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雍州古镇:关于道教和清微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2:13:30

关于道教和清微派

__尽千钟  2010年04月04日

【道教崇奉的神灵】

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灵种类繁多,下面只能介绍一些地位较高且较有影响者。

1.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它们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实是「道」的一体三位。「三清」的说法始于六朝,但此时「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别为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三位大神居住。后来,「三清」才逐渐作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称,而「三清境」亦成为其居住地。

2.四御四御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体指:玉皇大帝(总执天道),中央紫微北极大帝(协助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勾陈上宫天皇上帝(协助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主持人间兵革之事),后土皇地只(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另外,又有以四极大帝为四御之说,具体为:北方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方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西方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方东极青华大帝(总御万类)。

3.诸星神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岁星(星)、镇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荧惑星(火星)。此外还有东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众星君、太微垣众星君、天市垣众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斗姆」。「斗姆」作女像,传说她生出了北斗七星,能普垂医治之功。此外,北斗、南斗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据《度人经》言,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故民间多举办「北斗会」、「南斗会」。在诸星神中,影响较大的还有四方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龙形,称青龙;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组成鸟形,称朱雀;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组成虎形,称白虎;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组成龟形,称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方之神」。

4.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关其来历说法颇多,或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说起源于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气,或以为即尧、舜、禹,等等。「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汉末天师道为病人祈祷时需举行「三官手书」仪式,即将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写于纸上分别送呈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时期,「三官」又与「三元」相配而成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下元水官洞阴大帝」。据称,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分别诞生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们为了祈福、拔罪和禳灾,多分别在这三个日子举办「上元会」、「中元会」和「下元会」。

5.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神灵,有人以为其乃是由殷商时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帝」发展而来。在早期道教的《真灵位业图》中,有「玉皇道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阶位却并不高,仅排在玉清三元宫右位的第十一及第十九位。宋代,真宗皇帝称其远祖赵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书于赵宋,故特上玉皇大帝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后徽宗又再加封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从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间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开来。道教多将玉皇视为「三清」之下的「四御」之一,以为他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总领宇宙主宰之君」,其职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圣诞日,道观和民间多举办「玉皇会」。

6.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被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汉代则专指天上文昌宫的第四星——司命星。其成为道教与民间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乃与蜀中的梓潼神张亚子(又作张恶子或张垩子)有关。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入蜀,曾梦见张亚子显灵,并追封他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入蜀,又亲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经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张亚子遂由地方神成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并因预卜科举功名甚验而甚得读书人信向。元延佑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神遂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元明以后,各地多建有文昌宫、文昌祠等,人们多于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日举行「文昌会」。

以上仅是道教所崇神灵中很小的一部分。实际上,道教崇拜的神灵成千上万,他们多在举行斋醮法会时被恭请莅临,如唐宋时的《道门科范大全集》、《道门定制》等道教科仪经典中即收录有大量的道教神名。此外,各路神仙的事迹在道教经典中也多有记载,如汉代的《列仙传》、晋代的《神仙传》以及元代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俱记有历代神仙得道之事。

【道教门派组织】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
【道教法术】

 道术一词,源出《庄子.天下篇》『见《庄子.天下篇》』,与“方术”、“方技”是一个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称为“仙术”的。 

道教所从事的道术很多,如占卜、符篆、祈禳、禁咒、内丹、外丹、炉火黄白、辟谷、行□、房中、仙药、服气等等。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曾对道术扼要介绍,说:“盖清静一说也;炼养一说;服食又一说也;符篆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他说黄老列庄之书,所讲是清净无为,而略及炼养;赤松子、魏伯阳只言炼养而不言清净;卢生、桃少君、栾大言服食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冠谦之言符篆而不言炼养、服食;杜光庭以下只讲经典科教。
道教之术繁多,共分五大类,道教五术大概解释如下: 
一、山 
二、医 
三、命
四、相 
五、卜

