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同城公司地址怎么改:夷夏东西说----傅斯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4:27:43

夷夏东西说----傅斯年

文章提交者:家国往事 加贴在 中国历史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_73.html

 夷夏东西说

傅斯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这一篇文是我在“九一八”以前所作《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一书中的三章。这一书已成之稿

,大致写在“九一八”前两年至半年问。这三章是二十年春天写的,因时局的影响,研究所迁徙两次,我的工作全不能照预定呈规,所以这一书始终不曾整理完。现在把其中的三章,即本文的三章,编成一文,敬为蔡孑民师寿。因为本是一部书,所以中间常提到他章,现在改作“别见某文,未刊”。这一篇中的中心思想,是我十余年前的见解,此数章写成亦在数年前。这几年中我没有在这一线上用工夫,所以除字句略加修正及末一节以外,几全是当年的原文。此文本应附图

,现在亦来不及作了。

        二十三年十月

 


  自东汉末以来的中国史,常常分南北,或者是政治的分裂,或者由于北方为外族所统制。但这个现象不能倒安在古代史上。到东汉,长江流域才大发达。到孙吴时,长江流域才有独立的大政治组织。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在这片大地中,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历史凭借地理而生,这两千年的对峙

,是东西而不是南北。现在以考察古地理为研究古史的一个道路,似足以证明三代及近于三代之前期,大体上有东西不同的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以下四章是为求能证明这个设定而写的。先从商代说起,上溯夏后世者,因为后王事迹多,容易看清楚,先讨论他,于了解此文之命意上似乎便当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⒈亳—商—殷

 


  一、商代发迹于东北渤海与古兖州是其建业之地

 


  下列数事,合起来可证成本节标题所假定。

 


  甲、《诗·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又,“有娥方将,帝立子生商。”这个故事的意义,可以《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记说明之。

  有娥有二侠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商颂中所谓“玄鸟”及“有娥”之本事,当即此说之内容。此一神话之核心,在于宗祖以卵生而创业。后代神话与此说属于一源而分化者,全在东北民族及淮夷。现在将此神话之重要材料录于下方。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论衡·吉验篇》北夷橐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婢对日,“有气如大鸡子,从天而下

,我故有娠。”后生子,捐于猪溷中,猪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置马栏中,欲使马藉杀之,马复以口气嘘之,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畜之,名东明,令牧牛马。东明善射,王恐夺其国也,欲杀之。东明走,南至掩淲水,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鱼鳖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余,故北夷有夫余国焉。(《魏志》三十夫余传注引《魏略》同。)

  《魏书·高句丽传》高句丽者,出于夫馀。自言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为夫馀王闭于室中,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夫馀王弃之与犬,犬不食

。弃之与豕,豕又不食。弃之于路,牛马避之。后弃之野,众鸟以毛茹之。夫馀王割剖之,不能破,遂还其母。其母以物裹之,置于暖处,有一男破壳而出。及其长也,字之曰朱蒙。其俗言朱蒙者,善射也。夫馀人以朱蒙非人所生,将有异志,请除之。王不听,命之养马。朱蒙每私试,知有善恶,骏者减食令瘦,驽者善养令肥。夫馀王以肥者自乘,以瘦者给朱蒙。后狩于田,以朱蒙善射,限之一矢。朱蒙虽矢少,殪兽甚多。夫馀之臣又谋杀之。朱蒙母阴知,告朱蒙日,“国将害汝,以汝才略,宜远适四方。”朱蒙乃与乌引乌违等二人弃夫馀东南走。中道遇一大水,欲济无梁,夫馀人追之甚急。朱蒙告水曰,“我是日子,河伯外孙,今日逃走,追兵垂及,如何得济?”于是鱼鳖并浮,为之成桥。朱蒙得度,鱼鳖乃解,追骑不得渡。朱蒙遂至普述水,遇见三人,其一人著麻衣,一人著衲衣,一人著水藻衣,与朱蒙至纥升骨城,遂居焉。号曰高句丽,因以为氏焉。

  《高丽好大王碑》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馀,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出。生子有圣□□□□□□命驾巡东南下,路由夫馀奄利大水。王临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邹牟王,为我连□浮龟”,应声即为连□浮龟,然后造渡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永乐□位,因遣黄龙来下迎王,王于忽本东冈黄龙负升天。

  高丽王氏朝金富轼撰《三国史记高句骊纪》始祖东明圣王姓高氏,讳朱蒙。(一云邹牟,一云象解。)先是扶馀王解夫娄老,无子,祭山川求嗣。其所御马至鲲渊,见大石,相对流泪。王怪之,使人转其石,有小儿,金色,蛙形(蛙一作蜗)。王喜曰,“此乃天赉我令胤乎?”乃收而养之,名曰金蛙。及其长,立为太子。后其相阿兰弗曰,“日者天降我曰:‘将使吾子孙立国于此,汝其避之东海之滨,有地号曰迦叶原.土壤膏腴,宜五谷,可都也。’”阿兰弗遂劝王移都于彼国,号东扶馀。其旧都有人,不知所从来,自称天帝子解慕漱来都焉。及解夫娄薨,金蛙嗣立。于是时得女子于大白山南优渤水,问之,曰:“我是河伯之女,名柳花,与诸弟出游,时有一男子自言天帝子解慕漱,诱我于熊心山下鸭绿边室中私之,即往不返,父母责我无媒而从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遂谪居优渤水。”金蛙异之,幽闭于室中。为日所炤,引身避之,日影又遂而焰之,因而有孕

。生一卵,大如五升许,王弃之于犬豕,皆不食。又弃之路中,牛马避之。后弃之野,鸟覆翼之

。王欲剖之,不能破。遂还其母。其母以物裹之,置于暖处,有一男儿破壳而出,骨表英奇。年甫七岁,嶷然异常,自作弓矢射之,百发百中。扶馀俗语善射为朱蒙,故以名云。金蛙有七子,常与朱蒙游戏,其伎能皆不及朱蒙。其长子带素言于王曰:“朱蒙非人所生,其为人也勇,若不早图,恐有后患,请除之。”王不听,使之养马。朱蒙知其骏者而减食令瘦,驽者善养令肥。王以肥者自乘,瘦者给朱蒙。后猎于野,以朱蒙善射,与其矢小,而朱蒙殪兽甚多。王子及诸臣又谋杀之,朱蒙母阴知之,告日:“国人将害汝,以汝才略,何往而不可?与其迟留而受辱,不若远适以有为。”朱蒙乃与鸟伊摩离陕父等三人为友,行至淹淲水,(一名盖斯水,在今鸭绿东北

