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耀房地产营销策划:古瓷鉴定四大要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07:15

古瓷鉴定四大要决

一、古陶瓷鉴定四大要决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但是,鉴定时这几方面都不要偏废,如果仅重视一个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就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现将古陶瓷鉴定方法介绍如下:

  (一)根据各朝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匀。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洒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三国、两晋时的青瓷,其胎的瓷化程度比以前高,胎质更细洁坚硬;所施青釉要比商周时增厚。三国时青釉面多见缩釉现象,但晋代时釉面显得均匀,莹润度更加强了。

  唐三彩,胎色有两种。河南巩县的三彩胎为白色,坚硬洁白,火候高;西安唐三彩,为红泥质胎,胎质较松。前者生产彩色调最艳丽。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着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瓷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也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河北的定窑,其釉色是黑釉、紫釉、绿釉或白釉;其胎色一定是白色,胎土坚密细腻,胎骨较薄;施釉较薄,质感很强。如果是白釉,早期釉色白中闪青,中晚期釉色白中闪黄,曰“牙黄”色。

  宋代河南的汝窑,考古学家说的官汝窑,胎色是香灰胎,胎骨坚硬细腻;釉色有天蓝、天青等色,施釉肥厚,莹润如玉。

  宋代河南生产的钧窑,胎色有多种,有深灰胎、白中闪灰、白胎和淡黄色等。前两种色胎坚硬细洁,后两种胎质粗松。釉有天青、天蓝、豆青、月白等多种色调,但大致可分成“暗釉”和“亮釉”两大类釉系。前者施釉肥厚,后者施釉较薄。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时期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时期胎厚,宣德时期胎薄。宣德时期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期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皿,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施,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瓷器最大的特点。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依据。

  (二)从各朝代陶瓷的纹饰去判断

  鉴定陶瓷,除了看其器皿的胎骨和釉色之外,纹饰的鉴定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纹饰就像一个人的衣冠,它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我们鉴定古陶瓷时千万不要忽视它。

  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

   纹饰本身有它的时代性,它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间,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所以,瓷器上出现了八仙、八宝图、真武大帝、花捧回文、书写回文、仙人朝圣图等图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所以,在瓷器图案中,“尚武”方面有各种各样的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等出现;在“习文”方面,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以文字作为图案装饰。

  作纹饰鉴定时,对不同时代要掌握其不同纹制手法。例如,三国时期的青瓷纹饰,相对较简朴,采用刻、划、印等几种手法,常见的多用水波纹、弦纹、斜方格纹、叶脉纹或印铺首等。

南北朝纹饰是不复杂的。常见有叶纹、弦纹、兽面纹、忍冬花纹、宝相花纹等,采用刻花、划花、印模和堆雕等多种手法;但主要流行的纹饰还是莲花瓣纹,有覆式,有仰式,变化多样。有的在整个器皿中使用,有的在器皿局部使用。莲花瓣纹的特点是:丰满肥硕,端庄自重。莲花瓣纹在瓷器中普遍使用,这和当时社会佛教的兴起有密切关系。

  又如我们最常见的云纹,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云”,只要细心研究,不难发现,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绘制方法。

  元代朵云纹,其绘法基本可分为两种。第一种,身绘成如意头状,多不对称,边大边小,其尾前段肥大,后半段细长,整个造型活像一条大头小蝌蚪在游动着。第二种,也绘一个不对称如意头为身,拖一长尾,尾的前段长出两个小头,其尾活像萌芽的种子根部,其如意头下的两个小头,又似两片小叶托着一朵盛开之花。明代宣德年间的朵云,又有变化,虽然也是绘如意头为身,但身上的飘带增多了;有的云头下飘出一云带,有的在云头左、右两边和尾部各飘出一条云带,有还在前者的绘法上在云头部再长出一云带;所绘如意头丰满肥壮,飘带瘦长,变化多样。明代中期,成化年间的如意云飘带较长,是如意云头长度的两倍,尾部的飘带又有增加突出的小小云块,和前期一条带状有所变化,云头又似露齿的兽面。到明代中期,万历时的朵云,又有三种形式:1、有飘带的朵云,飘带加粗、云头缩小。2、把云头拉成一块长云,朵云无头无尾,画工简单。3、绘一如意头云头,全身绘飘带数条,不分头尾。发展到清代初期,雍正时期,朵云头拉长,左、右飘带短而肥,形成菱角形状。原来的云头没有了,在云头上端、左右两边和尾部的飘带均变成了云头。再发展到乾隆年间,朵云头不是一个,而是几个相连在一起,形成“一串云”。朵云的云头写成“牛面形”,其尾部的飘带活像一撮须,或者把如意头拉长,成“S”形,或者拖至尾部。

  元、明、清三朝,朵云绘法艺术最高,给人以美的享受。总之,我们鉴定陶瓷纹饰时,必须对它的民族性和时代的特殊性有所了解,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判定每一件陶瓷的年代。

  (三)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不同的审美观。

  例如,我们日常见到的盘口壶,三国时盘口与足显得较小,腹部以上部最大,有上重下轻之感。西晋时盘口与足相对放大,腹部显圆,给人以稳重感觉。东晋时盘口增大,颈粗而长,腹部丰大而修长,器形重心向下,各部比例恰当。延至南朝,壶颈和腹变得更加修长。

  青釉中的鸡头壶,形制演变也具特色。西晋时鸡头壶腹部为圆球状,最大直径在腹的中间,肩设双系,双系间饰鸡首和鸡尾,鸡首的流是实的,作装饰之用,盘口细而浅,颈短而小。东晋时鸡首壶器形增大,腹部、颈部相对加长,盘口增大而显深,肩部多设桥形系,肩部的鸡首也增长,从装饰到中间空成流而变为实用,鸡尾形成筒状直上,弯到壶的盘口相接为把,从装饰效果转到实用美。到南朝时,鸡首壶器身修长,盘口与颈部加高,执柄也高出盘口,腹部多刻划出覆式的莲瓣纹。

  唐、宋时期的执壶演变。唐代时腹部丰硕,口大颈短,直短流,外部为圆状或多棱状,平底无釉。这是唐代壶形的基本特征。但到了宋代,壶腹变得修长,颈细而高,流长略曲,执柄也增大,易于实用,其足一改唐代的平底而为圈足,整个器形变得秀丽轻巧。

  饭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对它也许注意不多。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宋代碗形比唐代变化较大,其胎骨变薄,足从唐代的平底改为圈足,利于使用,体形变得清秀轻巧。到元代,碗形整个变得厚重,碗壁的弧度较小,碗的圈足从宋代的高狭工整到低宽不规则,底足多无釉,中央有处凸尖状,形成很强烈的时代特征。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掘稳重之感。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型(俗称“泥鳅背”)演变。

  又如,我们常见的口小、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秀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发展到清代雍正时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为式样,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颈相接处像欠一定弧度似的,没有明代早期的那么好看。这时期的梅瓶,虽然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线条美,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也就更差了。

  笔筒是文房四宝之一。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无釉,胎厚体厚。到唐熙年间,体形略为降低,这时候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璧形,所以,人们称之为"璧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璧足”改为“圈足”。

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因此,认识、熟记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还是晋朝、南北朝的产物。说起“宫式碗”,则应该知道是明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果是“观音尊”、“棒槌瓶”、“花觚”、“太白缸”、“柳叶瓶”等等,这些都是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器物。所以说,形制对古陶瓷鉴定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