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西游技能160到180:曾国藩相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58:19

曾国藩相人术

公孙策[[1]]

 

《冰鉴》绝对是本奇书,不仅身世玄,词藻美,论述精,而且格高品隽,特别耐人寻味。

记得三十余年前,我初读南怀瑾大师的《论语别裁》时,就对其中的「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他所包涵看相的理论,不同其它的相书」这几句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多方搜罗后,得曾大经纶阁氏手书的复印件及简沙侣重抄于澳门客次的手抄复印件,如获至宝,不但置诸案右,且常随身携带,朝夕捧读,玩味其中。忽焉至今,已超过二十五年的光景了。而我个人最得意的事迹之一,便是将《冰鉴》与另一相学巨着《人伦大统赋》二书,从头到尾,背诵如流,且在运用之时,「不择地皆可出」。这对我日后在教授相学及帮人观相时,出口即成章,实受益匪浅。

冰鉴原本是远古时候的一种盛冰陶器,犹如今之冰箱。后人引而申之,成为有识之官。如南朝梁金紫光禄大夫江淹(注:撰写〈别赋〉、〈恨赋〉两千古名文之作者)于〈谢开府辟召表〉奏称:「臣谬赞国机,职宜冰鉴。」其后再将精于鉴别贤与不肖者,称之为「冰鉴」。有鉴于此,本书作者于是将此一扼要精微之著作,命名为《冰鉴》。

早于南怀瑾之史孝庵,曾编《曾文正之冰鉴》一书,此当为《冰鉴》一书作者为曾国藩之所本。只是冰鉴七篇,世上甚少刻本,一向称为秘籍,大约至清德宗光绪以后,才有刻本行世。据王派沧的先祖年堪公表示,曾获览此书之手抄本三种及庚辰活字印刷本一种。其中二种之序,皆指出作者乃「真人罗祖」,一称此书「湮没久矣,余获赠一钞本而弗敢私也。偏示同人,莫不称善」;另一称此乃「纯然为阐道之言,但世不经见」。然而,罗祖究竟是何许人,二序皆语焉不详,复遍查其它典籍,亦渺茫而不可考。

经锲而不舍下,查到清人纪昀《乌鲁木齐杂记》写着:「薙公所奉神曰罗祖。」又《道光朝东华录》记载:「各帮粮船舵把谓有三教:『一曰潘安;一曰老安;一曰新安。』所祀之神,名曰罗祖。」此外,《九疑斋笔记》亦记载:「奉罗祖者,盛于乾隆,其党曰安清道友。」可见这位罗祖,终为一神秘人物,一般认为是下层社会所崇奉。遂有人认为相士们因本书「世不经见」、「湮没久矣」,乃故弄玄虚,托罗祖之名欺世,以神其说。

关于此点,王派沧先生考证甚详。原来罗祖讳清字爱泉,道号净清。甘肃兰州渭源县东乡罗家庄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七年三月三日。父名天文,母秦氏,兄弟五人,罗祖居次。其相貌清奇,生性耿直,且博学广闻,素识满蒙回藏文字,七岁能文,十二岁入黉门、十七岁中嘉靖恩科举人,后赐进士出身,擢任监察御史、户部侍郎,因征西有功晋封平西侯。自修道后,以有功于朝廷,嘉靖帝封他为定国真人,并受赐石匣天书。编撰《定国天书五部》,内容均为治世修道之大法。尔后追随恨修禅师参道,终成清门第二代净字派之祖师爷。基于此,《冰鉴》一书应系罗祖所撰,绝非假托或讹传。

以相选将始于唐代名将李绩,据《谭宾录》记载:「李绩每临阵选将,必相有福禄者,而后遣之。人问其故?对曰:『薄命之人,不足与成功名。』君子以为知言。」曾国藩从《冰鉴》中获益良多,其擅知人之称,以识新宁江忠源岷樵始。两人在京师晤谈后,曾氏对其他人说:「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后竟如其所言。不过,曾国藩一生之事业,「均从知人善任四字做出」。曾表示:「阅历世变,但觉除得人外,无一事可恃。」由此观之,从《冰鉴》着手,乃立身处世、纵横职场的不二法门。

历来注释、解读《冰鉴》者不乏其人,我所见过的,以王派沧、简熙尧、欧阳相如三家最佳,均有其创见。今观公孙策先生所撰之【《冰鉴》识人术】一书,由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及李鸿章入手(注:实以曾氏为主),与《冰鉴》原文环环相扣、互为表里,堪称别开生面之力作。除文字明白晓畅,探讨深入浅出外,更与现势结合,供现代人取法,实业商者宝典、迷津者之指南。如能再三玩味,必将「大匠能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之「巧」字,发挥得淋漓尽致,进而在诡谲难测的商场中,百战百胜,无往不利。

末了,引曾国藩拈出的另一相术口诀,聊供读者君参考。其诀曰:「邪正看眼鼻,聪明看嘴唇;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寿夭看指爪,风波看脚跟;若要问条理,全在语言中。」

