钰是怎么构造的:论黑色功能食品产业及其发展途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1:27:29
论黑色功能食品产业及其发展途径(2009-06-23 14:26:09) 标签:杂谈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2.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微量元素营养专业委员会)

   

我省陕南生物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有机食品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境内的汉中洋县是黑米和朱鹮的原生地,黑米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出于保护朱鹮栖息地生境的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已确定将发展不施用化肥、农药的有机食品产业作为该县的重点发展建设目标。将具有我省鲜明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锌黑小麦“秦黑1号”(血麦)等系列特异质功能性黑小麦新品种引入该县,错季、联动发展黑米、黑小麦“黑色·功能·有机食品”,将首开我省陕南地区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先河,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还通过借鉴“黑色食品”与“功能食品”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并论证了发展“黑色功能食品”的概念;并论述了汉中洋县发展“黑色·功能·有机食品”产业的工作基础、发展方向、指导思想、拟采取的措施和发展建设目标等。

 关键词:黑色功能食品,有机食品,黑米,黑小麦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到今天,已尝试走过了生态农业、立体农业、两高一优农业、精准农业等多种发展历程。近年来,区域农业、特色农业(一村一品)、有机农业等又很快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新模式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这些现代农业新模式的最显著特点一是突出了区域特色,二是富有自主创新。陕西作为我国西部大省,如何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突出区域特色,实现自主创新,将成为建设西部强省的关键。

我省陕南地处亚热带边缘,气候温暖湿润,生物资源丰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有机食品农业条件得天独厚。本文重点论述在我省陕南特别是汉中地区洋县等地建立黑色·功能·有机食品(黑米、黑小麦)生产基地,发展黑色功能食品产业的必要性及其发展基础、发展方向和拟采取的措施等,以便尽快促进当地区域特色有机食品农业的发展,为在整个陕南地区发展 “有机食品农业”积累成功的经验,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

 

一、黑色食品、功能食品与黑色功能食品之异同:

(一)黑色食品:是指含有天然黑色素的动植物食品以及用这些含黑色素的生物加工制成的各种食品。黑色食品集色香味和营养疗效为一体,多数具有低热量、低脂肪,富含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和矿物营养元素,具有营养好、能保健、防衰老等特点和功效。由于含天然黑色素,其色泽均呈乌黑、深紫色或深褐色。有些品种外皮乌黑,有的一黑到底,表里如一,还有骨子里都是黑色的食品,如黑米、黑芝麻、黑木耳、海带、乌骨鸡等等。

传统的黑色食品虽然经多年食用证实具有某种营养保健功效,但许多黑色食品的功效因子、成分、含量等并不十分清楚。

(二)功能食品:除营养(一次功能)和感官(二次功能)之外,还具有调节生理活动(三次功能)的食品,即称为功能性食品。1987年日本文部省在《食品功能的系统性解释与展开》报告中最先使用了“功能性食品”这一新措词。1989年4月厚生省进一步明确了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其成分对人体能充分显示身体防御功能、调节生理节律以及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等有关身体调节功能的功能化食品”。

因此功能食品应该是营养成分及其含量清楚,功效明确具体的新型食品。

(三)黑色功能食品:是指利用含有天然黑色素的动植物加工制成的营养成分、含量清楚,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调节人体生理节律、预防疾病或促进康复等功效明确具体的新型黑色食品。

“黑色功能食品”的概念是我们融合了黑色食品与功能食品的各自特性后提出的一个食品新概念,它既是一类新型的黑色食品,也是功能食品中的一大类群。该概念的提出还有待食品界的确认。

二、“黑色功能食品”概念提出的意义与必要性:

(一)发展黑色食品是对我国传统而优秀的饮食文化的发扬和光大: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逢黑必补”;中医五行说有:“青者补肝(木),赤者益心(火),黄者补脾(土),白者益肺(金),黑者补肾(水)”;肾为先天之本,人体五脏之首,黑色入肾,其滋补作用显而易见。现代临床医学也探明食用黑色谷物食品有治头昏、目眩、贫血、白发、眼疾、腰酸腿痛等疾病的作用(赖来展,《黑色食品开拓研究》,1995)。第四军医大学心血管外科中心主任医师、陕西省医学会名誉会长、原第四军医大学校长鞠名达教授也认为,黑色食品对肾虚型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皮肤病、泌尿生殖系统某些功能紊乱疾病有食疗、食补和食治之功效。

(二)黑色食品在我国的发展虽然已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但也存在着急待解决的问题:

