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花宾馆电话:弟子规(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4:44:10
 

弟子规(二)

主讲人:进士☆-

 

第一部分:

各位群友好 我们今天分享的经典是《弟子规》。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温习一下上周的阅读内容。

第一部分是 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第二部分是 弟子规中的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错过了上次讲座的群友,可以到群共享中下载上一次讲座的内容。

我们今天一起分享的内容是 “出则弟”,首先大家来一起看一下经文: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今天社会上很多年轻人(也不仅仅是年轻人)在走上社会以后,遇到很多问题。用我们通俗的话讲,就是怎么搞关系?很多人抱怨说现在社会上好人少,连亲戚朋友都靠不住,那到底是为什么,到底是我们自身的问题,还是别人身上的问题。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古人在弟子规中总结的一些经验,然后稍后我们一起讨论。另外要说的是,出则“弟”应该在这里读ti第四声也通“悌”字。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弟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弟道恭”,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有很多家长曾经这样抱怨过,他说孩子很少没有一天不吵架的,每天总是会打打吵吵。我们晓得,虽然子弟在家里,他们是玩乐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从小父母就要灌输他们观念,让他们知道兄弟姊妹就好像是树干、树枝一样,都是生活在一体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两个人怄气,也是不孝。因此,如果兄弟姊妹有吵架的时候,身为父母的应该要晓以大义,如果能讲一些故事给他们听,可以说会更好。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孝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姊姊,还为他的姊姊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我们想一想,当姊姊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已经老了,他还能这样的对待自己的姊姊,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而且我们想一想,兄弟姊妹的相处,往往比父母还要长久。因为我们距离父母的年龄,相差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跟兄弟姊妹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几乎可以说从小一直到我们终老,所以相处的机会非常的多。更何况童年的时候,非常的难得,从小我们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帮助,互相的关怀。所以,从小能建立这种友爱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社会上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在家里养成的,很多人抱怨说同事对自己不好,老板对自己不好,客户对自己不好等等,有时候确实是实情。但是我们是否考虑过人和人的友爱是相互的,虽然在家里父母兄弟都很疼爱自己,把最好的都给了自己,但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要这样对自己,所以被家人疼爱的时候我们要懂得感激,在外面遇到冷落的时候要能够懂得接纳和宽容。

我们再看下一句:

“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这就是不孝了。所以,从小孩子建立这个友爱的观念非常的重要,因为影响将来非常的大。现在很多的父母都在为自己儿女头疼,许多儿女在成人之后都在埋怨父母偏袒,最近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姐姐埋怨母亲没有救她,所以32年不去认母亲。最后在看到自己弟弟的时候,才想起来其实亲人平安比什么都重要。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也就是说孩子在家里从小就要建立他一个观念,不可以让他感觉钱财非常的重要。当然钱财也是重要,我们要教他懂得节俭,教他要从小就要爱惜家里的物品。如果从小他知道这个物质享受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的重视,他对钱财看得那么重,将来都会有很大的祸害。为什么?中国传统的社会,一旦父母百年之后(就是往生之后),往往为了争田产,兄弟姊妹彼此不能和睦相处,可以说是反目成仇。在现今的社会里头,我们可以见到非常多,为了争家产告到法院去,这些都是很不应该的。如果父母当时晓得留下财产会起了这么大的纷争,一定不愿意留这么多财产让子女争吵。

所以弟子在家里,身为父母的也要告诫他要节俭,有道是“勤俭持家家业盛”。如果不能勤俭,物质、钱财看得非常重,很重视物质的享受,将来如果面对有财产的纷争,这个彼此的怨恨都会从此而产生。所以能轻财物,我们把物质看得很轻,你能看得很轻,你就有布施的心,会把你多余的财产、多余的财物分散取帮助人,同时也可以减少许多的怨恨,很多的纷争都是由于钱财太多所引起的。

此外在社会上也是一样,在《大学》中提到“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对家庭和集体也是一样,每个人都希望遇到一个出手大方的老公,老板,领导,亲戚,朋友;如果你能够看清楚财富的真正作用,那也就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