【道教人物】
黄帝 老子 庄子 列子 关尹子 茅盈 河上公 严君平 张陵 魏伯阳
于吉 左慈 葛玄 许逊 葛洪 寇谦之 陆修静 陶宏景 王嘉 孙思邈
成玄英 李荣 王玄览 司马承祯 吴筠 杜光庭 钟离权 吕洞宾 刘海蟾 彭晓
陈抟 张伯端 石泰 薛道光 陈楠 白玉蟾 刘永年 翁葆光 萧廷芝 彭耜
王重阳 马钰 邱处机 谭处端 刘处玄 王处一 郝大通 孙不二 曹文逸 李道纯
张君房 王志谨 张三丰 孙玄清 孙汝忠 陆西星 伍冲虚 王常月 黄守中 闵小艮
刘一明 傅金铨 柳华阳 李涵虚 黄元吉 汪东亭 徐颂尧 刘名瑞 赵避尘 陈撄宁

武当道派
简介:
武当道派是指历史上曾兴盛或传承于武当山的各个道教派别的总称。武当山又称“太和山”,至少到明代以前,就已是道教活动圣地。为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的发祥地。

武当山各时期主要道派的传承与影响:
武当山的道教先后分属正一、全真两大道派。
宋真宗时期(公元998-1022),正一派首先传入武当山,于宋元之际成为武当山道教主体,曾在该山传过以下支派:大茅派、三茅派、火居道等。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公元1141),又有上清茅山派道士兴建五龙观殿宇并繁衍传承,世称“武当五龙派”,全真教也约于稍晚时期传入武当山。元至正(公元 1264—1294)年间,原属全真门下的张道贵与清微道士叶云莱等同师清微第十代宗师黄舜申,又传清微法于全真道士张守清,这一系融合全真派和正一道中的清微派,世称“武当清微派”。明洪武时(公元1368-1398),龙门派四代邱元清(即丘玄清,见注),曾师事张三丰,到武当主持玉龙宫。

明代永乐(公元1403—1424)年间,明成祖敕命大兴武当山宫观以奉祀“玄天上帝”,至此武当山各派皆奉祀玄天(真武)上帝。永乐初,统领天下道教的正一道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命正一道士孙碧云为武当山南岩宫主持,孙的门下后来形成“榔梅派”,或称武当山本山派。属于正一的支派。

此期间,属全真一系的道士张三丰门下形成了一个与全真道教义教制及宗风都有所不同的道派,其派与陈抟一派有渊源关系,当时官方将其归于全真道。这一派崇祀「真武大帝」,习武当内家拳,主张三教合一,重视修炼内丹,特别强调性功,为元明间新产生的全真支派。张三丰门下形成的支派繁多,据《诸真宗派总簿》载,武当道派,后还有自然派、三丰派、日新派、蓬莱派等传衍近代,字派多达八支。

现代,武当山仍为道教名山,由于山上的道教派别大体上都崇奉“真武”,故也有把武当各道派统称为武当派的。

注:关于丘玄清,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篇补遗》卷三载:明太祖以“二宫人赐之,丘玄清度不能辞,遂自宫,今观其遗像,俨然一妇人”,并载说今北京“燕九”之节日,就是因为丘玄清此日(正月十九日)自阉,由“阉日”谐音转为“燕九”,为京师一大节庆。

主要参考文献:

《道教大辞典》

《辞海》1999

《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

《中国道教史》卿希泰主编

《道教手册》李养正主编 

符箓三宗
唐末宋初,道教中的天师道和上清、灵宝派分别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为活动中心,形成著名的“三山符箓”。即茅山的上清箓,阁皂山的灵宝箓,龙虎山的正一箓,称为符箓三宗。以后出现的天心派、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均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
《鬼灵报告》序 关于清微派
  清微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是唐末产生的新符箓道派,也是唐宋间融道教诸派精华而新构成的道派,创始人为唐末广西零陵(今广西)人祖舒,该派称其符法出于清微元始天尊故得名,鼎盛于元至明初,清初间有传承。

  清微第二十四代掌教名曰吕守璞,是全真龙门第八代律师。其下传弟子吕徵,也是全真龙门派传人,但此人是否也懂清微道法并不得而知,且此二十三、二十四之代传人,是清微派有记载可查的最后两代传人,其上承何人亦无记载。明中叶后,道教衰落,清微派详情也就难以考知。

