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自动播放照片ppt:做人做事的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03:57


做人做事的技巧


做人做事的技巧:学会客套 

    客套的作用不容忽视

    客套,包含着客气、谦卑,处处显示出对别人的尊重;客套,还显示出你的平和与内敛。

    客套是语言艺术中的一种,规范的解释是“礼貌用语”。我们往往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说“见了大人要打招呼,借了同学的橡皮要说谢谢,不小心碰倒了人家要说对不起”等等,这就是最基础的礼貌教育。如果连一个小孩子都能够做得到,作为大人的我们难道不会脸红吗?

    客套的书面文字是那么的枯涩、乏味,没有一点华丽和修饰,但是变成语言之后,却是那么的悦耳和动听。

    一次,李女士去看重病中的好朋友,她看到对方非常痛苦的样子,她没有说一句话,她之所以没有说话因当时有许多的顾虑:说客套话吧,不能表达自己的心情;不说话吧,又被认为冷眼旁观。这就是因为她太内向了。

    这种“内向”要比虚情假意和口蜜腹剑的做法诚实得多。但是,由于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在他人看来一切都等于零。一个人如果连一句一个人连一句最普通的客套话都不会说,探望病人的时候,连一句“没事吗?”都说不出口,他们认为正是自己知道对方非常严重,所以,没有必要明知故问。可是,有没有想过别人的感觉,别人会怎么想,这种人会给人一种冷酷的感觉在他人看来,就难免被误认为冷酷。

    所以,生活中要学会说客套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比如“没事吗?”这句话,你并不是只把字面的含义说给对方,这里面,你可以加进去自己的真实感情,比如“有什么我能帮你的?”“我看到你难受的样子非常难过!”“没事吗,好了之后,我们一起去打保龄球。”对于双方来说,更有益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

    有的人会问什么是客套?客套就是客气的套路。客套不是低声下气,是尊重;客套不是虚伪,是礼貌。

    生活、工作,哪一样都需要语言作为纽带。人要衣装,佛要金装,语言也要靠包装。语言的魅力,在于使人心悦诚服,语言的运用在于修养气度。

    有时,会客套的人,犹如鱼儿在水里游刃有余,并不时地泛起漂亮的水花,叫人喜欢听、愿意听,别人也会欣然接受;不会客套的人,常常面临许多的尴尬,造成许多的误解,出现人际关系的障碍,导致自己的人脉越来越窄。没有人喜欢被唤来呼去,颐指气使,那就是人缘之敌。即使别人嘴没有说出来,时间一长,结痂越厚,积怨越深,你们之间就会变得彼此陌生,甚至变成敌人。

    有的人说,客套多,朋友多;朋友多,好事多。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因为客套和寒暄可以帮助你认识很多朋友,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而促成两人的交往。

    在生活当中,我们往往会听到如“谢谢您”、“多谢关照”、“劳驾”、“拜托”之类的客套话。这样的客套话可以向别人表示感谢,能沟通人与人的心灵,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在求人做事以后,应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如果你不说一声“谢谢”,只把感激之情埋在心底,对方会有一种不快的感觉,他的劳动没有得到肯定,或认为你不懂礼貌,今后也不会再帮助你。同样,在打搅别人,给别人添麻烦时能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对方的气就会削弱一半。所以,在人际关交往、求人办事的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客套的作用。

    许多时候,客套就是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礼节和谦虚,比如有人作报告或讲话,总要借助这样的客套话:“我资质不高,研究不够,恐怕讲不好。”或者是“我讲得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诸如此类的客套话,看起来中介随口而出,是习惯用语,实际上起着表达讲话者谦恭愿望的作用。

    客套必须要自然,要真诚,言必由衷,富有艺术性。小王在上海某大饭店里做服务员。著名美籍华裔舞蹈家孟先生第一次到达该饭店,这位服务员向他微笑致意:“您好!欢迎您光临我们酒店。”第二次来店,这位服务员认出他来,边行礼边说:“孟先生,欢迎您再次到来,我们经理有安排,请上楼。”随即陪同孟先生上了楼。时隔数日,当孟先生第三次踏入酒店时,那位服务员脱口而出:“欢迎您又一次光临。”孟先生十分高兴地称赞这位服务员:“不呆板,不制式”。

    这位服务员之所以会受如此表扬,并不是因为学鹦鹉,见客只会一声“欢迎光临”,而能根据交际情境的变化运用不同的客套,因此表现出他对工作的热爱和说话的艺术。

    学会客套

    人们常常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可见,我们的人类从早就开始呼唤礼仪,呼唤文明。有的人总是说,礼仪中的寒暄是人际交往的客套话和废话,其实这句话是不正确的。一位哲人说过:"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围内的人,不仅要点头示意,还要打招呼,这是在扩大左临右舍的人事关系圈。打招呼的话语变成润滑油,接着就对你产生信赖"。

    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少不了客套,客套会使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要把“谢谢、对不起、请”常挂嘴上。请人办事,说一声"劳驾",送客临别,讲一句"慢走"。这些都能显示出你礼貌周到、谈吐文雅。擅长外交的人们像精通交通规则一般精与客套,得体的客套同我们美好的仪容一样,是永久的荐书。以下是总结出的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客套话: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

    请人评论说"指教",求人原谅说"包涵"。

    求人帮忙说"劳驾",求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向人祝贺说"恭喜"。

    请人改稿称"斧正",请人指点用"赐教"。

    求人解答用"请问",赞人见解用"高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拖人办事用"拜托"。

    宾客来到用"光临",送客出门称"慢走"。

    招待远客称"洗尘",陪伴朋友用"奉陪"。

    请人勿送用"留步",欢迎购买叫"光顾"。

    与客作别称"再见",归还原物叫"奉还"。

    对方来信叫"慧书",老人年龄叫"高寿。

    得体的"致谢”会更加温暖对方的心窝,也能使你的语言更加充满魅力。得体的“道歉”是你送给对方的最廉价的礼物,也是调和可能产生紧张关系的一帖灵药。得体的万能用语"请"是比较自然的把自己的位置降低,而把对方抬高的最好方法,也会使对方非常愿意为你服务。有的人往往容易把应酬、客套、寒暄甚至是聊天这些基础的交往行为看作是虚伪、庸俗和毫无意义的东西,在思想上加以排斥,在行动上加以抵制。这样的人违背了人类的某些本性,在交际上屡屡受挫,连连吃亏,是天生不会求人办事的人。

    客套并不一定是在语言上,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点一下头,微笑一下,或给对方送些小礼物,凡此种种,都属于客套的范畴。换句话来说,客套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客套是一种礼节,如果客套运用得好,会使你收意外的惊喜。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松下幸之助是个很讲客套,很会运用客套的人。他在交托下属去执行某一件事时,会说:“这件事拜托你了。”遇到员工时,他会鞠躬并说:“谢谢你”、“辛苦了”之类的客套话,有时会亲自给员工斟一杯茶,或者送给员工一件小礼物。

    松下往往就是利用这种客套来激励员工,使员工毫无怨言地为他尽心竭力。

    人类是一种感情的动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际关系网正是出于人类感情交流的需要。客套是温暖的,能加深对方的了解、亲切关系,增加友谊,彼此之间的关系因为客套而发生变化,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感情就有了呼应和共鸣。对方在兴奋欢悦之余会使你得到更的收获。

    在人际交往中,要想使别人怎么对你,你首先就要学会如何对待别人。客套一下,看似平常,可它却能引起人际间的良性互动,成为交际办事成功的促进剂。大方得体的礼仪,如薄酒一杯,像柔风一缕温暖心窝。


做人做事的技巧:学会"兜圈子" 

    有一种鸟类每天靠吃鱼类为生,其嘴的形状,直直的,上下两部分都又长又宽阔。吞吃食物时,有常常把捕到的鱼儿往空中一抛,让那条鱼头朝下尾朝上落下来,然后一口接住咽了下去,这样的吃法可以使鱼在通过咽喉时,鱼翅的骨头由前向后倒,避免卡在喉咙上。

    我们做人也是一样,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总会碰到各种“刺儿”,这个时候便不能“直肠子”,而应该想办法兜个圈子,绕个弯子,避开钉子。这是做人应该具备的策略和手段。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像鸟类一样“把鱼倒过来吃”,只是硬碰钉子,让“刺”只会卡在自己的喉咙上,吃亏的终是自己。

    在日常交际往中,有些人说话直言快语,这种人是非常真诚的。但有时候,他说话的效果并不佳,轻者损害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者造成麻烦,违背言语交际的初衷。而有时有意绕开中心语题和基本意图,彩和外围战术,从基本的事物、道理谈起,即"兜圈子",往往能够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有一次,有位青年人早早回家做了一锅红枣饭。妻子下班回来,端起碗,高兴地问:"这枣真甜啊,哪来的?"丈夫说乡下姨妈捎来的。妻子不无感慨地说:"姨妈想得可真周到啊,年年捎枣来!"丈夫说:"那还用说,我从小失去父母,就是姨妈把我抚养大的嘛!"妻子说:"她老家这一生也真够辛苦的。"说后,丈夫忽然叹了口气,说:"听捎枣的人说,姨妈的老胃病又犯了,我想......""那就接来呗,到医院好好治治。"丈夫话还没有说完,妻子就已经说出丈夫想要说出的话。

    可见,“兜圈子”的说话方法可达到一般言语不能达到的效果。所以,在我们平常的说话中,多用用“兜圈子”的说话技巧,就能巧妙地达到说话的效果。

    多兜圈子,少碰钉子

    在生活当中,我们总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或无法逾越的障碍,这时,我们要逞一时匹夫之勇,非要“一条路走到黑”吗?还是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调整思路,绕道而行呢?问题看似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是非常的困难。有时我们看得见目标,距离也不算太遥远,可总是难以实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总是单单地盯着目标,总想尽快地、便捷地接近目标、实现目标,而忘记了多做些迂回工作,或者说是我们没有学会绕道而行,没有在看似无望的时候,换一个角度去试一试,结果只能在碰壁和失败间徘徊。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妨试着学会多绕几个弯子。绕弯子不是放弃,也不是后退,而是为了更快地接近目标。在绕弯子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距离目标越来越近。在很多情况下,即使绕弯子,机遇也不是很多,稍不留意就如白驹过隙,永不再来,就像一个人想绕出来时,退路已被堵死一样。不是机会太少,而是我们不懂得珍惜它们。

    一位哲学家说过:“懂得绕弯子的人,才有可能是达到光辉顶点的人。”

    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要想使别人替你办事,就要像这位编辑一样学会多兜圈子,不要直接提出自己的请求,到时机成熟后再提出,这样会使对方更容易接受。

    凡是会为人处世的人,他们一般不会过分外露自己的才能,招致别人的嫉妒,也不会过分直露自己的见解,他们的办事心得是:多兜圈子,少碰钉子。

    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一只迷路的蜻蜓在房间里拼命地飞向玻璃窗,打算到那海阔天空的地方去。它看准了透过玻璃窗照进来的那一片光明,百折不挠地飞过去,但每次都碰到玻璃上。必需在上面挣扎好久,才恢复神智,然后它在房间里绕上一圈,再鼓起勇气,仍然朝玻璃窗上飞去,但最终它还是难以逃脱。