身为一个人事部门主管,为公司选拔真才,乃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经过一番学、经历的审核认定后,最终也最重要的一道关卡,就是面试。如何由此看出此君学养甚佳,可以胜任新职?品德操守,无庸置疑?是否具备执行能力?以及他在面试时所说的,是否为真话?凡此,皆是执行面试成败之所系。而「疑人勿用,用人勿疑」,更是取才之时不可或缺的态度。据我长久以来的观察,如从额、眉、眼等几个方向着手,「虽不中,亦不远矣!」盼君于此再三致意。

        研究额相,须先了解以下几个原则:一、额部代表三十岁以前的运程;二、额部位居火星,对南方人特别重要;三、凡辨别智愚、器宇、遗传基因等,都以额部为主。准此以观,而今在台湾,欲进用新鲜人或栽培年轻人,观察额相,确为不二法门。以耸?丰广为上,不宜偏狭缺陷。具体言之,前者多学识丰富,人际关系较佳,而且乐观向上,值得重点培养;后者则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所致,智力或体力较逊,且欠缺意志力,同时自卑感作祟,即令出人头地,终究好景不常。

        相学名著【冰鉴】云:「眉主早成。」从这里亦可观察许多人生的事象,包括个性、智慧、得意的迟早和运程的否泰等等。又,一对好的眉毛,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要弯长有势;二要昂扬有神;三要疏爽有气;四要秀润有光。符合此佳相者,乃志趣高远,聪明强干,少年闻达,明理有慧之征。一生恒在顺境之中,提拔此等有福之人,公司会出乱子?!自然门都没有。因此,员工眉毛的好坏,亦可能关系到公司的气数。

        眼睛绝对是相人术的精粹所在,古相书【人伦大统赋】讲得极为贴切,拈出「欲察神气,先观目睛」之旨,实与【冰鉴】上所讲的「一身精神,具乎两目」相亘呼应,里应外合。不过,本文在此所要强调的,不是眼睛的状貌,而是相眼神的法则。毕竟,前者的形势秀长、轮廓明润、黑白分明等,乃个人的基本盘。真正在面试当儿,能发挥关键作用的,还是眼神。而且它除了澄澈不露、视瞻平正等较易观察外,另有所谓的「相眼十诀」,此即「视远者智,视上者毒,视平者德,视专者狠,视反者贼,视流者奸,视注者愚,视斜者阴,视睐者妒,视歉者愧」。

         通常,一个人在心有歪念或言不由衷时,他的眼神总是不安定的,即使善于掩饰,其内心澎湃激动的情绪,仍不免从他转盼流视的眼光中流露出来。主试者只要详加观察,便如同测谎般,不难识其底蕴,并做出正确的抉择来。

        大凡眼光不正、两眼瞬动频繁、开眨不已的,其人多怀嫉妒之心。而两眼常向上仰视、旁若无人者,多半骄傲,不能容物。眼无光采、两眼直视而呆滞者,无疑是个痴愚的人。眼光幽静、定视人或物未尝稍瞬者,当为个性倔强之辈,其思考力往往甚佳。如两眼突出、老盯着人看,此人必过于理智,无妥协余地。眼光浮浅,这等人非特无中心思想,且无信行可言。眼光溢出,固然聪明伶俐,但多半华而不实。眼光流动,东张西望,性喜窥视,却不敢正眼对人,一定是个偷盗之徒。目光尖锐而闪烁、有时故意仰视作蒙眬状,实乃奸佞小人,最好敬鬼神而远之。至于眼神如歉,系心中有愧之征。充其量,只是别有隐情,并非无药可救。相信您只要将以上所列举的拿捏得宜,在面试取才之际,必可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之效。俗话说:「医不自医,巫不自巫。」意思是说医师不为自己的病症诊断下药,同时,巫师也不会替自己的境况祈祥袪灾。某原因何在?说穿了,不外有下列两点。一是主观会影响判断,二是得失心易出现失误。其实,「相不自相」的道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很多道行不错的人在为自己论相时,难掩既兴奋又期待的心情,判断上不精确,自然容易失「真」;另修为仍有成长空间者,一替自己论相,观察势难全面,导致盲点不少,正如瞎子摸象,无法窥其全貌,所见到的「真相」,保证不能「大白」啦!

不过,在此我要说句老实话,看相绝对要从自己看起。毕竟,以自己为「镜」,勇于充当模特儿,才是迈向相学殿堂的不二法门。此外,也只有将自家一览无遗后,始有办法验证相书的准确性高否及观察时是否已切中要害且历历不爽。

我学相的历史迄今已超过三十年,初由手相入手,继而研究面相,最后及于体相。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没有师父指引明路,没有同侪切磋共勉,完全自己摸索,一切以古为师。不意多读古籍,竟能触类旁通,打通任督二脉,另有一番天地。当然啦!我的运气也不坏,研究不到十年,居然碰上相学经典的全盛期,其中善本不少,我均一一拜读,比较其中差别,进而求同存异,建立一己体系。