除了钱财外,“言语忍,忿自泯”。为父母的在家里也要特别关心你的小孩,他们的互相对谈当中,是不是言语很粗鲁?是不是讲话非常的急,会伤人?这些从小我们就要告诫孩子,做父母的更要以身作则。我们都知道,在现代的家庭夫妻不合,经常口角的也很多。小孩看到父母是这样的情形,他在心目当中,他也会起了这种观念,就是父母也会吵,我跟别人吵,当然也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看到很多小孩,包括我们也可以看自己,我们在说话的语气和语调上都和自己的父母有相似之处。如果从小家里父母就大声说话的,很多人自己说话声音也很大。 有一个朋友,她告诉我,有一次她跟她的先生吵架,吵得很凶,一时也没有注意五岁的儿子就在旁边。后来两个吵得很凶的时候,突然听到儿子在一旁拍手大叫:爸爸加油!妈妈加油!结果两个正打得起劲、吵得很凶的夫妻,突然看到儿子的这一幕,吓一跳,赶快停止。从此夫妻不再吵架,即使有口角也一定不再子女的面前出现。可见为人父母的,我们在家里的言行举止态度,讲话的语气,都要特别的注意小心。

因为孩子很小,他不能明辨是非,他在家里学习的对象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也要戒,戒什么?言语也要能忍,能忍的话,夫妻就会好言相向;不能忍的话,夫妻的话语针锋相对,孩子就会向你学习。如果孩子从小看到父母讲话都是很大声、很冲,那可见孩子小小的心灵也会向你学习。长大之后,他的这种耐心肯定也不够,讲话也会很粗鲁、粗鄙,为人所讨厌。

所以从小,我们懂得言语能控制。“忿自泯”,这个忿就是生气。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谈吐当中,我们都希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自己讲话,我们也要特别注意。你讲话很急、很紧张,又很大声,对别人来讲,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你在凶他,很多误会也会因此而产生。产生之后,大家内心起了不愉快,很多愤怒就会因此起来。所以,我们在谈吐当中,应该要特别注意。

而且人与人之间,我们也要替对方想一想。当别人很忙或者很着急的时候,我们去问他,可能他的言语会很快很急,我们也不要误以为他就是在骂我,他就是在凶我。能彼此互相的体让,就可以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争吵。

其实生活中大部分的矛盾和冲突都是来自于语言,在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别人一句话耿耿于怀很久。从这里我们也同样看到,不要由于自己的言行去伤害别人,去制造矛盾和冲突。在很多时候,想说的话,思考以后再出口。这样不论是对对己都是一种礼貌和责任。

 

问题1:经常有种想法就是父母为什么生我呀,在这里受苦受难的,是什么在作怪呀?

答:当我们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其实根本的心理是我们自己的心里有了自卑和自弃。我们觉得现在过得不好,努力也不会有结果。假如你当时生活,事业都很顺利,我想肯定是不会有这种想法的。当然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低谷,所以我们首先要接受自己的生活,就拿开心来说,为什么我们要祝人天天开心,是因为大多数的生活是平淡的,而且还会遇到一些不想遇见的人和事情。所以要克服这样的心理首先是要告诉自己,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就是这样,但是我们不喜欢这样怎么办?去努力改变,学习或者工作都是我们改变生活的途径(有人可能说嫁人),但是无论怎么样从努力到取得结果也需要时间和付出,所以当你接受了生活的平淡和困难时,也自然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

 

问题2:您所说持家要节俭,这和当今社会提倡的“鼓励消费,拉动内需”矛盾吗?

答:您所说持家要节俭,这和当今社会提倡的“鼓励消费,拉动内需”矛盾吗?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概念“鼓励消费”不等于“浪费”,什么是节俭,是说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不要铺张浪费。比如说买衣服,有的女孩子总觉得衣柜太小,衣服不够穿,所以把自己的工资都花在服装上。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把工资合理分配,留下一部分积蓄,这样存下来的钱,既可以买更好的衣服,也可以花在别的地方,比如买房子或者将来去求学。我们今天所说的节俭是指降低不必要的消费。在这里说一句题外话,每个人在处理消费问题上一定要量力而行,现在的信用卡很方便,但是也带来很多的问题。节俭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这也是一种自律和自我约束。