    其实,旁边的门是开着的,只是因为那边看起来不太亮,所以,它就不会想着去从那个门逃生。

    追求光明是生物的天性。它们不管怎样遭受失败或挫折,总还是坚决地朝向光明的地方去奋斗,但是,当我们看见碰壁而回的蜻蜓的时候,却不禁想要告诉它:我们有时为了达到目的,是不能不换一个看来较为遥远,较为无望的方向的;否则,你永远就会失败与尝试之间永远兜圈子,直到你使你失去信心,全心疲惫。

    百折不回的精神虽然令人可佩,但如果这里虽然望得见目标,而这前面却只是一片陡削的山壁,没有可以攀缘的路径时,这时,我们就要学会换一个方向,绕道而行。

    为了达到目标,暂时走一走看似与理想相背驰的路,有时这正是明智人的举动。事实上,人生途中是没有几条路径是直达成功的。

    我们不能把目标随时放在前面,要学会放在背后,而耐心地去做披荆斩棘、铺路修桥的工作,我们时常必需尝试很多条看来非常晦暗无望的道路之后,才会发现成功就在我们眼前。

    只要我们记住自己理想的方向,就算多兜几个圈子,最终我们也会走到成功的目的地。

    不要逞匹夫之勇,不要学那只固执的蜻蜓。请运用你的智慧和耐心吧!你可以暂时屈就你所不喜欢的职业,你可以暂时应付一下你所讨厌或轻视的人,你可以暂时走进一个黑暗的涵洞--只要你不忘记由它的另一端钻出来,只要你时刻知道这一切都仅仅是过程,而不是你的终极目的,你就用不着灰心和难过;也用不着关心周围的人怎样批评或嘲笑你,而是坦然面对冷嘲热讽,从而调整心态,从一点一滴做起,直到成功。

    法国作家勒农说:"你不要焦急!我们所走的路是一条盘旋曲折的山路,要拐许多弯,兜许多圈子,时常我们觉得好似背向着目标,其实,我们总是越来越接近目标。"

    一个会兜圈子,懂得绕道而行的人,往往是第一个走向成功的人。 


做人做事的技巧: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

    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是一句老话了。但事实就是这样,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只有朋友多了你才更容易踏成功的旅程。人际关系一个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结人情,有人缘。求人帮忙是被动的,可如果别人欠了你的人情,求别人办事自然会很容易,有时甚至不用自己开口,别人就主动提出来帮你了。做人做得如此风光,大多与善于结交人情,乐善好施有关。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这是开发利用人际有关系资源的灵丹妙药。

    对于一个沿街乞讨的穷人来说,一枚铜板的帮助可能会使他解决极度的饥饿和困苦,或许还能干出一番事业,闯出自己富有的天下;对于一个执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谈话可能会使他建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使他在悬崖勒马之后奔驰于希望的原野,成为一名了不起的勇士。

    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给别人一个可信的眼神,这一眼神无形中可能就是正义强大的动力。对新颖的见解报以一阵赞同的掌声,这一掌声无意中可能就是对革新思想的巨大支持。

    帮人于危难中,别人就会知恩图报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有事有人,无事无人"这些就是讽刺临事用人的话,平时不知多与人联系沟通。这是十足的目光短浅,俗话说得好:"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真正善于求人的人都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早作准备,未雨绸缎,只有如此在你遇到急事时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款待或送礼物给那些对你来说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怎么款待,怎么个送礼,什么时候款待,或什么时候送去,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有着很大的学问。

    比如说,当别人帮助你之后,你再去向别人送礼,别人一定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从开始拜托人家帮忙,并将礼物煞有介事地送去,受礼者的想法就会大不一样。送礼给刚上任的总经理与送礼给即将调离的总经理,所取得的效果也有显著的差异。送礼给原为自己上司,但即将调到其他部门担任其他职务的人,对方一定会充满感激。

    老张在公司里担任总经理的时候,每年年底,礼物、贺卡就像雪片一般飞来。可是,近几年他退休了,所收的礼物只有一两件,贺卡一张也没有收到。以往访客往来不绝,而现在却变得寥寥无几,正在他心灵寂寞之际,突然有一位下属带着礼物来看他,在他任职期间,对位职员并不是很看重,可是现在来拜访的人竟然是他,不由得他感动得热泪盈眶。

    两年后,老张被原来公司聘为顾问,当然很自然地就重用提拔这位职员。因为他能在没有利益关系的情况下,登门拜访,因此,在老张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时更让老张产生"有朝一日,一旦有了机会,我一定得好好回报他"的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些人总是待人不冷不热,有事了才想起去求别人,又是送礼、又是送钱,显得分外热情,但最终别人还是没有答应替他办事“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其实,平常在你的心中本来就没有佛祖,有事再来恳求,你想佛祖怎么会帮助你呢,更何况他又不是你的工具?所以我们要想在关键时候得到别人的帮助,平时就应该“多烧香”,而这种“烧香”,完全出于敬意,不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或者是种交易。

    有一位领导因犯了点错而失势,他昔日的一些朋友和部下都离他而去。他的心情很苦闷,感到世态炎凉,一度丧失了生活信心,动了自杀的念头。这时,他的一个部下,不怕受连累,主动来见他,给他带来礼物,并开导他说轻生思想要不得,同他一起分析局势。下属的鼓励使他认识到自己的前途并非那么暗淡,终于坚持了下来。后来这位领导东山再起,十分感激他的这名部下,把他手中最重要的部门交给了这位下属,并在退休后帮助这位下属坐到了自己当初的位置上。

    细心观察身边周围的人,在公司里面有些人总是有事没事就到其他部门和岗位转转,人事、财务等部门更是重点光顾对象,有事说事,没事混个脸熟,遇到个机会更是烧上一把高香,特别是那些没有成本和物质投入的香更是勤烧不倦。但在若干年后,那些往往成功的人就会是他们。

    生活中许多这样的人,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别人欠他很大的人情,于是心怀一种优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其实这种态度是错误的,也是很危险的,常常会引发反面的后果,也就是:帮了别人的忙,却没有增加自己人情账户的收入,正是因为这种骄傲的态度,一切都会等于零。

    也有一些人总是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朋友当作受伤后的拐杖,复原后就扔掉。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人,他的人情账户永远都不会有太大的收入。人们在一起共事时,大家同舟共济,共同的命运把彼此联系在一起,只要采取合作态度,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是最容易产生感情认同的。特别是在困难环境中,彼此相依为命、共度难关。情谊深厚,可能终生难忘,友情将更为牢固。比如,当年不少知识青年从城里到乡下插队,几年中大家一个锅里吃、一个炕上睡,哪一个人受了欺负,大家一起为他鸣不平,如此心心相印的共同言行,必然转化为深厚的感情,铭刻在各自的记忆中,就算是以后各奔东西了,不能相见了,这段友情也会一直留在他们脑海中。

    对身处困境中的人如果只是同情对方不做出实际行动是不够的,应给予具体的帮助,使其渡过难关,这种雪中送炭、分忧解难的行为最易引起对方的感激之情,因此促使彼此形成友情。比如,一个做了赔本生的人,他向几位朋友借钱,都遭到别人的拒绝。后来他向一位平时交往不多的乡民伸出求援之手,在他说明情况之后,对方毫不犹豫地借钱给他,使他东山再起,他从内心里感激。后来,他在事业上发达了,依然不忘同乡借钱的恩情,往往会以最大收获的回报对方。

    要想使自己的人情账上收入更多,就要学会在别人有难处时帮助别人,这是最起码的做法。我们内心都有一些需求,有紧迫的,有不重要的,而我们在急需的时候遇到别人的帮助,则内心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濒临饿死时送一只萝卜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内心感受来说,完全不一样。所以要想拥有一个好的人缘,就要把握好送人情的机会。 


做人做事的技巧:做一颗“墙头草”又何妨

    墙头草是一种生存之道

    “墙头草,墙头草,风吹两边倒"。在人类生活的大自然中,墙头草留给人们的印象一直不佳。为此,对于那些动摇不定、缺乏主见之人,人们通常称之为"墙头草"。

    随着时代不断地变化与发展,社会也在一天天的进步,思想文化、政治生活等等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在其中,又怎么可能不变化呢?

    在一些人的思想中是非常反对变的。在他们眼里,变就意味着不坚定,变就是背叛,变就是变坏,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特别是作为一个领导更不能有这种想法,为职者更应善于权变,审时度势,相寸而动。

    一提到审时度势,相时而动。许多人都与墙上草联想到一起,迎风无力,会意东西。左右摇摆不定,风吹向哪里,便倒向哪边,许多人都喜欢那种迎风挺立的傲松,认为这种摇摆不定的草不好。其实,用一些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做人应该有骨气。诚然,人缺不得骨气,并且,我们这里所说的相时而动,也绝非是要人们学墙上之草,随风任意摇摆,事物总是具有双面性,任何事情都有它的长处或短处。孔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墙头草虽然是左右摇摆,但这正一种生存之道。试想几尺高墙之上赖有一草已属不易,寸土之上,瓦砾之间,独出新芽,婀娜于天地之间,岂非奇事。

    上虽接日月览照,下却无甘泉醴水滋养,要想存活,实赖天年。但这墙头草却也学得乖巧,自知身单力薄,生性柔弱,便避免与这强风劲吹分庭抗礼。相风而动,因风而摇。都说它不该这样,这样做错的,它却能保存自己,挺立墙头之上。

    海中礁石因是傲然挺立,敢于海浪争空。排浪滔天,礁石却迎风顶浪,屹然不动。最终却落得干沟万痕,伤痕斑斑,坑坑点点。都说应该礁石学习,却落得面目模糊,断肢残骸。

    因此,我们不能肯定地说墙上草就一无是处,墙上草之所以要随风倒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试想,如果连自身都保不住,还要谈什么宏伟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还创什么宏图大业。

    观古今中外,那些刚直之士,哪一个不是以悲剧收场的?那些懂得随机应变的灵活之士哪一个不是享尽天年。诚然,我们不是在贬低忠臣良将,更不是要褒扬奸臣之辈,我们也不可一棍子将其打死,认为他一无是处,其实,越是奸俸之辈,在当今社会中就越应该学他处世之道。

    学做墙头草,巧做人

    许多人都喜欢将那些与别人意见和观点保持一致的人称作"墙头草",以此讽刺他们没有主见。事实上,在有些场合里,如果你能适当地"放弃"自己的意见去认同别人的观点,这样会使自己得到意外的收获。

    经过心理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刚进入陌生的环境中,如果能够和这里的人保持"相似",可以帮助你更快更早地适应这个环境。比如,一名刚进入职场的女孩子,发现一位同事很喜欢听钢琴曲,于是,平时对钢琴曲感觉一般的她,声称自己也很喜欢那些曲子。没想到,却因此一下子拉近了和那位同事的距离,并通过那位同事,很快和其他同事也熟悉了起来。另外还有一名男孩子,在追求他仰慕已久的女孩之前,先把对方的兴趣了解得一清二楚,并努力培养和女孩子相同的兴趣。在交往过程中,常常带给女孩子"路遇知音"的感觉。于是,女孩便会尝试着接受这个男孩。

