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不停加税:小说阅读题选练评讲(精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3:33:11
   

一、高尚的施舍

(1)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都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母亲指着门前一堆砖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吧。”

(2)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

(3)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

(4)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唯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绺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了。

(5)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面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6)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您!”

(7)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凭自己力气挣的工钱。”

(8)乞丐说:“我不会忘记您的。”对母亲深深地鞠一躬,就上路了。

(9)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

(10)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又叫乞丐把砖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

(11)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屋后都一样。”

(12)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13)母亲摸着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14)此后还来过几个乞丐,我家的那堆砖就在屋前屋后搬来搬去。

(15)几年后的一天,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老板只有一只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16)老板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你叫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董事长。”

(17)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18)独臂的董事长要把我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

(19)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20)“为什么?”

(21)“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22)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了房子了。”

(23)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题目: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写,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心地善良、善于启发、自强不息、人格高尚。

 

 

解题指导:分析人物形象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综合分析。

第一,从分析人物描写切入。如第(3)(5)、(6)、(21)(23)段中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就折射出母亲的性格。第(3)段,当乞丐认为受到“刁难”时,母亲做出示范,“故意用一只手搬”,并以“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反问乞丐,说明母亲颇讲教育方法,善于启发。第(5)(6)段,当乞丐“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时,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又递给乞丐20元钱”说明母亲心地善良。第(21)段,当“独臂的董事长要把我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母亲却断然拒绝,强调自己和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说明母亲自立自强,不图回报。第(21)段,母亲让独臂董事长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说明母亲人格高尚。

第二,从分析故事情节切入。本文讲的是母亲引导一位断臂乞丐成为董事长的故事,从故事情节可以看出,本文的主要人物应是母亲,而不是乞丐。因为文章所表现的主要是母亲的高尚品质,而不是为了赞扬乞丐的艰苦奋斗精神。“高尚的施舍”是指母亲曾经帮助了乞丐,但却保留了乞丐的面子,让乞丐觉得这不是馈赠、怜悯和同情,唤醒了他自强自立的品质,这种行为很高尚。

第三,从分析环境角度切入。母亲的性格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物关系)才显得更加突出。“我”在文中是不理解母亲行为的,乞丐到我家乞讨, “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可我错了。母亲让乞丐把砖或屋前或屋后搬来搬去,再给他们钱,“我”“不解地问”“我嘟着嘴说”。我的“错”,我的“不解”,却推动了情节发展,完成了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乞丐”也在与母亲的交往中发生着变化。乞讨不成,先是“生气”,接着“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母亲”,后来表示“不会忘记”,并“对母亲深深地鞠一躬”。最终成为“公司的董事长”,为母亲买房子。无论是“我”,还是“乞丐”,都从侧面表现了母亲的性格。可以说,本文简单的人物关系,构成塑造人物性格的典型环境,典型环境又成为人物性格演变的舞台。

 

 

二、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式、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a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b“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文章主要写了和音乐大师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句一一概括。

参考答案:①在考场上,大师拒绝了朱丹更换曲目的要求;②大师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找到了朱丹,并把正式录取的消息告诉了他。

 

2、阅读全文,结合朱丹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不得超过6个字)

请求更换曲目—           —伫立纪念碑前—          —终被乐团录取

参考答案:被拒离开考场;吹笛寄托哀思;

 

 

解题指导:把握故事情节。

    把握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起点,是读懂小说的基础。概括故事情节题目,主要包括以下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上文中第一、第二题就属于这种类型。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第一题实际上包括了五点要求:一是与大师有关的(与朱丹有关的事就不要),二是概括事情(一般的介绍,如“声名远播”就不要),三是要概括“主要”事情(如大师打量朱丹,抽出卡片,就不要),四是要一一概括,答案最好标明序号,五是语句要简明,但因为没有限制字数,答案不超出空格就可以了。

弄清以上要求之后,答题的关键就是抓住场面分条概括。因为小说主要是考场和纪念碑前两个场面,所以答案只要两条。

第二题的审题,要看清题干的实际要求,一是要从朱丹的角度来概括,二是对答案的字数限制,因为题目已经概括的三条,都是6个字的,所以对“不得超过6个字”,最好理解为“每条用6个字概括”。

