵敏状态。在线组同饵料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降低调目或增加钓目的方法逐渐减小调钓差值,钩饵的重量从由浮力承担逐渐向由水底承担过渡,也就是说钩饵对水底的压力逐渐增加,当调钓差值等于零,说明调目同钓目相同,相当于饵的重量全部由水底承担,钓组中的其他重量由浮力承担,下钩落底上钩离底。调钓差值由最大值过渡到0的过程,也是钓组由最灵敏状态向接近不灵不钝状态的过渡过程。继续减小调目或增加钓目,使钓目大于调目,调钓差值会变为负数,钩子的重量也开始从由浮力承担向由水底承担过渡,长子线的弯曲程度增加,当这个差值的绝对值相当于双钩重量对应的目数时,双钩以及双饵的重量全部由水底承担,上钩饵卧底,下钩饵直立落底,这时长子线弯曲,短子线仍然直立,钓组的状态比较迟钝。在此状态下如果再继续减小调目或增大钓目,双钩饵都卧底,双子线都开始弯曲,直至铅坠落底,这种状态非常迟钝,除了底坠跑铅钓法外,一般情况下很少采用这种调钓方法。举例说明:假设双饵重相当于4目,双钩相当于2目,如果我们一开始将调目设定为调6目,调6钓2时调钓差值最大(双饵4目的重量都由浮力承担),钓组理论上是底钓最灵敏的状态。减小调目变成调2钓2或者增加钓目变成调6钓6,双饵重量都会从由浮力承担过渡到由水底承担,钓组由最灵敏状态过渡到接近不灵不钝。继续减小调目调平水钓2目或增大钓目变成调6钓8,调钓差变成负2,双钩重量也全部由池底承担,这时双钩饵都落底,钓组处于比较迟钝的状态,此时长子线弯曲短子线仍可以保持直立。如果继续减小调目或增大钓目,双子线都开始弯曲,直到铅坠完全落底,此时钓组处于超迟钝状态。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饵的总重量决定调钓差的最大值的大小,在保证短子线不弯曲时,钩的总重量决定调钓差的最小值(也就是最大负值)的大小,实际垂钓时,确定多大的调钓差值必须将饵重、钩重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在不更换钩饵的情况下,不同的调钓差值实际上反应了钩饵同子线在水下的不同状态,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调钓差值来达到平衡钩饵重量和改变子线状态的目的。比如,由于温度或气压等原因造成鱼的吃口很轻时,如果我们使用的钩饵重量比较大,浮标的调目设定过低或钓目设定过高造成调钓差值过小,会使双钩饵都落底,这时,轻口鱼的吸力不足以将钩饵吸进嘴中,浮标会呈现有气无力的小动作,严重时甚至连动作都没有,如果正巧水下浆层厚,钩饵还有可能陷进浆层使鱼找不到饵,也就更无法将鱼钓上来,因此,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通过调整调目和钓目的相互关系使调钓差适当增大,从而利用浮力多平衡掉一部分钩饵的重量,使钩饵在水下呈现较灵敏的状态以适应鱼的吞饵力度;相反,如果窝点内鱼聚的很多也很活跃,我们将调目设得很高钓目设得很低使调钓差值很大,鱼的游动带动水流就可以使浮标出现很多信号造成假口,但这种浮标动作并不是鱼已经吞钩入口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适当减小调钓差,使浮标的反应稍迟钝,浮标的信号才会更真实。调钓差的大小实际上反应了钓组的灵敏度,减小调钓差(即减小调目或增大钓目),钓组趋向迟钝,增大调钓差(增大调目或减小钓目),钓组趋向灵敏。

  上面我们解释了怎样通过调整调钓差来减小饵重对鱼吞钩的影响,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减小上浮力对鱼吞饵进嘴的影响呢?还利用上面例子里的条件进行分析:双饵重为4目,调4钓平水、调6钓2、调8钓4,三组不同调钓法的最大调钓差值都是4目,保持这个调钓差值,钩饵的重量都被浮力全部平衡,钩饵及子线在水下的状态也都是相同的。因此,理论上对鱼吞饵进嘴的影响也应该是相同的。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三组不同的调钓方法,上浮力的大小是不同的,调4钓平水时,鱼吃饵拉动浮标打破平衡,由于浮标标尖在平水状态,并不能对鱼饵进嘴造成反向拉力,而调8钓4时,由于浮标尖露出4目,鱼吃饵打破钓组平衡使标尖向水中运动就必须克服拉入水中的标尖产生的反向拉力,因此调8钓4时的上浮力影响最大。换句话说,上面三组不同的调钓方法是处在不同级别上的最灵敏状态。同样道理,调2钓2、调4钓4、调6钓6虽然调钓差都是0,但这三组不同的调钓方法也是处在不同级别上的接近不灵不钝状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调钓差相同时,调目越高(钓目相应的也越高),钓组越迟钝,调目越低(钓目相应的也越低),钓组越灵敏。

