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传奇中的胸:二战北非战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20:05:19

二战北非战场简述

昔兰尼加战役-------194206隆美尔擢升为陆军元帅

攻克托卜鲁克要塞1942.6.20

阿莱曼战役-----194210北非战场转折点

突尼斯桥头堡战役--------194301非洲军团的末日

突尼斯会战-----194302隆美尔的离别之战

血与火的第一课——19430214美国陆军第一装甲师在卡萨林山口战役中的第一仗

 

二战北非战场简述

  北非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意大利和德国为一方,英美为另一方的武装力量之间为争夺重要战略地区和目标,争夺北非、近东和地中海的控制权,争夺殖民地而实施的军事行动。

  为了实施军事行动,意大利在非洲大陆展开了两个军队集团,一个在东北非(30万人),一个在北非(23.6万人)。这两个地区的英军分别为3.25万人和6.6万人。在东北非,意军于1940年7—8月开始从埃塞俄比亚向苏丹、肯尼亚和英属索马里腹地进攻,夺占了许多地区,但是苏丹和肯尼亚军队的顽强抵抗及在埃塞俄比亚展开的游击运动迫使意军转入了防御。英军统帅部乘机将其在苏丹和肯尼亚的军队集团(大多是殖民地军队)扩大到15万人,并于1941年1月在东北非发动进攻。1941年5月,这一进攻以意军投降而告结束。北非战事却是另外一种景象。根据战区条件,军事行动在宽50—80公里的沿岸地带进行,并从1940年9月13日持续到1943年5月13日。北非战局大致可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0年9月13日一12月8日)——意军进攻。

由巴尔博元帅(8月起由格拉齐亚尼元帅)统一指挥的2个意大利野战集团军在利比亚展开:第10集团军(司令为贝尔蒂将军)在利比亚、埃及边界,第5集团军(司令为加里波第将军)在突尼斯当面。9月13日,第10集团军以5个师、1个团级集群、6个坦克营(利比亚东部共有9个意大利师)开始进攻韦维尔将军指挥的英国“尼罗河”集团军(2个师另2个独立旅,在埃及共有6.6万人,168架飞机,其中包括驻巴勒斯坦飞机)。英集团军在埃及、利比亚边界仅有1个展开的师。意军推进90公里,于9月16日进逼西迪拜拉尼,但由于指挥失灵和补给中断,不得不停止了尔后的进攻。英军则继续退后,一直到马特鲁港附近预先构筑的阵地才立住脚。敌对双方之间形成了一个宽达130公里的“真空”地带。

第二阶段(1940年12月9日1941年3月30日)——英军进攻。

12月9日,英集团军(4个师另2个旅)转入反攻,击溃了意军,在两个月内推进800余公里。至翌年2月11日前,英军已进抵阿盖拉、马拉达以东一线,转入防御。既得胜利未得到发展。英国政府决定向巴尔干转移力量,利用意军在希腊的失败,为夺取巴尔干半岛在希腊建立战略基地。英集团军一部从北非调到了希腊。这就使意军免于彻底失败。1941年初,德军统帅部将德国非洲军(1个坦克师、1个轻步兵师,司令为隆美尔中将)和一些航空兵部队调往利比亚。

第三阶段(1941年3月31日11月17日)——德意联军进攻。

3月31日,意德军(2个坦克师、1个步兵师)开始进攻英集团军(2个已被削弱的师另1个旅),以便前出利比亚、埃及边界,攻占塞卢姆。联军的进攻出乎英军统帅部意料。英军在两星期内退到了埃及边界,留下了驻图卜鲁格的强大守军(近1个半师),结果这支守军遭到了联军的围困。隆美尔原指望在得到增援后向开罗发展进攻,但由于德国正准备进犯苏联,所以他没有得到补充兵力。这就使英集团军免于彻底失败,使英国不致失掉埃及和苏伊士运河。至4月16日前,北非的战线便在利比亚,埃及边界附近稳定下来。1941年夏秋,“尼罗河”集团军(1941年9月改称第8集团军)得到了很大增援,而当时德意军则由于法西斯集团在苏德战场损失惨重而仅得到不大的补充。

第四阶段(1941年11月18日1942年1月20日)——英军进攻。

苏德战场的激烈交战,德军在中的失败,为英军夺取北非的战略主动权创造了有利条件。1941年11月18日,英集团军(6个师另5个旅,11.8万人,924辆坦克,1072架飞机,司令为坎宁安将军)开始了“十字军战士”战役,以粉碎当面敌军集团(10个师,约10万人,522辆坦克,340架飞机),解救托卜鲁克守军和完全解放昔兰尼加(利比亚东部)。英军在两个月的战斗中推进几达800公里,但未能完成歼灭驻北非德意军这一主要任务。舰队保障了英军的补给和滨海翼侧的火力支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英军的大纵深推进。

第五阶段(1942年1月21日10月22日)——德意军进攻。

法西斯统帅部利用英军的分散和未做好防御准备,变更了兵力部署,于1月21日发动反攻。至1942年2月8日前,德意军推进达600公里,进至加扎拉、比尔哈基姆一线,战线在此一直稳定到5月底。

  5月26日夜间,德意军(7个意大利师,3个德国师,约13万人,610辆坦克,600架飞机)再度对英第8集团军(5个师,3个旅,约13万人,1270辆坦克,604架飞机;司令为里奇将军)发动进攻(“泰西”战役),以便夺取埃及并向近东突进。它们于6月11日前攻占了英军各支撑点前沿线,迫其混乱不堪地退却。6月19日,德意军围攻托卜鲁克,该城3.3万守军尽管有大量武器和粮食储备,仍于6月21日投降。德意军推进600公里后,于6月30日逼近英军在埃及境内阿拉曼附近的阵地。德意军企图在7月1—3日发展进攻,但未得逞。此前,由于英美间就共同实施北非战局达成协议(1942年6月),美军统帅部开始对驻非洲英军提供相当大的军事技术装备援助,并参与准备英美军北非登陆战役。

第六阶段(1942年10月23日1943年5月13日)——英美军进攻。

1942年秋,德国集团由于在东线,特别是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遭受重大损失斯大林格勒战役再次陷入了困境,无法给隆美尔元帅必要的军队和军事技术装备支援。意德舰队实际上已不再可能在盟军航空兵可达距离内护航。10月23日,人员和坦克比敌几乎多2倍。飞机多3倍以上的英第8集团军,在指挥蒙哥马利下,利用有利情况在阿莱曼附近转入进攻阿拉曼战役11月8日,英美军开始在北非登陆。它们从东西两面实施相向突击,将敌逐入突尼斯。但在整个1942—1943年之交的冬季,战斗行动都很消极。这就使法西斯德军统帅部能从西部将33个师另3个旅调到东线。1943年5月13日,德意军投降,北非战局的最后一个战役遂告结束。

  盟军胜利完成这一战役,使法西斯集团各国在地中海战区的战略形势急转直下。由于控制了非洲整个北部海岸以及东北海岸,并在地中海沿岸占了上风,英美两国便重新开辟了对它们至关重要的、由地中海经苏伊土运河至印度洋的航路,并为攻入南欧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北非战局中,盟军统帅部取得了解决战区内联合作战战略问题的经验。但是它在占有颇大兵力兵器优势的情况下,却在许多场合行动不坚决。北非战局最后阶段的特点,是组织了海军和陆军庞大兵力的协同。在北非战局中,总共击溃德、意军12个师。

 

昔兰尼加战役----194206隆美尔擢升为陆军元帅

 

    北部非洲处于大西洋、地中海、红海和撒哈拉沙漠之间,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列强争夺的焦点。至20世纪初,法国占领了北非东部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图尼斯,英国控制了北非东部的埃及和苏丹,意大利抢占了中部的利比亚。

  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在德军入侵西欧时见有利可图,便参加进来,在法国后背捅了一刀。墨索里尼作为古罗马帝国的后裔,一心想恢复昔日的辉煌,建立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环地中海大帝国。对法战争结束后,他眼见英国忙于保卫本土,其在北非的守备兵力十分薄弱,认为这是实现其狂妄计划的千载难逢的良机,遂令伦道夫.格拉齐亚尼元帅率50万意军于1940年9月13日发动了入侵埃及的攻势。意军的行动对英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为如地中海航道被掐断,英国所必需的补给便只能绕道好望角,这等于被扼住了咽喉。丘吉尔断然决定向埃及增兵。12月9日,得到加强的英军共5万人在英军中东总司令韦维尔于将军指挥下发起反攻,至次年2月7日几乎全歼意军8个师,俘虏13万人,并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

  希特勒并不希望墨索里尼在北非大动干戈,他的主要力量和兴趣集中在征服苏联的计划上。但在意军于北非发起进攻时,曾主动提出提供一个装甲师以示支援,被担心请客容易送客难的墨索里尼婉言谢绝了。意大利在北非扩大侵略的同时,又于1940年10月28日发动了对希腊的入侵。意军入侵希腊干扰了希特勒入侵苏联的计划,这下他火了,赌咒发誓说不给意大利一兵一卒,并嘲弄意军在希腊和北非的失败是自作自受。1941年1月6日,英军攻占巴迪亚,希特勒开始着急起来。1月22日,远在西边的利比亚重要军港托卜鲁克陷落了。出于战略、政治、心理方面的原因,希特勒决定援助墨索里尼。他立即命令总参谋部在原定的第5轻装甲师启程后,再派一个完整的装甲师前往北非,并挑选隆美尔为军指挥官全面指挥这次远征。

  隆美尔大刮沙漠旋风

  1941年2月12日,隆美尔飞抵利比亚的的黎波里城。在视察完前线之后,他决心在的黎波里东边的锡尔特建立一道防线。2月底,第5轻装甲师的坦克团在的黎波里登陆后,隆美尔立即进行了宣传式的阅兵式。为迷惑英军,也为增强意军信心,他让坦克部队在向东驶去之前,围着检阅台转上好几圈。同时用木头和纸板做了几百辆假坦克,让卡车和摩托车在这些”坦克“之间绕来绕去,而真正的坦克却避开敌机拍照,悄悄向东开去。

  丘吉尔在2月中旬英军占领班加西港后即指示韦维尔停止前进,把最大的兵力调往希腊,只留下澳大利亚第9师和第2装甲师守卫昔兰尼加。韦维尔已得知德军增援北非,但他认为德军现在的兵力不会超过一个加强坦克团。在他看来,德意军队在夏末秋初未必会发动进攻。

  隆美尔命令第5装甲师指挥官施特莱彻将军率该师先头部队从锡尔特出发,沿海岸线向东进行探察。施特莱彻轻而易举地向东推进了880多公里。此前,隆美尔的进军只不过是改善自己的防御姿态,但轻易的成功和英军的过分谨慎使他改变了想法,他开始准备做非洲的征服者了。他在写给柏林的信中宣称: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夺回利比亚东部地区昔兰尼加,第二个目标是埃及和苏伊士运河。他不顾来自德意双方最高当局的反对和自己的兵力极为有限的客观事实,断然向英军发起进攻。3月31日,隆美尔攻陷了利比亚北部重要港口卜雷加,4月2日占领了利比亚北部重要城市阿杰达比亚。

  原来认为德意方面不会发动大规模进攻的韦维尔慌忙下令英军全线撤退,以免剩余的部队遭到歼灭性打击。4月3日,英军放弃了昔兰尼加首府班加西,并在撤退时炸毁了所缴获的4000吨意大利炸药,使该城陷入一片火海。4月4日,隆美尔的部队分路继续前进。此时,澳大利亚第9师正撤向滨海的德尔纳,英第二装甲师还滞留在迈基利和姆苏斯之间的地域。隆美尔令第5装甲师加速挺进迈基利,而较小的一部兵力前往姆苏斯,分别实施平行追击。他又派第8机枪营攻占德尔纳,切断迈基利和姆苏斯之间的道路,封锁巴尔比亚大道。4月8日,迈基利被施特莱彻的5装甲师攻克,英第二装甲师和印度第3装甲旅被全歼,包括师长、旅长在内的3000英军被俘。同日,第8机枪营等部也攻克了德尔纳,英军司令尼姆及前任奥康纳等英军高级指挥官成了阶下囚。至此,隆美尔在不到两个月内就扭转了北非战局,占领了除托卜鲁克外的整个昔兰尼加地区,在沙漠上扬起了隆美尔式的旋风。

  攻占迈基利后,隆美尔就命令部队:不许休息,不得打扫战场,全速向托卜鲁克要塞挺进。托卜鲁克是昔兰尼加最具战略意义的港湾,对隆美尔来说,占领托卜鲁克,就获得了良好的补给基地。对英国人来说,若丢掉托卜鲁克,就很难挡住隆美尔乘胜攻入埃及了。英中东军总司令韦维尔决定坚守托卜鲁克,保留这一阵地作为“敌人的肉中刺”。该要塞的防御工事是意军构筑的,十分坚固。驻守在这里的英军共计6个步兵旅,4个炮兵团、2个反坦克团,共36000人。4月11日,窿美尔包围了托卜鲁克并发起进攻。由于隆美尔的兵力不及城内守军,英国人又加强了在地中海的海、空军力量,使他的补给出现极大困难。至5月9日,隆美尔的进攻仍未能得手,他到达北非后扬起的第一场沙漠旋风被挡在了坚固的托卜鲁克要塞前。

  丘吉尔欲举“战斧”

  与希特勒不同,丘吉尔把“北非翼侧阵地”看得几乎与大英帝国本土一样重要,所以在英军被逐出昔兰尼加后,他不顾本土部队装备不足的事实,断然决定增兵北非。5月12日,装载着238辆坦克的英国快速舰艇抵达埃及亚利山大港。韦维尔在得到增援后,在丘吉尔的敦促下,决定对隆美尔发动大规模的反攻,其行动代号为“战斧作战”。丘吉尔对该计划的目标是雄心勃勃的:一是要在北非取得一场“决定全局”的胜利,二是要消灭隆美尔的部队。韦维尔比较谨慎,说他希望这次进攻“最终将敌军赶回到托卜鲁克以西”。担任这次进攻任务的是英第13军,辖有第4印度师和第7装甲师,拥有300辆坦克,246架飞机。而隆美尔的非洲军辖有第5轻装师和第15装甲师,拥有150辆坦克,139架飞机,火炮数量也少于英军。

  隆美尔预料到英军会发动反攻,这一预料又被截获的英军电讯所证实。他抓紧时间加强了萨卢姆、哈勒法亚隘口、巴迪亚的力量。为了对付英军的马蒂尔式坦克,隆美尔把他手上仅有的12门88毫米高射炮分成几组:其中一组4门部署在哈勒法亚,一组4门部署在哈菲德岭,其余4门部署在萨卢姆。88毫米高射炮可以在1800多米的距离内击穿马蒂尔式坦克,大大弥补了德军反坦克炮火之不足。此战后,一名被俘的的英军上校要求看看摧毁他的坦克的大炮,当他发现是88毫米高射炮时竟愤愤地说:“这太不公平了,竟然用打飞机的高射炮来打坦克。

  6月15日凌晨4点,英军兵分三路从利埃边境向德军阵地发起大规模进攻。在右路,进攻哈勒法亚隘口外围阵地的英军坦克遭到了隆美尔部署在这里的4门88毫米高射炮的射击,19辆进攻坦克有15辆被击毁,这一路英军不得不撤了回去。从此英军士兵把哈勒法亚隘口称作“鬼门关”。在中路,英军以一个马蒂尔式坦克团为先锋,向卡普措堡挺进,一路没有88毫米高射炮构成的“坦克陷阱”,德军37毫米反坦克炮对马蒂尔式坦克失去作用,德军第15装甲师第8坦克团在与英军坦克进行激烈的对射中也败下阵来。当日黄昏,中路英军攻占了卡普措堡。在左路,英军以装备巡逻坦克的第7坦克旅打头阵,企图包抄德军的翼侧,却在哈菲德岭落入德军的“坦克陷阱”,遭受重大损失后不得不退回原阵地。

  6月16日,隆美尔先发制人,令第15装甲师向卡普措堡猛烈反攻,同时让第5轻装甲师包围英军的左侧。拂晓进攻开始,但夺占卡普措堡的英军夜间加强了防御工事,拼命阻止德军坦克的突入。第15装甲师的进攻没有多大进展。决定性的战斗发生在南线,第5轻装甲师突破了左路英第7坦克旅的阵地。隆美尔立即押上了自己的全部赌注,电令第15装甲师只留下少数兵力扼守卡普措堡以北阵地,其余全部撤离卡普措堡,与第5轻装师一起插入英军侧翼,然后冲向哈勒法亚海岸。这样既可解出英军对哈勒法亚的包围,亦可切断英军整个远征军的退路。

  6月17日凌晨6点,第5轻装师和第15装甲师分别抵达了第一个指定目标,随之击败了英第7装甲师主力。隆美尔遂敦促两个装甲师大胆迅速地向哈勒法亚攻击。德军的行动完全出乎英军的意料之外,英军高级指挥官匆忙磋商了一下,就下令部队赶紧撤退。事实上占领卡普措堡的英军不待总司令部下令,便先行擅自撤出卡普措堡以免被包围。他们连忙烧毁了辎重,扔下伤兵不顾,几乎是死里逃生。

  英军全线退回了埃及境内,丘吉尔寄予厚望的“战斧作战”没有砍倒隆美尔,却以失败告终。他在回忆录中悲哀地写到“17日这天一切都糟糕透了”。此役英军损失969人,坦克100辆。德意军损失678人,坦克62辆,其中完全被击毁的只有12辆。