弄清以上要求之后,答题的关键就是把题干已经作出的三条概括,和原文一一对应,明确中间空出的两个部分,再从朱丹的角度,各用6个字进行概括。  补充

把握故事情节:

①抓住场面——四个 

艺术学院阶梯教室外:

朱丹形象  

艺术学院阶梯教室内(考场):

对话、被取消考试资格  

归途:

环境、心理描写

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自行组织的一支悼念队伍、吹笛、被录取

②寻找线索——木笛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文章主要写了和音乐大师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句一一概括。

    第一题实际上包括了三点要求:一是概括事情,二是与大师有关的(与朱丹有关的事就不要),三是语句要简明。

    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其一,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答案】①在考场上,大师拒绝了朱丹更换曲目的要求;②大师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找到了朱丹,并把正式录取的消息告诉了他。

2、阅读全文,结合朱丹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不得超过6个字)
   请求更换曲目               伫立纪念碑前            终被乐团录取。

      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已知的信息源——题干中已概括的故事情节,我们可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它们暂时删除,这样情节就显得比较简明,便于迅速找准目标,正确概括;二是故事情节的对象是朱丹(与大师有关的事就不要)。

【答案】“被拒离开考场”和“吹奏悼念亡魂”。

    如果要求把小说所有的事情都一一概括出来,就只要把第一和第二题的答案加在一起就行了;倘若要具体指出故事情节的四个部分,其方法大致相同——先概括比较后正式确认,这里就不再具体阐述。

 

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贯穿情节的线索

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3、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②烘托主人公朱丹和音乐大师纯洁高尚的美好心灵,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

 

 

 

解题指导:鉴赏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风俗民情、人际关系的描写,自然环境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以及花草树木等场景的描写。在高考试题中,对自然环境描写的考查主要是分析其表达作用。可从以下六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起铺垫、照应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暗示小说的主题。

第三题要求分析对“雪”的描写的表达作用,可用排除法来思考:从上下文看,与社会环境、情节发展和小说主题没有关系,再结合具体内容写出另外三条即可。

 

4、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首先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①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②从纪念碑前的吹奏可以看出他具有很高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也证明这一点。同时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主要表现在:①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②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由此可知,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5、这则故事揭示了什么主题?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案:①才华横溢固然重要,但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敬佩。②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不忘民族的耻辱,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

 

 

 

 

解题指导:概括小说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注重分析小说的主题。常见的题型是: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实际上正是画龙点睛之笔)的理解或看法。

把握小说的主题,就是能揭示出“故事”的深层含义,知道作者在张扬什么、讽刺什么、反思什么;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要正确把握小说主题,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从时代背景看主题;②从人物塑造看主题;③从情节发展看主题;④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⑤从整体倾向看主题。

第五题可以这样思考:①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小说结尾处也直接提到“民族精神”;②从人物塑造上看,朱丹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才华,更有“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③从故事情节看,朱丹因为拒绝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演奏欢乐曲而失去终试机会,却因为在纪念碑的演奏而被正式录取,录取的原因不仅在于高超的技艺,更因为可贵的精神;④从语言的情感色彩和整体倾向看,小说对朱丹的艺术才华和民族精神是充分肯定的,尤其是后者。所以小说的主题可以从艺术才华和民族精神两方面概括,而且要强调后者。

 

6、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参考答案: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旨在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7、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8、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

 

9、在大雪中出现了“孩子方阵”,这一细节描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孩子们的背后暗含着一股强大的力量——父辈们的教育,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10、请你说说这篇小说在艺术构思的2点特色。

参考答案要点:①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②细节描写生动细致。③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④运用对比手法。

 

解题指导:鉴赏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非常宽泛的概念,具体说来,包括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方面的技巧,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方面的技巧,过渡铺垫、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等行文布局方面的技巧,烘托渲染、欲扬先抑、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方面的技巧。这些技巧各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和作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三段式: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即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三、病 人

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都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儿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只有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掉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是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一枝可以疗伤的玫瑰。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她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

1.开头一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②烘托人物的外在美和典雅的气质。  

 

2.小说总共写了“她”做的4件事,请根据文意概括,并写出这4件事的共同点。

 

参考答案:①电梯超载,“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②农民大伯不明白什么是“双层停”,她走出电梯送大伯。③电梯里有人对要去的地方不肯定,她主动指点。④急忙下电梯的姑娘的玫瑰花掉了,她迅速捡起追了出去。共同点:主动帮助别人。

