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手游109一线大唐:最强教子方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05:42:40

最强教子方案

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一生的观念

父母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最具影响力。用心的妈妈,从孩子小时候起便尽到抚养义务,绝不会过早地推卸责任。她不仅照顾好孩子的一日三餐,而且着力培养孩子的性格、习惯,引导其朝着积极的方向成长;相反,如果妈妈不够用心,孩子离开了父母,为所欲为,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克服起来就非常困难了。在孩子世界观尚未形成的时候,妈妈应像孟母那样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一天一天地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让孩子在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中感悟做人的道理,让妈妈无微不至的爱心滋润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少走弯路。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校和家庭是相辅相成的,父母为孩子着想,老师也是一心一意地为学生着想。虽然有时候家长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认识,这也是孩子的一面之词,导致家长多从自己孩子的角度考虑。在家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尤其是妈妈。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观念,其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最信赖父母,当孩子的心里产生不满情绪时,父母的观点最具影响力。所以,在孩子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父母的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

 几年前,我的孩子上初中。初中与小学相比,作业量增加了很多。一次,儿子放学回来,气呼呼地把书包一扔,说:“你看数学老师那样儿!一到自习课就来了,什么作业都做不成。他讲的那些题,我们都会了,还一遍一遍地讲,烦死人了!我们真是怕了他了!”

 可以看出,自习课被占,孩子非常反感。但是,做老师的都知道,同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尽相同。他说他们都会了,未必是真的,既然老师来讲,肯定是从作业中发现了问题,需要讲。更重要的是,老师肯定是好意。但是,孩子既然心情不好,需要发泄,也没必要阻拦,就让他说好了。

 我抱着理解与同情的态度,认真地听着,任凭他气鼓鼓地把话说完。

 孩子就是孩子,不一会儿,气全消了,吃饭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教育心理学上说,人在饥饿的时候,会引发不良情绪,所以,等孩子说完了,吃饱了,心情便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正要坐下来看电视时,我笑着说:“这老师真傻!上完了自己的课为什么还去教室?备课、教研、阅作业,多少事呀?自习时间还去讲课,多累呀!不要命了?又没人给加班费!”

 孩子会意地笑了。他曾经发过牢骚,有的老师上完课就走,自习课从来不辅导,不会做题的时候只能和同学商量。

 我接着说:“据说他是年级主任,上一届中考,他们班七个学生数学满分,是真的吗?”

 “是,校长说的。”

 “儿子,你的听课效率很高,但是全班六十四个人呢!也许有的同学还不会。负责任的老师肯定不希望落下一个学生,你会了,再多听几遍也没坏处,指不定哪一天,老师讲的正好是你不会的,其他同学也陪着你听呢。”

 对我的观点,孩子表示肯定。

 “我们经常听老师说陈浩(一个三好学生)有涵养,遇事不急躁,咱们不妨在数学课上修炼一下自己,向陈浩学习,做一个有涵养的中学生。”

 之后,孩子再也没有因为老师占自习课发过牢骚,并且对老师的无私奉献和敬业精神越来越尊重。

 初中毕业之后,每当大家提到老师,孩子就说,从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看,数学老师是最让他敬佩的老师。

 我是一个善于聆听并善解人意的妈妈,孩子有什么事都愿意同我讲。我认为,孩子诉说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辨析的过程,这个过程,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再次分析和思考的机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怎么做好,怎么做不好。他对这些都会重新去认识。所以,作为妈妈,我就是他最理想的倾诉对象,妈妈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说下去,并且一直说下去。

  最不可取的是,有些妈妈过于“聪明”,不等孩子说完,就开始说教、训斥,甚至责备。很多孩子在青春期不与家长交流,就是因为小时候经常遭到训斥。所以,妈妈要珍惜孩子的这种需求,保护孩子倾诉的需要。孩子经常把心中的疑虑说出来,才有利于形成阳光心态。

相反,如果孩子不倾诉、不发泄,不满的情绪得不到排解,不管他的观点是不是正确,都会影响他当时的心情,甚至波及以后的学习。即使长大后知道自己当时太幼稚了,太不懂事,犯错了,也已经晚了。

 小区有位大姐,50多岁,每天都在门口做早点,从正月中旬到腊月下旬,一天都没有停止过。不论刮风下雨,只要有那个遮阳伞,伞下就一定有人。我常常在想,这样的岁数,难道她是钢铸铁打之身?

 在寒冷的冬天,凌晨5点她就在那里生炉子。她的毅力和耐性,真是让人敬佩。

 她贤惠睿智、心地善良,每当谈到孩子,总是现身说法,教年轻的妈妈们该如何教育孩子。

 她们夫妇俩有三个女儿一个小儿子,和其他农村家庭一样,男主外女主内,生活富裕,其乐融融。三个女儿相继考入大学,更是为她们的小日子增色不少。

 后来,女儿们相继大学毕业,留在省会工作,她享受着女儿们的出类拔萃给她带来的快乐。

 至于最后一个儿子,她更加爱惜。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她从农村来到城市,把儿子送入一所寄宿制的私立小学。全家迁居这个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

 她们跟上了社会城镇化发展的步伐,成了农民中的佼佼者,这一点非常值得庆幸。按说,现在儿子已经结婚了,大姐自己也该歇歇了。

 但是,她却说:“不管多苦多累,只要我能做一天,就一天也不能停。一是,这做早点,只要你一天不出摊儿,后面连续几天,生意就会不好;二是,我有责任,我要为我的错误负责。”

 她说:“一步错,步步错。想当年,我的小儿子比他的姐姐们还聪明,上小学时经常考满分。每天放学他就回家,愿玩就玩,愿写作业就写作业,我干活他也帮着干,你让他出去他都不出去。可是自从上了寄宿制的学校以后,我自己倒是省心了,可孩子在那个年龄,说变就变了。

 “记得有一个月,他向我要了600块钱,居然还不够花。我就纳闷了,是学校的伙食费高呀,还是把钱弄丢了?我就去学校打听,老师说,他给观察一段时间,看看孩子把钱弄哪儿去了。后来才知道,这一下课,只要老师不在跟前,几个孩子就奔小卖部去了。小卖部里什么都有,孩子们互相请客,有多少钱花不完呀!

 “从那以后,我就管不了了,和同学比吃的比穿的,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差,考试再没有上过80分。上了三年初中,简直就是混日子。最后,老师也管不了了,连高中都没考上。

 “可是,这么小能干什么?我又想办法把他送到高中,钱都给他花了,也没考上大学。后来就当兵、转业。现在,就他那点文化,好工作找不上,差工作不愿意干,怎么办?

 “是我把孩子耽误了,责任在我。想当年,要像养三个女儿那样来养他,他的学问肯定比姐姐们还高,他从小就比姐姐们聪明!

 “现在,女儿们都说,不让我干了,谁养我都没问题,但是我不能,儿子结婚买房都需要钱呀,这是我的责任,我谁都不靠。儿子现在明白了,知道听我的话了,也很孝顺。我做点事,帮帮他,他的日子还好过些。

 “我觉得,人这一辈子,耽误什么也别耽误了孩子,日子再苦,也得管好孩子。其实,管孩子也不是让你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孩子放学了,回到家里,有妈妈,有饭吃,有衣穿,该学习就学习,该干活就干活。天天守着妈妈过日子,孩子才能安下心来学习。

 “孩子是在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中长大的,事理人情也是从一件件生活小事中学来的。孩子在妈妈的眼皮底下长大,就不会出错。

 “我现在算知道了,孩子小的时候,就得自己养,自己的孩子就得自己管,谁都代替不了父母。

 “我这三个女儿没有让我费过一点儿心,可这一个儿子,让我一辈子也不能歇心!这怪不得别人,都是我的错,我这后半生,必须为这个错误负责!”

 一个慈母的心在向我打开。她的叙述,更坚定了我对孩子教育的认识——父母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最具影响力。

 所以,孩子在童年期,甚至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走读比寄宿要好得多。走读的话,一日三餐时孩子都能见到父母,厨房就是最好的交流场所。只要父母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遇到事情时能和妈妈谈谈,就会让他少走许多弯路。如果孩子与老师、同学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可以对妈妈倾诉。妈妈可以帮孩子辨别是非,调整心情,释放不良情绪。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都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孩子在童年期,生理上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都要从父母那里获得,所以,他们在父母身边最具安全感,也最信任父母的说教。

 我想说,父母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最具影响力。父母应从孩子小时候起便尽到抚养义务,绝不能过早地推卸责任。如果孩子在童年期能由父母照顾他的一日三餐,放学能够及时回家,乱花钱、交友不当的现象就可能避免。即便发生了这些问题,也可以及时制止。相反,如果孩子离开了父母,为所欲为,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克服起来就非常困难了。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最叛逆,在叛逆期,友情大于亲情,同学义气高于一切。况且,玩比学更能吸引孩子。孩子一旦偏离了学习的轨道,便容易拉帮结伙,沉迷于吃喝玩乐。

 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却不务正业,如果没有父母及时的管教,在那个年龄,他们会认为那是应当应分的。几个没人管的孩子在一起,一旦成了气候,老师、家长都无可奈何。

 放弃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即便有一天想学了,孩子也会发现,课程一天天在前进,各科涌现的新概念、新名词太多了,他已经不知道从何学起了。最后,他用一句“没打好基础”作为挡箭牌,放弃后续的学习,这样的学生在普通中学大有人在。

 所以,在孩子世界观尚未形成的时候,最好走读,让孩子一天一天地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让孩子在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中感悟做人的道理,让妈妈无微不至的爱心滋润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少走弯路。

 我相信,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最有效,父母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最具有影响力,父母的责任是不可替代的。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一生,父母的观念大体上决定了孩子一生的观念。

  教子心经

  ● 做父母的,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通过言行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更要通过行动,身教重于言传。

  ● 有些父母嫌麻烦,把孩子扔到学校寄读,这样家里才清静、省事。我无权去批评他人懒或者不负责任,我只建议,在孩子世界观尚未形成时,最好走读,让孩子一天一天地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让孩子在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中感悟做人的道理,让父母无微不至的爱心滋润孩子的心灵,这样可以让孩子少走弯路。

  ● 孩子有倾诉的需求,妈妈要珍惜孩子的这种需求,让他痛痛快快地把心中的疑虑说出来,宣泄一番,才有利于形成阳光心态。相反,如果孩子不倾诉,不发泄,不满的情绪得不到排解,不管他的观点是不是正确,都会影响他当时的心情,甚至波及以后的学习。

学生间的竞争,就是家长间的竞争

在多子女时代,每个孩子在学习方面受父母关注的程度是有限的。而在独生子女时代,在知识社会,在教育备受关注的今天,每个孩子都是父母集中关注的对象,所以父母的教育素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

 像我现在所在的学校,很多班级都是六十多人,孩子们在学校接受着班级管理制的教育,而放学后,回到各自的家里,家庭教育的不同便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所以,在竞争激烈的升学大战中,家长的作用不可小觑。

  在高考中夺得黑龙江省文科状元的潘伟明在《请你这样教育我》一书中这样写道:“我若生在别人家不一定成为状元,别的孩子若生在我家一定会是状元。”此话道出了父母这一角色的重要性。那么,就培养孩子专心学习这件事,他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呢?来听听他家的方法。

  潘伟明说:“我的反应并不快,说话做事往往都比别人慢半拍,但做功课答卷子却总是要比别人快上一点。很多熟悉的人都奇怪: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专心。而如何培养一个孩子集中精力则是令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头疼的问题。那么我的父母是如何解决的呢?

  “三年级时,有一次我和妈妈在路上遇见了班主任老师。天真的我对自己在学校的表现很满意,便缠着妈妈与老师攀谈,要听老师口中对我的夸奖。可妈妈听到的却是老师抱怨我上课时总不能和其他人一同按时完成课堂作业,好像跟不上似的。妈妈回来并没有批评我,而是同爸爸一起,仔细地观察我的学习习惯,分析原因,最终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我的不专心。可是,妈妈非但没有强迫我专心学习,反而叫我放学后尽情去玩,等妈妈下班回家后再写作业,但是,条件是必须在妈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就必须专心致志。从那以后,我做功课不再东张西望,写字的速度也快了许多。专心不仅可以提高速度,还可以提高做题的准确率。对一个小孩子来说,这不仅是完成试卷或作业的保障,更是一种强烈的骄傲和自信。直到现在,我在听课或自习时都极少走神,做作业的效率也比较稳定。小时候的习惯实在令我受益匪浅。”

  看了潘伟明父母的成功做法,再看看高中教室里一些学生的表现:在择校生占多数的教室里,有的学生看上去很乖,但是学习效率极低。自习课上,什么时候看他,都是翻着那一页书,一会儿看看老师,一会儿看看同学,永远都看不到他紧张的学习状态。有的学生,课本摆在桌子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什么事都和他有关,有个动静他就要掺和进来,就是不能沉下心来学习,所以学习成绩特别差。

  看看他们的家长是怎么解释的呢?

  “补习班也上了,家教也请了,现在,讲道理他比你还懂,根本不听你的。”

  “小时候,父亲出面还有点怕,上了高中后,父亲半真半假的暴力威胁都无济于事了。”

  “家长该做的都做了,现在没有办法了。”

  孩子从小到大,除了上补习班、请家教,父母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做了些什么,不得而知。可以说,我们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可是在孩子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父母的用心程度不同、教育理念不同、实施策略不同,导致了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不尽相同。就是在高中,对于同一类事情,父母的处理方式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也不相同。

  王帅和张力都很贪玩。期中考试,王帅只有历史在80分以上,其他基本不及格;张力只有化学在80分以上,其他基本不及格。

  开完家长会,王帅的妈妈说:“你太厉害了,高中历史能考80多分,很不容易,妈妈看得出来你最近很用功,你一定是在历史上下工夫最大,现在见成效了,妈妈祝贺你!我相信,其他的学科,你也会有办法的。”

  王帅很聪明,课上表现也很积极,但是他课下不复习,所以学得快,忘得也快。王帅的妈妈看到孩子知道用功了,就和孩子商量下一个目标——英语冲击80分。

  妈妈说:“你们英语老师说,上课的时候,你的精力特别集中,即时记忆力也很好,妈妈很高兴。但是,你的单词掌握不牢,影响了你的成绩。‘遗忘’是学习的大敌,要消灭这个敌人就必须增加复习的次数。如果你能在课下及时复习,反复运用,这些单词很快就会变成你自己的,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在后面的时间里,妈妈经常提醒孩子,可以利用饭后睡前这些下脚料时间复习英语单词。孩子欣然接受了妈妈的建议。慢慢地,孩子养成了及时复习的习惯,旧知识的巩固为新知识的构建提供了保障,学习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理想的考试成绩更增强了孩子学习外语的自信,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张力的妈妈就不同了。当她看到孩子上高中了还是如此不努力,这么多科不及格时,非常失望,说:“9个学科,8科不及格,好好想想吧!”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呢?王帅每天快快乐乐的,不但爱上了历史,又暗自在英语上下工夫了。张力则闷闷不乐,经常抬不起头来。

  妈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情,对孩子的学习乃至将来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其实,孩子都贪玩,只要他有了上进的苗头,就应该鼓励、肯定他的成绩,激励他继续努力。孩子有了信心才会有动力。只要有提升孩子自信的机会就不能放过。

王帅的妈妈把“上课时,你的精力特别集中,即时记忆力也很好”这一优点放在谈话的第一层,用来鼓励孩子,把妈妈的希望“课下及时复习,反复运用”放到夹层里,把可能产生的效果放在最后,这样一来,教育就变成了一块孩子乐于接受的三明治,效果很好。

  妈妈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如果妈妈们都能这样动脑筋,一步一步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所以,孩子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家长之间的竞争。谁更有办法让孩子欣然接受自己的指导,谁能尽早地培养孩子的优秀习惯,谁能使孩子少走弯路,谁的孩子就更容易走向成功。

  就连孩子放学之后去网吧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小明和徐亮是小学同学,初一仍分在一个班。期中考试后,两个人一同去了网吧。妈妈们放学见不到孩子,心里都非常着急。夜深人静之后,两个孩子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里。小明的妈妈看到孩子悲喜交加,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她给爸爸打电话,告诉爸爸,孩子回来了,不用再找了;给爷爷打电话,告诉爷爷奶奶,孩子到家了,不用担心了;给老师打电话,告诉老师,孩子到家了,不用再联系同学了。妈妈担心害怕的心情触动着孩子的每一根神经。

  之后,妈妈给孩子端上可口的饭菜,心疼地看着孩子狼吞虎咽。饭毕,妈妈把爸爸爷爷奶奶多么着急,老师打了多少电话,问了多少同学,爸爸妈妈打了多少电话,问了多少亲戚朋友,一一告诉孩子。最后,妈妈伤心地说,如果你发生任何不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活不成了。听了这些,孩子哭着说:“就是觉得好玩,进去看看,玩起来就忘了时间,以后肯定不去了,肯定不让妈妈着急了。”

  而徐亮妈妈,同样心急如焚,同样寻找,孩子回来后,看到孩子上手就打,打完之后就是威胁,再去如何如何。孩子犟嘴,妈妈更生气,把在外出差的爸爸叫回来,逼着爸爸再次运用武力,认为打怕了他就不敢去了。

  父母打,奶奶拦,最后演化为家庭矛盾。最后,孩子答应再也不去了,可是,那只是恐惧之下的妥协。时间不长,老师打来电话,说孩子没上学,这时妈妈才知道,孩子虽然是按上学时间走的,也是按放学时间回来的,但他又去了网吧,还不只一次。

  两位妈妈的不同处理方法导致了不同的后果。小明的妈妈原谅了孩子偶然的过错,用自己的爱心和痛苦感化孩子。孩子不想给全家带来痛苦,就不能做让妈妈伤心的事情。在这个案例中,慈心与孝心融为了一体。

  徐亮的妈妈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恨铁不成钢。但是,由于孩子尚小,不能正确理解妈妈的一片苦心,认为我错了,你们也打了,这事两清了。不但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破坏了母子之间的亲情。如果这顿打没能吓住他,他的胆子会越来越大。

  其实,孩子就是孩子,思想还是比较简单的,怎么引,怎么走。不过,“引”需要讲究技巧,必须研究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

  对孩子而言,一个优良习惯的养成最少需要两周的时间,而要扭转一个不良习惯就没那么容易!要培养一个优秀的习惯需要做充分的准备,要想改变孩子一个不良习惯,更应该动动脑筋,没有充分准备的教育不如不做。如果家长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发现了问题,深入思考,寻找良策,孩子的成长就会少走弯路。

  所以,学生之间的差异往往取决于家长之间的差异,学生之间的竞争就是家长之间的竞争。在孩子小的时候,做妈妈的一定要握好亲情这根纽带。

  教子心经

  ● 在高考中夺得黑龙江省文科状元的潘伟明,在小学三年级时不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妈妈并没有批评孩子,而是同爸爸一起,仔细地观察孩子的学习习惯,分析原因,最终发现是孩子“不专心”所致。可是妈妈非但没有强迫孩子学习,反而叫孩子放学后尽情去玩,作业等妈妈下班回家后再写,只是必须在妈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养成了专心致志的好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鼓励孩子而不是打击孩子,教育孩子要看到好的一面,并用做得好的去带动差的。要相信孩子的努力,尽量别说“不”、“不许”,而要说“你可以”、“我相信你”。用期望代替打击,把孩子的不足或者对孩子的期望放到夹层里,变成一块孩子乐于接受的“三明治”,这样的谈话和教育比生硬的说教要好得多。

  ● 孩子就是孩子,思想还是比较简单的,怎么引,怎么走。不过,“引”需要讲究技巧,必须研究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在孩子小的时候,做妈妈的一定要握好亲情这根纽带。

  状元宝典:父母很少干涉学习,懂得人生比分数重要

  ——2010年重庆高考文科状元:阮秋剑(总分688)

  阮秋剑的父亲是汽车厂的一名技师,母亲是物业公司的一名文员,都没有很高的学历,平时对孩子生活的关心远胜于对学习的关心。阮秋剑说:“他们对我的学习从来不加干涉,我从小就生活得很自由,想看电视就看,想打游戏就打,没有在周末、假期上过补习班。”由于父母默默地关心和支持,他很自觉,爱玩又不放任自己。

  对老师,阮秋剑很感激高三的班主任。班主任经常跟学生们谈心,谈人生,谈理想,让他们收获到了学习之外的许多道理,这些比分数重要多了。

  “人生如棋,乐之不悔”,这是阮秋剑的座右铭,使他保持了学习的好心态。

把孩子看得越金贵,就越要重视对他的教育

孩子不高兴,全家束手无策!这在高中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有些高中的孩子,自认为比家长懂得多。家长苦口婆心的说教在他们那里都变成了唠叨。所以他们不愿和家长交流,回到家里把脸一沉,保持沉默,水泼不进,针扎不透。

  把孩子看得越金贵,就越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从小就要让他做一个不断为家庭为社会带来快乐的孩子。让他体会到,能为爸爸妈妈带来快乐才是他最大的快乐。否则,当你真正需要他时,他却置若罔闻,无动于衷,这对孩子对自己都没有好处。

  家长会上,一位妈妈恳请老师们多关照他的孩子。她说,“孩子在家里不让家长过问他的学习,一提学习,就说家长给他制造压力,就不高兴。可是,我们不管他,他自己永远也不去看书,我们看着干着急。”

  目前,在普通高中,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老师们每天关注这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一是特别懒,二是自我意识非常强烈。比如,打扫卫生,他不想干,就在那儿站着,同学们叫他,就不高兴,甚至一到大扫除,他就去操场躲着。他不想受任何纪律约束,把自己置身于纪律之外。比如,期中考试,为了保证考试期间走廊内保持安静,学校规定,不许学生提前交卷,这些学生就偏偏要挑战这项制度,每一场都要找理由外出。一次,一个男生重感冒,咽炎、鼻窦炎非常严重,不到一个小时,面巾纸用了三包。他确实需要去卫生间洗手,老师看在眼里,让孩子清理一下。就这么件事,专心致志答卷的同学没有丝毫察觉,也不会受到影响,可是那几个懒孩子,一个接一个地举手,要去擦鼻涕。老师说,没有特殊情况不能离开考场,他们马上说:“怎么他就可以?”