手相学是西方人的拿手项目,探讨深入,模拟清楚,很容易就上手。我即由此切入,很快就有领会,以此为人观相,准确度相当高。用自己的手来对照,好像真有这 回事,正因两三下就为我博得「铁嘴」、「半仙」之名,当然意气风发,以为天下事,尽在此手中。由于版本看得够多,论相更是得心应手,难免有些飘飘然来。直到读大学时,有次去逛书店,在一阴暗角落,发现了两本「秘笈」为止。

这两本被我视为珍宝的手相典籍,乃小通天(注:安徽人史广海)所撰的《掌相秘笈》及《掌纹秘诀》,既有幸能得此,自然焚膏继晷,日夜钻研,几乎到了忘我地步。很多西洋手相不明白或不满意的地方,都可从这里找到圆满答案。奠定了根基后,他日也读了一些善本(像南庐主人郑晖的《新手相学》、萧湘居士的《萧湘手相书》即是),渐有脱胎换骨之感,一双手在我看来,已无多大秘密。但我研究之心仍炽,区区手相,已很难满足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便转而向面相叩关。

面相真的很有意思,其时,飞云山人的著作颇多,取此入手,方便实在。以此观人,每多应验。由于已有手相基础,读起来毫无滞碍,最常印证的对象,当然是非己莫属。比方说,眉毛清顺而直,后带棱角的我,实融兵刀眉、清秀眉于一炉的武明眉,难怪我自小即好读战史、兵书,对行军布阵之事,十分着迷,手不释卷。此外,亦对诗词古文充满兴趣,曾在对联上,下过一番工夫。显然皆根于天性,并非由后天培养。因为我读任何书,老师的助力几等于零,一切都是靠自力救济。自食其力,自我启迪。

飞云山人的著作,根本无法满足我的要求,继之而起的,除了韦千里的《中国相法精华》外,主要得力于卢毅安的《新人相学》。卢为康有为的高足,首先融合中、西相学,此书鞭辟入里、简赅可诵,乃人相学中不世出之巨着。另《中国相法精华》与《神相探原》如出一辙,其差别仅在前者有引出处,后者内容较富而已。

真正对我的相术起革命性变化的两大奇书,分别是金人张竹简的《人伦大统赋》及明人罗清的《冰鉴》。前者经绿园主人的诠释后,鲜活耀眼,顿开茅塞,后者则因曾国藩善为运用、知人善任而闻名,后人如南怀瑾等不明就里,还以为是曾国藩所写的呢,就此点而言,实贻误后学甚巨。

由于《人伦大统赋》中,对于如何去从一个人的精神、骨法、容貌、情态、声音、气色、发肤、纹痣等大题小节,进而推断一个人的气质、志趣、作为、以及荣枯、祸福、寿夭、命运的倾向,可谓无所不包、巨细靡遗,是以本书自金、元历明、清以来,一向被列为帝王必须阅读的经典之一,且在士大夫阶级广为流传。文章既佳,由容又棒,我在惊羡之余,不免努力背诵,最后倒背如流。虽已过了十五年以上的时光,我至今仍能琅琅上口,常常「不择地皆可出」,引经据典,语惊四座。

《冰鉴》的内容,有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等七篇,语语中的,深中肯棨,乃一本不可多得之相学宝典,文采不凡,简明扼要。我迄今仍置诸案右,不时翻检,受益无穷。

后来我不以此自足,仍花了不少心思在《麻衣相法》、《柳庄相法》、《太清神鉴》、《月波洞中记》、《玉管照神局》、《神相水镜集》、《公笃相法》、《天下第一相书》、《神相全编》、《相理衡真》、《手相.面相.骨相精华》、《相术口诀真传》、《相学通鉴》、《萧湘相法》、《气色大全》等书上,日夕揣摩,再三致意,终于敢出师讲学,学生虽有上千,但得入门庭者仅一人而已。

而在授课期间,为使学生全面了解,对各古本异同,不惮烦劳,一一拈出。或许曲高和寡,学生难以领悟,以致流失者众;但我一本初衷,不愿降格媚俗。后遂专力致志于饮馔之上,另辟新局,不再讲课,仅独自进修、不使中辍罢了。

常有人问我,命运是否改变?面相不好时,可否改相等问题。其实,古人早已明谕,认为「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命相显然凌驾于后三者之上。据我个人研究心得,所谓命,指的就是个性;而运,指是就是环境。什 样的个性,处在什 样的环境中,自会产生不同的因应方式,或顺或逆,或险或夷。因为本性和禀赋很难改变(君不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乎),人就无法或不易跳脱既有的格局,而任由环境所限制。但换个角度来看,既然生为圆形、椭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已是上天所赐,自己无法改变,但可以把「饼」做大啊!因为此一形状的大小,绝对操之在我,不是天可主张的。所谓人定胜天,指的就是这个,一味求神拜佛,冀得非分之想,无异痴人说梦,不啻缘木求鱼!

