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到南宋:淡淡的哀愁 浓浓的相思 - ——林海音《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8:07:06

淡淡的哀愁   浓浓的相思

——林海音《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马上就面临中、高考了,倏然想起一首歌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是李叔同先生的作品,往往作为毕业歌而演唱。记得影片《城南旧事》的片头、片中和片尾就选择这首《骊歌》作为插曲,想来颇为温馨。为了重温这首词,从学校图书馆借来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读后不免留下几行文字。

《城南旧事》属于典型的“京味小说”,说的是二三十年代北京的事儿,写北京的人,运用地道的北京话,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特别是像会馆门前的“疯女人”秀英、常被养父殴打的妞儿、隐藏在荒草丛中的小偷儿、敢于冲破旧家庭的藩篱追求新生活的兰姨娘、丢下自己孩子来做奶妈的宋妈等一些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其基调就是“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无一处不浸染着对祖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乡愁,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京味文化的魅力。

《城南旧事》有五个互相没有因果关系的小故事串联而成(分别是《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和《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按时间顺序编排,其实就是一个懵懂的小女孩小英子刚刚开始“睁眼看世界”的全记录,尽管小说中小英子只是一个线索人物,但这并不影响她的形象的丰富性和立体化。整部小说在天真盎然中道尽了人世间的复杂多变,也道尽了小英子面对人世凄苦的所有困惑和思索。林海音总是在快乐单纯的笔调中、在温煦从容的回忆中书写人生的艰难曲折和命运的多舛,既是一幅童年的风景画,又是一副京味的风俗画,更是一副时代的缩微风云图。

读《城南旧事》,品咂其中的语言是一种享受,因为它就像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歌,既有清脆的语感,又有细致的描摹,既有生动的比喻,又有精巧的结构,特别是大量贴合人物身份的语言,让人仍不住拍案叫好。比如:“我们真快乐,胡说,胡唱,胡玩,西厢房是我们的快乐窝,我连做梦都想着它。”(《惠安馆》)“新帘子胡同像一把汤匙,我们家就住在靠近汤匙的底儿上,正是舀汤喝时碰到嘴唇的地方。”(《我们看海去》)“她绷住脸,抓起那匹布的一端,大把地一攥,拳头紧紧的,像要把谁攥死。”(《兰姨娘》)这些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和古朴自然的人性风貌,这种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相思,应该是林海音继承前辈的文学传统又加以探索创新的结果吧。

电影《城南旧事》先后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第二届“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金鹰奖章”、第十四届“内尔格勒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等多项大奖。而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总觉得影片不能反复推敲,不如纸质性作品解馋。现在捧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再次感受二三十年代北京的风景风俗画和特定时期的真实面貌。我认为《城南旧事》的成功绝非偶然,林海音把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的一颗心融入了作品,关键是她有一颗不老的童心,才能把人性写如此之美,难怪“京味文学”鼻祖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称林海音为“台湾‘京味儿’作品的代表人物”。林海音作为台湾老一代的作家,被公认为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台湾文学的保姆”,1998年获得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终身成就奖”,这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