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和笑傲江湖:西安事变后的东北军和17路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0:42:49
西安事变后的东北军和17路军 

东北军原是张作霖的私人军队,后来在张学良的率领下,改旗易帜,成为国民政府军队的一部分。驻防东北边疆。1931年九一八后,执行不抵抗政策,撤入关内,赴陕西剿共。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扣留,留在西北的东北军20多万人陷于群龙无首境地,何去何从,出现了严重的内部矛盾分歧。 1937年2月2日,东北军少壮派应德田、苗剑秋、孙鸣九等人反指使部分军队发动兵变,杀死东北军元老派67军军长王以哲、西北总部参谋处处长徐方等人,酿成“二二”血案。驻西安的红军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多方奔走,制止了东北军的相互残杀。1937年3月东北军高级将领接受了蒋要东北军调驻安徽的方案,东北军遂东调,分住豫南、皖北、苏北地区,各部均直接归南京军政部管辖,仍然是“群龙无首”。4月—6月,南京政府对东北军进行整训、缩编,化大为小,化强为弱,由甲种军变为每军二师、每师二旅的二二乙种军编制,并由中央派政训主任进行监视。卢沟桥事变后,东北军被分割,使用于各战场,不相统属,东北军全被肢解。八年抗战,东北军有10万将士牺牲疆场。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军有一部分在抗战中脱离了旧阵营,参加了八路军,如53军691团在吕正操带领下改编为人民自卫军,后来正式编为八路军系列;苏鲁战区的部分东北军,在常恩多、万毅率领下举行起义,参加了八路军。这两支队伍在1945年8月挺进东北,实现了打回老家的愿望。后来,他们在三大战役和抗美援朝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而相反的,以万福麟、沈鸿烈为首的部分东北军则追随蒋,于1949年在全国大陆解放前夕,逃亡台湾。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在日本帝国主义一步步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然地发动了西安事变,实行“兵谏”,逼蒋抗日,从而实现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

 

 

西安事变后,1937年4月,杨虎城将军被迫辞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及第17路军总指挥职务。1937年6月,蒋介石令其“出洋考察”。从此,第17路军走上了一条被蒋介石逐步削弱、肢解、消灭的道路。

  大分裂

 

  杨虎城率领的第17路军,西安事变前,共有两个军,即第38军和第7军,军长分别是孙蔚如、冯钦哉,辖两个整编师第17师和第42师(师长分别由孙蔚如和冯钦哉兼),三个警备旅,再加上直属部队,总计28个团,6万余人。从西安事变开始到杨虎城离开西安出国为止,第17路军在蒋介石分化收买之下发生了大的分裂。首先是第7军军长兼第42师师长冯钦哉等一些右派军官,率部投蒋(后被蒋介石扩编为第27路军,下辖第42师、第169师,师长分别是柳彦彪和武士敏),接着警备第一旅王俊部、警备第二旅沈玺亭和唐得楹两个团(后被编为独立第19旅,但不久后就被撤销番号,部队分散编入其他师)、第17师49旅旅长王劲哉部(后被编为独立第20旅)先后投向南京,计有14个团,2万余人。第17路军所余不到4万人,编为陆军第38军,孙蔚如任军长,辖两个整编师17师和177师(师长分别是赵寿山和李兴中),两个警备旅,两个直属团──教导团和骑兵团,第17路军的番号也相应被撤销。

 

  铁血抗战

 

  孙蔚如部

 

  抗日战争开始后,1937年7月下旬第38军赵寿山的第17师、第177师的529旅(旅长许权中)、教导团(团长李振西)开赴前线,参加了保定、娘子关、忻口诸战役。其中,第17师与教导团在娘子关战役中,与敌血战九昼夜,予敌以重大杀伤,教导团也付出了重大牺牲,全团伤亡官兵1800多人。529旅在忻口战役正面防守14天,全旅3000多人,伤亡2000多人,其中以党员阎揆要为团长的1057团原有200多名党员,忻口战役后就只剩下60多名党员了。

 