  “十字军”沙漠逐狐

  “战斧作战”后,隆美尔被希特勒晋升为上将。他的非洲军也升格为非洲装甲兵团,辖有第15装甲师、第21装甲师(原第5轻装甲师改编)、第90轻型装甲师(新增)。加上意大利部队,隆美尔共有3个德国师和7个意大利师(多是装备低劣的部队),坦克450辆,飞机300架。

  丘吉尔决心向非洲增派更多的部队,重新发起进攻。他解出了韦维尔的职务,任命奥金莱克将军为英中东军总司令,并将北非部队统编为第8集团军,下辖第30装甲军和第13军。共有7个师,坦克900辆,飞机1000余架。英军进攻计划代号为“十字军远征”,计划目标是彻底打败隆美尔,将德意军驱逐出非洲大陆。

  “十字军远征”在1941年11月18日开始实施,当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这次英军的攻击没有引起隆美尔应有的重视,他把英军的行动看着是一次威力侦察,只让第21装甲师迎敌。第二天,英军攻占了西迪雷泽格机场。11月20日晚,隆美尔终于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他不得不放弃进攻托卜鲁克的计划,立即命令克鲁威尔的非洲军于21日向西迪雷泽格前进,“歼灭向托卜鲁克开进之敌”。22日,在88毫米高射炮的支援下,第21装甲师击溃了英军第4和22坦克旅,重新夺回西迪雷泽格机场。在另一翼,第15装甲师于晚间冲进英第7装甲旅阵地,大败该旅。

  23日,双方展开了最激烈的坦克战。非洲军军长克鲁威尔将坦克排成一字长蛇阵,大炮和88毫米高射炮与之一同前进,两个步兵团则乘坐卡车紧跟在坦克后面。德军坦克、大炮、步兵一齐向英军迎面扑去,英军的炮弹和子弹呼啸着从他们头顶上掠过,坦克遭到重创后仍拼命往前冲,步兵指挥官则笔直地站在卡车上以鼓舞士气,当指挥官被击中后马上由下一级军官接替,最后仅仅是一名上尉承担了全团的指挥。英军被这种无畏的气势震撼了,士气开始低落。克鲁威尔以蛮牛式的战术最终歼灭了英军第7装甲师残部和第1南非师大部。不过他自己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损失了坦克70余辆。尽管英第30军的损失比他大得多,但英军有大量的后备可以用来恢复实力,德国人却没有。

  24日,隆美尔在反击作战取得初步胜利后,决定对英第8集团军的后方发动一次猛烈奔袭,迫使英军全线溃退。这天一早,隆美尔亲率非洲军主力越过利埃边境向东挺进,以切断英军的退路。隆美尔的这一着棋引起了英军的恐慌,第8集团军司令坎宁汉准备下令全线撤退,但前来督战的英中东军司令奥金莱克将军却看到:“敌人在夺取局部战术主动时曾获得过暂时的成功,但战略主动权仍操在我们手中,我们正在进攻,而他们正在溃败,这种全面的主动必须不惜一切成本来保住”。他撤换了坎宁汉,任命里奇将军为第8集团军司令,指挥英军继续向西进攻。26日,英军新西兰师重新占领了西迪雷泽格机场,托卜鲁克守军也突破了封锁线。代替隆美尔在后方指挥部指挥的威斯特发尔上校在联系不上隆美尔的情况下,直接给第21装甲师发电,令该师调头向托卜鲁克开进,攻击新西兰师的后方。当隆美尔得知情况后,他意识到第21装甲师过早的返回,意味着他孤注一掷的突袭的告终。奥金莱克的决策挽救了第8集团军,如果没有他的干预,英军的“十字军远征”就将以失败而告终。

  27日,隆美尔开始回援后方。11月30日,他重新夺了回西迪雷泽格,托卜鲁克又变成了一个孤城。不过隆美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2月初他向希特勒报称:已摧毁英军814辆坦克和其他战斗车辆,击落127架飞机,俘敌9000人。德军死亡473人,受伤1680人,失踪962人。其中包括一师指挥官和16名其他军官,同时还损失了142辆坦克和大批其他装备。隆美尔知道英军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而他的补给状况却不断恶化。12月4日至5日晚,隆美尔忍痛放弃了对托卜鲁克长达242天的围困,有组织地将部队后撤。1942年1月10日,隆美尔退回了他进入北非后的出发地卜雷加港,战线暂时稳定下来。

  沙漠狐卷土重来

  1941年底至1942年初,希特勒加强了在地中海的海空力量,德第2航空队开始对英军在地中海的海空基地马耳他进行狂轰滥炸,德意海军在地中海中积极打击英国海军及其运输船,由意大利开往的黎波里的运输船可以畅通无阻地驶过地中海了。1942年1月5日,9艘商船在的黎波里安全靠岸,给隆美尔卸下了50多辆坦克和2000吨燃油,使非洲装甲兵团的坦克很快增加到150多辆。得到这些增援后,隆美尔悄悄地进行着反攻准备,他对自己的计划秘而不宣,使意大利人和英国人都以为他准备继续撤退。

  1941年1月21日早6点,隆美尔收到希特勒的电报,宣布他的非洲装甲兵团升格为非洲装甲集团军,并授予他橡树叶奖章。隆美尔顿觉精神大振,兴冲冲地赶往前线,下令部队8点30分发起进攻。英军遭到突然打击,只得充忙应战,英第1装甲师在第一次交锋中就损失了半数以上的坦克。25日,隆美尔攻占了姆苏斯。这时,英军指挥系统陷入混乱,指挥官们正在没完没了的争吵。接着,隆美尔佯装进攻迈基利,当英军兵力被吸引到迈基利时,隆美却猛攻班加西。29日,班加西再次易主,隆美尔缴获大批战利品,其中包括1300辆急需的卡车。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里奇被迫防放弃了迈基利,退往贾扎拉防线。

  以后三个月中,战线大致稳定在贾扎拉防线上。双方都在加强力量,积极准备向对方进攻。经补充后,隆美尔拥有560辆坦克、其中230辆是意大利过时的薄皮坦克。得到加强的英军有849辆坦克,其中近400辆是新近装备的美国格兰特式坦克。此外还有420辆可派来增援的坦克。

  隆美尔决定抢先动手,他的进攻计划是大胆而新颖的:以4个意大利步兵师和一个德国坦克营对贾扎拉防线发起正面进攻,而把装甲集团军的主力集中在贾扎拉防线南翼,然后北上绕到防线背后,这样可切断英军机动部队与其一线部队的联系,在防线背后进行突破。

  1942年5月26日晚,隆美尔发布行动命令。当英军的注意力被意军吸引时,隆美尔率主力突击部队乘夜色掩护急速迂回贾扎拉防线。第一天,隆美尔达成了战术突然性。因为英军一直以为他会从防线中央突破,没有及时向南翼调派装甲部队。但隆美尔并未能如愿以偿,没有冲到海边,从而切断贾扎拉防线上的那些师的后退。这天结束时,他离海边仍有近40公里,却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坦克。第二天,隆美尔继续北进,但进展很小,损失却很大。天黑时,他速战速决的企图已经失败,他只剩下150辆坦克可用了,而英军手里还有420辆。这是英军把隆美尔打翻在地的绝好机会,可惜英军并未能抓住战机。第8集团军司令里奇没有集结起他的装甲部队,协同打击共同目标,也没花力气打击德军的补给线。

  危急之中,隆美尔用88毫米高射炮的和反坦克炮阻止东面英军的进攻,同时组织部队向西面的西迪穆夫塔撤退,企图在英军雷阵中撕开一个缺口,恢复与从正面进攻的德意部队的联系,以便恢复一条供应自己部队给养的主要路线。激战至6月1日,隆美尔终于在贾扎拉防线上的西迪穆夫塔英军阵地上撕开了一个宽10公里的缺口,打通了与后方的联系。英国人妄图堵住这个缺口,但里奇在使用兵力方面显得过于吝啬,只拿出一半的兵力。6月5日,英军发起进攻,但进攻重心未指向德意军重兵集结地,却误入了其反坦克炮阵前,70辆坦克中有50辆被毁。鉴于英军的攻势已失去声势,隆美尔遂于当日下午发动了一次漂亮的反击,将印度第10旅、英第22坦克旅的支援群及其后面的4个炮兵团包围起来。6月6日,隆美尔对该敌的围歼开始了,印第10旅,英军4个炮兵团被全歼,只有英第22坦克旅得以逃脱。

  接着,隆美尔又于6月10日攻占贾扎拉防线南端的比尔哈希姆,并于第二天从这里向北进攻。6月12日,德军两个装甲师将英第2和第4坦克旅包围。英第4坦克旅一开始就溃不成军,英第2坦克旅和赶来增援的英第22坦克旅也被迫撤退。激战至黄昏,英军损失了120辆坦克。6月13日,隆美尔乘胜进攻。到6月14日,只剩70辆坦克的里奇见大势已去,被迫把英军的残余部队拖出了贾扎拉防线,向埃及边界撤退。

  6月17日,隆美尔的部队进抵托卜鲁克要塞前,该要塞曾是他1941年的“肉中刺”。这一次隆美尔的进攻计划是:首先从西南面佯攻,吸引守军兵力。主力则扫过托卜鲁克,好向是准备向利埃边界方向追击一样,然后来个回马枪,集中在要塞的东南面,借夜色完成攻击部署。果然,英军对隆美尔的回马枪毫无防备。6月20日拂晓,在炮兵和空军的火力掩护下,德意部队从东南面向要塞发起了突然进攻。当日下午,非洲军攻占了托卜鲁克港并攻入城镇。6月21日,要塞司令克洛普率3.3万守军向隆美尔投降,隆美尔还缴获了足够3万人用上一个季度的物资和大量燃料。至此,隆美尔征服了整个昔兰尼加,实现了他进入非洲后的第一个目标。此时,隆美尔胸中的希望之火正熊熊燃起,征服昔兰尼加不过是跨过尼罗河的跳板,他要像亚历山大帝、剀撒、拿破伦一样征服埃及。

  6月22日,隆美尔被擢升为德国陆军元帅,达到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顶点。这一年,隆美尔年仅51岁。

 

1942.6.20——攻克托卜鲁克要塞

托卜鲁克是昔兰尼加最具战略意义的港湾,对德军来说,托卜鲁克是良好的补给基地。对英军来说,托卜鲁克是通往埃及的要塞。英德双方,志在必得。英中东军总司令韦维尔决定坚守托卜鲁克。该要塞的防御工事是意军构筑的,十分坚固。驻守在这里的英军共计6个步兵旅,4个炮兵团、2个反坦克团,共36000人。 
       1941年4月11日,隆美尔包围托卜鲁克并发起进攻。但因为隆美尔兵力不及英军一半,至5月9日,他仍然被挡在了坚固的托卜鲁克要塞面前。 
       与希特勒不同,丘吉尔把“北非侧翼阵地”看得几乎与大英帝国本土一样重要。当英军被赶出昔兰尼加后,不顾本土部队装备不足的事实,断然决定增兵北非。 
       5月12日,得到增援的韦维尔在丘吉尔敦促下,决定对隆美尔发动大规模的反攻,行动代号为“战斧作战”。丘吉尔对该计划的目标是雄心勃勃的:一是要在北非取得一场“决定全局”的胜利,二是要消灭隆美尔的部队。而韦维尔则比较谨慎,他只希望这次进攻“最终将敌军赶回到托卜鲁克以西”。担任这次进攻任务的是英第13军,辖有第4印度师和第7装甲师,拥有300辆坦克,246架飞机。而隆美尔的非洲军辖有第5轻装师和第15装甲师,拥有150辆坦克,139架飞机,火炮数量也少于英军。 
       隆美尔料到英军会发动反攻,在被截获的英军电讯所再次得到证实。他抓紧时间加强了萨卢姆、哈勒法亚隘口、巴迪亚的力量。 
       6月15日凌晨4点,“战斧作战”行动。英军兵分三路从利埃边境向德军阵地发起大规模进攻。右路,英军坦克进攻哈勒法亚隘口外围阵地,遭到了隆美尔部署在这里的4门88毫米高射炮的射击,19辆进攻坦克有15辆被击毁,右路英军不得不撤退。从此英军士兵把哈勒法亚隘口称作“鬼门关”。中路,英军以一个马蒂尔式坦克团为先锋,向卡普措堡挺进,一路没有88毫米高射炮构成的“坦克陷阱”,德军37毫米反坦克炮对马蒂尔式坦克失去作用,德军第15装甲师第8坦克团在与英军坦克进行激烈的对射中也败下阵来。当日黄昏,中路英军攻占了卡普措堡。左路,英军以装备巡逻坦克的第7坦克旅打头阵,企图包抄德军的翼侧,却在哈菲德岭落入德军的“坦克陷阱”,遭受重大损失后不得不退回原阵地。 
       6月16日,隆美尔先发制人,于拂晓开始反攻。第15装甲师向卡普措堡猛烈反攻,同时让第5轻装甲师包围英军的左侧。但夺占卡普措堡的英军夜间加强了防御工事,拼命阻止德军坦克的突入。第15装甲师的进攻没有多大进展。决定性的战斗发生在南线,第5轻装甲师突破了左路英军第7坦克旅的阵地。隆美尔立即押上了自己的全部赌注,电令第15装甲师只留下少数兵力扼守卡普措堡以北阵地,其余全部撤离卡普措堡,与第5轻装师一起插入英军侧翼,然后冲向哈勒法亚海岸。这样既可解除英军对哈勒法亚的包围,亦可切断英军整个远征军的退路。 
       6月17日凌晨6点,第5轻装师和第15装甲师分别抵达了第一个指定目标,随之击败了英第7装甲师主力。隆美尔遂敦促两个装甲师大胆迅速地向哈勒法亚攻击。德军的行动完全出乎英军的意料之外,英军高级指挥官急忙下令部队赶紧撤退。事实上占领卡普措堡的英军没等总司令部下令,便先行撤出卡普措堡。他们烧毁了辎重,扔下伤兵不顾,几乎是死里逃生。英军全线退回了埃及境内。 
       丘吉尔寄予厚望的“战斧作战”以失败告终。此役英军损失969人,坦克100辆。德意军损失678人,坦克62辆,其中完全被击毁的只有12辆。 
       “战斧作战”后,隆美尔被希特勒晋升为上将。他的非洲军也升格为非洲装甲兵团。韦维尔则被丘吉尔解除了职务,奥金莱克将军接替他,为英中东军总司令。 
  1941年11月18日,“十字军远征”行动。丘吉尔的计划目标是彻底打败隆美尔,将德意联军驱逐出非洲大陆。这次英军进攻隆美尔误认为是一次威力侦察,只让第21装甲师迎敌。19日,英军攻占了西迪雷泽格机场。11月20日晚,隆美尔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于是放弃进攻托卜鲁克的计划,立即命令克鲁威尔的非洲军于21日向西迪雷泽格前进,“歼灭向托卜鲁克开进之敌”。22日,在88毫米高射炮的支援下,第21装甲师击溃了英军第4和22坦克旅,重新夺回西迪雷泽格机场。在另一翼,第15装甲师于晚间冲进英第7装甲旅阵地,大败该旅。 
  23日,双方展开了最激烈的坦克战。非洲军军长克鲁威尔将坦克排成一字长蛇阵,大炮和88毫米高射炮与之一同前进,两个步兵团则乘坐卡车紧跟在坦克后面。德军坦克、大炮、步兵一齐向英军迎面扑去,英军的炮弹和子弹呼啸着从他们头顶上掠过,坦克遭到重创后仍拼命往前冲,步兵指挥官则笔直地站在卡车上以鼓舞士气,当指挥官被击中后马上由下一级军官接替,最后仅仅是一名上尉承担了全团的指挥。英军被这种无畏的气势震撼了,士气开始低落。克鲁威尔以蛮牛式的战术最终歼灭了英军第7装甲师残部和第1南非师大部。不过他自己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损失了坦克70余辆。尽管英第30军的损失比他大得多,但英军有大量的后备可以用来恢复实力,德国人却没有。 
  24日,隆美尔决定对英第8集团军的后方发动一次猛烈奔袭,迫使英军全线溃退。隆美尔亲率非洲军主力越过利埃边境向东挺进,以切断英军的退路。此举引起了英军的恐慌,第8集团军司令坎宁汉准备下令全线撤退,但前来督战的英中东军司令奥金莱克将军却看到:“敌人在夺取局部战术主动时曾获得过暂时的成功,但战略主动权仍操在我们手中,我们正在进攻,而他们正在溃败,这种全面的主动必须不惜一切成本来保住”。他撤换了坎宁汉,任命里奇将军为第8集团军司令,指挥英军继续向西进攻。26日,英军新西兰师重新占领了西迪雷泽格机场,托卜鲁克守军也突破了封锁线。代替隆美尔在后方指挥部指挥的威斯特发尔上校在联系不上隆美尔的情况下,直接给第21装甲师发电,令该师调头向托卜鲁克开进,攻击新西兰师的后方。奥金莱克的决策挽救了第8集团军,英军的“十字军远征”结束。 
       27日,隆美尔回援后方。11月30日,重新夺回西迪雷泽格,托卜鲁克又变成了一个孤城,但隆美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2月初他向希特勒报称:已摧毁英军814辆坦克和其他战斗车辆,击落127架飞机,俘敌9000人。德军死亡473人,受伤1680人,失踪962人。其中包括一师指挥官和16名其他军官,同时还损失了142辆坦克和大批其他装备。 
       隆美尔知道英军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而他的补给状况却不断恶化。12月4日至5日晚,隆美尔忍痛放弃了对托卜鲁克长达242天的围困,有组织地将部队后撤。 
       1942年1月10日,隆美尔退回了他进入北非后的出发地卜雷加港,战线暂时稳定下来。 

