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在线余氯检测仪:漫漫山塘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7:35:56

漫漫山塘路

陶文瑜

 

七里山塘,走到一半三里半。

这是流传在苏州的一句俗语,也是一副对联的上联,因为嵌了几个数字,这一句老老实实的大白话,一下子平中见奇了。后来的人费了工夫,也想不出用什么名字将数字捎带得这样顺理成章,大家只好说,这是一副绝对。

2002年6月18日,山塘街修复工程开始启动了,如果老山塘是贴在苏州千年厅堂里的一副上联,当代的苏州人笔饱墨浓兴致勃勃地书写起关于山塘街新的篇章。

最初的山塘街和白居易有关。

白居易第一次来苏州的时候,还是少年。白居易走在苏州街头,不时听人说起韦应物和房孺复。韦应物是苏州的刺史,与许多唐朝的文化人一样,喜欢写诗,房孺复是杭州的刺史,善于饮酒。这两位父母官都是性情中人,处理完了公务,找个参观或者调研的借口,就聚到一起吟诗喝酒。苏州的老百姓看到他们投机和快乐样子,不仅不生气,还因为有这样的市领导,觉得很是光彩,他们对此津津乐道,还在私下里把他俩称作“诗酒仙”。

唐朝是诗酒年华的唐朝,唐朝的苏州人,将自己的平常日子,过得像唐诗一样风雅。因此,走在街头的唐朝少年白居易充满了一个向往,有朝一日在苏州或者杭州做官,成为韦应物或者房孺复,那应该是天底下最美好的事情了。

白居易的原话是:“异日苏、杭苟获一郡足矣。”这时候的白居易,没有想到数十年之后,自己竟是心想事成,并且在杭州做了二年刺史后,又来到苏州,做起了苏州刺史。

作为为官一任的地方领导,白居易首先是以一种兢兢业业的姿态投入到日常事务之中。“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销在两衙中。”待桌子上的公务理出头绪之后,身为诗人的白居易走出衙门,走向苏州的大街小巷和青山绿水。对于苏州的小桥流水,白居易情有独钟地建造了一艘小船,这使他的游览更加方便,也更有情趣了。而开凿山塘河的念头,也是在这一刻油然而生了。从山塘河里开挖出来的泥土,堆成了堤岸,苏州人称这一条长长的堤岸为“白堤”。白堤,就是最初的山塘街。

山塘河开出来了,山塘街也筑起来了,水上有莲荷,两岸种桃李,走在一片风景中的白居易诗意盎然。“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菱荷生欲遍,桃李种乃新。好住堤湖上,长留一道春。”

开河筑堤是兴修水利、发展交通和开发旅游,因为白居易,这样的实事工程有了一番别致的抒情,也可以说山塘河与山塘街,是唐朝留在苏州的经典诗歌。

一座城市仿佛一篇文章,一条街就是一个句子。如果把这个句子删除了,文章依旧风采,这条街对于这个城市而言,其实可有可无。

在苏州,山塘街是不能删去的句子。

“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这是白居易诗里的阊门。曹雪芹将这样的意思,换成小说的说法就是:“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海当亭两面,山在寺中心。”这是白居易笔下的虎丘。我们见过太多的,是山里面的古寺,而虎丘,是藏在古寺中的一座山,所以明朝的高启说:“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教锁寺门。”

把阊门和虎丘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山塘街。

阊门是人间红尘,滚滚红尘,虎丘是莲花佛国,立地成佛。也许做人太累了,所以想到成佛,也许成佛太苦了,所以依旧做人。我们芸芸众生就在山塘街上来来往往。

春色明媚,山塘是饱满而艳丽的,鲜鲜亮亮的绿水青山,丰丰满满的姹紫嫣红,一切是那样充分,充分得少了一点含蓄。

细雨迷蒙,水上和岸上笼罩着薄薄的一层光晕,这一层光晕,让山塘有了一些黯淡和冷淡,艳丽就在这黯淡和冷淡之中成为妩媚。

冷月如霜,风景是时隐时现的风景,心事在棹响声里荡开,今夕啊何夕,只有你和山塘了,你和山塘月下的相遇,竟有了一丝缘定今生的感觉。

飞雪连天,飞雪连天下的风景,是清清瘦瘦的风景,心情也是淡泊而爽洁,所谓超然物外,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

时而兴致高昂,声似银铃,时而语间哽咽,老泪纵横。

太多的春花秋月,太多的故事传奇,沿着岁月的走向或者情感的脉络顺流而下,我们只能像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年,纵然是折尽了堤上的杨柳,也难以将这一条长街的底蕴参透。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两处好地方,无限好风光。”

《大九连环》这样唱着的时候,山塘街上的树叶子已经稍稍染了一点黄色,但远远的看过去,又仿佛是初生的嫩草。

只是,我们心中的山塘,在秋天之外。我们心中的山塘,仿佛也在季节之外,也在阴晴和日月之外。当我们从唐诗宋词的字里行间,当我们从工笔写意的山水花鸟中,当我们从真草隶篆的铁划银钩中体会山塘,山塘就是我们可亲可近的家园了。

几个月前去山塘街,正好赶上修复和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沿着渡僧桥拐进山塘街没有多久,就是工地了。

两边的房屋已初具形态,建筑工人全是忙忙碌碌的样子,用不了多久,新山塘就要脱颖而出。

和其它的建造不同,这里的添砖加瓦除了使沿街的面目焕然一新,还将反复地提醒和唤起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细节的记忆和缅怀。

