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怎么发招聘: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案例分析200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50:09
2011年2月:《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案例分析200例》正式出版!

近日,很多战友询问如何购买此书,截至2011年2月25日,我在网上检索到的售书渠道如下,欢迎大家补充,另外也欢迎有购书经验的战友前来分享。

1.丁香通:
http://pharma.dxy.cn/infosupply/ff8080812dd05b74012e12b26dc627a8.htm#comment

2.淘宝网
http://spu.tmall.com/spu-126614326---0--.htm?

3.北京图书大厦网络书店:
http://www.bjbb.com/bookdetail.aspx?id=1014998

4.一城网:
http://www.001town.com/bookmall/buyinfo/1100908077.html

5.中国图书网:
http://www.bookschina.com/5040686.htm

6.卓越网
http://www.amazon.cn/%E6%A3%80%E9%AA%8C%E4%B8%8E%E4%B8%B4%E5%BA%8A%E7%9A%84%E6%B2%9F%E9%80%9A-%E6%A1%88%E4%BE%8B%E5%88%86%E6%9E%90200%E4%BE%8B/dp/B004OQE9KS/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298689025&sr=1-1

7.孔夫子网上书店:
http://book.kongfz.com/18784/104791856/

附:《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案例分析200例》编写工作帖
http://labmed.dxy.cn/bbs/topic/15102460

人民卫生出版社官网新书链接:
http://www.pmph.com/article/128/32712.aspx
序:

这是一本很值得医务人员认真一读的书。它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结构,通过透视和解剖一个个因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符,而产生的检验人员与医生、护士乃至患者之间的矛盾,告诉读者,只有通过相互交流和沟通,才能创造和谐的医疗环境,为患者提供一流服务。本书的作者大多是“70后”、“80后”的年轻人,身处检验、临床和护理工作第一线,所写的内容是他(她)们亲身经历的近乎“原生态”的案例,读起来亲切、生动,给人以深的启迪。比起一些空洞的说教,更有令人震撼的说明力。

从本书很多案例可以看出,作者怀着为病人明确诊断的良好愿望,多方查找资料,相互学习,向老师求教。他们工作勤奋、学习努力,因此面对一些疑难复杂问题,处理起来得心应手。他们已不单纯是现代化仪器的操作者,而是升华为对所从事的检验项目“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智者。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是我国检验事业新的有希望的一代。

本书名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其实沟通是相互的,检验人员要与医护人员沟通,医护人员也要与检验人员沟通。沟通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在引起检验结果误差的各种因素中,分析前(即检测标本进入实验室之前)的因素占60%以上;其次,医学检验项目不断“推陈出新”,年年都推出新项目,用新的检测手段,有新的临床意义,即使是检验人员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与临床的交流当然更有必要;最后,患者的机体和所患疾病都有个体化特点,同一检验项目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不同疾病状态下表现可以不同,只有在检验与临床相互沟通的情况下,才能对矛盾的结果得出合理的解释。

要做好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我认为有三点式应引起重视的。一是要传承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医务工作强调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把病人当亲人”。主动报告危急值,主动报告检验报告上的异常结果等都是当时提倡的。当时,一批医学院校毕业的临床医生充实进入检验科,凭借扎实的临床工作基础和卓越的实验室研究成就,受到临床专家的尊敬,经常受邀参与会诊并对临床医生给予指导。他们的代表如我国临床酶学和血脂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李健斋教授。传承历史就是要发扬过去那种处处为病人着想的优良传统。当然,物欲横流,医疗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更应从我们自身做起。这应该是“沟通”的主要出发点。第二,沟通要相互尊重,要完善制度。检验和医护人员要了解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不能以自己拥有某些知识而傲视他人。自视甚高,目中无人常常是沟通的最大障碍。本书中很多成功的案例,都是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才得以实现的。检验与临床沟通也需要制定一些规则。医学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要求医院管理也要更加规范和严格。医学检验不论是否改为“检验医学”,它的专业性质决定它在医院中的基本定位始终没有改变。检验人员可以就某个检验项目主动与临床沟通,但不能穿越自己的专业范围,插手临床医护工作。反之也如此。这就要求检验与临床科室应在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共同研究制定一些沟通和交流的制度,并在实践中完善。第三,检验人员必需认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做好与临床的沟通和交流。本书有些案例写得较好,问题看得准,分析师能抓住要点,说理充分,令人信服。反映作者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知识面也较广。一个在知识上有准备的检验师与临床医生交流和沟通时才会得到尊重,提出的建议才会受到重视。否则夸夸其谈,“言不及义”,对解决问题有何益处?