1941年底至1942年初,希特勒加强了在地中海的海空力量,并从东线战场抽出战争物资。于1942年1月5日给隆美尔卸下了50多辆坦克和2000吨燃油,使非洲装甲兵团的坦克很快增加到150多辆。得到这些增援后,隆美尔悄悄进行反攻准备,他对自己计划密而不宣,意大利人和英国人都以为他准备继续撤退。 
       1941年1月21日早6点,希特勒电报隆美尔,宣布他的非洲装甲兵团升格为非洲装甲集团军,并授予他橡树叶奖章。隆美尔顿觉精神大振,兴冲冲地赶往前线。 
       8点30分隆美尔发起进攻。英军遭到突然打击,匆忙应战,英第1装甲师第一次交锋中就损失半数以上坦克。25日,隆美尔攻占了姆苏斯。接着,隆美尔佯攻迈基利,将英军兵力吸引到迈基利,隆美尔却猛攻班加西。29日攻陷班加西,隆美尔缴获大批战利品,其中包括1300辆急需的卡车。英第8集团军司令里奇被迫防放弃迈基利,退往贾扎拉防线。 
  以后的三个月,战线大致稳定在贾扎拉防线上。双方都在加强力量,积极准备向对方进攻。经过补充后,隆美尔拥有560辆坦克、其中230辆是意大利过时的薄皮坦克。得到加强的英军有849辆坦克,其中近400辆是新近装备的美国格兰特式坦克。此外还有420辆可派来增援的坦克。 
  1942年5月26日晚,隆美尔发布行动命令。当英军的注意力被意军吸引时,隆美尔率主力突击部队乘夜色掩护急速迂回贾扎拉防线。尽管第一天隆美尔达成了战术突然性。但隆美尔并未能如愿以偿冲到海边,从而切断贾扎拉防线上的那些师的后退。这天结束时,他离海边仍有近40公里,却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坦克。第二天,隆美尔继续北进,进展很小,损失很大。天黑时,他速战速决的企图已经失败,他只剩下150辆坦克可用了,而英军手里还有420辆。但英军并未能抓住战机将德军打垮。第8集团军司令里奇没有集结起他的装甲部队,协同打击共同目标,也没花力气打击德军的补给线。 
  危急中,隆美尔用88毫米高射炮的和反坦克炮阻止东面英军的进攻,同时组织部队向西面的西迪穆夫塔撤退,企图在英军雷阵中撕开一个缺口,恢复与从正面进攻的德意部队的联系,以便恢复一条供应自己部队给养的主要路线。激战至6月1日,隆美尔终于在贾扎拉防线上的西迪穆夫塔英军阵地上撕开了一个宽10公里的缺口,打通了与后方的联系。英国人妄图堵住这个缺口,但里奇用兵过于吝啬,只拿出一半兵力。6月5日,英军发起进攻,但进攻重心未指向德意军重兵集结地,却误入了其反坦克炮阵前,70辆坦克中有50辆被毁。鉴于英军的攻势已失去声势,隆美尔遂于当日下午发动了一次漂亮的反击,将印度第10旅、英第22坦克旅的支援群及其后面的4个炮兵团包围起来。6月6日,隆美尔对该敌的围歼开始了,印第10旅,英军4个炮兵团被全歼,只有英第22坦克旅得以逃脱。 
  接着,隆美尔于6月10日攻占贾扎拉防线南端的比尔哈希姆,第二天从这里向北进攻。6月12日,德军两个装甲师将英第2和第4坦克旅包围。英第4坦克旅一开始就溃不成军,英第2坦克旅和赶来增援的英第22坦克旅被迫撤退。激战至黄昏,英军损失了120辆坦克。6月13日,隆美尔乘胜进攻。到6月14日,只剩70辆坦克的里奇见大势已去,被迫把英军的残余部队拖出贾扎拉防线,向埃及边界撤退。 
       6月17日,隆美尔的部队进抵托卜鲁克要塞前,该要塞曾是他1941年的“肉中刺”。这一次隆美尔的进攻计划是:首先从西南面佯攻,吸引守军兵力。主力则扫过托卜鲁克,好向是准备向利埃边界方向追击一样,然后来个回马枪,集中在要塞的东南面,借夜色完成攻击部署。果然,英军对隆美尔的回马枪毫无防备。6月20日拂晓,在炮兵和空军的火力掩护下,德意部队从东南面向要塞发起了突然进攻。当日下午,非洲军攻占了托卜鲁克港并攻入城镇。6月21日,要塞司令克洛普率3.3万守军向隆美尔投降,隆美尔还缴获了足够3万人用上一个季度的物资和大量燃料。至此,隆美尔征服了整个昔兰尼加。 
       托卜鲁克是昔兰尼加最具战略意义的港湾,对德军来说,托卜鲁克是良好的补给基地。对英军来说,托卜鲁克是通往埃及的要塞。英德双方,志在必得。英中东军总司令韦维尔决定坚守托卜鲁克。该要塞的防御工事是意军构筑的,十分坚固。驻守在这里的英军共计6个步兵旅,4个炮兵团、2个反坦克团,共36000人。 
       1941年4月11日,隆美尔包围托卜鲁克并发起进攻。但因为隆美尔兵力不及英军一半,至5月9日,他仍然被挡在了坚固的托卜鲁克要塞面前。 
       与希特勒不同,丘吉尔把“北非侧翼阵地”看得几乎与大英帝国本土一样重要。当英军被赶出昔兰尼加后,不顾本土部队装备不足的事实,断然决定增兵北非。 
       5月12日,得到增援的韦维尔在丘吉尔敦促下,决定对隆美尔发动大规模的反攻,行动代号为“战斧作战”。丘吉尔对该计划的目标是雄心勃勃的:一是要在北非取得一场“决定全局”的胜利,二是要消灭隆美尔的部队。而韦维尔则比较谨慎,他只希望这次进攻“最终将敌军赶回到托卜鲁克以西”。担任这次进攻任务的是英第13军,辖有第4印度师和第7装甲师,拥有300辆坦克,246架飞机。而隆美尔的非洲军辖有第5轻装师和第15装甲师,拥有150辆坦克,139架飞机,火炮数量也少于英军。 
       隆美尔料到英军会发动反攻,在被截获的英军电讯所再次得到证实。他抓紧时间加强了萨卢姆、哈勒法亚隘口、巴迪亚的力量。 
       6月15日凌晨4点,“战斧作战”行动。英军兵分三路从利埃边境向德军阵地发起大规模进攻。右路,英军坦克进攻哈勒法亚隘口外围阵地,遭到了隆美尔部署在这里的4门88毫米高射炮的射击,19辆进攻坦克有15辆被击毁,右路英军不得不撤退。从此英军士兵把哈勒法亚隘口称作“鬼门关”。中路,英军以一个马蒂尔式坦克团为先锋,向卡普措堡挺进,一路没有88毫米高射炮构成的“坦克陷阱”,德军37毫米反坦克炮对马蒂尔式坦克失去作用,德军第15装甲师第8坦克团在与英军坦克进行激烈的对射中也败下阵来。当日黄昏,中路英军攻占了卡普措堡。左路,英军以装备巡逻坦克的第7坦克旅打头阵,企图包抄德军的翼侧,却在哈菲德岭落入德军的“坦克陷阱”,遭受重大损失后不得不退回原阵地。 
       6月16日,隆美尔先发制人,于拂晓开始反攻。第15装甲师向卡普措堡猛烈反攻,同时让第5轻装甲师包围英军的左侧。但夺占卡普措堡的英军夜间加强了防御工事,拼命阻止德军坦克的突入。第15装甲师的进攻没有多大进展。决定性的战斗发生在南线,第5轻装甲师突破了左路英军第7坦克旅的阵地。隆美尔立即押上了自己的全部赌注,电令第15装甲师只留下少数兵力扼守卡普措堡以北阵地,其余全部撤离卡普措堡,与第5轻装师一起插入英军侧翼,然后冲向哈勒法亚海岸。这样既可解除英军对哈勒法亚的包围,亦可切断英军整个远征军的退路。  

6月17日凌晨6点,第5轻装师和第15装甲师分别抵达了第一个指定目标,随之击败了英第7装甲师主力。隆美尔遂敦促两个装甲师大胆迅速地向哈勒法亚攻击。德军的行动完全出乎英军的意料之外,英军高级指挥官急忙下令部队赶紧撤退。事实上占领卡普措堡的英军没等总司令部下令,便先行撤出卡普措堡。他们烧毁了辎重,扔下伤兵不顾,几乎是死里逃生。英军全线退回了埃及境内。 
       丘吉尔寄予厚望的“战斧作战”以失败告终。此役英军损失969人,坦克100辆。德意军损失678人,坦克62辆,其中完全被击毁的只有12辆。 
       “战斧作战”后,隆美尔被希特勒晋升为上将。他的非洲军也升格为非洲装甲兵团。韦维尔则被丘吉尔解除了职务,奥金莱克将军接替他,为英中东军总司令。 
  1941年11月18日,“十字军远征”行动。丘吉尔的计划目标是彻底打败隆美尔,将德意联军驱逐出非洲大陆。这次英军进攻隆美尔误认为是一次威力侦察,只让第21装甲师迎敌。19日,英军攻占了西迪雷泽格机场。11月20日晚,隆美尔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于是放弃进攻托卜鲁克的计划,立即命令克鲁威尔的非洲军于21日向西迪雷泽格前进,“歼灭向托卜鲁克开进之敌”。22日,在88毫米高射炮的支援下,第21装甲师击溃了英军第4和22坦克旅,重新夺回西迪雷泽格机场。在另一翼,第15装甲师于晚间冲进英第7装甲旅阵地,大败该旅。 
  23日,双方展开了最激烈的坦克战。非洲军军长克鲁威尔将坦克排成一字长蛇阵,大炮和88毫米高射炮与之一同前进,两个步兵团则乘坐卡车紧跟在坦克后面。德军坦克、大炮、步兵一齐向英军迎面扑去,英军的炮弹和子弹呼啸着从他们头顶上掠过,坦克遭到重创后仍拼命往前冲,步兵指挥官则笔直地站在卡车上以鼓舞士气,当指挥官被击中后马上由下一级军官接替,最后仅仅是一名上尉承担了全团的指挥。英军被这种无畏的气势震撼了,士气开始低落。克鲁威尔以蛮牛式的战术最终歼灭了英军第7装甲师残部和第1南非师大部。不过他自己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损失了坦克70余辆。尽管英第30军的损失比他大得多,但英军有大量的后备可以用来恢复实力,德国人却没有。 
  24日,隆美尔决定对英第8集团军的后方发动一次猛烈奔袭,迫使英军全线溃退。隆美尔亲率非洲军主力越过利埃边境向东挺进,以切断英军的退路。此举引起了英军的恐慌,第8集团军司令坎宁汉准备下令全线撤退,但前来督战的英中东军司令奥金莱克将军却看到:“敌人在夺取局部战术主动时曾获得过暂时的成功,但战略主动权仍操在我们手中,我们正在进攻,而他们正在溃败,这种全面的主动必须不惜一切成本来保住”。他撤换了坎宁汉,任命里奇将军为第8集团军司令,指挥英军继续向西进攻。26日,英军新西兰师重新占领了西迪雷泽格机场,托卜鲁克守军也突破了封锁线。代替隆美尔在后方指挥部指挥的威斯特发尔上校在联系不上隆美尔的情况下,直接给第21装甲师发电,令该师调头向托卜鲁克开进,攻击新西兰师的后方。奥金莱克的决策挽救了第8集团军,英军的“十字军远征”结束。 
       27日,隆美尔回援后方。11月30日,重新夺回西迪雷泽格,托卜鲁克又变成了一个孤城,但隆美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2月初他向希特勒报称:已摧毁英军814辆坦克和其他战斗车辆,击落127架飞机,俘敌9000人。德军死亡473人,受伤1680人,失踪962人。其中包括一师指挥官和16名其他军官,同时还损失了142辆坦克和大批其他装备。 
       隆美尔知道英军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而他的补给状况却不断恶化。12月4日至5日晚,隆美尔忍痛放弃了对托卜鲁克长达242天的围困,有组织地将部队后撤。 
       1942年1月10日,隆美尔退回了他进入北非后的出发地卜雷加港,战线暂时稳定下来。 
  1941年底至1942年初,希特勒加强了在地中海的海空力量,并从东线战场抽出战争物资。于1942年1月5日给隆美尔卸下了50多辆坦克和2000吨燃油,使非洲装甲兵团的坦克很快增加到150多辆。得到这些增援后,隆美尔悄悄进行反攻准备,他对自己计划密而不宣,意大利人和英国人都以为他准备继续撤退。 
       1941年1月21日早6点,希特勒电报隆美尔,宣布他的非洲装甲兵团升格为非洲装甲集团军,并授予他橡树叶奖章。隆美尔顿觉精神大振,兴冲冲地赶往前线。 
       8点30分隆美尔发起进攻。英军遭到突然打击,匆忙应战,英第1装甲师第一次交锋中就损失半数以上坦克。25日,隆美尔攻占了姆苏斯。接着,隆美尔佯攻迈基利,将英军兵力吸引到迈基利,隆美尔却猛攻班加西。29日攻陷班加西,隆美尔缴获大批战利品,其中包括1300辆急需的卡车。英第8集团军司令里奇被迫防放弃迈基利,退往贾扎拉防线。 
  以后的三个月,战线大致稳定在贾扎拉防线上。双方都在加强力量,积极准备向对方进攻。经过补充后,隆美尔拥有560辆坦克、其中230辆是意大利过时的薄皮坦克。得到加强的英军有849辆坦克,其中近400辆是新近装备的美国格兰特式坦克。此外还有420辆可派来增援的坦克。 
  1942年5月26日晚,隆美尔发布行动命令。当英军的注意力被意军吸引时,隆美尔率主力突击部队乘夜色掩护急速迂回贾扎拉防线。尽管第一天隆美尔达成了战术突然性。但隆美尔并未能如愿以偿冲到海边,从而切断贾扎拉防线上的那些师的后退。这天结束时,他离海边仍有近40公里,却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坦克。第二天,隆美尔继续北进,进展很小,损失很大。天黑时,他速战速决的企图已经失败,他只剩下150辆坦克可用了,而英军手里还有420辆。但英军并未能抓住战机将德军打垮。第8集团军司令里奇没有集结起他的装甲部队,协同打击共同目标,也没花力气打击德军的补给线。 
  危急中,隆美尔用88毫米高射炮的和反坦克炮阻止东面英军的进攻,同时组织部队向西面的西迪穆夫塔撤退,企图在英军雷阵中撕开一个缺口,恢复与从正面进攻的德意部队的联系,以便恢复一条供应自己部队给养的主要路线。激战至6月1日,隆美尔终于在贾扎拉防线上的西迪穆夫塔英军阵地上撕开了一个宽10公里的缺口,打通了与后方的联系。英国人妄图堵住这个缺口,但里奇用兵过于吝啬,只拿出一半兵力。6月5日,英军发起进攻,但进攻重心未指向德意军重兵集结地,却误入了其反坦克炮阵前,70辆坦克中有50辆被毁。鉴于英军的攻势已失去声势,隆美尔遂于当日下午发动了一次漂亮的反击,将印度第10旅、英第22坦克旅的支援群及其后面的4个炮兵团包围起来。6月6日,隆美尔对该敌的围歼开始了,印第10旅,英军4个炮兵团被全歼,只有英第22坦克旅得以逃脱。 
  接着,隆美尔于6月10日攻占贾扎拉防线南端的比尔哈希姆,第二天从这里向北进攻。6月12日,德军两个装甲师将英第2和第4坦克旅包围。英第4坦克旅一开始就溃不成军,英第2坦克旅和赶来增援的英第22坦克旅被迫撤退。激战至黄昏,英军损失了120辆坦克。6月13日,隆美尔乘胜进攻。到6月14日,只剩70辆坦克的里奇见大势已去,被迫把英军的残余部队拖出贾扎拉防线,向埃及边界撤退。 
        6月17日,隆美尔的部队进抵托卜鲁克要塞前,该要塞曾是他1941年的“肉中刺”。这一次隆美尔的进攻计划是:首先从西南面佯攻,吸引守军兵力。主力则扫过托卜鲁克,好向是准备向利埃边界方向追击一样,然后来个回马枪,集中在要塞的东南面,借夜色完成攻击部署。果然,英军对隆美尔的回马枪毫无防备。6月20日拂晓,在炮兵和空军的火力掩护下,德意部队从东南面向要塞发起了突然进攻。当日下午,非洲军攻占了托卜鲁克港并攻入城镇。6月21日,要塞司令克洛普率3.3万守军向隆美尔投降,隆美尔还缴获了足够3万人用上一个季度的物资和大量燃料。至此,隆美尔征服了整个昔兰尼加。 
  6月22日,51岁的隆美尔被擢升为德国陆军元帅,达到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顶点。

 

