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团购网与兔狗:像谈恋爱那样去做学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9:13:15

像谈恋爱那样去做学问


日期:2011-06-09 作者:阚海东;叶甜春;赵世民 来源:文汇报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2011年高考今天落下帷幕。考入理想的高校,向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众多考生正期待着一个新的人生起点。对于接下来的这段求学之路,很多人都满怀憧憬,但也有迷惘。今天我们特别请来几位“重量级过来人”,分享他们的求学经历和成长感悟。
    
把自己放在“下”的位置
    
    赵世民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一部分讲的是做学问的哲学,是原则性的东西;第二部分讲的是做学问具体入微的方法论。
    
做学问就像找对象
    
    所谓笃志,我的理解是确立一个远大的志向,并且始终坚持。做学问的第一条要立志,但是现在的一些学生,包括以前的一些学生,说立志实在是太困难了。我上小学的女儿有一天回来对我说:“爸爸,我今天在学校得表扬了。老师问我们长大之后干什么,我们班一共27个人,有15个人要当总经理,11个人要当官,只有我说要当科学家,老师觉得非常难得,就表扬了我。”当时我觉得有点凄凉,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科学家,科学家沦落到要被表扬地步的职业,真是很让人感触。一个社会,如果大家都要去当官,要去挣钱,这个社会肯定有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特有现象,那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我们应该怎么办?我谈一谈我的个人感受。事业的励志其实跟谈恋爱差不多。现在学生谈恋爱的很多,结婚的也不少,如果你想和这个事业过一辈子的话,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包容它的不足。很多人找女朋友要求年轻、漂亮、温柔、有气质,最好还要有钱,大家都听过《灰姑娘》的故事,灰姑娘什么都好就是没钱,但王子还是跟她结婚了。做事业也一样,你喜欢做的事不可能每一方面都能给你带来满足或者荣耀,这个时候你不要太在乎,事业除了每天给你带来快乐之外,其它的都是我们所说的身外之物。
    
    我高中时候的生物老师很好玩,他跟我们讲“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又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我觉得这两句话有矛盾,当时就很想学生物。但毕业时我没有被推荐到生物系,而去了化学系。四年之后我还是想学生物,毕业分配时我挑了个和生物比较靠谱的工作。后来去美国学的是生物化学,但这个专业找工作比较困难,当时我有很多同学转行学MBA,但我因为兴趣坚持了下来。五年之后毕业,我得到了一份宝洁的工作,工资比我所有转行的同学都要高。但因为不能很畅通地做生物研究,几年之后我辞职回国继续我的生物学梦想。回到复旦,起先我只是一个讲师,很多人觉得我傻,但说实话,我真的喜欢这个工作,并没有考虑太多。那时候我拿着2800元的工资开着帕萨特上班,显得非常不协调。今天我回过头去看,觉得很值,很满足,因为我经历很丰富,而且我总是在追求我的理想。所以说笃志是必须的。
    
不做专家要做杂家
    
    讲完笃志之后我们讲讲博学。现在社会上很多有一技之长的人很喜欢别人叫自己“专家”,但我不这么认为。我可能是我们生命科学学院学得最杂的。我高中时喜欢文学,喜欢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觉得自己挺有才的,就混到文科班去,老师又把我调到理科班。大学学了化学,又学医学,到美国学了生化。回到复旦,我做了一个代谢与疾病的研究,又是不一样的。现在还看武侠小说,看易经。
    
    杂有杂的好处。首先,我觉得自己在每一个方面都不是专家,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教育我,我跟每个人说话也都可以听得进去,一方面自己有不足,另一方面同行确实知道得比我多。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学得杂竟然在专业研究上帮了我的大忙。最近这几年我们发了一些比较好的论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发《科学》杂志的经历。我们做的是一个肿瘤发生机制的课题,做了没几天就做不动了。我很郁闷,却束手无策,就翻闲书解闷,结果翻到一本书正好解释成语“穷则思变”,这个“穷”跟钱没关系,是穷途末路的穷,意思是走到路的尽头的时候要想着变招。我现在生物学的方法走不通了,那么我不是学过化学,为什么不可以把化学的东西移到生物学里面来呢?果然我把化学里面的一套东西移过来之后居然出现了新的思路,这个思路居然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结果。没想到当初我不愿意学的化学在关键时候居然管用了。我们用了4个月的时间完成论文,并发表在《科学》杂志。这篇论文在国际上很受关注,不到两年的时间引用率超过160次。
    
    博学其实是一种态度。我在不同场合碰到过一些“牛人”,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真正的大牛往往是非常谦虚的,而介于牛和不牛之间的人最难打交道。谦虚是博学的前提。林则徐曾经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的理解是,要成为牛人,你必须虚心地学习别人的见识,最后才能成为牛人。我认为林则徐没有把这个道理讲透。林则徐讲到有容,有容是一种状态,在化学里面讲了一个可容性,但是没有解决可行性,就是没有解决热力学的问题。但是老子把它讲透了,老子有一句话,“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里面的“下”是动词,这一个“下”字说出了治学的境界,即时时刻刻把自己放在下面,这样才能谦虚采纳,才能学得更多、更精。
    
