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url:安顺茶叶强化品牌经营欲“正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44:19
http://www.gog.com.cn  03-07-15 06:03
金黔在线讯 安顺茶叶历史悠久。然而,由于加工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等原因,“安顺茶叶”一度成为“崴货”的代名词。安顺茶叶何时能“正名”?
差 距 安顺产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俗名丛茶,谷雨前采撷,名毛尖,色味俱佳,多产大水桥(现安顺大西桥一带)”之说。多年来,安顺茶叶以内含物质丰富、品质优良而闻名省内外,先后创制过一些名优茶,如羊艾毛峰、云针茶、龙宫茶、山京翠芽、金坝毛峰、瀑布毛峰等。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为加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安顺市农产品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委、市政府明确将茶叶产业列入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项目来抓。1999年至2001年,全市新植茶园5.07万亩,加上原有茶园,茶叶面积达9.13万亩,茶叶基地规模得到一定扩大。但据统计,2002年,全市茶叶生产实现产值2247万元,实现税收却不到50万元,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所占份额极小,这种效益低的现状,与安顺将茶叶作为特色产业的重点项目发展目标差距很大。
在低水平上徘徊 长期以来,受传统农业观念、投入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等因素影响,安顺茶叶发展水平比较低下。在生产上,大部分老茶园树龄长、品种老化、田间管理和鲜叶采摘粗放,产量和产值都不高;在茶业加工上,制茶机械老化,加工技术落后不一,质量无法提升,效益不明显。市农业局副局长雷轩盛告诉记者,1999年以来,全市5万多亩的新植茶园,虽然选种对路、规划合理,但投入不足,管理粗放,茶叶长势普遍较差;部分茶园去年已进入采摘期,因没有加工设备和技术,不能采摘加工,农民没有得到实惠,挫伤了投入和管理的积极性,全市新老茶园9万多亩,实际采摘不到一半。
雷轩盛对记者说,全市茶业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人才匮乏:全市中级以上茶叶专业等级职称只有6人,70%采摘和加工人员没有受过专门培训。在机构管理上,县(区)茶叶管理不顺且机构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除西秀区农业局仍保留茶叶技术推广站外,其余县都没有类似工作机构,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对茶叶的有序管理和技术推广。
沦为“替身” 茶叶生产工艺粗放,生产产品档次和价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1994年,原安顺地区行署组建了安顺市茶叶开发中心(以下称中心)。采取了“中心”带农场,农场带农户的茶叶产业化发展思路,根据市场发展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压缩大宗绿茶,增加高档名茶,并致力于“瀑布”系列产品开发,提升茶叶质量,抓好品牌建设,茶叶产量由1993年的150公斤增加到去年的1.35万公斤,占总产量的16%。“瀑布”等安顺茶叶品牌已初步形成,但对产品的宣传和推介没有足够重视。品牌带动没有真正形成。
另一方面,分散经营,没有形成自己的销售渠道,致使大批省外经销商纷纷涌入该市大量低价收购初级茶产品,通过再加工或重新包装并冠以知名品牌,高价进入全国市场,使安顺茶叶处于“替身”的尴尬境地。据了解,该市有近80%的初级茶叶产品被外省品牌企业收购。
安顺市茶叶开发中心主任徐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安顺茶叶初级产品平均售价在每公斤40元左右,外省品牌企业收购经加工或重新包装,售价要翻几倍乃至十几倍。另外,安顺茶叶市场管理无序混乱,没有相关部门对茶叶质量定级,形成了经营者自我包装、自我定级的无序现状,给消费者利益造成损失,扰乱了安顺茶叶市场。
多头并进是出路 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何及时采取对策,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已成为该市茶业发展的紧迫课题。雷轩盛认为,当务之急是各县(区)成立茶叶技术推广站,切实开展茶叶生产,加工,新产品研制和销售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兼并、转让、租赁等方式,广泛吸引社会各方资金和人才。在茶叶基地建设上,要与退耕还林、农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扩大优质茶面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走产品多样化、品质优良化、包装高档化、销售外向化、经营产业化的道路。组建茶业协会和建立茶叶产业化经营中介组织,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主体。
要以市直茶场为高标准茶叶生产示范基地规范茶园管理和建设,提高科技兴茶水平,带动全市茶叶生产;因地制宜,对低产、低效茶园的改造,着力开发新产品,提高名茶比重。加大“瀑布”等品牌茶的开发,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强化品牌经营,以“瀑布”牌作为安顺茶叶龙头,加强安顺市品牌茶叶文化研究,以增强品牌茶叶文化的含金量,扩大安顺茶叶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带动安顺茶业的发展,从而尽快恢复“安顺茶叶”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