阿莱曼战役---194210北非战场转折点

北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与轴心国激烈角逐的一个重要战场,在这里,同盟国与轴心国进行了两年多的生死较量。阿莱曼战役是非洲诸多场战争中的决定性、转折性战役。从此,胜利的天平倾向了盟军一方,盟军获得了非洲战场的战略主动权,为最终将轴心国军队逐出非洲奠定了基础。经过此役,盟军不仅打破了“沙漠之狐”隆美尔不可战胜的神话,更重要的是使盟军获得了战胜对手的信心。用英国前首相邱吉尔的评价就是:“阿莱曼战役以前我们是战无不败,阿莱曼战役以后我们是战无不胜。”

1940年12月,意军在北非被英军击溃。次年2月,“沙漠之狐”隆美尔率德国非洲军增援,击败英军。1942年6月,隆美尔在北非昔兰尼加会战结束后,挥军乘胜追击,直抵埃及境内的阿莱曼。阿莱曼距英地中海舰队基地亚利山大港仅70英里,是屏护埃及腹地的重要战略支撑点。隆美尔兵锋至此,无疑似尖刀顶住了英国人的胸膛。刹时引起了英军一阵惊慌。然而,此时的隆美尔由于战线拉的过长,部队疲劳至极,也已到了强弩之末。

  尽管如此,隆美尔还是觉得与其坐以待毙一味地防守,还不如孤注一掷地实施进攻。于是他计划在8月底进攻阿莱曼防线,进军尼罗河,力求全歼英军第8集团军。然而,此时的对手已今非昔比了。丘吉尔已任命脾气古怪却极具指挥天才的蒙哥马利上将当上了第8集团军司令。双方实力相比,英军也略胜一筹。更要命的是,英军能够利用“超级机密”(英国特种情报侦听破译工作的代号。英国情报六处1939年获得了德国最机密的密码机,并破译了该机密码,从而掌握了德军统帅部所有来往密电)可得到源源不断的可靠情报,对隆美尔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蒙哥马利根据“超级机密”提供的情报,对德军的进攻早已成竹在胸,在德军的主攻方向上部署了重兵并布设了大量的地雷场。8月30日晚11时,当德、意军开始向英军防线南端的要塞发起进攻时,正中蒙哥马利下怀,英军利用布设的地雷和前沿阵地部署的大量坦克顽强阻击,打得德军人仰马翻,使其遭受重大挫折。激战持续至9月2日上午,英军粉碎了德军多次进攻,并使德军付出了惨重代价。隆美尔被迫放弃进攻,命令其部队退回至出发阵地。经过此战,隆美尔军队大伤元气、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发动过像样的进攻,而英军则完全掌握了作战的主动权。用兵一向谨慎的蒙哥马利深知“沙漠之狐”的厉害,并没有急于冒进,而是准备依靠实力、补给占优的有利条件,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举挫败隆美尔。

    “捷足”先登

  经过连续数月穷追猛攻,德意军队的战斗力严重衰减,隆美尔虽然有8个步兵师和4个装甲师,但其远远没有达到编制数。每个师仅有6000多人,8.2万人中有1万余人因病失去战斗力,只有7万多人可以作战,而蒙哥马利的军队则多达23万人;隆美尔只有坦克540辆,其中280辆是意军的老式薄皮坦克。而蒙哥马利则拥有坦克1440辆,其中包括美国提供的新式“谢尔曼”中型坦克300辆;德意方面在北非的作战飞机是350架,而英军则多达1500架。对德意军更不利的是,隆美尔因过度操劳而引发低血压病,不得不回国治疗,临时接替他指挥权的是一位虽精通坦克技术,但在指挥方面极为平庸的施登姆将军。

  鉴于以上情况,蒙哥马利认为,这是歼灭德意军队的一个绝好机会,于是制定了代号为“捷足”的进攻计划。按照该计划,英军采取了隐真示假的欺骗措施,在北面展开主要攻击,首先由利斯将军指挥的第30军发起进攻,在德军防线与布雷地带打开两条走廊,接着以拉姆斯登将军指挥的第10装甲军通过走廊,去消灭隆美尔的装甲部队。为掩护真正的意图,而在南面使用兵力较弱的第13军扮演主攻,诱使德、意军确信英军的主攻方向就在这里。为此,蒙哥马利实施了一系列欺骗措施:在北方尽量不暴露真正意图和实际行动,设置了大量的假卡车、假大炮,直到进攻发起前一夜才偷梁换柱,换上了真家伙。在南面,则有意识地显示出正在扎扎实实准备进攻的假象,设置了假抽水站、假输水管道等。

  10月23日21时40分,英军1200门火炮对德、意军整个阵地进行了猛烈袭击,重点压制了北部地区。在英军强大火力的压制下,防守前沿阵地的意军第62步兵团惊恐万状,纷纷撤离阵地。德、意军的通信网也被破坏,其司令部顿时耳目封闭,陷入混乱状态。22时,英军第30军开始进攻北部防线。蒙哥马利的欺骗行动十分奏效,由于德军一直相信这是英军“虚张声势”的攻击而疏于防范,结果英军很快就楔入了德意军阵地。第30军所属第9澳大利亚师和第51苏格兰师投入战斗后,先行打通一条穿过布雷区的通路。在其南侧,新西兰师和南非师也投入交战,开辟了另一条通路。与此同时,第4印度师从鲁瓦伊萨特岭上展开凌厉的攻势,随即楔入德军阵地。24日凌晨l时,英军各路兵力突入德军主阵地,突破口宽度长达9.6千米。到凌晨5时30分,第10军所属第1、第10装甲师也尾随步兵,分别从两条通路进入了交战。

    由于英军先头步兵开辟通路的行动比较迟缓,后面的坦克部队一时又上不去,所以在狭窄大纵深的雷场通路上造成了拥挤,加之遭到德军强大的炮火拦阻,所以英军一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24日下午,苏格兰步兵师和第1装甲师重新组织进攻,终于杀开一条血路并冲过雷区,新西兰师的第9装甲旅也越过了米泰里亚岭。但在其南侧进攻的第10装甲师就没有那么幸运,遭到德、意军的顽强阻击,直到次日清晨仍无法向前推进,英军坦克被迫停留在米泰里亚岭背后,利用远程火力与敌交战。其间,德军还使用其第15装甲师组织了多次小规模反击,但均被英军粉碎,该装甲师遭到重创。

  在南面实施助攻的第13军也不顺利,所属第7装甲师和第44师都未能通过希迈马特北面的布雷区,被迫停滞于主阵地前。在各布雷区之间,第13军所属步兵按照蒙哥马利的“粉碎性”战术(蒙哥马利根据沙漠战的特点,并针对对手情况而制定的作战方法。即“在阻住或控制敌人装甲部队的情况下,先行消灭隆美尔前沿防守的步兵”。具体方法是从侧翼及后面攻击敌步兵部队,切断他们的补给线,然后把他们"粉碎"。如敌装甲部队实施反击,可诱使其攻击英军严阵以待的装甲部队)展开血战,未能奏效。为保存第7装甲师实力,蒙哥马利命令南部放弃进攻,北部仍按原计划继续强攻。25日夜,在炮兵和轰炸机的强大火力支援下,英军不间断地向德意军实行突击。午夜时分,英军终于攻克了北部的重要据点――腰子岭的第28号高地。

  也就在战事正酣的这天晚上,隆美尔奉命匆匆返回阿莱曼前线,重又掌握了指挥权。原来,接替隆美尔的施登姆将军,在战役开始后不到一天,便死于心脏病猝发,曾一度使德军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中。26日清晨5时,仅仅休息5个小时的隆美尔驱车赶到了前线,用望远镜观察英军的动静。到底是“沙漠之狐”,他完全判断出蒙哥马利的主攻方向在北面,于是将预备队从南部防线上调过来,包括战斗力颇强的德军第21装甲师和部分炮兵部队。27日,在挫败英军多次突破企图后,隆美尔于当日下午3点投入装甲师主力,在步兵的配合下杀向腰子岭的28号高地,但在英军的顽强抵抗下,德军受挫败回。

    与此同时,蒙哥马利正在悄悄部署部队,令南面的第13军转入防御,把第7装甲师调往北面,企图趁机包围歼灭隆美尔主力。而隆美尔也料到了这一手,也将更多的德军调往北面,仅把意军和“老弱病残”的德军留在南部。28日上午,隆美尔向其部队下达了坚守的死令,告诫全军官兵:凡临阵脱逃和违抗命令者军法论处。当晚,蒙哥马利向隆美尔发起围攻,激烈的战斗持续到29日晨,但在德军的阻击下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经过数天的搏杀,双方此时都感到精疲力竭,谁也难以一口把对方吃掉,双方陷于对峙状态。隆美尔由于弹药缺乏,坦克和车辆的燃油所剩无几,很难长久坚守,他不得不考虑向后撤退并建立新的防线问题。对于蒙哥马利来说情况也不妙,尽管英军掌握着制空权,实力也占绝对优势,但自开战5天以来,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付出了上万人的代价,却仍在突破口上打转转,并没有突贯德军的防御阵地。桀骜不驯的他开始意识到必须谨慎对付“沙漠之狐”,于是着手制定了一个更加周密的计划,重新调整了部署,准备再次发动新一轮的进攻。

“增压”连台

  新计划取名“增压作战”,是基于隆美尔防御部署“把德军主力集中在北方,把较弱的意军留在了南面”的特点制定的。按照该计划规定,主要突击方向选在德意两军之间的接合部。澳大利亚师要在10月30日夜至31日凌晨之前向北猛攻,到达海边,把德、意军的注意力引向北面。然后,在10月31日夜到11月1日凌晨前,在北通路北面,以新西兰师为主,在第9装甲旅和2个步兵旅增援下,向意军发起强大攻势,打开一个突破口。之后,第10装甲军进入突破口,从后方包抄德军。最终目的是瓦解德意防御体系,一举击败隆美尔。

  11月2日凌晨1时,“增压”行动开始。300余门火炮同时炮击德、意军前沿阵地长达3个小时,接着新西兰师在移动弹幕掩护下,开始向意军防线发起进攻,首先攻击的目标是第28号高地两侧的第200步兵团。英军很快打开一个2~3千米的突破口,紧随的坦克和装甲车通过突破口后向西挺进。

  隆美尔正确估计到英军将向海岸进击,并做了相应的部署。但他没料到英军会突然改变作战方向,攻打德、意军接合部。经过激战,隆美尔把预备队第90轻装师投入战斗,阻击英军前进。英军遂在已突入的阵地上不断增加兵力。英军第151旅和第152旅在第23装甲旅的支援下,在规定时间内打开一条长达3600米的通道,第9装甲旅紧随其后,以便赶在日出之前,到达前方1800米处的德军炮兵火力死角区。接着,第10军装甲部队迅猛出击,进入突破口向纵深发展进攻。不久,大批英军突破了第28号高地西南面德军第15装甲师的防线。新西兰步兵和强大的装甲群向西推进,击溃1个意大利团和1个德国装甲兵营,并攻击了德军后勤补给系统。

    2日上午,德、意军残存部队发动反击,并设法堵住已达4千米宽的缺口,随后展开了一场整个战役中最激烈的坦克战。越来越多的德意军坦克在大炮和反坦克炮支援下投入战斗。英军炮兵和沙漠航空队轰炸机进行了有力的反击。令隆美尔惊骇的是,英军的数百辆美制“谢尔曼”式坦克可以在1000米的距离开火,它坚厚的装甲连88毫米高炮也对它无可奈何。经过2小时激烈战斗,德、意军的反击失败。北部战线的严峻局势,迫使隆美尔调集南部意大利“艾里特”装甲师和炮兵部队的大部兵力向北增援。于是,整个南段防线缩短。下午,隆美尔运用全部残存坦克,对英军进攻部队的两翼实施反突击。战斗打了一个下午,德军拼死抵抗,总算守住了防线,制止住了英军的长驱直入,并使英军付出了200辆坦克的惨重代价。然而,在英国空军的袭击下,德军损失也很惨重,有生力量只剩下三分之一,大部分坦克被击毁,只剩下坦克36辆。一天之内,德、意军消耗弹药450吨,但得到的补充只有190吨,而且是由驱逐舰卸在约500千米以外的图卜鲁格港。

  当晚,隆美尔获悉英军正在把第二线的装甲部队全部集中在突破口上,准备做最后的攻击。鉴于抵抗无望,隆美尔遂决定将部队后撤到阿莱曼以西96千米处的富卡,以免全军覆灭。南线兵力撤回到8月底所占阵地,第90轻装师、非洲军和意军第20军开始缓慢西撤。希特勒闻讯后,大发雷霆,命令隆美尔停止后撤,要求他们“不成功便成仁”。隆美尔只好硬着头皮准备同英军决一死战。

  隆美尔重新进行了部署,将残存的德军在特尔曼斯拉构成一道薄弱的环形防线,南段防线由意军1个师、1个伞兵旅和第10军部队负责防守。11月4日8时,经过1小时的炮火准备,英军对德、意军防线发起最后进攻,毫不费力就突贯防线,迅速向纵深推进,俘虏了非洲军军长冯·托马,意军第20装甲军也被包围。经过激战,黄昏时分,第20军被歼。迫于局势,隆美尔于4日下午3时30分,不再等希特勒收回成命,冒着被送上军事法庭的危险,断然下令撤退。

  乘胜追击

  从11月5日起,英国第8集团军开始了对隆美尔军队的追击行动,中午即抵富卡与德军展开激战。隆美尔原打算在富卡停留一段时间,以便等待随后跟进的步兵,可是不久,英军一支强大的迂回纵队迅速向德军敞开的南面侧翼挺进。隆美尔担心被包围,当晚便撤向马特鲁。英军继续追击,并出动大批飞机轰炸,给退却中的德军以重大杀伤。6日下午下了一场暴雨,由于道路泥泞,补给、油料未能跟上,妨碍了英军的追击行动。7日一整天,英军3个装甲师均未能继续前进。翌日清晨,英军巡逻队进入马特鲁港后,发现隆美尔已“人去楼空”,向西撤往萨卢姆。就这样,从1942年11月5日起,英军一路追击退却之敌,一路收复埃及、利比亚失地。11月10日,英军占领西迪拜拉尼,第二天占领萨卢姆和拜尔迪耶,20日占领班加西,直至1943年1月23日占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最后,轴心国大部军队退至利比亚—突尼斯边境地区,只有意军第10军在退却途中大部被歼,整个阿莱曼战役到此结束。

  结局与得失

  阿莱曼一役英军虽然没有全歼德、意非洲集团军,但大大削弱了其实力。隆美尔率部逃离阿莱曼时,仅剩36辆坦克,意大利的4个师全部被歼。德意军共计死亡2.5万人,被俘3万多人,损失火炮1000多门、坦克450辆。英国第8集团军伤亡1.35万人,损失火炮100余门、坦克500辆。

  英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原因有许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首先,面对危局全力以赴,投入一切人力物力抵抗德意军进攻,从物质上保障了战役的胜利。在整个战役过程中,英军充分发挥海、空军优势,阻击、破坏并封锁了德军的后勤补给,同时保证了己方补给线畅通无阻,从而保证了源源不断的作战物资供应。其次,夺取并保持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尤其是空中优势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时,轰炸机一天出击多达800架次,战斗机、战斗轰炸机和低空攻击机出击2500架次,空军近距离支援地面部队作战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反之,德军的轰炸机一天最多出击60架次,战斗机最多100架次。第三,英军在作战中采取的欺骗措施达成了战役突然性,步、炮、坦密切协同突破对方防线,以及利用“超级机密”提供可靠情报,也都保证了战役的胜利。第四,英军在兵力兵器数量、质量方面占据优势。如英军首次使用的美国M4型“谢尔曼”中型坦克,能够先于对方开火,并且对方不易摧毁,在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在兵力兵器方面占据优势,英军可以在主攻方向上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器支援步兵作战,千门以上的火炮攻击和强大轰炸机波次的空中攻击,能使步兵较顺利地突破和攻占德军的防御阵地。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战役后期作战中,蒙哥马利没能及时察觉隆美尔的撤退行动,察觉后又过于谨慎,没有抓住战机果敢追击,致使隆美尔这只狡猾的“狐狸”成为漏网之鱼。

  对于德意军队来说,在这场决定性战役中之所以失败原因也有许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补给未能跟上。德意军在夺取重镇图卜鲁格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从而决定放弃攻占马耳他岛的计划,强撑继续进军埃及,从而铸成战略决策上的大错。马耳他岛的存在,对轴心国的非洲补给线始终构成威胁,而希特勒又把作战重心放在了东线,又不肯分兵隆美尔,结果导致德意军兵力兵器数量始终处于劣势状态,严重缺乏弹药、油料、粮食和饮用水等。面对强大的英军,可以说隆美尔采取了相对正确的战术。他针对沙漠战的特点,采取了纵深梯次配置,依托支撑点式环形防御与大面积布雷相结合,并把坚守与机动反击巧妙地结合起来,有效地迟滞了英军的进攻。但是,这只能推迟战役进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被英军击败在所难免。

 

突尼斯桥头堡战役--------194301非洲军团的末日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欧洲战场浴血奋战的美军来说,1943年2月的凯塞林关口之役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德军旨在夺取凯塞林关口隘道的反攻战是隆美尔在北非最后一次试图重新掌握战略优势的努力。尽管最初的Sturmflut行动取得了胜利,但整个反攻战很快便宣告破产,导致大量轴心国军队被围困在突尼斯。美军重新控制了局面,并于几周之后将德军包围在El Guettar湾。1943年春,随着蒙哥马利的第8军和安德森的第1军逐渐收缩他们的包围圈并攻克轴心国军队的防线,盟军对非洲军的合围骤然加剧。得到了扩充和增援的美军第II军团被调到北部前线,和比塞大(突尼斯北部港口城市)附近的敌军作战。希特勒拒绝疏散包围圈中的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到1943年5月12日,轴心国军队被围25万人,不得投降,和几个月前他们在斯大林格勒的损失几乎相当。

    战略背景

对德国和美国来说,北非战场都是战争的外围区域,但这两个国家都由于他们盟友的甜言蜜语而卷入了这里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德国的情况是,1940年,意大利进行了一场大胆的赌博,试图扩大其在北非的殖民地,在英军强有力的反攻之下,这次冒险很快便失败了。意大利令人颜面扫地的失利促使希特勒派出一小部分军队支援,由埃尔温.隆美尔指挥,于1941年2月抵达北非。德国非洲军(DAK)对阵线拉得过长的英军第8军取得的一些胜利使隆美尔名声大振,也一定程度的提高了他在德军中的地位,但远未到那种决定性的作用,希特勒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东线的苏联。

对英国来说,非洲在其整体战略中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大英帝国在非洲、中东和印度开拓了很多殖民地疆域。地中海是通向中东很重要的路径,苏伊士运河控制着和印度之间商贸往来的交通要道,再有,作为老牌的海上强国,英国只依靠单薄的陆军很难与德国这样的陆地巨人相抗衡。一个多世纪以来,英国传统的战略便是外层包围,利用舰队的机动灵活来消耗二级战区的敌军,直到联合自己的盟友一起和陆地上的敌军交战。1940年下半年,德军登陆英国的威胁刚刚减弱,英军便在埃及境内集结部队,准备击败北非的轴心国军队。1941年的大半年以及1942年早期,北非的战势都呈现胶着状态,随着交战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掌握人力,补给和武器上暂时的优势,战线不时的向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推进。但是,德国在1941年6月展开‘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之后,非洲军的前景黯淡了许多。苏联是国防军的首要战场,一直到1942年夏,北非的实力对比都是明显偏向于英军的。

艾森豪威尔把自己当年在西点的同学奥马尔.布莱德雷也调来北非作为副官,但凯塞林战役之后美军需要新的指挥官,布莱德雷先是晋升为巴顿第II军团的副官,然后才在北非战役的最后一个月才晋升为第II军团的指挥官.