    为什么"相似"会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呢?这是因为每个人对与自己"相似"的人更容易产生信任感,自己也更容易从对方那里得到认同。同时,我们渴望被理解的需求也更容易在对方身上得到满足。

    可见,"相似"才容易"相吸",所以在有些时候,不防学做一棵"墙头草"。因为我们都会受潜意识的驱使去喜欢一个"看起来和我们一致的人"。

    在燕王扫北时,遇到了一条大河,河水滔滔,波浪翻滚,湍流如箭,没有舟桥,无法过河。当时又值九月,河水封冻尚早。燕王在河边率兵马无计可施,军心浮动,士气不高。燕王心急,便派一人出去观看河水是否封冻,那人跑到河边一看,河水滚滚,毫无冻冰之象,便跑回来报:"回燕王,河水毫无冰冻之迹象。"

    燕王听罢,大怒,一挥手:"拉下去,杀了!"   令下之后,那个人就被燕王给杀了。

    燕王又派一人出去察看,那人来到河边。河水汹涌,依旧奔腾不息,浪花翻卷,哪里有半点封冻征兆,那人回来如实回报:"燕王,河水的确没有冻冰之迹象。"

    燕王问也不问,拍案大喝:"推出去,杀!".    第二人又被杀了。

    燕王又派第三个人去探看,那人到河边观望,河水奔流如故,他与前两个人看到的一样,但他回来后,没有如实报告,而是随机应变说:"恭贺燕王,河水已经封冻,冰层厚盈几尺,如钢浇铁铸,大兵即可渡河。"

    燕王闻言大喜。说:"重重赏他,传令三军,今晚渡河。"

    第三人不但没有被杀,而且得了重赏。当夜晚间燕王率兵踏水而过,顺利渡河。

    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虽然都非常诚实,最终却遭到了灭顶之灾。而第三个人随机应变,审时度势,编了一套瞎话,却领了重赏。其实,燕王让看河水没有没结冰的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军心,并不是为了河水本身。

    前两个人,思想僵守,不懂应变,他们有此下场可以说是自找的。第三人善于思变,巧妙回答,正把话说到燕王的心坎上,也难怪燕王会重赏于他。

    做人应该适当地运用圆滑的人际手腕,这样可以你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困扰,当然也就不会有灰头土脸的机会了。要想在复杂的社会上求生存,就必须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懂得应变的道理。善于权变,审时度势,相机而动,古时许多成功者都足以说明,不懂变通的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真的要比登天还难。

    人的一生当中之所以会有那么苦难,其实一切都是自找的。如果礁石能暂时放放"骨气",学学墙头草的生存法则,就不会落得如此悲壮下场,更不会一路上有那么多的痛苦与累赘。

    天下事人心为之,人间事欲望趋之,人生事自性定之。你心意扮演哪个角色,你看一切一切也就完全不同了。凡事不可以硬碰硬。

    一把锁钥一把锁。尤其在现代的社会当中,商品经济大潮汹涌澎湃,卷起浪花,也带起了沙砾,物欲横流,人心不古。很难说,别人是怎能样的想法,现代人更加封闭,更加隐秘。稍有不慎便很有可能陷入泥沼,失足难拔。所以,做人要学会灵活,要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俗语:"到哪山砍哪山的柴","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里所说的正是做人的道理。人不能一味苛求于环境,而应做到顺应社会,适应环境,因为客观外在的环境是不容易改变的,而我们自身却是相对容易改变的。时而做做墙头草,学会做墙头草,保存自己,发展未来,这才是一种豁达超然的生存智慧。

    当然,学习墙头草不仅要学习它的灵活变通,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它的韧,无论大风怎么吹根都是"脚踏实地",不离岗位,保持原则的韧。而这时的角色便又转换到精神不败者上来了。

    归根结底地说,做人要学会变,审时度势,相机而动,学会在适时来个角色转换,不妨做一做墙头草。 


做人做事的技巧:吃亏在明处吃

    想让别人欠个人情给你,就要学会吃亏。你吃别人的亏越多,别人欠你的人情就越多,别人欠你的人情越多,就总得卖卖乖,否则就太不通人情!

    要吃亏,但不要吃傻亏

    "吃亏是福"本身就是一种利益的交换,没有人喜欢白白吃亏与白白受损,而是希望利用“吃亏”来换来一种福。至于什么是"福",每个都有不同的见解。所以,用眼前利益的暂时损失去换取长远的利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吃亏是福"。否则,就是吃傻亏。正因为如此,还有一句话叫"吃亏在明处才是福",明明白白的吃亏,让关键人物知道你是主动地吃亏,认同你的吃亏,感谢你的吃亏,这样别人才会从内心深处对你充满感激。

    小李在一家装饰公司做销售代表,一次接到某客户的单子,这个客户的职业是某位大型楼盘的置业顾问。小李公司的装修报价已经很合理,但客户仍然嫌高,小李便在没有对客户明说的情况下,牺牲自己的提成,以满足客户降低价格的要求。在他心里想的是:如果客户看到价格降下来,一定会明白是自己个人让利,一定会感激自己的。小李的想法是目前吃点亏拉住这个客户,搞好关系以后,请客户在其工作的大型楼盘帮自己义务拉几个装修订单,赚得更多。小李这样想也没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是行不通的。他主动放弃自己的提成,客户并不会领情,相反只会认为是自己会砍价,这个低价完全是自己的功劳。而小李如果请他在楼盘义务拉订单,他根本不会帮忙,因为帮小李拉的订单再多,他自己也没有任何好处。可见,小李是一个“不善于吃亏”的人。

    "升米恩,斗米仇",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了,但它确实说出了人性的真实一面。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家境非常贫穷,已经到了全家都快要饿死的地步,只有向邻居乞讨。邻居凑出一升米借给他,虽然只够全家人喝几天稀饭,但此人已经千恩万谢,因为他感觉邻居能借出一升米也非常不容易。但如果邻居一下借给他一斗米,足够全家活不少日子,吃饱之后,此人会左思右想,不但不会感激邻居,而且还会痛恨邻居,因为他一下能借出一斗米,说明家境很好啊,家境这么好,为什么不借一石米给我呢?真是为富不仁!所以,如果"吃亏"是为了满足别人的利益,施予别人恩惠,那么去吃"升米"的亏,去施"升米"的恩。正因为这个道理,马基雅维里写道:给人恩惠应该一点一点来,这样人们更能感受到恩惠的好处......慷慨这个德行使你不是变得可鄙,就是变得可恨。

    所以呢,吃亏要吃在明处,否则就是吃傻亏。有的人为了息事宁人,往往去吃暗亏,结果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三国中的孙权就是一个很好例子,为了得回荆州,假意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结果在诸葛亮巧妙安排下,孙权不仅赔了妹妹,又折了兵。可是荆州仍然没有要回来,这个未免也吃得太冤了吧。

    亏要吃在明处,吃在暗处就是在吃傻亏。你吃亏时,至少要让对方明白,让对方意识到,你吃亏原因完全是在为了他。

    俗话说:“吃亏是福”,其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吃亏,你就成了施者,对方则成了受者,看上去是你吃了亏,他得了益。然而,对方却欠了你一个情,在友谊、情谊的天平上,你已加了一个筹码,这要比金钱、财富重要的多。

    吃亏,会使别人觉得你的为人非常豁达、宽厚,让你获得更深的友谊。这当然会使他人更心甘情愿帮助你,替你办事。

    吃亏是福,吃小亏占大便宜。但是吃亏要有技巧,会吃亏的人,亏吃在明处,便宜占在暗处,让你占了便宜别人还对你感激不尽,这就是做人最高明的手腕。

    学会吃亏才不吃亏

    在当今社会里,只有会吃亏的人才不吃亏。你不吃点亏,别人怎么会可能心甘情愿替你办事呢?

    无论是大亏,还是小亏,只要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就一定要尽可能地吃下去,不能皱眉。尤其是大亏,有时更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他的发迹史实际上就是一个善于做人,善于吃亏的经历。

    胡雪岩原本只是江浙杭州的一个小商人,他不但善于经营,而且还知道如何做人,颇通晓人情,懂得“惠出实及”的道理,往往会给周围的人一些小恩惠。但小打小闹不能使他满意,他一直想成就大事业。他想,在中国,一贯重农抑商,单靠纯粹经商是不太可能出人投地。大商人吕不韦另僻蹊径,从商改为从政,名利双收,所以,胡雪岩也想重新走这条道路。

    杭州有一个小官员名叫王有龄,他一直是一位有野心的人,很想往上爬,但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也只能罢了。胡雪岩与他也有些来往,随着交往加深,两人发现他们有共同的目的,只是殊途同归。王有龄对胡说:“雪岩兄,我并非无门路,只是手头无钱,空手总是套不了白狼。”胡雪岩说:“我愿意倾家荡产来帮助你。”王有龄说:“我富贵了,决不会忘记胡兄。”

    胡雪岩变卖了家产,筹积了几千两银子,送给王有龄。王去京师求官后,胡雪岩仍旧干着以前的行业,别人的对他的讥笑他从不放在心上。

    几年后,王有龄穿着巡抚的官服登门拜访胡雪岩,问胡有何要求,胡说:“祝贺你福星高照,我并无困难。”

    王有龄是一个非常讲义气,重感情的人,他利用职务之便,令军需官到胡的店中购物,胡雪岩的生意越来越好、越作越大。他与王有龄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后来,太平军占领了杭州,王有龄上吊自杀。失去王有龄这个大支柱,对于胡雪岩来说,就是天塌地陷了,但他并没苦闷多久,又重新找到了支持者,他看中了新任的浙江巡府左宗棠。他拿出一部分银子,为左的湘军办粮饷和军火,赢得了左的好感和信任。后来,随着左宗棠权力不断地升高,胡雪岩的好运也是连续不断,被左宗棠举荐为二品官,成为大清朝唯一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的成功除了靠本身的经商才智外,最关键的就是靠他练达的社交能力,他善于制造机会和利用机会,更知道利用人情世故,懂得吃亏,吃明亏,令朋友信赖他的宽厚和真诚。因他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今天,给朋友的是一滴水,明日,朋友将以涌泉来相报,古人早就说过“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瑶琚”,胡雪岩就是以吃明亏来交友,以吃明亏来发展自己的宏图。

    《菜根潭》上说:“人之短处,要曲为弥逢;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它的意思就是说,别人有缺点或过失,要婉转地为他掩饰或规劝他,假如去揭发传扬,就是用自己的短处来攻击别人的短处,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的好处。

    所以,有时要学会吃亏为朋友掩饰一些是非,既让他觉得欠你的人情,又让他知道自己做错了。凡是会交朋友会办事的人,都会很乐意地为朋友遮掩一下,这是中国人常用的手法。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里种了西瓜。

