娴婧怎么读:[青年中国说]曹景行:我们小时候有大把的时间玩和自由看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31:20
青年中国说]曹景行:我们小时候有大把的时间玩和自由看书

2011-11-07 16:55:07

归档在 活动 | 浏览 13473 次 | 评论 13 条

要说不合理我一定要有一个参照,我对女儿也是这样,我觉得他们70后那一代还不错,他们所经历的教育还不错,还没有让我们做父母的付出太高的代价,除了义务教育之外,基本上没有付出什么代价。难道这样的日子不可以再回来吗?我想起小时候,现在要倒过来"忆甜思苦"了,我们那个时候太幸福了,现在教育太苦了,想想那时候经济多落后,我的童年,我的小学,我觉得那时候很幸福,幸福在什么地方?只上半天课,下午没课,上午课间我们已经把上一节课的作业做完了。然后到下午就没有作业,因为作业量并不是太大,上课一边听课一边就在做作业,我们把作业做完了,下午我们小组学习,没有做好作业的同学就问其他同学,很快就对付掉了。剩下的时间干什么?玩、踢足球、捞鱼、抓知了,当然打架,爬屋顶,几乎就是在外面。那么天暗下来了,回家了没有作业,干什么?看书,因为那时候很可怜没有电视。

所以从小玩的很多,也看了很多书。那我想问一下现在的孩子,逼的这么苦,他真的觉得比我们那时候好吗?你就是多上一些课,你把初中的东西放在小学里来学,多做一些练习题就比我们那个时候聪明,学得好吗?我们那时候看那么多的书,你们有时间看吗?我们看书,可以说以现在的标准来说我们从小就看大人的书,比如说我们小学一两年级的时候我们就看《三国演义》,看《水浒传》,有时间看。那时候当然缺乏其他的东西,缺乏电视和电影,电影是看不起,更多的大家一本书借来借去,传来传去,这种知识是通过这种方式。现在的孩子又缺乏这样的条件,因为现在你们一般来说没有哥哥姐姐吧,那时候哥哥姐姐的教科书是我们阅读很好的书。我在小学就在看我读中学的姐姐的教科书,看她的地理、历史、语文书,这样的小学生活怎么样?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享受过,有没有可能下午两点钟以后就把书包放到弄堂里边,就开始踢足球了,一直踢到天黑回家。这是小学。

到中学看书的间更多,当然学业也重,全天上课,我们都做作业,但是我们看的书还是很多,有时间。我在上海读中学经过上海儿童图书馆,每天去借书,然后第二天还书,每天两本。那个图书馆的老师说,你就到图书馆里面来,帮我们一边工作一边看书,然后我把少年图书馆里所有的书都看完了。看到什么程度,走在上学的路上都在看书,有时候看一本蛮厚的书捧在手里,脑袋撞到电线杆上,啪的一下。学校有没有作业呢?当然有,上课也当然上,大家的时间还不错,玩的时间照样有,操场是向我们充分开放的,不像现在有的学校防止孩子出事情,就把操场关起来,我们下课之后就去操场,踢足球就踢足球,玩就玩。

那时候我们有一个政治气氛,比如说学雷锋,后来我们说要学毛选,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我们还有下乡,每年都要两次下乡,下乡叫"帮助农村双休",一去半个月左右,住在农民家里一起劳动,每个星期有半天到工厂去做工。还有许多学校的社会活动,比如说各种文艺活动演出,我们自己有时候演给自己看。那么我们怎么分配时间?我想我们把作业对付下来,课程对付下来,然后差不多放学的时间继续看功课,除了要考试才这样,要复习才这样,其他的大量都是在社会活动和自己看书。这样的一直到高中都可以,那为什么现在要弄得这么累?为什么现在非要做这么多的功课?上这么多的课?现在是教育部规定,一天一定要有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但是在许多学校里面,装模做样,说聘用的是体育老师,体育老师教的是语文课,紧张到这个程度。老师紧张、学校紧张、家长紧张,一点点时间就说,哎呀,耽误学生今天晚上做作业,耽误学生上课,耽误学生补习,怕的是什么?升学率,比别的学校多一点点,这就是这个学校的命根子所在。

