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顶顶被藏族人唾弃:寿州窑瓷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4:38:44
看瓷片共同学习“寿州窑”(学习贴) 2011.11.7阅读(1)

       唐代陆垌在其《茶经》中有言“寿州瓷黄,茶色紫”。寿州窑即为我国唐代名窑之一,窑址位F淮河以南的今安徽省准南市地区,唐属寿州。自20世纪60年代胡悦谦先生发现窑址以来,寿州瓷逐渐引起人们的注目。
        1.瓷胎:瓷土来自准南地区煤系,属高铝低硅质瓷土。这种瓷土需要人力粉碎及碾磨,比较费工,所以难以成细泥状。多数瓷土粗,保留有白色(铝土贞岩)及黑色(含炭页岩)碎屑。由于质粗,颗粒之间常出现孔隙。由于瓷土粗,表面粗糙,故普遍使用白瓷衣以遮盖胎表的瑕疵及增加黄釉的色度。所制瓷胎坚硬,不易变形。
  2.器形:常见于瓷枕\瓶\碗等器物,器形粗犷、饱满,具体特征:器物口有外翻厚唇,常见于壶、瓶及少数执壶上;短领;鼓腹,作上大下小的倒梨形;多角形短流,似南方执壶;双股竖系,属北方型;饼状底足,外壁外撇,边棱削去,个别瓷盏模仿越窑作玉璧形底足。
  3.瓷釉:唐代一改隋代烧造青瓷的传统,而烧造黄釉瓷。黄釉属于高温的石灰釉类型,在高温下易流动,所以产品上常出现流动及聚釉现象。釉中含铁过高则会出现褐、黑色釉,过低则呈色不足,呈淡黄或土黄色等。烧造黄瓷釉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须用氧化焰,呈色由青转为黄,与炉温的控制、进风量大小及炉内气氛均有关系。当时只能以手感及经验来把握,所以产品的釉色质量不稳定,上乘釉色的产品不多。为保证烧造出黄釉精品,窑工采取了一些办法,首先是用细瓷土做细胎,再用白色瓷衣把整件器物涂饰;用匣钵烧造,避免炉灰,使釉色光洁美观。这些精品多为寝具(枕等)、文房用具(注子等)、酒茶具(茶盏、执壶及大口罐)等。
  对寿州窑黄釉的釉色,一般将其分为蜡黄、鳝鱼黄及黄绿三色。蜡黄色至金黄色为上品,其次为褐黄及青黄色者。另有的呈色为黄绿或青中带黄,实应归青釉的范畴。寿州窑的黄釉以蜡黄至金黄为代表色,其中金黄色尤为难得。
  4.艺术成就:唐代瓷器的发展呈南青北白的总体局面。处于南北之间的寿州窑却独树一帜,介于青白之间。黄釉在本质上应属青瓷,但在釉色上可算“南青北白黄居中”。我国古代其他地域也生产过一些黄釉瓷器,或者青中带黄的,寿州窑黄釉器是当时最优秀的高温黄釉瓷器,产品遍布淮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

 

来几件馆藏品.
       1、黄釉印花枕箱形枕,长15厘米、宽11.3厘米,高8.5厘米。底有圆形通气孔,黄白色胎上涂白瓷衣。蜡黄釉平整晶莹,有少量褐色斑,开细片。枕面上印有花形图案。安徽省芜湖市出土,安徽省博物馆藏品(图1),扬州市博物馆也有类似一件。
      2、黄釉印花龙纹枕长方形枕,长14.4厘米、宽9.4厘米,高8厘米。灰色胎,较细,表面上薄白瓷衣。青黄色釉,部分剥落,开细片。底面有通气孔一个,无釉。正面及背面有龙形印纹,侧面图案不清楚。制作较粗,但纹样少见(图2)。



