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规划设计理念:孙中山先生安葬中山陵风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44:48
孙中山先生安葬中山陵风水
[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10-8-21 录入:zzjyt    ]

8){fontsize_6562.style.fontSize=(--curfontsize_6562)+"pt";fontsize_6562.style.lineHeight=(--curlineheight_6562)+"pt";}'>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中山陵後靠山像一條長蛇橫列     中山陵廣場前無平台兜收成水勢直走之象     中山陵前遠方堂局氣勢萬千     中山陵中脈直出而無龍虎護穴成漏胎     连战访问大陆,是两岸统一的一件大事。拜谒中山陵对于国民党主席来说,也顺理成章。我一直以为中山陵是背靠紫金山前眺秦准河的风水宝地。而且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其全部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寓含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之意,受到一致推崇。直到我看了下面一篇文章:
南京中山陵
    本年農曆七月,筆者驛馬星動,在一個月內三次到南京公幹,惟因來去匆匆,雖在紫金山腳下的南京希爾頓酒店下榻,但對於中山陵(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之風水堪察,則是三過其門而不入,終於在第四次到南京才實現筆者自己多年來的夢想。在未分析其風水條件前,首先與大家探討中山陵的山名來由。
    南京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南京古稱升州,而鍾山又是南京風景最美的地方。鍾山位於南京市東郊,西元前三三三年,楚威王打敗越國,在此掘山埋金,以鎮王氣,因而得名金山陵,這是鍾山最早的名稱,也是南京別名金陵的由來。漢代開始稱鍾山。在東吳時,因避孫權祖父名諱,以漢秣陵尉蔣子文戰死於此山,改名蔣山。東晉初,因常見山上呈紫色光彩(其實是紫色頁岩在陽光下的光輝),故又稱「紫金山」。南齊時,因山在城北,又稱北山。到了明朝,由於明太祖葬於此山,嘉靖十年(一五三一年),又改名神烈山。
    鍾山在古代被譽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唐朝《地理志》記載:「江南道,其名山衡、廬、茅、蔣。」這裡的蔣山就是鍾山。鍾山聲名鵲起,與諸葛亮的稱譽有很大的關係。早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為聯吳抗曹,出使東吳,來到金陵。他看到山川形勢險要,曾讚歎道:「鍾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從此,「龍蟠虎踞」揚名四海,成為南京的代名詞。
    鍾山外觀大略如筆架狀,有三座山峰。主峰在中,名叫北高峰,海拔四四八點九米;東峰又稱小茅山,海拔三六五點八米,西峰稱天堡山,海拔二四四點五米,太平天國曾在此築天堡城,現在是紫金山天文臺所在地。
    主峰的西側,有兩個山峰,高四二五米,古稱頭陀嶺,紫金山索道終點就位放此。在主峰與東峰之間,有一座中茅山,海拔三五一點一米,著名的中山陵就在中茅山下。
    孫中山先生臨終前囑咐要葬於南京紫金山,是有來由的,在一九一二年三月十日,孫中山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時,曾與胡漢民、郭漢章等人到紫金山行獵。他看到這裏背負青山,前臨平川,氣勢十分雄偉,曾笑對左右說:「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
    其實,孫中山先生之所以選紫金山作為自己的墓葬地,並不僅僅是看中這裏的山水形勢,而是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又為臨時大總統辦公之地,是南京一隅,與孫公所抱革命主張有密切關係,故有如此之遺囑。」
