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为什么娶朱丽倩:贷款风险定价-理财-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11:54
贷款风险定价

 

  贷款风险定价是在准确计量贷款风险的基础上,通过贷款价格充分覆盖不同种类贷款可能带来的损失,实现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定价活动。

  2005年2月1日,央行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再次表明要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信号,特别强调要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贷款风险定价的能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经济资本管理和风险定价思想,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产生了直接影响。作为经营和管理风险的特殊企业,商业银行实现贷款利率的自主定价将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如何在客户信用评级授信的基础上进行贷款利率的风险定价并实行差异化的市场营销策略,同时,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各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商业银行推行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具有必然性

  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总体思路稳步推进。目前,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主要表现在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政策金融债券发行利率和同业存放利率均已实现市场化,利率管制已经放松到“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阶段。利率市场化给予商业银行更大的贷款定价自主权,各商业银行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仅凭感性的判断以定性的方式对贷款进行定价。如何根据市场的利率走势,自身的资金充裕状况,贷款人的信用状况以及其他风险状况为各类贷款制定合理的价格,已经成为体现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2.适应日趋激烈市场竞争环境的需要

  竞争本质上是综合实力的比拼。银行业综合实力集中体现在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上。从收入结构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都是在利率管制的保护下生存和发展的,利率无法反映资金的真实价格。目前,我国的一年期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差为3.3%,利息收入占我国商业银行收入比重的70%以上。而现行体制下存款业务所具有的刚性决定了其利率管理的空间有限,因此,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的重点必将放在贷款定价上。随着利率管制的保护伞被撤除,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都能充分利用贷款定价权参与市场竞争,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贷款价格战不可避免,信贷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能力方面刚刚起步,与早已适应市场利率化的外资银行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3.金融“脱媒”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2006年以来国内股市一路冲高吸引了大量资金入市,银行存款搬家频频升级的同时,企业融资渠道也在不断扩大,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逐步减小。银行存款流入资金洼地不仅意味着老百姓理财观念已发生了变革,传统的存款保值的观念正在被摒弃,也体现出“金融脱媒”现象日趋明显。和发达国家金融“脱媒”现象一样,如果资金供求双方不再集中依赖金融中介而直接在债券和股票市场融资,商业银行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受到极大挑战。一方面,商业银行必须按照市场原则和风险收益对称原则不断提高贷款定价能力,实现贷款利息收入最大化;另一方面,必须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如开拓非利息收入业务寻求突破,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

  4.提升自主经营能力、转变粗放经营模式的重大契机

  利率市场化的推动,为商业银行转变粗放经营的模式提供了重大契机。过去追求数量、规模的概念将淡化,贷款定价的主观随意性将彻底摒弃,评价商业银行的标准将转向对成本控制能力、盈利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价。由于商业银行将逐步实现自主定价,如果不能迅速适应变化,对不同客户风险进行准确定价,准确发现市场机会和新的盈利点,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那么面临的将是倒闭和破产。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定价存在的问题

  1.贷款风险定价意识不强

  贷款风险定价的实质就是通过贷款价格覆盖贷款可能带来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低买高卖风险,实现银行价值的增值。但是管制利率下的惯性思维与行为习惯以及市场上存在的竞争压力,使部分客户经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贷款风险定价。在一味强调规模扩张、而不注重银行价值的考核机制下,致力于寻找愿意支付现有贷款利率的客户,习惯于从基准利率开始与客户协商,利率浮动简单地以上浮10%递增递减,计息方式习惯于“一年一定”,很少采用浮动利率政策,不愿意浪费精力根据客户风险状况测算贷款风险定价,一部分客户经理担心贷款风险定价就是要提高贷款利率,担心在提高经营收益的同时会导致客户流失,因此,没有贷款风险定价的积极性,甚至有抵触情绪。还有部分部门对利率市场化的形势把握不准,定价谈判意识薄弱,存在盲目让利竞争等粗放经营行为,甚至不计成本盲目搞价格营销,搞过度竞争,恶化同业关系。

  2.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尚不完善

  一是定价形成机制不够完善;二是授权约束机制和审批控制机制不健全;三是贷款定价监测及后评价机制缺乏。贷款定价监测及后评价是加强定价管理、规范定价行为、防范定价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3.贷款风险定价技术短缺