  拿着无知当个性。他们特别善于从学校的制度老师的言行中找漏洞、钻空子。这样的孩子,智商绝对没问题,就是放着正道不走,专找邪路。在他们眼里,敢于挑战学校的纪律就是一种胆量,并为此沾沾自喜。这种现象不是一天形成的,从小到大,家长的责任无法推卸。

  同学病了,他看在眼里,不是同情,而是和他攀比。这样的孩子,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甚至连父母病了,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一位妈妈说:“我感冒了,高烧不退,浑身没劲儿,他爸爸不在家,我躺在沙发上等孩子回来。我真希望孩子回来后,给我倒口水,做一点饭吃,哪怕是方便面!可是,孩子回到家里,却说:‘同学等着我打球呢,你不舒服,我就在外面吃饭吧,你就别管我了。’”

  妈妈病了,很好呀,不用妈妈管了,这就是给妈妈的回报!这样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如何立足?高中的学生,他连什么时候该做什么都搞不清,还能把学习搞好?

  《弟子规》告诫我们:“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高中的孩子,连“孝”都不懂,还“学”什么“文”?这应该是教育的悲哀,家庭教育应该负主要责任。可是,多少家长仍然只看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教育?

  有的家长说:“家里就这一个孩子,也没有多少家务需要孩子做,孩子需要什么,只要能满足就会尽量满足,没有想得太多,更想不到妈妈病了他会无动于衷。”

  每个家庭就这一个孩子,父母甚至祖父母的视线都盯在这一个孩子身上。从孩子呱呱坠地之日开始,他的喜怒哀乐牵动着每位长辈的心。孩子病了,全家人围着孩子转,可是,他长大了,却不知道照顾别人。

  家长看到孩子不高兴了,就会动动脑筋,孩子为什么不高兴了?怎么让孩子高兴起来呀?孩子却不考虑家长。这与父母从小对孩子的要求有关。有的家长要求孩子,你只要好好学习,什么事都不用管,小孩的心眼是直的,不让他管他就不管。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家庭教育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学校教育也很难发挥作用。看看这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吧。

  几个借读生,上课不学习,考试交白卷,老师说什么都不听。老师们不甘心让他们如此荒废时光,便对他们说,这次家长会,把你们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都放到桌子上,让家长看一看你们学习的印迹。现在的家长们文化水平很高,你们付出了多少努力,家长们一看就明白。

  “老师,为什么?”

  “老师,你认为那么做有意义吗?”

  “老师,他们看了也没用。”

  “老师,他们知道我们不学习,没必要这么做!”

  这些学生维权意识很强,他们认为,老师就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家长还不管呢,老师更不能把我怎么样。

  另外,他们还认为,事事通知家长是老师无能的表现。

  上了高中的学生,只要是想调皮,每个人都有一套对付老师和家长的办法。

  这些唯我独尊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跟着感觉混日子,一天天挥霍着自己的青春年华,等到有一天他们明白过来,一切都晚了。所以孩子再金贵,也不能惯他不分长幼,唯我独尊,不懂孝道,胡搅蛮缠。没有原则的孩子中心论,最终会害了孩子。

  孩子就是孩子,贪玩儿是天性。但是,青春时光稍纵即逝,如果家里的空气都被他控制了,父母的教育要看他高兴不高兴来实施,家庭教育就会名存实亡。

  现在的孩子确实很金贵,升学压力委实不小,父母怜惜孩子,也是人之常情,吃穿用度以孩子为中心也无可厚非。但是,没有原则的孩子中心论,最终会害了孩子。所以,孩子越金贵越要重视对孩子的全面培养,并且要从小抓起。

  教子心经

  ● 有的孩子,智商没有问题,但是由于贪玩、懒散,逃避管理,甚至与学校的制度纪律叫板。他年龄小不懂事,如果家长不从小严格要求,而是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跟着自己无知的感觉混日子,一天天挥霍着自己的青春年华,等到有一天他明白过来,一切都晚了。

  ● 孩子小时候,两代人围着孩子转,本无可厚非。但是,大人只看孩子的脸色行事,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就会误导孩子。长大之后,他只会以自我为中心,考虑不到别人的感受。有人说,90后的孩子给人的整体印象就是自我,这完全是过分溺爱的结果。

  ● 家长们应该引以为戒,不要等到自己管不了再依赖学校。家长都管不了的孩子,即使用最好的专家实施最好的教育方式,也未必能够发挥作用。

  状元宝典:感激老师的指导,父母把孩子当大人

  ——2010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齐肇楠(总分675)

  齐肇楠很认可老师的教导,她觉得老师们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在做人方面给了她很多的指引。老师给她感触最深的是,他们是自己迷茫前路上的一盏明灯,他们是指路人。高中三年有很多迷茫和沮丧的时刻,尤其是成绩起伏很大的时候,老师的指引和辅导特别重要。

  她的父母则认为:“学习上,我们谈不上给她多少帮助,因为自己的方式可能不适合孩子。我们作为家长,孩子到了初中以后,就不要把她当孩子,而要把她当做独立的大人,用自己的行动说明什么是‘尊重、信任、自由’,这才是父母要做的。”

别把“聪明”挂在嘴上,这会误了孩子

“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学习”,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有的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就这样说,孩子也沾沾自喜。

  家长们不知道,对过分贪玩的孩子而言,这句话的负面影响相当大。

  高一的王帅是个活跃分子,刚入学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同学,看上去很机灵,但是上课随心所欲,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自习课上,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什么事都能沾上他。他的初中同学对班主任讲:“他上课不捣乱就不错了。在初中的时候,他都是一边上课一边投纸条。他很聪明,不听也能学会。”

  他的班主任郝老师对他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他能够沉下心来用于学习的时间太少了,初中的基础知识也支离破碎。一旦遇到了知识盲点,他不是积极补救而是找借口,经常用同一句话搪塞老师,“初中没学过”。如果谁夸他聪明,他就沾沾自喜,格外高兴。

  他没有写作业的习惯,考试成绩一般,老师们找他谈话,他总是说:“这些我都会,就是没考好。”

  老师们认为,如果能够改变他的不良习惯,将他的“聪明才智”用到学习上来,他肯定会大有长进。

  老师特别负责任,把他叫到办公室,看着他写作业,结果发现,即使是当天讲的内容,他也只能做对50%。分析原因,许多错误都是对定义定理的不求甚解造成的。

  老师用激将法,沉着脸一字一句地说:“我认为你不聪明。聪明的孩子做事都会找捷径,而目前考入理想的大学,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条捷径。你却不知道利用高考这个大好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我看来,这是不明智的表现。

  “要知道,学生要想证明自己的实力,要靠成绩说话!你就不敢去和杨朔比,你害怕天天学习赶不上人家会丢面子,所以你宁可不学。其实,你就是学也很难取得杨朔那样的成绩,不信你试试!”

  老师的激将法和全体老师的苦口婆心,再加上家长的通力合作,终于把他拉上了学习的轨道。但最终他高考的成绩与那些自始至终都扎扎实实的同学相比,还是差了很多。他自己也是悔之莫及。

  这还是好的,老师们没有枉费心机。但是,还有很多孩子,上到高中已是铁板一块,雷打不动。这些孩子对待任何事情都是浅尝辄止,甚至根本不尝,即便是对老师苦口婆心的谈话,也无不如此。“聪明”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小聪明!

  有时,我们不得不慨叹,到了高中,对某些学生而言,教育真的不是万能的,更多的时候是看孩子的定力,以及父母教育的影响力。

  从小到大形成的习惯,高中三年再不改变,高考必然失败。试想,在高考的跑道上参赛的,有多少是基础扎实、习惯优良、性格坚定、一丝不苟的高才生?一个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左摇右晃,走走停停,怎么能取胜呢!

  多少孩子从小就很聪明,最终却放弃了学习;多少孩子在自我解嘲:不是咱学不会,就是不想学。多少家长慨叹: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学习。

  聪明一旦变成了“小聪明”,在高中阶段便很难取得好成绩。很多孩子在初中成绩很优秀,人也很“聪明”,可高中就一落千丈,这内在是有原因的。

  高中的知识深广度骤增,起初不懂、不会是正常的。可是,“小聪明”的孩子没有请教别人的习惯,没有刻苦钻研的毅力,相反,却因强烈的虚荣心而放不下架子,不懂不会也不问。他已被“聪明”所累,不肯暴露自己学习中的困难。他宁可承认自己就是不想学习,也不愿意丢掉“聪明”这一美名!

  可是这些“聪明”的孩子不会甘于寂寞,如果找不到展示自己正面能力的好办法,他就会从负面引起大家的注意,因为他要保住“聪明”这一美誉。即便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他也要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要让老师知道,“他确实很聪明”。

  当这些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交流的时候,老师常常会说:“这孩子本来很聪明,就是不学习。”听到这话,这些孩子特别高兴,心里丝毫没有忏悔的意思。

  有时,跟家长、老师三方会谈之后,他也会立大志、表决心,然而,不久家长就会发现,三分钟热度过后,他又恢复了原状。因为他丢掉的东西太多了,高中的课程不是说赶就能赶上的。当他真正投入进去发现困难重重之后,便选择了放弃。

  坚强的意志是在一节课又一节课,一道难题接着另一道难题中历练出来的。这种孩子抱着自以为的“聪明”,放弃了一次次的磨砺,丧失了塑造坚强意志品质的机会。而高考的大门要历经三年时间才会敞开,三年之中,多少人在狂奔,他被落在后面是很正常的。

  更可悲的是,这些“特别聪明”的孩子,有时候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根本听不进别人的劝导,不良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丝毫不肯改变。这些孩子背着“聪明”的美誉,却在选拔性考试中失利。所以,我认为,“聪明”二字有时候真的很误人。

作为老师,同时又是一个学生的家长,我经常提醒身边的家长,绝不能让“聪明”误了孩子,要防患于未然。

  对自己的孩子在这个方面的教育,老师一向非常谨慎。

  记得她的孩子在三年级的时候换了数学老师,孩子做作业应付了事,数学成绩也不像以前那么好了。家长会上,老师特意找到新老师了解情况。新老师非常负责任,观察很细致,教育很及时。

  老师说:“我给他讲,你爸爸是博士,都快40岁的人了,还那么努力,你应该向你爸爸学习!你很聪明,总是忙这忙那,完不成作业。被老师查到了,就急急忙忙地补。写作业要的是一个思维过程,临时突击有什么意义?”

  爸爸是博士,连新老师都知道了。不比学习比爸爸,这虽然是针对儿童的玩笑话,但也非常可怕。特别是当师听到老师说“你很聪明,总是忙这忙那,完不成作业,被老师查到了,就急急忙忙地补”的时候,更是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孩子从小学就不知道自己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写作业要靠临时突击,他的所谓聪明都用到这里来了!

  放学后,孩子和往常一样来到妈妈的办公室。妈妈早已准备好了他爱吃的点心。饥饿会影响人的心情,同样的谈话内容在孩子饥饿的时候进行,不易接受,相反,孩子吃好了心情就会截然不同。

  回家的路上,妈妈问他:“你认为新老师怎么样?”

  挺好。

  好在哪?

  认真、负责。我们班奥数得奖的最多。

  和爸爸相比呢?

  怎么比呀?

  让你爸爸教你们班奥数,换掉新老师。

  我爸会吗?

  也是!那你说新老师是不是很厉害?

  是。

  你爸是博士,他之所以能成为博士,就是因为懂得尊重老师并虚心听取老师的教导,在老师的指导下养成了认真学习的好习惯,可不是耍小聪明换来的。你爸是博士,但他教不了你奥数,那么,数学课听谁的?

  听新老师的。

  新老师说你聪明,妈妈反对。第一,你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记不住,还叫聪明?聪明的突出表现是什么?是记性好。你的记性好吗?第二,聪明的学生都知道学习是自己最重要的工作,重要的工作就要认真完成,只有把重要的工作做完了,才会考虑次要的事情。忙这忙那,忘记了正事,还叫聪明?第三,真正聪明的孩子,老师一说话就知道什么意思,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你知道吗?

  知道。

  老师希望你怎么样?

  希望我好好学习。

  妈妈和新老师有个约定,请老师观察你的表现,看你是不是真聪明。过一段时间,我们交换意见。第一,看你能不能记住老师的话,比如,留什么作业,什么时候交,做的质量怎么样。第二,能不能听懂老师讲的课,当堂的知识能不能当堂掌握。

  两周后,孩子提醒妈妈,你找新老师吧,看看我表现怎么样。

  孩子小时候,天真无邪,思想简单得就像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相反,等到孩子长大了,错误的认识根深蒂固,纠正起来就不容易了。这是家长们最应该引起注意的。

  在高中,有的学生就是因为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基础知识缺口太大,每当用到以前学过的知识时,就像听天书,跟不上课,失去信心,越落越远。

  如果孩子在小学期间老师留的什么作业都记不住,还给他冠以聪明的美誉,势必误了孩子。

  农村有句老话:“干活不看主,落个二百五。”虽然学生不是在为老师学,但是,上学不按老师的要求学习,老师留什么作业都记不住,课堂上讲的知识能记得住吗?学生对老师的要求置若罔闻,对老师讲的课程又能在乎多少?这种恶习一旦形成,贻害无穷。

  上学应付老师,也叫聪明?上学完不成作业,也叫聪明?上学跟不上课,也叫聪明?许多孩子就是误在了“聪明”二字上。家长千万别再把孩子“聪明”挂在嘴上!

  教子心经

  ● 在高考的跑道上参赛的,基础扎实、习惯优良、性格坚定、一丝不苟的高才生太多了,一个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左摇右晃,走走停停,很难取胜。

  ● 孩子小时候,天真无邪,思想简单得就像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相反,等到孩子长大了,错误的认识根深蒂固,改变就不会这么容易了。这是家长们最应该注意的。

  ● 真正聪明的孩子应该是懂道理的,如果上学不记作业,不做作业,不知道老师说话什么意思,也说他聪明,他只会忘乎所以,不学无术。有的孩子也许很机灵,但是一定要看他把机灵用在了什么地方,如果用错了地方就叫愚蠢。

  状元宝典:分数不是很重要,父母很放手

  ——2010年天津高考文科状元:刘笑语(总分672)

  刘笑语认为:“学习的目的不只是取得高分,这样的想法在我进入文科班之后越来越清晰。”进入高三后,海量的作业和频繁的考试让人疲于应付,如果只把眼睛放在“分”上,只是暂时的,不利于培养自己的能力意识。跳脱了“分”的禁锢,她在复习时更加注重体系的建立,总结出了自己的专题。

  在成长过程中,她从小父母就不怎么管她,对她的教育很“放手”,这也养成了她几乎所有的大事都自己做主的习惯。“父母特别尊重我的选择。我们三个一起商量事情,他们会提建议,但最后拿主意的还是我。”父母对她并非“不管”,而是非常“尊重”。家里的这种氛围,让她的性格更加独立。

给孩子一种意识,自信是美丽的

我们经常说,培养学生必须从“心”开始,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灵,乐观向上的精神,才能有健康的言行。

  站在讲台上,看着恰逢花季的学生,总感觉不同的学生听课的状态截然不同,对知识的渴望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别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有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它们会逐步地在孩子的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最终成为他个人的生活习惯,形成独特的性格。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可以引导孩子塑造良好的听课习惯,而好的听课习惯一旦形成,必定有利于提升孩子的品质。

  我认真观察过每一位学生。爱学习的学生,上课时心态平和、心境坦然;学习起来,专心致志、听说读写有条不紊;与老师、同学交流,表现得自信、自然、大方。

  不爱学习的学生,想方设法躲避老师的视线。一旦老师的目光移到他的身上,他就假装学习,一旦离开老师的视线就做小动作。为了不被老师发现,他不时地窥探老师。每次与老师的目光相遇,都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尤其是那些经常受到老师的关注,却仍然不能抓紧时间学习的同学,表现更不自然。

  他们知道,上课不学习、说闲话违反课堂纪律,必须逃开老师的视线,所以不得不偷偷摸摸、躲躲藏藏,他们想看老师在哪儿。身体不动眼球动,时间长了便成为一种标志性动作。而这种动作不磊落、不洒脱,即便下课后看到老师,也不能大大方方地讲话,总是给人一种不大气、不自信的感觉。

  当老师找他谈话时,他立正站立,两臂下垂,但头是低着的,两肩向前收,特别不自信,好像是从小练出来的,高中的老师们看在眼里,心里很不是滋味。

  自信来源于知识,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必须加强学习。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送孩子到学校来,就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学习成绩有高低之分,但是学习态度都应该是端正的,要知道上学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只要孩子把心思用在学习上,每天进步一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底蕴就会不断提升。

  学习态度端正的孩子,不会老师表演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无论智商多高,成绩如何,言行举止都会落落大方。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更会身心健康,气质良好,品行端庄。

  同事老师的女儿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好,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言谈举止中透着一种古典的美,但是,她的数学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天生不足。然而,在初中,数理化都是基础学科,中考都是要考的。老师多次请家教为她辅导,效果都不明显,但老师不急不躁,一直鼓励孩子,只要你认真学了,不要考虑结果,考多少分妈妈都高兴。所以,孩子一直坚持学习,虽然中考没能考入重点高中,但是上普通高中之后,她选择了自己擅长的美术专业,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美术专业的重点大学。提起数理化,她自己也经常自嘲,就是学不通,但是,她的自信心没有受到任何伤害,言行举止落落大方,气质高雅,这对她的一生都会有好处。

自信来源于知识,知识的掌握需要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良好气质的形成过程。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逆着老师的要求做事,表里不一、躲躲藏藏,最终会影响良好品德的形成。

  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人的智商有高低之分,但是良好的品德和气质是做人之本、立业之基,每个人都应该重视,不能成才也要成人。

  所以,当孩子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要给孩子灌输一种思想——教室就是学习的场所,有的同学理解得快,有的同学理解得慢,是正常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感到困难重重,也是正常的,否则,还要老师干什么?所以在学校就是要发展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只有敢于在能者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才能不断进步。

  上课认真听讲,不会就问,能学多少就学多少,只要尽了最大努力,就是好学生。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节课,只要每天都在学习,就会每天都有进步,即便有快有慢,也从不放弃,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每个人跨越一小步,社会就会前进一大步。让我们为全民素质的提高做出自己的努力吧!