主编之一的顾兵,是童明庆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科里老师们的帮助下,迅速地熟悉和掌握了常规检验业务,也在教学、科研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他工作努力、勤奋好学,在实践中以及与医务人员乃至患者的交往中,敏锐地捕捉到检验与临床间围绕检验结果产生的矛盾,影响着医疗质量的提高,也是当前医疗活动中一个重要的不和谐因素。试图从分析一个个典型案例入手,找出解决的办法。想法一经在丁香园公布,立即得到热烈响应,大有“振臂一呼,从者如云”之势。也可见解决这个问题的迫切性。经过他与其他主编、编委和作者的共同努力,《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案例分析200例》即将付梓。我宁愿相信这本书的出版也是顾兵在专业发展上的一个新起点。“有为,有威,有位”。只有那些在医、教、研方面都作出显著成绩的人才会获得威信,才会有学术地位,这是一个不变的法则。学术界从来只承认那些扎扎实实做学问、不畏艰难攀登科学高峰的强者。希望顾兵和他的年轻朋友们努力。

武建国
2010年8月1日

前言:

如果你是一名临床医生,你是否曾经抱怨过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如果你是一名检验人员,你是否曾经主动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让检验更好地为临床诊疗服务?如果你是一名护理人员,你是否知道如何正确采集、运送和储存标本?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检验人员与临床医生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当出现检验结果与临床诊疗不一致时,临床医生常常把责任都归于检验科,觉得检验结果不可信;而检验人员又苦于不知道所检验标本的采集、运送情况和患者的临床信息,难以对检验结果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彼此沟通的缺乏,影响了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关系,也使得部分患者未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有效的治疗。鉴于此,我们考虑将临床诊疗工作中积累的检验与临床沟通案例汇集成册,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临床医生了解该如何正确选择检验项目、如何正确采集标本、如何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让检验人员了解当检验结果出现问题时,如何与临床医生进行交流等。从而吸取成功的经验,亦可总结失败的教训。

本书共收录了200余个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案例,其中,临床案例77个,检验案例162个,护理案例18个。本书100多名作者均为丁香园网站站友,来自包括北京协和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等50多家医院,以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中青年临床医生和检验技师为主,亦有高级职称人员参与。大家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案例的整理、分析与写作,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教训,案例素材均来源于临床实践,具有绝对的原创性与真实性。写作形式上采用“案例经过”、“分析与心得”和“经典箴言”的格式;写作风格上注重专业性与文学性的结合统一,语言生动活泼。读者既可以结合案例的参考文献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分析,亦可在休息之余阅读一个个“小故事”,在轻松中掌握一个个检验与临床沟通的要点。

中青年的医务人员是各医院临床工作的骨干,然而,我们对医学知识还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在医学道路上的成长离不开上级医师们的指导。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武建国教授为本书作序,武教授在生病住院的一个月期间,忍着肋间神经的剧痛为本书200多个案例进行详细的审阅,对很多细节之处进行了批注,重要的地方还附页进行了阐述,这种学术精神与责任,值得我们年轻人好好学习与传承。本书编委会邀请了40多位国内知名的检验及临床的专家对部分案例进行了专家点评,使我们既深入地了解各专业知识点的内涵,也领略到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增加了本书的实用性与可读性。

着眼于临床医生的需求、检验与临床沟通的要点,本书的附录部分介绍了如何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分析前质量控制和检验医师等专题内容,并介绍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检验与临床沟通工作方面的经验。相信对大家深入开展检验与临床沟通工作会有帮助。

希望本书能为临床医生、检验人员和护理人员在检验项目的选择、标本采集和运送、检验结果的分析及在临床疾病的诊疗中的应用等方面提供借鉴与帮助;希望本书能进一步推动国内检验与临床的沟通,由于本书中的案例具有“跨学科性”,仅仅掌握本专科的知识往往是不够的,在编写与审阅的过程中,亦是一次检验人员与临床医生不断沟通与交流的过程。最后,本书也可作为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和护理学高等教育的教学参考书,将检验与临床沟通的各个知识点溶入到医学教育中,让医学生树立沟通意识、掌握沟通要点,可能是解决目前检验与临床沟通不足的一个“根本”措施。