1941年12月,希特勒对美国的宣战使得英国的战略形势变得有利起来,邱吉尔开始着手游说罗斯福相信地中海战略的好处。当时,这种战略在美国并不被广泛认可,尤其是美国陆军参谋长,四星上将乔治.马歇尔,强烈支持盟军尽早占领法国,最好能在1943年。后来人们发现,盟军1943年的时候还没有做好在法国打一场大型登陆战的准备。在盟军高级领导人一系列的会晤见面中,英国逐渐说服他们的美国盟友加入1942-43年间地中海区域的军事行动,给德国国防军一定的压力,直到登陆法国的行动变得现实可行。此外,斯大林和其他苏军将领也很支持西线盟军的行动,因为红军已经在东线单独抗击德军一年多了。罗斯福和马歇尔最终决定采纳英国的意见,但美军在地中海一带的军事行动始终是三心二意的。

火炬行动

英美联军在北非地区新的行动计划代号为火炬,1942年10月末,英军第8军已经通过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控制了战略主动。德国和意大利军队一路溃败撤往利比亚,火炬行动的目标就是从另一个方向把轴心国军队赶出非洲,以美军为主力的盟军将在法属北非的三个区域登陆。当时,在北非的英军委托美军来完成这次军事行动,另外,1940年法国战败后英法政府之间的积怨也促使美军将作为主要力量展开火炬计划。英军不但在1940年法国战败前撤走了陆军部队,其后皇家海军为了避免法国主要舰船落入德军之手,还在Mers-el-Kebir港袭击了法国海军的部分船只。英美军方的假设为:美军也许不会激起如果英军作为火炬登陆行动的主力而可能激起的法军的仇恨。

法国有关英美军队对其北非殖民地即将展开的军事行动的反应一直是个未知数,贝当政府小心翼翼,尽量避免做出和德国相敌对的行为,从而导致希特勒占领法国中南部,以及仍归维希法国政权控制的海外领属地。然而,自从1940年法德休战以来,北非成为了很多憎恨贝当当年卑躬屈膝行为的法国军政要人的避难所。登陆前,美国曾向北非派遣了谍报人员,希望能够说服法国高级将官倒戈盟军一侧。当登陆于1942年展开的时候,法军的反应是错综复杂的。尽管一部分地区出现小股抵抗,但总体来说这次登陆行动是顺利的,并没有遭遇法军大规模的反抗。

希特勒对登陆的反应和盟军先前预料的如出一辙:德国国防军占领法国全境,贝当也被解职,这使法属海外殖民地,例如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的形势变得扑朔迷离起来。随着阿拉曼的战败,隆美尔已经不再如日中天,希特勒向北非派遣了第二支分遣队,由耐宁Nehring将军指挥,试图占领突尼斯的桥头重地。谁先占领突尼斯的竞赛就这样展开了-安德森的英军第1军,从阿尔及利亚长途跋涉而来;德军第5装甲军,从意大利搭乘运输机和轮船抵达突尼斯,均加入了比赛。最终,德国人取得了竞赛的胜利,一直到12月中旬,突尼斯前线都呈僵持状态,盟军不足以突破德军的防线,而德军由于装备过差也无法将盟军击退回阿尔及利亚。同时,北非的冬季是那样的阴冷,以至于盟军不得不把主攻日期推迟到第二年春天。

造成这种相持不下局面的另一个因素是隆美尔的非洲装甲军团在利比亚境内撤退时和英军第8军发生的冲突。墨索里尼请求希特勒保住利比亚,以免他在倒霉透顶的意大利军队面前再次丢脸。隆美尔坦率的向最高统帅部发出警告说,除非他获得适量的支援和补给,否则他不得不选择穿越突尼斯前线撤退到更适宜防守的地带。当时,隆美尔已经失宠于希特勒,并被告知不要再指望有任何补给。隆美尔于是放弃在利比亚的最后一道防线,尽最大努力解救出绝大部分德军和一部分意军,带领他们于1943年2月到达突尼斯,驻守在法军建造的马雷特(Mareth)防线后。

随着在突尼斯新投入战斗的第5装甲军有了隆美尔的部队在侧翼,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开始计划着如何守住突尼斯桥头重地。首先是指挥权的移交,隆美尔被调回德国,进行治病疗养,接替他的是一位意大利将军,吉奥瓦尼.梅塞(Messe);非洲装甲军团将整编为意大利第1军。然而,在回到德国前,隆美尔发现了最后一个良机,盟军在突尼斯的防守非常薄弱,并且,南部侧翼是由经验欠缺的美军进行驻防的。隆美尔把这些初出茅庐的美军看作是‘英国的意大利’,认为强攻能够刺破美军的防线,然后德军装甲部队可以趁机突入阿尔及利亚,给安德森的第1军造成威胁。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撤退以后,隆美尔选择这唯一的反击战良机作为力挽他扶摇直下名声于即倒的契机。

    双方主要指挥官

    轴心国指挥官

名义上,轴心国在北非的所有部队均归意大利最高统帅部指挥管理,而北非战区代表最高统帅部的是利比亚总督埃托雷.巴斯蒂科(Errore Bastico)元帅,他战功卓著,曾参加过埃塞俄比亚战役,后来还指挥意大利志愿军团在1937年的西班牙内战中作战过。但他在控制名义上的属下-埃尔温.隆美尔上却不比前任成功多少,由于先前在北非和希腊的相继失利,德军指挥官对他们的意大利战友持轻蔑态度,北非战场制定作战计划的一直是隆美尔而不是巴斯蒂科。

轴心国军队中最声名显赫的指挥官便是埃尔温.隆美尔,他早期在沙漠地区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使希特勒于1942年6月22日晋升他为元帅。隆美尔最初负责指挥德意志非洲军团,1941年8月后他的指挥权扩大到非洲装甲军团司令,指挥德意志非洲军团和意大利XX军团。尽管北非战役吸引了英国更多的兴趣,但它在德国国防军中却始终是一个小规模的战役,因为当时后者正在同苏联红军鏖战。隆美尔在其他德军将官眼中的地位甚至不及他在盟军对手中的地位,普鲁士军官像冯.阿尼姆认为他是个一夜成名的暴发户,只凭借按照希特勒喜欢的方式作战而讨得他的欢心。

随着德军1941年末不断的在地中海附近增兵,国防军于1941年12月在罗马附近的弗拉斯卡蒂建立了南部地区总参谋部,由阿尔伯特.凯塞林元帅指挥。凯塞林是一位空军指挥官,他名义上归墨索里尼调遣,并作为空军将领为意大利最高统帅部服务。希特勒在北非地区的新宠是装甲兵将官汉斯.尤尔根.冯.阿尼姆,1941年6月入侵苏联的战斗中,阿尼姆指挥新的第17装甲师在战斗中严重负伤,9月才重新回到战场,参加了基辅包围圈的扫尾战役。阿尼姆的战绩可圈可点,此后的1941年11月晋升为第39装甲军团的指挥官,他的声望随着1942年5月制定作战计划并亲自率军解救了霍尔姆(Kholm)包围圈中的德军而再次升高。这也引起了希特勒的关注,1942年11月,当决定向突尼斯派遣第5装甲军参加火炬行动时,阿尼姆被选中了。

同盟国指挥官

盟军的指挥结构要比德意联军统一得多,但在向新的协同作战过渡中也存在一定困难,并且需要尽力解决好这些困难。英美领导人都意识到双方都需要比一战时期更多的统一作战,1942年1月组建了英美参谋长联席会以,用来制定战略层面的决议。盟军之间的合作天生就比德意合作要顺畅很多,因为两个搭档之间的军力对比相对平衡协调。尽管美国拥有更多的战争资源,但1942年的时候英军拥有更多的作战经验,使得在一些重大的战略问题上,英军有了更多的决定权。英美关系在战略层面上要好于具体的战术层面,因为英军将官经常轻视他们初出茅庐的美军盟友。

随着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上将出任地中海战区盟军最高指挥官,指挥的协同扩大到战区规模,他是那种十分具有战略眼光、能够纵观全局的高级将领,而并非战地式的指挥官。一战时期,艾森豪威尔在美军坦克部队里完成了自己的步兵训练,而当时另一位年轻的指挥官,乔治.巴顿,已经是美军在法国第一个坦克营的指挥官了。上世纪30年代,艾森豪威尔随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在菲律宾作战,其间表现给后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同时也是一个积累政治经验的绝好机会。

美军第II军团,于1943年1月21日并入英军第1装甲军协同作战,归肯尼斯.安德森将军率领,他在一战期间曾获得过军事十字勋章,战后在英国海外殖民地服役。安德森曾带领英军第11步兵旅参加过1940年的法国战役,此后转到第3步兵师担任指挥官。敦克尔克之后,他接过第1步兵师的指挥权,1941年春又晋升为军团指挥官。在他的美国下属眼中,安德森是一个‘沉默寡言但性格顽强的苏格兰人’,和他相处不是十分的容易。英美指挥官之间的风格差异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英军指挥官通常更加注意他们盟友的具体作战计划,而美军指挥官则更留意作战责任的分配,至于具体的战术计划则习惯于留给盟友自己去制定。当英美两种截然不同的指挥风格在突尼斯相遇时,美军将官不停的抱怨英国人由于怀疑他们的战斗力而不断介入自己的‘私事’。

洛伊德.弗雷登多尔(Lloyd Fredendall)少将率领中路军于奥兰(Oran)登陆,其后加入美军在突尼斯的主力军—第II军团作战。弗雷登多尔在一战期间曾是一名军士长,1917-18年在法国服役,1935年晋升为上校,1940年10月晋升第4步兵师指挥官。他的训练技巧非常的出色,1941年时出任第II军团的一名指挥官。许多美军军官都认为他是陆军一颗闪亮的将星,但英军军官则认为他承继了很多美国人那些令人不舒服的习惯—讲话大声、无知却自以为是、没有经验但自认为万事通。弗雷登多尔经常使用俚语指挥,这使得他的属下捉摸不透他的确切意图。1943年的大半年里,他手下只有一个完整建制的师级部队,第1装甲师,而他却经常越过师部指挥官奥兰多.沃德(Orlando Ward)少将,对作战部队直接发号施令。不难猜到,他和沃德之间的关系极其不融洽。

北非的其他美军指挥官包括乔治.巴顿少将,他率领西路军在卡萨布兰卡登陆,后来驻扎在摩洛哥,成为第I装甲军团。尽管英美之间的关系还算说得过去,但英法之间却极度紧张。法国人始终没能忘记英国人1940年在法国所做的,拒绝将法军编在安德森的第1军麾下作战。但他却通知手下尽力支持艾森豪威尔的军队,突尼斯行动时艾森豪威尔就任命了一位法军副官,法军向这位军官述职,而不是安德森。

双方实力对比

轴心国军队

1943年1月,突尼斯境内的轴心国军队由截然不同的两部分组成:驻防突尼斯桥头重地的阿尼姆(Arnim)的第5装甲军,以及撤退到突尼斯的隆美尔的非洲装甲军团。相比之下,阿尼姆的军队战斗力更强,他们刚到非洲不久,部队满员,精神抖擞,装备精良;而隆美尔的军队则被持久战拖得精疲力竭,并严重缺乏给养,因为阿尼姆的部队已成为优先照顾对象。

第5装甲军下辖两部分:控制德军的菲舍尔战斗群(Korpsgruppe)和控制意军的意大利第XXX部队。冯.布罗伊希师(von Broich),是由德军伞兵,意大利第10贝尔萨格里(Bersaglieri)团以及1942年11月被空运至突尼斯的那支轴心国部队的残余临时拼凑而成的。第334步兵师是1942年11月才组建的新部队,在开进突尼斯时还略显人员不足;第10装甲师是支久经沙场的部队,曾分别于1940年在法国、1941-42年间在苏联战斗过,经验丰富,除了常备装甲团以外,第501虎式重坦克歼击营也隶属该师麾下,作为第7装甲团的第3个营参加战斗。第21装甲师在1月下旬凯塞林关口之役前夕也重新回归第5装甲军,守卫斯法克斯(Sfax,突尼斯东部港市),该师的坦克移交给第15装甲师。意军的苏佩加(Superga)师曾经参加过1940年的法国战役,并于此后被整编为一支水陆两栖突击师。1月末,阿尼姆在突尼斯桥头重地的军队总共有德军约74,000人和意军26,000余人。

隆美尔的非洲装甲军团,在利比亚战役末期已更名为德意装甲军(DIP),仅在名义上强于阿尼姆的军队,事实情况为:由于阿拉曼战役的惨重损失,加上撤往利比亚途中的消耗,隆美尔部队的战斗力已经远不及阿尼姆的军队。当时的德军整体编制约3万人,但很多师都严重缺员,更趋近于一种临时拼凑起来的战斗组。军团中的意大利军队为第131Centauro装甲师,4个步兵师,以及撒哈拉战斗组,1月中旬的时候一共有4万8千多人。Centauro装甲师是意军最精良的装甲师之一,来非洲参加利比亚战役前曾经在巴尔干半岛战斗过。到突尼斯战役打响的时候,该师实力已经被严重削弱到只剩下一个坦克营的地步。隆美尔当时仅有130多辆德军和意军坦克,其中只有不到60辆可以使用,并且,有30多辆是过时的意军坦克。

1月19-20日的夜间,当隆美尔下令从塔胡纳-霍姆斯(Tarhuna-Homs)防线撤退,并在斯法克斯建立临时指挥部的时候,北非的两支轴心国军队就已经准备汇合了。随着这两支部队开始汇合,隆美尔的一些精英部队被转移到突尼斯中部归阿尼姆指挥,希望能远离前线。阿尼姆预想中的部队也没能全部到位,意大利西西里和其他一些地方仍有一些军队在等候登船前往北非。希特勒打算在突尼斯桥头重地部署14万军队,但同期进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极大的减弱了非洲军的兵源补给。

在遭遇了利比亚惨败之后,意军只能为突尼斯的轴心国部队贡献一小部分力量,他们凸显了贫穷后进军事国家所能出现的一切问题。标准的意军坦克,M14/41型,是一种只装备少量火炮,防御甲也很薄的轻型坦克。同时,意军炮兵武器虽然比较充足,但大多陈旧落后,像反坦克部队主炮-47mm火炮,就已经非常过时,在对抗盟军坦克的战斗中几乎没有效果,凯塞林抱怨说意大利装甲部队更适合作秀而不是战斗。意军步兵训练模式迂腐守旧,且不实际,基于过时已久的战术理论之上。军官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世袭式的嫡系关系,缺少德军式的战友间同心同德并肩战斗的关系。不过,有些意军部队素养要远远高于其他普通的部队,德国人对意大利坦克部队的评价就比较高,以至于在突尼斯,他们隶属德军部队番号之下作战,而没有增援已经处在包围圈中的意军步兵。意军特种编队像贝尔萨格里和法西斯青年团的素养也都比较高,同时,随着在战斗中不断汲取经验,以及技战术和训练方面的改进,意大利陆军也在不断的壮大。可是,在他们目光短浅的德国盟友影响下,意军的武器装备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德国国防军没有将1941年从红军那里缴获的大量武器转给意军,帮助他们改造成新式武器,也没有将德军先进的武器设计兜售给意军,而是一直忽略意军的这个致命弱点。其实,意军在突尼斯的表现无疑远远好于他们1940年在埃及和1941年在利比亚的表现,但他们仍旧是轴心国的一个软肋。