  教子心经

  ● 学习能力有强弱之分,学习成绩有高低之分,但是,让孩子端正学习的态度是不难做到的。只要态度端正,知道学习,把全部心思用在学习上,哪怕每天进步一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知识底蕴就会不断提升,个人品质会不断提高。

  ● 当孩子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要给孩子灌输一种思想——教室就是学习的场所,有的同学理解得快,有的同学理解得慢,是正常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感到困难重重,也是正常的,只要你自己不抛弃不放弃,每天都会有进步,这种坚定的意志品质在别人看来就是美丽的。

  ● 自信来源于知识,知识的掌握需要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良好气质的形成过程,学习过程本身就是美丽的。要给孩子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管成绩如何,只要你在学习,没有人会轻视你,没有必要不自信。

  状元宝典:确立自己的坚定目标,家长老师眼中的自信者

  ——2010年河北高考文科状元:刘长佳(总分646)

  刘长佳一向优秀,很早就明确了考取北京大学的目标。他的目标是“要做最优秀的自己,杀入光华管理学院”。他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并且不盲目自信,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的安排学习,知识掌握得特别扎实。

  从小良好的家教使他学会了自理。妈妈对他的评价是:“不用扬鞭自奋蹄。”老师的评价是:“一位让老师放心、极有影响力的学生干部。”他从小喜欢看书,小学时就通读了除《红楼梦》外的四大名著,其中《水浒传》还是读的繁体字版本。他还很喜欢弹琴、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但为了高考,他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暂时压制了自己的一些爱好,不过时不时会放松一下。

肯定孩子的优点,是妈妈的责任

每个人付出了努力之后,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成人如此,孩子更是这样。孩子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父母的心情肯定是愉快的。把这种愉快的心情及时传递给孩子,孩子就会得到激励。因为,能为父母带来快乐是孩子最大的快乐,父母的肯定和鼓励是孩子继续奋斗的不竭动力。

  高三的学生寸阴寸金,但有的孩子仍坚持去网吧。以下是老师和一个学生的谈话记录,来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吧。

  “你为什么要去网吧?”

  “现实中,自己总是不如别人。到了那里,有最好的装备,可以选择最好的组合,我是他们的老大,指挥他们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任务完成之后,特有成就感。”

  “一般什么时候去?”

  “心情不好的时候。到那里可以随意杀人。最近去得少了,但是过一段时间必须去一次。”

  “你爸爸妈妈知道你去网吧吗?”

  “有时候能发现。”

  “他们是什么态度?”

  “不听他们的。每天就是好好学、好好学。太烦人!”

  “你好好学过吗?”

  “高一憋着一股劲要考学,每天的作业都能按时完成,晚上也学到很晚,高一下学期考得最好,班里第四。高二就不想学了,晚饭后就想睡觉,成绩开始下滑,现在一到家就犯困,吃点东西就睡觉。”

  “晚上不学习,父母不督促你吗?”

  “他们很晚才回来。”

  “在班里考第四的时候是什么感觉?父母说什么?”

  “说分数的时候挺高兴。他们应该很满意吧。”

  “他们没说什么吗?”

  “说了,就是好好学。”

  “你现在的目标是什么?”

  “没有。考成什么样算什么样吧。”

  “你身体好吗?”

  “挺好的,但精力不行。”

  “想上大学吗?”

  “想上好大学,但上不了。”

  “上课时,你不学习的时候都干什么?”

  “愣神,脑子一片空白,一打铃又醒了。”

  目前,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现象。父母的教育水平和孩子的成长速度不能同步的时候,在不经意间就改变了孩子的心情,甚至影响着孩子的发展。

  这个孩子的父母工作都很忙,虽然物质条件非常优越,一日三餐有阿姨打理,但是孩子一天到晚见不到父母。可以看得出孩子很失落。

  孩子曾经努力过、奋斗过,也取得过较好的成绩,但是,父母没有及时给孩子增添继续前进的动力。孩子得到的只是一个自我猜测的“应该很满意”和随意的回答“好好学”。

  父母的一句“好好学”没能变成孩子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无形中给了孩子一个“无所谓”的信号,孩子奋斗一段时间也许真的疲惫了。但是,如果能得到到父母的赏识与肯定,孩子可能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学习退步了,父母没有及时挖掘思想根源,孩子得到的仍然只是一个“好好学”。可见父母用在孩子教育上的心思是少之又少。

  在竞争激烈的高考面前,高一的孩子能在班上取得第四的成绩,说明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学校的表扬和鼓励替代不了父母的肯定和支持,如果妈妈非常看重孩子取得的成绩,并把内心的喜悦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他的付出给父母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孩子会更有成就感,成功的喜悦会冲走劳动的艰辛,学习就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能为父母带来快乐是孩子最大的快乐,妈妈不应该将快乐压在心底,而应该让孩子充分地体验和享受。唯有如此,他才能真正感受到奋斗的意义,才能为继续拼搏积蓄更大的动力。

  父母以事业为重,无可厚非。但我相信,在父母的心里,孩子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事业有成的父母不可能不重视孩子的生活与学习。但是,如何传递给孩子,如何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导向,需要用心,不能让孩子从父母那里错误地接收到一个无所谓的信号。

  90后的孩子自我意识较强,这是大众普遍的感受。父母要多考虑孩子的感受,并及时地肯定和表扬孩子。

  我非常欣赏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撰写的《孩子,你真棒!》一书中“一分钟母亲”的做法。她通过对孩子进行一分钟称赞来肯定孩子、激励孩子。

  她说:“如果哪个孩子做了让我特别高兴的事,我就会到他面前,搂着他,看着他的脸,对他说两件事:第一,我要具体地说出他做了什么;第二,我会清楚地告诉他那件事带给我怎样的感觉。然后我会沉默几秒钟,让他更深刻地体会我有多么开心。我注意到,对孩子进行称赞只需占用我一分钟,但是这给他们带来的良好的自我感觉却可以让他们受益终生。我们真正的诀窍是帮助孩子们树立‘做得更好’的信念。当他们做到更好的时候,你就会称赞他们,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而不是像我们大多数人那样忽视他们好的行为。”

  我们绝不能忽视孩子的成功,更不能无视孩子的努力,妈妈有责任及时地肯定孩子,用极大的热情为孩子祝贺,让他充分地体会到父母对他的关心和重视,从而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教子心经

  ● 孩子既然把取得的成绩告诉父母,就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学校的表扬和鼓励替代不了父母的肯定和支持,如果妈妈非常看重孩子取得的成绩,就应把内心的喜悦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他的付出给父母带来的快乐。这样的话,孩子会更有成就感,成功的喜悦会冲走劳动的艰辛,学习就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 如果孩子的学习状态稳定,学习成绩就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如果发现孩子退步特别快,父母应该及时找原因,如果孩子的成绩一再下滑,就会丧失信心。一旦发现课程越来越难,学习举步维艰的时候,他就会放弃,这是最可怕的。

  ● 90后的孩子自我意识较强,这是大众普遍的感受。父母要多考虑孩子的感受,多看到孩子优秀的一面,并及时地肯定和表扬孩子。

  状元宝典:心态要好,学会坦然、乐观和自信

  ——2010年陕西高考文科状元:王一卜(总分681)

  “学校和家庭哪个对于你的成长更重要?爸爸妈妈哪个对你帮助更大?”王一卜认为两个答案是并列的,没有轻重之分,重要的是在父母教导下,坦然自信。她的爸爸是一家企业的职工,妈妈是家庭主妇。爸爸每天早上上班,妈妈在家做饭,然后送她上学。爸爸是那种阳光型的幽默男人,会经常鼓励她,给她打气。而妈妈则很严厉,每当她取得好成绩时,就让她戒骄戒躁。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慈父严母的互补,从小给了她良好的教育。

我看“小男孩‘谎话连篇’愁坏家长”

孩子有很多类型。虚心的学生,对老师的用意心领神会,总是积极地去执行。越是自以为聪明的学生,越是不动脑筋,只爱动嘴。不老师提出什么要求,他都喜欢应付了事。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是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孩子若绕开阶梯自行攀登,定会走许多弯路。虚心的孩子大智若愚,踏踏实实做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作聪明的孩子,大脑用在了如何与老师讲条件、玩斗争、耍贫嘴上,长此以往,吃亏的还是自己。孩子小时候最信任家长,家长就应该教育孩子,要懂得用心品味老师对学生的爱,感受老师的无私与真情。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对抗最终会形成恶性循环。

  孩子在十二岁之前,只要家长有安排,都会按着家长的要求行事。因为他自己分辨能力不足,不懂得反抗,实际上也不知道怎么反抗,或者曾经抗议过,但人微言轻,无济于事。所以家长送到哪里,他就在哪里“学习”。

  但是,经过了几年的学习磨炼之后,这个过程迟早会让孩子感到很腻烦,失去兴趣,甚至不能容忍,到了这个时候,家长就快管不了了。他一旦有了反抗能力,经过尝试能够生效,就会得寸进尺。

  他不会考虑将来,只要反抗成功就是胜利。从此,他的精力就不会再集中在学习上,而是专心考虑如何应付家长。

  报载:“小男孩‘谎话连篇’愁坏家长”。

  小冬(化名)原本是个诚实的孩子,但是家长慢慢发现,小冬好像说谎“成瘾”。眼瞅着小冬就要小学毕业了,谎话是越来越多,成绩直线下滑,令家长束手无策。

  小冬的母亲女士告诉记者,为了让孩子稳扎稳打走上成才的道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她就给孩子定下了“规章制度”:每周一到周四,除完老师规定的作业外,还要做妈妈给留的作业,不经允许不能随便玩耍,只有周五到周日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女士说,在她和家人的严格要求下,小冬学习成绩非常好,基本上考试能保持在班级前三名。但小冬上五年级后,她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去年期末考试明明考了第七名,回来却说考了第三名,后来才得知孩子在撒谎。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只顾和同学一起疯玩儿,遇到老师检查作业,就谎称没带。“没带”次数多了,老师也产生了怀疑。为改变小冬的这个坏毛病,他们没少和孩子交流,却没丝毫起色,现在她和家人束手无策,不知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这绝不是个别现象。看看周边的孩子,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带着孩子赶场,一场一场地学,为了孩子什么都舍得,交学费、买学具、陪读,把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的。

  自己以为是在给孩子铺路,在尽父母之责,孩子只需按部就班地执行就好。可是孩子也是人,也有大脑,有思维,他的大脑也想发挥指挥作用。

  另外,孩子在各年龄段都会产生对不同事物的兴趣和爱好,如果他喜欢的总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试想,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按“规章制度”办事,不经允许不能随便玩耍,孩子的童年能快乐吗?

  “除完老师规定的作业外,还要做妈妈留的作业”,孩子能不腻烦吗?

  “一到四年级,能保持班级前三名”,不是兴趣所致而是逼出来的。孩子逆反了,“五年级之后成绩直线下滑”,很正常!

  家长已经禁锢了孩子的思想,如果上了中学,家长引领不了了,后续的学习更是举步维艰。好在孩子还在小学,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可能还来得及,不然孩子到了高中,步入成年,妈妈更管不了。

  以下是一个高中生的成长历程,看看这些孩子自始至终是怎么想的吧。

  小夏是高一新生,她不迟到,不早退,不违反校纪,班上的一切事务都参加,就是不学习。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老师有意接近她,聆听孩子的心声。

  小夏说:“从我记事开始就做妈妈留的作业。在小学,放学后,别的小朋友在外面玩,我在家里必须先完成妈妈留的作业,才可以写老师留的作业。小学三年级以前,每次大考,我都在前10名。到了四年级,我就是不想学了,从此成绩开始下滑。考得不好了,妈妈开始打我。

  “上初中后,他们辅导不了我,就给我请家教,但我就是不想学了。每次开家长会,他们看到我的成绩就打我,我也习惯了,干脆就让他们打。

  “我本来想,怎么也考不上高中,初中毕业就解放了,但是,他们逼着我上。后来我跟他们提条件,让我住校我才上。

  “现在好了,我自由了!”

  我问她,你感觉这样很好吗?

  她高兴地说:“好呀,只有月末我回家了,他们问起考试成绩的时候,或者开家长会的时候,他们才打我一次。当时难受一会儿,回到学校里我就可以忘掉他们,该怎么玩就怎么玩。”

  “难道你就真的不想学习了吗?”

  “我就是不学习,谁让他们小时候不让我睡觉,逼着我学习呢。如果当时他们不逼我,现在我会好好学习的。上小学,10点以前没有睡过觉,到了初中,12点以前没有睡过觉。”

  你妈妈学习吗?

  “她从来不看书。有时候她买来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书,也要让我看。本来应该是他们看了用来教育我的,他们都不看。

  “凭什么他们自己什么都不干,死死地盯着我?我白天上一天学,晚上还得写作业。电视,一眼都不能看,电脑,也不让动。大人多好呀!”

  这话听起来很幼稚。给她讲道理、做工作,她能理解,但是,在学习上仍然变化不大。

  后来,老师多次和她的家长沟通,孩子的情况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是,大好的青春时光已在这样的情绪之下流逝多半。

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学习好,但是引导孩子学习必须讲究方式方法,绝对不能过早地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甚至仇恨读书。因为学习打孩子,孩子会把愤怒转嫁到学习这件事上来。他们会因为痛恨你而痛恨书。孩子一旦和父母之间产生敌意,就会形成一种你越让我做什么我越不做,看你能把我怎么样的态势。

  我们的家长这样管的结果是不是还不如不管?你不管他的学习,最多是成绩不佳。现在,不但成绩不好,甚至连亲子关系都保不住了!做父母的要想很好地教育孩子,最好先加强自身的学习,讲究策略,而不能急于求成。

  因为孩子小,就控制孩子的行为,不让孩子玩,不让孩子睡觉,这种极端的做法只能让孩子走向反面。孩子小,打一巴掌,让他长点记性。可是孩子大了,自尊心强了,动手打孩子,会严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他在你的面前,如果连自尊都不要了,你还能怎么办?在高中生眼里,动手是无能的表现,一旦他看开了,就没效果了。

  我很同情这些孩子的遭遇,但是家庭教育是无法替代的,时间上的及时性、角色上的专一性是无法改变的。我要向类似的家长们说句心里话:教育孩子不能想当然,如果家长的弦上得过早过紧,也许能赢在起点,但未必能赢在终点。

  “凭什么他们自己什么都不干,死死地盯着我?”这话虽然幼稚,但却很有道理。

  “她从来不看书。有时候她买来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书,也要让我看,本来应该是他们看了用来教育我的,他们都不看。”你给了孩子这样的印象,孩子就不会乐于接受你的教诲。

  2007年河北省高考文科状元武桐最敬佩她的父亲。她说:“爸爸很了不起,教育方法非常独特。”有时候作业太多,写起来比较枯燥,父亲就允许她挑选自己喜欢的作业。考试不好的时候,父亲还乐呵呵地鼓励她:“这孩子就是聪明……”

  然而,这种表面上宽松的教育方式,却饱含着父亲的一片苦心——“其实是担心过于枯燥的作业,会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包括做题,父亲也劝武桐以享受的眼光来看待。“高高兴兴地做每一道题,通过做题看看出题者的水平,努力去享受学习的乐趣。”有兴趣,学习才能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与其监督孩子学习不如给孩子作个榜样。如果家长通过自身的学习创造一个学习型的家庭氛围,就不愁孩子不学习。教育孩子要从自身做起,行动比语言更响亮。

  家长要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少犯愁,就应了解一些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加强自身的学习,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做到心中有数。

  教子心经

  ● 父母希望孩子学习好,就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鼓励孩子学习,把孩子引入乐学的轨道。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没有限度地增加学习任务,就会把孩子逼到难以承受的地步,最后事与愿违,误了孩子。

  ● 引导孩子学习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因为学习打孩子,孩子会把愤怒转嫁到学习这件事上来,因为痛恨你所以痛恨书。这不仅不能弥补家长的人生遗憾,还会为孩子增加遗憾;不仅不能了却家长自己的心愿,还会伤害到正常的亲子关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与其监督孩子学习不如给孩子作个榜样。

  ● 家庭教育是无法替代的,时间上的及时性、角色上的专一性是无法改变的。教育孩子不能想当然,如果家长的弦上得过早过紧,也许能赢在起点,但未必能赢在终点。

挺聪明的孩子,在教室里混日子

如果说,小男孩“谎话连篇”与家长管得过死有关,那么,另一种情况恰恰相反,父母大撒把,只满足了孩子的吃穿用度,对孩子的学习放任不管。孩子回到家里经常见不到父母,也没人过问他的学习情况,从小不学习,也不会学习,不接受老师的教育,最后变成了教室里的局外人。可是家长偏偏要把孩子放在教室里,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煎熬。

  我送走了十届高三毕业生,每一届都有这样的学生,人坐在教室里,心不知道在哪里。十几岁的孩子,活力无限,不学习,就得进行其他活动,在课堂上,就叫调皮。单独谈话,请家长协商,根本无济于事。有时候他们甚至摆出一副“看你能把我怎么样”的架势。

  透视这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发现,有的是他不学,有的是他偶尔想学,但是,基础太差,根本学不会。设身处地地想,这些孩子真的很可怜。

  这是我和一个高二学生的对话,从中可以了解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

  “你为什么总是不听课?”

  “不想学。”

  “那为什么还上高中?”

  “他们让我上的!”

  “他们是谁?”

  “家长呗!”

  “家长知道你不学习吗?”

  “知道。”

  “你给他们说过你不想上学吗?”

  “说过。”

  “不上不行吗?”

  “不行。他们虚荣心特强,就是要我在高中待三年,只要熬到毕业就成。”

  “你父母是干什么工作的?”

  “路桥工程,他们顾不上我。”

  “你将来打算干什么?”

  “找机会挣钱。”

  “从哪方面着手?”

  “现在怎么知道,先混呗,混到时候再说。”

  “你有爷爷奶奶吗?”

  “有。”

  “你能否和他们聊一聊,如果他们能回到你这个年龄,他们会怎么生活?”

  “他们什么也不懂!老年痴呆!”

  “那你爸爸妈妈负担不轻呢!”

  “没问题,有的是钱,养着呗!”

  “你父母到爷爷奶奶这个年龄,你能这样养他们吗?”

