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2月8日天气预报:苏东坡的晦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9:00:49

澍之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大家,世人皆知。
苏东坡的文章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诗歌飘逸不群,力求创新,辞赋纵横奔放,开豪放一派,能书擅画,讲究传神。所以得历代文人雅士的仰慕,有新中国开国元勋朱德的诗为证:“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普通的老百姓对苏东坡也是耳闻能详,譬如今天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大都小市的酒馆饭店里,都有“东坡豆腐”、“东坡肉”、“东坡肘子……都是因袭了苏东坡的专利而大赚其钱,又无惹出侵犯专利权的官司之忧。还有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西湖的“苏堤”,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白堤”一样,成为后人游历西湖时永远难忘的胜景。
因为苏东坡才华横溢,既能唱出“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情壮志,又有“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山林之远则忧其君”的政治抱负。所以,他晦气缠身,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一生都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坎坷度过。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东坡被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后,曾经写过一首《初到黄州》的诗,其中开头二句就是对自己晦气的最好注解——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苏东坡21岁时考取进士,26岁开始入仕途、登官场。随着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与故相旧臣的密切联系,很快就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苏东坡虽然有革新弊政的愿望,但他却跟在以司马光为首的变法反对派后面,反对王安石领导的极为激进的变法运动。朝中难任,京中难留,苏东坡自请外放,到地方上去当官。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东坡放任杭州通判,继而又调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这是苏东坡晦气的开始。
在外放做地方官期间,苏东坡看到新法在实际推行中的流弊,增强了他反对新法的决心。御史台官员摘录了苏东坡这一时期的诗作,弹劾他攻击新法,诽谤朝政。奸佞之徒两次三番的诬告,宋神宗下令将其逮捕下狱,酿成了轰动当时的“乌台诗案”。后来因为宋神宗的奶奶曹太后从中干预,说宋仁宗(宋神宗的爷爷)从科场中得到苏东坡兄弟时很高兴,认为给子孙找到了两个宰相。如今因为小人挑拨中伤,为了几首诗就要杀苏东坡,是给国家造孽,给祖宗造孽。于是,苏东坡才被贬到黄州,充任团练副使,但是不得行使职权,只许悔过自新。这次以“乌台诗案”为名的“文字狱”,使苏东坡沾上了更大的晦气,而且株连到他的弟弟苏辙、诗人黄庭坚等24人。
要说苏东坡在外放任职时,一味与朝廷和皇帝对着干,不是事实。由于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在执行新法的实践中,他没有象欧阳修、司马光等人那样,在当地方官吏时,公开抗拒新法,也没有象邵雍、程颐等人那样,策划阳奉阴违、伺机再起的阴谋,而是“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他的一些政绩为此作了注脚,譬如徐州抗洪、杭州疏浚……但是,苏东坡也不是没有牢骚和怨气。他在《戏子由》一诗中就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蹊齑盐甘如蜜。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这样的心态,招灾惹祸,也就难免了。何况在王安石罢相之后,新法已经失去积极的意义,追求高官厚禄的投机者越来越多的混入变法派,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也大半成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倾轧和报复。苏东坡这样性格的人,成为政治斗争的不幸者,也就可想而知了。
宋神宗死后,宋哲宗即位,由高太后临朝听政,政局发生了变化。司马光等旧党上台,苏东坡被召回京,官至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但是,此时的苏东坡又对司马光等旧党全盘否定新法不满,对当时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大加抨击和揭露,因此,他再次遭到排挤和打击,不得不再次请求外放任职,先后任登州、杭州、颍州、扬州知州。这是苏东坡第三次最大的晦气。原本因为追随旧党反对新党的变法而遭到排挤和打击,可是旧党上台,自己却还是遭到排挤和打击,这晦气就更大了。
高太后死后,宋哲宗亲政,章惇等人又打起推行新法的旗号,打击迫害“元祐党人”,苏东坡又遭到打击,一贬再贬,从惠州直到遥远偏僻的儋州。这时他已经60多岁,心疲体乏,但还是晦气缠身。直到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临死前半年的苏东坡才得以获赦,死前一个月才“蒙恩”允许他告老。可是,这时的苏东坡已经无力返回故里,只能客死常州。
苏东坡病卧常州时,曾经为当时著名画家李公麟画的苏东坡像题诗——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算是对自己一生晦气的真实总结。
史学家评论苏东坡,说他的思想显著特点是“杂”,说他倡导的蜀学就是融合了佛、道、儒的大杂烩。他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想作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但又酷爱陶潜,追求老子和庄子的隐逸生活,热衷于道教的养生之术。他还精通禅学,经常与和尚们亲密往来……所有这些,虽然相互有所容通,但却又相互矛盾的思想,使苏东坡的一生罩上了悲剧的色彩。
对此评论,我倒是不以为然。苏东坡虽然晦气缠身,一生坎坷,但他在长期的官任上,也真真切切地给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救灾、治水、请免赋税、整顿军纪……几乎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卓著的政绩,得到人们的普遍的欢迎。正是因为他知识的广博,才使得他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乐观向上,自我排遣,保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积极追求。他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也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委婉;他有“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的怒骂,也有“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的同情;他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灼见,也有“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的潇洒……
也许正是因为苏东坡的晦气缠身,仕途坎坷,才使他千百年来为人民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