 

问题3:明明没有骂人,却被人误以为骂人,而且对方也骂我了,我不和对方吵,可对方还要和我吵。我在论坛经常碰到这种情况。

答:这个正是刚才谈到的,言语忍,忿自泯,什么是自泯呢?就是这个事情就自然过去了,当然这位朋友在提问的时候其实心里还是有气的,所以我们要忍,忍不是记账,然后秋后再算,而是彻底的泯,不记得了就好了。从另一方面向,有时候我们说话还是出言要谨慎,因为每个人的立场不同,理解不同,所以我们在交谈的时候,尽量避免针锋相对,避免指名道姓,还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 少说两句,大家不妨试试。

 

问题4:生活在父母经常争吵的环境中的子女 会否有一部分向着暴躁的另一个极端 也就是自闭的方向发展呢?

答:会的,至少性格中会的,人类学习的第一个步骤叫做模仿。就像有的小孩子很小就会骂人,他是否知道骂人的意思,或者他是否真的就想骂人呢?很多时候不是,他只是看到或者见到身边人在骂,很好玩,所以去学习和模仿。但是当他有意识了,他就会开始辨别,这样到底是否正确,如果他习惯了,觉得做人就应该这样就会暴躁。但如果他觉得这样是错的,但是没有适当的引导,他就会陷入不可自拔的反思和迷茫中,也就是你所说的自闭。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谨言慎行,真的受不了了,可以出去谈谈,出去吵吵,不要在孩子面前争执甚至动手。

 

问题5:言语忍 会不会让人觉得窝囊了?

答:这跟问题我们要反过来看,言语不忍是不是就是本事,你想象一下,你身边的人谁也说不过你,谁也不敢说你,是否你就真的是很有能力了,成功了。或者我们看看身边做到这样的人,是什么样的?言语上的胜利有时候和生活的得失有时候往往是相反的,就像我们为什么会吵起来,然后打起来。因为有一方吵不过一方,所以就动手了。那你说这个时候是谁赢谁输?在与人交往中,有一句话叫做“吃亏是福”。当然我们这里不鼓励我们去主动吃亏,但是如果只是言语上的亏,我们吃一点也不要放在心上,“祸从口出”是社会上常见的通病。刚才有人说言语忍让和实力的关系,我们展开一下。如果别人比你实力弱是否别人对你出言不逊,你就要教训他?如果别人实力比你强,对你出言不逊,你也要教训他?第一种我们有个成语叫做仗势欺人,第二种我们叫做自不量力,那我们希望自己是那种呢?

 

第二部分: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前面是讲对钱财,还有言语,如何与自己的兄弟姊妹相处。你能与自己的兄弟姊妹好好的相处,你将来在外面也同时可以跟你的朋友好好的相处。这些重要之外,我们的饮食也是非常的重要,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规范,也是特别的要注意到。这里就举到了饮食,应该怎么样才符合礼节?坐的姿势,还有走路的礼节,又应该如何?

这里讲到‘长者先,幼者后’。如果我们跟长辈在一起走路,肯定一定要先礼让长辈。长辈走在前面,做晚辈的应该走在后面,走在后方,一定要礼让长辈。如果我们没有礼让,我们就不懂得尊卑次序,也不晓得这个次第怎样,这样就是没有礼节。我们想一想,年纪大的人或者尊长,他们走路行动比较缓慢,我们走在后面,同时也可以看顾他们。你能礼让长者,长者也会很欢心。

我们现在正好反过来,很多的家庭里都把小皇帝,小公主捧在手心里,所以吃饭,出门都是一大堆人跟着转,这样好不好?不好说。我们看现在成长起来的一代小皇帝小公主们,在学校,在公交车上,在马路上,在公司都是争先恐后。

为什么要讲礼貌?有一天我们也都会老。如果我们看到现代这一辈能敬老尊贤,等到我们老的时候,我们的下一代,他也会尊敬我们。所以从小要告诫自己的子女,不管是对自己的亲人也好,将来在外头也一样,面对老者,我们应该要礼让。懂得礼让,这是很好的美德,做晚辈的一定要注意到。