    中山陵坐北朝南,墓室海拔一五八米,從墓室到陵墓牌坊,高低相差七十多米,平面距離七百多米,三九二級花崗石階和四百多米長的水泥墓道。進入中山陵,首先來到陵前廣場,墓道入口處,是一座花崗石碑坊,上面鐫刻著孫中山手書的「博愛」二字,因此又叫「博愛坊」。牌坊之後,是一條長達四百八十多米的墓道,墓道分三道,墓道的盡頭是陵門,這是中山陵墓的正門。陵門南面正中上方,上刻「天下為公」四個金字,中山陵牌坊上的「天下為公」四字,是他書贈給我國電影事業的先驅者之一黎民偉先生的。
中山陵祭堂內設孫中山先生坐像,碑亭內豎立高大石碑。碑高八點一米,寬四米,重達幾十噸,用福建花崗石雕琢而成,碑上刻有三行鎏金顏體大字:「中國國民黨葬 總理孫中山先生於此 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
    而在巒頭風水上,中山陵位處半山,後靠為一屏障,遠看像一條長蛇橫列陵墓後方,中間出脈,到頭一節起星頂而化一平托,中山陵就立墓穴於此,其明堂廣闊,前方有案山橫放,遠方四面,羅城緊密,氣勢宏偉,有君臨天下之象。讀者們如曾到過中山陵的話,一定認同筆者所說的優點。但筆者卻認為中山陵有風水上的缺點,對其後人影響有所損害,分析如下:
    一、中山陵雖有來龍後靠,但左、右方青龍、白虎不明顯,左右方均受風吹水劫,不利後人。其高低位置有研究之必要,不能貪明堂遠大而忽視左右之龍虎砂手。
    二、中山陵之山脈向前方斜走,雖有幾層平臺,收聚氣之功,但最前方沒有再做平臺,而成門前水走,主傷財。
    三、因為左右龍虎不顯,而中脈直出成漏胎,有財氣不聚之嫌,雖然中脈盡頭放有一大照壁,以止龍氣,但亦無補於事。
    根據卜應天先生在《雪心賦》中關於漏胎學問,茲引述如下:「倘如龍虎護胎。不過穴則為漏胎。」孟浩先生註解如下:「胎即穴也。漏漏洩也。……倘如成胎之處龍虎護衛不能包過穴前。則為風吹水劫而漏洩胎成矣。」
    由以上之學理分析,中山陵在風水上之要求,是有龍虎不能護穴的缺點,為陰陽不交,漏胎之地容易對其後人有所損財也。
劉若谷先生所著《千金賦》有云:「寧從是處求非,莫向無中作有。」因此希望以上分析,能對追求風水真道之讀者們有所啟示,萬勿被墓穴之盛名所欺騙,則大道近矣!
    另外,傳說蔣介石在南京時曾想過自己百年之後葬於此地,大家試想蔣氏之頭形是否與中山陵後靠之蛇頭形山十分相似呢?而「中山葬鍾山」則甚合玄機也,又是天數已定,冥冥中自有主宰乎! 吕彦直是一位年轻的建筑师,他31岁设计了中山陵,因而名声鹊起,后来他又设计了广州纪念堂、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等,成为当时著名的建筑家。
    吕彦直是山东东平县人,1894年生于天津。早年曾在清华大学攻读建,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得到美国著名建筑师茂菲的指导,回国后在上海开办彦记建筑事务所。
    1925年 5月,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公开悬奖征求中山陵墓图案,轰动了国内外的建筑师和美术家,许多人纷纷报名应征。当时吕彦直还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青年建筑师,但他对自己的才学满怀信心,毅然报名,与众多的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展开竞争,终于一举夺魁,荣获首奖。
    吕彦直设计中山陵图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其全部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寓含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之意,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
    建筑师吕彦直巧妙地应用了紫金山南坡由低渐高的地形,在同一中轴线上安排了陵前广场、博爱坊、登山墓道、碑亭、祭堂和墓室。从陵门到墓室、层层向上推进,有效地烘托出陵寝的宏伟气势,构成整个陵区庄严肃穆的氛围。其建筑形式则采用中国式而且加以创新,如祭堂采取中国古建筑的重檐歇山式但四角筑以堡垒式方屋,这是中国古代建筑所没有的。此外,中国古代陵墓墓室多在地下,而中山陵的墓室在祭堂之后,与祭堂相通,游人可由祭堂入墓室瞻仰。
    吕彦直为建设中山陵呕心沥血,积劳成疾,1929年 3月18日,正当中山陵的主体工程--墓室和祭堂即将完工之际,他却因患肝肠癌而去世,年仅36岁。吕彦直没有能亲自看见他设计的中山陵最后完工,没有能目睹孙中山安葬的情况,这对于他确是终身遗憾,但是,他的英名却永远留在中山陵的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