本书乃我多年教学的心血结晶,要言不烦,简单明了,所述皆有本,不徒托空言,不立异以为高。君由此入手,应可掌握要点,做出明智抉择。果真能如此,璀灿的未来,就在不远处。是为序。

《 冰鉴 》 一书,世传为曾国藩的相人术。但是,有人说此书系曾国藩所著,则误传了。

然而,即使 《 冰鉴 》 是一本「最不像相书的相书」,它毕竟还是一本相书。曾国藩一生以「识人之明」见称,带过数十万兵、用过数百名将领、推荐过十数位督抚封疆大吏,以识人、用人而成功,纵使他不信相术,也必定擅长观人之法, 《 冰鉴 》 乃是他观人术的重要参考书。

而且,相术既不是「普通人」学得会的,看了也没有实用的价值,因此鲜少有「普通人」爱看。但是若换一个角度:我们每天都在「观人」,人家也在「观我」,现代人又注重形象,那 ,这本书可以不止用于观人,更可用于改善自己的形象──应对进退时,眼神应该如何?态度应该如何?声音应该如何?甚至我的外型可以做何种改善?于是这本书又可以当做现代人的形象自修参考书来读。 

导读

  《冰鉴》一书,世传为曾国藩的相人术。但是,有人说此书系曾国藩所著,则误传了。

本书附录之手抄本。最后一段明明白白写着:「余家有《冰鉴》七篇,不着撰人姓名……,南海吴荣光荷屋氏并识」。易言之,这本书既是吴荣光的「家藏」,且不知作者姓名,当然是吴荣光的先人藏书,而曾国藩则是吴荣光的晚辈,自无可能为曾国藩的著作。

吴荣光,字伯容,荷屋是他的号。清期中叶名臣,历任江西、河南、陜西、福建、淅江、湖南等地方官。他在湖南巡抚任内,于著名的长沙岳麓书院修建「湘水校经堂」,专课经史,以经义、治事、词章为主。在当时,那是一种「导正八股,讲求实学」的作为。

湘水校经堂于一八三一年建立,而曾国藩在一八三四年到岳麓书院「进修」,同年考中举人,翌年上京赴试。极有可能,他在这段期间读到了《冰鉴》这本书,甚至成为他日后「观人」的重要参考书。这话得从岳麓书院讲起。

至于《冰鉴》这本书,一般人将它当相书来读,可是它却不是那种「削皮剥骨」的相书,更没有「毫厘剖析」的面部图谱,反而只有戋戋七章、二千多字,说的是原则而非细节,再就吴荣光批注来看:「观人之法,孔有焉廋之辞,孟有眸子之论」──孔子在《论语?为政》说:「视其所以(动机),观其所由(过程),察其所安(目标)。人焉廋(掩藏)哉!人焉廋哉!」《孟子?离娄上》:「听其言也,观其眸子(瞳),人焉廋哉!」孔孟说的都是观人术,而非相人术。做为封疆大吏,肩负为国举才之责,观人术当然是「经世致用」的重要学问,所以吴荣光说「吾辈其可不知乎此」,并将之刻印传世。所以,曾国藩既然师承湖湘学派,以经世致用为职志,有这 一本观人术参考书,乃是合理的推论。

然而,即使《冰鉴》是一本「最不像相书的相书」,它毕竟还是一本相书。曾国藩一生以「识人之明」见称,带过数十万兵、用过数百名将领、推荐过十数位督抚封疆大吏,他是凭着阅历观察,或者参考了多少相法? 基本上,曾国藩对命运、占卜是不信的。

曾国藩一八六一年兵困江西时,心情低潮令他「实无生人之乐趣」,甚至已经写好「遗嘱」给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遗嘱最末段叮咛祖父星岗公(曾玉屏)的家训「八字、三不信」:八个字是「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三不信是不信僧巫、地仙、医药,其中所谓地仙,就是风水师、相卜师(不信医药是指不要相信走方郎中为卖药而夸大病情,并非有病不吃药之意)。

曾国藩对所谓「富贵之相」的看法,在他的《日记》中有一段: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涵容是贵相。

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易言之,他信的是内在修为会引导「相随心转」,庄重能容自然贵,踏实有同情心自然富。

然而,关于曾国藩善于看相的故事却流传甚广,其中最有名的一则见于《古春风楼琐记》: 李鸿章募成淮军之后,带领几位将领赴营参谒曾大帅,曾国藩接见这几位淮军将领,一言不发,点点头、挥挥手让他们先退出,然后对李鸿章说:「少荃(李鸿章字),这些人确都不差,将来有成就的,当以那个麻面少年的成就最大。」

李鸿章问何以见得?曾国藩说:「各人见我出来,都改容屏息肃之,只有那麻面少年见我走过,昂然而立,眉宇间似有不平之色。此人胆量与才气,都远在诸人之上。你如不能用,杀了他,以免后患。」

那麻面少年,就是刘铭传。以此见之,曾国藩是善于「相人」的,可是却不是用一般相法那种「削皮剥骨」的解剖方法,而是望其神、气、色──这就和《冰鉴》的方法相合了。 在他的《日记》中有一例,针对当天见过的几位新任哨官:

