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溜溜的她双人舞:同声传译—靠舌头打天下的职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34:53

 

在中国,同声传译被大多数年轻人忽视了;殊不知这一种行业除了高薪外,或许在10年甚至更多年内,也总是人才奇缺。

同声传译,简称“同传”,一般用于大型国际会议时各种语言相互转换。同声传译是当今世界流行的一种翻译方式,目前世界上95%的国际会议采用的都是同传。联合国开会时都有大量同声翻译在幕后工作,也就是说,同声传译员一般都不在幕前,而是“躲”在幕后工作。它要求译出语和译入语几乎同步进行(一般是差3秒左右),当发言人的话语传到与会者耳中时,已经是与会者各自熟悉的语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设立在德国纽伦堡的国际法庭审判法西斯战犯时,首次采用同声传译,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大型国际活动中采用同声传译。

近10年来,每年的会展黄金季节,上海滩上为数不多的同声传译员都会供不应求,奔忙于各大国际会议的会场。通常一个大型的国际会议,会提前两三周甚至一个月联系好同传译员,同传译员会拿到一些会议的背景资料进行准备,但光有这些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同传还需要从书 籍、报刊、互联网上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会议当天,同传必须提早到场并与主要发言人作简单的沟通,特别是要落实一些比较专业的或者比较新的关键词汇,会议结束时同传通常也是最后离开的。

据统计,目前全球专业的同声传译人数总共不过2000多人,而中国的此类人才仅25至30人。如今上海举办国际会议、展览、论坛等活动的密度越来越大,据统计,2001年上海每3天就有一次国际会议,现在则是每3天就有两次国际展览,同声传译人才极为紧缺,供不应求。

据资料调查,目前同声传译的报酬一般是每天4000元人民币,这是每人的平均所得。如果不需要助手而独立完成翻译任务,最高的出场费可以达到每天1万元以上。时间的计算按照8小时工作日进行,从会议开始到4小时算半天,4个小时以上至8个小时算一天。此外,客户还需支付同声传译员的食宿费用、机票费用。虽然译员不可能一年到头每日都有会议等着他们去译,但每年100天的工作日还是应该有的。这样算下来,收入也相当可观。

2003年3月中旬起,央视将近一个月的伊拉克战事直播,不仅使鲁健、刚强这些年轻的主持人脱颖而出,更把一些过去在幕后默默无闻工作的人物推到镜头前,使广大观众一下子记住了两位同声传译员,这就是李庆庆和胡利平。

有观众赞叹地说:李庆庆端庄、大方、漂亮,她的主持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对此,李庆庆解释说:“我不是主持人,在这次直播中只是白岩松和军事嘉宾的一个配角。直播时有许多新的战况新闻发生,我的工作就是从网上浏览电讯稿,而后迅速在脑海里过一下,记住一些要点、数字、时间、地点等等,然后快速翻译播出去。”她对记者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次直播全靠平时积累,比如伊拉克的重要城市在什么位置、有什么特点、交战双方领导人的姓名、职位等等,我早就熟记在心,靠现场背是背不出来的。

关注伊拉克锁定央视国际频道时,人们记住了瘦瘦的、戴眼镜的胡利平。他是联合国纽约总部的资深同声传译员。伊拉克战争打响时,他恰在北京,被央视邀请帮忙主持直播节目。听着胡利平为美国总统布什、为伊拉克副总统拉马丹、为战事简报会和战地记者报道做同声传译,反应快速、思路敏捷、吐字清晰,令人钦佩!他说,这次同声传译绝非易事。在联合国做同传大多是会议发言和讨论,安静有序没噪音,同传员的工作环境也好,坐在同传厢里翻译。而这次翻译的是战争新闻,内容新,并且会发生些什么事,事先谁都不知道:有的还是战地报道,图像模糊,背景噪音大,记者语速快;工作条件也不如在联合国,坐在央视的播音室里,只用个小耳机,隔音差,翻译时很容易受到自己声音的干扰。

