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浆玉液的意思和例句:《论语》导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5:07:48
《论语》导读

彭华 整理

《论语》一书并非严格的著作,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主要记述孔子及少数弟子的言论行事(格言与故事),比较生动、全面地记录了孔子之学、行、思与其人格形象。其中,孔子与其弟子的教与学的问答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而这些最能反映孔子所作的哲学思考,比如其对于“仁”、“礼”、“乐”、“诗”及生死之种种看法。同时比较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因势诱导的教育方法。孔子与时人的问答也占有较大的比例,主要是与执政者及隐士阶层的探讨与争执,比较能够如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与孔子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彰显了孔子特立独行、以天命为己任的高尚人格。再则,孔子之行止、居处也有较为细腻的记载,反映孔子生活细节中的独特形象。

【地位】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后来被尊奉为儒家经典,成为《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的一种,甚至被尊为儒家之《圣经》。其实抛开这些神圣化了的东西之后,再看《论语》不失为一本平实的好书。

在汉代,学童经过启蒙识字教育之后,便读《论语》和《孝经》,《论语》是读书人必读之书。相反,“五经”却可读可不读。

南宋时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论语》是古代士子的必读之书,而“四书”是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课本。

今本《论语》共计20篇,1.2万字。

【书名】

《论语》的书名,最初见于《礼记·坊记》。汉朝人引用《论语》或单称《论》,或单称《语》,或者称《传》或《记》,甚至不是孔子所言也称“孔子云”,“似乎可以看出,汉人把《论语》等同于《孟子》、《荀子》、《墨子》,作为诸子的一种”。

《论语》书名的含义,《汉书·艺文志》的解释较为稳妥,“《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成书】

《论语》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研究者认为,《论语》的编纂很可能主要是曾参的弟子所为;因为全书除孔子之外,所记言论行事以曾子最多,而且处处用尊称。杨朝明则谓《论语》材料来自孔门众多弟子,而由子思具体纂辑录而成。但全书一些章节前后重复出现,可证编纂者也不是一人。(此可与佛教之“结集”相对照。)

其编纂时间开始于春秋时期的末期,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初期(公元前400年左右)(杨伯峻说)。

【版本】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有三种版本:“《论语》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两《子张》。《齐》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鲁》二十篇,《传》十九篇。”《汉书·艺文志》:“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传《鲁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皆名家。张氏最后而行于世。”

《鲁论》,20篇。“《鲁》二十篇,《传》十九篇”。这也就是现在所能读到的本子。

《齐论》,22篇。多出《问王》(或说是《问玉》)和《知道》二篇。

《古论》,21篇。出孔子壁中,《子张》有2篇。

《鲁论》和《齐论》都有师传。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教授《论语》,以《鲁论》为主,《齐论》辅之,称《张侯论》。由于张禹地位尊贵,所以他的本子被“立于学官”,为当时一般儒士所尊奉。东汉末年,郑玄“校鲁论本以齐古读,正凡五十事”(《经典释文·叙录》)。今本《论语》,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论语》在汉代有三种本子:《鲁论语》为鲁人所传,共二十篇,今《论语》的篇章即依此而定;《齐论语》为齐人所传,比《鲁论语》多《问王(玉)》、《知道》两篇,共二十二篇;《古论语》相传出于曲阜孔子住宅壁中,它把《尧曰》的“子张问于孔子”以下另分一篇,称为《子张》,与《论语》原《子张》篇同名,故有《子张》两篇,实为二十一篇。这三种本子除了篇数不同外,在章次、文字和解说上都有出入。西汉成帝之师张禹先学《鲁论》,后学《齐论》,对齐、鲁两派择善而从。张禹封安昌侯,所以他的本子称为《张侯论》,盛行于汉代。汉末郑玄也根据《鲁论》篇章,参考《齐论》、《古论》,为之作注。三国时何晏汇集汉魏各家注解,作《论语集解》,现在流传的就是何晏的注本。

【注本】

《论语》的注本非常之多,据日本学者林泰辅《论语年谱》的不完全统计,到近代为止关于《论语》的文献竟达三千种之多。中文系统重要的注本有: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康有为《论语注》、民国程树德《论语集释》、杨树达《论语疏证》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南怀瑾《论语别裁》等。

1. 王素:《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郑玄是当时的经学大师,他的《论语注》在《论语》研究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原书早已亡佚,后在敦煌、吐鲁番和其他古墓中陆续出土了该书的手抄本残卷,经拼缀复原,已大致可窥其原貌。这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其价值自不待言。

2.[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收入《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标点本)。

何晏(190—249)是当时的玄学大家,他的《论语集解》汇集了东汉以前对《论语》的研究成果,其中征引的文献十之八九已不存。南朝梁皇侃集魏晋以来儒者之说为何晏《集解》作疏,成《论语集解义疏》十卷,是宋以前最流行的《论语》注疏本。到了宋代,邢昺(932—988)又为之疏,并皇疏而代之,成为“十三经”的标准注疏本。

3.[宋]朱熹:《论语章句》,见《四书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

这是宋代理学的代表性经典,朱熹(1130—1200)通过对《论语》的注释阐发了理学的基本思想;因注释中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故称《集注》。朱注的篇幅虽不大,却花费了朱熹几乎大半生的精力心血,前后经“四十余年理会”(《朱子语类》卷一九),甚至在他去世的前几天还在修改,真如他自己所说“毕力钻研,死而后已”(《文集》卷九五《答余正叔》)。赵顺孙又为朱熹的集注作疏,成《论语纂疏》。

4.[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此书实由刘宝楠(1791—1855)、刘恭勉(1821—1880)父子共同完成。这是清代学者为儒家经典所作新疏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大抵兼采汉、宋人的旧说,但征引广博,折中去取大体得当。据说刘宝楠为编著此书所作的资料长编有数十巨册之多。

5.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近人程树德汇集古今训释解说《论语》的书籍两百余种,编撰《论语集释》四十卷,凡120万言。搜讨颇勤,可供参考。搜集资料相当丰富。

6.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二版。

包括原文、注释、译文、余论四部分,是大陆最为流行的《论语》注本。

7.钱穆:《论语新解》,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大师的精心之作。以篇次为序,对原文注释、解析、串讲并白话试译,不乏新见,在港台及海外较流行。

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论语》,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论语》抄本,字数不足今本的一半,而文字差异多达700余处,分章上也有独特之处。多数研究者认为,它与《鲁论》较为接近。

91.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92.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新一版。

简明扼要,不乏主见,适合初学者,可作为入门读物。

10.李泽厚:《论语今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李泽厚是位绝顶聪明的人物,思维睿智,文笔老练;他的作品能给人很多启迪,但有时候不免有隔靴搔痒的感觉,《论语今读》亦然。



思考:注重音韵、训诂、通假的汉学是否可以直达古人的心灵世界?与之相对,“宋学”是否有“野狐禅”的味道?(徐复观批评傅斯年的《性命古训辩证》)



【传授及影响】

《汉书·艺文志》:“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传《鲁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皆名家。张氏最后而行于世。”

《论语》从西汉开始就已经成为了读书人必读的著作,元朝以后,科举考试都从“四书”中命题,使它在中国古代显得极其重要。在现代,《论语》对于研究孔子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更是一部重要的文献资料。

《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及一些细节。全书大体上都是孔子弟子及后学所记,是研究孔子学术思想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