    我到北大、清华作学术报告的时候发现,这些学校因为是名校,从学生开始就有一种自命不凡的气质,这种气质非常好,王者之气,但是对做学问,成为真正的大家,有时候必须要克服这个自命不凡,把自己放在一个能够“下”的位置。
    
十年磨一剑一定是把好剑
    
    叶甜春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
    
    对于创新,原来我们比较习惯于“填补国内空白”,我记得我做工程师的时候,我很高兴说填补了什么空白,但这个时代基本上已经过去,现在要做的是真正的创新。我们一直在追赶,到超越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如果说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创业,在积累财富,在打基础,那么当我们逐渐走入世界前沿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创新,这尤其对我们理科生来说是难得的机遇。那么,对于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广大学生来说,需要具备哪些必须的素质呢?
    
耐心和恒心
    
    做科学研究,做技术工作,需要耐心和恒心。现在很多年轻人比较浮躁,浮躁在哪儿呢?我们微电子所是一个大的研究所,有400多名在读研究生,我发现很多人习惯于做人生和职业规划设计:我要干什么,在这里干一年,那一步学点什么,几年下来履历很完美。但我现在招人,看到有这么完美履历的人一定不要,他其实什么都不会。因为学问在于积累,在于一点一滴地磨砺自己。人在社会上生存总要有一点特长,俗话说得好,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这一技一定要是绝活,是你安身立命的东西。做科学研究也是这样,十年难得一剑,厚积薄发,需要一点一点积累起来。
    
    很多学生羡慕我的成功。我本科毕业就到微电子所工作,一直到现在,中间只有一年的访问学者经历,我33岁成为研究员,36岁当副所长,40岁当所长,43岁被任命为国家专项的组长,就像是直通车上来的。为什么我当所长,我提职?因为我们一起进去的、比我早进去的全都走了,舍我其谁。这当然只是玩笑话,但如果你不是认准一个方向做下去,你就没有一点积累。我在研究所整整做了15年研究,无论是做小的课题,还是做大的趋势判断,很多积累内功就是在那时候练成的。所以说十年难得一剑一定是好剑,如果是批发来的,或者一夜之间打造出来的,一定不结实。
    
    做科学研究,耐得住寂寞是一方面,同时它也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你要欣赏自己每一个进步——我的突发奇想,我突然灵光一现,我解决一个问题,你要乐在其中。这种乐趣你要有,在欣赏和陶醉之中你慢慢就积累起来了,这是一种兴趣的培养。
    
团队精神
    
    在我们这个行业,职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很重要。随着科学发展,现在已经很少有学术研究是靠一个人做出来的,一定是一个团队,尤其是微电子学科,很多人要在一起工作,那么团队精神就很重要,相互的尊重、欣赏、合作、帮助一定要有,要把你的同事变成朋友,大家愉快地合作,相互学习。当你谦虚地处在一个低位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和你有一种很好的合作,谦虚的海纳百川的精神在团队里很重要。不是说大家功利地讲,你对我有什么好处,我才为你做点事情;或者你不帮我,我就不帮你,这样就很难做下去,团队就没有了。这就是一种为人的态度,是团队精神的一种磨炼。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理科生一定要有。我这里有个“段子”,其实也很有道理:北大的人认为他们是藐视权威,推翻权威;清华的风格是尊重权威,成为权威;中科大的风格是“我就是权威”;复旦的风格是什么呢?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权威。其实复旦人的个性是非常自由的,大家很随和,文理融合得很好。
    
    我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在复旦读书时,哲学系办了西方哲学的讲座很轰动,我们理科生也进去听。主题是探索人生的意义,我们也去探索。探索下来,我发现哲学是科学的方法学,科学到了顶层的话就是哲学,文理就相通了。
    
    当然,个性自由、学术自由,自由永远是有边界的。从中国传统来讲,从自由到自在这是一种境界,自由的东西不是无边界的,当你开始知道边界在哪儿,你可以游刃有余地在自由当中寻找自己乐趣的时候就是自在,那是另外一层境界了。
    
社会责任感
    
    另外我还要提一点,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作为一个科学家,尤其是做技术的人,道德和品行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总是要犯错误的,犯了错误感到羞耻就不会再犯了,犯了错误如果还理直气壮那就完了。
    
    还有一个是要有历史感,心里要清楚,你做的事情,过了十几年、二十年别人要来检验你,你自己也会回过头去看,这样的话你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了。
    
    科研工作者要胸怀天下,要悲天悯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可以很谦虚,很善良地对待人和事,人文关怀自然就会有了。做技术出身的理科生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关于治学和为人,我们要把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个人成就感相结合,重心放在一点上面也可以,但是另外两点一定要考虑到。尤其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华民族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复兴时代,国家战略在崛起,同时也是一个创业的时代,赶上一个时代是非常不容易的。传统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应该对自己有点期望值,有了这个期望值就有进取心,就知道怎么去为人处事。
    