    梁国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国的亭卒懒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西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国的亭卒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夜里偷跑过去,把梁国亭卒的瓜身全给扯断了。梁国的亭卒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并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

    宋就说:“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身,那么我们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著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可以让它们知道。”

    梁国的亭卒听了宋就的话说得非常理,于是就照办了。楚国的亭卒发现自己瓜秧的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国的亭卒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的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既以示自责,亦以示酬谢,结果他们化敌为友成为了友好的邻邦。

    为别人掩饰过失,这是一个搞好彼此关系的机会。当朋友在众人或是你面前犯了错,你一定要抱著吃亏的心理,干脆就给他个面子,帮他一把,使他从内心深处佩服你的为人。明处吃亏,并不代表就没有利益可享。

做人做事的技巧:巧借外力

    世上最重要的"借"是什么?不是借钱和借物,而是借力!成功者并不是生来就与众不同,关键在于他善于借助外力。"借力而行"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成大事的最高境界,是一个人完成自己使命的有效途径。 

    现今这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想要在社会上干出一番成就,在复杂的社会中(更多地体现在商战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仅靠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俗话说:"就算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应该学会"借力"。"会借别人的手帮自己干活,就等于自己在干活。"无论是自己的下属,还是你的顾客,或者是你根本不曾相识的人......只要你"会"借,能够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帮你做事,做到"毕其智为己所用",就一定能够心想事成、"借力生财"。"借力"不仅是发财的高招,也是一个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只凭自己的能力,会做的事、能做的事很少很少。当然,自食其力的人是很值得别人去尊敬的。但如果你同时懂得借助他人的力量,这样才更易获得成功,甚者可以说是无往不胜。

    一 借力与努力的差异

    春秋时鲁国单父县,县长职务空缺,鲁国君请孔子推荐一个学生,孔子推荐了巫马期。他上任后工作十分努力,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工作了一年,单父县大治。不过,巫马期却因为劳累过度病倒了。于是孔子推荐了另一个学生宓子贱。子贱弹着琴、唱着小曲就到了单父县。他在官署后院建了一个琴台,终日鸣琴,身不下堂,日子过得很滋润,一年下来单父县大治。后来,巫马期很想和子贱交流一下工作心得,于是他找到了宓子贱。

    宓子贱是一个不到30岁的小伙子,个头不高,面色红润,有一个睿智的额头,说话慢条斯理的,眼睛很黑很亮。在他面前,巫马期应该是感觉到了压力。

    两个人的谈话很快就进入了正题。巫马期羡慕地握着子贱的手说:“你比我强,你有个好身体啊,前途无量!看来我要被自己的病耽误了。”

    子贱听完巫马期的话,摇摇头说:“我们的差别不在身体,而在于工作方法。你做工作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可是事业那么大、事情那么多,个人力量毕竟有限,努力的结果只能是勉强支撑,最终伤害自己的身体。而我用的方法是调动能人给自己做工作,事业越大可调动的人就越多,调动的能人越多事业就越大,于是工作越做越轻松。”

    我们看到,县长在国家管理架构中,只能算个基层执行者。前后两任执行者却有着本质的差异。而执行的本质,就是团队创造性地实施既定决策下已达成组织绩效的活动。有100件事情,一个人都做了,那只能叫做努力。有100件事情,执行当事的人借助他人的力量,帮他把所有的事情都办好了,而且回过头来还要感谢他提供这样的锻练机会,这就是借力使力!

    擅于努力的执行者远不如擅于借力的执行者,靠自己的努力终究能力是有限的。能够让他人发挥自己的作用,达到所达成目标的能力,才是卓越的执行力。一个执行精英再有本事,充其量不过是巫马期,用努力和勤奋经营单父县。在别人看来,巫马期不是英雄而是匹夫。

    “匹夫”是什么?就是靠自己努力的人,自己的能力有多么的强。而真正的英雄,是被人称为吹拉弹唱、不务“正”业的宓子贱。因为他能把县内才俊之士聚集在自己的身边,虽然自己没有什么本领,但能让别人的本领为他所用。

    所以,高明的执行者不必掌握很多的资源,只要能调动他人资源为执行计划服务即可。 

    二“狐假虎威”成大事

    我们都知道“狐假虎威”的故事,狐狸是很聪明的动物,由于他没有力气,个子矮小,因此处境不利。在森林中,狐狸得不到尊敬,没人真正把他放在眼里。为了克服这一点,对于狐狸来说,其中的一个办法就是说服老虎与他做朋友。通过与力大无比、令人畏敬的老虎密切交往,狐狸可以伴随老虎左右在丛林中四处行走,而且还可以享受与老虎同样的尊敬。即使老虎不在狐狸身边,得知狐狸与老虎交往甚密,也足以保证狐狸在旷野中得以生存。

   在国人眼中,狐假虎威一直都是贬义的。这个中国古代智谋,原指狐狸仗着老虎的威风来假充自己的威力以吓唬别的野兽。一般指仗着别人的威力欺压人。从谋略学的角度看,指阴谋家借助外力增长自己的势力威风,达到欺压战胜对手的目的。谁都不愿意被别人说成是狐假虎威的人,可是,众多成功的人却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当中利用着“狐假虎威”的计谋和策略。

   “狐假虎威”又何妨

    当你弱小时,一定要利用好“狐假虎威”借势发力壮大自己,这会对你的人生和事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人际交往当中,我们都想要用很多的心思来结交那些成功人士,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想“沾光”!“沾光”之后就可以借势发力为自己的某些目的创造有力条件。

    自古以来,中国有很多诡智谋略与“借光”有关,比如狐假虎威、攀龙附凤、借刀杀人、拉大旗作虎皮等等。我们略加留意就会发现,传统上对借光术评价不高,为一些所谓的君子不齿。诚然,小人惯会沾光行骗,欺世盗名,狗仗人势,但这并非借光本身的错误。只要动机纯正,借助各种外力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办事效果,是被社会承认的方式之一。我们不可妄加指责,斥其一无是处。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似乎一提借光便是借某人的势力,其实这是片面的看法。借权贵名流为自己所用,只是借光的常见形式之一,实际上,凡是能让我们为人做事增光添彩的人、物、事、情,都是借光的范围,比如祖宗、衣服、籍贯、才智、言论等等,不一而足。下面的例子中,一个人仅凭几个字就得以使自己官运亨通。我们不妨来看看。

    清朝末年,中堂大人李鸿章位高权重。文武百官都想讨他欢心,合肥知县也是其中之一。

    这一年,中堂大人的夫人要过五十大寿。合肥知县带着师爷写好的一副对联来到北京。见到李鸿章后,他朝下一跪说:"卑职合肥知县,前来给夫人祝寿!"

    李鸿章见是区区一七品知县,虽命人给他沏茶看座,但态度极为冷淡。知县连忙取出寿联,双手奉上。

    李鸿章顺手接过,打开一看--上联是:三月庚辰之前五十大寿。下联是:两宫太后以下一品夫人。

    要说对联嘛,对子也极其普通,但不一般的是“两宫”字样。李鸿章见"两宫"字样,不敢怠慢,连忙跪下来,命家人摆好香案,将此联挂上。此后,合肥知县官运亨通。

    没有几两银子的小小七品知县,只是带着一幅对联拜寿,就深得李鸿章的赏识,从此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他这张"虎皮"披得可真够巧妙,真够及时,不仅让中堂大人满心欢喜,也让自己仕途顺畅,多亏了“两宫”字样这张“虎皮”,想那合肥知县的师爷之后也会备受重用,对联是他写的嘛!

    狐假虎威之谋,在世人眼中似乎不算奸诈,主要有狡猾之感,这点更有必要研究。求人办事,就要敢于"狐假虎威",甚至无中生有,"拉起大旗做虎皮",依靠更加有威势的第三者的压力或名头唬唬人,从而促成所求之事。假如一只狐狸不能够与老虎交朋友,那么这只狐狸就应该制造一种跟老虎密切交往的假象,小心翼翼地跟在老虎的后边,与此同时,大吹大擂他们之间有着笃深的友谊,这样做,他便制造一种印象,即他的安危得到老虎极大的关注。但是这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在求人过程中,或者说是在与“老虎”交朋友之时,态度要不卑不亢,使所求之人、所交之友对你产生与众不同的感觉;第二,在不经意之中,流露出你与强大的第三者之间的关系,不由得对方不信,事也就好办了。

    陈先生创业之初是一家劳保用品小公司的老板。他打听到有几家大型生产企业正好要采购一大批劳保用品,于是想通过这次机会把产品打入大型企业。派业务员去接洽了几回都无功而返。后来分析原因,是由于自己的公司小,没门路没靠山,人家看不上眼。陈先生思来想去,终于想到一计,这条计就是“狐假虎威”。

    他告诉业务员们,公司将在某日搞一次大型公益的产品赠送发布会,届时省市里的有关主要领导和一些企业负责人将到会,并且将有众多媒体参与。他让业务员分别去接洽这些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邀请他们赴会领取免费的产品。交代完工作,陈先生开始了他的行动。

    首先,他预定了一家五星级酒店的会议厅作为发布会的现场,以此来充场面。接下来,他分别找了两家报社的名记,进行了一点“疏通”,于是报纸上就有了他们为了工人着想而要进行公益赠送活动的软新闻。然后,他通过一些朋友联系上了一些省市里的领导,分别对那些领导说:我们的产品赠送是一次大型的公益活动,会有一些大型企业和一些省市领导及主流媒体参与,你是我们尊重的领导,想邀请您赴会。听到“尊重”两字,那些领导怎会不去,于是就有一些领导欣然接受了邀请。

    这之后,他又通过报纸把这些消息综合的展现出来,并且有目的的让电视台了解到,于是电视台也介入了进来。

    最后,他又分别亲自去见了那些大企业的领导把这些综合信息以交流的姿态传达给他们,还不忘吹嘘一番:我公司是有省市领导支持的,产品是有很多大企业青睐的,我们和媒体的关系是相当好的。

    其实,这些都只不过是他打的一些小幌子而已。经过了一系列的准备,他的产品公益赠送活动在一片赞扬声中召开,省市领导出席,大企业、小企业的主脑们济济一堂,媒体煞有介事的推波助澜。最后的结果就是风光无限,订单多多,陈先生所做的一切总算获得了成功。

    陈先生所用之术就是“狐假虎威”的诡道奇谋。他这只“老狐狸”借助多面“虎威”的综合作用,借势发力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并且最主要的是收获了无价的后续潜力资源。


做人做事的技巧:善用变计,应万变之事

    做事应当善变,不可只用一种方法应对万变之事。知变者,就会条条大道通罗马;不知变者,就会跳进死胡同。越是有本事的人,越要善变。当情况不妙时,走就是上策。

    一   见机行事,学会“变脸”

    见机行事,灵活变通。

    自人类诞生之时,随之而来的就有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与交往。因此,在人类社会诸多的关系中,人际交往便成为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现象。而这种最基本的现象之中又有着诸多复杂的关系蕴藏其中,这就需要见机行事的机敏态度,才能恰到好处地解决好所临之事。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临事之智》中云:"大凡临事无大小,皆贵乎智。智者何?随机应变,足以得患济事者是也。"从一定意义上说,智者便是能随机应变,见风使舵之人。