  “他们自己的钱都花不完,哪用得着我!”

  ……

  “父母、爷爷奶奶”一概称“他们”,而且直说爷爷奶奶老年痴呆,一点感情都没有。

  “有的是钱,养着呗”,“他们自己的钱都花不完,哪用得着我”,从这些话可以看出,“钱”成了家庭生活的一切,有钱了,什么事都没有了。

  是天生的冷血,还是亲情的缺失?很值得思考。

  目前,他的家里并不缺钱,但他心里想的还是挣钱。并且是,“先混,将来找机会挣钱”。

这个学生,身上穿的都是名牌。手机、MP4,各种电子产品都是进口的。据说,家长为了让他按时上学,要什么给什么。每天只要按点儿来,按点儿走,不打架滋事就行。

  家长提出的要求有多高,孩子努力的程度就有多大,家长定的规矩是每天只要按点儿来,按点儿走,不打架滋事就行,孩子就完成到这个地步。由此可见,父母在孩子的心中有多大的影响力!

  可是仔细想一想,这是家长的初衷吗?

  这个孩子,不管上什么课,书桌上什么都没有,看看这个,瞅瞅哪个,实在没事干,就趴着,不老师怎么劝,雷打不动。从这个学生的身上,可以充分地感受到,学校教育无法填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再与他的家长交流,发现家长并不是像他理解的那样,只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家长既然把他放到学校里来,就是指望他多学点知识,提高一些文化素养,可是孩子却产生了那样的错觉,并且导致了上述的结果,这就是孩子!家长没有办法。

  但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亲情,如果父母多陪陪孩子,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会比名牌服装、高档手机管用得多。父母经常和孩子在一起,把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一点点渗透给孩子,孩子就不会造成上述的错觉。

  经济时代,以事业为重无可厚非。但是,也应该重视对孩子的培养。一旦孩子成了断线的风筝,任何教育都会无能为力。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家庭越富裕,越希望自己的孩子专心读书。但是,如何把孩子的心留在教室里,是需要家长认真研究的问题。

  无独有偶,下面是一位高三的新班主任和一位单亲家庭孩子的部分谈话记录。

  “你为什么课上顶撞老师?”

  “他故意让我难堪。”

  “老师让你回答问题,就是让你难堪吗?”

  “他知道我不会,还让我回答。”

  “老师怎么知道你不会呢?”

  “他看到我睡觉就叫我。”

  “学校领导强调过,没有特殊情况,不允许睡觉,老师叫你是对的。”

  “我又没有捣乱!还想让我怎么样?”

  “既然来上学了,为什么不好好学习?”

  “学习有什么用,大学生还找不到工作呢!”

  “那为什么还要上高中?”

  “不是我要上的。”说话的口气特别硬,一脸不服气的样子,好像老师管他就是故意为难他。

  “在家里和长辈说话的时候,你不会这样吧?”

  “在家里我就不说话。”

  “想象一下,如果你爸爸就在跟前,你会用这样的口气老师说话吗?”

  “我不跟他说话。”一谈到爸爸,更加愤怒。

  ……

  父亲教育的缺失表现得淋漓尽致。说话没大没小,不讲礼貌,孩子发展到这种地步,简直太可惜了。

  我一直在想,如果孩子的家庭健全,父子之间、母子之间经常交流,孩子讲话能长幼不分吗?面对老师善意的说教,学生说话的口气能这么强硬吗?

  如果孩子每天回到家里,有父母的照顾,有可口的饭菜,能够及时发泄生活中的不如意,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就不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

我相信每个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需要付出,不管父母之间有多少不如意,既然培育了爱的果实,父母双方最起码也要陪伴孩子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家长的辛苦与付出,是孩子奋斗的动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客观地讲,目前我国的高中课程,涉及的知识颇多颇广,初高中之间的梯度也很大。作为人口大国,学生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学生要想取得优良的成绩,既要有良好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勇敢的吃苦精神;既要培养刻苦学习的兴趣,又要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作保障。如果孩子像一只孤雁,没有感情支持,没有理想支撑,没有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甚至老师的教育作对,高考注定要失败。如果孩子早已厌学,高中三年,实在难熬。

  来看看我与一个孩子的对话,看看他们有多么幼稚。

  “几个老师认为你的学习能力不错,为什么成绩这么差?”

  “没怎么学。”

  “为什么不学?”

  “爱玩、爱睡、爱说话。”

  “你们每天在一起,哪来那么多话,非要在课上说?”

  “一件小事就可以说半天。”

  “这么大了,还玩什么?”

  “网游,射击类。”

  “有意思吗?”

  “玩的时候有意思。问题是,现在懒得学,初一初二就玩,上初三的时候,狂学,考上了高中,想等到高三再狂学,但是学不会了。”

  “如果从现在开始狂学,还能赶上。”

  “太难了,赶不上。”

  “你试过吗?”

  “试过,听不懂,不知道讲的是什么。”

  “上课不说话就趴着睡觉,这怎么能听懂呢?”

  “没办法,上课听不懂,说话就挨批,不睡觉干吗?”

  “这样吧,从我这一科开始,从头学,从头问,我给你补,你看怎么样?”

  “不知道从哪儿问起。老师,你上课只要不叫我,肯定不给你捣乱。”

  “有没有想过,去选择一所职业学校,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样太浪费时间了。”

  “家长不让,怎么也得参加完高考再说。”

  多么幼稚!好像只要不捣乱,就是在给老师面子。上了高中,就要参加高考,这是家长们的共识。可是,他上课不听、下课不学,一天十几个小时与老师周旋,真不好过。

  高中那些不学习的孩子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他们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学习,又怕老师提问,干脆趴在桌子上假装睡觉。我不听课,但不捣乱,你也不要管我。这是这些高中生对付老师的最佳办法,可是,一天十节课,一周六天的时间,容易吗?很可怜!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都希望为孩子通过高考打造最美好的人生,可是孩子不学了,也不去寻找出路,就干耗着浪费生命。

  其实,天生我材必有用。今天的教育可谓百花齐放,职业教育、特色教育层出不穷。如果家长能认真分析孩子的个性,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让孩子能够尽早地学到一技之长,他的青春会更充实、生活会更自信、人生会更快乐。

  我曾经看到一则报道:就业市场存在“有人无岗,有岗无人”并存的问题。文章称,当前的用工需求主要集中在有一定技能的蓝领劳动者身上,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明显不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还是大量存在的。

  可是现在的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经济条件宽裕,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蓝领,孩子不学习,就在高中的教室里听天书。可是,高中毕业之后,还是要面对现实的。

  如果家长们真正了解孩子,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让孩子自己做主,设计他理想的人生,这比在高中的教室里睡大觉要好得多。毕竟,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成功的路不止一条。

  青春短暂,学习的最佳时机是有限的,希望家长不要等到孩子高考失败,再重新选择出路,还是针对孩子的特点,早作打算为好。

  教子心经

  ●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亲情。孩子每天回到家里,有父母的照顾,有可口的饭菜,这比名牌服装、高档手机要有价值得多。经济时代,父母以事业为重无可厚非。但是,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培养孩子是父母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 青春短暂,学习的最佳时机是有限的,如果孩子在高中的教室里睡大觉,就不如早作打算,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能够尽早地学到一技之长。这样,他的青春会更充实、生活会更自信、人生会更快乐。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成功的路不止一条。等到孩子高考失败,再重新选择出路,会白白浪费孩子的青春。

  ● 每个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需要付出,不管父母之间有多少不如意,既然培育了爱的果实,父母双方最起码也要陪伴孩子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家长的辛苦与付出,是孩子奋斗的动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如果孩子像一只孤雁,没有感情支持,没有理想支撑,没有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甚至敌对老师的教育,将来如何立足社会!

熟能生巧,虚假的学习没好结果

高中的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上文提到的这些混日子的学生,无论如何都无法在高考中获胜,迎接他们的将是一个难看的结果。在我们这里,每年高考成绩下发后,不难看到,高的650分以上有几个,低的200多分也有不少,真是天壤之别。付出多少努力,就会得到多少回报,这是真的。但是,有的家长很疑惑,自己的孩子小时候也挺聪明,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也不是上述谈到的那种极端状况,孩子努力,家长重视,为什么高考成绩还是不理想呢?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高中,客观地分析高考。

  在高中,要想在考场上获胜,知识和能力必须过硬。老师们经常把高中的学习分成四个阶段:一是理解,二是记忆,三是应用,四是创造。理解了才能记住,记住了才能应用,反过来,用的次数越多,理解得越透彻,记忆就越深刻。熟能生巧,创造性思维都是在反复的思考中产生的。

  这个“理解”过程,老师是主导,睿智的老师使学生理解得更到位,更便于记忆和应用。而深入的记忆、反复的应用需要一个艰辛的劳动过程,这时,学生是主体,正是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过程把他们分成了不同的层次。

  许多学生,从开学之日起,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进,知识与能力像滚雪球一样丰厚起来,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创造性思维。一些善学的学生,虽然理解起来很吃力,但是他会强迫自己先记住,硬着头皮用,用得多了,慢慢就理解了,掌握了。可是一些“机灵”的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对,一放就忘,一考就错。他们蜻蜓点水,只停留在“学会了”这个层面上,缺乏反复训练的过程,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孤立的,不能综合运用、灵活运用,更不会创造性地应用。

  而高考中的许多题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基础越牢靠,思维越活跃,方法越巧妙,需要的时间越短。虽然高考没有因为解题方法不同给予不同的分值,但是由于烦琐的办法会使考生浪费宝贵的时间,减少了处理其他问题的时间,所以,这一点也是对考生的一种分辨。而一个一个的解题技巧就是从大量的练习中得来的。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所下的工夫息息相关。

  相反,有的学生虽然天资聪颖,理解起来比别人快,但是,他一旦理解了就万事大吉,该记的不记,该练的不练,随心所欲,甚至懒于动笔,不写作业。这也是造成成绩低下的原因。

  有专家称,有些知识的掌握必须忘掉七次,没有忘掉再记的重复,再聪明的人,学得快,忘得更快,知识很难为己所用。

  那么,在此期间,如果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能够做哪些事情呢?首先,让孩子与老师保持高度一致。因为在目前的教学体制下,高中的老师应对高考是最专业的,所以家长要经常提醒孩子:“老师最希望你们出成绩,老师就是你们的阶梯,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有问题及时请教老师,绝对没错。”其次,家长们要针对高中的学习特点和孩子的性格特点,对症下药,让孩子善学、乐学,真正地把握高中时光。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学生把工夫下到了,就会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希望将来想上高中的孩子早一点知道,不同的学习习惯必然导致不同的高考分数,高中的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做好心理准备,不要荒废了大好时光。

  有的学生上完高中之后发出这样的慨叹:“高一觉得还行,但是听懂了就不想动笔写了;到了高二,书面表达能力和写字的速度跟不上,课程越紧,感觉越吃力;到了高三,发现阅读能力也不够用了,综合性的大题,读了一遍又一遍,根本找不到突破口。”

  这是实话,但是,多少老师每天都强调“手不离笔,笔不离纸”,手就是你的键盘,是你的打印机、显示器,只有动手,才能发挥CPU的聪明才智,但是他不听呀!

这些学生,学过的知识不用,很快就会还给老师。到了总复习阶段,大脑就像被黑客攻击过的知识碎片,看着其他同学与老师平等交流,有问有答,他却不知所云。虽然高三也下了不少工夫,但最终的高考成绩和他的智商却不匹配,所以,高中三年,容不得一时半会儿的虚假。

  而上一节中提到的那类学生,在高三的模拟考试中,看着其他同学奋笔疾书,自己却什么都不会,按说应该非常苦恼,但是,他们早就把分数置诸脑后了,考多少都无所谓,在考场上该怎么玩就怎么玩,一会儿喝点水,一会儿闹点动静。精力有余,不答卷,必然得做些事情。笔会掉,草稿纸会掉,卷子、橡皮、直尺总有一件物品掉下来帮他消磨时光。

  但是读书十二载,家长不会同意孩子不参加高考,必须按部就班地上学。只是他们心不在焉,别人在紧张地备战高考,他们却“紧张”地喝水、玩笔、说话、愣神、睡觉。

  老师再教他怎么应对考试,根本无济于事,再做思想工作,也是刀枪不入。

  而学生既是班级的六十分之一,又是家庭的百分之百。许多老师恨自己没有分身术,无法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家长看不到,这些孩子在家长都不管的情况下,面对老师的管教是多么逆反。即使老师们抱着对他负责的态度进行教育,也很难挽回败局。

  这些孩子一旦走向社会,很快就会想到老师的好,会回来看望老师,甚至追悔莫及,然而时光不能倒流,青春不会再来。但愿有一天,他们成为家长,不要让他们的孩子步其后尘。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有他们的责任,但愿他们不会成为那块短板。哪一个行业,都需要懂道理、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素质公民,但愿我们的高中毕业生都能名至实归。

  教子心经

  ●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高中老师应对高考是最专业的,所以家长要经常提醒孩子:“老师最希望你们出成绩,老师就是你们的阶梯,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有问题及时请教老师,绝对没错。”其次,家长们应针对高中的学习特点和孩子的性格特点,对症下药,让孩子善学、乐学,真正地把握高中时光。在此过程中,只要学生把工夫下到了,就会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 学习习惯直接决定着孩子的高考分数,而学习习惯是在紧张有序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高中的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父母要把孩子送到高中,亲子双方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要荒废了大好时光。

  ● 孩子就是孩子,在家长都不管的情况下,老师再管,他也会非常逆反。所以,不管孩子多么让父母失望,父母也不能让孩子感觉你已经放弃了对他的希望,这样也许学校的教育还能发挥一些作用。

盲目维权,付出了孩子发展的代价

我很清楚,个别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不当体罚以及教育的乱收费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广大教师的形象,对家长、学生、教师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不良影响。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本无可厚非,但是,家长偏听偏信,处处维权也不一定是好事。

  有一个农村小男孩,是父亲从叔伯兄弟家过继过来的独苗。在他的大脑里,就没有规矩这个词,更不知道什么是纪律,经常以上厕所为由离开课堂。一次,班主任强调,下课先去厕所,上课期间不许去厕所。他想去又不敢去,回到家里就向家长告状。第二天,妈妈找到学校,大吵大闹说:“人和人有差异,我的孩子就是不一样,老师管天管地,不能管孩子去厕所。”后来,这个孩子长大了,成了远近闻名的不孝子。

  现在是独生子女时代,有的家长维权意识更强,最怕孩子在学校受委屈。老师们亲眼看到,有位家长因为孩子的期中考试成绩少算了几分,就找到班主任,言辞激烈,要求立即修正,停止影响孩子的情绪。这么在乎分数的父女,高考也没有考出好成绩。

  一位女生利用周末时间把头发烫得怪怪的,看上去和中学生的年龄相去甚远。周一全校升旗仪式已经开始了,她姗姗来迟。虽然穿着校服,但门卫怎么看她也不像在校生,便让她等到升旗仪式结束再请班主任来领。这个孩子竟然用电话通知妈妈,并拨打110报警。有其女必有其母,妈妈更凶,当面谴责学校限制孩子张扬个性。

  这个孩子毕业后,学校是管不着了。她频繁出入迪厅,妈妈管不了,也没再打扰110,这都是她咎由自取。

  小孩子的人生观审美观尚在形成期,有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本来,青少年处于生长期,是新陈代谢的最佳期,他们的头发、皮肤是最有光泽、最漂亮的,过分的修饰反而破坏了自然美。他们不懂得舞台效果和日常生活是两码事。有的孩子,看了电视就要模仿。可是,父母应该明辨是非,什么事该支持,什么事该阻止,不能总是由着孩子的性子来。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的校规校纪也是本着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原则制定的,在纪律的范围之内,学生有着广阔的自由空间。有的家长,自己的孩子触犯了校纪,就与校规校纪叫板,这并非明智之举,对孩子也没有好处。没有哪所学校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健康成长,没有哪所学校故意刁难自己的学生。

  相反,有的家长就很聪明,遇到事情,能够把影响降到最低。

  邓超同学上高一的时候,数学老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精力旺盛,热情很高,但是缺乏经验,没能得到学生的肯定。有的同学上课起哄,有的家长请求校长换人。但有一位妈妈没有对老师说三道四,而是耐心地给孩子讲:“老师已经上完了四年大学,人家的知识肯定够你们学的。再说了,老师年轻,精力旺盛,工作热情,只要你们好好学,人家一定能教好。高中那点儿知识对人家是小意思,不管别人怎么样,你一定要尊重老师,好好跟着人家学习。再说了,你是班长,还是老师的助手呢,一定要在班上带个好头。”

听了妈妈的教诲,邓超在数学课上的表现非常好,认真听讲,积极完成作业,课下经常给同桌和前后桌做工作。他说:“其实老师讲得很好,你只要认真听,听进去了,就能真正体会到。”邓超为稳定数学课的秩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高一阶段班级的稳定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并且,他的数学成绩一直在提高。

  有的家长认为,我把孩子放这儿了,是交了学费的,孩子对老师不满意,家长就应该支持,自己认为老师越老越有经验,就对年轻老师存在成见。家长的这种心理传递给孩子,除了让孩子带着挑剔的眼光上课之外,没有什么好处,孩子全神贯注地上课,还不一定能学会呢,何况三心二意。

  邓超的妈妈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班级稳定,孩子才能心静。天天盼着换老师,如果学校做不到,受影响的还是学生。

  明智的家长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知道孩子的心理作用非常重要。如果能让孩子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只要学生用心,自己想学好,就一定能够学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不能改变环境就先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创造条件,发展自己,才是明智的选择。

  邓超毕业十年了,提起这件事,他仍然说,老师课讲得很好,就是太年轻,镇不住学生。捣乱的那些,都是本来就不想学的。

  老师从乡中调入县中,从县中调入省会一所私立中学,从私立中学又调入国办中学,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一直随迁。老师的女儿从小学到初中,一连换了四所学校。每到一所新学校,老师就给孩子讲,妈妈把你送到学校,就是为了让你学知识、长见识,跟谁学呢?是跟老师学,跟同学学,哪个老师身上都有你一辈子学不完的知识,一个老师,就带你几年,必须好好学。

  老师的孩子学习特别虚心,从来不会挑剔老师,学习成绩也特别优秀。中考中,她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省重点中学,但从不主动在别人面前提这事。

  目前,地方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影响教师形象的案例时有发生,所以,有的家长维权这根弦绷得很紧。但这有的时候是应该的,有的时候却没有必要。建议家长,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能以影响孩子的发展为代价,更不能今天帮助孩子维权,明天因为孩子为自己维权。如果那样,就太可悲了。

  教子心经

  ● 个别学校出现的个别不良现象,不能代表整个教育领域。学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场所,不会刻意地针对某一个学生,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无可厚非,但是,家长偏听偏信,处处讲究维权,对孩子未必有利。

  ●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明智的家长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知道孩子的心理作用非常重要。遇事能够发挥稳定作用,让孩子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只有学生用心学,外因才能通过内因发挥作用。

惯子如害子,懒惰是学习的大敌

上了高中的学生,只要用心向学,平时考试及格应该不是问题。但是,班上总有一些学生各科成绩都不及格。老师找他们单独谈话,水泼不进,针扎不透,无论如何,就是不学习。

  有的家长误以为,孩子成绩不好是学习时间不够造成的,所以千方百计为孩子节省时间,不让孩子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孩子在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别的事情又不做,就没有了快乐的源泉,无所事事,闷闷不乐。

  旁观者清。我与班上成绩优秀的学生座谈,问他们:“你们认为他们来到学校却不学习,原因是什么?”