。)欲渡无梁,恐为追兵所迫,告水曰:“我是天帝子,河伯外孙,今日逃走,追者垂及,如何

?”于是鱼鳖浮出成桥,朱蒙得渡,鱼鳖乃解,追骑不得渡。朱蒙行至毛屯谷,(魏书云,至普述水。)遇三人,其一人着麻衣,一人着衲衣,一人着水藻衣。朱蒙问曰:“子等何许人也?何姓何名乎?”麻衣者曰:“名再思,”衲衣者曰,“名武骨,”水藻衣者曰,“名默居,”而不言姓。朱蒙赐再思姓克氏,武骨仲室氏,默居少室氏。乃告于众曰:“我方承景命,欲启元基,而适遇此三贤,岂非天赐乎?”遂揆其能,各任以事,与之俱至卒本川。(魏书云,至纥升骨城

。)观其土壤肥美,山河险固,遂欲都焉,而未遑作宫室,但结庐于沸流水上居之。国号高句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因以高为氏。(一云,朱蒙至卒本,扶馀王无子,见朱蒙,知非常人,以其女妻之。王薨,朱蒙嗣位。)时朱蒙年二十二岁,是汉孝元帝建昭二年。

  《朝鲜旧三国史东明王本纪》(案,原书已佚,日人今西龙在内藤虎次郎颂寿纪念史学论丛中所作《朱蒙传说》据高丽王氏朝李奎报李相国文集中之东明王篇注释辑录成篇,并以朝鲜世宗实录地理志平安道平壤条所载者补订之。此处所引,即据今西龙氏辑文。)夫馀王解夫娄老无子

,祭山川求嗣。所御马至鲲渊,见大石流泪。王怪之,使人转其石,有小儿金色蛙形。王曰:“

此天赐我,令胤乎?”乃收养之,名曰金蛙,立为太子。其相阿兰弗曰:“日者天降我曰,将使吾子孙立国于此,汝其避之东海之滨,有地号迦叶原,土宜五谷,可都也。”阿兰弗劝王移都,号东夫馀。于旧都解慕漱,为天帝子来都。汉神雀三年壬戌岁,(四月甲寅。)天帝遣太子降游扶馀王古都,号解慕漱。从天而下,乘五龙车,从者百余人,皆骑白鹄,彩云浮于上,音乐动云中,止熊心山,经十余日始下。首戴鸟羽之冠,腰带剑光之剑,朝则听事,暮即升天,世谓之天王郎。城北青河河伯(青河今鸭绿江也。)有三女,长曰柳花,次曰萱花,季曰苇花,三女自青河出游熊心渊上,神姿艳丽,杂佩锵洋,与汉皋无异。王谓左右曰:“得而为妃可有后胤。”其女见王,即入水。左右曰:“大王何不作宫殿,俟女入室,当户遮之?”王以为然。以马鞭画地

,铜室俄成,壮丽于空中。王三席置樽酒,其女各座其席,相欢,饭酒大醉,云云。王俟三女大醉,急出遮。女等惊走,长女柳花为王所止。河伯又怒,遣使告曰:“汝是何人,留我女乎?”王报云:“我是天帝之子,今欲与河伯结婚。”河伯又使告曰:“汝若天帝之子,于我有求婚者

,当使媒,云云,今辄留我女,何其失礼?”王惭之。将往见河伯,不能入室。欲放其女,女既与王定情,不肯离去。乃劝王曰:“如有龙车,可到河伯之国。”王指天而告,俄而五龙车从空而下。王与女乘车,风云忽起,至其宫。河伯备礼迎之,坐定,谓曰:“婚姻之道,天下之通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为何失礼辱我门宗?”河伯曰:“王是天帝之子,有何神异?”王曰:“唯在所试。”于是河伯于庭前水化为鲤,随浪而游,王化为獭而捕之。河伯又化为鹿而走,王化为豺逐之。河伯化为雉,王化为鹰击之。河伯以为诚是天帝之子,以礼成婚。恐王无将女之心,张乐置酒,劝王大醉

,(河伯之酒七日乃醉。)与女入于小革舆中,载以龙车,欲令升天。其车未出水,王即酒醒。取女黄金钗,刺革舆,从孔独出升天。河伯大怒其女,曰:“汝不从我训,终辱我门。”令右左绞挽女口,其唇吻长三尺,唯与奴婢二人贬于优渤水中。优渤,泽名,今在太伯山南。渔师强力扶邹告金蛙曰:“近有盗梁中鱼而将去者,未知何兽也?”王乃使渔师以网引之,其网破裂。更造铁网引之,始得一女,坐石而出。其女唇长,不能言,令三截其唇,乃言。王知天帝子妃,以别宫置之。基女怀牖中日曜,因以有娠。神雀四年癸亥岁夏四月,生朱蒙。啼声甚伟,骨表英奇

。初生,左腋生一卵,大如五升许。王怪之,曰:“人生鸟卵,可为不祥。”使人置之马牧。群马不践。弃于深山,百兽皆护,云阴之日,卵上恒有日光。王取卵送母养之,卵终乃开,得一男

。生未经月,言语并实。谓母日:“群蝇噆目,不能睡,母为我作弓矢。”其母以荜作弓矢与之

,自射纺车上蝇,发矢即中。扶馀谓善射曰朱蒙。年至长大,才能兼备。金蛙有子七人,常共朱蒙游猎。王子及从者四十余人,唯获一鹿,朱蒙射鹿至多。王子妒之,乃执朱蒙缚树,夺鹿而去