在本书付梓之际,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丁香园网站为本书出版所做出的努力与支持!感谢所有参与编写的人员,你们宝贵建议是本书进一步完善的源泉,你们的辛勤劳动与默默付出是本书质量的重要保证!感谢南京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的部分教师与学生,他们参与了大量的校稿工作。由于编者能力所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剔教,以使本书更趋完善。

顾兵 郑明华 陈兴国
2010年9月20日

案例选登1:

都是英文缩写惹的祸

【案例经过】
一名13岁的男孩因“慢性荨麻疹”久治不愈住进了皮肤科,多方查找过敏原未果。一天教授查房分析是否存在潜在的病毒感染,建议做病毒全套检查。病毒全套检查是儿科常用的检查项目,检验科未开展,故抽取血液标本后送到儿科实验室检测。两天后结果回报:Evs-DNA(+)。管床医生看过报告单后理解为EB病毒阳性,考虑到EB病毒与鼻咽癌相关就建议患者去耳鼻喉科排查。耳鼻喉医生看过报告单也理解为EB病毒阳性,并向患儿及其家属大致说了一下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建议做电子鼻腔镜检查,家属同意并预约在第二天下午进行。当天晚上我值夜班,刚接班就接到护士报告说患儿诉鼻部发硬、鼻腔内有异物感,紧接着患儿父母就急匆匆地闯进了值班室,满脸的焦虑与慌张。经仔细询问后我了解了前述的事情经过,并得知患儿在此之前从未出现过类似不适,初步判断患儿不适症状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于是我打电话到儿科询问Evs-DNA(+)的临床意义,儿科告知Evs为肠道病毒,并非与鼻咽癌相关的EB病毒。患儿不适症状迅速消失。

【分析与心得】
1. 一张病毒全套报告单,所有项目均为英文缩写,没有一个汉字。皮肤科、耳鼻喉科做此项检查都不多,能全部认准那些英文缩写的医生没有几个。如今的英文缩写可以说是不计其数,而且有很多相同的英文缩写在不同的地方代表不同的意思,比如说很多医生用Ca代替癌,还有的用Ca表示钙,但在皮肤科这两个字母表示尖锐湿疣。几乎每个科都有自己默认的英文缩写,有常用的,也有不常用的,跨越专业时可能就会造成一些误解。比如本案例,病毒全套报告单出自儿科实验室,儿科医生个个都能看懂,但不常用这种检查的科室却很少有医生能看懂。所以,不管是检验科还是各科的实验室,报告单尽量少用英文缩写,或者附上中文标注,以减少不必要的差错,最好使用规范的报告单形式。一份规范的检验报告单除了患者的基本信息外还应包含如下信息:实验室名称、标本的唯一编号、日期、检测项目及其结果与参考值、实验室声明;检测项目要有中文名称和正常参考值,书写应规范、方便患者看懂检验报告[1]。
2. 医生遇见不清楚的英文代号时切不可妄断,理应查询清楚再做下一步处理,切不可不懂装懂、弄巧成拙。以上案例中皮肤科医生和耳鼻喉科医生如果能弄清楚报告单的真实意义再做处理,也就不会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恐慌。同时,医生开申请单时也应该尽量写中文,以前也曾发生过医生开单写代号,检验师看不懂的情况。

【经典箴言】
使用英文缩写时应同时附上中文标注,申请单与报告单都应该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顾光煜. 规范管理检验报告和结果登记, 防范医疗事故与纠纷. 临床检验杂志, 2003, 21 : 183.

案例选登2:

匪夷所思的血尿

【案例经过】
患者,女,34岁,本地区某镇上一菜农,2008年7月9日,因不明原因血尿持续4天,收入我院肾内科治疗。2008年7月10日晨空腹静脉采集血常规、凝血、肝功能至检验科检测,检测结果为:白细胞(WBC)7.0×109/L,血红蛋白(Hb)102 g/L,血小板(PLT)225×109/L;凝血酶原时间(PT)32.9 s(参考范围 9.4~13.1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61.4 s(参考范围 24~40 s),凝血酶时间(TT)13.2 s(参考范围 11~18 s),纤维蛋白原(Fib)3.61g/L(参考范围 2~4 g/L),D二聚体(D-D)235 μg/L(参考范围 0~452 μg/L);肝功、自身抗体谱检测结果无异常。