  “他们从思想上就不想学,也学不下去。”

  “他们太懒,就愿意玩儿。”

  “他们一玩儿,什么都不想。”

  “他们不珍惜家长的用心,不知道回报。”

  “他们不知道老师管他是为他好。”

  “其实有时候,他们也想好好学,但是他们自己管不住自己。”

  在家长座谈会上,我又拿同样的问题问家长的看法。家长回答最多的是:

  “懒散,玩一会儿是一会儿。”

  “爱看电视,不爱写作业。”

  “散漫,没有紧迫感,不知道抓紧。”

  从中得出结论,“懒”是成绩不好的重要原因,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懒”从何来?

  都是同龄人,为什么有的就勤快,有的就懒?他们自己管不住自己,可是又不让父母管,拒绝老师管,这是怎么形成的呢?

  为什么有的孩子就不是这样的呢?

  有个邻居添了个女孩。妈妈休完产假后,孩子由祖父母、外祖父母轮流照顾,宠得很。孩子长得很可人,但现在三周岁了,水不端到嘴边哄着就不喝,饭来了,想吃就张嘴,不想吃,小嘴巴紧绷着,不管姥姥举多长时间,全然不顾。

  姥姥姥爷从来没有不高兴的时候,每天就是看孩子高兴不高兴。孩子只要小嘴一撅,大人就得哄着,孩子从来不用看大人的脸色。

  孩子尚小,情有可原。可是,我们现在的高中生,有多少是这样娇惯着长大的?

  有人比较中国和美国在育婴过程中的不同。

  在美国的托儿所里,只要孩子双手能抱住奶瓶,阿姨就不会为他举着。她们认为,只要他想喝,就会自己想办法把奶送到嘴里,不管经历多少次失败,最终都能学会,如果阿姨代劳,就是在剥夺小孩子成长的机会。

  我们的孩子,舍得吗?

  与多子女时代的孩子相比,现在的孩子太宝贵了!致使“亲”和“爱”代替了教育。

  常言道,“惯子如害子”。在孩子小时候,天天宝宝贝贝地娇惯。一旦发现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却仍然不能分担一点家务的时候,尤其是自己的身体出现了问题,上高中的孩子都视而不见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的教育是多么的失败。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肢体的怠惰会导致思想上的懒惰,思想上的懒惰甚至会导致对什么都无所谓。

  上面提到的学生,就是对什么都无所谓造成的。没有进取心,没有竞争意识,没有拼搏精神。所以这种被“亲”和“爱”包围着的教育,最终对不起的不是自己,而是孩子的一生!

许多人抱怨,孩子成年了,一点眼力见儿都没有,甚至看不出眉高眼低。试想,从小到大,有人让他看过吗?他关心过父母为什么高兴,为什么不高兴吗?他想过怎么做大人会高兴,怎么做大人会不高兴吗?

  从小就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大家都看他的脸色行事,等他长大了,也只会以自己为中心,不会为别人着想。许多学生对待学习也是这样,我不高兴学就不学,我不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我高兴就行了。我来到学校,老师就是为我服务的,我学与不学,老师不能强迫。

  所以,当家长、老师因为他的学习着急的时候,他反而非常逆反。你越着急,他越逆反!多少孩子的中学时代就是在叛逆中度过的啊,家长们应该引以为戒。

  虽然爱孩子是自发自愿的,怎么做都不过分,但是,一定要提防孩子滋生懒惰思想,养成懒惰的习性。如果家长们能够看到教室里的孩子有多懒,不知是不是会考虑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语文课,课桌上摆的是地理书,数学课假装要学政治。只要老师不到他跟前单独提示,他就好好坐着。如果老师过来,他就借口不想学这一科。其实,他就是在桌子上放一本书,几乎一天都不动。对于那些经常考试不及格的孩子,家长要翻翻他的书,看有没有学习的迹象。

  这些学生,大脑根本不在课堂上,老师讲的课也进不到他们的耳朵中去。即便老师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也只蹦两个字:“不会。”不耐烦的心理溢于言表。有同学提示,他都觉得多余。如果老师问多了,他反而不高兴了。

  课下单独谈话,他更是一言不发。他不希望老师关注他,只要每天到点坐在那儿,到点离开即可,就是那种“闭上眼睛就睡,张开嘴巴就喝”的状态。

  每次开家长会,老师们都会特意与这些学生的家长进行交流,寻找孩子的坏习惯形成的根源,探索解决的办法。在此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在家里什么都不做,也不让说。人只有通过做最有意义的事,才能变成有用的人。孩子也一样,培养一个什么都不做的孩子,孩子不一定有幸福感。

  正值青春年少,对什么都无动于衷,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就这样荒废了,实在可惜!

  做老师的很难看得下去。所以在课余时间,老师们经常寻找机会接近这些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效果甚微。小学和初中的底子太差,根本就不会学习,家长们不惜高额的借读费把孩子送到高中,但是九年来形成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他拒绝改变。

  劳动教育的缺乏,导致了90后的孩子劳动意识的淡漠,什么都不用做,导致了什么都不用想。不做不想,什么都不会,就形成了习惯,学习也不例外。

  在学校里,老师们都有同感,手勤的学生心也勤,学习好的孩子劳动也积极。同样是做值日,勤快的学生做得既快又干净,懒惰的学生笨手笨脚,拖拖拉拉,耗费了时间,也做不好。

  可是不学习不干活他快乐吗?相反,他整天闷闷不乐。他干什么都不情愿,干什么都委屈。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改变懒惰的习惯呢?

  懒惰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可能一下子改变,学校的力量更是微不足道。解铃还须系铃人,家长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如果家长还是以“只要好好学习,什么都不用管”来迁就他,他永远不会真正如你所愿。

  在美国,许多中学实行了学分制,修满学分就能取得毕业证,时间不限。如果学生不想上学,可以先休学,外出打工,想上学了,再继续学习。

  我国的中学教育目前不是这个样子,但是,却存在一些大胆开放的家长。看看下面这位父亲是如何培养儿子的吧。

  孩子上初三了,仍然不知道抓紧时间。爸爸曾多次从教室的窗外观察孩子的上课情况,并苦口婆心地劝说,但无济于事。中考过后,爸爸与孩子商量:“你长大了,也长本事了,既然觉得读书意义不大,就不要读了,自己想办法谋生吧。就选自己喜欢的事做,只要能养活自己就行。”

  孩子去工地做过小工,去理发店做过学徒,和同学一起练过地摊。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爸爸多次有意无意地去看孩子,请孩子吃顿饭,让孩子去看看上大学的表哥。

  有时候看孩子很累,或者工资不能兑现,爸爸就给予孩子极大的安慰,并告诉孩子:“爸爸知道你很累,因为爸爸也是这样过来的,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好好干吧!”

  有时候,爸爸也会说:“你现在还小呢,趁着年轻,学什么都来得及,只要肯动脑筋。”

  一年过去了,又到了暑假,孩子突然回来央求爸爸,一定要想办法为他找一所高中,他要读书,要考大学,并保证一定好好学习。

  整个暑期,孩子找出初三用过的所有资料,一头扎进书堆。

作为旁听生,他来到了一个高一班级。看上去,他比其他孩子懂事得多,上课精力特别集中,老师的每一句话都不肯放过。

  下课后,他经常缠住老师问问题,虽然有时候问的问题很幼稚,但是,老师们喜欢学生刨根问底,总是给他极大的鼓励。

  大课间,他经常去老师的办公室,为老师们换水、打扫卫生,有机会就老师们探讨问题,得到了全体老师的好评,班主任也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期中期末考试,其他同学考完之后就万事大吉,而他,主动帮各科老师统分、整理试卷,借此机会,及时解决自己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不等老师在课堂上讲卷,他已经达到考后100分了。

  他从不放过一点知识漏洞,只要是不明白的,总要一问到底。可以明显地看出,他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大有非把失去的时光找回来不可的态势。

  老师们对这个孩子珍爱有加,单独辅导已是家常便饭。上高三后,他学习起来更是废寝忘食。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有人说,“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这句话在此得到了验证。

  我想,父亲大胆的决定和适时的引导,让孩子懂得了珍惜。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领会了爸爸的良苦用心,怎能不倍加努力呢?

  目前,不学习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不懂得珍惜,不珍惜青春年华,不珍惜学习的机会。他自己想学了,晚一年的时间也没有关系,浪子回头金不换,从头再来而已,大器晚成者大有人在。我之所以敬佩这位父亲,是因为目前敢于这样做的父亲太少了。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效率才能提高。孩子学习也是一样。口口声声谈学习未必是好事。换换脑筋效果不一定差。所以,孩子上了一天课之后,回到家里,家长最好不要把学习的事挂在嘴边,应该安排一些家务劳动给孩子做,分散一下孩子的注意力,实际上,劳动才是智慧的源泉。

  有人说,“吃馋了,闲懒了”,手懒心更懒,剥夺孩子劳动的权利,就会剥夺孩子对幸福的体验,最终会害了孩子。

  生活中的懒汉很难成为一名积极的学子,如果家长把读书当做唯一要务,不但难以收获一名成功的学子,最可怕的是会让孩子变成一个文不成武不就的懒汉。

  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劳动,通过劳动体会自身存在的价值,孩子的生活会更充实,对克服懒惰的思想会有很大的好处。

  教子心经

  ● 有的家长误以为孩子成绩不好是学习时间不够造成的,所以千方百计为孩子节省时间,不让孩子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孩子在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别的事情又不做,没有快乐的源泉,无所事事,闷闷不乐。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肢体的怠惰会导致思想上的懒惰,思想上的懒惰甚至会导致对什么都无所谓。所以家长不能什么事都代劳,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效率才能提高。孩子学习也是一样。口口声声谈学习未必是好事。换换脑筋效果不一定差。所以,孩子上了一天课之后,回到家里,家长最好不要把学习的事挂在嘴边,应该安排一些家务劳动给孩子做,劳动才是智慧的源泉。

  状元宝典:学习懂规划,很自觉很好强

  ——2010年湖北高考理科状元:毛超(总分698)

  毛超学习很专注,不喜欢浪费时间做无用功。他会制订一个学习计划,在规定时间里高效率地把目标完成。与学习方法同样重要的是,他有自己的方法排解压力。他是复读生,压力很大,当情绪低落时,他喜欢与父母、老师和朋友谈心。此外,他很喜欢踢足球,常常通过在足球场上挥洒汗水来为自己解压。

  父母认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强。毛超从小学习就很自觉,从来不要大人操心,学习习惯很好,对学习有兴趣。他做什么事情都不认输,不甘人后。这种性格用在学习上,就显得特别坚持、执著、专注。

同样的学习要求,不同的结果

在同一间教室,同样的老师上课,提出同样的要求,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想法,采取不同的行动,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

  新生入学第一节课,老师要求学生放学以后把初中化学课本找出来,下一节课要用,在不同的班就有不同的反应。在实验班(快班),没有疑问,老师布置下去就行了;而在普通班(慢班)就不一样,老师话音刚落,就有学生高声喊叫:“上高中了还让我们找初中的课本干什么?”

  “我早扔了。”

  “老师,可以不找吗?”

  老师说:“为了做好初高中之间的衔接,大家想想办法,做到人手一册。”

  第二天,快班的学生都带齐了,上课得心应手,慢班的学生就有不带的。

  这看上去是一种现象,但实质上是一种习惯。

  前一种学生,经常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任务,尝到过甜头,做事不会讲条件。后一种同学,遇事总想偷懒、钻空子,爱讲条件,能推就推。不同的习惯,必然导致不同的结果。

  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成绩分化严重。许多孩子成绩差并不是智商问题,而是学不学的问题。学生有思想,有创新意识,敢于质疑,是好事。但是,对老师的要求,或打折扣,或提出反对意见,或不认真执行,对学习非常不利,因为这直接决定着他自己的用心程度。

  老师让学生找初中课本,意义非同一般。化学与语文、数学不同,学生从初三才开始接触。初三又是升学压力最大的一年,对化学的认识远远不够,相对于学生的阅历而言,高中化学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能将初高中的知识衔接在一起,学生的学习就会水到渠成,相反,如果学生找不对路子,将来的学习就会事倍功半。

  当时高中第一章讲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如果从初中熟悉的化学反应入手,按化学反应的四大基本类型进行分类,就会发现有一类反应不能纳入四大基本反应类型,进而表明这种分类方式的局限性,从而引出新的分类方法:氧化还原和非氧化还原。初中学过的所有化学反应要么是氧化还原,要么是非氧化还原,只要从定义出发,就可以对初中学过的所有化学反应一一进行判断,这样,既复习了初中学过的基本反应,这些基本反应又给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实实在在的反应面前,去认识新的概念——氧化还原和非氧化还原,对掌握概念的本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另外,学生拿着用过的课本,进一步挖掘知识的内涵,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建立新的概念,难度自然减轻。如果不看课本,学生仅凭记忆学习,没有视觉冲击,效果肯定不同。

  听话的学生,一边看课本,一边领会,不听话的学生,自己骗自己。一个班60多个人,一节课40分钟,无论如何,也不会有同样的效果。

  每一科都是如此。

  我自己是老师很清楚,每布置一项任务,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其中的意图往往是学生在执行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的。虚心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甚至老师一张口,对老师的用意便已经心领神会。越是自以为是的学生,越是不动脑筋,只动嘴不动脑,不老师提出什么要求,他都不假思索地进行质疑,之后也是应付了事。他自始至终都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就不会真正体会到那样做的好处,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第一种学生,即便不明白的时候,也会强迫自己先去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再认真品味。第二种学生,从小养成了做事讲条件的习惯,从骨子里,他就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所以,改变起来很困难。

  甚至每一届都会出现专门与老师对着干的学生,归根结底,还是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

  孙佳同学是个男孩子,课上课下对老师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会大打折扣,极力展示他的与众不同。他个性极强,我行我素,经常置学校纪律于不顾,结果全班58人参加高考,只有他的成绩不够建档线。

  在一次家访中,我特意了解了他的家庭背景和成长历程,期望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孙佳的父亲,兄弟姐妹很多,但在孙佳的同辈当中只有他一个男孩,于是,孙佳成了爷爷奶奶眼里的独苗,从小什么事都依着他,孩子犯了错误,爷爷奶奶总是护着,不允许父母责罚。

小时候,孩子经常无理取闹,和家长对着干。孩子上了初中,父母才发现,孩子的学习也令他们非常失望。有时候,母子之间、父子之间到了敌对的程度,但是,有爷爷奶奶护着,父亲不能动一根指头。

  在初中阶段,虽然就读名校,但是孙佳嫌班主任管得太紧,经常闹意见,毕业前班主任实在管不了了,他便开始进网吧,彻夜不归。

  虽然中考成绩很差,但他家有钱,有高额的择校费做助推剂,孙佳不费吹灰之力,步入了高中。

  有经济支持,不学习也能升学,这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生活上更是随心所欲。和家长发生冲突时,孩子比家长还凶,和妈妈叫板,妈妈只会哭。

  在学校,孙佳的维权意识也很强,经常在学生当中宣扬:

  “我交了择校费,学校就应该为我服务。”

  “老师是服务者,学生是服务对象。”

  “迟到早退是我自己的事,学不学也是我自己的事。”

  “我想学的时候自然会找老师,我不想学的时候,上课就是不听。”

  抱着这样的心态上学,把有限的聪明才智都用在了维权上,还有多少精力用于学习?考试成绩不好完全在意料之中。

  现在,在普通中学,这样的孩子似乎越来越多。像文章开头所述,老师提出要求,以前的学生很少提出异议,因为他们知道,老师这样做肯定有老师的道理。现在就不行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服务的对象,学校是服务的,老师是服务生,老师有要求,必须先讲清道理,否则我有权不做。

  可是,如果家长也这样认为,甚至有意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孩子不分青红皂白,经常和老师对着干,最后吃亏的还是学生。

  虽然教育界一直提倡因材施教,但是一个班六七十人,一个老师教两个班到四个班,甚至更多,一节课40分钟。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高考上线率压在老师的肩上,老师有多少精力去一一应对呢?

  最近,我看到了刘庚子的《革新中国教育十二策》,其中的第十一策——中小学改革六条建议的第一条是,“试行小班制,逐步推广。小学每班15~20人,初中每班20~25人,高中每班25~30人。推行快乐教育、人格教育。”

  若真能如此,是学生之幸、家长之幸、老师之幸,更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我们翘首以盼。

  就目前而言,我个人认为,老师的任务太重,对学生的正面干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切实需要,所以需要家长配合。

  好在大多数夫妻只有一个孩子,孩子从小养成的脾气禀性、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所以对孩子的培养,父母更具优势。应尽量从小抓起,适时关注,让孩子少走弯路。

  “育善在家,启智在师”,家长必须首先承担起“育善”的责任。“育善”失败,“启智”很难。

  孙佳的家长提到,孙佳在初中就不尊重老师,到高中后,情况越来越严重。我个人认为,对此家长要负主要责任。如果家长尊重老师、与老师密切配合,孩子不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家长首先应相信,老师都希望学生好。很少有哪个老师故意刁难学生。如果孩子看不惯老师,或者与老师对着干,家长一定要认真了解情况,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如果老师要求过严,家长要允许孩子倾诉,要认真聆听,老师关心他和对他负责的角度进行说服教育,培养感恩意识。如果任凭孩子与老师闹意见,孩子就没有多少心思用在学习上了。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能否亲其师,除了老师的人格魅力之外,家长的影响最为关键。孩子小时候最信任家长,家长就应该教育孩子,要懂得用心品味老师对学生的爱,感受老师的无私与真情。相反,孩子不相信自己的老师,对老师的要求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三心二意地执行,甚至讲条件不执行,在全日制教学的今天,学习就很难跟上进度了。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是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在学校里,有人拾级而上,有人绕开阶梯,自行攀登。前者大智若愚,踏踏实实做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后者自作聪明,把聪明的大脑用在了如何与老师讲条件、打折扣、耍贫嘴上,长此以往,吃亏的还是自己。

  这两种不同的性格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怎么形成的?如何改变?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子心经

  ● “育善在家,启智在师”,家长必须首先承担起“育善”的责任。“育善”失败,“启智”很难。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学校应逐步提高服务意识没有错,但是,学生是来学知识、学做人的,如果不管什么事都要自作主张,无视老师的要求,会违背上学的初衷。

  ●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能否亲其师,除了老师的人格魅力之外,家长的影响最为关键。孩子小时候最信任家长,家长就应该教育孩子,要懂得用心品味老师对学生的爱,感受老师的无私与真情。老师是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在学校里,绕开阶梯,自行攀登,定会走许多弯路。

明智的父亲,重在立榜样

身教代替言教,是最有效的家教。无为而治的家教,是最理想的家教。这里的“无为”实际上是“大为”——无须太多干涉孩子,只需要树立榜样。父母的主要任务是在外努力工作,为人正派有美德;敬业爱家,回家常与孩子交流,关心孩子,事事用行动说话。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也会加紧学习,不需要督促。孩子只要能够坐下来,静下心,学进去,定会发现知识的奥妙,产生对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枯燥的事情,越学越自信,越学越有成就感。一旦学习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就会非常省心。

  当今是经济社会,长期出门在外的父亲很多,孩子经常在看似完整实则缺损的家庭中生活。孩子小时候,夫妻感情默契,对孩子影响不大。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孩子会表现出叛逆的一面。

  同一件事,在母亲面前是一种表现,在父亲面前就会是另一种表现,如果两个人都在还会有第三种表现,这就是孩子。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家家不同,其中,父亲的做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表现。