,朱蒙树拔而去。太子带素言于王曰:“朱蒙神勇之士,瞻视非常,若不早图,必有后患。”王使朱蒙牧马,欲试其意。朱蒙内怀恨,谓母曰:“我是天帝之孙,为人牧马,生不如死,欲往南土造国家,母在,不敢自专,云云。”其母曰:“此吾之所以日夜腐心也。”“吾闻士之涉长途者,顺凭骏足,吾能择马矣。”遂往牧马,即以长鞭乱捶,群马皆惊走,一驿马跳过二丈之栏。朱蒙知马骏逸,潜以针捶马舌,痛不食水草,其马瘦悴。王巡行马牧,见群马悉肥,大喜,仍以瘦锡朱蒙。朱蒙得之,拔其针加馁云。暗结乌伊摩离陕父等三人,南行至淹淲,一名盖斯水,在今鸭绿东北,欲渡无舟。恐追兵奄及,乃以策指天,慨然叹曰:“我天帝之孙,河伯之甥,今避难至此,皇天后土怜我孤子,速致舟桥。”言讫,以弓打水,龟鳖浮出成桥,朱蒙乃得渡。良久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追兵至。追兵至河,鱼鳖桥即灭,已上桥者皆没死。朱蒙临别,不忍暌违。其母曰:“汝勿以一母为念。”乃裹五谷种以送之。朱蒙自切生别之心,忘其麦子。朱蒙息大树之下,有双鸠来集

。朱蒙曰:“应是神母使送麦子。”乃引弓射之,一矢俱举,开喉得麦子。以水喷鸠,更苏而飞去,云云。王行至卒本川,庐于沸流水上,国号为高句丽。王自坐茀绝之上,略定君臣神。(中略)在位十九年,秋九月,王升天不下,时年四十。太子以所遗玉鞭葬于龙山,云云。(下略)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故宫博物院藏本。按《清太祖实录》今已发见者有三本,一名《太祖武皇帝实录》,藏北平故宫博物院,是最初本。一名《太祖高皇帝实录》,是一稿本,涂改数遍,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一亦名《太祖高皇帝实录》,藏北平故宫博物院,已由该院印出,此为最后之本。又有《满洲实录》,藏沈阳故宫博物院,已由该院影印,文饰较少,当在故宫第一本及中央研究院稿本之间。今录故宫第一本,而注明沈阳本之异文。)长白山高约二百里,周围约千里。此山之上有一潭名他门,(沈阳本作闼门。)周约八十里。鸭绿混同爱滹三江

,俱从此山流出。鸭绿江自山南泻出向西流,直入辽东之南海。混同江自山北泻出向北流,直入北海。爱滹江向东流,直入东海。此三江中每出珠宝。长白山山高地寒,风劲不休,夏日环山之兽俱投憩此山中。(沈阳本此下有云,此山尽是浮石,乃东北一名山也。又以下提行。满洲源流

,满洲原起于长白。)山之东北布库里山下一泊,名布尔(沈阳本作勒。)瑚里。初,天降三仙女浴于泊,长名恩古伦,次名正古伦,三名佛库伦,浴毕上岸,有神鹊衔一朱果置佛库伦衣上,色甚鲜妍。佛古(沈阳本作库。)伦爱之不忍释手,遂衔口中。甫著衣其果入腹中,即感而成孕

。告二姊日:“吾觉腹重不能同升,奈何?”二姊曰:“吾等曾服丹药,谅无死理,此乃天意,俟尔身轻上升未晚。”遂别去。佛库伦后生一男,生而能言,倏尔长成。母告子曰:“天生汝,实令汝为夷国主(沈阳本作以定乱国),可往彼处将所生缘由一一详说。”乃与一舟,“顺水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即其地也。”言讫,忽不见。其子乘舟顺流而下,至于人居之处,登岸,折柳条为坐具,似椅形,独踞其上。彼时长白山东南鳖莫惠(地名)、鳌多理(城名。此两名沈阳本作鄂谟辉鄂多理

),内有三姓夷酋争长,(沈阳本作争为雄长。)终日互相杀伤。适一人来取水,见其子举止奇异,相貌非常,回至争斗之处,告众曰:“汝等无争,我于取水处遇一奇男子,非凡人也。想天不虚生此人,盍往观之。”三酋长(沈阳本作三姓人。)闻言罢战,同众往观。及见,果非常人

,异而诘之。答日:“我乃天女佛库伦所生,姓爱新(华语[沈阳本作汉言]金也。)觉罗(姓也

),名布库理雍顺,天降我定汝等之乱。”因将母所属之言,详告之。众皆惊异日,“此人不可使之徒行。”遂相插手为舆,拥捧(沈阳本作护。)而回。三姓人息争,共奉布库里英雄(沈阳本作哩雍顺。)为王,以百里女妻之。其国定号满洲,乃其始祖也。(南朝误名建州。)

  如上所引,可知此一传说在东北各部族中之普遍与绵长。此即东北人之“人降”神话,在东北人以外,古淮夷亦有此神话:

 


  《史记·秦本纪》秦之先,颛项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按此虽记秦之祖,然实叙夷淮之祖,因秦本嬴姓,嬴姓在商代,凭殷人西向之势,自岱南出建部落于西北,事见秦本纪。淮夷本是东海上部类,《诗·鲁颂》“至于海邦,淮夷来同”是其证。然则淮夷与东北沿海诸族同其人降之神话,本不足怪。且此处之神话,明明归本于颛顼氏,颛顼正是东北方部落之宗神。《晋书》卷一百八(慕容)“廆以大棘城即帝颛顼之墟也”可以为证。据此考量,淮夷有此神话,正自东北来,即当入之东北一类中也。

  然而此一神话殊不以东北为限,殷商亦然。《诗》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所谓“有娥方将,帝立子生商”者,据郑笺云:“天使鳦下而生商者,谓鳦遗卵,有娥氏之女简狄吞之而生契。”是谓玄鸟之卵,入有娀氏女之腹,遂生商祖。然则《商颂》中此一神话,与上文所举后来东北各部族中之神话,明明白白是一件事,至少是一个来源。持此以证商代来自东北,固为不足,持此以证商代之来源与东北有密切关系,至少亦是文化的深切接触与混合,乃是颇充足,很显然的。⑴

 


  乙、《诗·商颂》,“宅殷土芒芒。”我们要看商所宅之殷土在何处。自武乙以来所都之处

,《史记》称之曰殷墟,殷墟正在洹水南岸,今河南安阳境。不过这是后来的话,不足证殷商之本在河北。当更由他法寻求称殷商部族之本土。《吕氏春秋·慎大览》:“亲郼如夏。”高诱曰

