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小伙伴大乱斗攻略:我的英语学习之路(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16:46
  刚上大学的我,年龄小,阅历浅,在一个没有父母关爱的家庭背景下成长,没有一个感情的支点,心理不成熟,初次远离家乡、告别亲人,来到滨海城市,对大学里的周围环境和老师讲完就走的授课方式很不适应,又没有人倾诉,我第一次尝到了莫名的想家、思乡、怀念从前的滋味,没有父母,只有哥、姐,想谁,不知道。我经历了人生成长历程中一次重要的 “断乳期”……不但如此,我的英语学习也遇到了困难。

       那是刚上大学的第一堂泛读课,一个戴着眼镜的男老师进了课堂就用英语和我们一阵乱侃, 听得我云山雾罩,一头雾水,整堂课下来我听懂不到20%。高中阶段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完全忽视了英语口语和听力的训练,虽然我在高中的英语基础不错,但真正接触到用英语“全英”授课的时候却觉得耳朵不灵,“口”中空空。上大学我念的是师范大学,上个世纪80年代,师范教育基本上是免费的,不但不收学费,每月还有15元左右的伙食补贴。尽管如此,我每月的生活费也是捉襟见肘,需要靠哥、姐的资助,当然买不起一台不到100元的录音机。没有录音机,我在英语听力方面的学习曾一度遇到很大的阻碍,老师讲过的听力材料不能及时复习,留的听力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听力课上反映迟钝,到了期末,听力成绩总是处于及格水平。看着别人有录音机,每天跟着录音机听磁带,专心致志地训练听力和口语,我就像一个孩子看着别人手里有自己心爱的玩具,自己却两手空空……那时我心中最大的奢望就是能有一台属于自己的录音机……但是,直到大学毕业,我这个“奢望”也没有实现……

       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来中国的外国人还很少。我们整个外语系只有一个美国外教,名字叫“盖”,盖只给高年级的学生上课。我们新生常常看到高年级的学生和这个老外一起同行校园,看着高年级的学生和外国老师比比划划,谈笑风生,开心地聊天,让我好不羡慕……那时很多新生从没和外国人讲过英语,我也一样。很多学生胆子小,不敢和外教说英语,怕出错,而我不怕,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我见到外教,就主动搭讪和他说话,假装问一些问题,拼命地想着法用英语跟他交谈,争取把自己所学的英语单词都派上用场。能和外教说上几句英语,对上几句话,我的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相信有朝一日,我也能像高年级的学生那样能用英语和外国人自如交谈!也能“比比划划 ……”

   到了大学二年级,我们学校请来了两个是夫妇的外教,男的叫麦加文,是具有苏格兰血统的新西兰人;女的叫约瑟芬,起了个汉语名叫周淑英,是英国人。夫妇两个都很好。新西兰人讲英语很快,而麦加文讲英语很慢,用词也极为简单。他在北大学过两年汉语,汉语说的很好。他人长的很帅,很有绅士风度,为人谦虚,彬彬有礼,给人一种老实厚道的感觉,和他在一起让人觉得有一种安全感。

   让我难忘的是那个“五一节”,学校放假三天,这对夫妇和我们全班一起到大连“富家庄海滩”游玩。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大学生还没有环保意识,海水碧蓝,海滩洁净, 可惜卫生不佳,野餐完毕,海滩丢弃了我们用过的纸屑、塑料、空瓶子、罐头盒子等等。在返程之前,这对夫妇俩将同学们丢弃在海边的这些垃圾一样一样地捡起来,装到一个塑料袋里,然后放到车上,等大巴到了市区,麦加文把塑料袋扔进了一个垃圾桶里……

   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它让我看到了西方文明的一个缩影,感受到西方现代文明的气息……

   外教的到来带给了我们轻松、愉悦的学习英语的氛围,我们也对西方人的点点滴滴颇感兴趣。在外教的课堂上我们学习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会围绕dinner,给我们介绍英国的饮食习惯,如右手拿刀,左手拿叉。中国人喝汤是从外往里喝,他们喝汤叫“吃汤”,是从里往外“吃”。英国人吃汤的时候不能有声音。胡萝卜、生菜、西兰花、洋葱是他们最常吃的蔬菜,烹调的方法只是把这些菜煮熟,不放油,只少量放些盐。……在和他们的交往中,我了解到他们是一对虔诚的基督徒。

   在英美文学课堂上,老师提出:学外文,做翻译,不学习《圣经》是不行的。英语的很多词语背后有文化背景知识,很多成语来自希腊、罗马神话和基督教《圣经》 ,希腊、罗马神话和基督教《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渊源,特别是《圣经》对西方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英语的思维和语言很大程度上取源于《圣经》,阅读这些书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与西方人交流,也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英美文学作品。遵照老师的指点,我如饥似渴,博览群书,但是寻遍了学校的图书馆,跑遍了大连的书店和基督教堂,也弄不到一本英文原版的《圣经》。我和麦加文夫妇至今还保持的长期友谊,缘于一本他们送我的英文原版的《圣经》 。刚刚开放的年代,受极“左”思想的影响,人们的心态是怪异的,在和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有“黑炮事件”的发生。当时《圣经》在某种程度上还或多或少地被列为禁书之一,何况我手上的这本英文《圣经》又是出于老外之手,为了不惹麻烦,在学校里我一直私下里阅读这本书。

   也许是发现我身上有股执着的劲儿,他们还给我起了一个英文名字:Peter,意思是“岩石,坚定 ”。Peter也是耶稣基督的十二个门徒之一。我喜欢这个名字,我希望我的生命,我的事业都能“坚如磐石”。

   下午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每到下午大约四点钟左右,麦加文夫妇俩总要停下来手中的事情,准备一些饼干、巧克力、和掺了牛奶的咖啡约我过去品尝。喝茶时他们喜欢在红茶里加牛奶和糖,他们称之为“英国茶”(English tea)。很多年过去了,多少个午后温暖的阳光,时常让我想起我和麦加文夫妇其乐融融的小聚。我们在一起用英语聊天,畅谈我们感兴趣的事情,学习之后劳累的心情在这里无限地放松自在,而且,通过与他们的交往,我的口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这些经历,在我以后讲授《新概念英语》教材的时候,都起到了旁征博引的作用,充实了我的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