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视台主持人大赛:中国几千年前就有自己的妇女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1:42:57

中国几千年前就有自己的妇女节

明天是国际三八妇女节,而且正好是百周年,说起妇女节,不少中国人认为妇女节的由来是源于1903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市的女工为了反对资产阶级压迫、剥削、和歧视,争取自由平等,举行了大罢工和示威游行。这一斗争得到了美国广大劳动妇女的支持和热烈响应。1910年,一些国家的先进妇女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大会根据主持会议的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蔡特金的建议,为了加强世界劳动妇女的团结和支持妇女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1911年的3月8日,为第一个国际妇女节,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从此"三八"节就成为全世界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争取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妇女解放而斗争的伟大节日。

其实,中国在几千年前就有自己的妇女节,而且一年之中有几个妇女节,最典型的是三月三和七月七。

三月三,蛇出洞,每到这天,中国人总要外出采集地米菜(湖南的土话,学名丁丁不清楚),然后回家清洗干净后煮鸡蛋,煮熟后母亲会要求全家人都吃,说是吃了后能够避邪消灾,一年无病,这个传统至今在丁丁的家乡十分盛行,而且丁丁每年都要从母亲的手中接过她递过来的地米菜煮鸡蛋,然后美滋滋的吃完,吃完后总能看到母亲那幸福的笑容。

其实,三月三的正式称呼是“上巳节”,是自西周以来的中国传统女性色彩十分浓重的节日,后来由于宋明理学的压制掩盖渐渐消沉不彰,但在日本、韩国每年这一天仍然举行种种节日活动。说明了三月三不仅在中国盛行,而且具有国际性。唐朝伟大诗人杜甫的《丽人行》中就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可现在知道三月三日为妇女节的中国人却不多了。

七月七日“七夕节”在中国的影响至今还十分大,这主要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其实,这是中国最具影响的妇女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汉代〈古诗十九首〉记载:“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源于神话传说牵牛织女七夕相会的诗歌,让织女的形象产生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历史发祥地的黄河流域各省,民间便把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称为“女节”或“乞巧节”。河南《宜阳县志》载:“七月七夕为女节,祀天孙以乞巧。”陕西《蒲城县志》又载:“七月七夕,嫁女避节。” 
    到了唐代,民间就有在“七夕”乞巧节这一天祭拜织女的习俗,主要是希望织女神把纺织的技巧传给家中的女性们;而这一天她们则能走亲访友,交流织艺,连平时被禁锢在绣楼里的大家闺秀,这天也可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游览井市、踏街串户,古代许多男女青年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也由此产生。

 宋、明两代,“七夕”这天妇女的待遇就更高了:女人要穿红戴花,用五彩绫线结成樱桃、桑椹、角黍、葫芦等形状穿线佩身,家中还要备足美食供女子们享用。明代《帝京午目》中说:“七夕女儿节,角黍展榴裙。”《帝京物略》中也有“七夕,父母家必迎女食花糕……亦曰女儿节”的记载。

在清代,“妇女节”又从“七夕”发展成端午的“女儿节”,这天不仅女子要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享受平时想都不敢想的游艺、聚餐、休假等特权,连远嫁的女子也可以在这几天回娘家看望双亲,共享天伦。

而在少数民族中,古时的“妇女节”习俗更是多得数不胜数,如苗族姐妹节、怒族仙女节、侗族姑娘节、壮族娅拜节、藏族女儿节等,都是中华女性尽展美丽和聪明才智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