    历史上,大太监李莲英在民间传说中大都是反面的,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他具有相当深厚的见机行事,善于应变之功。他为人机灵、嘴巧,善于取悦于慈禧,这种机灵常常为慈禧和下属解脱困境,我们不妨来看其中一例。

    我们都知道,慈禧爱看京戏,且常以小恩小惠赏赐艺人一点东西。一次,她看完戏子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慈禧心情高兴,并未发怒,反而好情致地问他“要什么”。

    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一看,思忖着: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时急得直冒冷汗。

    看到自己所出现的低级错误,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气氛也因此而紧张起来。

    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应变所推崇的是急中生智,最能代表变通水平的非幽默莫属,刘墉正是用幽默应变之术,解脱了自己的问题。所谓“伴君如伴虎”,回答皇帝的问题就要左思右量,在自己没有确切答案的时候,最好就以幽默的回答来应对,模棱两可,也挑不出毛病。

    见机行事的变通技巧几乎在任何事情上都能得能很好的应用。日常的生活中的应用自不用说,在外交上应用更是能会到它的强大效用。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世界著名历史人物,美国第32任总统,二战时期与丘吉尔、斯大林并称为"三巨头"。他曾连续四次当选为总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当选为两届以上总统的人。他上任后,推行"新政"使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逐步恢复繁荣。他在奋斗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令人钦佩的应付自如、自信和政治技巧等一系列的公关艺术,很值得玩味。不论是内政还是外交,他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都得益于他关于思考、机敏应变的能力,特别是应变之功,帮他度过了一个个难关,巧妙地回避了令人尴尬的处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国际会议,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产生了巨大作用和影响。它是反法西斯同盟团结和壮大的重要标志,是反法西斯同盟国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然而这次会议期间还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很耐人寻味,这之中有不少体现出了政治家的机变。开始几天,斯大林显得倔强冷漠、严肃且不易交谈,罗斯福试图打破隔阂,但三天过去毫无进展。最后,他决定采用新战术。第四天,进入会议室后,罗斯福说:"我先跟斯大林进行私人谈话。"他抬起手来掩着嘴角跟斯大林自语道:"温斯顿?丘吉尔今天早上有点古怪,他是在床的另一头起床的。"这时候,罗斯福看到了一种模糊的笑意从斯大林的眼中出现了一下。一坐到会议桌旁,罗斯福便开始故意取笑丘吉尔的雪茄烟和他的生活习惯等等,这开始引起斯大林的兴趣,而丘吉尔则满脸涨红,一脸怒容。他越是这样,斯大林就越是发笑。最后斯大林终于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并走过去和罗斯福握手。这是三天来他们第一次握手。罗斯福以其个人的交际魅力,多种外交手段,从大局着眼,见机行事,善于变脸成功地维系了盟国的团结。

    在当今社会中,应变能力已成为当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比过去成倍增长的信息,如何迅速地分析这些信息,是人们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潮流的关键。它需要我们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再者,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所面临的变化和压力与日俱增,努力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对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 善于“变脸”,做个多面人

    "变脸"源于中国戏剧,是川剧剧情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演员以烟火或折扇为掩护,层层揭去脸上的面具,蔚为奇观。

    在我们这个社会上,什么人都有,这就需要人们做到见机行事、可刚可柔,需要的脸孔不止成百上千,它需要精于逢场作戏的好演员,去担当差距很大的角色,变脸功夫何能止于二、三。

    人际交往,谈判交涉,官场商场,必须懂得自保方可主动而取胜。一味地"软",粉红脸,无异于纵人欺侮;总是黑着脸强硬或白着脸使诈,又会激化对立、处处受防而落得敌人满天下。高明的操纵者,红黑相间,红白并用,追求软硬兼施的巧妙。

    在与社会接触时,你可以"说单口相声",一会儿红脸,一会白脸,教人捉摸不定,高深莫测。你也可以扮着黑脸作莽汉以杀灭对手威风,或扮作红脸好人用以给人台阶,圆满收场。当然,你还可以"演双簧"、说"对口相声",一唱一和,让对手如坠雾里。扮白脸者给对手造成压力,构成威胁,然后由红脸出场取得满意的结果。这种搭配效果,与一人有几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提倡大家作两面三刀的小人,相反,我们还要提醒,对于两面三刀的小人的招数我们不可使用,但一定要知晓。事实上,智者、机敏者都善于“变脸”,也可以说,这是他们灵活应对事情的必备素质之一。

    赫鲁晓夫(1894――1971年)是前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有一次,他在愤怒谴责联合国阻挠苏联调停刚果战后独立危机的行为后不久,又盛情邀请联合国秘书长哈马金尔德前去参加苏联的国宴。

    "你为什么对不久前指责过的人又表现得如此热情?"有人不解地问。

    "我国高加索地区人民有一个传统习惯,"赫鲁晓夫解释道,"敌人在你家里作客,与你分享面包和食盐时,你要殷勤款待;一旦敌人跨出你的家门,你就可以割断他的喉管。"从一句简单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赫鲁晓夫变脸可真够快的,一会儿愤怒谴责,一会儿又盛情招待;怒起来翻脸不认人,"跨出门就可以割断他的喉管";喜起来手疾眼快,"殷勤地分享面包和食盐"。

    这不能说赫鲁晓夫为人奸诈,相反,这体现的正是他的机智。其实做人就应当这样,人生处世当如水,善待一切,灵活、善变,不妄求环境适应自己,而善使自己适应环境。人在世上会有诸多的不顺,应当学水之能潜、能涌、能流、能奔、能升能降,适境而生,适境而居。

    北京话有个词叫“长眼”,它的意思就是做事要见机行事,见风使舵,善于变脸。这样才能做得恰到好处,事半功倍。如果做事“不长眼”,不会察颜观色,不会审时度势,一味我行我素,不顾别人感受。最终闹个费力不讨好,还可能吃个大亏。

    “长眼”的人总是能够准确的判断火候,适时适地的恰到好处的做好某件事,往往很容易得到别人的赞扬。“不长眼”的人则是自认为费了很大力气,最终却得不到别人的肯定,相反还遭到别人的埋怨甚至引发别人的愤怒。

    “长眼”的人肯定会察颜观色,见机行事,审时度势,但并非是八面玲珑。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相反,不会察言观色,等于不知风向便去转动舵柄,世事国通无从谈起,弄不好还会在小风浪中翻了船。这也就是北京话所说的“不长眼”,“不长眼”的人是一叶障木,我行我素,有眼无珠,“长眼”有时让人觉得有点累,但并不难。只要智慧一点,有心一点,勤快一点,就能做个有“眼力架”的人。

    如果说观色犹如察看天气,那么看一个的脸色应如"看云识天气"般,有很深的学问,因为不是所有人所有时间和场合都能喜怒形于色,相反是"笑在脸上,哭在心里"。

    "眼色"是"脸色"中最应关注的重点。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诉我们真相,让我们对其内心意图洞若观火。

    人们在对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待人待物方法,当然,在对于同一个人不同的事情也会有不同的态度与方法。可以说,人类对于任何事情的见解和看法,都是形形色色、见仁见智的。某一个正确的见解和办法未必始终正确,必须顺应"时"与"地"的变化而不断加以改变。因此,过于固执而不知变通,无异作茧自缚而动弹不得。所以说,求人办事,就得随机应变,就像蜥蜴变色,哪种颜色适合保护自己就变哪种颜色,这样才能像不倒翁,甭管谁横推竖拉,自己办事的目的就是不"倒"。

    三 越有本事,越要有巧变之功

    有本事,就更要有巧变之功。  先来看一个寓言小故事吧!

    一天,狮王要毛驴负责开垦一块五百亩的荒洼地。毛驴接到命令后马上行动起来,它领着众毛驴们起早贪黑,干得非常起劲。

    过了几天,狮王前来视察,看到后对毛驴说:"怎么这么长时间了,还没开垦出来,要抓紧时间,争取下个月完成。"

    毛驴一听傻了眼,自己没白没黑地干,还落不是,下个月完成?这怎么可能呢?这么大一片地!毛驴整天愁眉不展,茶饭不进,又加上日夜操劳,瘦了一大圈。一天,一只狐狸悄悄地跑来对毛驴说:"毛驴兄,你干活也要讲究点策略,你没见狮王每次来都在公路上转一圈便走吗?什么时候到地里去看一次了!你若听我的,先把路边的地开垦好就行,至于里边的,你再慢慢来嘛!"

    毛驴无奈,只有听从狐狸的意见,只把路边的地开垦了出来,并种上了庄稼。

    一个月后,狮王又来视察,它看见地已开垦出来,庄稼也已长出了小苗苗,很高兴,当即表示重重地奖励毛驴。

    一直以来,狐狸给人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认为它太过狡猾,但其实反过来想想,做人也应该像狐狸那样,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遇到棘手问题时,想一个万全的办法来保护自己。而不要死盯着眼前的事情而束手无策,要懂得随机应变。

    人际交往中,有时会因突发事件陷入被动尴尬的困境,此时若能随机应变,拿出对策,就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巧妙解围。

    清朝的纪晓岚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便是一个随机应变的大智慧之人。

    有一天,乾隆皇帝闲来无事,想要试探一下纪晓岚的应变能力,便问纪晓岚:"纪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释?"

    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

    乾隆皇帝立刻说:"那好,朕要你现在就去死!"

     "臣领旨!"

    "那你打算怎么死法?"乾隆皇帝问。

    "跳河。"

    乾隆皇帝当然知道纪晓岚不会去死,于是就静观其应变办法,不一会儿,纪晓岚回到乾隆跟前,乾隆笑道:"纪卿何故未死?"