  体贴的丈夫,如果能够理解妻子的不易,越是身在远方,就越是想方设法给予妻子极大的关心和支持,聆听妻子的倾诉,给予妻子最大的安慰。如果爸爸能让孩子感受到,在爸爸心目中妈妈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孩子对妈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爸爸的心情,孩子就不会故意调皮,故意让妈妈伤心。

  老师是一个择校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的学生,吃穿用度普遍比较讲究,但是,上课心神不定,放学到处游荡的学生较多。调查发现,其中有几个孩子是同病相怜,他们的家庭实质上已经名存实亡。看看调查的结果:

  孙皓的妈妈说:“他爸爸整天不着家,我天天在家给他伺候孩子。现在孩子大了,和他爸一样,不让我说话,我一说话,就说我唠叨。我不唠叨,咱们谁也别管谁。我有我的朋友,也需要交往,我的身体也需要保健,每周安排两次健身。孩子都这么大了,让他自己管自己吧,我给他的钱肯定够他花。”

  张铭的妈妈说:“从上初三开始,学校开家长会,孩子就不告诉我了。邻居问我为什么不去,我才知道。回来问孩子,他说我太胖,只会给他丢人,所以不让我去。”说着,眼泪掉下来了。

  “他说,他喜欢他爸,可是他的爸爸在铁路上施工,半年不回来一次,什么都不管。现在孩子放学也不回来,晚上也不见他学习,我一说话就嫌唠叨,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

  后来,由于这个孩子屡次违反校纪,屡教不改,学校要给予警告处分,并通知家长,这时候,父亲才露面了。老师和这位父亲深入交流后,父亲留下来和孩子一起生活,在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孩子每天按时上下学,晚上在家里写作业,生活特别规律。爸爸感觉孩子挺好的,外地的工作一直在催,自己不能总待在家里,所以,告别了老师和孩子,返回了工地。不到一个月,孩子又恢复原状了。

  见此情形,老师又给孩子的爸爸通电话。这位父亲言谈中透着诸多的无奈。他说,“孩子小时候特别聪明,上小学的时候,成绩很好,我当时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可是到初二,孩子越来越叛逆,母子俩到了敌对的地步,孩子根本不听她的。我常年在外,妈妈没办法了就给我打电话,我不管多忙都得先处理他们的事。对他的妈妈,我要求很低,只要照顾好孩子就行,现在她把工作都辞了,就剩这点儿事,她都做不好,很令人失望。”

  不幸的孩子,妈妈和爸爸各执一词,孩子尊重爸爸,但爸爸不在身边,孩子不听妈妈的话,妈妈每天都得照顾他。爸爸很无奈,妈妈很难做,孩子很委屈。

  但是,男主外,女主内,孩子优秀的家庭是很多的。一般情况是,如果孩子出现了问题,家庭一定有问题。这让老师想起上一届的李毅同学。

  李毅的爸爸是搞电力工程的,在全国各地建电厂。每次回家探亲,他都会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他的孩子每次大考都是年级第一,其他方面也相当优秀。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请他介绍经验。作为一个成功的父亲,他带着强烈的责任心,毫无保留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受到了其他家长的好评。

  他说:“孩子能有现在的成绩,应该归功于孩子的妈妈。我常年出门在外,孩子的日常生活全由妈妈照顾。不过,我就是人在外面,闲下来的时候,想得最多的还是这个孩子。孩子大了,有一段时间不见,相互之间的话题就少了,感情上就会疏远。你天天想着他,他能感觉到。我没事就给孩子通个电话,有空就回来。

  “男孩子,就得管,就得父亲管,当妈妈的虽然亲,有时候管不了。孩子就是孩子,‘恩情不如怕情大’。同一件事,我在家就没事,我不在家,他就给妈妈出难题,这怎么行呢?

  “后来,我给他立了个规矩,我在家的时候,你怎么着都行,妈妈有什么不对,都可以说,你心情不好的时候还可以冲我发脾气。但是,只要我不在家,你就得听妈妈的,对与不对都是为了你好。她是个女人,而且是你的妈妈,你一个大小伙子,回到家里,只有帮妈妈的分儿,没有挑毛病的分儿。如果我在外面打拼,你在学校不好好学习,你就对不起你妈,更对不起我。

  “我给他讲,一个男人,必须准备承担责任,肩上的担子太轻,说话就没有分量,可是,你只要想挑重担,就得先长本事。

  “这个孩子很有责任感,我不在家的时候,什么事都帮着妈妈干。学习上的事,他妈妈管不了,但是,孩子的一日三餐都搭配着做,也很不容易,互相体谅吧。”

  多么明智的父亲,他虽然不能经常在家,但是,对家庭关系已经进行了科学的定调,“一个男人,必须准备承担责任,在学校好好学习,在家里帮助妈妈”,有这样的前提条件,孩子能不优秀吗?何况,爸爸经常给孩子打电话,有时间就回家,妈妈和孩子都生活在幸福之中,相互之间还在乎朝朝暮暮吗?所以,父亲不在家,孩子也很幸福。

  可是孙皓和张明,他们的妈妈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怨气,为什么母子之间有那么多的摩擦,除了孩子的原因,妈妈的原因,也应该有爸爸的责任。

  一个人带孩子,对孩子的约束不可能面面俱到,有的孩子自制力很差,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就会增多。妈妈既要唱白脸,又要唱红脸,母子关系就会时好时坏。另外,父亲常年在外,家庭关系处理不好,对孩子对妈妈都会造成情感空洞,导致感情用事。

爸爸应该坚信,世上最真挚的爱莫过于母爱,母亲对孩子是无私的。如果父亲坚定地告诉孩子,尊重妈妈,接受妈妈的培养,不听妈妈的话早晚会吃亏,孩子就会认真考虑妈妈的建议。

  用心的父亲,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孩子,把孩子的思想和体能用在正事上来,孩子就不会经常给妈妈出难题。

  比如,孩子长高了,就要力所能及地减轻妈妈的体力劳动,帮妈妈擦地板、收拾厨间、倒垃圾、晾衣服,等等。

  孩子总是为妈妈着想,帮助妈妈做事,母子之间怎么会产生摩擦呢?孩子的精力是旺盛的,只要身心健康,没有内耗,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但不会耽误学习,还会促进孩子提高效率。

  明智的父亲还会经常把妈妈对孩子的肯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更感激妈妈。爸爸虽在外地,但经常交流,即使不谈学习,或者把学习放在最后过问,只要孩子聪明懂事,就不会甘心落后。

  感情是相互的,有如此用心的爸爸,妈妈也会教育孩子尊重爸爸,体谅爸爸的辛苦。孩子也会明白,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对得起父母。所谓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品和德是第一位的。只要孩子品德好,不愁学习不努力。

  相反,如果爸爸对妈妈的轻视和不满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来,那么,孩子对妈妈的轻视,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这与家长尊重老师的道理是一样的。要想让孩子尊重老师,紧跟老师学习,家长必须以身作则教导孩子尊重老师。如果家长对老师有一点不尊重的情绪,孩子对老师的态度就会大打折扣。

  由此,我想起了英国的教育家洛克三百多年前对于导师的精辟论述,当今社会同样需要借鉴:

  “被父母或别人轻视的人,你是不能希望你的儿子对他有一点点尊重的。假如你觉得他应该受到轻视,那你就是选错人了;假如你对他表示了一点点轻视,他是不会逃脱你儿子的轻视的。结果,无论导师本身具有多大价值,无论导师对于职务具有多大能力,但在儿童的心目中一切都完了,此后对他也不会再有任何好处了。”(傅任敢译)

  对孩子而言,出门在外的爸爸如何对待与其朝夕相处的妈妈很重要。假如爸爸对妈妈表示了一点点轻视,那她便不会逃脱儿子的轻视。结果,在孩子的心目中一切都完了。

  所以,要让孩子把聪明用在正事上,父亲的作用不容忽视。夫妻双方对孩子的培养应该成为家庭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孩子的成长期,容不得一时半会儿的疏忽。聪明的孩子,更需要明智的爸爸用心把握。

  但是,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妈妈为了孩子的成长能够做一位高明的母亲,孩子给她的回报,可能会出乎意料。

  我们可以通过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同父异母弟弟马克出的一本半自传小说——《从内罗毕到深圳》来看看奥巴马的母亲是一位多么伟大的妈妈。

  马克在书中透露,父亲老奥巴马曾殴打过他和妈妈,他不记得父亲做过什么好事。马克心中的家庭暴力狂,却在奥巴马总统母亲那里成了一位“好父亲”。

  还在奥巴马幼年时,父亲就抛弃了他们母子,但母亲并没有心存积怨,让奥巴马去仇恨这个父亲;相反,奥巴马的母亲竭尽所能,在儿子的心中描绘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好父亲形象。所有的男孩要成长,都要向他的父亲学习。身在单亲家庭的奥巴马,正因为心中存有对父亲的美好想象,所以生活中不“缺”父亲。可以说奥巴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母亲的教育。

  如果妈妈们能够修养自身,用自己的宽容和智慧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孩子也许可以更健康地成长。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无论是妈妈还是爸爸,只要有一个人真正为孩子着想,对孩子负责,孩子就会受益终生。

  教子心经

  ● 同一件事,孩子在母亲面前是一种表现,在父亲面前就会是另一种表现,如果两个人都在还会有第三种表现,这就是孩子。体贴的父亲,如果能够理解妈妈的不易,在意妈妈的感受,给予妈妈关心和支持,孩子故意调皮的行为就会有所收敛。

  ● 如果孩子能为妈妈着想,帮助妈妈做事,母子之间就会减少摩擦。孩子的精力是旺盛的,只要身心健康,没有内耗,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但不会耽误学习,还会促进孩子提高效率。因为“他越是关心别人,他的心就越是开朗和聪明”。

  ● 丈夫轻视妻子,不懂事的儿子就会轻视妈妈,对儿子对妈妈都没有任何好处。丈夫尊重妻子,妻子会更自信,自信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不竭动力。自信的妈妈最终会成为教子成功的妈妈,这个父亲才是成功的父亲。

  状元宝典:心态淡定不计得失,父子彼此信任

  ——2010年重庆高考理科状元:刘子源(总分696)

  “心态一定要好,不要过多计较得失。”刘子源最大的优点就是淡定,不会计较一次成与败。例如高三期间的一次考试中,他最拿手的数学只得了一百零几分。拿到成绩时,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很快就不把这次成绩当回事了。

  亲子关系上,父亲把他当成好朋友,彼此信任。“我相信我的儿子,他需要我帮助时,会告诉我。”正是父亲与儿子之间的那份信任和默契,让他们无话不谈。高考前夕,儿子突然说有点累,父子俩就跑到动物园去闲逛,只是闲聊,没谈学习,半天下来,刘子源的精神状态又饱满如初。

  作为“状元爸爸”,他的父亲说出了秘诀:首先,家庭氛围要和睦,即使家长喜欢打麻将、喝酒,也不能在孩子在家时进行;其次,家长和孩子之间一定要平等对话,做朋友;第三,对孩子的事情不要过分干涉,特别是感情问题,不要武断打压;第四,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经常聊天散步挺好。

多一分感恩,多一分力量

 从孩子懂事起,我就特别注意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孩子不记得他小时候两边的亲人们多么爱他,也不知道长辈们是怎么呵护他成长的。妈妈,有责任一点一滴地将这些告诉孩子,一来教育孩子不能忘记长辈的恩情,要重视亲情,尊重长辈,知恩图报;二来,孩子心中的亲人越多,幸福指数就会越高。如果他懂得尊重长辈,孝敬长辈,长辈会更喜欢他、欣赏他。他得到的掌声越多,表现就越优秀,因为他站在了被欣赏的舞台上,所以,更自信,更快乐。

  我记得,儿子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调皮了。到了期末,经过考试评先,然后放假,孩子一反往常放假时的喜悦,灰溜溜地回来了。因为,他尝到了上学以来第一次没有被评为“三好学生”的滋味。他知道,表哥表姐们都很优秀,春节相聚,大家都要相互交流的。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却一句话都没有说。经过几天的思考,我决定向老人求助。很快就要回老家过春节,一家三口已经一个学期没有回过老家了,祖孙相见一定备感亲切,如果能借助爷爷的威信,效果一定不错。

  出行前,我在电话里向爷爷介绍了孩子近期的表现,也谈了自己的想法。老人就是老人,有求必应,过程和结果都比我想象的好很多。

  七天长假,祖孙二人一起打牌,一起去村委会值班,一起看鱼池,一起爬山。虽然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两人谈了些什么,但是,开学后,孩子不再故意调皮了,学习更用心了,写字更工整了。正是由于孩子从小对爷爷的感恩和尊重,爷爷的教育才会发挥很好的作用。同样的问题,换一个人处理,效果就会不同。

  孩子13岁时,我患肌纤维质炎,大姨过来帮助料理家务。由于大姨家的哥哥姐姐都在重点大学和重点中学,孩子们小时候在家长会上颁发的“教子有方”奖状一直在大姨家的相框中保存,孩子特别崇拜大姨,大姨也总能抓住机会和孩子交流。

  一次,孩子放学后来到厨房主动帮大姨干活,就听大姨小声跟他说:“你妈身体不好,你也长高了,以后,到家里多干些力气活,上楼的时候帮妈妈多提些东西,这样才是孝顺的孩子。”

  就这一句话,孩子记在了心里,只要和我一起上楼,总要拎上所有的东西。实在拿不了了,就加快步伐,再回来接一趟。

  每个假期,孩子都要到姥姥家、奶奶家、阿姨家住上几天,每次回来之后都有进步,可以感觉到孩子更懂事了,更体谅父母了,更爱劳动了。

  孩子心目中敬重的人越多,给他帮助的人就会越多,他受教育的机会也越多。如果孩子与父母之间发生了误会,每个亲人都可以帮助排解。

  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给我们讲“传喜不传忧”,意思是说,对自己的孩子,在谈到自己的亲人时,高兴的事多说,偶然的不愉快不说,唯有如此,孩子们才能被更多的亲情所包围。这样的孩子才是幸福的,家族才会兴旺。这应该成为家族文化。传喜不传忧,讲讲孩子小时候被亲人们呵护着成长的故事,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加深孩子与长辈们之间的感情,同时,孩子也会沉浸在幸福之中。让孩子生长在爱的享受与付出的良性循环之中,他的精神家园会更美好。

  我喜欢孩子,珍爱友情。我也经常和孩子谈到叔叔阿姨们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的无私、仁爱和睿智。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欣赏每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从而学会了尊重,懂得了向他们学习。叔叔阿姨们也一直关心着孩子的成长,长辈们的欣赏和鼓励是孩子奋斗的不懈动力。

  我也经常给孩子讲,老师教过那么多学生,想不比较都很难。老师对学生说教,都是希望学生更优秀,学生应该珍惜。“好为人师”,是老师的职业特点造成的,其中也体现着老师的职业道德。做老师的,都想扬学生所长,补学生所短。如果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接受老师的教育,会受益无穷。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相信,感恩之心是孩子快乐的源泉,不论何时何地,多一分感恩,就会多一分力量。相反,如果孩子从小到大都不懂得感恩,就很容易陷入僵局。

  张威是一个个性十足、我行我素的孩子。他的父母都在大学任教,他上高中的时候,父母分别评上了教授和副教授,可谓事业有成。可是,孩子上初中的时候成绩就开始下滑,父母都以工作为重,没有太多的时间在细微之处照顾孩子。另外,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的观点是,自己从农村考入大学,没有让父母操心,靠的是自己的本事,如果孩子自己争气,也不用大人费心。所以,他们一直坚持让孩子自由发展。

  可是,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优越,上进的动力不足,每天和同学们在一起吃饭、唱歌、上网,玩得不亦乐乎。父母有时也提醒孩子,考学靠自己,考上什么样的学校就上什么学校,不要后悔。最后,按张威的中考成绩,只能上普通高中。本来父母没有多想,孩子也没有提任何要求,高中开学报到,一切正常。但是,上学后孩子发现,初中的许多同学,有的靠自己的成绩,有的靠父母出的择校费都步入了省重点中学,而他却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上学的心气一下子全没了。可是父母有言在先,他很难张口。他每天闷闷不乐,开始和那些没有考上高中的孩子联系,和他们在一起玩可以找到自信。从此,他晚上去歌厅、网吧,白天昏昏欲睡。老师找他谈话,他心里极不平衡,认为自己只不过是没考好才来到这里,对老师的关心不但不感激,反而表现出极大的逆反心理。

  后来,因为他问题频发,老师不得不与家长联系。家长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他转学。可是,从普通中学转入重点中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学期后,家长告诉老师,不转了。之后,孩子一句话都不和父母讲,老师找他谈话也一言不发。老师认为,这个时候,如果让孩子最尊敬的亲属出面,让孩子充分释放一下不愉快的心情,借第三者之口缓解亲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可是当老师把这个建议提供给妈妈的时候,妈妈犯难了,因为找不到这样一个人,孩子谁都不服。

  老师问:“他的爷爷奶奶呢?”

  “都在农村,他不会听他们的。”

  “姥姥姥爷呢?”

  “他们叫不到跟前去。”

  “那么,叔叔姨姨呢?”

  “别提了。”

  总之,在直系和旁系血亲之中,除了妈妈爸爸之外,找不到孩子尊敬的对象,没有人能帮上忙。高中三年,张威就在和父母的较量中混日子。

  我一直在想,每个人都应该是有根的,虽然孩子是独生子女,但是,周边还是会有亲人的。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都是宝贵的财富。不管这些亲人有多大年纪,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孩子毕竟是两个家庭的后代,长辈们肯定都疼爱这个孩子,如果妈妈经常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大家多么亲他宠他,并且把长辈的奋斗史讲给孩子听,孩子就会敬重他们,关键时刻就可以发挥作用。在高中这个特殊的时段,父母和孩子已经成为矛盾的对立面,第三人的出现,可以把亲情重新连接在一起。记得,老师的儿子和妈妈叫板,母子二人各执己见。姥姥说:“你小时候得病了,只要你一哭,妈妈准哭,急得姥爷舅舅姨妈都围着你转。现在大了,怎么还让妈妈着急呢?这世界上,就是妈妈,不肯把儿子带到错路上去!”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来讲就有不同的分量,尤其是孩子敬重的人。如果一家三口成了一个孤立的细胞,孩子也会很孤单。也许将来孩子会明白过来,但是浪费的时光不会再回来。

  独生子女时代到来之后,孩子周边的亲人越来越少了。妈妈要有博爱之心,用爱心激发爱心,用亲情传递亲情,给孩子营造一个爱的世界。多一分亲情就会多一分力量,感恩教育需要父母完成。

  教子心经

  ● 孩子心中的亲人越多,幸福指数就会越高,他懂得尊重长辈、孝敬长辈,长辈会更喜欢他、欣赏他,他得到的掌声越多,个人表现就会更优秀,因为他站在了被欣赏的舞台上,心情愉快,自信心强。这种付出和收获的过程,就是幸福的传递过程。

  ● 孩子心目中敬重的人越多,给他帮助的人就会越多,他受教育的机会也越多。哪怕孩子与父母之间发生了误会,也有人帮助排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得到来自多方面的关心与帮助。经常给孩子讲一讲他的成长故事,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加深亲人之间的感情。

  ● 孩子的心目中存有亲情和感激,生活是幸福的。让孩子生长在爱的享受与付出的轮回之中,他的精神家园会更美好。

  ● 让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尊重长辈,敬重长辈,孩子的亲人越多,幸福指数越高。

兰老师的经验,借养花来教子

兰老师出身教育世家,对学校教育有独到的见解,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深受历届学生的尊敬。但是,对儿子的成长,她的指导却很不及时。

  她的儿子很聪明,但是上初中后,玩心不减,考试成绩一直不理想。于是,兰老师开始重视对儿子的管理。

  妈妈身为老师,深知简单的说教很难解决问题,所以她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精心设计了一个心理教程。虽然只有40天,但收效极佳。下面是她跟我分析的情况。

  儿子从小就喜欢养小动物,由于没有时间管理,就改为养花。花布满了兰老师家的各个角落,也给了兰老师很多启发。

  兰老师买来三棵百合的幼苗,分别种在三个造型精美、做工精致的小花盆里。大家共同期待着幼苗一天天长大,每天早上都要看一看是否长出了嫩芽。每天下午放学后,妈妈都要和孩子一起看看是否需要浇水,浇水的时候也总是小心翼翼,生怕碰折了叶子。妈妈对花的珍爱,堪比孩子。

  一个月过去了,其中一棵长出了花骨朵。

  “终于要开花了!”孩子特别兴奋。

  又过了两天,一朵浅粉的百合含苞待放。

  又过了两天,另一棵乳黄色的百合也吐出了花蕊。鲜花盛开,大家都过来观赏,闻一闻它的香气,赏一赏它的芳容。

  然而第三棵没有一点开花的迹象,仔细观察,顶端不再长叶芽,露出来的一点儿花骨朵又萎缩了。

  “妈妈,它不开花,扔了算了!”