所以,我们也看到现在很多的景象,年轻人不懂得敬老。所以这个没有办法怪谁,只怪我们环境潮流,前面一代他没有受到这样的礼教,所以传下来之后,当然我们也见不到这样敬老的这种情形。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这里也提到,当父母呼唤儿女,或者当长辈叫唤子女或者家里的成员,我们听到,如果这个人不在旁边,应该要赶紧的代替父母去转达。“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即代叫’,“即”就是很快,要赶快的去代为找来。如果找不到的话,‘人不在,己即到’,如果找不到父母所要找的人,你就要赶快来回应,跟父母跟长辈报告说此人不在,应该要把转达的情形,再向父母转达。好比我们在一个团体里头,如果主管叫我们代为找人,我们现在可以透过电话,我们可以直接叫唤他来,也可以透过种种的无线电传呼就可以转达到。

过去我们晓得,往往一户家宅很大,有前厅还有后院,可能旁边还有书房,往往父母要找人、要叫人,可能要走一些路,才有办法找到那个人。所以,以前如果听到长辈在呼唤,一定随时回应。即使你在工作,你在吃饭,也一定赶快小步的跑到尊长的前面,问问看有什么吩咐,还有交代。由此,我们也可以延伸出来一个道理,就是长者所交代我们、交办的,对于人的传达、传呼,我们都要立即去做,而且要把做完的情形向长者报告。

现在很多人在家里或者自己工作的地方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比如现在年轻夫妻经常为了家务事,为了谁去看孩子;员工为了谁去换桶装水,谁去倒垃圾而产生争执和纠纷,为什么?正是因为在家中就从小缺乏这样的礼貌和礼节,习惯在家里趴在床上看动画片,父母不要说叫去做事了,就是吃饭都要端过来。所以可见好的习惯还是需要从小养成。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这个‘称’就是称谓尊长。我们对于尊长,如何来称呼他?‘勿呼名’,“勿”就是不可以,“呼”就是叫他的名字。呼名,直接叫他的名字。我们要对长者尊敬。有很多父母,他在家里,夫妻之间的应对,往往连名带姓,互相的叫唤。儿女从小他也听到父亲这样唤母亲,母亲也这样直呼父亲的名字,姓名统统叫出来。所以,难免做儿女的他也会,偶尔也会脱口而出

曾经有一次,我在一个公司里头,看到老师彼此之间互相叫名字。某某名字老师(某某人,然后再加老师这样),不是说直接他姓陈,就叫老师。就是把他的名字直接呼出来叫老师这样。结果新同事听了以后,也是直呼老师的名,虽然后面有加个老师,但是这样也是不礼貌。为什么?因为做了不良的示范,让孩子也这样直呼老师的姓名,这样是不对的。所以成年人在讲话,或者父母在讲话,我们都要特别注意,如果旁边有子弟在,我们的言语,我们的造作,我们都要好好的思考,不要让他们落入不好的印象,然后来学习,这样就非常的可惜!

称谓在现在的年轻人身上很成问题,走上社会因为称谓引发的矛盾,比比皆是。走在办公室里,遇到比自己年长的同事,有直呼其名的,有叫老XX的,或者叫人外号的。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留下不好的印象。

建议年轻人对于年长的人,如果不是很熟悉可以尊称为老师。熟悉了以后也不要直呼其名,可以加上职称,更不要上来就叫人外号,这样都是不尊敬的。

“对尊长,勿见能”,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如果长辈在场的地方,作为晚辈的,从小父母就要告诫他,不可以在长辈之前好像故意卖弄你的才华,你的才艺。此地的“勿见能”,这个“见”,我们在这里读成“现”,表现的意思,很特别会来表现自己,这是不礼貌的。为什么?因为孩子如果从小有这种情形,他爱现,从小就爱表达,把自己的锋芒毕露,将来会隐藏很大的危机。