由于大批军备都被派遣到苏联战场,所以德国非洲军更需要武器装备,而不是兵源,当时突尼斯的德军装甲兵,摩托化步兵和空军部队有些不成比例。1943年时德军的坦克实力和盟军基本相当,随后他们更多的使用PzKpfw III和PzKpfw IV型坦克。突尼斯还成为西线一些新式武器初次登场的地方,像虎式重型坦克,六联装150mm火箭炮(Nebelwerfer),以及Pak40 75mm反坦克火炮。德军在突尼斯的兵力大部分都是训练有素并富有战斗经验的,从某种程度讲是国防军战斗力最强的时候。

对隆美尔疲惫不堪的部队来讲,能否重整旗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轴心国通过地中海向突尼斯桥头重地的补给运输。阿尼姆最开始预计的补给大约是5万吨一个月,后来改为6万吨,1942年底的海上运输由40多艘商船进行,另外还有20艘西贝尔海军渡船和一些从法国南部港口驶来的货船作为补充。海上运输线遭遇了英军潜艇和飞机的挑战,仅1942年12月一个月,在轴心国127次运输任务中就有26艘轮船被击沉,9艘遭重创。绝望中,轴心国开始投入更多类型的运输工具,包括渡船,小型帆船,甚至就连法国河流上的游艇也被派上了用场。为了避免海上运输冒更大的风险,德国空军也组建了地中海地区的运输队,大约有200架Ju-52三引擎运输机和15架Me-323巨型运输机可供调遣,每天又能从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的基地额外运送585吨物资。在1942年11月到1943年1月向突尼斯桥头重地增援的过程里,一共有81,222名德军和30,735名意军被运送至那里,同期到达的还有100,594吨货物,包括428辆坦克,5,688辆汽车,729门各种火炮等。1943年1月是北非补给的高峰月,运送总量达到36,326吨,其中约15%是空运的。此后物资运送数量由于盟军的反击不断下降,直线跌入低谷-4月份总量才23,017吨-这还不到轴心国军需总量的一半。

德军在突尼斯为数不多的优势之一是空中支援,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邻近的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的空军基地和辅助设施。虽然轴心国和同盟国在突尼斯都没有压倒性的制空权,但整个1943年3月里轴心国都占有空中优势。

轴心国战斗序列,1943年1月下旬,突尼斯

第5装甲军-指挥官汉斯.尤尔根.冯.阿尼姆大将,装甲兵将军

第21装甲师-指挥官汉斯.格尔格.西德布兰特中将

菲舍尔战斗群-指挥官沃尔夫冈.菲舍尔少将

第10装甲师-指挥官沃尔夫冈.菲舍尔少将

第334步兵师-指挥官弗里德里希.韦伯中将

冯.布罗伊希师-指挥官弗里德里希.冯.布罗伊希上校

第5空降兵团

第30军团-指挥官维托里奥.索格诺将军

第1Superga师-指挥官丹特.洛伦泽利

第47掷弹团-指挥官布塞中校

第50特种旅-指挥官吉奥瓦尼.迪.弗朗卡维拉

德意装甲军-指挥官埃尔温.隆美尔元帅

德意志非洲军团-指挥官汉斯.克拉莫中将

第15装甲师-指挥官维利巴尔特.波洛维埃茨少将

第131中央装甲师-指挥官乔治吉奥.卡维.迪.贝尔格洛将军

第30军团-指挥官特迪奥.奥兰多将军

第13法西斯青年步兵师-指挥官尼诺.索扎尼

第101Trieste步兵师-指挥官弗朗西斯科.拉.费尔塔

第90轻型非洲师-指挥官提奥多尔.格拉夫.冯.斯波恩奈克少将

第21军团-指挥官保罗.贝拉尔迪将军

第16Pistoia步兵师-指挥官朱塞佩.法路吉

第80La Spezia步兵师-指挥官加维诺.皮佐拉托

第164轻型非洲师-指挥官库尔特.冯.里本斯泰因少将

 

    同盟国军队

北非的盟军很多都是在1943年1月涌入那里的,该区域最初是由法军控制的。1942年11月,德军已经使突尼斯的大部分法军缴械,所以后来突尼斯的法军都是从北非其他法国领属地重新集结的。法军指挥官向突尼斯境内的山地派遣了一个掩护分遣队,旨在掩护英军的侧翼,防止德军从特贝萨(Tebessa)地区进入阿尔及利亚。第一支法军分遣队是G.巴雷将军率领的CSTT,由5个步兵营组成,1942年12月下旬和意大利苏佩加师有过交手。CSTT不断的由在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零散法军部队扩充和支援,这些部队最终组成了L. Koeltz将军的第19军团。1943年1月,该军团主力部队是维尔佛特将军率领的马克.德.康斯坦丁(Marche de Constanitine)师(DMC),这是一支临时组建的部队,用以守卫康斯坦丁附近区域。法军其他可供调遣的部队也逐渐开往突尼斯,除了突尼斯中部的法军主力外,南部沙漠地带也由迪雷将军的撒哈拉前线部队驻防,这支部队包括当地的军队以及一些外籍分遣队,分遣队主要由马、骆驼和轻型卡车部队组成。

第一批参加突尼斯战役的美军部队是第1装甲师的B战斗司令部(Combat Command B-CCB),该部队1943年1月的时候由保罗.罗宾内特上校率领。第1装甲师有3个战斗司令部,这是一种由执行特殊任务的营级部队组成的战斗组。3个战斗司令部中,只有CCB于11、12月间出发,因为只有这样远在阿尔及利亚的补给才能跟得上。经历了相对顺利的登陆和法军少量的抵抗之后,北非的美军部队开始变得轻敌且自大起来,他们相信自己是世界上装备最精良、训练最出色的部队,并且能够轻而易举的把德国人赶出非洲。罗宾内特的CCB其实并不是非常的缺乏战斗经验,因为他们曾于1942年12月打了一个月艰苦的硬仗,这之后他们迅速地意识到美军部队的训练还十分的教条主义和死板,战术上也是过于的一厢情愿,缺乏高水平的仿真训练,并且,美军的装备相对1939年的标准来说的确不错,但已经落后于1943年的标准。

美军装甲师在1943年初拥有2个坦克团,只有1个机械化步兵团,因为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反击侦察。第1装甲师当时的武器装备根本不适合防守任务,同时还缺少步兵。因此,第1和第34装甲师的零散部队在补给允许的条件下,不断的被编到第II军团中。和传统的战术相违背,第1装甲师的3个战斗司令部为了填补前线的空缺,非常分散的布防,而不是作为一个整体力量集中使用。让情况变得更糟的是,第1装甲师1943年1月组建了第4个战斗司令部,致使兵力更加的疏散。

尽管CCB在1942年底的战斗中损失了一部分坦克,但该师1943年2月初在借用当时未执行任务的第2装甲师的坦克后,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他们当时拥有85辆M3轻型坦克和202辆中型坦克,相对于德国人的标准来说,CCB的装备显得过于奢侈了,但除了经历战火历练的CCB以外,该师其他部分都是初出茅庐、非常稚嫩的。而这恰恰是最致命的问题,因为当时的美军还没有经受战争的考验,美军的军事理念从某些方面来讲有点奇特,1940年法国战役的经验教训促使美国人组建了用来攻击坦克的特别部队,尤其注意应对装甲部队的威胁。这种独立于装甲部队和步兵存在的力量,按军级标准配置它的坦克歼击营,这是为了保障主力坦克歼击部队,直到敌军装甲部队发起攻势时,再集中派出各个歼击营消灭敌军的坦克。这种理念颇具争议,也未能跟上欧洲军事战术的发展步伐,因为是1940年时仓促出台的。其他部队不能协同坦克歼击营完成他们的艰巨任务,此外,开赴突尼斯的部队仍旧配备老式的37mm反坦克火炮和一战时期法军的75mm火炮。坦克歼击部队也背离了装甲作战的常规,由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付敌军装甲部队的威胁,一旦突破完成,他们更多的用来进行侦察,大规模坦克作战并不是该师的主要任务。美军的理念决定了他们的训练和技战术水平,突尼斯战役则明显反应了这两者都是不实际的。

在突尼斯的美军装备也是参差不齐,综合来说,除了37mm反坦克炮,步兵装备比较优良。步兵不想被重型反坦克炮所拖累,尽管性能要好很多的英军6磅(6-pdr)火炮已经在美国投入生产,但步兵一直拒绝使用。在1943年的战斗中,这被证明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突尼斯战役打响时,2.36英寸的巴祖卡火箭发射器才刚刚投入使用,只有极少数部队能够熟练掌握这种新式武器。第1装甲师的大部分中型坦克是M4型和M4A1型坦克,后者的英式名称—谢尔曼,更为人们所熟识,在当时,谢尔曼被认为是性能非常优良的坦克型号之一。CCB只有一个营还装备陈旧的M3中型坦克,供两个轻型坦克营使用的M3和M3A1坦克已经过时了,它们的装甲非常薄,攻击火力就是37mm火炮,在和德军装甲部队交手时,美军相当的被动吃亏。从性能角度看,美军炮兵的装备十分精良,但是武器品种过于单一。

1943年1月,美军在突尼斯的角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月中旬,阿尼姆的第5装甲军开始挑战法军在多塞尔山口东部的防御,还夺取了皮雄(Pichon)和丰杜克(Fondouk)关口。在视察了前线之后,安德森将军感到法军已经到了一触即溃的边缘,他不认为他们能担负守卫他右翼的任务,所以他考虑增派美军到突尼斯加强防御。艾森豪威尔同意合并第1步兵师,并从阿尔及利亚调来了第34步兵师剩下的部队,还从摩洛哥调来了第9步兵师。尽管已经是2月的第一周,相对来说有点晚了,第1步兵师仍旧在加夫萨北部距离Medjez el Bab200里处分散的布防,他们的指挥部和第16团紧挨着法军第19军团,第18团紧挨着英军第V军团,第26团则和第1装甲师的CCB联防Ousseltia山谷。第1步兵师不仅兵力分散,并且,他们的前线防御十分的薄弱,缺乏纵深保护。由师部直接调遣的第16步兵团,负责了一条长达22里的防线。当第34步兵师到达的时候,这支部队也被以同样分散的方式部署。第168步兵师1月11日之后就被部署到康斯坦丁附近,去守卫那里的交通线,1月29日又被转移到第1装甲师在加夫萨-斯贝特拉(Gafsa-Sbeitla)的指挥部附近驻防。第133步兵团的2个营到达后,被分配于2月上旬驻守皮雄和丰杜克山口。

法军直截了当的询问为什么美国人不能将赋闲在摩洛哥的第2装甲师调来突尼斯,这是因为当时北非战区薄弱的补给线决定了只有一部分转移的部队能够得到正常的补给和支援。通往特贝萨的铁路线每天只能为第II军团提供三分之一左右的军需品,剩下的则由卡车来运送,经过几个月的连续使用,很多卡车都已经严重破损,而从美国本土运来的新卡车最早也只有在2月中旬才能到。军需品的补给是美军在突尼斯中部无法扩军的主要原因之一。

艾森豪威尔指示安德森和弗雷登多尔(Fredendall)集中使用第1装甲师作为后备部队,因为突尼斯中部的防线拉得很长。这个计划最终在凯塞林关口战役打响之前没能得到实施,由于一些步兵还未抵达。安德森预料美军守卫的区域会相对平静,主战区将会是突尼斯北部英军第1军驻守的地方,以及突尼斯-利比亚边境,因为隆美尔的大军在蒙哥马利第8军面前大批撤退。但所有人很快就会惊奇的发现,隆美尔另有计划。

盟军在中南突尼斯的战斗序列,1943年1月下旬

法军第19军—指挥官路易-M.Koeltz将军

突尼斯方面军—指挥官乔治.巴雷将军

马克.德.康斯坦丁师—指挥官约瑟夫.维尔佛特将军

美军第II军团—指挥官洛伊德.弗雷登多尔少将

第1装甲师—指挥官奥兰多.沃德少将

第1步兵师—指挥官泰瑞.阿兰少将 

第34步兵师—指挥官拉塞尔.哈特雷少将

突尼斯一月战线

Fruhlingswind行动—西吉.布.吉特(Sidi bou Zid)村的战役

阿尼姆的攻击战于1943年2月14日凌晨时分展开,分兵两路对西吉.布.吉特村形成合围。第10装甲师从费德(Faid)山口开出,向西北方挺进,在Djebel Lessouda附近迂回后在西吉.布.吉特处停下来,第21装甲师则从南部穿过迈齐拉(Maizila)山口向北挺进。美军在Djebel Lessouda附近的防守部队是CCA,包括第34装甲师第168装甲团2营,他们由一个坦克连和一个坦克歼击排支援,归巴顿的女婿约翰.沃特斯中校指挥。西吉.布.吉特村南部的山麓由相近兵力把守,托马斯.德雷克上校率领的第168步兵团3营担任守卫,他们负责阻挡一切来自西吉.布.吉特南部的攻击。这样的防守阵型是为了能够尽可能长的拖住从费德山口涌来的德军兵力,以便路易.海陶沃中校指挥的两个坦克连和十几辆坦克歼击车能够从西吉.布.吉特发起反击。

第10装甲师于清晨4点左右开始行动,掀起了一阵沙漠风暴。他们的先头部队击溃了一小股美军掩护兵力以及第1装甲团的一个小型分遣队—G连。在沙暴的掩护下,一个战斗组向山口西部开去,打算击溃那里的美军防守炮位。到当天黄昏的时候,双方都清楚德军将有一场大规模的攻势在即,但沙暴使美军无法从山顶预估这场攻击的具体规模。转天早上7点30分,德国空军开始了对西吉.布.吉特地区的大面积空袭,毁坏了城镇中心。到8点30分的时候,沙暴总算移开,沃特斯上校得以看清楚前进中的德军兵力,他估计大约有60辆坦克,20多辆装甲车和若干其他战车。同时,海陶沃的装甲部队也从西吉.布.吉特出发,包括第1装甲团2个连的M4中型坦克(H和I连),还有第701坦克歼击营的十几辆坦克歼击车。随着海陶沃的部队逐渐靠近德军部队,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部队在人数上明显处于劣势,便电报CCA指挥部的麦克昆林上校说,他所能做的最大努力也只能是尽可能的拖住德军。这时海陶沃指挥的很多坦克已经被Djebel Lessouda处德军的88mm炮击中,同时还遭到虎式坦克的88mm长距离火炮袭击,损失惨重。他打算率部突围回西吉.布.吉特,但最终还是和德军部队接头交火,到10点30分的时候,他人数上占下风的部队已经被逐渐分割成碎片。沃特斯和第168步兵团2营完全被孤立在Djebel Lessouda上半部分,对战斗所能起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

随着Djebel Lessouda附近的战局逐渐发展,第21装甲师也从南部开始向西吉.布.吉特发起进攻,但由于沙暴在该地区持续时间长且极为猛烈,进军速度非常缓慢。由第104装甲掷弹团组成的Schutte战斗组,在一个坦克分遣队的支援下,于中午时分到达美军第168步兵团3营守卫的Djebel Ksaira西侧,Stenkhoff战斗组则于下午2点左右从西南方向移动到西吉.布.吉特附近。

截止到当天中午,德军的坦克已经从四面八方靠近麦克昆林在西吉.布.吉特的指挥部,城镇中心也暴露在坦克射程之中。经过勇猛顽强但于事无补的战斗,海陶沃此时已经损失了超过一半的坦克,仍未能阻止第10装甲师前进的步伐。海陶沃的座架在被击中起火前击毁了4辆德军坦克,他和其他成员徒步走回斯贝特拉,海陶沃当天率领的44辆坦克中,只有7辆幸免于难。麦克昆林一开始疏散了CCA大部分的军队,除了自己的贴身人员,并于午后不久撤退到镇西部另一个临时指挥站。在Djebel Ksaira德雷克的部队仍旧报有逃生的一线希望,但这个请求被弗雷登多尔在14点10分拒绝了。缺少和指挥中心进一步的联系,德雷克调了一部分兵力到山口另一侧更易防守的加雷特-海迪德(Garet Hadid)。随着西吉.布.吉特附近的局势几进崩溃,麦克昆林的执行官,彼得.海恩斯上校给斯贝特拉附近的第1装甲师总部发去了求救电报,请求沃德上将允许沃特斯和德雷克从他们已无任何希望的位置上撤退。沃德解释说Fredendall拒绝了这个请求,并且美军已经在策划反击战。弗雷登多尔强硬的指挥风格和他遥控指挥的方式断送了两个孤立无援部队的前程。

第10和第21装甲师的先头部队于傍晚前在西吉.布.吉特西部取得联系,并巩固了他们在镇中央的位置。到目前为止,Fruhlingswind行动基本按原计划执行,德军的伤亡非常轻微。西吉.布.吉特附近的美军损失或丢弃了44辆坦克,59辆战车,26门火炮以及22辆卡车。阿尼姆的副官海因茨.齐格勒是这次行动的指挥官,他决定大部队驻扎在西吉.布.吉特附近,以便应付预料之中美军的反击。齐格勒的过分谨慎激怒了隆美尔,后者打电话给阿尼姆,要求他给齐格勒施加压力让他夜间向斯贝特拉进军好扩大战果。阿尼姆赞同齐格勒的做法,希望能够像原定计划那样,保留一部分兵力来实施下阶段对皮雄及其北部的行动。