  “再等等吧!”

  又过了两天,花一直没开,妈妈也一直没扔。

  “妈妈,还放着它干什么呀?占着地方!”

  “它只是一棵花,不开花,就扔掉,妈妈就会伤心的,如果它是妈妈养了十几年的儿子呢?”

  孩子陷入了沉思……

  “我们同样给它浇水、施肥,它就是不开花!你不喜欢它,妈妈也一样!

  “这棵花是令人失望,扔了也不可惜。不过它让妈妈联想到自己的学生,有时候,妈妈为了他们,都顾不上管你,可是有的学生就是不理解,他们不懂得时间的宝贵,不懂得珍爱自己,如果等他们成人之后,发现自己和这棵花一样一事无成,对自己、对家庭、对老师、对社会无以回报,会不会后悔呀?

  “儿子,你的老师们和妈妈一样,都在关注着你的成长,老师对学生没有亲疏之分,只是有些学生的表现让老师很欣慰,老师就会表现得很高兴;有些学生的表现让老师很失望,老师在纠正的过程中学生不理解,老师难免会不高兴。其实,这也正是老师强烈责任心的表现。

  “老师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学生,老师也希望学生有所回报,而这种回报,在学生时期,就是好好学习,走向社会之后,就是有能力孝敬父母,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老师的价值就是成就学生,学生的成绩就是对老师的回报。

  “越是不好好学习的学生,老师付出的劳动越多,因为老师深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他们不愿意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在义务教育普及的时代,连中学都上不好的人,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学生的父母把孩子从襁褓中一点点养大,不指望得到回报是不可能的。只是父母舍不得给孩子制造太大的压力而已!但是,如果孩子自己不思进取,心里没有父母,不考虑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草木有什么不同?

  “所以,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感恩之心,社会和家庭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就应该认真学习,学知识,学做人。只有坚定学习的信念,才能抵制不良诱惑的干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充实自己,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回报父母,将来回报社会。

  “百合,汲取着养料,沐浴着阳光,却一朵花也不开,最终会被丢弃;学生,衣食无忧,享受着优良的教育资源,却不学无术,将来会被同学们落下。

  “儿子,初中是人生的黄金期,明年你就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不我待,妈妈就看你的表现了。”

  妈妈语重心长,儿子句句用心聆听。再加上这段时间以来,兰老师时时刻刻用花提醒他,外松内紧,一点一滴地影响孩子,孩子学习的主动性逐渐增强,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

  现在的孩子,只要用心,初中的知识没有学不会的,做老师的妈妈管好了自己的孩子,就会有精力培养更多的孩子。

  兰老师教育学生善于研究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教育儿子也不进行简单的说教,而是精心设计心理教程,触动孩子的心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教子心经

  ● 妈妈要让孩子知道,老师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学生,老师也希望学生有所回报。这种回报,在学生时期,就是好好学习;走向社会之后,就是成功的人生,比如孝敬父母、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老师的价值就是成就学生,学生的成绩就是对老师的回报。

  ● 妈妈要让孩子明白,因为老师深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所以,把自己的责任看得很重,才会苦口婆心地要求学生好好学习。对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付出的心血越多,学生应该懂得感恩,学生理老师,才会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 妈妈要让孩子认识到,父母把孩子从襁褓中一点点养大,不指望得到回报是不可能的。只是父母舍不得给孩子制造太大的压力而已!所以,孩子都应该有感恩之心,社会和家庭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就应该认真学习,学知识,学做人,将来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回报父母,将来回报社会。

特省心的孩子,其实不用管

教育孩子,不是每天附着孩子的耳朵讲大道理,也不是出了问题才去解决。定时定点作息是家庭环境稳定和家庭气氛融洽的必要保障,父子亲情是孩子最有力的精神支柱。

  有人说,要做成一件事,哪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但是,要败坏一件事,只要破坏一个环节就行。在孩子的成长期,一日三餐是最重要的一环。

  在省会,我对学生的早餐问题做过一个调查,有30%的学生早餐是在路边解决的。

  同学在教委工作,女儿在省会重点中学,所在年级近两千人,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次相遇,我都要向他请教育女方略,但是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这个孩子特让人省心,我从来没有管过她。”

  确实如此,他从来不给孩子制造学习压力。但是,在生活上,他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孩子。2004年我们去郊县学习,会后大家一同回宾馆,他却匆匆忙忙地往外走。

  我问他:“这么晚了你去哪儿?”

  他回答说:“周末了,答应陪孩子一起玩的,两个人肯定在家等着我呢。”

  次年暑假,会场设在郊外,中午只有两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大家都是在食堂吃快餐,然后回宿舍休息,可他一散会骑着电动车就往家走。

  他说:“孩子自己在家呢,妈妈中午不回来。这放假了,也没多少时间陪孩子,每天三顿饭的时间必须保证。”

  同学聚会,只要他来晚了,准是因为孩子。

  他说:“学习上的事我很少过问,她也不让管,天天就是给人家做做饭聊聊天,这个孩子特让人省心。”

  这就是他说的“特省心”!

  一日三餐,按时按点,无论自己在哪里、干什么,心里总是装着孩子。他不提孩子的学习,但无时无刻不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对于处在中学时期的孩子,还有什么比进家有父母的温情,有可口的饭菜,有放松的环境更可贵的吗?

  无独有偶,我的一位做医生的同学,儿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某重点中学。几年前,我带朋友找他看病,他约在早上七点。我很惊讶,问他:“你早上不吃饭了?”

  他说:“我们家早上六点一刻准时开饭,孩子上初中了,早饭可不能马虎!”

  慈父之情溢于言表!他作为主刀医师,在手术台前往往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可为了让孩子吃好早饭,自己也按着中学生的作息时间开始新的一天,多少父亲能够做到!

  早餐可以说是父母给孩子的一个信号。一日之计在于晨,如果孩子起床就可以吃到爸爸亲手准备的早餐,那他从中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一顿早餐,其中饱含的亲情和期望不是只言片语能够传递的,对孩子会产生很大影响。

  可惜的是,多少孩子得不到这样的养育,多少孩子一日三餐见不到父母!

  一日三餐形式简单,但意义深厚。一日三餐给家庭教育提供了最好的时间和空间。一日三餐都和孩子在一起,“代沟”从何而来?

  我的同事老师的女儿,中考成绩全校第一、全市第九。他每次谈及女儿总是津津乐道,她聪明、活泼、自信、好强。

  他说:“学习上的事,我们很少管她。她本身特要强,每个老师教的学习方法她都会用到极致。数学老师教了她如何对知识进行归类,她能用到很多科目上来;英语老师说假期最好把下学期的生词背一背,她不仅把所有的英语生词全部背过了,还把语文要求默写的语段全部默写了。老师留的作业在学校就完成了,回到家里就是自己总结,看自选的参考书。

  “但是一日三餐是基本保障,这是全家人共同交流的最好时间。在我们家,吃饭前后开起玩笑来,没大没小,尤其是父女之间,每天都要斗智斗勇,孩子经常给你爆出笑料,我被她捉弄的时候多了!”

孩子上高中后,为了能让孩子继续享受这种愉快的家庭生活,他们不让孩子住学校宿舍,而是在学校附近租房子。虽然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他宁愿起早贪黑。

  为了孩子身体健康,他们每天晚上都要和孩子一起散散步,玩一些健身器材,讲讲笑话,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

  孩子这样的生活,既单纯又幸福,这种温暖与亲情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替代的。父母天天和孩子在一起,无话不谈,孩子便不知道什么是陌生感,什么叫代沟。

  孩子没有后顾之忧,心理健康,思想纯粹,有旺盛的精力,再加上学校的正确引导,他怎么会不好好学习呢?

  有的父母平时和孩子见面的机会很少,出了问题也不从自身找原因。记得一个学生逃学进网吧,妈妈管不了。老师问学生,你爸爸呢?学生说,不知道,每天晚上我睡觉的时候他还没回来,早上我走的时候他还没起呢!

  这样的家庭生活,还谈什么家庭教育?孩子再聪明也得耽误了。况且教育孩子并非照顾好他们的饮食起居那么简单,什么时候教育孩子,怎么教育,谈什么,都需要考虑。如果孩子每天都见不到家长,家庭教育从何谈起?没有一个强大的家庭后盾做保障,甚至一日三餐都不能保证,孩子怎能学好?

  孩子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在学校要面对来自同学、老师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交流和指导。一日三餐正是和孩子交流的大好时机。孩子未必每天都需要父母的帮助,可是一旦他需要的时候见不到你,就会造成情感上的缺失。情绪不好的时候得不到排解,和同学或老师发生了摩擦不知道如何处理,他什么也不说,家长什么也不知道,日积月累,一旦影响了学习,这一段的知识就会出现断层,时间一拖,跟不上课程,影响到自信心,厌学情绪随之而来。

  经常听家长抱怨,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学习。这不全怪孩子,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有问题产生的相关原因。许多学生学习不好,不是智商问题,而是情商问题。

  用心的父母感觉孩子特省心,因为父母和孩子心心相印,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最好的滋养。只要孩子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父母就会感到很省心。

  管是为了不管,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是孩子教育中的辩证法。

  父母应把对孩子的培养真正放在首位,并且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不管自己在哪里工作,不管工作有多辛苦,不管时间多么紧张,养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这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事情,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有人说,天下没有难教的孩子,但一定要注意,这里说的是“孩子”。青枝发嫩芽的时候很容易造型,一旦枝繁叶茂,就没那么容易。“孩子”时期不抓紧,必然导致“很难教”。

  教育学家说:“一个好父亲胜过一百位校长。”我钦佩这些好父亲,孩子在他们手里既省心又优秀,这是家庭的幸福,更是社会之福!

  但愿更多的孩子能成为父母眼里省心的孩子。

  教子心经

  ● 一日三餐,按时按点,无论自己在哪里,干什么,心里总是装着孩子。无须总提孩子的学习和成绩,这会让孩子心烦,默默地关怀与支持,温情地陪伴,胜过任何说教。

  ● 孩子的教育,不是每天附着耳朵讲大道理,不是出了问题才去解决。定时定点的作息是家庭环境稳定和家庭气氛融洽的必要保障,这其中所饱含的父子亲情是孩子最有力的精神支柱。

  ● 家长抱怨孩子不爱学习,其实这不能全怪孩子。学习不好不全是智商的原因,也有情商原因。用心的父母感觉孩子特省心,因为父母和孩子心心相印,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最好的滋养。只要孩子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父母就会感到很省心。

包容孩子情绪,不剥夺他的自主权

上学和工作一样,都是艰苦的劳动,都会有疲惫的时候,应该允许孩子有情绪,也要包容孩子闹情绪。要允许孩子有休息的自主权,适当的休息不一定是坏事。

  2007年高考,老师的女儿以650分考入某重点大学。谈起女儿的教育,她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从小学开始就老师的教育保持高度一致,学习上的事靠学校,家就是一个放松的地方。可以说孩子的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出来的,平时做得好,关键时刻就能出成绩。”

  她举了一个例子。孩子上高一时,五一放假七天,五月八日全年级统考。但是七天里,她不是睡觉就是看电视,没有看过一次书。

  “我们知道孩子累了,也希望她好好休息一下,不敢打扰她。到七日晚上,要返校了,她说什么也不去上学,央求爸爸跟老师请假。我们不能答应这一无理要求,求助她最尊敬的姥姥,才得以把孩子送到学校。

  “出人意料的是,等统考成绩下来,竟然发现这次的成绩是上高中以来的最好成绩,班级第一。

  “在此之后,孩子更自信了。”

  老师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大姐的孩子。也是在高一的后半学期,他突然回到家里,怨气十足,甩出一句:“不上了!”

  父母没做任何表示。但两个人暗自商定,要漠然处之。每天照常下地,干活,带他一起干,只字不提学校的事。一个星期过去,孩子突然对妈妈说:“我去上学了。”现在,这个孩子已经研究生毕业了。

  两个孩子的共同之处是,都曾七天不看书。两个家庭的共同之处是,在这七天的时间里,家长都没有任何苍白的说教,只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泄的空间。

  当远离课本的时候,大脑才能得到充分的休整。充分休整之后,所学的知识才得以在大脑皮层消化整理、排列组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跳出课本,发展自己的思维,变成自己的能力。而父母的不管,正好给孩子提供了清净的环境,他的“不学了!”是字面上的,而内心深处始终不会停止思考。

  实际上,国家规定的双休日、寒暑假,非常科学,让学生有张有弛。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我消化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有的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吃不饱,在孩子的节假日里大做文章。报课外班,请家教,孩子每天就是仰着头,瞪着眼,一遍一遍地听老师讲,听了校内再听校外,甚至不等学校开课就上所谓的“先修班”,学个一知半解,再吃夹生饭。这样下去,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消化吸收的时间,孩子精疲力竭,兴趣荡然无存。

  不能主动学,只能等着灌,孩子一旦形成习惯,就会陷入一种被动的接收状态。不动用自己的大脑,老师讲的无法变成自己的。没有节制地给孩子加餐,孩子消化不了。

  许多家长说,“老师讲的他都会,但是一考就不行,孩子晕场!”俗话说得好,“教的知识用不上,长的知识用不清”。要给孩子“长知识”的空间。

  孩子的时间不是安排得越满越好。给孩子一点“忘记知识”的时间,“忘记知识”就变成了能力。

  前几天在学校值班,遇到一名高一新生的家长,恳求学校把孩子分到重点班。她说:“孩子平时成绩很好,这次是没有正常发挥。孩子肯定能跟上重点班的课。中考成绩不好,是因为孩子两星期前就不学了。中考前两周,孩子打电话回来和我们商量,说不在学校住了,要回家复习。我们好说歹说,让她再住一星期再说,到周末又哭着打电话,还是要回来。那么关键的时候,怎么敢让她回来,回来怎么办呀,我们又辅导不了,人家都在跟老师学,这不是等着失败吗?一定要熬到中考!还不错,总算拦住了。后来孩子说,在她们宿舍根本睡不着,大脑一片空白。”

  可怜的妈妈,捧着一片爱心,认认真真地犯错误。可怜的孩子,17岁了,关键时刻都不能自己做主。

  我想父母应当记住这句话: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不要剥夺孩子对休息的自主权,尤其在关键时刻。

  教子心经

  ● 经过了长时间的苦读之后,孩子也许会产生腻烦情绪。但是,当孩子远离课本的时候,大脑就会得到充分的休整,所学的知识在大脑皮层消化整理、排列组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跳出课本,发展自己的思维,变成自己的能力。父母应允许孩子离开课本,给孩子提供清静的环境,而孩子的内心深处始终不会停止对知识、对未来的思考。

  ● 国家规定的双休日、寒暑假,非常科学,让学生有张有弛。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我消化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运用自己的大脑,老师讲的很难变成自己的,没有节制地给孩子加餐,孩子的消化功能就会失调。

先成人,后成才,孝顺教育第一位

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很多,其中爸爸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对那种“小大人”孩子来说。

  老师教学有道,他的儿子也非常优秀,这里的优秀不仅仅指学习。

  四年前,老师们一起出游,全团共五个小男孩。当时,老师的儿子最大,上六年级。一路上,他帮妈妈拎包,组织同伴过马路,进入景点后,把小朋友们聚到一起,寻找他们共同的乐趣。几个橡皮膏药都不再黏着妈妈了,整个旅途中,妈妈们感觉特别轻松,无不称赞老师教子有方。

  我去与老师交流,虽然他很谦虚,话语也不多,还是让我得到了一些启示。他说:“孩子很小的时候,大人干活,他会跟在后面掺和,这是培养孩子的最佳时机。我很早就让孩子上手,从来没有因为孩子做不好就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孩子懂事了,就要求他,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爸爸要干什么了,你就跟着搭手,看爸爸的眼色行事。比如,爸爸要扔垃圾了,你能扔吗?能,你就去扔。爸爸要擦地了,你会擦了吗?会,那你就帮爸爸擦。

  “后来,孩子他妈妈身体不太好,我们父子俩就说好了,在家里,不让妈妈干重活;在路上,不让妈妈拎东西。十二岁的孩子,一直是背上背着书包,手里拎着小包,和妈妈一起上楼。

  这让我联想到苏联巴甫雷什中学校门屏风上的一则校训,”要爱你的妈妈!“立下该校训的就是该校的创办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不写爱人民、爱领袖、爱祖国呢?”教育家回答说:“对孩子的教育应从具体的形象问题入手。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还能爱别人吗?”

  伟大教育家的思想在他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老师说:“孩子看父母眼色行事,是父母经常训练的结果,已经习惯了。虽然劳动占用了一些时间,然而,孩子的学习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因为他越关心别人,他的心胸就越开阔,人也越聪明。虽然学校有制度,教师的直系亲属升高中可以照顾,但是,他坚持要靠自己的实力入学,最终以600分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

  “至于学习方面,我很少过问。我从来不要求他考多少分,考第几名,只是告诉他,只要尽力就行了。他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学校的教育足以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将来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现在必须好好学习。

  “我还经常跟他说,爸爸不指望你成名成星,你就做好我的儿子就行。父母养你不容易,懂得孝道就行。”

  老师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做什么事就一定要做到最好。身教重于言教,责任意识成了孩子一个自然的习惯,做什么事都要和爸爸一样做到最好,学业更不例外。所以,孩子在做了爸爸的乖儿子的同时,学习一定也不会差。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一些高中生的家长,他们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快二十岁的人了,从来没有干过活儿,连自己的袜子都不洗。不干活就去学习,这也不错,可是他们学习也不行!