王春发 口鼻方正,眼有清光,色丰美,有些出息。

毛全升 鼻梁正,中有断纹。目小,眼无神光。口小,不可恃。

康顺利 目小有精光,眉粗,笨人。

曾国藩观人一定先观眼神,其次看五官配置,这和《冰鉴》的方法「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的确是相合的。

命相占卜之学,信者言之凿凿,不信者嗤之以鼻。我个人视之为「统计学」,甚至包括「现代相术」如血型、星座等,皆属统计经验的累积,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也不能以个案不符而全盘否定。但是,既然是统计,就有误差,所以不可能完全命中,端视下断之人累积了多少经验(样本数),以及他的判断方法(解决功力)如何。

若以此言之,则曾国藩的「样本数」可是大得不得了,而且这些「样本」更容许他长期观察印证──因为他是大帅。

初募湘军之时,曾国藩每天亲自坐在招募处,看到「黑脚杆又不多话的乡野老实之人」,就出声「好,好」,此人就录取了;看到「白面皮的城市之人」或话多之人,就出声「唔、唔」,此人就不选入。易言之,打开始是每一个兵都经他亲自看过(这个样本数够大了吧),而且这些子弟兵都跟着他出生入死,有些后来都因战功而赏赐「黄马挂」(相当一级勋章之荣典),当然也有更多人壮烈成仁──这就是「印证」,什 样的人「福薄」、「福寿」,都印在曾国藩的脑子里。

湘军后来膨胀到数十万人,当然不可能由曾大帅一一面试,但是麾下所有营官(校级)、统领(将级)仍然全都由他委派、批准,而且湘军的干部一律内升「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也就是得一级一级上报,这也使得曾国藩个人的「样本数」一直在累积当中──有了如此庞大数量的数据库、样本数,曾国藩纵使不懂相法,也比任何半仙、铁嘴准得多了吧!

此所以有一位幕僚后来著书回忆:「大帅在军命将,说某人可为营官、某人可为大帅;某人福薄,当以死难著名;某人福寿,当以功久终。皆一一验证。」有本事一一验证,就是凭着曾国藩一生阅人无数。

《冰鉴》对曾国藩的帮助,更因为它是专门针对「文人」的一本相书,这又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深刻的关系。

清朝的社会主干是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亦即「耕读世家」。农民虽然占绝大多数,但是无田无产的佃农没有能力晋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因为供不起子弟读书。耕读世家则「进可攻,退可守」:家族中一旦有优秀子弟做了大官,不只是光宗耀祖,其它堂兄弟、子侄辈就都有机会得到庇荫;而任一家族「发家」了,同学、同乡、世交也都有了夤缘的机会;从而他们的佃农、长工也受到比较好的待遇。但是,书读得好却未必仕进顺利,那些考运不好、做不到官的就安心在家开馆授课,期待教出一个「英才」来。

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绅士阶级,他们是乡梓的意见领袖,佃农阶级习惯于听从绅士阶级。到了清朝中叶以后,由于仕进的机会太少,全国绅士人数超过一百万人,可是政府官职(包括候补虚衔)只能容纳十五万,也就是闲居不得志的绅士有几十万近百万。

洪秀全就是一个考不取秀才的绅士,可是太平天国造反的号召却是「外教」,非但不能赢得绅士(意见领袖)阶级的支持,反被以儒家为正统的读书人视为异端邪说──这给了曾国藩大好机会。

与曾国藩同时,受命在地方组织乡勇团练的不止湖南一地,后来却只有湘军成功,就是因为旁人只招募勇丁,曾国藩却是「用绅士为将,用农夫为勇」。他在一个募勇奏折中指出:「大抵山僻之民多犷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朴拙之夫。故善用兵者,尝好用山乡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人」。这也是前述他「好好」「唔唔」的选卒原则。

用绅士担任军官,刚好符合农夫听从绅士的惯性。而绅士阶级闲居者既多,满腔「报国血忱」,满腹「经国大志」,有这 一个天上掉下来的机会可以「上马杀贼,下马草露布」,自然乐衷参与。再加上一些原本已经享有名声的知识分子,基于保卫先圣贤哲道统的立场,纷纷投入曾国藩幕府,于是人才昌盛──有将、有兵、有好幕僚,这是曾国藩成功的要件。

总之,绅士阶级知识分子既是湘军主干,而《冰鉴》又是专注于「文人」,自然对曾国藩在选择将校时大有参考价值。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曾国藩面对的是战阵凶危,后头还有慈禧太后与满族亲室的猜忌隐忧,偏偏他还得负责保举人才──万一保举之人出了状况,例如打了败仗,一则被保举之人遭殃,二则自己也会被连累。他在给曾国荃的家书中就说:「近世保人亦有多少为难之处。有保之人而旁人不以为然,反累斯人者;有保之而本人不以为德,反而仇隙者。余阅世已深,即荐贤亦多顾忌,非昔厚而今薄也。」以此得见,曾国藩愈到后期,推荐人才愈保守,而保守的原因则是担心「若他闯了祸,我跟着倒霉」。