  综合上面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减小钩饵重量角度考虑,调目越大,钓目越低,钓组越灵敏;从减小上浮力角度考虑,调目越大钓组反而越迟钝。二者看起来相互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只是出发点不同,前面考虑的是通过降低钩饵重量使灵敏度得到提高,后面考虑的是通过减小上浮力使灵敏度得到提高。因此,究竟是调高灵还是调低灵这一争论也可以从中找到答案了。其实这一答案,何蔚蓝先生很早就将其总结为“下灵敏”和“上灵敏”、“下迟钝”和“上迟钝”。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应该重点考虑饵重的影响?什么时候应该重点考虑上浮力的影响?我认为,如果我们使用重量小的钩子和饵料拉小饵,钩饵重量轻,对鱼的吞饵影响不大,就应重点考虑减小上浮力对灵敏度的影响,适当减小调目和钓目,钓组更灵敏;相反,如果选择大钩重饵,就应利用上浮力多平衡掉一部分钩饵重量,适当增加调目,减小钓目,钓组更灵敏。究竟是调高灵还是调低灵必须以鱼情和钩饵重量为参考依据,不讲条件的妄谈调高灵或调低灵都是不正确的。

悬坠钓新解(四)———依鱼情调标

悬坠钓新解 2009-08-12 14:33:49 阅读202 评论0   字号: 订阅

 

 

以上对悬坠钓三种常见的调标找底方法以及浮标的调整同线组灵钝的关系进行了介绍,但明眼人很快就会发现:上面介绍的方法只是介绍了设定调目及如何找底的基本方法,线组的灵钝也只是在理论层面上的分析,而理论上的分析同实际垂钓时的复杂情况是有差距的。比如下钩轻触底时的所谓的最灵敏状态,在实际垂钓中由于假信号非常多,很少有人会采用这种调钓方法。那么我们到一个不熟悉的水域,确定好调目后,我们一开始应该从几目钓起呢?我感觉,除了经验丰富的高手外,一般情况下,不管采取那种调标法,最好从不灵不钝开始钓起,也就是最初钓目的设定应该使钩饵在水下处于下钩完全落底上钩轻触底的状态,以此为基础点,然后再根据上鱼情况将钓组向灵或钝调整。

  为了能够非常清楚地知道钩饵以及子线在水底是一种什么状态,对钩饵实行称重是非常必要的。称饵的方法是:双钩无饵半水情况下我们搓上同实际垂钓大小一致的双饵,对比浮标在原来目数上有几目的变化,变化的目数就是双饵的重量,同时记住挂双饵半水时的目数,这个目数是钓灵敏的极限,底钓时在此目数上如果再下拉浮标就变成钓离底;称钩的方法是:在半水双钩不带饵的情况下剪掉两只钩,看浮标在原来基础上有多少目的变化,这个变化量就是双钩的重量,同时记住无钩时浮标的目数,这个目数就是底钓时钓迟钝的极限,钓目超过这个目数,双子线都会弯曲直至铅坠落底(灵敏和迟钝的极限可以用浮标座靠外面的两粒太空豆进行定位,这个问题后面还会提及)。悬坠底钓可以选择的钓目范围一般应该在这两个极限范围之间。