    纪晓岚答道:"我走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说:‘晓岚,你此举大错矣!想当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你在跳河之前应该先回去问问皇帝是不是昏君,如果不是昏君,你就不该投河而死;如果说皇上跟当年楚王一样的昏庸,你再死也不迟啊!’"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道:"好一个如簧之舌,真不愧是雄辩之才,这下朕算是服了!"纪晓岚得以免去一死。

    纪晓岚确实是一个应变能力极强的人。所谓“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就是通过出其不意的问答来观察其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的应变能力。在这里,我们不妨还以纪晓岚为例。有一天,纪晓岚等大臣在朝房等候乾隆帝来议事,久等不来,他就对同僚说:"老头子怎么迟迟不到?"这话正好被走来的乾隆帝听到,便厉声问什么是"老头子"。在众人吓得战栗之际,纪晓岚却从容不迫地回答:"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天母地之谓子。"乾隆帝听后转怒为喜,纪晓岚也又一次以巧妙的应变能力为自己免去一难。

    纪晓岚可算是一个有本事之人了吧,他的巧变之功更是不得不让人佩服。所以,越是有本事的人,需要面对人的或事就越多,就更需要灵活运用巧变之功了。

    生活中,巧变之功还有免除尴尬,激活气氛的效用。比如,某些场合由于临时事变,给当事人设下难题,此时如能就地取材,巧借环境,便能激活气氛,摆脱困境。据说著名的相声演员马季和赵炎有一次在山东演出时,正表演相声吹牛,没想到,台上灯泡一下炸了,台下一片哗然。面对这样的场面,台上两名演员并没有慌乱,只见马季随机应变向观众说了一句:“我们吹牛的功夫真到家,灯泡都被我们吹破了。”说罢,台下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气氛顿时又活跃起来,表演也得以继续。看得出来,马季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相声艺术家,同时也是一名机智应变的高手。

    政治上也是如此,60年代初期,我国准确地击落过一架入侵我国的美制Ux高空侦察机,在一次引人关注的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位外国记者就此询问外长陈毅:"访问外长先生,你们是用何种武器击落如此先进的高空侦察机的?"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更是一个军事秘密,当然不能公开回答,但如不回答又会使提问者尴尬,陈毅不愧是外交部长,他就势举了举自己手中的拐杖,说:"就是用这玩艺儿把它捅下来的。" 说着还做了个往上桶的动作。自然,此举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可见,灵巧的变通多么的重要。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什么样的怪问都可能碰到,而对付这些怪问的最佳方案,就是利用语言的多义性做出迅速灵巧的变通,切不可被原问困死陷于被动,自然,这种灵活的变通也将会使你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有一次,英国著名作家肖伯纳脊椎骨出了毛病,需要从脚跟上截一块骨头来补脊柱上的缺陷。手术后,医生想多要一点手术费,对肖伯纳说:“肖伯纳先生,这是我们从来没做过的手术啊!”“好极了,”肖伯纳说,“请问你打算付我多少钱试用费呢?”肖伯纳是一个多么聪明的人啊,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医生的意思是要他多付一点手术费。他从对方言语中指出破绽,告诉医生新手术对自己来说,意味着要有多大的风险,使医生捉鸡不成,反赔上一把米。

    其实生活中面对攻击的情况有很多,这时我们就要借用对方说理的漏洞,利用严密的推理法,向对方攻击的相反方向说理,便能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收到克敌制胜之效果。

    很多时候,我们常会面对一些恶意的谩骂,这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反击呢?是用污言秽语反击,还是抓住对方言语中的破绽,用戏谑之语巧妙反击?当然应该选择后者,因为那样可以跳出困境,制服对方,还能达到妙趣横生的效果。

    在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总统林肯在一次演讲中,收到一张纸条,他打开一看,上面只写了两个字:“傻瓜。”林肯不露声色,镇定地说:“本总统收到许多匿名信,全都是只有正文,不见署名。而今天正好相反,这位先生只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却忘了给我写信。”林肯总统面对这样的窘况,抑制了自己的愤怒,几句戏谑的话,初看好似毫不经意,实际上不仅讽刺了那位谩骂他的人,而且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四 “方圆”处世,真正的巧变之功

    一定意义上讲,巧变之功就是指“方圆”处世。真正的"方圆"之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威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

    试想,一块石头刚被放在河上游时,有棱有角,毫无规则。那么伴随着河水不断地冲击它,将它推到中游,急流冲下的石块相互碰撞,并被水侵蚀,不断地磨擦,它将逐渐变小变圆。当它被冲到下游时,棱角已都被磨去,变得圆溜溜了。

    人性也是如此,就如水中的石头,刚开始棱角分明,却总要受到社会的挤压,冲击,一次次的挫折碰壁磨练,使得人性最终圆滑起来。

    看起来,这好像是人性的弱点。经不住猛烈的撞击,磨去脆弱的棱角,使自己在社会中以圆滑立足。然而这却又是人性的优点。人,生活在社会中,谁也离不开社会。既然如此,就只有努力去适应社会,学会圆滑。圆滑同样需要智慧。快速的反应,机敏的应对,如何估算好得与失、利与弊的孰轻孰重,更考验你对时局的掌控能力。要在社会中生存,其过程一定是曲折漫长又坎坷的。也许会有无数次挫败。然而,人正是在这种无数次的失败中慢慢磨练着,逐渐成熟起来的。

    《红楼梦》里有句话叫:“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人生正是如此,所谓人生方圆,方圆人生。只有对社会上的各种事情都透彻明白了,才算是学问;只有处理人情事故干练而通达,才算得上是文章。而人的一生无非就是为人处世,这就要求我们做事要方,做人要圆。此处的“方”是规矩,是准则,是框架,是做人之本。它规定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更规范。“圆”则是通融,是弧线,是润滑,是处世之道。它要求人能适应,会变通,左右逢源。人生应当方圆共济,不止是人自身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因为无方,世界便无秩序,便无约束;无圆,世界负荷太重,便不能自理。只有方圆相济,当圆则圆,当方则方,这个世界才会和谐。因此,方圆人生,就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度,就是一门兼顾与情理的艺术。为人处世可以外圆内方,做官治公也未尝不可内方外圆。方与圆要各守疆界,恰到好处。

    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站稳,就只有拥有圆滑,能够灵活地在社会中穿梭,熟练地驰聘于社会,那样才是真正的“人中之杰”。

    试想,一个人如果连适应生存的能力都没有,他还称得上强者吗?我们甚至可以说,是社会造就了这种人性,而人性的圆滑却又造就了充满生机,变幻莫测而又错综复杂的社会。让自己的人性变得圆滑一点,不要吝惜磨去自己的棱角。古时常说中庸之道,事实上,“中庸之道”即有点圆滑味道。圆滑者,绝不会碰棱撞角,一旦遇到别人与自己意见不同,且发展下去会引发矛盾,那么他就会立刻改变自己的立场,即使内心并没有改变,但至少表面上已然与对方站成一线,避免矛盾的发生、激化。圆滑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忍让。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成为强者。

    社会是一个复杂关系体,之所以说它复杂,是因为它是一个点线面纵横交错的集合体。由于社会的极度复杂性,要想在其中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受各方面欢迎,最大程度建立自己的人缘,就不得不圆滑一点。

    试问,个性突出,原则性强,有谁能取得上述的人际关系呢?通常来看,不圆滑之人都不太和谐,而圆滑的人却能很好与人相处。这就是圆滑的魅力。圆滑其实就是一种体能和智能的自我保护。圆滑用以避免无谓的摩擦所伤及的无谓的能量损耗,以集中精力用于值得去做的更有意义的事情。

    正像那句话所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丈夫就应当能屈能伸,这是一条经千古锤炼而锻造陈酿的古训,多少英雄豪杰都因善屈善伸而叱咤风云,所向披靡。

    立大志需以屈处世,成大业要靠伸显才。屈是遇到锋芒时的避让,是居安思危时的退让,处世让一分为天下先,退一步海阔天空。伸是相机而动的趋进,是该出手就出手的气概,逞雄才得时机为佳,争锋芒需先下手为强。

    "方圆"之人在面对人生中的大喜悦与大悲哀时,常常泰然不惊。且不易为感情所左右,行动时干练、迅速;即使在退避时,也能做到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在真正的"方圆"之人身上,你看不到失败,他们身上有的,只是沉默,这种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积蓄力量的沉默。

   “巧变”之人就是这样,在强大的对手高压下,在面临危机的时候,采取藏巧于拙、装糊涂,扮作"诚实"的样子,往往可以避灾逃祸,转危为安。虽然面临险境,或遇到突发事件而装傻看起来是种很傻的行为,但事实上,这却比临危不惧和视死如归的壮烈要明智得多。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拙诚与对手周旋,确实不失为一种高明之术。 

     五  情况不妙,走为上策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走为上策”最早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它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事实上,“走”确实是一个好的计谋。对无力克服的险情决不恋战蛮干,三十六计“走为上”。我们不能单纯意义上将“走为上”看作临阵怯懦、逃脱,那是错误的。《吴子?应变》云:“不胜速走,退还务速。”《百战奇谋?退战》云:“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当急退以避之,可以全军。”因此,正确理解应是“避实就虚”、“以退为进”。所以称其为“走为上策”,是因为“可以全军”,以利再战。这是《孙子兵法》中的一条重要用兵原则。 

   “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如果你的确没有勇气和能力应付尴尬或者困境的出现时,最佳选择就是迅速撤离现场,越快越好。

    杨坚建立的隋帝国战斗力很强,击败突厥是家常便饭,但偏偏杨广骄狂,栽在了高丽的辽东城下,李世民就吸取了教训,他持一种“打不起我认了,我躲得起”的态度,这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气度并非常人所具备的,结果是隋二世亡,而大唐开创千古盛世。

    对那些天生胆小怕事但是异常敏感的人来说,提前预见尴尬或困境发生的可能性或是当尴尬的事态销有苗头时就赶快离开,实在是妙不可言的高招。谁都知道,再大的掌力如果没有受力的脸也不过就是一阵风罢了。

    以退为进,忍亦为“走”

    惹不起躲得起的态度其实就是一种“退”的态度。久历江湖,练达人情之人都守一个"退"字。退是一种谋略、智慧,退是一种交换,更是一种维系生存的手段。

    中国有一句古话:"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一些无关紧要的非原则性的问题,惹不起还躲得起,一时避让,并不就意味着你理亏,反而更见出对方的拙劣!倘能更进一步,友之善之,更显出你的宽容与大度!

    “退”字包括很多的含义,这其中还有经商中的转型,如退出某一领域而改而进军另一领域。我们也不能否认,这其实也是一种机变。

    我们都知道,宁波商人头脑灵活、长于思考、善于经营、富于机变。这种性格也足以称作是宁波商人在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资本。

    宁波商人善于捕捉商机,及时调整经营方针的能力很强,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也是优秀的现代商人品质。在生意场上,宁波商人机敏善变,从不墨守成规,他们总是能够不失时机地调整经营业务和经营策略。其灵活善变的能力叫人拍案。我们不妨找一个典型来看一下。

    80年代初,正当"世界船王"包玉刚的航运业如日中天、红红火火之时,他却做出惊人的决定:卖掉所有船只!他这一“退”充分显示出他过人的前瞻性,因为他预感到两伊战争对石油产量的影响必将殃及油船运输,因此,他及时抽出资金,投资香港地下铁路和隧道,出任隧道公司主席。而后,又投资由英国人控制的香港最大的国泰航空公司,出任董事长。居安思危,在兴盛中看到潜伏的危机,及时善变,"世界船王"终于又胜利了。

    有时候,忍让也是一种“走”的体现。既然惹不起你,我不去招惹你不就行了;即使你主动地接近我、招惹我,我也采取忍让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其实是最有效的办法,更是一种让对方自讨无趣的方法。

    美国有位总统马辛利,因为用人问题,遭到一些人强烈反对。在一次国会会议上,有位议员当面粗野地讥骂他。他极力忍耐,没有发作,等对方骂完了,他才用温和的口吻道:“你现在怒气应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然愿详细解释给你听……”他的这种让人姿态,使那位议员羞红了脸,矛盾立即缓和下来。试想,如果马辛利得理不让人,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得理的优势,咄咄逼人进行反击的话,那对方决不会服气的。由此可见,当双方处于尖锐对抗状态时,得理者的忍让态度,能使对立情绪‘降温”,即使对方本占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遇到这样低调的对手,也会觉得无趣至极。

    其实这样的道理我们都知道,人际关系中暂时的忍让吃亏,可以获得长远的利益。关键是要不露声色地迎合对方需要,既以对方的利益为重,又为自己的利益开道。

    日常交际中,那些对立的事情其实并不多见。但一旦发现,要切记"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古训,切不可火上浇油,酿成"烧了大屋"的悲剧。需明白:让人一步不为低;惹不起他,你可以走啊!如果你占理又能相让,众人不但会承认你是对的,更会称道你的宽宏大量,令你达到众望所归的完美地步,这样的结果才是最好的,不是吗?  