事实上,人生是有运气的,有的人就是官运不好。

汉武帝时,下诏全国推荐人才,这些人才先安置在「郎署」见习,表现好,受到皇帝赏识就派官给他做。有一次,武帝到郎署巡视,遇见一个白发老翁,这人名叫颜驷,从汉文帝时就担任「郎」官,武帝很诧异:「为何年事已高,仍然为郎(郎大都是年轻人)?」颜驷回答:「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喜老而臣年少,升下喜少而臣已年老,因此历经三世都没有晋升机会。」这就是造化弄人。

曾国藩带兵打仗数十年,遇到的意外(意外之胜、意外之败)、见到的造化弄人不知凡几,尽管他秉持「尽人事,听天命」,终不免希望能够趋吉避凶,而《冰鉴》若能助他观人运气(参考「气色」一章),当然太好了!

无论如何,曾国藩以识人、用人而成功,纵使他不信相术,也必定擅长观人之法,《冰鉴》乃是他观人术的重要参考书。

曾国藩本人的面相,更是《冰鉴》优于其它面相之书的绝佳见证:

作《湘军志》的王闿运曾记载:曾国藩的面相以相法而论「当刑死」(不得善终),但是后来却能封侯拜相,且庇荫后人(子、孙?皆受益)。这里所谓「以相法而论」的相法,就是一般的面相学──曾国藩一生杀人无数、树敌无数,仇敌恨他「必啖之而后快」,刑死似乎是合理的。但是曾国藩最厉害的一门功夫就是持盈保泰,在他的家书、日记当中,不断出现自我戒惕与警告弟、子的言语,所以他能常保尊贵。

相对于信任传统面相术的王闿运,中国第一位留学生(耶鲁大学)容闳却是另一种观人术,他在回忆录中记载第一次见到曾国藩的印象:

余见文正(曾国藩谥文正)时为一八六三年,文正已年逾花甲,精神奕然,深长约五尺八九英吋(在当时算高个儿)区格雄伟,肢体大小成相称。方肩阔胸,手大面正,额阔且高,眼三角有棱,目眦平如直线。凡寻常蒙古种人,眼必斜,颧骨必高,而文正独无此,两颊平直,髭髯甚多。目虽不巨,而目光锐利,眸子作榛色,口阔唇薄,是皆足为其有宗旨、有决断之表征。

容闳的观人术就接近《冰鉴》的方法了。同时,由曾国藩的面相气质能令容闳起钦佩之心,让我对本书的写作,有了不同于一般相术的方向: 相术既不是「普通人」学得会的,看了也没有实用的价值,因此鲜少有「普通人」爱看。但是若换一个角度:我们每天都在「观人」,人家也在「观我」,现代人又注重形象,那 ,这本书可以不止用于观人,更可用于改善自己的形象──应对进退时,眼神应该如何?态度应该如何?声音应该如何?甚至我的外型可以做何种改善?于是这本书又可以当做现代人的形象自修参考书来读。

商周出版邀我写一本「普通人可以阅读的《冰鉴》」,我最初持保留态度,因为我本人缺乏慧根不爱看相书,当然谈不上研究。但我仍然为此做了一些功课,发现所有书店都将《冰鉴》放在「命相、占卜」的架子上,而且内容都侧重相术专业,绝非普通人会去翻阅的,即使去翻阅也看不下去。所以,我将曾国藩的故事,和他同时期中兴名臣、名将的故事,乃至历史上其它人物的故事加进去,相信对可读性应有裨益。

清朝明臣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有一天,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

分配职务给他们。不巧曾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令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

等到曾散步回来,李请曾传见三人。曾说不用再召见了,并对李说:「站在右边的是个

忠厚的人;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是

个大材,应予重用。

李惊问道:「你是如何看出来的呢?」。

曾笑着说:「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

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

之材。」。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曾国藩

这种经由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以鉴识其品的与才能,而后量能授官,这是识人而

非相人。

《冰鉴》中有一段论述,是对择友标准的经典概括:

  方有对谈,神忽他往;众方称言,此独冷笑。 深险难近,不足与论情。

  言不必当,极口称是;未交此人,故意诋毁。 卑庸可耻,不足与论事。

  漫无可否,临事迟回;不甚关情,亦为堕泪。 妇人之仁,不足与谈心。

  三者不必定人终身。 反此以求,可以交天下士。

  曾国藩已经说得很明白,虽然不可以据此判断一个人的成就大小,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深险难近、卑庸可耻、妇人之仁”这三类六种人,是不能交往的。 反之,如果没有这样的毛病,就可以称为“天下之士”,放心交游而无碍。

  生活中,我们既希望找到知心朋友,也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好朋友。 所以我们就要“反此以求”,克服和避讳上述缺点,让自己成为“天下士”,深得朋友信赖。

  上述三类六种人,虽然具有典型的参照价值,但如果仅仅对照这六种形态来反省自身,则未免太过局限。 还好,曾国藩在列举六种具体情态后,用画龙点睛之笔概括了朋友相处的三种主要方式,或者说三种主要目的:论情、论事、谈心。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想成为他人信赖的好朋友,就要做一个可与论情、论事、谈心的人。