这是学校的命根子所在,那我们学生的命根子在哪里?我们学生应该把自己最应该,最愉快的从童年到中学时间,小学到中学这段时间去做最无聊的事情,就是补课,做作业。

曹景行:我们高中毕业之后碰上了国家最不幸的一件事情,除了内战以外,这个是最不幸了,那就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就我们来说有12年,我本来是66年的高中生,我毕业的那一年是文化大革命,我进大学那一年是1978年,31岁。

但实际上现在回过头去看,77年、78年那两届往往是大学的老师谈得最欢的,这里面有历史的不幸,我们这12年受了苦,但是我们重新读书以后实际上感到这12年给我们支撑、经历的支撑,人生经验的支撑,甚至社会资质的支撑,比如对中国农村的了解,比如我们自己对于吃苦这个概念。上海有像我是高三年纪大一点,有的是初中的,到了农村个那地方,每个人包括小女孩,都得挑一两百斤的担子,我们吃了很多苦,但是在那个过程当中看不到有太多的人放弃的,很多人还在看书还在学习,还在希望把自己种地也作为一项事情想把它做好。

在进入大学以后,我们那四年是疯狂的读书,不是老师要我们开课做作业,或者是我们要应付要拿学分,而是把这四年的每一分钟都拿来,尽可能的吸取各方面的知识。我用"风华"两个字应该说并不为过,就拿我来说,我除了读历史,除了听历史系的课,还拿了另外两个系国际政治系和世界经济系的所谓主要的学分,然后我们自己把扔掉了12年的英文不仅捡起来,而且把它变成自己的一种工作语言,所以我在大学毕业之后直接从历史系转到世界经济系,研究美国经济。这段过程除了我自己,我觉得这四年时间是对我后来整个的工作太重要了。

还有那时候我觉得我们班级的构成特别有意思,而这个构成也许恰恰我们可以去摸索一些教育的规律,这种关于七七、七八级这种读书的方式,我们教育学生的过程,到现在好像还没有更多的去研究,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我和一批66届高中生是班里面年纪最大的,我已经结婚,有两岁的女儿,我和我的妻子一起考取师范大学,一起报到,我们是先做夫妻再做同学,这样的年龄层次的是一批。还有比我们小一点,小个四五岁,五六岁的,他们文化大革命本来是读中学的,再小一点的连小学都没有上过,有的同学进大学开始从ABC开始认。我们当年因为特殊情况,可以不考外语。再有,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最小和我相差的年龄14岁,当然在我们上面还有研究生呢,有不少没有读过书的,没有认真的接受过教育,因为那种环境下面小学不像小学,中学也不像中学,直接考上研究生。而我们这个班里面这样一种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经历的,实际上非常有意思,到现在特别是那些年龄比较小的那些同学到现在还再说,在我们那些老的,尤其是文科压力下,他们很快就找到了他们的学习方式,他们在看我们怎么看。而我们过去十几年在下乡的时候已经看了很多书,更多的到学校里面来是整理知识,学习更多的东西,这种交叉互相的冲击甚至生活上的关注。像我妻子是化学系的,她的同学有的很小,她要帮她们缝被子。这样一种关系下面互相的影响,我们也从小的年纪上面,年纪轻的这些同学当中,在他们身上看到他们新的东西。