我们现在的父母恰恰相反,在很多场合都喜欢让小孩出来表演,或者把小孩的成绩和特长拿出来炫耀。我们都晓得,社会上往往很有才艺的人、很有才华的人,他很容易遭到嫉妒,有时候我们可以说是他锋芒太露了。所以古人很重视韬光养晦,即使你有才华,也不能在大庭广众当中故意卖弄,这样对自己有很不好的负面作用。所以,从小子弟在家里,做父母的也要特别小心注意,千万不能让子弟与人觉得这么小就爱卖弄自己,这是相当危险的,对将来的前途,对将来立身处世,都有负面的影响。

有许多人喜欢炫耀,喜欢出名,我们可以看看近几年来大红大紫的名人、富豪,往后看的时候往往都要遭难。有的人有了小钱,就想出名,出名以后就被人盯上了。不露富,不显才,把自己的才能和财富用在恰当的地方,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道。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这里是讲到当我们在路上看到有长辈、有老师或者有长辈亲戚,我们应该要过去跟他打招呼。这个“疾”是有一点快步走过去,“趋”也是小步的走过去,“揖”就是很恭敬的来向他问候。在以前,由于交通没有那么发达,往来于路上,车辆没有那么多,所以在路上我们行走的时候,往往远远看到有长辈过来,或者有邻人也是长辈,一定会过去问候。

我们现在在路上行走,我们可能没有这么的方便,因为时代毕竟不同。譬如说我们在学校,也曾经问过学生:在学校看到老师或者看到校长,缓缓的从前面过来,会逃避的,请举手?大概有一半。会很大方的跟老师、跟校长问候的,请举手?大概有一半。所以我们也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来,有很多小朋友他不爱这种社交,他往往会害怕,所以掉头而走。我们想一想,如果两个人,远远的一个已经看到对方,一个故意没看到掉头就走,他有可能产生误会,就是你故意不看我。所以‘路遇长,疾趋揖’,这也是从小我们就要养成如何尊敬长者,在路上看到长者,我们应该要问候。

在我们走上社会后,这种尊敬长辈的习惯,其实更为重要。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公司里遇到领导不打招呼,跟老板抢电梯,因为这些小事情,努力工作取得业绩,最后失去了升职加薪的机会是多么可惜!

“长无言,退恭立”。如果长辈没有跟我们讲话,我们就退后一点,礼让长者先过去。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礼节,也有很多人感慨,我们现在都不讲人情。在大都会里头,我们都说水泥森林,跟以前比起来,我们现在的社会,淳朴的这种景况已经完全没有了。记得小的时候,经常在外面游玩,很多户人家,他们即使家里都没有人,也不用锁门,也不用关门,因为根本就不怕有小偷,左邻右舍也会互相的关心,几乎邻人没有一个不认识的。所以在这种守望相助之下,社会治安非常的良好。我们在路上,如果远远看到隔壁的婆婆、伯母过来,我们都会打招呼,她也会叫我们的名字,某某是不是出去,还是怎样?最少都会打个招呼,偶尔还会寒暄几句。

我们想想,现代几乎是完全没有。所以,有的人隔壁住了谁?不晓得。对面住了谁?也不清楚。因为我们现在不懂得尊长,也不懂得邻人相互的照应,所以彼此当然不认识;不认识,感觉就没有那一份亲切。往昔的人,他为什么会这么亲切?原来他远远只要看到有长辈过来,就会打招呼。打招呼当中,我们就会说:你是某某人的子弟,大家就好像很亲切。即使住在这么一个区域里头,可以说彼此都相互的认识,跟我们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与人的交往都是从点滴开始的。无论是跟朋友,同事,邻居等,都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的第一印象都是不自觉发生的,所以平日里的礼貌,正是给人留下一个很好的第一印象的窍门。

有的时候,我们不在乎,甚至现在我们把礼仪简化成商务礼仪,见到客户的时候才要用,见到领导的时候才要用。这是错误的,也许你的领导或者客户可能早就见过你,只是你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你.

我们可以假设你是一个企业的领导,你面试两个小伙,发现一个早上跟你一辆公交一个抢了你的座位,一个给你让了座位;你会选择谁做的你员工。

 

问题6:韩信的胯下之辱的“忍”和您所说的“忍”相同吗?