1.坦诚无私——深险难近不足与论情。

  朋友之间,首要的就是交情。 没有感情存在,也就谈不上是朋友了。 所以,要想成为别人的好朋友,就必须做一个“可与论情”的人。 做到可与论情,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坦诚无私。 坦诚,就是要将问题都摆在桌面上。 有意见,提出来,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朋友托付自己的事,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直截了当说明原因,不推诿,不虚张声势,不“王顾左右而言它”;眼见朋友作出不妥的决定,面临失策的危险,一定要诚恳点明,不要嘿嘿冷笑,作壁上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朋友的评价,一定要表里如一。 不要当面褒奖,背后摇头,更不要四处散布对友人不利的言论。

无私,就是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一方面,不要算计朋友。在面对困难时,要全力以赴、共同担当;在面对利益时,要想到朋友,利益均沾。莫起独吞之念,更不要私下里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另一方面,为朋友出谋划策,不要掺杂自我私心。倘若自己确实需要从中得到某些利益,也一定要坦诚说明自己的想法,不要背地里有动作。 [[2]]

唐太宗与魏征,一为君,一为臣,且曾经站在完全对立的政治战线。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里,应当说,二者的关系是很难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的。可事实上,两人真挚的友谊却世代传颂。 什么原因呢? 就因为两人能够将地位的不同置诸一侧,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 尤其是魏征,经常直言不讳地指陈李世民奢靡的想法和错误的决策,获罪的机会很多,而李世民却能一忍再忍,乃至赞赏与器重日甚一日。 除了因为君王本身的开明大度、礼贤下士外,我想,更主要的原因就是魏征直言相谏的行为,皆出自坦诚无私的本性。 也即他的意见、建议都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完全站在为国为民、为江山、为社稷的角度来提出的。 如此质量,唐太宗当然是心中有数的,所以即便有忤触之处,也依旧是要珍惜保留这面镜子的了。

  坦诚无私,是最值得信任的质量,特别是在官场里。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政治舞台上,最重的心理负担莫过于时时处处要提防他人。 如果能有一班肝胆相照的兄弟,彼此各镇一方,就可以腾出更大的精力用于主要事业的发展。 所以,刘邦在赢得天下后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得意之余所流露的隐忧,就是心底无私、可堪托付的朋友实在太少了!年轻人刚刚参加工作,自然希望得到上级领导的器重。 特别是当你遇到一位非常值得欣赏、值得追随、值得交往、值得共事的上司时。 此时,赢得器重的方法,不在于溜须拍马,而是在于坦诚无私。 也即既要做工作上的得力助手,又要做生活中的真挚朋友。 如此,才可建立深厚的情谊,共同开创一番美好的事业。 这样的道理,其实并不局限于政治舞台。 在商场、在学界、在生活里,我们都需要有一些坦荡无私的朋友来共同商榷、共同奋斗、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而要想拥有这样的朋友,前提条件就是自身要光明磊落、坦荡无私。 当然,这里的无私并不与各自所拥有的私密空间、发展领域、人际关系相冲突。

2.忠信可靠——卑庸可耻不足与论事。

  朋友聚在一起要干什 ? 当然是要做事。 在一起做事,就要彼此信任。与阳奉阴违、朝秦暮楚、心怀叵测的人共事,没有不吃亏的道理。[[3]]  如何建立信任? 就是要做到忠信可靠。

  忠信二字,自古即被视为交友的不二法则。 《论语》说:“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见,一起谋事,就要“忠”;与朋友交,就要“信”。 那 与朋友一起谋事,自然就要“忠信”两全了。 那 ,什 叫做忠信呢? 《说文解字》中说:“忠者,敬也”、“信者,诚也”。 尽心为忠,无欺为信。 也就是说,既然参与了某一件事,就要认真对待,尽心竭力;答应了某一个人,就要诚实无欺,恪守信用。 如此,别人才会愿意与你论事。

《三国演义》中有一章叫做“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讲得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忠信之士:关羽。 在这段妇孺皆知的故事里,关羽的优秀表现有二:一是对桃园结义之情“忠”,二是对兄长临危之托“信”。 曹操爱才心切,不仅用丰厚的物质条件挽留云长,而且在真情实意上也下足了功夫。 如果说高官厚禄、声色犬马尚难以撼动英雄的心,那 相见恨晚、惺惺相惜的肺腑之言还是可以让豪杰落泪的。 因此我想,倘若不是有桃园结义在先,关羽也未尝不会与曹公共创一番伟业,优秀就优秀在:既然与刘张歃血在先,那 无论如何都绝不动摇最初的誓言! 这就是“忠”。 能结交到这样的朋友,真玄德之幸也! 刘备在战乱中将妻子托付云长照顾。 为了一句承诺,纵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障嫂夫人的安全。 这就是“信”! 曹操为了达到断绝关刘情谊的目的,不惜使出“迫三人共处一室”、败其声名的下三烂做法。 关羽宁可挨寒受冻,也绝不让天下英雄耻笑。 终至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不惜落个负恩之责,也要护送两位夫人与兄长团聚。 这一份情谊,足可感动天地! 玄德得此至交,真正羡煞后人也!