  试想,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式,孩子也不例外。孩子的身心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德才兼备,“德”居首位,学习成绩的提高不可能独立于各方面的成长之外。

  “爸妈养你不容易,要知道孝敬父母”。这话为孩子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是直接的、实际的。

  给爸爸递条毛巾是孝敬爸爸,给爸爸沏杯茶是孝敬爸爸,帮爸爸分担家务是孝敬爸爸,看爸爸的眼色行事也是孝敬爸爸。只要孩子有了孝心,就会想方设法做让爸爸高兴的事。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完成作业是不是孝敬爸爸?考出好成绩,靠自己的实力升学是不是孝敬爸爸?这都是孩子顺势思考的问题。孩子心里有这么明确的目标,生活便既是简单的、具体的,也是充实的。

  青少年时期经常和爸爸在一起,这个孩子本身就是幸福的。做爸爸喜欢的事,给爸爸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从中得到更大的快乐。

  “爸爸要干什么了,你就跟着搭把手,看爸爸的眼色行事。”仅这一点,就足以培养孩子认真观察、积极动脑的良好习惯。

  爸爸在干什么?怎么做爸爸才会高兴?孩子从小就要动脑筋思考。孩子在小事上善解人意,慢慢就会形成这样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

  上学了,老师在讲什么?老师要告诉我们什么?这些孩子也会积极思考,因为他已经习惯于思考了。这个原理的实质是什么?如何应用?他也会认真地思考,因为他已经具备了善于思考的品质。

  “我从来不要求他考多少分,考第几名。我只是告诉他,只要尽力就行了。”不提目标,又不给孩子施加压力,就看他自己是否尽力了。充分相信孩子,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依赖别人。一旦孩子把学习真正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等不靠。

  我特别欣赏老师的教子方略,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先成人,后成才;不仅仅收获一个孝子,还会为社会培养一个栋梁之才。

  教子心经

  ● 老师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身教重于言教,责任意识也成了孩子一个自然的习惯,做什么事都要和爸爸一样做到最好,学业更不例外。所以,孩子在做了爸爸的乖儿子同时,学习也不会错。

  ● 教育孩子从具体的形象问题入手,“要爱你的妈妈!”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很难爱别人。

  ● 人的思维都受定式的影响,给爸爸递条毛巾是孝敬爸爸,帮爸爸分担家务是孝敬爸爸,看爸爸的眼色行事也是孝敬爸爸。只要孩子有了孝心,就会想方设法做让爸爸高兴的事。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完成作业,考出好成绩,靠自己的实力升学,都是在孝敬爸爸。这都是孩子顺势思考的问题。孩子心里有这么明确的目标,生活便既是简单的、具体的,也是充实的。

身教胜于言传,孩子永不满足

老师的儿子品学兼优,在2006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了清华大学。老师们经常向李老师请教,他很谦虚地说了自己一些想法。

  孩子考入清华之后,很多人问我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其实我感觉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没有刻意地下什么工夫,细细想起来,唯有一点值得回味,就是家庭的学习氛围。

  我不是全日制的大学毕业生,但是,工作后不断学习,取得了博士学位。孩子的妈妈也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专科学历,紧接着就报名参加本科自学考试,到现在还有最后一门正在备考。

  我们家很少开电视,一有时间,就各自在自己的书桌上攻自己的课程。记得孩子上初中的时候,学习时间长了,出来走一遭,看着我们都在学习,觉得没意思,自己就回去学习了,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习惯。

  孩子只要能够坐下来,静下心,学进去,定会发现知识的奥妙,产生对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枯燥的事情了。越学越自信,越学越有成就感,学习一旦成为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不用再去督促了。

  另外,我们还坚持一点,孩子上高中之后,家庭应酬降到了最少。绝对不在家里喝酒、打牌,如果有实在推不开的应酬,也必须留一个人在家给孩子做饭,和孩子一起学习。

  知识方面的问题我们很少交流,很多学科也辅导不了。但是,我经常跟他说,虽然我的童年正值“文革”期间,学习环境很差,但是爸爸还是要和你比学习,一定要在你大学毕业之前取得博士学位。

  孩子可能受此影响,回到家里,没有其他事情可做的时候,就是学习。对他来说,学习并不是一种任务、负担,而是和吃饭、睡觉一样,是一种生活。

  所以,家庭的学习氛围、夫妻二人在生活中的表率作用是孩子茁壮成长的秘诀。

  我们家平时买书很多,还订了许多杂志。孩子作业做完了,就阅读名家名篇。高雅的书籍可以陶冶情操。通过寻找学习榜样,尤其是阅读励志类的文章,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孩子现在在清华读书,在我看来已经很好了,但是,孩子不满足,感觉学一个专业不能满足自己的理想,决定要拿双学位。他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学习生活安排得非常紧张。

  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学无止境,已经成了孩子的优秀品质,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这不正是家长所希望的吗?

  这就是身教代替言传的家教。通过身教,引导孩子坐下来,静下心,学进去。书中有异彩纷呈的世界,书中有无穷的奥妙,科学的奥秘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家长不需要再做什么。

  把孩子领进门,送一程,一旦上路,他自己便会发现风景原来如此美好,又怎会不用心畅游呢?

  这就是无为而治的家教。这里的“无为”是真正的“大为”,不是要求孩子怎么做,而是让孩子看到父母在怎么做。父母的主要任务是工作,但是回到家里,仍然积极地学习,学习已经成为父母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作为学生,又怎能不学习呢?

  他们“把应酬降到最少,如果有实在推不开的应酬,也必须留一个人在家给孩子做饭,和孩子一起学习”。这种无为胜过有为。

  有人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我认为,每一个成功的学生背后,一定有支持他的贵人,这里的贵人就是父母。

  教子心经

  ● 身教代替言传的家教,是最有效的家教。孩子只要能够坐下来,静下心,学进去,定会发现知识的奥妙,产生对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枯燥的事情,越学越自信,越学越有成就感。一旦学习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不用再去督促了。

  ● 无为而治的家教,是最理想的家教。这里的“无为”实际上是“大为”。父母的主要任务是工作,但是回到家里,仍然积极地学习,学习已经成为父母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作为学生该当如何,就不需要多加解释了。“把应酬降到最少,如果有实在推不开的应酬,也必须留一个人在家给孩子做饭,和孩子一起学习。”这种“无为”胜过“有为”。

面对网吧,成也父母,败也父母

我对初中生上网的问题做了一个调查。调查对象既有家长,也有学生。既有普通中学的学生,也有重点中学的学生。

  有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去了网吧,感到不可思议,三言两语之后,就拳打脚踢。他认为,孩子怕了,就不敢了。有的是死死控制孩子的零花钱,认为没钱办不成事儿。而有的家长则是靠亲情与智慧去感动孩子。不同的处理方式,产生了不同的结果。那些屡教不改,继续去网吧的孩子是怎么想的呢?

  他们说:“反正他们不肯真打死我。”

  “有时候妈妈打得根本不疼。”

  “平时只要留心,攒钱的机会还是有的,早餐、零食,都可以攒下来,学校收费的时候也可以趁机多要一些。”

  我的孩子上初中时,我问他,你们班的同学去网吧吗?

  他说:“没进过网吧的人太少了,连第一名田雨都去过。我们老师从小区对面的网吧一下抓住了六个人。但是,这些人都不是真正去玩的,只是想看看那些网络游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们不傻,永远也不会被游戏玩了。”

  “你去过吗?”

  “当然,必须去看看,得知道是怎么回事吧!你不用担心,玩玩它还可以,还能叫游戏玩了自己?

  但是,不能否认,那些空巢的孩子,家对他没有吸引力,而游戏厅却是很温暖的。调查发现,这些孩子,大都是由于刚开始玩的时候,父母根本不知道。等家长发现了,孩子已经上瘾了,再管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因为沉迷网游而耽误学习的孩子不在少数。对未成年人,家长应该负全责。

  刚才提到,孩子们都是有好奇心的,网络游戏风靡于世,孩子不想去是不可能的。但是,有的孩子可能真不用管,因为他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对游戏有免疫力。

  但是,为了万无一失,家长还是给孩子敲一敲警钟为好。

  那么,对玩心较重的孩子,家长们是如何应对的呢?哪一种方法效果更好呢?

  肖明的妈妈是一位白衣天使,贤淑、聪慧。她不会感情用事,而是从亲情出发来感动孩子。

  她说:“孩子,父母按时上班,你按时上学,大家按时回家,都是在履行自己的责任,都是在创造自己的生活。全家人平平安安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如果到了放学时间我看不到你,你知道我有多担心吗?看不到儿子,我什么活儿都做不下去,你能理解我的心情吗?我相信,如果你到家看不到我,也不知道我去了哪里,你也会担心我的,因为咱们谁都离不开谁。”

  说着,她看不到孩子时的那份焦急哽噎在喉,眼泪不由自主地往下落,无论如何都控制不住。“孩子和我是相通的,我伤心,孩子是不会无动于衷的。放学后他知道我在惦记着他、在等他,就不会轻易地改变路线。我每天按时回家做饭,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等孩子回家,孩子再也没有让我伤心过。”

  老师管学生就有高招,教育自己的孩子更是不在话下。她知道孩子喜欢网络游戏之后,便利用周六的时间,亲自带着孩子去了网吧。她们不喝水,不吃饭,就干耗着,孩子事先没有准备,所以早饭吃得很少,而妈妈是有准备的,到中午都不饿,最后,反而是孩子劝她回去。

  离开游戏厅,老师问孩子:“这个东西真那么好玩吗?我怎么觉得它在浪费我的生命呀?”

  孩子不说话,老师继续说:“人活80岁也不过29200天,我拿出这半天的时间,给大家洗洗衣服,包包饺子,会感觉活得很有价值,这样浪费生命太可惜了!我都不能原谅自己。儿子,玩这个和你自己的理想沾边吗?我看还不如打打球、游游泳、读读书,帮我做做家务呢。

  “我们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你的思想让那虚拟的世界侵占一会儿,就是在浪费生命,因为你不可能像游戏里的那些人一样,不吃不喝。像你这么聪明的孩子却让游戏耗费生命,实在太可惜了。”和孩子一起爬山,去体育馆打球,孩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运动,生活很充实。

  之后,每逢周末,她便和孩子一起爬山,去体育馆打球,孩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运动,生活很充实。

于航的父母是做卫浴生意的。他们认为自己小时候经济条件太差,没有上过大学,非常遗憾,千方百计地挣钱供孩子读书,孩子的吃穿用度,在班上都是一流的。但是,因为父母早出晚归,孩子要自己上下学,从初二开始,便常常一个人进网吧。父母曾多次把孩子从网吧找回来,软硬兼施,以为孩子不会再去了,和从前一样继续做生意。

  一次,他们晚上回来,发现孩子不在家,很是着急。两个人开着车来到从前孩子去过的网吧,一个一个地找,竟然没有找到。两个人急了,是在网吧还是有其他不测?心里真的没底了,报警,时间尚短,不报警,又怕误事。两个人急得开着车在市里转圈,看到网吧还是进去找,正不知所措的时候,发现孩子从前面一个网吧出来了。妈妈正要下车叫孩子,爸爸把车门一锁,一踩油门,紧接着一个急刹车,一声刺耳的巨响之后,车子停在了孩子面前,把孩子吓了一个趔趄。马路两边的人全都围过来了,“出车祸了,还是个孩子!”众人议论纷纷。爸爸大喊:“谁都别管,是我儿子!”他拉着孩子,从后备箱取出一个大扳子进了网吧,把衣服一甩,用扳子指着营业员说:“你再让孩子进来,我给你砸了,信不信!”回去后,爸爸怎么打都不解恨,说:“那一天,我真想把他的腿伤了,以后别想出门了,可是他一直在哭,最后还是舍不得。”

事后,父亲把他送到一所全封闭初中,周一到周六送过去,周日接回来,可以在家玩。

  现在,于航上了高中,他说:“我妈根本打不疼我,就知道哭,吓唬我。小时候,他们从网吧里把我拽出来就打,是急的,是怕我出什么事,现在他们知道不会有什么事,也就不找了。”

  李婉和继母关系紧张。每天都要去网吧玩一会儿,她说,这样晚上还好过些。父亲出差回来,发现她回来得太晚,就质问孩子:“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

  孩子说:“我每天都是这个点儿回来,谁管过我。今天你回来了就训我,还不如不回来呢!”

  家里的亲情比不上网吧的热情,所以,问题真的不能全怪孩子。

  大多数学生迷恋上网吧的过程基本上是一样的。一般都是到了12岁左右,几个人结伴而行走进网吧。大部分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只是看看而已,不会陷进去,只有少数孩子,一步一步走向了不能自拔的境地,甚至到了高三,照样玩儿通宵。

  作为老师,我对那些听课时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但由于沉迷网络游戏而放弃学习的学生感到很痛心。虽然经过做工作,这种情况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总体上改善甚微。在这里,我要分析一下这些孩子的成长历程,给家长们以借鉴。

  我个人认为,孩子之所以迷恋网吧,大都是家庭环境造成的。孩子上初中后,上下学独立了,有了独自出入网吧的胆量。但是,如果做父母的能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等待孩子回家,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后,有慈爱的父母欣赏他,有可口的饭菜等着他,有足球赛牵着他,每天尽情享受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很难产生不按时回家的想法。

  许多孩子进网吧,就是因为家里经常没人,孩子回到家里,看不到爸爸妈妈,甚至没有饭吃。家长发现了孩子的问题,只从孩子身上找原因,限制孩子,而不找自己的原因,这样本末倒置,不会有效果。

  有的家长抱怨,这孩子像谁呀,爸爸妈妈都不是这样的人。爸爸妈妈这么辛苦地为他奋斗,可孩子就跟没有家教似的,真没办法。做父母的自认为付出了很多,孩子却感受不到,这时就应该去想该如何改变了。

  孩子小的时候最需要什么?不是金钱,不是家业。他最需要的是亲情,是能够依偎在父母身旁,切实感受父母的爱!感受那种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给他再多的钱,把他一个人放在家里,他也不会感到幸福。

  有个女生说,哪怕你们将来没有钱,我来养你们,也别让我天天一个人睡觉。我特别渴望回到家里窗户是亮着的,可是从来没有过。我每天开着灯睡觉,到我起床时,灯仍然是亮着的,却见不到妈妈。

  孩子的这种心理饥饿,除了父母,谁能抚慰?

  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父母双方有一个人放一放自己的事业,留一点时间陪陪孩子,他就不会到社会上寻找刺激。从小处说是对孩子负责,对家庭负责,从大处讲,是对社会负责。家长们,肩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吧!

  孩子与挣钱哪个更重要?有没有矛盾?我们来看看马云的太太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儿子,应该也算是阿里巴巴的“牺牲品”。他1992年出生,跟我们的事业同龄。那时,我们家一挤就是30多号人开会,满屋子烟雾缭绕像个毒气室,儿子关在房里不能出来。吃饭的时候,也总是跟我们一起吃工作餐。这样一来,儿子就长得越来越像他爸爸,瘦骨伶仃,像根火柴棍支起一个大脑袋。后来我们越来越忙,儿子4岁入托,一扔就是5天,周末才接回家来。

  如今终于算是大功告成了,儿子也10多岁了。或许是受了马云的熏陶,他对网络格外有兴趣,很快就学会了玩网络游戏,上瘾了,跟着同学泡在网吧舍不得回家。马云对儿子展开了说服教育,可在12岁的儿子面前,能言善辩的他败下阵来。儿子只回了一句话:“你们都不在家,我回来了也是一个人无聊,还不如待在网吧里!”

  马云这次真急了,当天晚上就跟我商量:“你辞职吧,我们家现在比阿里巴巴更需要你。你离开阿里巴巴,少的只是一份薪水;可你不回家,儿子将来变坏了,多少钱都拉不回来。儿子跟钱,挑一样,你要哪个?”看儿子变成这样,我也着急,但是我心里却不平衡:刚结婚的时候我本来就是打算做个贤妻良母的,结果被他“骗”进了阿里巴巴;好不容易现在功成名就了,又让我辞职回家做全职太太。他拿我当什么?一颗棋子?

  我辞职以后,对儿子的游戏沉迷狙击正式拉开,第一枪是马云打响的。那时正是暑假,他给儿子200块钱,让他去和同学玩电脑游戏,玩上三天三夜再回来,但回来的时候必须回答一个问题——-找出一个玩游戏的好处。过了三天,儿子回来了,先猛吃了一顿又大睡了一觉,这才去汇报心得:“又累又困又饿,身上哪儿都不舒服,钱花光了,但是没想到什么好处。”“那你还玩?还玩得舍不得回家?”儿子没话说了。加上我的看管,儿子于是慢慢就淡出了网络游戏。

  那时正是网络游戏圈钱的时候,盛大、网易都推出了新游戏,按照马云的作风,他是不会放过任何赚钱的机会的。但他硬是没有去做网络游戏,他在董事会上这么说:“我不会在网络游戏投一分钱,我不想看到我的儿子在我做的游戏里面沉迷!”

  ……

  儿子从小学到初中,我没接送过他,都是自己背个书包去挤公共汽车。现在,辞职回家的我每天早上做好早饭,和儿子一起吃,再开车送他去学校。接着,我马上去农贸市场买菜,回家以后两荤一素一汤地搭配好,配上餐后水果,用一个分成三层的小食盒装着,然后去儿子的学校门口等他中午放学。

  我辞职回家半年后,儿子的成绩在班上升了17位。班主任也说他不仅学习提高了,就连在班上的人缘都变好了,他越来越开朗、爱笑、宽容,从以前的内向学生变成了一个阳光少年!

  ——摘自《女士》杂志

  原来,我只是欣赏马云夫妇在事业上的成就,现在我更加佩服他们明智的选择,金钱与孩子,孰重孰轻,毋庸置疑。

  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他们能迅速地采纳老师的建议,果断执行这一最佳方案,可以说,他们使用了让孩子收心的最佳方案。

  多少家长在老师的苦口婆心之下,仍然舍不得自己的事业?在孩子成长的危险期,错失了教育机会,最终后悔莫及。

  目前,我国最缺乏的就是为孩子着想的家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父母才会有更好的心情、更旺盛的精力、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如果不能把孩子的问题解决好,将会成为父母的一块心病。

  所以我呼吁家长们,在孩子的成长期,要舍得把时间花在孩子身上。仔细算一算,孩子还能跟你几年?只要度过高中阶段,一旦上了大学,你再想给孩子做顿饭,就得征求孩子的意见。

  在孩子的成长期,金钱不是最宝贵的,你给他再多的钱,让他自己随便去吃大餐,也不如回到家里,能看到妈妈,吃到妈妈亲手准备的家常菜。因为,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温饱,更是相互之间的亲情与牵挂。

  孩子需要的,才是最宝贵的!

  对孩子进行投资,回报是最丰厚的。马云的儿子是幸福的,但愿有更多的父母学学马云夫妇,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教子心经

  ● 孩子小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金钱,不是家业,而是亲情,是能够依偎在父母身旁,切身感受父母的爱,感受那种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你给他再多的钱,让他自己去吃大餐,也不如回到家里,能看到妈妈,吃到妈妈亲手准备的家常菜。因为,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温饱,更是相互之间的亲情与牵挂。

  ● 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父母双方有一个人放一放自己的事业,留一点时间陪陪孩子,他就不会到社会上寻找刺激。从小处说是对孩子负责,是对家庭负责,从大处讲,是对社会负责。家长们,肩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吧。

  ● 只有把孩子引向了正确的轨道,才会有更好的心情、更旺盛的精力、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如果不能把孩子的问题解决好,将会成为你的一块心病。

  状元宝典:注重品质习惯培养,鼓励上网发展兴趣

  ——2010年安徽理科状元:张浩源(总分701)

  张浩源的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他们对孩子的培养都是注重品质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在学习上也给了很多指导。除了学习好外,张浩源还有很多兴趣爱好。他喜欢打篮球、踢足球、打羽毛球,还是个计算机高手,设计网页、编制程序都不在话下。高中三年里,张浩源除获得数学、物理奥赛省级二等奖之外,还获得过计算机全国奥林匹克联赛二等奖。

  父亲很早就注重培养他的兴趣:“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让他接触电脑、网络,每周六安排他上网两小时,这样他才能消除对电脑、互联网的好奇感,有效地利用电脑和网络。后来,他在安徽省第九届动漫设计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