盟军高级指挥官对此战的反应比较强烈,但还未到过分惊恐的地步。安德森确信德军对西吉.布.吉特的进攻只是进攻丰杜克方向的烟雾弹,是德军使用的障眼法,他还进一步指出证据:第10装甲师并未参与这次进攻,事实上这是错误的。沃德希望罗宾内特的全部CCB兵力都从丰杜克转移到斯贝特拉地区,但基于安德森以上的估计,他只命令詹姆斯.阿尔戈尔中校率领的一个坦克营于2月14日晚上转移到斯贝特拉。德军在加夫萨附近的活动让弗雷登多尔相信另一轮攻击迫在眉睫,同时他得到了许可,可以疏散该地区的法军和美军。

沃德认为麦克昆林夸大了西吉.布.吉特附近的德军,因为盟军情报部门仍然宣称德军只有一个装甲师参战,因此他推断德军在西吉.布.吉特地区的兵力大约为:40辆坦克分布在Djebel Lessouda,20辆靠近Djebel Ksaira。预定第2天的反攻由罗伯特.斯戴克上校率领,作战部队包括先头部队:阿尔戈尔的中型坦克营,支援部队:隶属第701坦克歼击营的M3 75mm坦克歼击连,还有两批自行火炮和第6装甲团3营作为后备。显而易见,这样一支临时拼凑并缺乏作战经验的部队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战绩,在西吉.布.吉特的德军至少包括了一个装甲师,据估计已经展开防守阵型,随时应对盟军的反攻。事实上,只有一个坦克营和一个机械化步兵团被派去迎战大量久经沙场、经验老道的德军,其悲剧性的结果可想而知。

斯戴克的反击于2月15日中午12:40分展开,开场的阵型是死板的教科书式的,阿尔戈尔的坦克营以V字形阵型出战。一架德军侦察机发现了美军的动向,立即预警齐格勒美军的位置和前进方向。德军本来在前一夜就有充足的时间备战,他们的反坦克炮和88mm高射炮已经做好准备,隐藏在橄榄丛里来控制通向西吉.布.吉特东北方的交通干道。德军允许美军的第一批坦克通过自己隐藏布置的反坦克过滤网之后开始射击,随着反坦克炮的开火,美军的坦克连急忙开始防御,但当时的地势实在是太开阔了,几乎没有任何掩护。在美军确定两侧都有德军坦克之后,其中一个坦克连试图对付北部的第21装甲师,另一支坦克部队则迎战南部的第10装甲师。阿尔戈尔的坦克营与支援步兵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到傍晚时分,战局已经再清楚不过:他们将无法到达目的地Djebel Ksaira去解救身陷囹圄的第168步兵团3营。17:40分,队尾的4辆坦克勉强从战场上撤下来,但剩下的40辆坦克渐渐的被四周合围的德军坦克和反坦克炮逐一打成碎片。

2月15日当夜,美军指挥部对已经发生的一切出现了极度的震惊和迷惑。沃德报告说:‘西吉.布.吉特东部有大量燃烧的坦克,还不清楚它们属于哪方,也许我们击溃了德军,也许我们被德军击败。’但可以肯定的是,解救凯塞林关口两侧被困部队的行动失败了。两架P-39战斗机奉命飞往Djebels地区,向被围困的美军部队散发传单,通知他们准备逃离现场。在两天的战斗里,CCA在未能给德军带来明显损失的情况下,自己却损失了两个坦克营和两个步兵营。

尽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齐格勒却未能抓住机会乘胜追击,他向斯贝特拉地区派出了巡逻队来确定美军是否在准备另一次反击。在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隆美尔大怒他坐失良机,但凯塞林元帅当时正在东普鲁士希特勒的大本营里,无法介入北非的战事。阿尼姆更关心燃油的消耗,希望为将来在丰杜克地区的行动保留充足的原料,并且,他的部队已经完成了他们预订的计划:击溃CCA。

第10装甲师从美军第6装甲步兵团3营那里缴获了一大批半履带式的战车,很快将它们重新投入使用

凯塞林直到2月16日才收到阿尼姆胜利的消息,他通过最高统帅部向阿尼姆传达了夺取斯贝特拉的指示。齐格勒继续谨小慎微的前进,加强了他早期的巡逻任务,这给了盟军更多的时间进行防御。安德森最终意识到他情报部门提供的消息全是错误的,命令Koeltz把法军转移到多塞尔斯(Dorsals)以西,包括归法军指挥的美军第34步兵师。弗雷登多尔命令英军守卫多塞尔斯以西斯比巴(Sbiba)处的重要通道,英军第26装甲旅和两个步兵营分别驻扎在斯比巴南北方向。沃德奉命将罗宾内特剩余的CCB撤到斯贝特拉,经历了数个月的分散之后,终于将该师的部队集合在一起。2月16日夜,美军撤回了他们在科恩(Kern)十字路口最东的部队,其间经历了一次小规模的胜仗,几辆美军坦克伏击了齐格勒的先头部队,士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2月16日,美军第二次反击失败后,齐格勒终于下令第二天进攻斯贝特拉,但这个决定显得姗姗来迟。盟军从加夫萨撤退,使得隆美尔的Morgenluft计划得以实施,在盟军退出该城后,库尔特.里宾斯泰因将军已经率领非洲军占领了那里。隆美尔指示里宾斯泰因如果没有遇到反抗,就一直沿路向菲里阿纳(Feriana)前进,以支援阿尼姆的进攻。

2月16日夜晚,美军CCA的残余部队已经在斯贝特拉北部的橄榄丛里建立了防守,同时罗宾内特的更具战斗经验的CCB也已经到达,占据了南部。齐格勒的先头部队凭借零星的机枪和火炮声探明了外侧防守的兵力,当橄榄丛中CCA的指挥部暴露在德军机枪射程之内时,麦克昆林决定向西疏散他的部下,远离危险,但丝毫没有考虑这样做给旁边的兄弟部队带来的影响。在看到他们两个营的战友就这样被丢在Djebel Lessouda和Djebel Ksaira,而两次反击均没有奏效后,CCA剩余部队的士气大受打击。在工兵爆破了一些设施后,位于正在撤退的总部人员旁边的部队认为一场大的撤退已经开始,然后在没有接到任何命令的情况下疏散,CCA就这样瓦解了。当时关于撤退的谣言已经在士兵中间不胫而走,再加上大家看到的场景,紧张害怕的部队带动了其他无心恋战的部队,斯贝特拉外的道路已经被逃跑的美军和车辆围得水泄不通。

值得庆幸的是,罗宾内特饱经战火考验的部队,以及CCA一些意志坚定的部队,留下来坚守他们的阵地,在当夜把德军阻挡在海湾之外。黎明时候,美军军官开始设置路障,并在城镇郊区清点收集败逃者。齐格勒的部队并没有从斯贝特拉的混乱中占到多少便宜,但关于该镇错误的情报使弗雷登多尔相信斯贝特拉快要陷落了。安德森示意弗雷登多尔务必坚守该镇直到2月17日夜间,但后者警告说那里时刻都会崩溃。于是,安德森不得不在上午11点时下令撤退,沃德奉命经过凯塞林关口向塔莱(Thala)方向撤退,安德森.摩尔则率领第19工兵团从斯贝特拉向凯塞林关口以东进发,为第1装甲师的撤退做掩护。

齐格勒对斯贝特拉的进攻再一次推迟,同样又是被他的后方,费德山口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所耽搁。由于山路地势的特点,德军路过山口西侧的两个美军步兵营,却没有发现他们。2月15日,德军一个步兵营试图攻取Djebel Ksaira,但遭遇美军激烈的反抗。在德雷克接到空中散发的通知告诉他们自己突围的消息后,他手下一个营的士兵开始在光天化日之下向着斯贝特拉行军8里,而其间穿过的正好是德军后方稀疏松散的防御。德军最终意识到费德以西一列列行军的士兵正是那些‘失踪’的美军部队,并不是德军。齐格勒于是推迟了对斯贝特拉的进攻,派兵回撤到山口附近清理那里四散奔逃的美军步兵.

德军对斯贝特拉地区的侦察开始于2月17日下午,他们一点也没有意识到CCA尴尬薄弱的防守,主力德军向镇南由罗宾内特的CCB把守的防御更巩固的地方发起攻击。亨利.加德纳率领的第13装甲团2营,尽管在从12月份就开始的连续作战中损失了过半的兵力,精心埋伏,终于等候到了德军最初的进攻,加德纳宣称杀敌15人,而德军方面只承认有5人。随着CCB尽量拖延德军的进攻,CCA却爆发了另一场恐慌和瓦解,很多部队甚至在还没有和德军碰面之前就溃逃了。罗宾内特的CCB坚守阵地直到傍晚时分,于5点左右开始有秩序的撤退。CCB在黄昏之后不久到达凯塞林关口,在通向塔莱的道路上驻扎。亨利.加德纳上校的座架也在斯贝特拉的战斗中被击毁,但他设法徒步走回美军在凯塞林关口附近的防线,并于一天后重新加入他的部队。

Sturmflut行动—凯塞林关口之战

凯塞林关口最初由安德森.摩尔上校的第19工兵团把守,尽管工兵也曾接受过一些名义上的步兵训练,但他们的首要任务毕竟是架桥修路等,同时他们还缺少有经验的步兵军官指挥。美军沿着关口最狭窄的部分构筑了一道防线,大约有800码宽,这也将凯塞林关口附近的道路一分为二之前的部分包括在防御范围之内,那条道路分开后,北部通向塔莱,南部通向特贝萨。除了山路地势以外,此处其他显著的地域特点便是水流湍急的Hatab河,将关口一分为二。美军工兵虽然接到了大批量的地雷补给,但它们到货还是非常晚,以至于很多布雷过程都非常草率匆忙,甚至就出现地雷简单的放在地面上或轻轻的被泥土覆盖等情况,可以看出工兵并没有打算认真埋雷。在德军发起进攻前,工兵团得到了第26步兵团1营的增援,他们接管了Djebel Semmama地区的防御任务。河南边有美军3个工兵连驻防,北部则由1个工兵连和一个驻扎在山里的步兵营把守。支援这些部队的是第13步兵团I连的8辆M4坦克,以及河谷中央第894坦克歼击营的一些M3 75mm坦克歼击车。火力支援来自第33野战炮兵营的105mm榴弹炮,还有法军由马匹牵引的75mm火炮。弗雷登多尔对工兵们缺乏作战经验有些担忧,所以德军进攻几小时前他派第26步兵团的亚历山大.斯达克上校去指挥那里的部队。

隆美尔决定由K.Bulowius率领的DAK战斗组作为先头部队发起攻击,因为第10装甲师仍在行军途中。他期望美军在此处的防守凌乱不堪,好趁乱取胜。第33侦察营于2月19日凌晨6:30分左右发起进攻,目标是进入关口,夺取河谷底部外侧的Chebko关口。他们很快便发现美军的防御非常到位,关口中央密集布防的坦克,步兵和坦克歼击车同时开火,迫使该营撤到关口西南部山脚下的Djebel Chambi寻求掩护。在遭遇了这次顽强抵抗后,Bulowius命令非洲军装甲掷弹团乘40辆卡车前进,同时另两个营于上午9:30分左右开始对关口另一侧美军第26步兵团1营防守的地段发起攻击。美军的防守是构建在山上的,德军步兵为了夺取重要山头吃尽了苦头。Bulowius不得不在中午时分派出主要坦克部队—Stotten装甲营进行支援。DAK战斗组在第一天的战斗中没有能够打开关口,傍晚时候关口两侧的战斗仍在继续,德军在试图沿着山路渗透进入美军的防线。

指挥塔莱地区英军第26装甲旅的查尔斯.登菲旅长,在当天探访了斯达克,并对美军过于纤细的防线以及德军已经开始向防线内渗透的迹象表示了担忧。在向安德森汇报了他的焦虑之后,一位美军一级军士长于当夜拜访了斯达克,但发现那里的情况还算平静。尽管如此,安德森还是允许登菲在通往塔莱的路上增派一支军队防守,以防备前面美军的防线崩溃。维尔斯中校指挥的第1装甲师第6装甲团3营于2月19日晚上到达,斯达克将他们派往山间进行防守。其他大大小小的增援部队也于当天陆续抵达,包括第9装甲师第39装甲团的一个步兵营和另一个坦克歼击营,两个步兵连被派往关口西侧工兵连处增援防守。

入夜后,德军步兵仍在试图绕过美军阵地,并夺取了几个山头。第26步兵团1营发起的夜间反击夺回了700高地,但它的一个连被切断,并且指挥部也被渗透进来的德军步兵包围。Hatab河北部的工兵防线已经崩溃,不过河南岸通向特贝萨的道路仍旧由美军守卫。第894坦克歼击营在当天的战斗中损失了一半自行火炮,美军野战部队也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自行撤退,把法军75mm炮兵部队孤零零的留在那里。弗雷登多尔通知罗宾内特的CCB随时待命,去接手关口后面工兵的防御。

2月20日清晨阴冷多雨,关口变得泥泞不堪。隆美尔来到凯塞林,在得知Bulowius仍然未能拿下关口时非常的不高兴。早上,德军的进攻重新开始,重炮猛轰美军阵地,包括新式的六联发150mm火箭发射器在内的武器都派上用场,这种武器在美军部队里流传更为广泛的名称是Screaming Meemies(美国俚语,用来形容对人神经的攻击),这是出自于它们发射时令人毛骨悚然的声响。当非洲军装甲掷弹团同美军第26步兵团1营在Djebel Semmama交火的时候,他们得到了另一个意大利营的增援,来自第5贝尔萨格里团。据DAK战斗日志介绍,该团作战非常勇猛,但伤亡也十分惨重,就包括他们的指挥官。

此时隆美尔改变了进攻部署,一天前由第21装甲师发起的对斯比巴方向的进攻被严重挫败了,显示美军位于该线路两侧的防守可能已经非常牢固。他没想到美军当时在斯比巴的防守兵力大约是德军进攻兵力的三倍,第10装甲师此时仍在途中,这样的问题困扰着隆美尔:是冒着风险把他们派到斯比巴,还是将他们派向凯塞林关口,然后沿路开向塔莱?隆美尔最终决定采取第二个战略。当时,第10装甲军并不是满员,阿尼姆拒绝调遣他的虎式坦克营进行支援。到下午时候,第10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凯塞林关口,这其中包括该师的摩托营和两个装甲掷弹营。16:30分的时候,5个炮兵营发起进攻,同时德军在关口中部地带也发起一次助攻,步兵则继续向山头渗透。公路旁美军工兵连的溃败使第10装甲师的作战组能够登上通向塔莱方向的道路,美军负责设置路障的部队拼命拦截,但也只是暂时阻止了德军的前进,傍晚时分德军第8装甲团1营也加入了战斗。德军的装甲兵最终还是压制了增援路障部队的英军坦克和坦克歼击营,在天黑前又向前推进了一段距离。

美军的防守已经被整个下午的进攻打得粉碎,第13装甲团I连在战斗中损失了全部坦克。在通向特贝萨的道路上德军面前最后一支敌军部队是法军75mm炮兵部队,在消耗完全部弹药后,法军炮手开始丢下武器向后撤退。隆美尔向特贝萨公路派出了Centauro师的一个营来巩固最初的胜利,该营突入凯塞林关口达5里左右,太阳下山时已经接近Bou Chebko关口了。美军那些孤立无援的分遣队,像维尔斯的第6装甲步兵团3营和第26步兵团1营的残余部队,则被德军团团包围在Djebel Semmama附近。第6装甲步兵团3营最终丢弃了他们的半履带式战车,德军紧随其后缴获了它们,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笔出其不意的横财,因为当时的德军严重缺少机械化运输工具来运送步兵,所以在获得这些武器之后很快便兴高采烈的重新将它们投入使用。

现在局势已经变得明朗起来,德国人将通过凯塞林关口向特贝萨发起进攻,弗雷登多尔可以将防守凯塞林关口其他地段的部队调来这里,他命令第1步兵师开进关口西南部的山里驻扎。2月20日清晨,罗宾内特开始率CCB在关口北部入口处沿着特贝萨公路布防,弗雷登多尔一开始打算将守卫关口的指挥权下放给罗宾内特,但后来考虑到任务量的庞大和复杂,他还是分散了指挥权,罗宾内特负责把守Hatab河以南一带的关口,登菲率领第26装甲旅负责保守河北部一带的关口。面对这样的混乱,安德森另有打算,他派卡梅隆.尼科尔森旅长,时任英军第6装甲师的副指挥官,去塔莱指挥那里所有的美英法军队,这使得混乱变得更加严重。

2月20日下午,凯塞林在飞回罗马前于突尼斯做了停留,他和阿尼姆的见面极其的不融洽,指责后者公然违背他的命令,阻挡了第10装甲师一些部队前进的步伐。阿尼姆回答说隆美尔的目标是特贝萨,而不是自己即将率军展开牵制性攻击的勒.凯夫(Le Kef)。凯塞林重新陈述了自己关于这次牵制性进攻的指示,阿尼姆勉强答应了,但将进攻推迟到2月22日。凯塞林对阿尼姆的攀比行为大为光火,在飞回罗马的途中,他建议隆美尔出任突尼斯轴心国部队的总指挥官,包括阿尼姆的第5装甲军。