从这段典型的忠信往事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些其它的结论。 譬如,要做忠信之人,就要经得起威逼利诱,就要坚定自己最初的理想、信念,就要珍惜朋友间的交情和缘分,就要不做苟且之事等等。 当今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威逼”比比皆是,“利诱”比比皆是,可堪动摇理想、信念的事物比比皆是,因此很多人就背弃了最初的誓言,舍弃了难得的缘分,毁弃了朋友和自我的声誉。 釜底抽薪、过河拆桥、落井下石、中饱私囊的事越来越多,想要结交一个忠信之人,真是越来越难了! 今天,我在此写这 一段文字,目的也是想要大声疾呼忠义、诚信的归来啊!

3.为友者讳——妇人之仁不足与谈心。

俗语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谈心,是朋友之间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朋友之间最基本的相处方式。 因此说,作为朋友,必须有共同语言,至少也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好的接受者。 这其实就是“知音”的含义。 朋友之间谈心,有两种用途:一种是商议惊天动地的大事,此时的“谈心”也称作“交心”;一种是倾吐内心不便为常人道的喜怒哀乐,这时的“谈心”也叫做“抛心”。 曾国藩是干大事业的人,写作《冰鉴》的目的也是为了物色能干大事业的将帅之才,所以他这里所讲的“谈心”是指前者。 “漫无可否,临事迟回”是优柔寡断,“不甚关情,亦为堕泪”易因小失大,在曾国藩看来,二者皆是妇人之仁。 这样的人,容易临阵变卦、错失良机,所以不可以与之谋划大事。 在历史上,有这种性格的悲剧式英雄俯拾皆是。 譬如项羽,准备鸿门宴的目的,本来就是要拿下刘邦,可事到临头却为刘邦的柔弱假相所惑,迟迟不忍下手。 范增想要与这样的英雄共谋大业,自然是败多胜少啊! 再如韩信,楚汉相争尚未结束时,就有奇士蒯通劝他自立为王,夺取天下。 韩信犹豫不决,再三考虑还是没有背弃刘邦,最后落一个“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亨”的结局。 让后人唏嘘不已! 作为刘邦的朋友,韩信如果能够将“坦诚无私、忠信可靠”贯彻始终,也许不会有此下场;作为蒯通的朋友,韩信如果能够果敢坚毅、当机立断,那也不失为一代枭雄。 韩信的可悲之处就在于:既没有做到坦诚无私、忠信可靠,又具有“临事迟回”的妇人之仁。 所以,他终究不是一个可与论情、论事的人,也不是一个可与谈心的人,因此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朋友了。

在平淡的现实生活中,密谋大事、共创伟业的机会不多,所以朋友之间谈心,更多的是倾诉彼此的喜怒哀乐。 这时候,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为友者讳”。 何谓“为友者讳”呢? 简单地讲,就是要保守秘密、尊重隐私。亲密友人,往往无所不谈,其中自然会涉及到个人的一些私密问题,譬如出身不幸、家庭纠纷、恋爱过程以及朋友个人的身体、性格缺陷等等。 这些事情,谁都不愿轻易倾吐。 既然跟你说了,那就是对你的充分信赖。 作为朋友,你应该感激对方这一份信任,多行安慰之举,少要幸灾乐祸,更不可如获至宝般到处宣扬。[[4]] 生活中还有一部分人,张扬倒是不张扬,但却有另外一个癖好,就是“揭短”,以当众嘲笑、取笑朋友为乐事。 往往在大庭广众之前,冷不丁将你曾经告诉他的缺憾、伤疤抖搂出来,让你只恨找不到地缝可以钻! 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一定会让你的朋友从此退避三舍的。 为友者讳,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将朋友的伤疤暴晒于阳光之下,你得到的可能是快感,他人得到的却是刺骨的心痛。 因此说,想要成为一个人永远的朋友,就一定要保守他人的秘密,尊重朋友的人格。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甚就是过分,甚至的甚,“祸且作”,就是大祸临头、自我遭殃的意思。

 



[[1]]作者简介 公孙策 评论家,《商业周刊》「去梯言」单元脍炙人口,擅长借用历史典故,批判政治乱象,针针见血。文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将历史故事说得生动有趣,赋予了历史典故现代意涵,「以史鉴今可以知兴替」的精神淋漓尽致。着有《惹事生非 -- 横眉冷眼谈古论今》(商智),并曾与唐湘龙在 NEWS98 「下班一条龙」节目中以「公孙龙」为笔名,每周写一封信给当周的新闻人物,集结出版为《 982 剑客之见血封喉》(时报出版)。

[[2]] 赖家望、温锐、汪忠列、冯玉祥就是喜欢算计人、损人利己

[[3]] 陈宧、吴佩孚说冯玉祥就卑鄙可耻的阳奉阴违、朝秦暮楚、心怀叵测人。

[[4]]赖艳华、汪忠列、王杨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