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网现任总裁:第13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5:29:43
第13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8-10-25 阅读:327
案例 1 缔造和平的手
中国外交正以更加主动、积极和自信的姿态呈现在世界面前,并赢得国际上更多的理解、信任、尊重和支持,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一个更加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正在积极的争取和形成之中。
外交要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国内的改革发展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这一直是我国新时期外交工作的根本宗旨。在 2003 年,立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新使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的变化,从国内与国际的结合来看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两大国际浪潮中进行战略决策,为中国的改革发展谋篇布局,开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新局面
2003 年 12 月 10 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美国期间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 的演讲。他说:中国已下定决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环境,集中精力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向国际社会郑重阐明中国和平崛起的信心和决心,和平崛起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与国家理念。中国如何崛起,已经不仅是中国自身的事情,而且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大国关系仍是国际格局演变的主导力量。在中国展开的全方位外交中,巩固和发展与大国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点。在处理大国关系中,中国与世界大国和国家集团在经济上共赢互利,共享繁荣的现实选择和美好远景,已经成为热络大国关系的主轴。
2O02 年尽管中美之间在不少问题上有分歧,甚至斗争,但总体上,两国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在扩大,两国关系的重要性在上升,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3 年 12 月,温家宝总理应邀访问美国。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参加了几十场活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访问取得了积极成果。
此外,“ 9  11 ”事件之后,中美之间进行了比较有成效的反恐合作。中美两国在经济上互补性很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在美国,美国也是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俄罗斯是我们最大的邻国,经过长期友好的谈判,中俄边界问题已经解决。 2003 年 5 月,胡锦涛主席首次以国家元首身份出访时第一站就是俄罗斯,充分表明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中俄关系的高度重视。
欧盟是国际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欧盟越来越寻求成为独立的一极,与中国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已成为法德等欧洲大国的共同要求。如今,中国成为排在美国之后的欧盟第二大贸易伙队。在对华投资方面,欧盟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占了优势。如今的欧盟政策制定者们正渐渐意识到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意味着什么,整个欧洲正在掀起一般空前的对中国的兴趣。
中日关系发展总体来讲还是不错的,两国在一些国际问题上进行了协调和磋商,特别是在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朝核问题上,中日都是北京六方会谈的参加方,日本也作出了努力。在经贸合作方面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最大的注资国之一。但是,围绕历史教科书、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贸易纠纷等问题,两国关系时常出现一些干扰和摩擦,有的斗争还很激烈。这使得双方的政治关系裹足不前,政治互信难有进展。
当前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还不是现代化的强国,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冷静应对严峻挑战的同时,及时抓住时视,主动出击,利用各种机会,开展加强互信、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活动。尤其是胡锦涛主席的成功出访,充分展示了元首外交的独特魅力和作用,被外电评价为“展示形象之旅”、“发展关系之旅”和“全方位外交之旅”。
2003 年 5 月下旬至 6 月初,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对俄罗斯、哈萨克斯塔、蒙古进行了国事访问,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第三次峰会、圣彼得堡举行的建市 300 周年庆典和在法国埃维昂举行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胡锦涛提出了“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倡导和睦相处”、“加强多边合作”、“维护世界多样性”等具体建议。中国正以一个维护世界和平、安定、发展、合作的重要成员的形象屹立在世界舞台上。
案例讨论
( 1 ) 2003 年中国的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
( 2 ) 如何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
( 3 ) 如何理解邓小平提出的“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新形势下如何贯彻这一应对国际局势变化的指导方针?
案例点评: 实行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外部世界对中国的高速发展给予了密切关注,“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种种说法,反映了一部分人的关切甚至不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和平崛起”的命题,这是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历史机遇,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
中国的“和平崛起”将是一个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历史进程。和年与发展是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可改变,发展模式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社不可逆转。目前,我们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确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世界舞台上初步形成了一个负责任的、正在成长中的大国形象。我们说“和平崛起”,是说在不扩张、不侵略、不搞强权、不谋霸权的前提下,以和平方式和途径实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复兴。同时在国际事务中高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旗帜,为推动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案例 2:“一边倒”
 “一边倒” 是新中国在外交上面临两大阵营时所作的倾向性选择,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采取的特殊政策,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老大哥苏联颇不民主,一切惟我独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也不敢吭声,惟苏联马首是瞻。
在建国之初的冷战形势下,为了新中国政权的巩固与发展,毛泽东不得不依靠苏联的保护。但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毛泽东一向不惧任何压力,崇尚斗争哲学,这一点斯大林深有感触,也使他在与毛泽东接触时不得不格外谨慎。
的确,中共虽然宣布了“一边倒”的方针,倒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这只是战略上的联合,并未对苏联亦步亦趋。
1950 年初,围绕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谈判,针对斯大林和苏联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中方除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做了必要的妥协外,对涉及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问题则表示了高度的原则性。斯大林对历经磨难、几经沉浮、领导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毛泽东也相当尊重。在毛泽东即将回国时,历来不到克里姆林宫以外的任何地方出席宴会的斯大林,也打破惯例,接受毛泽东的邀请,率领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出席了由中方举行的答谢宴会。毛泽东和周恩来后来也一再表示,中国要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要用自己的腿走路。 1958 年后,中苏最后之所以闹翻,从朋友转变成仇敌,也是由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引起的。当时执掌苏共政权的赫鲁晓夫仍坚持其大国沙文主义的传统,提出与中国合作建设用于潜艇舰队海上通讯联络的长波电台和中苏联合舰队,毛泽东认为这两件事表明苏联想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涉及国家主权和尊严,所以坚持不让步。赫鲁晓夫碰了钉了翻脸无情,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
正是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毛泽东等中央领袖在确定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时,也很乐意与其他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中国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的完全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立场是并行不悖、目标一致的。
案例讨论: 怎样评价 “ 一边倒 ” 外交方针?
案例点评: 所谓 “ 一边倒 ” 外交方针,是指新中国在国际斗争中,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是一条政治路线,但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一边倒 ” 方针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提出,是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所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相适应的,在维护国家利益,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企图,增强中国的政治经济实力和国防安全等方面都曾起过积极作用。 “ 一边倒 ” 方针与“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团结世界各国人民”一起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新中国在这些外交方针的引导下,积极拓展外交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边倒”方针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