  1938年7月,38军扩编为第31军团。11月,第31军团又改编为第4集团军,孙蔚如任总司令。下辖第38军和第96军。第38军军长赵寿山,下辖第17师和第55师。第96军军长李兴中,下辖第177师和新编第14师。

 

  1938年7月,孙蔚如部全部开赴晋南中条山抗日前线。这支军队在中条山坚持抗战近三年,先后粉碎了日军的11次大扫荡,其中,以“血战永济”、“六六战役”、“望原会战”最为惨烈悲壮!血战永济中,17师补充团102团团副杨法震、教导团团副魏鸿纪牺牲,教导团三营营长张希文和该营全部殉国。“六六战役”中,177师新兵团有800多名壮士因弹尽粮绝,被日军逼上黄河崖边,高呼口号,集体跳崖,全部壮烈牺牲,无一人投降被俘,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吞山河的生命绝唱。第4集团军有2.1万人牺牲在中条山下、黄河岸边,而日军也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入西北。

 

  1940年8月,第4集团军为策应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派出部队在同蒲铁路南段沿线,深入敌后破坏铁路公路。部队出击在安邑、运城、闻喜、夏县一带,先后数十次,打得敌人缩守据点,不敢妄动。

 

  1940年10月,第4集团军离开中条山,调防河南,守备巩县、汜水、荥阳、广武百余里防线。10月2日,黄河北岸日军强渡黄河,进占郑州,第4集团军在荥阳、广武地区与敌展开鏖战,配合友军收复了郑州。在3个月的广武战役中,第17师担任主要作战任务,全师伤亡官兵2280余名。其中102团损失了1个营,有些连队仅余二三十人,但部队士气依然如故。

 

  1944年4月中旬,日军发动河南战役。第4集团军在巩县以东奋勇阻击,530团坚守虎牢关据点7昼夜。虎牢关之役共毙伤日军2500余名,177师伤亡400余官兵。另外在登汜和韩城镇两次大战中,均予日军以重创。1945年5月,在豫西战役中,96军与日军血战官道口,在交战中,党员连长张国华指挥全连向山头冲击,身负重伤,排长余得水带领全排战士与敌冲杀,不幸阵亡,但终将日军击退,保障了关中的安全。

 

  日本投降时,孙蔚如任武汉战区总受降官。在19天中,他负责解除日军武装21万人,接受工厂、仓库等300余所,遣编伪军3个军9万余人。

 

  冯钦哉部

 

  第27路军于1937年9月改称第98军,编入第14集团军。1939年10月,原169师师长武士敏接任军长。此后冯钦哉升任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第98军被改为第2战区东路军(东路军总指挥为朱德)直辖,驻防于中条山。

  1939年,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密令其部队消灭山西新军,还派人拉拢武士敏夹击山西新军,被武士敏义正辞严地拒绝了。他表示坚决与八路军合作,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共同抗日,不把日军赶出中国绝不罢休。

  1939年下半年,由于日军的残酷进攻和国民党内投降妥协空气的影响,国民党朱怀冰等部队都离开了艰苦的山西根据地,而武士敏则坚决红军合作,在官兵中经常宣传“抗日高于一切,坚持抗战到底”的道理。在武士敏的领导下,98军与八路军密切配合,打退了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多次猖狂进攻,坚持了山西的抗日战争,为稳定全国抗日战争的局势,支持正面战场作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1年5月,日军集结临汾、长治、晋城10万多人向中条山进攻。国民党驻守中条山的部队约20万人。由于无充分准备,庞大的后勤机关不能疏散,部队无法展开战斗,结果受到严重损失,国民党2万多人投降,4万多人被俘,1万多人牺牲,其余10万多则奉命退过黄河,唯武士敏率领的第98军转战各地,坚决与八路军一起在山西抗击日军。日军多次派人劝武士敏投降,但均遭拒绝。一次,日军派一个认识武士敏的叛徒来劝降,武士敏大怒:“我是一个军人,我应该死在抗日的战场!”遂将叛徒扣压。9月下旬,日军集中主力3万余人,将98军合围在沁水县东峪、西峪。武士敏临危不惧,亲临马头山前线,指挥部队顽强抵抗,浴血奋战,并多次组织突围,终因敌人封锁严密,受到严重挫折。在突围中,武士敏被敌人子弹击中下腭,他高呼:“拼到底,不成功,便成仁!”尔后壮烈牺牲,时年49岁。