   1.不灵不钝状态的公式:钓目=调目-单饵可以压下的目数+单钩可以压下的目数

  上面这个公式是近年来一些钓鱼大师在最初设定不灵不钝状态时总结出来的,其理论依据是:要想使钓组出现下钩饵完全落底,上钩饵轻触底,长子线弯曲、短子线绷直的状态,必须是池底承担一个单钩加一个单饵的重量,线组的上浮力承担另一个钩重和另一个饵重。这个公式中的“减去单饵可以压下的目数”的意思好理解,因为下饵的重量已经由池底承担,线组的上浮力不再承担下饵的重量,因此应该在调目的基础上减去这个重量相应的目数;但公式中“加上单钩可以压下的目数”很多人就不太明白了,其实大家仔细想想也容易搞懂,既然是下钩饵完全落底,池底除了承担下饵重外,与下饵结合在一起的下钩的重量也应该被池底所承担,也就是说线组的上浮力所承担的钩重由半水调标时的两个钩重变成了只剩一个上钩的重量,这种情况会使浮标上浮并带着上钩离底。因此,要保证上钩饵能轻触底,必须在确定钓目时加上相当于一个钩重的浮标目数。比如,单钩重1目,单饵重2目,空钩半水的调目为4目,这时不灵不钝状态的钓目应为:4-2+1=3目。

  决定钩饵的状态还有一个应该考虑的因素就是子线的硬度。因为当钩饵到底后,由于水底的反作用力,子线会对浮标有一个上顶的力量。当然,钓鲫鱼的子线非常细,多数情况下可以将其忽略。

   2.根据鱼情变化所采取的灵钝修正方法

  上面我们知道了设定调目的几种方法,也知道了在垂钓的开始阶段一般应该将钓目设定为下钩落底上钩轻触底的不灵不钝状态,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根据当时的鱼情变化对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呢?为了解释清楚这一问题,我借用某钓鱼网站上看到的一个帖子的观点进行分析,其大意是将鱼吃饵吞钩行为粗略分成“试口、吞口、咽口、死口”四个阶段(不一定准确),不同的阶段分别对应浮标的最灵敏状态、灵敏状态、不灵不钝状态、迟钝状态,从而分析出浮标的灵钝所对应的鱼的不同吞饵情况。

  从水族箱观察鱼吃食时,可以将鱼的吃饵动作分成四个阶段:(1)首先游到饵跟前,鱼嘴半张,从饵料的某一方向吸进一部分饵料尝试,部分警惕性高的鱼甚至会用鳍或尾巴对鱼饵触碰,当感觉饵料不合口或对饵料不放心时,迅速吐出或离开,这一试探过程可以称为试口;(2)感觉饵料合口味时,张大嘴迅速吞饵入口,这一阶段可以叫做吞口;(3)鱼饵被吞入口中后,鱼接下去的动作就是抬头或转身,通过调整身体的角度和方向进一步下咽饵料,这一阶段可以叫做咽口;(4)最后,鱼如果感觉饵没有问题,会进一步将饵下咽并游走,这时可以称为死口,如果感到饵中有异物(比如鱼钩、子线),鱼仍然会将饵吐出。鱼情不同,这四个阶段的表现也不同,警惕性高的猾鱼,鱼在试口阶段可以多次反复试探,试饵时间比较长,而且无论在哪一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吐口;密度大的生口鱼会出现多鱼抢食现象,这时,鱼会省略试口动作而直接吞饵,而且吞进饵后出现吐口的现象不多。

  由于浮标调整的灵钝状态的不同,浮标出现信号时所反应出的鱼吃饵的阶段也会有所不同。如果浮标调整的过于灵敏,使下钩饵轻触底上钩饵离底,浮标的信号会很多,有时鱼游近饵料产生的水流也可以使浮标出现明显的上抬下拉,但这种情况一般是钓不上鱼的,因此,浮标调整的过于灵敏,会更多的体现出鱼的试口动作;稍微降低灵敏度,使下钩饵完全落底上钩饵离底,由于钩饵的稳定性得到加强,浮标会排除一部分试饵信号,更多的体现出鱼的吞饵信号,使中鱼率得到提高;继续降低灵敏度使上下钩饵完全落底,饵重(甚至一部分钩重)完全由池底承担,钩饵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加强,浮标的信号会更多的体现鱼咽饵时的信号,但浮标体现信号的能力被进一步降低;如果将浮标调整得过于迟钝,甚至使双子线都弯曲,浮标体现信号的能力会很低,偶尔出现信号所反应的也多是鱼吞死口游走的动作,这种状态无疑增加了鱼吐饵的机会。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浮标由最灵敏———灵敏———不灵不钝———迟钝逐渐过渡,体现鱼的四个吃口阶段应该是由试口———吞口———咽口———死口的逐渐过渡。比如我们将浮标设为调4目,单饵重为2目,分别将钓目设定为钓平水、2目、4目、6目,假设这4种不同的钓目正好对应鱼吃食的4个不同阶段,即:钓平水对应试饵;钓2目对应吞饵;钓4目对应咽饵;钓6目对应死口。这时将钓目选择在2目到4目之间,抓鱼的吞口或咽口就是正确的。