检验科工作人员感觉该患者结果很奇特,以上结果常见于DIC、使用了狼疮抗凝因子或其它类似抗凝药物、有肝病病史、获得性或遗传性凝血功能异常等状态。于是电话询问管床医生,管床医生说已经详细询问过病史,这些可能性均可排除。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我实验室工作人员建议重新抽血复查凝血结果。半小后重新采集的标本送至实验室,凝血结果为:PT 31.4 s,APTT 62.1 s,TT 13.0 s,Fib 3.57 g/L,D-D 244 μg/L。两次结果无明显差异,PT、APTT仍异常。再次联系临床管床医生,告知该患者凝血结果复查后无变化,确认PT、APTT结果异常。检验科工作人员建议主管医生再次询问患者毒物品接触史,患者回忆起来1个月前曾使用溴鼠隆灭鼠。检验科工作人员推测该患者凝血结果异常,可能与接触过溴鼠隆有关,了解到此情况后患者转入血液科。

转至血液科后,对凝血因子进行检测,发现凝血因子严重缺乏。立即输注冰冻血浆200~400 ml/d,同时给予维生素K1(20~60 mg/d)静脉点滴至凝血功能恢复正常,血尿停止,血尿停止3天后,患者出院,出院后改为口服,用药2月以上,随访至今,患者未复发。

【分析与心得】
1. 溴鼠隆是市面上常见的第2代长效抗凝血剂,因其抗耐药性能好而广泛应用。其中毒机制是干扰肝脏对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而切断维生素K的循环利用,使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蛋白的谷氨酸残基无法进行羧基化,从而抑制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发挥其抗凝活性,它对已经合成的Ⅱ、Ⅶ、Ⅸ、Ⅹ因子并无直接对抗作用,必须等待这些因子在体内相对耗竭后,才导致凝血时间延长。Ⅱ、Ⅶ、Ⅸ、Ⅹ因子血浆半衰期分别是:60~70 h、3~6 h、18~24 h、30~40 h,由于Ⅱ、Ⅶ、Ⅸ、Ⅹ均属外源性凝血因子,三者的止血作用占50%,故PT明显延长并发生在48 h以内[1]。由于获得性维生素K的缺乏同时导致Ⅸ因子的缺乏,故APTT也延长。这类杀鼠药代谢产物还能直接损伤毛细血管,使其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加重出血症状[2]。出血症状往往出现于1~4周以后。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时维生素K1为特效拮抗剂。由于抗凝血灭鼠剂在体内药效持续时间较长,直到维生素K1依赖因子逐渐恢复到一定浓度后,抗凝作用才消失,故维生素K1要持续应用2~3个月[3]。

2. 本案例中的患者是一例典型的使用鼠药后慢性中毒患者,其血尿的原因也是凝血功能障碍所致。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凝血结果异常时提高警惕,一定联系临床主管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帮助医生分析判断是否为鼠药中毒,以便系统治疗,避免造成误诊、漏诊,延误治疗,增加患者负担[4]。

【经典箴言】
成功的交流沟通,避免误诊、漏诊,延误治疗,减轻患者负担,真正成为临床离不开的好助手,奠定实验室检查在临床诊断、治疗监测中的重要作用。

【王鸿利教授点评】
本例是一个较好的检验与临床沟通得到明确诊断的案例。实验室检测发现APTT与PT同时延长,在有条件的实验室应主动深入检测凝血因子Ⅱ:C、Ⅴ:C、Ⅶ:C、Ⅸ:C、Ⅹ:C、和纤维蛋白原(Fib);并深入临床,追问病史和了解其他临床信息并与临床医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以确立APTT与PT同时延长的原因。当了解到有接触溴鼠隆的病史,需设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溴鼠隆的血液水平,以最后确定病因诊断。同时在家庭和相关人群中作溴鼠隆的流行病学调查,以防止中毒人群扩散。
一旦确立为溴鼠隆中毒,必须及早采取:催吐、洗胃、导泻、利尿,甚至血液透析与急救措施。若有致命性出血(脑、内脏等)须尽早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PPC)、新鲜冷冻血浆(FFP)止血。对慢性患者用维生素K1静注或肌注有效,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口服,基本无效。

参考文献
[1] 夏鹄, 董满库, 郭欣. 以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并发凝血因子X缺乏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5, 5,18: 140-144.
[2] 王华, 徐建人. 常用杀鼠药中毒的诊治. 医学动物防治, 1996, 2: 58-75.
[3] Sarin S, Mukhtar H, Mirza MA. Prolonged coagulopathy related to superwarfarin overdose. Ann Intern Med, 2005, 142: 156.
[4] 范圣瑾, 李丽敏, 周晋, 等. 抗凝血灭鼠剂中毒导致出血的24例临床分析.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7, 3: 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