关于山塘街,最著名的一次修复和改造,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明朝万历年间的山塘街,年久失修,遇上春雨潇潇或者秋雨霏霏,山塘河里的流水漫过堤岸,涌向街边的屋子,这时候浸在水里的山塘街,街上的鹅卵石,宛如片片鱼鳞。

首先挺身而出的是“木铃衲子”。他在成为木铃衲子之前,面对日渐凋零破败的山塘街,不由心急如焚,而存在心底里的一个想法也更加坚决起来。他对自己的妻子说,我们情缘已尽;他对亲朋好友们说,我们尘缘已尽。然后削发为僧,来到山塘河边。就在这个瞬间,一个红尘中的人,因为山塘街,成了木铃衲子。

守在山塘河边的木铃衲子,手上摇着自己刻造的木铃,“结团蕉于树下,冬夏一破衲,见酒人游客、大贾富人、舟车往来,则五体投地,膜拜合掌,乞得斗粟尺布、一钵半两,随手授之匠氏。”

当时苏州的地方领导是韩原善,韩原善听说了木铃衲子事迹,感慨系之地说,一个和尚还有这样的胸怀,这样的壮举,我这个父母官怎么也不可以袖手旁观的呀。

韩原善就从自己的俸禄中,每月捐出来60两银子,作为修复山塘街的基金。说起来60两银子不是一个太大数字,但韩原善的举动,更有一种号召力,于是有一些一官半职的人向韩原善看齐,平民百姓向木铃衲子学习,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工程很快就竣工了。

山塘街修复了,来来往往的人多了,商号也一家一家的开出来,风花雪月和柴米油盐使七里山塘繁华似锦。

“山郭近而轮鞍喧,水村深而帆樯集。”

这是描写当年情形的句子。

“买鱼沽酒,行旅如云;走马呼鹰,飞尘蔽日。晚村人语,远归白社之烟;晓市花声,惊破红楼之梦。”

这也是描写当年情形的句子。

修旧如旧,几百年后的山塘,又一次修复和改造之后,商号还是在街两边一字排开,听着南腔北调的讨价还价,看着南来北往的人聚人散,我又一次想起从前在这里开着一间小铺子的汪先生。

汪先生的小铺子,有一点生意,却决不是门庭若市那种,见到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的同行,他也没有十分羡慕的神情,他的想法是,各人头上一片天,关键的是,要实实在在地守好自己的一片天。

1860年,太平天国李秀成率领部队攻陷苏州,城中百姓和商家惊恐万状,阊门外十间艺圃园中的小河池里,竟然有一百多位居民,生怕受到凌辱而投河自尽,商家也纷纷关上店门四处逃避。

江西商人的三条货船就在这个时候驶进了苏州城。船上是丝棉织品、茶叶和药材,这是一笔价值不小的买卖,但是,看到苏州城里的商家和老百姓慌慌张张地向城外跑,江西商人感觉到这一笔买卖不会像预料之中那样轻而易举地成交了。

船就停靠在山塘河里,江西商人走下码头踏上小桥,没一会又回到了岸边,以前的老主顾不少都弃店而逃了,留下来的,也没有接手这趟生意的心情和勇气。走投无路的江西商人一抬眼看到了汪先生的小铺子。

汪先生说,我这间小铺子,囤不下这么多货呀。

江西商人说,囤下多少是多少,余下来的扔掉也行,不然,要我自己扔,实在太心痛了呀。

说完这句话,江西商人急急地离开了多事之秋的是非之地。

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汪先生就是东奔西走,把江西商人的三船物资散发给各地的商家,接着又化了大半年时间,将货款收齐。世道太平了,汪先生碰到再次来苏州的江西商人,首先的一件事情,便是将货款交到他手上。

汪先生还是从前的样子,开一间小铺子,过自己的小日子,唯一不同的是各地的大小客商,都愿意和汪先生进行一些业务,他们想着亲自感受一下汪先生的诚信,并对这样的诚信,表达一种尊敬和向往,他们觉得做这样的买卖,是一种光荣。

走在普济桥上,曾经有过的诚信和美丽,让我怦然心动。

提起山塘街,苏州市的领导如数家珍地说道:“白公祠、唐宋五贤祠、张国维祠、李延龄祠和吴一鹏故居等等,千古名贤与山塘长相厮守,给这条湿润清丽的江南老街带来了许多浩气凛然的情操。那青山绿水桥畔的五人之墓、葛贤墓和南社诗人结社的张公祠,则将苏州人的忠烈情怀也向天下人诉说。普济堂、普济桥、同善桥这些古迹,把我们民族慈悲善良淳厚道德风尚延续到了今天。而半塘寺、观音阁、西山庙、花神庙、小普陀这些旧时佛教、道教建筑则把吴地浓郁的民风习俗凸显在了这条文明悠久的山塘街上。至于贝妻节孝祠牌坊、董小宛寓所、龙寿山房元代血书和朱王庙、王宫报恩寺等等,则又给古老的山塘街蒙上了一层令人神往的传奇色彩。还有冈州会馆、全晋会馆这些建筑群落分明在告诉我们,山塘的商业文明,也曾经达到过一个如何先进繁荣的程度。”

这一些应该就是我们保护和修复山塘街的理由和责任了。

山塘街,联系了多少朝代,这一些朝代,发生了多少故事,这一些故事,牵扯了多少人物,这一些人物在这一方山水间留下或深或浅的踪迹,我们沿着这一些踪迹,追寻在逝去的岁月里依稀的背影。

而再一次将我们深深地感动的,依然是这一条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