:“郼读如衣,今兖州人谓殷氏皆曰衣。”毕沅证之曰:“书武成,殪戎殷,中庸作壹戎衣,二字声本相近。”然则殷即都,郼韦卫三字当为一字之异体。今能寻卫韦之所在,则殷土之原来地望可知。卫者,康侯封所受之旧名,康侯之国名卫,并非康侯自他处带去。(若燕之本不在蓟,鲁之本不在曲阜。)而为其地之旧名者,可以下列考量证之。康叔本封于康,故建侯于卫时犹目康叔,其子犹曰康伯,从此可知卫为昧邦(即诗之沫乡牧野。)之本名,当今彰德卫辉大名一带之地。韦者,一目豕韦,《左传》哀二十四杜注曰:“东郡白马县东南有韦城,”晋白马县当今滑县东境一带,其四围正在古所谓河济之间。《吕氏春秋·有始览》又云:“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此尤明示卫之地望,更由此可知称殷之原来所在。其实殷兖(古作沇)二字,或者也不免是一词之变化,音韵上非不可能。此说如不错,则殷,衣,韦,郼,、沇,卫,兖,尽由一源

,只缘古今异时,成殊名耳。商之先世,于建业蒙亳之先(说详下。)宅此殷土,则成汤以前先公发祥自北而南之踪迹,可以推知矣。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丙、《诗·商颂》,“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试为“景员维河”之国家设想,最近之海为渤海,最近可能之海外为辽东半岛或朝鲜西北境。相土为商代甚早之先王,在契之后,汤之前,并在王恒王亥之前。以如此早之一代,竞能戡定海外,则其根据地必去渤海不远。纣殁后,殷人以亡国之余,犹得凭箕子以保朝鲜,朝鲜如不早在其统治之内,甚难以亡国余烬,远建海邦。然则箕子之东,只是退保辽水之外,“从先王居”而已,犹之金亡后犹在混同江边保其女真族,元亡后犹在漠南北保其蒙古族。⑵

  据以上三事,则最早最可信之史料——《商颂》——已明明告我们,殷代之祖先起自东北方矣!然证据尚不只此。

 


  丁、王恒亦是殷先王世系中甚早者,他与有易有一段相杀的故事。(王国维考之甚确。)按

,都邑之名每以迁徙而移,水名则不移。有易之地望可以易水所在推知其概。王恒王亥上甲微三世既皆与有易发生关系,而王恒且为有易虏去作牧夫,则此时殷先公之国境,必与有易毗连可知

,即必在今河北省境北部或中部可知。查王国维所证与此事有涉之《天问》十二韵云:

 


  该(亥)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终弊于有扈,(易之误,据王考。)牧夫牛羊?干协时舞,何以怀之?平胁曼肤,何以肥之?有扈(易)牧竖,云何而逢?击床先出,其命何从?恒秉季德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焉得夫朴牛?何徒营班禄,不但(疑旦之误。)还来?昏微遵迹,有狄(易之借字,据王考。

)不宁,何繁鸟萃棘,(疑林之误。)负子肆情?眩(亥)⑶弟并淫,危害厥兄,何变化以作诈

,后嗣而逢长?

 


  今更据文义推测此一故事之大略面目。一个故事,每因同源异流之故,化为几个不同的面目

。现在看看《天问》中这个故事的面目,果与其他记同一故事者合否。照这十几韵中的含义,大约殷王季是这个故事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大约服牛之功是当归之于季的,所以谈到他的儿子们,一则曰:“该秉季德,”再则曰:“恒秉季德。”此点正与国语祭统合,二者皆以为冥(据王考

,即季。)有大功。然则王氏以为“山海经天问吕览世本皆以王亥为始作服牛之人,”在《天问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或不如此。《天问》既曰该恒秉季德,是此一重要制作,在王亥不过承袭父业,或者《天问》作者心中是以王季担此制作之任者。王季有几个儿子,其中亥恒皆能秉父德,不幸亥之诸弟(恒当除外。)实行“共妻主义”,偏这群人自己没遭祸事,祸事到老兄头上,所谓“危害厥兄”也

。此与郭璞《大荒东经》注引《竹书》所云:“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当系一件故事之不同说法,《竹书》归罪于亥,《天问》归罪于其弟耳。所谓“昏微遵迹,有狄不宁”者,盖上甲微在国败君亡之后,能振作旧业,压迫有狄,有狄为之不宁,此与鲁语祭统所谓“上甲微能帅契”者相合。不过,据《天问》之发问者,微不是王亥之子,而是亥之弟之子,故有天道难知之感,以并淫作诈害及子兄之人,其后嗣乃能长盛,为不平也。如上所析解此一故事,诸书用之者大同小异,盖此故事至晚周已有不同之面目。然其中有一点绝无异者,即汤之先世在此期中历与有易斗争,卒能胜有易,故后世乃大。夫易水所在,古今未改,有易所在,即可推知。以数世与有易斗争之国,必为有易之邻国可知,必在今河北省中部或南部亦可知矣。

 


  戊、《山海经》中所说之地望,初看似错乱,如匈奴见于南方,流沙见于东方之类。但全部排比一下,颇有一个线索可寻,而《大荒经》中之东西南北,尤不紊乱。今将《大荒东经》中所载一切帝王之迹抄之如下。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项于此。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

    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要龙生司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

    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北经》作禺號。)黄帝生禺□,禺□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处东海,是惟海神。

  有困民国,勾姓,而食,(郝懿行云,勾姓下而食上当有阅脱。)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

 


    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

    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东海中有流波山,……其上有兽。……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

 


  据此我们可说帝俊竟是《大荒东经》中唯一之帝。此外少昊一见,谓其孺颛顼于此;黄帝二见,一谓其为处于东海之禺□之祖,一谓其得夔;舜一见,谓其为摇民之祖:皆不多见。至于中容王亥,一为俊之子,一则殷先王,正在一系中。又帝俊之见于他卷者,仅《大荒南经》:“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帝俊生季厘”,“羲和者,帝俊之妻”;《大荒西经》:“帝俊妻常羲”,《大荒北经》:“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有九嫔葬焉。……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丘西有沉渊,颛顼所浴”。及《

海内经》末段之综记帝族统系。除《海内经》末段另文详论外,所有《大荒经》南西北三方中之帝俊,多是娥皇一故事之分化。至《大荒北经》所记帝俊竹林,虽列入《北经》,按其所述之地望,实在东北。由此统计以看帝俊之迹,及其宗族,独占东北方最重要之位置。帝俊既见于殷墟文字,称曰高祖,而帝俊之地望如此,则殷代龙兴之所在可知。