  以鱼情修正浮标灵钝的想法就是基于以上认识而产生的,基本想法是:我们钓鱼时浮标的灵钝应该保证浮标出现明显动作时,信号最好是同吞口和咽口阶段相吻合,而尽量少体现鱼的试口和死口,从而保证有较高的中鱼率。换句话说,在实际垂钓时,如果浮标信号很好,但空竿率很高,说明浮标出现信号的时机更靠近鱼的试口阶段,此时应该增大钓目或加铅减小调目减小调钓差,使钓组更稳定,让信号出现的时机向吞口或咽口靠拢;而如果浮标信号隐晦,浮标动作不明显,或者有时浮标没有动作起竿却能中鱼,而且钓上来的鱼吞钩很深,说明浮标出现动作的时机更接近鱼吞死口,应该减少钓目或减铅皮增加调目增大调钓差,使钓组变灵,让浮标体现动作的时机向咽口或吞口靠拢。

   浮钓时的浮标调整方法

  首先应该清楚的是,浮钓时浮标出现信号的时机不同于底钓时的情况。大多数情况下底钓是在浮标稳定到一定的钓目后浮标才出现鱼讯,而浮钓一般是在浮标的运动过程中就出现反常动作(将钩饵稳定在一个水层钓糗鱼除外),从浮标入水开始算起,浮标体现的吃饵信号包括:向前突然加速滑行、没有滑行到位突然翻身、滑行过程中被斜拉入水、超时翻身、翻身一半又倒下、翻身过程中突然停顿、加速翻身、翻身后停顿时间过长、翻身后上顶、浮标下行过程中突然加速、下行过程中突然停顿、下行过程中出现上顶等等,也就是说,自浮标入水直到钩饵到位这一过程中的任何时候,浮标出现了不同于正常运动规律的反常动作,都可以认为是出现了鱼讯。根据这一情况,浮钓调整浮标的方法同底钓时有所不同,浮钓时调整浮标只有调目没有钓目。设定调目的方法是带双饵调整浮标露出水面一定的目数,目数越多浮标的上浮力就越大。因此,设定的目数一般不要太多,以2目到平水这一范围为宜。确定好标尾目数后,应该根据上鱼的情况随时进行修正,一般原则是上鱼速度越快,越应该加铅缩小标尾露出水面的目数,加铅的量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能使浮标清楚地体现鱼讯并保持较高的命中率,即使加铅将浮标调到水下(即重力大于浮力)也完全可以。部分粗短身短尾的钓水皮专用浮标也可以带饵将调目设在标身同标尾的结合部,这时应以浮标翻身站立后的上顶动作为主要鱼讯信号。

  以上是本人对浮标调整方面的认识,由于本人文字功力不足,不知道是否将本意表达清楚了?其实,纯理论的东西本来就不容易讲清楚,再加上这些理论也只是我的一孔之见,而且这些见识也不一定准确,有些观点难免同有些人的认识不一致,因此只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展开讨论的话题,并诚心希望高手们对此提出批评!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钓鱼吗?有必要故作深沉地分析的这么细吗?是的,实践中由于我们不可能将每一粒饵都搓的大小一样,野钓环境也不可能使水底象镜子一样平,因此,我们在野钓生口鱼时,也不一定非要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比如我们野钓时完全可以采用将浮标目数的一半做为调目,挂双饵调整水线,使浮标露出水面的目数稍微小于调目开钓,这样找底设钓目就都基本完成了。即使调整的不合适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慢慢修正嘛,反正我们有的是时间!但我觉得,采用这种粗略调标的方式虽然可以钓上鱼,但如果想钓得更好,还是要将道理弄清楚。不然的话,一旦鱼情变得复杂了,你也就不知道应该怎样应变了。胜不知之所以胜,败不知之所以败,就好比盲人过河,钓到老也不会有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