答:是也不是,韩信是大忍,我们所说的是生活中人人都能做到的小忍。韩信当时很落魄,被几个地痞欺负戏弄甚至是威胁,韩信坦然的接受了胯下之辱,在后来韩信发达以后还赠送给这几个地痞黄金以表感谢。我们今天所说的忍是在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日常生活中的处事方法,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所以今天所谈到的忍让是大家不要为了一些言语上的争执就去大动肝火,不要因为生活中的小事影响家庭,朋友,同事,邻里关系。

 

问题7:“对尊长,勿见能”,在单位如果不表现自己,领导也不会给我多发资金、多加工资啊?这不让我很矛盾吗?

答:见在这里读XIAN,意思是刻意表现。我们今天说的是,不要养成一种急于表现,喜好炫耀的习惯和心态。工作中我们可以选择把工作做好,用业绩和成果表现自己;也可以选择到领导面前,通过增加曝光率,投其所好来表现自己。两种方式的取舍也正是我们提倡和不鼓励的典型。很多人都觉得做得好不如说得好,但是说得好是要看对象的,做得好是自己的能力。所以当领导更替的时候,说得好的人往往很容易被淘汰,做得好的人今天得不到重用和肯定,但是总是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所以在这里还是希望大家做一个有真才实学,肯干能干的人。

 

第三部分: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这里也提到,刚刚所指的是说走路,你看到长者应该要跟他打招呼。此地讲到如果你是骑着马,这里所指的都是以前的社会环境背景。以前的人,即使乘着马车,坐在马车上面,远远看到隔壁的伯伯或者叔叔,他一定会下来跟他打招呼;打过招呼以后,又目送着他远离,所以说‘过犹待,百步余’,即使他已经走过了,也要目送着他远去,直到没有看到为止。差不多有多远?差不多行走有百步多一点这样。

我们今人,我们应该怎样“骑下马,乘下车”?我们如何来对待我们的长辈?今天马车已经没有,今天所取代的是汽车,我们就要懂得对于长者、长辈,他搭乘交通工具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要先礼让他。帮他开门,为他开门,然后看他坐好之后,我们再轻轻的把门给关上,让老者他坐得很舒服。长辈要下车的时候,做晚辈的一定要先去开门,让他轻轻的很安全的下来。所以虽然时代不一样,但是我们的做法可以随着交通工具的不同,我们也要懂得如何帮助老者。在交通工具上,我们要帮助他;在礼节上面,我们也要懂得礼让,礼让老者乘车或者下车,我们都要特别的礼让他们。

我们现在礼节可以说也很不错,譬如说搭乘飞机,我们会到机场送机、迎机。搭乘其他的交通工具,我们也懂得送父母要送到车站,目送他搭上车子再离开。这些是时代环境的不同,我们也要懂得,如何让父母在这个接送、迎送当中要特别的注意,尤其年纪大的人行动不方便。如果为人子女的你有驾车,你开车,对于长者,我们要看他完全身体手跟脚都已经伸到车子里头坐安稳了,还要再问他坐好了没有?他答好,才可以把门关上。

曾经看到一个老者,他的脚受伤,末学就问他说:你的脚何以受伤?他就说他搭朋友的车子,脚还没有伸进到车子里头,这个朋友司机,他从前面没有看到他的脚还在后面,就把门用力关上,结果脚受伤了,三个月才好。可见我们在这一方面也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对于老者,他如果有乘载交通工具,要特别的谨慎,保护他们的安全为要。送这个老者离开,或者长辈离开,我们也要记得不是只有送出门就好了。往往我们看到很多人在机场送别的时候,都看到没有人影了,挥挥手再离开,这个也告诉我们要目送长者安全的离开。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这里也是教导我们在行仪上面,我们应该重视社交礼节。我们经常参加一些聚会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到,譬如说有一些带小孩子到现场,如果小孩没有受到约束,他往往会在会场里头东跑西跑,非常没有礼貌,也没有礼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从小父母没有约束他。当有长者有长辈在场的时候,做儿女的应该要懂得进退应对,统统要了解。