  武士敏殉国后,国民党军委会调黄埔一期生刘希程继任该军军长。98军此后在蒋介石的改造下,逐步演变为国民党中央军嫡系部队。1944年98军被裁撤,所部整编为169师,被调往西南地区,归入远征军,驻守滇西。冯钦哉部的历史至此结束。

王劲哉部

  抗战爆发后,王劲哉率独立第20旅开赴中条山,和日军共进行了大小战役20余次,王劲哉逢战必身先士卒、赤膊上阵,斩敌首百余。不久,独立第20旅被扩编为新编第35师和独立第20旅,王劲哉任新编第35师师长兼开封警备司令,编入汤恩伯的第20军团;20旅由蒋介石的嫡系将领钟松任旅长,划入第9集团军参加了淞沪会战,该部从此成为国民党中央军嫡系部队。

 

  在1938年春天的徐州会战中,王劲哉率数千将士,驰援台儿庄外围的曹州,阻击追杀李宗仁部的日军,终使李宗仁将军安全脱险。王劲哉因功被授予一枚特别颁授的纪念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大勋章,新编第35师也被改编为中央陆军第128师,成为国民党200个正规师之一,王劲哉任中将师长。随后,这支部队立即投入到空前绝后的武汉大会战中,与日军展开了浴血奋战,128师损失惨重。

  武汉会战后,汤恩伯将128师化整为零。128师尚有战斗力的第382旅,在副师长兼旅长李俊彦带领下,被调往河南充实其他部队。李俊彦后来曾兼任洛阳警备司令,率382旅苦守洛阳,直到洛阳沦陷。128师剩下的兵员连同轻、重伤兵共计不足200人,受令开到湖北咸宁、蒲圻一带自行休整补充,从此名义上归入第29集团军。1938年年底至1942年先后参加了随枣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作战、枣宜会战和豫南会战。驻防中,该师与襄北新四军友好相处,对抗日军的扫荡,整治地方治安,消灭了为害民众的土匪,部队逐渐扩大到3个正规旅1万余人。

 

 

东北军原是张作霖的私人军队,后来在张学良的率领下,改旗易帜,成为国民政府军队的一部分。驻防东北边疆。1931年九一八后,执行不抵抗政策,撤入关内,赴陕西剿共。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扣留,留在西北的东北军20多万人陷于群龙无首境地,何去何从,出现了严重的内部矛盾分歧。 1937年2月2日,东北军少壮派应德田、苗剑秋、孙鸣九等人反指使部分军队发动兵变,杀死东北军元老派67军军长王以哲、西北总部参谋处处长徐方等人,酿成“二二”血案。驻西安的红军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多方奔走,制止了东北军的相互残杀。1937年3月东北军高级将领接受了蒋要东北军调驻安徽的方案,东北军遂东调,分住豫南、皖北、苏北地区,各部均直接归南京军政部管辖,仍然是“群龙无首”。4月—6月,南京政府对东北军进行整训、缩编,化大为小,化强为弱,由甲种军变为每军二师、每师二旅的二二乙种军编制,并由中央派政训主任进行监视。卢沟桥事变后,东北军被分割,使用于各战场,不相统属,东北军全被肢解。八年抗战,东北军有10万将士牺牲疆场。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军有一部分在抗战中脱离了旧阵营,参加了八路军,如53军691团在吕正操带领下改编为人民自卫军,后来正式编为八路军系列;苏鲁战区的部分东北军,在常恩多、万毅率领下举行起义,参加了八路军。这两支队伍在1945年8月挺进东北,实现了打回老家的愿望。后来,他们在三大战役和抗美援朝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而相反的,以万福麟、沈鸿烈为首的部分东北军则追随蒋,于1949年在全国大陆解放前夕,逃亡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