 

3.小说的标题是“病人”,从全文看,①到底谁是病人?②得的是什么病?③以“病人”为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①电梯上戴眼镜的女士和剩下的十余人。②冷漠、自私自利。③揭示了当前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冷漠病态的关系,从而唤醒人们的良知,宁可被冷漠的人视为“病人”,也不要成为不知关心别人只知关心自己的冷血动物。

 

4.这是一篇优秀的小小说,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其艺术特色。(80字左右)

 

参考角度:写作角度独特,以小见大,把生活中最平淡无奇的事,浓缩在乘电梯这样一个平常而又独特的场景,使情节更集中,人物更突出。小说所反映的事发人深思,却没有教条的说教,褒贬也不露声色,符合小小说创作的重要法则:“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本身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点出来”(恩格斯)。以人物自身的言行表现人物形象。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解题指导:探究作品特色。

 

 

解题指导:探究题的解答要领

考试说明对文学作品阅读提出了“探究”的要求:“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种考题,强调的是创造性阅读,没有统一的答案,旨在检测考生的。

答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①观点要明确,一般应在开头用一句话表明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②层次要清晰,答案的主体部分应该包括两三个方面,并用序号或“首先”“其次”“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词语领起。③要采用叙评结合的写法,在分析议论中适当引用原文材料或词句。

 

 

 

 

 

四、好 兄 弟

汤姆有一架私人小飞机。一天,他和如同兄弟般的好友库尔驾着飞机做一趟旅行,飞过一个人迹罕至的海峡。

飞  机已飞行了两个半小时,再有半小时,就可达到目的地。

忽然,汤姆发现飞机上的油料不多了,估计是油箱漏油了。因为起飞前,他给油箱加满了油。

汤姆一边关小了油门,一边安慰库尔:“没关系的,我们有降落伞!”说着,他将操纵杆交给也会开飞机的库尔,走向了机尾;不一会儿拿来了降落伞,在库尔身边也放了一个降落伞包。

他说:“库尔,我的好兄弟,我水性比你好,我先跳了!你开好飞机,尽可能给我把它弄回去,我夫人和孩子们把它当宝贝呢!我爱他们!当然,撑不到海岸你就跳吧!”说完,他就冲出了舱门。

飞机上就剩下库尔。不一会儿,仪表显示油料已尽,飞机在无力地向前滑翔。库尔决定也跳下去,于是,他一手扳紧操纵杆,一手抓过降落伞包。他一掏,大惊,包里没有降落伞,是汤姆的衣服!库尔咬牙大骂汤姆!没伞,就不能跳;没油料,靠滑翔飞机却是飞不长久的!库尔急得脑顶冒汗,只好使尽浑身解数,能往前开多远就开多远。

飞机无力地朝前滑着,往下降着,与海面距离越来越近……就在库尔彻底绝望时,奇迹出现了    一片海岸出现在眼前。他大喜,用力猛拉操纵杆,飞机贴着海面冲过去,“嗵”的一声撞落在松软的海滩上,库尔晕了过去……

半个月后,库尔回到他和汤姆居住的小镇。他拎着那个装着衣服的伞包来到汤姆的家门外,发出狮子般的怒吼:“汤姆,你这个耍弄朋友的家伙,给我滚出来!”

汤姆的妻子和三个孩子跑了出来,一齐问他发生了什么。库尔很生气地讲了事情的原委,最后抖动着那个包,大声地说:“看哪,他就是用这东西骗我的!没想到我没死!真是上帝保佑!还有,他居然还要我尽可能保住那家破飞机    你的宝贝!哼!”

汤姆的妻子被弄懵了,怔了半天,才吐出几个字:“可是,他,一直……”接着,她认真翻看着那个包,衣服被倒出来了,便从包底掏出一张纸片。她只看了一眼,就大哭起来:“好兄弟……”

库尔一愣,拿过纸片来看。纸上写着两行极潦草的字:

库尔,我的好兄弟,机下是鲨鱼区,跳下去难以逃生;不跳,飞机不堪重负,我们俩都得死……你一个人驾着飞机肯定能滑翔到海岸,相信,会成功的!