科学研究其实充满乐趣
    
    阚海东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从个人经历来说,我和很多同学一样,当初选择学医是父母替我作的选择。我学医没有学临床,学的是公共卫生,原因很简单,那年上海医科大学在江苏的录取分数线很高,甚至比北大清华的分数线还要高出一二十分,我的分数不够,就滑到了公共卫生学院,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公共卫生选择了我,我是被选择的。我对所学专业真正感兴趣是在念了博士以后。
    
    我在博士阶段遇到一个非常棒的老师——陈炳德教授。他始终保持着对科研工作的高度热情,现在70多岁了还活跃在科研第一线。陈老具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我念博士的时候,他每周都要和我谈话三到四次,每次至少一个小时以上,全是关于课题的事情。那段时间是我个人学术修养成长最快的阶段。我的切身体会是,研究生的培养更像古代手工作坊的师徒相承,现在用工业化大规模培养,很难培养出独当一面的研究人员。老师的教导使我懂得了治学和做人的道理,“学无止境”是老师送给我的话,这“学”是学习,也是学术和科研,隐含着一种执著追求、不断创新的精神。
    
用科学研究影响政府决策
    
    我们公共卫生学院从事环境和健康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影响健康的因素千千万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影响中国人健康的前三位因素分别是抽烟、饮酒和高血压。环境因素,如室内外的环境污染、水污染等,排名在7-10位左右。抽烟、饮酒、高血压是个体水平的健康威胁因素,如果我们有很好的健康态度,不抽烟、不饮酒,可以消灭健康威胁,但是环境却是个人无能为力的,政府才能有所作为。
    
    我们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环境问题,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这些年来,血铅超标、毒大米事件,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了社会稳定。我们生活的上海,蓝天、白云,空气质量感觉很不错,但今年“五一”期间,上海遇到了非常严重的空气污染,大气中可吸入的颗粒物超过了正常情况下的5-10倍。环境问题关系到每个老百姓的生活,关系到国计民生,甚至政府的公信力。
    
    我是做空气污染和健康研究的。空气和水不一样,人一年里几天不喝水,大致上还不至于渴死,但是不呼吸空气,短短5-10分钟就会丢掉性命。有钱人可以天天喝最好的水,但是空气不一样,只要生活在这个城市,即使比尔·盖茨来,也要呼吸我们带有污染的空气。空气是只有政府部门才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个人是无能为力的。
    
    现在经常出现官方报告的空气质量跟老百姓的直观感受相对立的情况,电视上说今天空气质量优、良,老百姓感觉却是灰蒙蒙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很简单,空气中的细粒子环保部门不监测,环保部门只监测粗的,但恰恰是这种细粒子跟老百姓的健康关系最密切。老百姓眼睛看到的就是这种细粒子,而且细粒子可以直接进入到人的血液循环系统中去,对健康威胁很大。去年我们课题组做了一个研究,发现细粒子在中国污染确实非常严重,每年造成的健康经济损失非常大。所以我们坚持一定要增加这个指标。我们做研究,非常重要的就是做国计民生,做政府需要的,老百姓关心的研究工作。临床医师以治病救人为最大的成就和职业自豪,而我们最大的职业成就感则在于影响政府的决策,不是为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为更多的大众群体。
    
到日常生活中寻找研究乐趣
    
    我做的环境健康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工作。我自己接受的是医学训练,公共卫生的训练,但我还喜欢生物环境科学,每次参加生物环境科学的会议我总能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去年我和一个做地球科学的老师讨论,他说在一些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做一批数据,但从来不会想到这批数据有什么影响。我跟他随便聊一聊,觉得有些东西立刻能做。回来一查,我发现这个研究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有人做,很快我们合作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有影响的杂志上。
    
    我们课题组在去年底做了一个有意思的研究——股票市场的波动和冠心病的关系。股市上上下下的波动,股民们每天都很关心,这些波动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压力。年轻人不太会有心脏方面的问题,但那些基础条件比较差的人却会受到影响。我们在新闻里经常看到,股市暴跌,老婆婆昏倒在证券交易所。老外做股票喜欢交给基金经理去做,而我们都喜欢自己做,这么多老年人经常暴露于股市的上上下下,却从来没有人去研究这些波动对他们心血管健康的影响。这种关联,很多人提到过,但没有人用一种科学的方法,用一种流行病学的方法来证明。
    
    从小我们就听父母唠叨,天气凉了,要多穿点衣服。气温波动大了,医院的病人就会明显增加。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气候学术语——日温差(DTR),它对健康是不是一个影响因素呢?几年前我做了一个相关研究,结果发现,无论在夏天还是冬天,在任何的绝对温度下,温度只要出现波动,都是居民健康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气候研究人员会发现DTR是影响全球气候改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但环境科学中没有人把这个指标跟健康连在一起。我把这两者联系起来,意义和角度就不一样,这个研究发表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体会,然后用科学的设计来证实这些研究的线索,其实有着非常大的研究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