而这样一种结构,是不是说我们的教育只有一种模式?就是小学读按完读初中,初中读完读高中,高中读完了之后进大学,大学基本上本科生都是高中毕业,但是我们看到小学都没有读好的,可以读研究生,ABC都没读好的同学现在是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打过交道,金光耀(音)教授我们一起下乡的,我们一个农场的,他现在研究中外关系史,英语是他的工具语言。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只有一种?能不能更多的用自学的方式?能不能够在社会生活当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现在我们连半工半读,我不知道现在我们有没有半工半读,大学半工半读还有没有,大概没有了吧?大学大概是没有,职校可能有,高职可能有,现在我们已经奢侈到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足够的能力,比美国都富裕,美国很多学生都是一边打工一边读书的,他们可以把学业的时间拉长一点,多读一年,然后少修一些学分,一边打工一边读书,可以把自己的学业完成,而且我们非要一体化的,非要一步一步的,大家像一个方阵一样的,一个方阵走过,合理吗?把所有的人都看成一样,而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分数,用一样的模式来对待完全不一样的人,每个人都不一样,这本身是不是我们教育应该做的,用一个分数的模式来衡量这个学生好还是不好,优秀还是不优秀,是不是科学的?是不是合理的?我不知道各位师范大学,中国最高师范学院,研究教育学规律的地能不能给个回答,我不明白。在我自己的经历当中我觉得不应该这样,不读小学的为什么读成研究生,我稍微追溯一下自己家里的,我父亲他只是中专毕业,但是没几年以后他就教大学是大学教授。为什么三十年代可以的事情我们今天完全不可能。那我们这种倒退到底是为什么,分数700的和699分有区别吗?我觉得700分和650分都没有区别,甚至倒过头来很可能650分当中优秀人才要比700分当中的还要多。

如果回过头去看,每个班级里面,后来最有成就的人,一般都不是最前面的人。有些根本就是当时觉得是差生,但是差生他会去寻找别的方式,我反正读书跟你们拼不过对不对?我跟你拼成绩拼不过,但是我有我自己的优势,反而他可能去寻找自己的优势,然后在我们社会,尤其在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当中,很多有成就的人,在学校里是差生,什么道理?

我下乡有一位我们的战友,我们农场里面的一位,小学都没有读过,当时我们叫社会青年,社会青年就是你连中学都没有读,你干脆就下乡去了,后来他成为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同学会的理事。因为他后来帮圣约翰大学的同学会筹到了一大笔经费,因为他有事业上的成就,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我是觉得,如果我们不那么死板的强调以分数为统一标准,我们整个教育体制是不是可能会得到改善,这个我是觉得比如清华、北大,你为什么非要去抢个状元?如果清华、北大说,好,每个省每个市考得最好的,我让给别的学校算了,我专门招1500名以下的行不行?有区别吗?一个省里面第一名和第1500名我觉得不会有太大区别,许多偶然因素,考试的偶然因素。就拿清华现在招收各地的状元来说,后来到底又怎么样,这个调查发现高考状元后来又成就的比不是状元的比例反而要低,那你为什么开头就要去抢呢?北大有多少清华有多少,结果加起来的总数比状元总人数还要多。那为什么不能够改一个思路,我们的教育能不能改一个思路,但是问题就在这儿,现在我们麻烦的是我们教育体制,不仅是以高考取向,这个现在我们讲了很多,考试、分数在我看来的最大问题是腐败,整个教育行业变成一个产业,而这个产业金钱到底在里面起了多大作用?如果一切改革都可能触动现有的既得利益的话,我们的改革就难了,但是问题恰恰就在这儿。现在形成了一个教育体系当中,以利益为支撑的这么一个架构,所以不只是我们说的教育规律的原因,而是在分数的压力下面,形成了一层一层的以盈利为目的的这样一个教育功能。而且越来越严重,我并不是说所有的,许多老师教课不是为了钱,许多学校教学生不是为了钱,但是我们许多优质资源的学校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凭什么你们要向学生的家长收钱,很简单的问题,我刚才吃饭的时候和一个朋友在谈,这种事情中国以前如果有的话,会发生什么事情?

鲁迅家里为什么家道中落,大家有没有看过鲁迅的文章当中谈到?就是行贿嘛,因为他是考官的,人家送了钱给检举了抓起来,当然清朝后期已经够腐败了,但是竟然还可以发生这样的事情,而现在我们的教育体制当中,金钱已经变成了一个必要的东西,那说明什么?那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可以说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腐败?我不知道别的国家,谁举出个例子,也许有一些别的国家,非洲某一个国家,或者是拉丁美洲某一个国家,这种腐败的情况,我想美国大学没有,资本主义最典型的万恶至少这个一恶不恶,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像我们的教育要这么靠钱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