黑色食品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对黑色食品系列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如广西黑五类食品集团公司的1990年还是一个县级生产厂家,产值仅83万元,后来凭借“南方牌”黑芝麻糊等17个系列黑色食品发展成为年产值数亿元的国家大型企业集团;原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还支持广西建成了“中国黑色食品生产基地”。广东省农科院赖来展研究员等在黑米育种和黑色食品系列产品开发方面也作出了显著成绩,育成的新型保健黑米品种“黑优粘”推广种植近百万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亿多元;并研制成功了黑米酒、黑米粉丝、黑米乳酸菌发酵饮料、黑米可乐、黑米粉冲剂、黑米饭罐头等系列产品,还建成了“国家黑色食品重点开放实验室”。

1995年以来黑小麦、黑玉米、黑花生、黑甘薯等系列黑色作物品种(系)的育成和推广应用为黑色食品的发展又增添了“腾飞”的翅膀。特别是黑小麦品种“漯珍1号”、“黑小麦76”以及多种类型和色彩的黑玉米品种均开始在国内大面积推广种植。遗憾的是这股“黑色旋风”误入了与普通小麦、玉米新品种相同的“高价炒种” 之路,在几乎没有产品加工、销售条件准备和缺乏营养、食品界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开发的情况下,疯狂的无序种植自然形成了原料的大量积压,严重伤害了许多种植农户的利益,致使这些黑色作物的发展大起大落,甚至走到了“谈黑色变”的反面。

(三)“黑色功能食品”是对传统黑色食品概念的扬弃。

鉴于黑色作物和黑色食品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上述问题,有必要对黑色作物和黑色食品重新正名。结合功能食品的蓬勃发展之势,我们认为黑色作物之所以未能一如既往的发展,除人为的非科学的、过分的炒作因素外,也与未能像功能食品的开发、生产、销售那样,缺乏对其营养成分及其含量的准确检测、分析研究以及相关功效的验证有关。黑色食品的发展不能再走传统黑色食品开发、生产、销售的老路,而应该融入功能食品研究、开发的新技术、新成果和新经验,按照功能食品的发展模式重新发展黑色食品,即走向发展“黑色功能食品”的新路。由此可见,“黑色功能食品”是对黑色食品概念的扬弃,该概念的提出,既能促进功能食品产业的发展,亦将促进黑色食品产业登上新的发展台阶。

三、“黑色功能食品”产业化发展的工作基础:

(一)汉中洋县黑米工作基础:

1、洋县黑米的栽培历史:

洋县黑米历史悠久。据《洋县志》记载,黑稻原产洋县,据传系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的西汉博望侯张骞选育而成,也是我国最早食用的优质稻米之一,在《诗经·大雅·生民》中即有记载。《洋县志》称:“黑米、香米、薏米、桂花米,乃贡米也”。把黑米列为洋县“四种优质奇米”之冠。洋县黑米、香米、寸米,又被称为“米中三珍”,可见黑米的稀奇珍贵。

2、洋县黑米特有的营养价值:

洋县黑米古称“粳谷奴”,珍在味美,稀在色异,贵在质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据商业部食品检测科研站和陕西省粮油检测站、原西北农业大学中心化验室分析测定:黑米含蛋白质9.56%~11.8%,比普通大米高37%,比国际大米质量标准高3.81%;含脂肪2.37%~2.8%,比国内大米质量标准高2.9倍,比普通大米高1.3%~2.5%;还富含16种氨基酸,平均高于普通大米15.8%。每百克含缬氨酸754毫克、亮氨酸1261毫克、赖氨酸249毫克、苏氨酸419毫克、异氨酸357毫克、精氨酸915毫克、组氨酸385毫克、苯丙氨酸518毫克,这8种氨基酸含量平均较普通大米高15.85%;每百克中尚含有维生素B 0.21毫克、B2  0.16毫克。此外,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其它营养成分,如铁、钙、锌、钼、硒等多种矿物质的含量,亦大大高出普通大米。因此,洋县黑米有“黑珍珠”、“世界稻米之王”、“接骨糯”、“月米”等称谓。

现代医学证实了黑米的医疗价值,即能治疗头昏贫血、白发、腰膝酸软、视力不良等症,特别是还有防癌作用。最近报道,黑糯米含有“强心甙”,可作为心力衰弱病人及产妇的滋补品。湖北仙桃市医院对缺铁性贫血儿童临床试用,服黑米食品1月后,患儿食欲增加、精神状态改善、睡眠安宁、出汗减弱,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容积、红细胞压积明显提高。对厌食、佝偻病、水肿、肝炎等,均有一定疗效。