 

1.库尔从发现降落伞包内并没降落伞到海岸出现在他眼前,经历了怎样的一系列情绪变化?(4分)

参考答案:1.①发现降落伞包内并没降落伞,库尔由大惊并咬牙大骂汤姆,到急得脑顶冒汗,硬着头皮往前开(2分);②与海面距离越来越近,他彻底绝望(1分);③海岸出现在眼前,他大喜(1分)。     

2.妻子和库尔看到汤姆留在包里的那张纸条时,你认为他们的内心活动分别应该是怎样的?(4分)

答:(1)妻子大哭起来,一句“好兄弟”言简而意丰:                        

(2)可以想象到,                                                     

参考答案:(1)一句“好兄弟”内涵:①你自己看看这张写着“好兄弟”的纸条;②你误会了汤姆,他完全为了你保住生命,毕竟是你的好兄弟;③库尔好兄弟,你不要再错怪她了。(可用第三人称作答,任答两点计2分,每点计1分) 

(2)库尔十分震惊:①原来是这样(终于弄清了真相),②我错怪你了,你真是我的好兄弟。(此题开放性较强,只要想象合理都可计分,可用第三人称作答,上述答案供参考,每层意思计1分)

  3.联系全文来看,汤姆跳伞之前叮嘱库尔“你开好飞机,尽可能给我把它弄回去,我夫人和孩子们把它当宝贝呢”,其主要用意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飞机下面是一片是鲨鱼区,汤姆的叮嘱是①为了让库尔不跟他一起跳伞,(1分)②促使他坚定信念,尽可能驾飞机滑翔到海岸,保住自己的生命。(3分)(答“要库尔尽可能保住飞机”或“表明自己爱妻子”等不计分)

4. 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段简要的的赏析文字。(8分)

(1)赏析汤姆形象

(2)赏析塑造汤姆形象的表现方法

 

 

 

 

 

参考答案:

(1)赏析汤姆形象 

汤姆平常懂得生活,深爱家人,而面临危险之际却从容抉择,舍己为人,是一个大写的人。①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汤姆发现飞机上的油料不多,一边关小了油门,一边安慰库尔,将操纵杆交给库尔,又走向机尾拿来了降落伞,在库尔身边也放了一个降落伞包,这一连串的动作都有条不紊,显得十分镇静。②舍己救人,用心良苦,(机智英勇)。从留下的纸条看来,汤姆在跳伞之际,叮嘱库尔“你开好飞机,尽可能给我把它弄回去”,为的是不让他跟自己一起跳伞,并坚定信念,尽可能驾飞机滑翔到海岸,保住生命;而自己毅然决然选择了死。③热爱生活,深情地爱着家人。汤姆备有小飞机,并和好友驾机旅行可见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从后面汤姆的妻子看过纸条“怔了半天”并“大哭”等反应来看,汤姆一家生活幸福,她留恋并热爱着家人;跳伞之际一句“我爱他们”更可见他对家人的深情。(答出两点即可)

(2)赏析塑造汤姆形象的表现方法

本文运用悬念手法,并把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衬托)结合起来塑造人物,显得绚丽多姿。①结合悬念手法,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和行为动作直接刻画汤姆形象。危难之际,汤姆关小了油门并安慰库尔,将操纵杆交给库尔,又走向机尾拿来了降落伞,在库尔身边也放了一个降落伞包,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并结合安慰库尔“没关系的,我们有降落伞”这样的语言描写刻画了他临危不乱、迅速抉择的性格特点。故设悬念,一直读到留下的纸条才知,汤姆在跳伞之际,叮嘱库尔“你开好飞机,尽可能给我把它弄回去”,为的是不让他跟自己一起跳伞,并坚定信念,尽可能驾飞机滑翔到海岸,保住生命,表现了汤姆舍己救人的良苦用心。②间接描写库尔和妻子儿女见到纸条的反应,衬托人物。库尔危难之际的情绪变化和回到小镇后气急败坏的一系列举止从反面衬托了汤姆临危不乱的性格特征和舍己为人的品格;妻子“怔了半天,才吐出几个字”和“掏出一张纸片”后大哭的举止和语言,不仅烘托了汤姆的高尚形象,也突出了汤姆对妻子和孩子们的爱。(答出一点即可) 灵地的守望-莞中语文网  http://www.dgz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