做人做事的技巧:用活手段,平步青云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家庭背景多么显赫,如果不懂得做人的奥妙,不会用手段,是很难事业有成的。只有用活做人做事应有的手段技巧,才能让你在成功路上平步青云。

    一  手段灵活,行销自我

    所谓手段灵活,通俗点讲就是在处理各种事物时要善于变化和选择,而不是墨守和拘泥。甚至逢大势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礼,从而达到变则通,通则灵,灵则达,达则成的理想效果。

    事实上,从大方向上来讲,灵活所体现的不只是变化的思想,它还包含着成功的意思。这里的灵活不论大小,都意味着破惯例,违常规,与现实相背;另一方面,这种变化又是现实所允许的,是一种有别于惯例和常规的特例,因而,是可以行得通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变通,变通,一变就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灵活又不是对惯例和常规的彻底破坏,而是一种积极的维护。因此,变通是对"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一信条的一种肯定中的否定,一种维护中的违反。

    会变通,善变通,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一味地坚持己见,固守旧理论,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人生之计,变则通,通则久,关键是你是否掌握了"变通"的真正意义。你是社会中的一分子,你所面对的是随时都在变化的社会环境,如果你用一成不变的习惯来迎接变化无穷的社会,那么你必然会遭到社会的淘汰。把变通、灵活作为自己的习惯,以变应变,这是面对竞争社会的最佳态度。

    变通中行销自我

    我们都明白,世事是变幻无常的,没有人能够总是一帆风顺地过上一辈子,所以那些已经取得了成功的人的一个重大发现之一,就是他们发现在通往成功的路途,必须要能适时地灵活变通,否则通往成功的路途也会崎岖难行。

    孔子是闪耀在中国大地上两千多年的圣人,那么他何以被冠以如此高的称谓呢?孔子讲授儒家学说,不是拘囿于死板的说教,而是灵活运用。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孔子以诚信为本,讲究君子之见。但是不该讲、无条件讲的时候他绝不死要面子活受罪,绝不死板,可谓达到了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我们来看几个关于孔子的几个小故事: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喝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换来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与困难时截然不同的态度,他一派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可见孔圣人变化之快。

    孔子与弟子在郑地云游讲学时,被反对儒学的一个权贵抓住,要求他们立刻离开郑地,并且保证再也不传播儒学,不然便将他们杀死。弟子都很为难,只见孔子毫不含糊地当场保证,而后立刻上路。但当他们一离开郑地,孔子就马上吩咐着手进行讲学事宜。弟子很不解地问老师:“老师不是教我们讲诚实信用吗?既然已经保证了不再讲学……”孔子哑然笑了:“请问儒学有没有错?没有,那么郑人的要求是无理的,对无理之人就应该用无理的办法,对于无理之人的约定就不必那么认真了。”

    古人就懂得灵活变通,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更应该这样,学会在灵活中行销自我。

    从以上二个例子中就足以明白,孔子被冠以如此高的称谓的缘由之所在了。《商君书》中有一段名言:“聪明的人创造法度,而愚昧的人受法度的制裁,贤人改革礼制,而庸人受礼制的约束。”是的,圣人创造“规矩”,开创未来,常人遵从“规矩”,重复历史。孔子是圣人而他的三千弟子却不是,这是为什么?道理就在于思想是否解放,是否敢于创新,敢于自主地、实事求是地思考分析问题。

    我们当然要学习孔圣人灵活变通的手段,并希望以此来起到行销自我,展示自我的效果。需要明白,勇往直前是一种勇气,激流勇退也是一种勇气。所以我们必须顺势而为,善于变通。

    在环境变化或者形势变化的时候,你的处世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否则你会吃亏或者败阵。适应性是人类适应周边环境的生存能力,灵活性是人处在不可改变的环境中改变自己的能力,它是活力的表现。

    我们知道,当一个人树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之后,必定会制定一个相应的计划,这时便知道了自己必须付出什么样的代价。然而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事情都是处于变化之中,往往一件事的发展总不会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旦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情,原有的计划将不再适合于已经变化了的局面,此时就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对于改变,一个思想僵化、保守的人显然是难以应付的,只有那些最为乐观而最富创造性的人才能够思路开阔地、灵活机变地对待不可避免、持续发展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恰恰是实现目标所必需的。

    对于灵活变通的人当然还好说,但是对于某些思想僵化的人来说,一些微小的变化是不足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和敏感,即使遇到了某些重大的变化,他们也往往无所适从,只得顺其自然。其实,发现变化并不困难,因为当你总是持续不断地遭遇抵制,或是总是处在困境当中时,你就应当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是在错误的道路上前行了,这时候及时掉头还是来得及的。

    或许你会舍不得之前所做的努力白费,但是这又能怎样呢?如果一味地苦干蛮干下去,最后获得的将是更多的无用功,结果还是要掉过头来重新开始。

    许多人在情况改变以后还坚持原来的方针,是因为趁着既有的方向,顺势而为要简单的多,所以不愿意立即接受风向改变的事实。因为一旦承认转向,战略也非得跟着改变,不少成功人士都相信自己的运势,也希望沿着原来的道路走下去。二战时期带领英国和法国赢得胜利的丘吉尔和戴高乐,在和平时期的选举中反而落选,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选择一味地蛮干,假若想要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办法还是有的:你可以不断地修改你的计划,直到它们变得完美。如此,你就会摆脱不安和困惑的影响,而顺利前行了。

    学会为人处世变通之道不是“空头支票”,而是决定你能否从人群中挺立起来的第一关键。

    就职场情况来看,老板身边的人与事转动得特别快,在现代商场上基本可以称得上是变化万千,老板之所以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灵活变通,不可能一成不变,故而跟在他身边的下属,必定要适应弹性处理法则,固执往往是成为老板心腹的大忌,想要在老板面前展示自己,行销自己,就要学会灵活变通与弹性处理。

    什么是灵活变通与弹性处理呢?所谓灵活变通与弹性处理,并不是平常所说的滑头性格或是做事没有原则。因时制宜,在某种特殊特定环境之内,配合需求,设计出最好的可行方案,这就是所谓弹性干活。

    想要在老板面前行销自己,就要给老板一个凡事肯变通、会适应的印象。老板往往喜欢这类人,因为他不但不用忧虑这个下属会受外在环境与人事影响而情绪有所变化,使工作质量下降,而且还可以依赖他在非常时期应付一些艰险事件,建立奇功。

    许多的成功人士一生不败,关键就在于用绝了为人处事变通之道,进退之时,俯仰之间,都超人一等,让左右暗自佩服,以之为师。只人为人处世手段灵活了,才能很好地行销自我,自己也才有出路可寻。

    二  逢场“做秀”,赢得机会

    在人的一生中,展现自己的机会有很多,果断坚定地把握住它,就可能会品尝到成功的欢乐;然而,如果犹犹豫豫,思前想后,就可能会错过很多机会,甚至留下永远的遗憾,特别是一些触手可得的机会。难道不是吗?想想看,由于鼓起勇气,把握机会,逢场“做秀”表现自己,你可能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你可能高质量的的完成一个复杂的的实验,你可能说出积蓄已久的心里话,相反由于胆怯萎缩,犹豫不决,没有胆量出来“做秀”,你则可能失去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你可能和一段真诚的友谊擦肩而过,你可能在一次竞赛中于第一名失之交臂……

    逢场“做秀”,把握机会秀出自己

    马宽是某时尚摄影机构的报影师。在这之前,公司的首席摄影师是任峰,任峰可以说是老总心目中的"台柱子"。马宽到公司后,主要负责一些比较琐细的摄影任务,难度比较高、比较艰巨的任务仍然由任峰完成。一次,当地一家四星级酒店让他们拍摄菜品广告。按照惯例,任峰背着相机前往酒店拍摄。由于任峰使用数码相机时对光线把握出现偏差,一直都拍不出满意的照片,酒店方便颇有微词。眼看生意就要黄了,马宽临危授命接下了拍摄的任务,并且漂亮地完成了任务,大大地“秀”了一把。

    这件事后,马宽渐渐成了公司主要拍摄任务的执行者。不久,任峰辞职走人了,首席摄影师的位置也就由马宽来担任了。

    要说呢,对于一个新人来说,不该抢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该表现自己。相反,只有会临场“做秀”,好好地表现自己,才有可能会被上司或者是别人发现你的才能,才有可能受到重用,一匹千里马才会被发现。时刻准备着把握即将到来的机会,适时展现自己的能力,必然会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自己的成功加快前进的脚步。

    刘备是个非常善于做秀的人,他既然可以假摔阿斗来骗得赵云死心踏地为自己卖命;当然也可以为了好名声多跑几次;诸葛亮是个非常有心计注重名份的人,算定了有水镜先生的推荐,刘备就一定会来请自己出山。于是这二人就心照不宣地演起了一出流传千古的名戏。

    现在这个社会时兴做秀,很多方面都兴起了做秀热,所以,一个人想要很好地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就要学会“逢场做秀”。

    戴尔?卡耐基原来是以销售卡车为职业的,但是1909年,他毅然放弃原来稳定的职业,决定“为生活而写作,为写作而生活”而开始他的写作生涯。他的巨著《成功之道全书》是继《圣经》之后出版史上的第二个畅销书,他的勇敢坚定终于换来了成功。他在书中写到:“我们常常会有很多机会,可是却很少能发现并把握机会,因此,当发现机会时,我们需要立即行动。正是由于卡耐基懂得机会的可贵性,所以他才被称为美国杰出的成人教育家。

    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有的人懂得这些,所以他们做事会认认真真,果断的把握身边的一切机会,勇敢地秀出自己,这种人或许也有过失败,但更多的是成功。然而有些人却不懂得这些。当机会来临时,他们随随便便,以为机会会经常敲响他的房门,从而让无数个唾手可得的机会从眼皮底下悄悄溜走,这种人,常常抱怨苍天无眼,命运不济却不去找他自身的原因。

    有一个年轻人非常想娶农场主漂亮的女儿为妻。于是,他来到农场主家里求婚。农场主仔细打量了他一番,说道:“我们到牧场去。我会连续放出3头公牛,如果你能抓住任何一头公牛的尾巴,你就可以迎取我的女儿了。"