所以此地这一条就告诉我们,长者如果没有坐下来,“幼勿坐”,所有的晚辈统统不能坐下来;这个主人没有坐,所有的客人也不能坐下来。所以这里就讲到“长者立,幼勿坐”,作为晚辈的就不能坐下来。“长者坐”,长者已经有跟大家讲:大家请坐!晚辈才可以做下来,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礼节。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这里也提到在长辈尊长或者领导主管的前面,我们讲话声量要放低一点,要小声一点。有很多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声量很大,讲起话来许多人都要为之侧目,都会看看他,但是他往往不晓得自己的讲话声音非常的大。所以子弟在家里,做父母的也要告诫,也要注意到他们讲话的声量。家里有客人来,这个时候就是最好的观摩情形。在有这样的机会,我们也可以让我们的子女,跟他讲:你可以出来。测试看看他的这种情形,礼貌的情形,还有应对的情形,给他有这样的机会学习。学习之后,父母如果发觉孩子有哪些过失,或者表现得不妥的地方,一定要当下就来跟他指导,应该如何做是最好。但是这种做,不是造作,不是刻意,而是很自然的在教育他、在引导他。

“低不闻,却非宜”。如果讲话会紧张,在长辈之前讲话很紧张、很小声,这样也不对。“低不闻”,声量小到对方没有办法听到,这样也不对,也是没有礼貌。“却非宜”,“宜”就是适合,“非宜”就是不适宜。所以讲话,从小我们就要训练孩子要落落大方,即使有客人来,有尊长在面前,我们也要指导他,他的行仪也要很自然,很大方。

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在公众场合高声说话,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有的人见到领导或者客户,说话就跟蚊子叫一样。这些都是从小培养的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基本的礼貌和礼仪。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进必趋,退必迟”,就好比我们在一起聚会的时候,当会议结束,或者有人要进出,当长辈要进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赶在前面,为长辈开门关门;等他进了以后,再把门关起来。如果有离开的时候,散会要离开的时候,一定先礼让长辈先走,做晚辈的就跟在后面。

“进必趋,退必迟”,就好比我们在一起聚会的时候,当会议结束,或者有人要进出,当长辈要进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赶在前面,为长辈开门关门;等他进了以后,再把门关起来。如果有离开的时候,散会要离开的时候,一定先礼让长辈先走,做晚辈的就跟在后面。

可是我们现代有很多情景是不太相同的,譬如说要先打开每一道每一道的门,即使在散会的时候,要有一个人先替长辈开门,或者按电钮,或者按电梯,在电梯外面先等候。可以等候的时候,我们就有人先在外面等候长者,为长者开关门,其余之人就跟在后面。我们要懂得,一定要尊重长辈。如果你能懂得尊重长辈,尊重你的长官,你一定可以深得大家的喜欢。因为人家看你彬彬有礼,温文儒雅,肯定你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问起对,视勿移”。这里就谈到与人对话的时候,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视线,应该怎么摆。当长辈跟你讲话的时候,你不能害羞,头低低的,应该眼睛目视着长辈,不能眼睛看别的地方,这个都是不礼貌的。如果你不懂得这样的话,往往会吃了很大的亏。尤其是你有职业,你有经商的经验,我们都晓得,与人对谈的时候往往都是看你的眸子,看你的眼神。眼神正,就表示你这个人为人正直。眼神不对、飘浮,也可以看得出来你内心是轻浮、是不正之人。所以“问起对,视勿移”,这个“对”就是对答,当长辈问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回答,我们的回应,要注意我们的目光不可以随便的飘移,应该要注视着对方,注视着长者。除了对长辈如此,我们跟一般人交往,在谈吐当中,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到“视勿移”这一点,这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礼仪。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我们都晓得,当我们跟群体在一起的时候,或者工作、或者职业,我们都会与人相处在一起。在团体里头,如果有长辈,不一定他是我们的主管,但是他的年纪比我们还大,如果我们有共事,一起合作,一起工作,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来对待这样的长者?此地告诉我们“事诸父,如事父”,就是他的年纪像父执辈这样的人,我们对待他,也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那样的来敬重他。如果也像兄弟姊妹,我们的年龄差不多是在我们的兄长当中,我们也要爱惜他,珍惜这样的友谊,珍惜这样的因缘,可以相聚在一起工作的因缘,或者相聚在一起学习的这种因缘,我们都要珍惜。怎么相处?“事诸兄,如事兄”,对待这样年纪的人,就好像家里的兄长一样来尊敬他。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贵在能和睦。一个团体不能和睦,这个团体肯定不能兴旺。同理,家庭不能和睦共处,这个家也不能兴盛。所以与人和睦共处,非常的重要。当然首先我们的出发点,一定要懂得,凡是年纪比我们年长的,我们一定要守住一条,要尊敬他,要尊重他。你能尊敬他,你能尊重他,他会把他所学的他会的,他一定会提携你,教导你。如果你瞧不起他,你认为他没有什么,你有傲慢的这种心态,别人也不会帮助你,也不会提携你。