李庆庆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她在1999年至2002年曾任中央电视台驻英国记者。熟练的英语功底,对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的熟悉,无疑使她在此次直播中厚积薄发。问及同声传译人才必备的素质时,她认为:一是有很高的语言水平,必须在外文和中文方面均非常出色;二是非凡的毅力和过硬的身体素质; 三是短期记忆力好,不仅要快速记忆讲者的信息,还要牢记大量与翻译内容相关的术语及平日积累的知识、语法、翻译技巧等。

胡利平出身于一个外交官的家庭,1977年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后又考上了设在北外的“联合国译训班”,从此,走上了同声传译的道路。问及同传人才必备的素质时,他又补充了三点:一是知识面要宽,既是“通才”,又能充当某个专业的“全才”或“半个专才”;二是在演讲或技巧上必须口齿伶俐;三是灵活应变能力强。

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现代服务与贸易” 紧缺人才的调查中,排在首位的均是同声传译。早在3年前,在同样的一份紧缺人才的调查显示中,同声传译的身影已经高居榜首。这种被誉为“金饭碗”的职业,3年来仍未见有相对多一点的雄心壮志者去问津、去拼搏,着实让人惋惜!

早在10年前,也就是江苏籍同声传译人才王建始到联合国工作的第三年,他就在美国纽约的皇后区购买了一幢3层花园式住房,并有了一辆福特牌轿车。此时,他的女儿就读于名扬全美的史蒂文森特别高中,夫人在攻读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博士学位。被称为“靠舌头打天下”的资深同声传译员王建始,其一家3口在异国过着稳定而有保障的“联合国高级译员待遇”的幸福生活。

那么,王建始是怎样拥有如今这般令人羡慕的职业的呢?1968年,王建始初中毕业,被编入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务农。从1972年起,他便开始自学语文和数理化课程。1974年,经兵团推荐,他成为北京外贸学院的工农兵大学生。1978年2月,他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华东工学院当外语教师。1983年,“把工农兵大学生赶下讲台”的呼声弥漫校园,学生们瞧不起他这种“文革”中培养起来的教员。就在这时,他从报上看到联合国译训班招生的消息,毅然决定去报考。一个月后,他考试名落孙山,而当时的年纪已是31岁。1985年1月,王建始再次出现在联合国译训班设在南京的考点上,来自江苏、安徽两地的80余名考生中,他和另一名考生终于脱颖而出。当年联合国译训班招生,在全国有500多人报考,录取仅为20人。

联合国译训班是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合办的一个研究生班,每期两年,每天都是高强度、高难度的同声翻译训练,是当时国内唯一一个培养高级翻译人才的场所,如今已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译训班的学习完全是按照联合国实际工作的需要安排的,例如联合国召开会议,译员们有时在开会前几分钟才拿到发言稿,那么就要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内容,然后在开会时翻译出去。译训班每天都是“实战练习”,快节奏逼得学员每分每秒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否则就会漏掉了重要的一段话或关键的一个词。此外,还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记忆并复述其主要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听力材料的难度也不断变化。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声调由清晰到模糊,发言也由标准英语变得五花八门。南亚、非洲、拉丁口音的“洋泾浜”英语成为最折磨人的“刑具”。

在译训班,学员要过两道最难逾越的考试关,第一学年是验收考试,第二学年是录用考试,都是联合国出考卷,专门派考试团来中国监考。1987年6月,王建始以本期译训班成绩第三名而顺利毕业,分配至外交部新闻司工作。两年后,他作为中国政府推荐的高级同声传译人才被联合国总部正式聘用。从中国知青到联合国资深译员,王建始抚今思昔,常常会百感交集。他比喻自己是石头缝里的小草,30多年来因为能吃别人吃不得的苦,所以,如今才能尝到别人尝不到的甜——“靠舌头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