  长期的贷款利率管制使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科学度量客户风险的动机,习惯于采用固定的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简单上浮或下浮。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实行贷款风险定价最大的困境是定价技术中定价相关数据不完善。现在各商业银行只是初步建立了信贷管理体系和客户信用评级系统。而客户信用评级系统只能对客户风险排序,无法对客户风险大小进行计量,无法对与之对应的违约概率和违约回收率进行评估;内部评级对象是客户信用风险而不是某笔贷款的风险级别,对违约损失率的计量分析能力相对薄弱。直到2003年银监会成立并正式全面实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商业银行才正式开始积累客户风险数据,尝试建立客户违约统计模型。

  4.贷款风险定价专业人才缺乏

  贷款风险定价对商业银行利率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长期利率管制的市场环境,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懂得国际先进的贷款定价理论和模型的专业人才非常少,同时,也缺少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对人才的磨炼。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定价水平要四步走

  1.转变观念,完善考核机制,提升贷款风险定价的主动性

  一是要组织相关业务人员学习,加大对贷款风险定价的宣传力度,使业务人员能从思想上认识到贷款风险定价的必然性,掌握贷款定价方法,克服业务拓展中的畏难情绪,转变重规模轻效益的观念;二是要对贷款客户进行宣传和解释,银行实行贷款风险定价并不仅仅是提高贷款价格,而是根据客户风险状况进行的合理定价,有上浮和下浮的两种可能,打消客户的误解;三是不断调整优化金融产品,提高服务效率,如向客户推荐和提供占用经济资本少且收益率较高的进口押汇、贴现、保函等,挖掘客户多方需求,努力提高中间业务收益,最大限度防止客户流失;四是要完善考核机制提升客户经理实施风险定价的主动性。实行将客户经理收入与其为银行创造的效益挂钩的考核机制。而金融产品价格高低是影响客户经理创效高低的关键,势必使客户经理在产品定价过程中,基于利润考核的需要,会尽力提高贷款综合回报,使贷款风险定价由被动转为主动。

  2.健全机构,完善贷款定价机制,实现银行价值的稳步增长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贷款风险定价的紧迫性、复杂性不言而喻。首先,商业银行必须推动建立健全贷款定价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贷款风险定价管理机构,建立科学的贷款定价形成机制,完善内部资金价格定价机制,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增强贷款定价的创效能力;其次,建立健全分级授权体制,对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根据差别化管理的原则,授予一定的浮动权限。通过细分授权、上浮授权、动态授权,完善授权约束机制。协调部门管理职能,把好程序关、议价关,完善审批控制程序;再次,要完善贷款风险定价监测,降低新放贷款操作风险,强化贷款风险定价后评价,降低贷款定价事实风险,提高直接创效能力,大大降低贷款定价差错率。对不落实定价管理限制性条款和在定价后评价中实现综合收益率低于预测综合收益一定标准的,要按规定追究当事人责任,实现“事前有监测、事中有授权审批,事后有监测后评价”的全面风险定价管理。

  3.夯实基础,建立量化的定价系统,实行差异化定价策略

  要使贷款风险定价准确全面覆盖风险,实现风险与收益对称,关键要建立科学的定价模型。国际先进的定价方法都是建立在越来越清楚、准确核算每笔业务所需资金的筹集成本、管理成本、风险成本、利润目标、借款人的血球及其盈利能力的判断量化的定价系统基础上。一是商业银行要在现有的信贷管理系统和客户内部信用评级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利率定价管理系统,细化利率定价、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的专业分工,建立按产品、客户和业务经营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和业绩考核的管理会计制度,为贷款定价提供基础数据;二是建立贷款定价风险监测体系;三是建立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体系。

  4.以人为本大力引进和培训定价人才,提高定价水平和谈判能力

  贷款风险定价是一项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新业务,涉及的业务范围广,难度也较高,对贷款定价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一方面,商业银行要通过派自己的人员“走出去”,去外资银行实地培训,或者大力引进贷款定价专业人才,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特点建立科学的贷款风险定价模型;另一方面,立足于本行,对所有从事贷款管理和营销人员进行贷款风险定价的专题培训,使其掌握贷款风险定价原理和方法,转变观念、提高风险、效益意识和与客户的定价谈判能力。

  (作者:段湘姬)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现代商业银行 200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