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置江湖第九章水井有:丑牛贺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22:38:11


杂志社介绍杂志社各部门联系方式杂志社地图广告刊登招聘信息征稿信息
特别策划异域风情考古发现地理科考生物圈民族民俗前沿科技异域人文文明纪实文明随笔
特别策划您好北京城市万象异域风情纪实摄影北京纪事
文明奥运活动奥运知识
杂志订阅珍藏特刊合订本文化产品户外产品
广告客户合作媒体友情链接


往期查询:
文明杂志 北京时间杂志


丑牛贺春
------------------------------------------------------------------------------------------------------------------------
2009-01-22 新闻来源: 文明杂志

丑牛贺春
撰文/张娜  图片提供/郑云峰 陈小琼CFP gettyimages  执行/冯欣
牛的属性
牛科动物是有蹄类动物中进化最成功的一支,现在全世界几乎一半的有蹄类都属于这个家族。按照动物学上的分类,牛属于偶蹄目反刍亚目洞角科牛亚科的动物。牛亚科是一个庞大的分类学集群,单现存物种有13种之多。它们一般分为牛属、水牛属和准野牛属。
牛属包括黄牛、瘤牛和牦牛。其中黄牛在我国最为常见,饲养地区几乎遍布全国;瘤牛因牛颈上长有像瘤子一样发达的肌肉组织——牛峰而得名,《山海经》曾对其有过记载,称为“留牛”;牦牛是高原地区特有的珍贵动物,能耐饥负重翻山越岭,甚至可以横跨冰川,素有“冰河之舟”的美誉。水牛属分为江河型水牛和沼泽型水牛,中国的水牛都属于沼泽型水牛,体格粗壮,一对粗大而扁的角,像新月般向后方弯曲,被毛稀疏,皮糙肉厚,《西游记》中的牛魔王便是此种体格。大额牛属于准野牛属,这一物种几乎处于灭绝边缘,目前只有在我国云南省贡山怒族独龙族自治县的独龙江流域还生存有少量的云南大额牛。

牛之“用武之地”
据考证,大约在距今6000年前的龙山文化中期,我们智慧的祖先就已经认识到这异常温顺的庞然大物的价值了,他们敞开自家围栏的大门,从此开始了家牛的饲养。到了殷商时期,牛成为祭祀中最重要的牺牲之一,但它并不出现在所有的祭祀场合。作为“三牲”之首的大牌,只有在春秋大祭、祭祀祖先或者起兵征战等需要天子亲自出马的重要的“太牢”仪式中才动用牛头;平时的“少牢”,仅用猪头、羊头而已。
此外,商人好占卜,而占卜所用的材料就包括牛的肩胛骨。在平时,牛也被用作役畜,比如用来拉车负重。牛车曾因其宽敞舒适一度风靡全国,并在我国古代史的数个朝代中被当做官方用车。
到了东周时期,牛开始用于农耕;及至汉代,牛的身影已经活跃在当时整个中华大地希望的田野上,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汉《风俗通义.佚文》中说:“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为之强弱也。”可见牛已经是当时社会举足轻重的风云动物了。
除此之外,牛还具有一些特殊的用途,比如军事。公元前284年的一个深夜,1000多头牛宛如天兵一般突然从齐国的一座城池中冲了出来,这些牛角上捆着锋利的尖刀,身上披着五颜六色的布匹,在尾巴上系着点燃了的满浸了油脂的麻线和芦苇,像狂怒的海啸一般将原本把城池围得水泄不通的燕国联军冲得七零八落,齐军因此大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火牛阵”。牛在古时还被当做“镇水兽”,古时人们常用石牛、铁牛投海以镇水妖。
沟通人神的灵媒、吃苦耐劳的交通工具、善于开拓的农业先进生产者、战无不胜的坚强战士、治水工程的形象代言人,身兼数职的牛在众多角色间变换自如,还将自己全身心地奉献给了人类:牛肉可以食用,牛黄可以入药,牛鞭可以滋阴,牛百叶可以养胃,连牛粪都可以肥田;还有牛皮,可以制作革囊甚至可以用来“吹”。这可不是我们平时说的笑话,“吹牛皮”一词起源于中国的黄河上游一带。黄河在流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地时,水流湍急,滩险浪恶,很难行舟。于是人们便想出了一个办法:以皮筏代舟。屠宰时,先设法剥下牛或羊的整张毛皮,经过处理后用细绳将其缝扎成袋状,只留一小孔,待吹足气后将小孔封紧,然后再以木板条将数个皮袋串绑起来,一只皮筏子即告做成。而在古时,给皮筏充气的办法只能是用嘴吹。羊皮袋都只有体格非常健壮、肺活量很大的人才能吹得起,牛皮袋子由于体积过大,直接用嘴吹起来是很不容易完成的任务,一般人轻易做不到。因此在黄河上游一带,如果有人说他能吹起牛皮袋子,就会被人们认为是在说大话。久而久之,“吹牛皮”就逐渐成了“夸口、说大话”的代名词,并逐渐流传开来。

