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静雯飞龙在天:郑燮的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2:16:45
郑燮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土,官山东潍县令。罢官后,居扬州,为“扬州八怪”之一。郑燮的书法有两大艺术特点:一是熔铸诸体书为一炉;二是以画入书,书有画意。郑板桥的书法和绘画一样,也是不落窠臼,独具一格。

  郑燮36岁以前,是其书写楷书和草书的阶段。从传世作品来看,他的楷书是从欧体人手,从传统中化出,具有清晰、工整、秀丽的风格。至于他的草书,写得也极为成熟,笔力圆劲流畅,且多用中锋,运笔一丝不苟,点画之间富于笔趣,与怀素一脉相承。

  郑燮36至50岁左右,是其书法由楷书入草书力求变化的时期。从他所写《四子书真迹》序文中可以看出,他追求黄庭坚书法劲拔的体势,而对赵孟顺的字不欣赏,嫌其“滑熟”,因见世人“徒矜奇异”,遂开创一种楷书和隶书相结合又吸收草书的新书体,自称“六分半书”。这种书体的主要特点是:随意挥洒,瘦硬古拙,圆转连绵的行楷笔画里渗入浓厚的隶书笔法;“横里有刀”,颇似黄庭坚;有些按捺笔运用画兰竹的方法,大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之感;在结体上较多呈扁形,近似隶书,且好用古体;布局安排疏密有致,大小相间,似斜反正;用墨亦有浓有淡,故人称之为“乱石铺街”。

  郑燮50岁以后,是其书法创作的繁盛时期。尤其是在他罢官返回扬州之后,字体更加纵横驰骋,洒脱不羁,真、草、隶、篆四体相兼,笔势变化多端,在一帧字幅中,相同字前后写法绝不雷同,可谓千姿百态、丰神独具,其书法已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郑燮也作伪  

  书法作伪,从时间上可分为同代人作伪和后代人作伪两种。如果是同代人作伪,又是高手所为,现在人们就较难鉴别,郑燮作伪书法就属于这种情况。郑燮从49岁开始,先后出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在潍县期间(1746-1753),他与流寓扬州的高凤翰、金农书信往来,相交甚笃,高、金二人还将自己的作品寄赠给他,郑燮在闲暇时就常常摹仿二人的墨迹。后来,高、金相继去世,一些好友纷纷到郑燮处寻找他俩的遗作,真迹送光了,他只得拿出自己的赝作应付。为此,郑燮在《怀人绝句》21首里曾赋诗云:“西园左笔寿门书,海内朋友索向余,短札长笺都去尽,老夫赝作亦无余。”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真可谓直言不讳了。郑燮所伪书法,至今尚有传本,虽是赝作,但也弥足珍贵。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郑燮作伪书法,当属文人墨戏,这和为谋取巨利而愚弄人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

行书

182.5×74厘米

估 价:RMB 80000~120000

  纸本,立轴。钤印:郑燮、克柔。此幅是郑燮“六分半书”的典型作品。整幅纵横错落,自成体貌,别开生面,既有“乱石铺街”之美,亦有落拓潇洒之风。

行书

16.5×53.5厘米

估 价:RMB 18000~25000

成交价:RMB 24 200

  纸本,横幅镜心。钤印:橄榄轩,郑燮之印。此幅在传世郑燮“六分半书”作品中,以清奇幽远的面貌别具逸致。虽偶出粗笔大字,但整幅并不刻意追求“乱石铺街”之美,有如一片空阔幽远的平川,其间林竹稀疏点缀,溪水潺缓漫流。

行书自作五言诗

134.5×71.5厘米

估 价:RMB 80000~120000

  纸本,立轴。钤印:乾隆东封书画史、丙辰进士、郑板桥。此幅与前两幅作品相比较,具有不同的意趣,既不注重“乱石铺街”之美,也不作清幽之态。整幅以兰竹画笔出之者甚多,不仅有瘦硬奇峭之致,而且又有挥洒流美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