馆藏品:
       3、黄釉大碗 唇口,弧形厚壁,深腹,饼足,足外壁略外撇,口径18.3厘米,底径8.5厘米,高6.8厘米。内底有3个垫烧痕。胎极粗,暗灰黄色,可见砂粒状白色颗粒及小孔隙,坚硬。器形规整。除足部外涂白色瓷衣,其余均外罩蜡黄色透明釉,有流动痕,积釉处色加深,开鱼子片,保存良好(图3)。
       4、黄釉玉璧底盏 撇口,斜壁微弧,内底平,玉璧形底足。口径14.1厘米,底径5.3厘米,高4.8厘米。腹壁见旋纹。只在足底上露灰褐色胎,胎质较细。除足底外,全身及玉璧底内施青黄色釉,略有流动痕,细开片。釉下可见白瓷衣。釉质晶莹平滑。安徽省合肥市禄福生工地出土,应是陆羽所称的茶碗(图4)。
        5、黄釉小水注 外撇喇叭小口,短颈,球形腹,多角形短流,饼状足。口径4.8厘米,足径4厘米,高10.1厘米。全身涂白瓷衣不露胎,上金黄色釉,有流动痕,积釉处发青。釉不到底,做工规整,玲珑小巧,釉色绚丽。应属文房用品。扬州唐城出土(图5)。
        6、黄釉双系执壶 喇叭口,短颈,椭球形腹,双股带状竖双系,多角形短流,饼状矮足略外撇。口径12.8厘米,足径14厘米,高27.8厘米,胎淡黄灰色,细粒状,可见白、黑颗粒及小孔隙,胎骨坚实。除底足外全壶饰有温润的蜡黄釉,略有流动痕,更增美感。积釉处色深,釉面光洁,有玻璃光泽,开鱼子片。局部剥釉露白瓷衣,壶内无釉。壶自重2.2公斤,能装5.25公斤酒。口沿略修补。这样基本完整的黄釉大执壶是少有的精品(图6)。
        7、黄釉双系执壶 喇叭口外撇,短颈,鼓腹向下收。双股竖系,底略外撇。口径11.6厘米,足径8.6厘米,高19.5厘米。黄灰色胎,多孔状,上涂饰灰白色瓷衣。蜡黄色釉,较多剥落,壶内无釉,形体庄重(图7)。



馆藏品:
       8、黄釉直口双系执壶 体形较奇特,短直小口,双股带状系,多角形短流,肩向下收缩,饼足,形态作上胖下瘦的苗条形,口径5.5厘米、足径8.7厘米,高24.6厘米。灰黄色胎,有小孔隙。釉色蜡黄,开细鱼子片(图8)。
  9、黄釉翻唇瓶 口沿外翻,细颈,鼓腹向下收缩,平底,口径5.7厘米、足径6.1厘米,高18.8厘米。肩颈处有一突棱。黄灰色胎,有小孔隙,上有灰黄色瓷衣。青黄色釉,作缩釉状,是一种高温流动产生的聚釉现象,呈现特殊的美感(图9)。
  10、黄釉双系大口罐 直口略外撇,短颈,鼓腹向下收缩,肩部置双股带状系,饼状足略外撇,平底。口径19.4厘米、足径13.7厘米,腹径21.2厘米,高22.8厘米。灰红色胎,粗砂粒状,可见白、黑粒及小孔,坚硬。饰白瓷衣,表面平整。蜡黄色釉不到足。罐内无釉,见粗旋纹。黄釉均匀平滑,晶莹光洁,有流动痕,玻璃光泽。属精工之作,釉色美丽,壁较薄,气势大度(图10)。此种器型有不同釉色及大小型号。
       11、黄釉瓷盂 唇口,扁球状腹,饼足,口径5.6厘米,底径4.8厘米,腹径12.7厘米,高10.2厘米。黄灰色胎,质粗,涂有灰白色瓷衣。蜡黄色釉不到底,釉明显呈垂流状(图11)。
  12、黄釉黑彩带流盂 唇口,扁球腹,多角状嘴,饼足,口径8.6厘米、足径5.8厘米,高8.6厘米。褐灰色胎,多小孔。上涂黄白色瓷衣,腹外壁在瓷衣上有3个云气状黑色花纹,黑彩上盖青黄色透明釉,部分已剥落(图12)。寿州窑黄釉釉下彩还见有褐斑黄釉壶、剪纸黄釉器等。
  13、黄釉凤头壶残件 属凤头壶口部。残高6.8厘米。胎较细,棕黄色。淡黄色釉,可见凤嘴、眼、眉毛、头羽饰等。上口部略残。眼睛点黑彩。过去未见寿州窑烧造凤头壶的报道(图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