    于是,他们来到了牧场,年轻人站在那里,焦急地等待着农场主放出的第一头公牛。不大一会,牛栏的门被打开了,一头公牛向年轻人直冲了过来,这是他所见的最大而且是最丑陋的一头牛了。他想,下一头应该比这一头好吧。于是,他跑到一边,让这头牛穿过牧场,跑向牛栏的后门。

    一会儿,牛栏的大门再次打开,第二头公牛冲了出来。然而,这头公牛不但体形庞大,而且异常凶猛。它站在那里,蹄子刨着地,嗓子里发出“咕噜咕噜”的怒吼声。“哦,这真是太可怕了。无论下一头公牛是什么样的,总会比这头好吧。”

    不大一会,牛栏的门第三次打开了。当年轻人看到这头公牛的时候,脸上绽开了微笑。这头公牛不但形体矮小,而且非常瘦弱,这正是他想要抓的那头公牛!当这头牛向他跑过来的时候,他看准时机,猛地一跃,正要抓住牛尾巴,但是他突然愣住了,因为这头牛竟然没有尾巴。

    这个年轻人所得到的结是令人伤感和遗憾的,可想而知,他最终没能娶得农场主的女儿。但是这又能怪得了谁呢?在机遇面前,是他自己一次次放逐了,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在人的一生中,果断坚定,把握机会,就可能品尝成功的快乐;犹犹豫豫,思前顾后,就有可能错过很多机会,甚至留下永远的遗憾。

    现实中诸如故事中的主人公的例子有很多,他们都是对已经来到面前的机会没把握好,在犹豫不决间把机会给错过了。人生路上,机会稍纵即逝,要好好把握住机会,把握住机会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一个价值不菲的艺术品如果放在一个精致包装盒里,你将会迫不及待的打开它;但如果装在一个破纸袋中,会被扔在家里不显眼的角落。所以,人们要学会如何呈现自己,这是个重要的竞争力。

    不需要长篇大论、不需要苦口婆心,一个好故事一旦被植入后,会不断在人们心中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演,自我重复,创造出符合你的目标的结果。

    要演好你的一生,你必须学会做秀。匪徒善性的一面,警察虚伪的一面,难以辩伪的社会。特别是现代,做秀遍及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事例举不胜举,行为千姿百态,方法千变万化,说起来真是千头万绪。如果说每一种做秀都各显其能,每一次做秀都各有其效,那么说"做秀万能"就并不夸张。

    所以,人们应该学会“逢场做秀”,以便很好地宣传自己。为什么做秀能够万能?原来当今时代是做秀时代。从前是时势造英雄,如今是做秀造英雄。做秀造名人,名人是时代宠儿。做秀也能够造就出一些明星,做秀造名企,名企在竞争中称雄。做秀造政绩,政绩是升官资本。如今的英雄是做秀时代的胜利者,做秀时代又离不开这样的英雄去推动。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更应该学会做秀。

    有道是:"生命不息,做秀不止。"不管你信不信,离开作秀你就无人喝彩,谁不作秀谁就坐冷板凳。所以,想好好生活的人们就要学会逢场做秀。

    三  抛砖引玉,种豆得瓜

    抛砖引玉就是以小投入换大收益的一个典型计谋。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它的出处吧:它出自《传灯录》。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为了请赵嘏做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作法为“抛砖引玉”。此外,发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者文艺作品,引出别人高明、完美的意见或作品,也常被称为抛砖引玉。

   “抛砖引玉”之术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利,是诱饵;“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砖还可以泛指一切质次的、价值低的或量小的事物,相对来说,玉也可以指一切质优的、价值高的或量大的事物。“抛砖引玉”就是抛出砖头,引来玉石。“引玉”,才是目的,“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抛砖引玉作为一种谋人之术,绝不可像交流意见与信息时那样温文尔雅,而是一种以小利谋大利的诱骗术、掠夺术、谋取术。砖抛出来,专等玉来,玉不来,则使用各种手段来取,或诱取,或骗取,或巧取,或用各种武力强取!

    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的情感表达常用《诗经》中一句话:“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瑶琼,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它本身并无恶意存在。但若施诸于利害相争的计策上,却恰恰相反,这句话应改为“投彼以木瓜,定要报我以瑶琼。不报,取之,文取不得,武夺之。”这就是“抛砖引玉”的最实际解释。其手段是钓鱼方式,目的在于以小易大。

    在现代社会的商业活动中,也不乏这种诱骗术、掠夺术和谋取术。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频频出现的。只要人们注意,经常可以看到大奖酬宾之类的活动,比如出售饮料,声称每瓶中有一个什么奖,但即使你买了1万瓶,也找不到那个奖。

    原因很简单,在商言商,商人自然是为了获利才会投入商战中的,那些所谓的奖品也需要钱啊!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奖品,只是厂家的几句富有诱惑力的语言在引诱你出钱,这也是抛砖引玉术!

    还有一些公司是这样抛砖来引玉的:他们号称资金数亿,高薪诚聘高级职员,欲应聘者,先交报名费20元,成千上万的人去报名,没有一个人真正受聘;这里的真情是,高薪职位是幌子,是抛出的砖,报名费才是他们想引进的玉,1万人报名,便可收20万,这真是无本万利的买卖!这样的抛砖引玉手段更绝,别的还会丢出一个诱饵,可这连诱饵也不下放,丢出去的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我们再来看一个抛砖引玉,种豆得瓜的典型例子。汉高祖初定天下的时候,人忧不已,外患频频:匈奴犯边防不胜防。尤其受过冒顿的“白登之围”后,汉高祖更加忧虑,便召内侯刘敬,商议边防事宜。

    刘敬献计说:“天下初定,士卒久劳,边疆又多事,若再兴师远征,实非易事,看来,这匈奴国不是用武力所能征服的!”

   “不用武力,难道可用文教吗?”高祖问。

    刘敬说:“匈奴王冒顿,性如烈火,行若豺狼,和他谈仁义道德,自然不是这个时候。不过,可以用别的办法使他臣服,并且能使他的子子孙孙不敢兴边犯境,这是一个长远相安之计,不知陛下同意不同意?”

    高祖说:“果真有此良策,能使他子孙臣服,那我还说什么呢?你说出来吧!”

   “欲想匈奴臣服,唯有和亲一策,化仇敌为亲戚。”刘敬继续说:“如果陛下肯割爱,把公主遣嫁给冒顿,召他为婿,他会慕德怀恩,立公主为后,将来生下孩子,必然是王位继承人,陛下若利用这种翁婿关系,可以问时问岁,馈赠珍宝,这样,就是最凶暴的老虎也可变坐骑的。冒顿生时,是陛下的子婿,自然不敢作乱;就是将来的匈奴王,亦是陛下的外孙,更不敢与外公作对了。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和平的攻势,确是长居久安之计呢!”

    高祖听到这儿,面有愠色,说:“堂堂中国皇帝,怎可以把公主配给周身羊骚的野蛮人呢?不给人笑话吗?”

   “当然,我也想到陛下不肯把爱女送去匈奴的,不过事在人为,只要有此主意,有此决心,变通办法是有的,可以来个李代桃僵呀!在宫里找出一个漂亮的宫女冒称公主,把她嫁出去不就行了吗?”

    高祖这才反怒为喜,经过一番安排之后,便派刘敬为使者,把美人送到匈奴去。冒顿果然非常欢喜,很爽快地答应做亲戚。从此以后,汉番代代联姻,世世相好,和平共处了几百年。

    这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可知“抛砖引玉”这一计,在于肯吃小亏,所谓“小亏不吃,大亏随来”,终必因小失大。相反,吃得小亏,愿意施饵,乐意种豆,便会赚得大便宜,钓得大鱼,得到大瓜。

    感情投资作诱饵,种豆得瓜报酬多

    中国人都非常讲究情义。"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 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无一不是 "感情效应" 的结果。精于为人处世之道,特别是那些为官者大都深知其中的奥妙,不失时机地付出廉价的感情投资,对欲拉拢和控制部下往往能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

    韩非子在讲到驱臣之术时,只说到赏罚两个方面,这自然是最主要的手段,然而这也是远远不够的,有时两句动情的话语,几滴伤心的眼泪往往比高官厚禄更能打动人。因此,感情投资,可谓一本万利,是一种高明的驾驭之术。

    那么该如何与有用处的人套牢关系呢?这里有“三部曲”,它与钓鱼的道理有点相似。在这里配合钓鱼的基本要领对其作一下简单的介绍:

    首先就是做饵与下钩。单从鱼饵的选择或制作而言,需要极强的判断力:如要钓的鱼爱吃什么食(即要针对的人用什么能够激起其欲望):即鱼饵是否更能奏效等等。下钩要找对合适的"鱼塘"(即场合)及适宜的时机。

    紧接着就是守竿了。要做好这一阶段就必须要有耐心,为人不可急功近利得"一下钓就想见到鱼"。此外还要冷静,给"鱼"一点点"甜头"还不足以使其上当,也许对方是在试探是否安全。

    最后就是收钩了,这是最关键的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刻,到嘴边的肉却没吃到的事情大都在这个时候。此时务必要深藏不露,一旦稍露狰容或过于急促,便会功亏一篑。精于世故者,定会随机收放,张驰相宜,吊足对方胃口,让钩进嘴更深,钓得更牢。

    当然,诸多的步骤之后还需要注意不可忽视平时对于朋友同事等身边的感情投资,这些应该算是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

    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身居高位的大人物,会记得只见过一两次面的下属的名字,在电梯上或门口遇见时,点头微笑之余,叫出下属的名字,会令下属受宠若惊。富有人情味的上司必能获得下属的衷心拥戴。这正是他们做感情投资的“手段”。

    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掌权者对部下的一切感情投资,都可以这样看待。

    作为上级,想要调动起下级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尽心尽力的工作,除了物质上的调整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和下级搞好关系,赢得下级的拥戴。俗话说:"将心比心",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那么自己就要先那样对待别人,只有先付出爱和真情,才能收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通常那些取得成功的人都很注重感情投资,比如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他曾说过:"最失败的领导,就是那种员工一看见你,就像鱼一样没命的逃开的领导。"他每次看见辛勤工作的员工,都要亲自上前为其沏上一杯茶,并充满感激地说:"太感谢了,你辛苦了,请喝杯茶吧!"正因为在这些小事上,松下幸之助都不忘记表达出对下级的爱和关怀,所以他获得了员工们一致的拥戴,他们都心甘情愿的为他效力。

    不只在企业之中是这样,生活中、商场上,人缘和朋友尤其重要。都说商场无情,商人不是慈善家。李嘉诚却能化无情为有情,上演一幕幕动人的人情戏。高明的老板必须掌握感情投资的技巧,打动下属的心,才能让下属鞠躬尽瘁。或许这正是他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之所在吧。企业富有凝聚力,员工精诚团结,为老板出力,企业必定大有前途。

    善待他人,利益均沾是生意场上交朋友的前提;诚实和信誉是交朋友的保证。就像在积累财富上创造了奇迹一样,李嘉诚的人缘之佳在商场中同样创造了奇迹。懂得感情投资,施以感情诱饵,付出的是一分的感情,收获的将可能是万倍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