3、洋县黑米产业发展现状:

2006年3月23日,洋县黑米获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范围为洋县洋州镇、贯溪镇、戚氏镇、谢村镇、龙亭镇、湑水镇、磨水桥镇、马畅镇等13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全县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黑米生产,黑稻种植面积发展到3.2万亩,最高亩产达450公斤,亩均产400——410公斤,亩均增产9.2%,黑米生产全面丰收。
  目前洋县黑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的种植基地已经完成了有机食品认证,对黑米产品走向黑色·功能·有机食品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黑米系列产品开发生产方面,洋县开发了黑米酒、黑米羹、黑米稠酒、黑米营养液、黑米小食品(青酥脆、锅巴、糖果等)、黑米醪糟罐头和黑米八宝粥等系列产品。秦洋饮料公司还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年产500吨黑米酒生产线,产品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畅销全国并成为出口产品。县政府并作出了“以黑米食品开发为龙头,大办食品工业,建立食品工业大县”的经济发展战略决策。全县新建较大食品企业8个。成立了以秦洋饮料公司、洋县酒厂、洋县黄酒厂、开菲尔天然食品饮料厂为主要成员的“秦洋朱鹮黑米酒集团”,“朱鹮”牌商标成为国内外著名商标。

(二)我省黑小麦育种与系列产品产业化开发的工作基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所、陕西省植物遗传工程育种重点实验室特异质功能性小麦育种课题组(原中科院西北植物研究所植物遗传育种研究室)自1993年即开始进行紫黑粒、蓝粒等黑(乌)小麦的育种与开发利用研究工作,是我国最早开展黑小麦育种研究的三个单位之一(其他两个单位分别是山西省农科院作物所、河南漯河市农科所)。近15年来已相继育成了紫粒系列 “秦黑1号”、“秦黑2号”、“秦黑3号”、“秦黑4号”、“秦黑5号”,蓝粒系列“小偃乌麦”、“植洛乌麦”和白粒系列“01(28)”、“02(9)”等特异质功能性小麦系列新品种(系),为大力发展功能性食品提供了新原料。

特别是课题组利用在我省秦巴山区发现的野生紫粒小麦孑遗种独有资源“ZL93” 育成了高铁锌食药兼用黑小麦“秦黑1号”,其微量营养元素铁、锌含量分别高达749mg/kg和135mg/kg,是普通小麦和一般黑小麦的4-20倍,经有关部门文献查新证实,微量营养元素铁、锌含量居国内外现有农作物之首。被国内外专家誉之为“血麦”(一种能补铁、补血的小麦),为通过天然食物方式预防人体缺铁少锌病症提供了新途径。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受理号:200610041972.0),并通过国际自然医学基金组织(INMARF)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产业委员会(UNIDO)认证,相继列入了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和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已进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阶段。

微量元素铁、锌缺乏是造成人体缺铁性贫血(IDA)和营养不良等病症的主要原因,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被称之为“隐性饥饿”。解决“隐性饥饿”通常采用化学强化微量营养元素的手段,但往往存在难以克服的安全隐患和诸多产品加工工艺技术问题。为此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近年来启动了“生物强化(HARVESTPLUS)计划”,我国相关部门目前亦启动了“中国生物强化(HP-C:HARVESTPLUS-CHINA)计划”。高铁锌黑小麦“秦黑1号”(血麦)的育成,为通过传统食物和生物强化的方式为人体补充天然合成的微量营养元素提供了安全、有效而经济的方法,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缺铁性贫血和边缘性缺锌问题的新途径。将在提高我国人民身体健康水平,促进种植户农民稳定增收和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利用高铁锌黑小麦“秦黑1号”(血麦)可开发生产系列黑色功能食品,如纯天然、全生物铁锌面粉、食品添加剂、黑麦片、方便面、营养糊、八宝粥、饼干、面包、挂面;彭化食品、休闲食品、发酵食品;复合营养早餐、饮料、特殊人群专用食品(心脑血管、糖尿病等不同疾病患者康复食品、妇女、儿童、老人专用食品、学生营养餐食品、运动食品、军需食品)等。

(三)黑小麦与黑米夏、秋错季互补种植,联动发展黑色·功能·有机食品工业,对促进汉中洋县建设区域特色农业的重要意义:

由于高铁锌黑小麦“秦黑1号”(血麦)的农艺性状特点也特别适合进行不施化肥、农药的有机食品生产;而洋县由于是朱鹮栖息地生态保护区,通过与世界自然基金会陕西朱鹮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发展不施化肥、农药的有机食品生产也是出于保护朱鹮生境的目的。将黑小麦系列品种引入汉中洋县,通过区域性推广种植,将黑小麦的有机功能食品产业化发展与黑米的有机功能食品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有助于黑色功能食品产业在当地迅速形成支柱型产业;并通过黑米与黑小麦的夏、秋错季互补种植,系列产品的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将有力促进洋县建设食品工业大县和发展有机食品区域特色农业的进程。

四、“黑色功能食品”产业化发展的途径:

(一)发展方向:

1、两大黑色作物:黑米、黑小麦

2、“三特”黑色食品:黑色·功能·有机(食品)。

(二)指导思想

天然营养、无公害栽培、绿色化生产、黑色功能食品、有机认证

[“大食品” 的概念:天然营养食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黑色食品、功能食品、有机食品的大融合]

(三)拟采取的措施:

1、在研究、开发方面:应采取多行业(专业)、多单位联合,分工负责、协作攻关的策略。

由于黑米、黑小麦功能食品的种植、系列产品加工生产和销售涉及农学、食品营养学与食品工程学甚至医药学等不同行业和专业领域的交叉,因此必须采取多行业(专业)、多单位联合,分工负责、协作攻关的策略。建议由省食品学会牵头成立“陕西黑色功能食品研究开发攻关协作组”,协作单位可包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食品学院、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食品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以及其他食品学会内相关的单位和专家、学者,汉中市农科所、洋县黑米名特作物研究所与洋县从事黑米科研、开发的企事业单位等。可从黑米、黑小麦新品种引进、培育、试验示范种植、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应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黑色·功能·有机食品新产品研发、系列产品营养成分检测分析与功效验证、产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研究、系列黑色·功能·有机食品生产过程的系统控制、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与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联合研究、攻关,为汉中洋县黑色·功能·有机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特色农业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科学依据。

2、在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与系列产品加工、销售方面:建议克服品种零散种植、产品重复生产、基地内互相竞争等现象,由汉中洋县和省内相关企业组建“陕西黑色功能食品产业集团”。

品种零散种植是造成黑米、黑小麦黑色功能食品产业难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产品重复生产是形成基地内相关企业互相牵制、竞争的根本原因,也必然会造成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只有通过科学组织,合理规划、布局,有序、规模化发展,才能形成支柱型产业和拳头产品。因此,可由省、地、县各级政府建立平台,大力促进汉中洋县辖区内以及和省内相关黑色功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联姻,组建“陕西黑色功能食品产业集团”,由集团成员单位人员推选出集团领导机构,负责集团内部事务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惟其如此,才能做到协调发展、双赢共赢。

3、在汉中洋县“黑色·功能·有机食品产业”建设起步阶段,尚需省、地、县各级政府部门从多渠道筹集组织、协调、管理经费以及研究、开发经费。

建议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通过设立重大科技专项、科技示范基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或产业化项目等方式予以大力扶持;省食品学会内新组建的“陕西黑色功能食品研究开发攻关协作组”也可通过相关有实力的企业筹集经费或通过多种途径争取国家有关重大科技项目自酬经费;攻关协作组成员亦可利用协作组平台自由申请纵向或横向科研、开发项目和经费。

(四)发展目标:

1、在汉中洋县通过5年的开发、建设,建立20万亩特异质功能性黑米、黑小麦规模化种植、加工生产基地。其中包括10万亩特异米(黑米、五彩米)有机稻谷基地和10万亩特异质有机黑小麦基地。

充分抓住黑米地理标志通过国家审定和建立有机食品基地的有利机遇,依托辖区内外黑米、黑小麦生产和转化利用的优势,在沿汉江平坝区的谢村、胥水、马畅为重点的十六个乡镇建立黑米、黑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两年努力,到2010年,全县种植黑米及五彩米、各类黑小麦共20万亩,总产8.0万吨,并全面通过绿色产地、产品认证。

2、建立稳定规范的黑米、五彩米、黑小麦品种试验和繁殖基地,开展黑米、五彩米和黑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争取3—5年内选育出新品种3—5个,新培育1—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黑米、黑小麦品种。

3、依托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发展。积极扶持双亚粮油工贸公司和改制盘活后的黑米酒厂等企业,走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绿色、有机黑米、五彩米及黑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努力提升黑色·功能·有机食品产业化水平,积极打造“洋县黑米”和“洋县血麦”品牌。提升加工档次和包装水平;每年组织召开一次汉中洋县黑色·功能·有机食品产品展示、订货及招商引资推介会,组团参加国内各类食品博览会,进一步提高汉中洋县黑色·功能·有机食品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