 


  综上列五事以看,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相互参会,均指示我们商起于东北,此一说谓之为已经证成可也。

 

   ⒉夏  迹

 


  商代发迹自东徂西的踪迹已在上一章大致条别清楚,向上推一步便是夏代,我们且看夏代的踪迹分布在何一方。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禹的踪迹的传说是无所不在的,北匈奴南百越都说是禹后,而龙门会稽禹之迹尤著名,即在古代僻居汶山(岷山)一带不通中国的蜀人,也一般的有治水传说。(见扬雄《蜀王本纪》,臧氏辑本。)虽东方系之商人,也说“浚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明明以禹为古之明神。不过春秋以前书中,禹但称禹,不称夏禹,犹之稷但称稷,不称夏稷或周稷,自启以后方称夏后。启之一字盖有始祖之意,汉避景帝讳改为开,足征启字之诂。其母系出于涂山氏

,显见其以上所蒙之禹若虚悬者。盖禹是一神道,即中国之Osiris。禹鲧之说,本中国之创世传说(Genesis )。虽夏后氏祀之为宗神,然其与夏后有如何之血统关系,颇不易断。若匈奴号为夏后之裔,于越号称少康之后,当皆是奉禹为神,于是演以为祖者。如耶稣教之耶和华上帝,本是犹太一族之宗神,故《创世纪》言其世系,而耶稣教推广到他民族时,奉其教之民族,亦群认耶和华为人祖,亚当为始宗矣。然则我们现在排比夏迹,对于关涉禹者应律除去,以后启以下为限,以免误以宗教之范围,作为国族之分布。

  所谓夏后氏者,其名称甚怪,氏是族类,后为王号,何以于殷曰殷人,于周曰周人,独于夏曰夏后?意者诸夏之部落本甚多,而有一族为诸夏之盟长,此族遂号夏后氏。今将历代夏后之踪迹辑次如下。

 


  ⑴见于《左传》者

 


  帝丘

  僖三十一,“卫迁于帝丘。……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公命祀相。宁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杞鄫何事!相之不享,于此久矣,非卫之罪也!’”杜云,“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帝丘,今东郡濮阳县。”

  殽

  僖三十二,“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以避风雨也。”杜云

,“殽在弘农渑池县西。”

  穷石

  此为夏之敌国,事见襄四年,本文及讨论均见下章。空桑又曰穷桑,见昭二十九年。穷石当即空桑之音转。至斟灌过戈鬲诸地所在,则杜云:“有鬲国名,今平原鬲县。”“乐安寿光县东南有灌亭,北海平寿县东南有斟亭。”“东莱掖县北有过乡,戈在宋郑之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有莘

  僖二十八,记晋文城濮之战,有云:“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己巳,晋师陈于莘北。”据此,有莘必去城濮甚近。有莘相传为夏诸侯,伊尹其一代之小臣也。

  斟灌 斟寻

  襄四,杜云:“乐安寿光县东南有灌亭,北海平寿县东南有斟亭。”按,《水经注·巨洋水篇》引薛瓒《汉书·集注》云:“汲郡古文,相居斟灌,东郡观是也。”(段玉裁云,《经韵楼集五》今本《水经注》观讹为灌,而戴校未正。)据此,斟灌仍在东郡,去帝丘不远。杜释此之误显然。此地既误释,其释斟寻之误亦可推知矣。

  东夏

  襄二十二,“晋人征朝于郑,郑人使少正公孙侨对曰:“……间二年,闻君将靖东夏。四月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又朝以听事期。”杜云:“谓二十年澶渊盟,先澶渊二月往朝,以听事期。”按以二十年经传所载事,杜说不误。至澶渊所在,杜云:“在顿丘县南,今名繁汙,此卫地,又近戚田。”按,卫为东夏,则夏之本土当在东夏卫地之西,但持此一条以证夏境不在东土,已充足矣。

  又昭元年,“子相晋国,以为盟主,于今七年矣。再合诸侯,三合大夫,服齐狄,宁东夏,平秦乱,城淳于。”杜于“宁东夏”下注云:“襄二十八年,齐侯白狄朝晋。”

  又昭十五,“文公受之,以有南阳之田,抚征东夏。”按,晋文东征者为曹卫,此又以曹卫为东夏。

  华夏

  襄二十六,“子仪之乱,析公奔晋。晋人寘诸戎车之殿,以为谋主。……晋人从之,楚师宵溃,晋遂侵蔡,袭沈,获其君,败申息之师于桑隧,获申丽而还。郑于是不敢南面。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此指蔡沈及邻于楚北境诸国为华夏。

  观扈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昭元,“夏有观扈。”杜云:“观国在今顿丘县,扈在始平鄠县。”此皆夏之敌国,当即夏之边境。

  大夏

  昭元,“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弋,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及成王灭唐,而封太叔焉,故参为晋星。”杜曰:“大夏,晋阳也。”按,大夏与夏墟究竟在晋阳抑在翼,在地理书有异说,(如《括地志》。)近代学人有异论,(

如顾亭林,全谢山。)二地相去亦数百里。然皆在汾水之旁,不关山东也。

  钓台

  昭四,“夏启有钧台之享。”杜云:“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陂。”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仍缗

  昭四,“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杜于此不能指其所在,但云:“仍缗皆国名”,哀元年注亦然。《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云:“□之杀帝相也,妃有仍氏女曰后缗,归有仍,生少康。”(此本哀元年传。)《正义》于他地名几皆有说,于此亦无说。

  夏墟

  定四,“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品,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此更直示吾人,晋为夏之本土。

  涂山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哀七,“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杜云:“涂山在寿春东北。”按昭四有“三涂

”之名,杜云:“在河南陆浑县南。”涂山或即三涂之一。

 


  ⑵见于《国语》者

 


  伊洛

  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按伊洛于夏,犹西周三川之于周,河之于殷,据此可知夏之地望以伊洛为本土矣。

  崇山 聆隧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位于聆隧。”韦云:“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又云:“聆隧,地名也。”按,韦以崇为嵩高。

  有崇

  周语下,“其在有虞,有崇伯鮌,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据上节所引韦解,崇即嵩高。然《诗·文王》篇云:“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是崇国境当殷末在渭南。渭南之山境亦东与崇高接。又《左传》宣元,“晋欲求成于秦,赵穿曰