中国人的崇牛情结
鉴于牛在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人们给予了牛极其尊贵的地位:上古三皇之一的神农,因其与耕稼结缘,便被赋予了人身牛首的形象;牛甚至作为一种神物的象征,古代诸侯歃血为盟,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盘,由主盟者执盘,称盟主为“执牛耳”;中国象征吉祥的瑞兽麒麟也是由牛、鹿、马、鱼四种动物组合而成的神物;不仅如此,古人还把牛“捧”上了天,“牛”为二十八星宿中北方玄武七宿之一,在十二辰的丑宫,与天田星宿相邻,正应和了凡间牛耕田的事实。
而中国古代最为盛行的崇牛活动就是“鞭春牛”,这种活动意在“劝农”,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是立春节的活动,象征着春耕的开始。最初鞭的是真牛,后来改为土牛、纸牛。春牛的形象须以立春年的天干地支确定;清时,每年六月,朝廷都要责成钦天监按天干地支推算次年春牛的颜色、形象,然后绘制成图,发往各地府县,好在来年祭春仪式时使用。传说如果把鞭春牛时打下的泥土拿回家或撒在地里就会使家畜兴旺,庄稼丰收。
如今走进江浙徽州一带的古民居村落,那些精妙绝伦的雕刻让人叹为观止,在这些动辄几百年历史的老房子里,出镜率最高的便是“耕读传家”的石匾或形象的“渔樵耕读”的雕刻。“耕读传家”几乎是古人使用频率最高的用以传家的家训;“渔樵耕读”雕刻中舜肩负犁铧,牵着牛去耕地,从小就看惯了这画面的孩童便懂得了:牵牛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读书识礼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所以,别看是一幅简简单单的春耕图,却包含着中国人既学做人,又学谋生的道理。
作为皖南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村落—宏村以水墨般的气质和绝无仅有的牛型建筑布局而闻名天下。宏村的建筑形制相当奇特,远远望去恰似一头斜卧的青牛。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的身躯。一泓碧水别出心裁的引入村内,是为“牛肠”;流入村中宛如半轮明月的月沼,是为“牛胃”;最后汇入村口平滑如镜的南湖,是为“牛肚”。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牛形古村落体现了古徽州农耕文化对牛的崇拜,这种民俗文化与自然风景的结合,是其他古村落无法比拟的完美景致。
牛是农家之宝。过去以农耕为业的客家人,对牛更是爱之惜之,形成了独特的崇牛文化:新买的牛犊入栏时,牛角要缠上红布志喜;母牛产仔,人们抱牛崽向四方跪拜,祝愿小牛吃四方青草长大,叫做“牛子拜四方”;当耕牛老死后,有的农户甚至还要为其挂红送终。
在上杭、武平等地,还有给牛“过生日”的风俗。武平以清明、上杭以农历三月三为“牛生日”。

源远流长的牛文化
牛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如此源远流长,因而从很早的时候,牛就开始参与人类的艺术生活。《吕氏春秋·古乐篇》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是远古时候表现农业生活的舞蹈。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中,也常常见到牛头的出现。牛头象征着力量和财富。云南沧源崖画中,有不少原始人手持牛头的图像,其中一组舞蹈图像中,持牛头者是祭祀仪式的主持,又是祭祀舞蹈的领舞人,只有此人用线条画出身体,而其他4人都是用颜料涂满身体。
现代出土的各种古代牛形器皿数不胜数,陶牛、釉陶牛、三彩牛、瓷牛、铜牛、玉牛,以及牛斛、牛尊、牛枕、牛灯等应有尽有。上世纪70年代,在陕西西安一座唐墓曾出土了一件牛首形玛瑙杯,此杯选用极为罕见的缠丝玛瑙制成,材质纹理细腻,整个造型像一个号角,前端是牛兽形状,圆睁着双眼;长长的双角弯曲着伸向杯口两侧,耳朵高高竖起,微微内收;兽嘴镶金,整个作品只能用“完美”两个字表述。此杯现为陕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据说抵得过半个香港——号称价值15万亿港元!
中国古代更是不乏擅画牛的画家,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唐的韩和戴嵩。《五牛图》是韩的传世名作,以传神之笔,描绘了独立成章的五头牛,或缓步而行,或低头吃草,或踌躇而鸣,或回顾舐舌,或翘首而驰,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造型生动,形貌真切。戴嵩是韩的弟子,《唐朝名画录》说他画牛能“穷其野性筋骨之妙”,所画《斗牛图》《三牛图》《归牧图》等作品,都被视为绝世佳作。
当然国外的古代艺术家也不甘示弱。1940年,一个原始的画廊被偶然发现。这就是被誉为“史前的卢浮宫”的拉斯科洞窟壁画。这个庞大的山洞中有一个外形不规则的圆厅最为壮观,洞顶画有65头大型动物形象,其中4头巨大公牛,最长的约5米以上,堪称惊世杰作。

相关文章
------------------------------------------------------------------------------------------------------------------------
 关于我们-征稿启事-加入文明-法律声明-合作伙伴-友情链接备案序号:京ICP备05069412号
版权信息 © 2001-2004文明杂志社 Copyright © 2001-2004 Civilization Magazine
地址:北京市崇文区广渠门内大街90号新裕商务大厦405-406室 邮编:100062 总机:010-67135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