桃木剑的真假在于其有没有布罡开刃。一般现代桃木剑都是由厂家制造的,是凡物,但经过法师布上罡斗,开过剑刃之后,就是法剑了,也等于是被赋予了法力。一般买的桃木剑商家是不会开光布罡的,他们说是那么说,只是骗骗顾客而已,七星剑也是如此,若要所买之剑更家凌厉无比,在买到手之后,以右手中指之血,涂抹两边剑刃,这样,此剑既是认主,威力也非同寻常。但不可遭到毁坏了,否则“人在剑在,剑毁人亡”


以上内容转自:正一玄坛清微雷法派俗家弟子靖明的大作

 清微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形成于南宋,流传于元至明初,清初间有传承。
 清微道士为了将自己的道派托之古远,宣称传自元始天尊。陈采《清微仙谱》序云:“其传始于元始,二之为玉晨(大道君)与老君,又再一传,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之四派。十传至昭凝祖元君(名舒),又复合于一。继是八传,至混隐真人南公(名毕道)。公学极天人,仕宋为显官,遇保一真人(陈少微)授以至道。遂役鬼神,致雷雨,动天使,陟仙曹。晚见雷渊黄先生(黄舜申),奇之,悉以其书传焉。”该序作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是目前所见到的清微派源流和历史最早的记载。所云元始天尊传衍为二,再衍为四派等语,事属教内传说。但所云:“十传至昭凝祖元君,又复合于一”云云,是否可信呢?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祖元君传》云:“祖舒,又名遂道,字昉仲,唐广西零陵永川祈阳县人。……九月九日生。寿一百三十二岁。遍游名山,师事许真君(许逊)、郑真人(郑隐)、灵光圣母,……遇太玄夫人降于溪滨,又从而师之。乃授以元始大道。……由是会四派而一之。职位清微元上侍宸。复化身为清微察令昭化无君,又号通化一辉元君,统辖雷霆,变相不一。……功
成冲举,居金阙昭凝宫,主清微洞照府。”观此,即使唐代有祖舒其人,已被完全仙化,是清微派道徒所奉的一代祖师,似不可能是清微派的创始人。即清微派在后代尚未出现。该书又谓:从祖舒以后,八传而至“混隐真人南公”,据该书和《清微神烈秘法》《清微斋法》等所记,系指祖舒下传的休端、郭玉隆、傅央焴、姚庄、高奭、华英、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等九代宗师(实为九传。诸书所记名字略有差异)。诸书对李少微以上八人的事迹所记极简,且未注明其活动的时代,故难据以判定清微派在当时已经成立。对南毕道的记载稍详,但仍多歧异而仿佛。《清微仙谱》云:南毕道,“本复姓东南,名珪,丙辰十一月初三寅时生于眉山(今属四川——引者注),幼擢儒科,登仕版。尝倅湖右。夜梦神人语以师至,达旦郊迎,果肖梦中之相,询其姓名,即保一真人(指李少微——引者注)也。迎归待以师礼,数以难事试之,坚心如金石,遂悉付以隐奥。……后佐宋理宗,数谏不从,归隐不知所在,人以为仙去。”《清微斋法》云:“南毕道,字斗文,乃清微保元仙卿,眉州人,丙辰十一月初三日寅时降生眉山,性淡荣利,学通天人,仕宋累官至广西宪。
 尝遇保一真人授至道,能役使神*。……隐青城山。”《道法会元》卷二云:“讳毕道,号西滨,眉州人。……十月初三日生。……李真人数试之,不怠,以四派玄奥授之。……后西滨仕至广西宪司,休官入青城山。”略其岐异之文不论,南毕道盖生于宋理宗之前的丙辰年,即宁宗庆元二年(1196),至理宗即位之甲申(1224),已三十岁。他在理宗朝仕至广西宪司。曾受李少微传清微法,后隐青城山,不知所终。观南毕道一生,除传授弟子黄舜生外,别无二人,故尚未形成为一个道派。清微道派的形成,盖始于南毕道之弟子黄舜申时。黄舜申(1224~?),名应炎,字晦伯,舜申为其法名。福建建宁人。出身闽中世家,少通经史百家之学。年十六,侍父于广西幕府。某日染疾,遇官于广西的南毕道,以符疗之。病愈,授以清微雷法。宝皊(1253~1258)中,出任检阅。理宗召见,御书“雷渊真人”四字赐之。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应诏赴阙,奏对明敏。未几,乞请还山,制授“雷渊广福普化真人”。黄舜申有弟子近百人,使清微道法大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