:‘我侵崇,秦急崇,必救之,(杜云,崇,秦之与国。)吾以求成焉。’冬赵穿侵崇,秦弗与成。”然则春秋时晋秦界上犹有以崇为号之国,此亦可知崇在西土。

  杞鄫

  同节,“有夏虽衰,杞鄫犹在。”按,杞在春秋时由今杞县境东迁,鄫则杜云:“在琅琊鄫县。”(僖十四。)然《国语》记西周亡时事云:“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王欲杀太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果鄫本在琅琊,势难与申西戎会伐周。然则鄫在琅琊,亦是后来东迁所至。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戎夏

  晋语一,“献公卜伐骊戎,史苏占之。……对曰:‘……戎夏交捽。……若晋以男戎胜戎,而戎亦必以女戎胜晋。……诸夏从戎,非败而何?’”此以晋为夏,与《左传》定四封唐叔于夏墟事合。

  昆吾

  郑语,“昆吾为夏伯矣。”准以《诗·商颂》,“韦顾既伐,昆吾夏桀”之说,昆吾当非诸夏之一,而别为一族,然与夏族当有若何关系。至昆吾所在,则《左传》昭十二楚子云:“昔我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入贪赖其田而不我与”,可知昆吾在许,即今许昌一带。

  东夏

  楚语上,“析公奔晋,晋人用之,实谗败楚,使不规东夏。”韦云:“东夏,沈蔡也。”按此即《左》襄二十六事,彼处称华夏,此处称东夏。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诸夏

  吴语,“昔楚灵王不君,……不修方城之内,逾诸夏而图东国。”韦云:“诸夏,陈蔡。东国,徐夷吴越。”此更明明证夏之不在东土。

 


  ⑶见于《诗》者

 


  雅

  雅之解说不一,《诗序》云:“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此真敷衍语。《小雅·鼓钟篇》)云:“以雅以南”,南是地域名,(详见《诗经讲义》。)则雅之一辞当亦有地名性

。读书杂志《荀子·荣辱篇》)君子安雅条云:“雅读为夏,夏谓中国也,故与楚越对文。《儒效篇》: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其证。古者夏雅二字互通,故《左传》齐大夫子雅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韩子《外储说右篇》作子夏,杨注云,正而有美德谓之雅,则与上下二句不对矣。”(阮元亦以雅言之雅为夏。)此真确解,可破历来一切传说者之无知妄解。由此看来,《诗经》中一切部类皆是地名,诸国风不待说,雅为夏,颂分周鲁商。然则国风之名,四始之论,皆后起之说耳。雅既为夏,而夏辞之大小雅所载,若一一统计其地望,则可见宗周成周文辞较多,而东土之文辞较少。周自以为承夏绪,而夏朝之地望如此,恰与《左传》《国语》所记之夏地相合。(此说详见我所作《诗经讲义》,未刊,其略见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安阳发掘报告》第三八五叶。)

 


  ⑷见于《周诰》者

 


  区夏

  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按,区字不见《说文》,薛综注《东京赋》云:“区,区域也。”然则区夏犹曰有(域)夏,犹曰夏域,即夏国也。文王造邦于西土,而云始造我夏国,则夏之在西土可知。

 


  ⑸此外见于《史记》《战国策》者一段

  (按《史记》所引杂乱,故不遍举,此节甚关重要,不可遗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河洛 太华 伊阙 羊肠

  《吴起列传》:“起对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按此语见今本《战国策》二十二。然彼处作“左天门之阴,而右天谿之阳”,虽亦谓左带水而右倚山,未如《史记》言之质实,故录《史记》。金鹗(《求古录礼说》八。)据此以证夏桀之都在雒阳。今按,桀都正当雒阳否,另是一问题,然桀之国环洛阳,则依此语当无可疑。

 


  据以上各书所记夏地,可知夏之区域,包括今山西省南半,即汾水流域,今河南省之西部中部,即伊洛嵩高一带,东不过乎汉线,西有陕西一部分,即渭水下流。东方界线,则其盛时曾有济水上流,至于商邱,此便是与夷人相争之线,说详下章。最西所至,我们现在不知究到何处,汉陇西郡有大夏县,命名不知何本,更不知与夏后之夏有否关系。最南所至,我们也不知,汉《

地理志》谓汉水将入江时名夏水,今尚保存江夏诸名,或者诸夏不能如此南被。且《荀子·儒效篇》云:“君子居楚而楚,居夏而夏”,楚夏对称,自不能以楚为夏。楚国之最大版图中,尽可包含一部分诸夏,而诸夏未必能过荆襄而括江汉,或者此之名夏竟是同音异辞。陈范记关羽据荆州北伐曹操事云:“威震华夏”,是汉末犹以华夏为三辅三河汝颍等地之专名,未尝括九州而言

。我们现在知诸夏西南北三方所至之大齐,而以东夏之称,夷夏之战,(此事详上章。)确知夏之东界,则以古代河济淮泗的中国全部论,夏实西方之帝国或联盟,曾一度或数度压迫东方而已

。与商殷之为东方帝国,曾两度西向拓土,灭夏克鬼方者,正是恰恰相反,遥遥相对。知此形势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于中国古代史之了解,不无小补也。


   ⒊夏夷交胜

 


  严格意义的诸夏所据之地域已如上章所述,至于夏后一代的大事现在可得而考见的,是些什么呢?答曰,统是和所谓夷人的斗争。夷一个名词应如何解,留在下一章中说明。其字在殷周文书每与人字一样,音亦与人相近,这是很可注意的。现在假定,凡在殷商西周以前,或与殷商西周同时所有今山东全省境中,及河南省之东部,江苏之北部,安徽之东北角,或兼及河北省之渤海岸,并跨海而括辽东朝鲜的两岸,一切地方,其中不是一个民族,见于经典者,有太暤少暤有济徐方诸部,风盈偃诸姓,全叫做夷。《论语》有九夷之称,明其非一类。夏后一代的大事正是和这些夷人斗争。此事现在若失传,然一把经典的材料摆布起来,这事件十分明显。可惜太史公当真不是一位古史家,虽羿浞少康的故事,竟一字不提,为其作正义者所讥。求雅驯的结果,弄到消灭传说中的史迹,保留了哲学家的虚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现在说羿浞与夏后少康的故事,先将材料排列出来。

 


