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裸体写真资源:早期流通在中国的外国银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6:21:40
早期流通在中国的外国银元  外国银元,民间俗称为洋钱,自明代中后期起随西方商船流入我国。清代乾隆起渐趋增多,之后逐渐流通起来。

起初,流入的洋钱在中国仅当作银块流通,商贾收受洋钱时往往錾凿以查验成色,秤称重量折算成纹银进行交易流通,而并非以枚计数,洋钱每一转手便称量錾凿,十分不便。久之,洋钱成色、分量的固定划一渐为商民熟识,赢得了商民的信任,以后便不再称量验色,而论枚计数。由于洋钱以枚定价,既不必较银色之高低,又无需称分量之轻重,远行服贾,便于携带,于是在东南沿海各省城市逐渐流通。至嘉庆时洋钱的流通已较纹银来得普遍。

最先随西方商船流入我国的洋钱有西班牙本洋、荷兰的马剑、葡萄牙的十字银元,其它还有英国东印度公司卢比、奥匈帝国银币、俄国的、菲律宾的、南美洲各国的铸币等等,它们先后流入中国。

西班牙银元有两种,一种叫双柱,1732~1771年在西班牙的殖民地墨西哥铸造。它的正面为西班牙国徽及皇冠,背面为东、西两半球及双柱图案。另一种称作佛头,乃铸有国王头像的西班牙银元的统称,为西班牙1771年后改版所铸。这些早期西班牙银元在我国统称为“本洋”,它在我国流通甚广。嘉庆四 年查抄和坤家产时,查出洋钱五万八千元,其中大都是被称作双柱和佛头的西班牙本洋,足见其流通之广不唯乎沿海各省,甚至皇都北京。在鹰洋输入以前,本洋已成为我国民间最主要的货币。

在洋钱中数较早流入的荷兰马剑为最大,重32克,合清制库平八钱六七分,其币面为一骑马持剑的武士,背面铸有双狮及皇冠图。由于荷兰马剑洋钱特别厚重,自十九世纪初,商民对洋钱不再称量而以枚计数时则很快隐匿了,不再流通。至今,一些持有马剑洋钱的长者仍对其珍视有加,决计不愿轻易转让。

1823年,西班牙结束对墨西哥的殖民统治,墨西哥停铸西班牙银元改铸本国货币——鹰洋,鹰洋的币面为墨西哥国徽,一只飞鹰刁蛇站立在仙人掌上。墨西哥停铸西班牙银元改铸鹰洋后,于是本洋来源日少,鹰洋日多,由于鹰洋成色较好,且多年不变,不逊于本洋,于是鹰洋逐渐替代本洋,占据了主要地位。五口通商后,鹰洋已成为当时流通的主要货币,许多早期的兑换券都规定以鹰洋兑现。中国自制银元后,鹰洋还与中国龙洋并行流通,直至民国。有资料记载,自1877年到1910年,墨西哥输出银元达四亿六千八百多万元,其中大部分流到了中国。1973年当墨西哥总统埃切维里亚莱华访问时,中国政府即以24枚当年曾在中国长期流通的鹰洋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礼品赠送给墨西哥贵宾,作为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由于鹰洋在我国可折银七钱二、三分流通,而它的币材仅六钱五分,铸造者约可获利一成,铸币的厚利驱使西方各国决不轻易放弃,于是纷纷铸币行销中国。其中就有不列颠尼亚女神手持三叉杖立像的英国贸易银元(俗称立洋、站洋);自由女神手持橄揽枝的美国贸易银元(又称蝙蝠或通商银元);面为花环围绕着的法国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