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倩雯为何退出娱乐圈:于晓丹:从洛丽塔到内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09:39

于晓丹:从洛丽塔到内衣……

(2011-07-10 09:49:42)转载标签:

杂谈



      于晓丹剪短短的头发,声音清脆,她刚搬进北大的一所公寓,先生和北大合作做一个项目,她跟着回来北京,身份是自由内衣设计师,在电脑里接一些内衣公司派的活儿,优点是不用上班,想接就接,他们没有孩子,却过得很快乐——读书,写字,思考,争论,翻译……是典型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生活,只不过,最近,于晓丹忙碌的生活里还增加了一个新项目,就是为她的新书《内秀》做各种宣传。

     素白封面,右下角一位玲珑剔透的线描摩登女郎,天使翅膀,小小乳房,胯上一条霓虹热裤,副题是一个纽约内衣设计师的时尚手记——从翻译《洛丽塔》《菲雅尔塔的春天》,研究纳博科夫、贝克特、雷蒙德卡佛的女译者女作家到纵横纽约第八大道的内衣设计师,这当中的跨度有多大,想想就晕眩,可是在于晓丹这样的女人来说,却是再平常不过的选择。
      1996年舍弃国内一切,随夫到了纽约,想上学,别的学校秋季招生都结束了,只有这家纽约时装学院可以春季入学,于是就选读了时装,“因为也爱啊!”从小喜欢手工是因为小时候跟姨妈一起住,姨妈是非常女人的女人,对丈夫对孩子都很温柔,靠织毛衣赚些钱,从小就跟着她去街道领活儿,觉得女人就应该这样,后来回父母家住,楼下有个残疾的姐姐,手工特别好,织出的毛衣乡的花特别漂亮,臭美就这样溶进血液里,十岁开始住校,“早恋,喜欢享受生活(笑),希望别人来照顾我,喜欢跳舞,还想要跳主角,头一个穿吊脚裤,就算是工作服也会在裤子上匝道明线,总是希望和别人不太一样。”用当年的话来说,就是非常小资。
     读时装的第二年要选专业,选择了内衣只是“喜欢轻薄的面料,喜欢细节。”因为在国内几乎完全没有接触过,母亲也没有提过,所以到美国在百货公司看到那么美的睡衣,受到的冲击特别大,“我第一次摸到那些丝,根本就不同于在国内接触到的那种丝绸,拿到手里,那些蕾丝那么美,那么轻,那么柔软……”从1999年到2007年间,于晓丹做了八年内衣设计师,在第八大道上兜兜转转,见过各色各样的老板更见过各色各样的同事各种光怪陆离的内衣公司奇人趣事,有过高兴有过失望更有过痛苦,“以前在社科院工作,大家表面上都很客气,没有和资本家打过交道,哭过很多次,有时躲到洗手间里真不想出来。”
    