  ⑴见于《左传》者

 


  魏绛曰……“夏训有之,曰有穷后羿。”公曰:“后羿何如。”对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因,熊髡

,龙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

。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予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杜曰:靡,夏遗臣事羿者。有鬲,国名,今平原鬲县。)浞因羿室生浇及殪。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殪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

。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殪于戈。有穷由是遂亡,失人故也。昔周辛甲之为太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于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在帝夷羿,冒于原兽,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兽臣司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敢告仆夫。’”(襄四年。)

  昔有仍氏生女黰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乐正后夔取之,生伯封,实有豕心,贪琳无厌,忿类无期,谓之封豕。有穷后羿灭之,夔是以不祀。(昭二十八年。)

  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殪,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哀元年。)

 


  ⑵见于《论语》者

 


  南宫适间于孔子曰:“羿善射,□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宪问》篇)

 


  ⑶见于《楚辞》者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羿淫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浇身被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离骚》)

  羿焉彃日?乌焉解羽?……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泊,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狶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阻穷西征

,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咸播秬黍,莆藿是营。何由并投,而鮌疾修盈?白蜆婴茀,胡为此堂?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天式从横,阳离爰死。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蓱号起雨,何以兴之?撰体协胁,鹿何膺之?鳌戴山抃,何以安之?释舟陵行,何以迁之?惟浇在户,何求于嫂?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天问》

 


  ⑷见于《山海经》者

 


  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持盾。一日戈。(《海外南经》。按一日戈三字,或是注文羼入者。)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有人曰凿齿,羿杀之。(《大荒东经》)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海内经》)

  非仁羿莫能上。(按仁字当为夷字之读,两字皆从人,近故致误。)

 


  ⑸见于《吕氏春秋》者

 


  夷羿作弓。(《勿躬》)

 


  ⑹见于《说文》者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羿,羽之羿风,亦古诸侯也,一曰射师。(四,羽部。)

  □,帝喾躬官,夏少康灭之。从弓开声。论语曰:“□善射。”(十二,弓部。又同部彃下引《楚辞》“羿焉彃日”,羿亦作□。”)

  又,《史记》于羿事不载,《正义》讥之。《世本》(见各辑本。)谓夷羿作弓。《帝王世纪》所记羿事特详。(见宋翔凤辑本。)然数书皆不出上文所举,故不录。

 


  据以上材料,有数点须分解。

  一、羿的地位。

  如罗泌所作传,及其比之于安史,则羿浞只是夏之叛臣。然此说完全无据,以上一切材料全不曾说羿是夏之属臣。然则夷羿必是夏之敌国之君,且此敌国之君并不等闲,以《天问》《山海经》所说,居然是天神,而奉天帝命降于下土者,为夷之君,自鉏迁穷桑,而为后人号为帝羿或曰羿帝。(《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二、夷为东方主。 此说可由其称夷羿及说文称羿为帝喾(据王国维考,即帝俊。)射官,及其地望等事证之。

  三、夷夏之争数十年,在夷一面经羿□二宗,在夏一面经相少康二世,战斗得必然很厉害。《天问》所谓“阻穷西征”者,王逸解之曰:“言尧放鲧羽山,西行度越岑岩之地,因堕死也。

”洪兴祖补曰:“羽山东裔,此云西征者,自西徂东也。上文言永遏在西山,夫何三年不施,则鮌非死于道路,此但言何以越岩险而至羽山耳。”按王说无稽,洪已辩之,然洪强释西征曰自西徂东,古书中全无此文法。此处明明谓阻(即鉏)穷(石)之后帝羿西征,而越山岩,不然,西征一词全不可解,正不得以同韵之下句中说鲧化为黄熊事而谓此句亦是鲧事。

  四、《左传》之神话故事已很伦理化,且《左传》之成分大体为晋楚鲁三国之语,而其立点是偏于西国夏周之正统传说,所以说羿□甚不好。但《山海经》之为书,虽已系统化,尚未伦理化,且记东方的帝系较多。这部书中所举夷羿事,很足以表显战国时羿□的传说尚甚盛。《山海经》与《天问》互相发明处甚多,《天问》称羿之重要全与《山海经》合。所谓“羿焉彃日”,正在《天问》中论创世纪一节中,则羿本是天神。所谓“帝降夷羿”者,正《山海经》所谓“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天问》一篇,本颇有次序,王逸以为不次序者,乃由于不知《天问》所陈是流行神话故事之次序,不与汉代人之古史传说同,故不能解,(余另有说见他处。)其羿浞之间插入鲧之一段若甚错乱者,当由于《天问》之次叙乃神话之次叙;一神话中有数人关涉者,则一次说出,不嫌前后错综.“阻穷西征,岩何越焉”一句,至下文“释舟陵行,何以迁之”,凡十二句中,有涉及鲧处,并有若干因失其神话而不可解之故事,皆可据上下文细绎之,以知其正是说夷夏交战事。此节盖谓羿□相继西征,曾越山地,自鲧永遏于羽山后,禹平水土,秬黍雚皆茂长,巫乃将鲧化为黄熊。(《天问》所记鲧事,与《左传

》《尚书》等皆不同。《尚书》《左传》皆谓舜殛鲧于羽山,然《天问》云,“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当夏代危急,遂与能荡舟之□战,适其时羿妻窃药而行(本文,“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藏。”)并有其他怪异,(“白蜺婴茀”,“天式从横”等语。)于是大战得雨起山抃,荡舟者不得不释舟陵行,逃归其嫂,而卒为太康并得之。如此解来,则《论语》南宫适之问正甚明白。南宫适这话并不是泛举古帝王羿□禹稷而强比之,乃是论一段故事,东土强有力者失其国

,西土务耕稼者有天下。《鲁语》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明禹稷可作一事论。孔子对神话也如对鬼神一样敬而远之,且以其“君子相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之故,不愿于此等圣帝明王有所议论,故当面不答,而背后称赞南宮适对此神话之题旨西洋故事中所谓Moral 者,甚能了解。若不如此,而是泛做一篇秦皇汉武与汉文宋仁之优劣论,殊不免于糊里糊涂。《论语》中论一事皆以一事为论,尚无策论八股气。南宮适这一段话,正可证明夷羿在当时的传说中并不大坏。若羿□不是当时神话中的大人物,何至与传说中功在生民之禹稷相提并论,岂不不伦的很,不需要的很?