所以人与人相处,也贵在能谦虚。尤其对长者,长辈他们的经验丰富,虽然或许他们的学识没有做晚辈的来得高,但是他们经验的累积,往往不是做晚辈的他们所能体会了解的。所以在对待年纪如同父执辈这样的人,我们也要敬爱他,像父亲这样的,不是用孝顺,而是用那样的心来尊敬像父执辈这样的人。如果人人从小都有这一份心,我们可以说这个社会一定是相当的和谐,相当的安定,相当的幸福。

 

问题8:我们单位领导是老外,不喜欢太客套,喜欢部下展现才能,不喜欢太注意小节的人,这种情况也要“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领导对这种礼很反感,也要这样吗?事实上我的领导就很反感。

答:其实这个问题正是我们学习礼仪的一个根本问题,到底礼仪怎么用?礼仪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思想的外在体现,如果因为对方和对象改变,你的礼仪就改变了,那就不是礼仪了要叫做拍马屁了。在对待外国友人这一条上,我谈谈我个人的经验,其实外国人也是很讲礼节的,如果你吃过西餐的正餐,你就会知道从上菜到餐具,配酒,客人的着装都有要求。

你觉得反感的原因是在于礼节本身,还是因为这些礼节运用的时候不够真诚,通常引起别人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别人觉得你所做的和所想的并非一致,所以没必要这么做。我们今天国人对礼的反感来自于,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礼貌性的尊敬或者尊重,迫于场合,对方的地位来行礼,而并非真正的认为对方值得尊重和尊敬。现在很多人虽然态度恭敬,内心却不然,这才是根本,如果你真的很尊敬一个人,我想你对他的礼让,会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他也许会觉得惶恐,但是绝对不会反感。

 

问题9:辈分好像不全是以年龄来论的吧,要是辈分大一辈而年龄小一些也很正常啊,那请问在这种情况下弟子规中是怎么样规范的呢?谢谢了

答:既然你都说辈分是辈分,年龄是年龄了,长辈还是长辈啊,如果按照我们中国传统,你还是要执晚辈礼。当然我们要问为什么?其实这个辈分的问题,放大到社会上,有职务与年龄大小的矛盾,也是一样,不能因为你的上司比你年龄小,你就不尊重他。当然现在我们在一些实际场合里和家人间没有必要去苛求每个礼节,但是这样的道理还是要谨记的。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长辈的概念一定要清晰,年长的是长辈,职位高的也是长辈,自己的老师也是长辈 我们表示尊重都是应该的。

 

问题10:但是尊重别人,会让别人看不起自己,怎么办?

答:尊重并非自贬,有很多时候彬彬有礼会被说作拍马屁,做作,虚伪,没个性。这样的例子我就曾经被人如此评价,但是我首先想知道的是,我们尊重别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自己和身边人带来一个良好的氛围,当然现代社会讲究个性,提倡张扬可是如果人人都很张扬一个团体和家就很难和谐。所以学习传统礼仪首先要把胸怀放宽,孔子在论语中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人不知而不愠。不要因为别人不了解你,误解你,你就去改变自己,所以今天我们说到的这种礼让和尊敬,首先是我们内心的尊敬,任何一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更何况如果今天你碰到一个不理解你的人,你就去改变自己,那这辈子都会纠缠在别人的评价中,惶惶不可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