              二、
       但到底还是挺了下来,挺住就意味着好事,于是走上一条另外的路,见识了不同的风景。

     “日本内衣使用最多的辅料是蕾丝。每年在巴黎举办的内衣新品展上,即使不买(因为用不起),我们也会到英国和日本的蕾丝供货商那里过过眼瘾。英国蕾丝细致,日本华丽,两者都精美绝伦叫人惊叹。欧洲有使用化纤蕾丝的传统,英国出好蕾丝不足为奇,可日本人也有如此品味就真的是让人佩服了……最早出口到欧洲的棉是埃及和印度的,可是现在最好的棉在土耳其;丝绸是中国的发明,可现在日本的丝绸,甚至韩国的,都比我们卖得贵,在纽约呆解放前了,就知道对地域根本当不得真。”
       在《内秀》里,到处都是这种句子,轻描淡写,朴实无华,不张不扬,停停当当之际,可见那人锐智眼光,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那些平实淳厚的见地,不在内衣行业浸润个十来年,哪里能说得出来,毛姆说,写得简单和写得好一样难,其实,写得简单比写得好要困难——因为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虚荣心,是你的炫耀欲,你要对付的是你的时刻想要冲出来想要出风头的小聪明——所以,读于晓丹的文章有这点好,你看不到一点炫技之向,火气全无,读得非常舒服——这年头,要想让人读得舒服,养胃的书,真真难得。
     八年全职,然后是兼职,当自由内衣设计师,有活儿内衣公司便会在电脑里找她,不用上班于是自由了许多,也更有时间看书以及写稿,2009年因为写一篇书评与南都结缘,开始给南都写这个内衣的专栏,是戴新伟老师约的稿,断断续续写了一年,去年结集的时候数了数有102篇。
     结集也不简单,减了一半稿子,活活改了三个月,“写得太匆忙,所以结集的时候加了很多内容。我不是什么出名的大设计师,只是想与读者分享一个普通内衣设计师的生活。”于晓丹有一套有趣的内衣哲学,“内衣和小说一样,最重要的是细节,是细腻的心思,是敏感的表达。内衣教我们要关注自己,要建立自己的某一种风格,因为实际上内衣大部分的时候都只属于自己,给自己看,给爱的人爱,内衣这东西真正体现的不但是女为悦己者而容,而更体现的是为悦己而容,一个女人,要自己喜欢自己,自己享受自己,这是很重要的。”
      当然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目标于晓丹本人对时尚的看法,“每次接受采访,都要谈顶级时尚,为什么什么都得是顶级……我想告诉读者的是,时尚不光有它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有它平实朴素的一面,时装工业其实非常残酷,赚钱的留下来,不赚钱的淘汰,大部分的城市都只剩下那些名牌那些连锁店,所有的地方都是一样的商店,现在的中国很像以前的美国,我希望我们不要走美国的老路,不要被大工业化所垄断,偶尔也有一些空间可以让那些有创意有个性有的东西生长。”

     在那篇著名的《高岛屿屋关了》里我们读到于晓丹式的态度,“高岛屋”是日本人饭田新七(Iida Shinkichi)于一八二九年在京都创建的百货公司,后来开在纽约第五大道夹54街上,是一家颇具艺术风格的百货公司,极昂贵,极美,“虽说是家百货店,可一楼却是间大花屋,而且花木之美几欲使人窒息。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日本的插花艺术好则好矣,却也稍嫌做作小气。可是这家高岛屋里的花木虽然还是日本品味,却透着纽约的气魄,几乎每一棵花木都像一个放大数倍的艺术插花,或妩媚或挺拔,馥郁芳香。后来听店里的销售说,很多大设计师过年时都在这里采购,我完全可以想象信奉东方禅意的当娜凯润(Donna Karen,美国著名设计师),会从这里买走一株一层楼高、缀满白花的干枝梅,放在她麦迪逊大道旗舰店背后的天井里。”
    
     三、
     特立独行的高岛屋关了,这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代表于晓丹那种趣味受到大工业化的强烈打击,因为所有热爱高岛屋的人都知道,他们之所以爱它,只是因为它代表“独一无二性”,最重要的,他们爱它纯粹是爱它的“反流行性”——那也正是现代时尚工业最悲哀的地方,当一切都被大工业化垄断,人类的趣味无觅处,而时尚工业那特有的灵动与独特又沦落到了街角,正如当下的中国,充斥着奢侈品但并无奢侈,遍地都是时尚人却并无时尚可言,垄断公司赚钱机器铁手一挥,那仅剩的时尚趣味从此也灰飞烟灭。
    高岛屋的离去是一个寓言,那预示着几乎是所有美好的东西的最终结局。

    合上这本书的那一刻有一点心碎,好的东西总是要和你绝别,好的回忆一定会逝去,可我们依然还在兴致勃勃假装从不绝望地地活在这无情的世界上——我阂心自问,如果这世界没有内秀这样的东西存在,我们如何撑得下去……

 

 

PS:

1、上周真是百事不宜,偏偏还在这荒乱里写了五六篇稿,质量之低,可以想象,很对不起晓丹老师和长怡老师,写得实在太差。

2、因为说是可以改那篇博客,所以用了那博客里不少东西,看上去有点熟口熟面。

3、这是晓丹的微博,有兴趣可以加她http://weibo.com/yuxiaodan

4、今天的南都  http://gcontent.oeeee.com/b/87/b8719842648c0553/Blog/d99/fac5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