  然则夷羿之故事,我们在现在尚可见到三种传说。一、以夷羿为自天而降甚高明者,《山海经》《天问》属之。二、以夷羿与夏后为对,而以为一崇力一崇德,故一兴一替者,此等之成败论人,《论语》记南宫适所问之背景如此。三、以夷羿为不合道理者,《左传》如此,然尚称之曰“后”,记其曾“因夏民而代夏政”。(夏民者,夏所服属之民,不必改作夏族。)凡读一切神话故事,都须注意及同一题目常因流传之不同而其中是非倒置。此是一例,鲧亦是一例.同在《国语》中,《周语》下谓“崇伯鮌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祸”,《鲁语》上谓“鮌鄣洪水”,故夏后“郊鮌”,《吴语》亦谓“鮌禹之功”,我们不可不注意传说之演变及其道德批评之改易

  夏后一代中夷夏之争,不仅见于有穷后羿一段故事,夏代开国亡国时皆有同样的争斗。现在分别说。

  (一)夏后启与伯益之争统。关于这件事,战国的传说有两种,一谓启益相让,二谓启益相争。

 


  《孟子》: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覲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天问》: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蚩。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皆归射□,而无害厥躬?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古本《竹书》:益干启位,启杀之。(引见《晋书·束皙传》。《史通》疑古篇杂说篇两引之。)

 


  《孟子》的古吏都是些伦理化的话,然这一段中还看出这个故事本来面目的背景,此背景即是说,代禹者几几乎是益,而启卒得之。这话里虽不直说有何争执,但还可隐约看出对峙的形势来。至于《竹书》的话,虽不能即信,但益启之有争执,虽《孟子》的话中也表示个破绽。因为让争本是一事的两面,不是相争的形势,不需相让的态度。《天问》的话,因故事遗失不大好讲

,然益称后,又曾一度革夏命,则甚明白。

  我们再看伯益是如何人。经籍中有伯益伯翳二人,太史公在《陈杞世家》中分为二人,然在他处则不分。《索隐》议之曰:“秦祖伯翳,解者以翳益别为一人。今言十一人,叙伯翳,而又别言垂益,则是二人也。且按《舜本纪》叙十人,无翳,而有彭祖。彭祖亦坟典不载,未知太史公意如何,恐多是误。然据《秦本纪》叙翳之功云,佐舜驯调鸟兽,与《尧典》‘命益作虞,若予上下草木鸟兽’文同,则为一人必矣,今未详其所以。”案,此议甚是。太史公在此处诚糊涂

。罗泌重申二人不同之说,然全无证,金仁山辩之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尚书》之伯益,即《秦纪》之柏翳也。秦声以入为去,故谓益为翳也。《秦纪》谓柏翳佐禹治水,驯服鸟兽,岂非书所谓随山刊本,暨益奉庶鲜食,益作朕虞,若予上下鸟兽者乎?其事同,其声同,而太史公独以书纪字异,乃析一人而二之,可谓误矣。唐虞功臣,独四岳不名,其余未有无名者。夫岂别有伯翳,其功如此,而书反不及乎?太史公于二帝本纪言益,见《秦本纪

》为翳,则又从翳,岂疑而未决,故于《陈杞世家》叙伯益与伯翳为二乎?抑出于谈迁二手,故其前后谬误也?(梁玉绳说同,见《史记志疑·人表考》不具引。)

 


  金氏此说甚明白,此疑可以更无问题。益翳既是一人,翳又为秦赵公认之祖,然则即是嬴姓之祖,亦即是徐方之祖,亦即是《逸周书·作雒解》所谓“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东亦地域名,说别见。)徐奄及熊盈以略”之盈族之祖,然则伯益正是源源本本的东夷之祖,更无疑义,益启之争,不即是夷夏之争吗?

  (二)汤放桀,等于夷灭夏。商人虽非夷,然曾抚有夷方之人,并用其文化,凭此人民以伐夏而灭之,实际上亦可说夷人胜夏。商人被周人呼为夷,有经典可证,说另详。

 


  然则夏后一代的三段大事,开头的益启之争便是夏夷争,中间的羿少康之争又是夷夏之争,末后的汤桀之争还是夷夏之争。夏代东西的斗争如此厉害,而春秋战国的大一统主义哲学家都把这些显然的史迹抹杀了,或曲解了!

 


  ⑴此节含义已见拙著《东北史纲》初稿第一卷一四至二四页。彼处于本文所引资料外,更及“妣乙”一辞。今承董作宾先生告我:“王国维所释‘妣乙,二文实是‘河’字,其‘□’一字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则为‘岳’字。”按董说甚确,故删是段。

  ⑵《左昭》九,“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此当为毫之本土,说详下。又,朝鲜一辞不见六经,按之司马相如上林赋,“齐……斜与肃慎为界”,西汉齐国之斜界正为朝鲜,或者战国以来所谓朝鲜,即古之肃慎耶?说别详。

  ⑶此处眩字疑亦亥之误字。盖上文正说王亥王恒上甲微,下文又说汤之创业,不应中间忽插入舜象故事,如王逸所解者。即使信《国语》:“商人禘舜”之舜字不误,亦应列于“简狄在台喾何喜”之前。《天问》骤看似语无伦次者,然若以“故事系统”论其次序,以韵读定其错间或不错,当知实非漫无连贯者。故舜事无论如何解不当入之此处也。又眩胲二字在篆文虽不可乱,在隶书则甚易讹也。

  ⑷按,京兆有亳亭一说,《史记》曾言及。《封禅书》记秦地诸祠祀有云:“于社亳有三社主之祠。”《秦本纪》云:“宁公二年,遣兵伐荡社。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索隐》曰:“西戎之君,号曰亳王。盖成汤之胤。”《集解》引皇甫谧日:“亳王号汤,西夷之国,……非殷也。”据此,知周桓王时之亳王.乃西戎君长,不关殷商。其居京兆杜县,当由犬戎之乱,入据畿甸。西周盛时,断不容卧榻之旁,由人酣睡。意者殷克鬼方后,子姓有统率戎人部落者,逮殷之灭,遂袭亳王之号,及周之乱,遂据杜县。无论此说当否。此乃后代事,不能据之以证商代之渊源。商人何来,固当以早年地理证之,亳人发迹之所在求之,若求之于八九百年后之地名,恐无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