隆美尔利用2月21日上午巩固了自己在凯塞林关口的战果,并确保他的部队能够时刻迎接盟军的反攻。对于最终进攻目标,隆美尔却显得犹豫不决,不过他仍旧对特贝萨而不是勒.凯夫显示出更多的兴趣。从某种角度看,地理特征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起到了一定的帮助。Hatab河由于冬季的大雨正处在涨潮期,美军工兵已经爆破了河面上的主要桥梁。因此,凯塞林关口其实已经被分开了,德军的两个战斗组也顺势被河水隔离开来。隆美尔没有打算将他们合二为一执行同样的任务,而是接受了分开的现实,命令Bulowius的DAK战斗组沿路向特贝萨前进,布罗伊希的第10装甲师继续沿着东北方向朝塔莱前进。隆美尔的举棋不定可以追溯到凯塞林和意大利最高统帅部之间关于Sturmflut行动目标的争端,但结果却是这样的模糊:三个战斗组分别沿着三条不同的线路前进,没有一个强大到可以击溃盟军的抵抗。

DAK的先锋部队,一个Centauro装甲营以及第33侦察营,最终于2月20/21日夜间遭遇了CCB的外层防御-CCB侦察营,美军经过顽强抵抗,在天亮前坚守住了阵地。上午11:45分,隆美尔命令突入凯塞林关口的整个战斗组集中全力拿下通向特贝萨的Djebel Hamra关口。罗宾内特的CCB在2月21日上午和第13装甲团2营,第6装甲步兵团2营,两个自行火炮营以及两个坦克歼击营一起重新部署到河谷附近。下午大约16:30分时,非洲军装甲掷弹团在Stotten装甲营的支援下,和加德纳的第13装甲团2营碰面,美军坦克和火炮密集而又精准的射击给德军带来一些损失。

显然,关口北部是很难拿下了,DAK在天黑后重新展开阵型准备拿下南部的Djebel Hamra关口。黑暗中,非洲军装甲掷弹团走错了路,最终来到812高地附近,整个战斗组也随之一分为二。由于兵力过于分散,DAK战斗组在22日当天都无法发起主要攻势,阿兰将军趁机命令第16装甲团3营于下午4点左右重新占领812高地,以免第1步兵师和CCB之间的联系被切断。美军的这次反击取得了成功,重新夺回了不少武器装备,并把迷路的德军赶回河谷附近。在右翼,第13装甲团的一些坦克向第5贝尔萨格里团发起进攻,后者在先前的战斗中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已经溃不成军了,他们在732高地的阵地被美军夺取,意大利人陷入了草率慌乱的撤退中。

第10装甲师向塔莱外侧由登菲率领的英军部队发起的攻势要密集和成功得多,2月21日午后,德军约30辆坦克和25辆装甲车开始在美军防线外围进行侦察,渐渐形成一条前哨线。主攻开始于下午3点左右,担任守卫的英军Crusaders和Valentines两支部队在武器配备和射程上明显落后于德军,没支撑多久就有15人阵亡。傍晚时候,守军已经在崩溃临界,登菲开始率部撤向塔莱南部最后的防线,德国人则步步紧跟,天黑后,大约晚上7点,一队德军在缴获的英军Valentine坦克引领下试图偷偷越过英军的防线,第10装甲师终于和塔莱前面英军的最后一道防线相遇。为了守住塔莱公路,登菲的旅已经损失了38辆坦克和28挺机枪,同时还有571人被德军俘虏,但该旅成功阻击了第10装甲师前进的锐势,他们顽强的防御使布罗伊希在天黑后不敢轻易突进塔莱。这一系列的拖延效应给了盟军宝贵的喘息机会,突尼斯前线大大小小的部队以最快的速度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第2罕布什尔团的一个步兵连,第5蓝瑟斯团16营以及他们的新式谢尔曼坦克,最重要的,行军800多里已经非常疲劳的美军第9步兵师炮兵部队,也在刚到达后马不停蹄的赶来支援。这些炮兵部队包括两个105mm榴弹炮营,一个155mm榴弹炮营,还有两个75mm加农炮营,这是对英军当时在塔莱防御的非常重要的支援和补充。

天黑后不久,尼科尔森命令第2洛希安斯团的剩余部队向塔莱外围的德军阵地发起一次自杀性的进攻,他们的指挥官,Ffrench-Blake中校,严酷的通知当时仅存的10辆坦克的乘员们说:‘我们将在绝望渺茫的希望中向外突围’。由于严重的机械故障,只有5辆坦克来到德军阵线前,但很快均被击毁。第10装甲师的指挥官,弗里德里希.冯.布罗伊希原计划于2月22日清晨7点发起主攻,但洛希安斯团宁死不屈的英勇反击和塔莱增援防守部队突然的炮击使他放弃了原先的打算。布罗伊希给隆美尔打电话说他预测这次炮击是盟军部队反击开始的序幕,所以他有必要转换成防守阵型,隆美尔同意了他的想法。22日整个上午,双方都在准备大规模炮击,在发现盟军没有进行反击时,布罗伊希重新安排了进攻计划,时间定在下午4点。连续几天的战斗里,盟军的空中力量终于第一次出击德军,一条刚刚修建完毕的跑道使得盟军飞机出动117架次,对德军地面部队发动攻击,这其中主要是P-38战斗机,它们向布罗伊希的阵地无情的疯狂扫射。截止到2月22日结束,第10装甲师向塔莱方向的前进势头已经被遏制了。

战役回顾与后继效应

    凯塞林关口战役是隆美尔最后的胜利吗?德军此战前在西吉.布.吉特的攻击无疑是成功的,但这不是由隆美尔的部队取得的,他所做的是扩大阿尼姆在西吉.布.吉特和斯贝特拉地区的胜利,并向凯塞林关口方向施压。尽管隆美尔在2月21日击溃了守军最初的防线,但他的部队在英美联军的顽强防守下始终没能突破凯塞林关口,最终隆美尔面临燃料紧缺的窘境不得不撤军,这一切均在他的竞争对手阿尼姆的预料之中。2月战役的长远得失历来是颇具争议的,春季前,艾森豪威尔和安德森都没有什么紧急的进攻计划,如果德军在凯塞林关口的战斗失败的话,这将鼓舞巴顿率领的美军第II军团,促使他们在即将到来的3月实施一套更具攻击性的作战计划,借此来挽救美军每况愈下的颓势。和大众心中普遍的印象刚好相反,凯塞林关口之战最终是盟军取得了胜利。

突尼斯战役只是外围战区的一场战役,双方投入的兵力相对较少,胜败也不涉及战略后果,它发生在欧洲战区主要战役打响前一年,因此为美军提供了锻炼军队,实行重组的必要时间。这一重组过程在突尼斯战役后不久就立即多层面展开,包括指挥,理念,组织,以及武器装备等很多方面。突尼斯战役成为了许多未来名将崭露头角的战场,艾森豪威尔的指挥风格远不是完美到毫无瑕疵,但大敌当前,他的领导是坚定且果敢的,能够带领部队渡过难关。布莱德雷,在凯塞林战役之前还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师级指挥官,这之后则一越成为美军高级指挥官。巴顿是另一颗耀眼的将星,但他粗暴倔强的脾气在后来的西西里为他带来了不少的麻烦。英军这面,安德森的指挥差强人意,在突尼斯战役后就另谋他就了。

美军的军事理念在突尼斯战役后也被广泛改写,去掉了原先略显空想、不实际的部分,添加了更加实用的作战计划,这都源于突尼斯战役所汲取的经验和教训。也有很多军事教条被实战验证比较合理,但训练实在太不实际,而且松散,没有多少效果。这些改革在某些方面也不是很彻底,像保留失去战斗力的坦克歼击车的理念,还有训练更多营级坦克部队来支援步兵的观念,美军对这点的认识一直是非常缓慢的。这是由华盛顿地面部队总部的官僚作风造成的,而不应归咎于在欧洲作战的指挥官们。空军支援理念则经历了最系统、最彻底的改革,在1944年接下来的法国战役中,美军享用到了改革成果。

部队组织进行了一些变化,但非常有限。步兵部队的重组不像装甲师那样广泛彻底,基本保持了原形;装甲师则完全重新改组,从六个坦克营加三个步兵营的悬殊配置变为一种更为平衡、相辅相成的配置:一个坦克营带一个步兵营,另外还有一个炮兵营支援。武器装备的改革比较适中,因为美军很多高级将领相信突尼斯战役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多是由训练方式和部队配置造成的,而不是武器的硬件问题。37mm反坦克炮被巴祖卡和57mm反坦克炮所取代,轻型坦克失去了在装甲教义中的核心地位,但保留了次要一些的支持作用。M3中型坦克和M3轻型坦克均退出服务,取而代之的是M5A1轻型坦克和M4中型坦克。

在战略层面上,美军高级领导人重新回到‘黑杰克’潘兴在一战期间所提倡的:美军只在美军编制下由美军指挥官率领参战。在突尼斯和英法联军不愉快的合作产生混乱之后,欧洲战区的美国陆军非常不情愿把自己的部队置于英军番号之下作战。说来也不足为奇,两支军队之间存在太多的不同:管理模式上的,指挥风格上的,技战术理念上的,很难做到简单而有效的合并。当然,这也不是一概而论的,存在一些例外的情况,但总体来说凯塞林战役之后美国陆军多数时候都以军的建制在美军的指挥下作战。

 

非洲军团的覆灭

非洲军团被大夹击

北非战场是后勤人员的噩梦,尤其对德国人来说,英国人好歹还有埃及基地能提供一些便利,而德国人则是从弹药到粮食,包括做饭的木柴都得从意大利运来,就是水经常也得运上上百英里,后勤负担之重可以想像。

从班加西到(Benghazi)亚历山大的直线距离大约是600英里, 而从的黎波里到阿拉曼(Elalamein)的直线距离则是900英里左右。而北非公路一般是沿着地中海海岸,所以实际公路里程肯定是超过上述数字。而相比之下,当巴巴罗萨开始的时候,德国人从布列斯特只要直线前进600英里就能到达莫斯科。

    而这大约相当于从的黎波里到班加西的距离,但只有从的黎波里到亚力山大的距离的一半,其间除有一些零星的95厘米铁道外,辽阔的空间全靠公路通行,而公路只有一条,即沿海岸延伸的、漫无尽头的巴尔比亚公路。它有时容易被洪水冲断,而且总是容易受到空中巡逻飞机的袭击。除此以外就只有一些沙漠小道,对这些小道也不得不加以利用,它们使车辆的磨损大大加快。

    反应动力学上有所谓限速步骤 – 总反应速率是由各个环节当中最慢的那个反应步骤所决定,这和管理学上经常提到的桶板理论道理上是一样的。对德国人来说,物资的运输主要涉及3个环节:军火、油料等等运至意大利港口(主要是那不勒斯);装船海运至北非港口(主要的黎波里);卸载后再运到前线。不妨假设第一个环节一直到意大利港口的装船启运是没有问题的,这里忽略。第二个环节海运由意大利人负责。这一段长时间以来一直有争论,意大利人算是给骂惨了,不过.平心而论,意大利人还是尽了力了,在英国人的打击下虽然损失不小,不过仍然把足够的物资运过了地中海;而隆美尔手下的非洲军团始终处于缺油少弹的境地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这最慢的第三个环节,而这相当程度上又得由隆美尔自己来负责。

    在北非,德国人可以依赖的港口只有利比亚的最大港口的黎波里,其他一些港口(班加西、托布鲁克等等)本身吞吐能力就有限,双方又反复争夺,屡遭破坏,而且愈靠近前线还有空袭的危险(班加西就在英国人的轰炸半径之内),发挥不了很大的作用,绝大多数物资还得卸到的黎波里。这里第一个问题就出来了,的黎波里的吞吐能力是有限的。这个港口在理想的条件下可以同时卸载五艘货轮或四艘运兵船(这样运输船队的规模也就受限了,像盟军那样在大西洋组织的动辄几十艘运输船的庞大船队在这里没有意义,来的太多也没用,反正卸不了;而护航相对成本就上来了,5艘船和10艘船需要的护航舰只其实差不多)。

引 用只要不发生意外的爆炸,码头不遭到破坏,又无使劳工(大都是当地人)逃走的空袭,的黎波里港的吞吐能力每月平均可达45,000吨左右。

    当然在一定条件下,比如想法加强管理提高装卸效率什么的,吞吐能力可以有相当提高,不过显然这是有上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顺利拿下马耳他,虽然航运的确会安全很多,恐怕也不会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的黎波里会达到饱和,而的黎波里港口的最大吞吐量也就限制了德国人和意大利人能够部署到北非的最大兵力(一个德国装甲师不妨按照每天400吨,每个月大约1万2千吨,这样最多也就能部署5个装甲师,不算意大利师)。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把物资运到前线,这个更是头疼,卸了船麻烦事才刚刚开始。对德国人来说,主要问题在于:1 运输线实在太漫长;2 自身运力严重不足,而且不可能得到满足,一来德国人生产不出足够的汽车,而且巴巴罗萨更是无底洞。由于没有铁路也来不及修,德国人只能完全依靠汽车运输,而汽车运输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公认的距离是大约200英里。超过这个范围之后,汽车运输的效率会大大下降,这和火车恰好相反(一下想起去年单大主编青藏高原修高速公路的宏论)。这样一来汽车的需要量就相当大了。

德军最初派往利比亚的是一个师的摩托化部队,这样一支兵力每天需要350吨补给品,其中包括水。据陆军总司令部计算,在沙漠地区,运送上述数量的物资300英里,除去部队建制车辆,不留任何后备运力,还需要39个汽车队,每队由30台两吨卡车组成。但是,这还仅是个开端。隆美尔一到的黎波里,就开始喊叫要求增援,希特勒不顾哈尔德的反对,决定将第15装甲师增派给他。这就使保障德意志非洲军团所需的运力增加到6,000吨。这一数字按比例而言是配备给准备入侵俄国的各集团军运力的10倍,因而宣布之后遭到陆军总司令部军需部长的强烈反对,他担心隆美尔贪得无厌的要求会严重危及巴巴罗萨行动。进一步说,如果隆美尔得到更多的增援部队,或其行动距离超过300英里,汽车肯定不够用。根据调查,沿海航运也不可能使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减轻多少。所以,希特勒在同意给隆美尔提供汽车的同时,又下达了一道明确无误的命令,禁止他采取任何大规模的进攻行动,以免使他的需求进一步增大。

     这里大致算一下:每天需要350吨;每车载重2吨(德国卡车这小?),那么需要175辆卡车,取个整按180辆算。距离300英里(快到班加西一线),来回600英里;按照每天行进150英里来计算(别笑,不是高速,盟军计划人员在筹划向柏林进军时,汽车运行速度用的是每天走130英里这一数字,而欧洲的路面应该好不少),这样来回需要四天, 4 x 180 = 720辆,如果再考虑一天的装卸时间那就是5 x 180 = 900辆。 另外,一般来说会有30%的车辆处于待维修状态而无法使用,补足这个缺额就得900 x 1.3 =1170 辆。见鬼,正好是上面德国人的数字。换句话说,为保障这一个师每天350吨的需要,德国人就得投入1170 x 2 =2340吨的运力。如果战线再延长,德国人就得投入更多的卡车和运力,否则前线就得饿肚子,陷入缺油少弹的窘境。而实际上大家知道,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大部分时间在班加西已远活动,诸如托布鲁克、苏卢姆(Sollum)一线都是反复争夺,而最远就是一路打到阿拉曼,而这里距离的黎波里公路得走1000英里左右,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德国人的运输能力。一当隆美尔发起了进攻,他掌握的后勤手段就根本不能保障他有效地克服的黎波里和前线之间的巨大间隔。结果,补给品堆在码头上,而前线却发生物资短缺。 

    在这一片混乱中,有一个事实被完全忽略了,即:不管存在什么困难,意大利在从7月至10月的四个月内,平均每月将72,000吨物资送过了地中海,这略多于隆美尔的正常消耗量。所以,隆美尔的困难,与其说是因为从欧洲送来的补给品太少,不如说是因为他在非洲大陆上的交通线太长。例如,这位德军司令官发现,他极为宝贵的油料要消耗掉10%输送其余的90%。如果坦克集团军的油料运输量占其总运输量的三分之一(不包括水和人员的输送),那么,我们据此就能合理地估算出,从海上运到北非的全部油料,有30-50%要浪费在的黎波里至前线的运输途中。由于每趟运输要在沙漠中走1,000英里之远,所以,经常都有35%的汽车处于失修状态。在这样的条件下,补给勤务不管怎样组织,都是非中断不可的。

   应该说一开始希特勒的决心还是正确的,在北非部署一小支兵力,主要目的是协助意大利人防守利比亚,而没有奢望有更大的作为,自身的重点还是巴巴罗萨。而隆美尔的违反命令的一系列战术胜利一定程度上像个兴奋剂一样又改变了希特勒的决心,结果不顾很多人的反对投入了极大的力量以支援,不过最终还是遭到了惨败。从这个角度上讲,隆美尔的胜利更像是一杯苦涩的甚至是有毒的美酒,浪费了德国人宝贵的资源。

    最后,说希特勒对隆美尔支持不够这种老生常谈,也是与实际不符的。隆美尔得到的兵力,是在北非能够保障得了的最大兵力,而且超出了这一限度。所以,迟至1942年8月底,他的情报官还估计坦克集团军的坦克和重炮数量实际上多于英军。为保障这支兵力而配备给隆美尔的汽车,较之同等规模、同等重要的任何其他德国军团都多得无可比拟。如果说由于上述种种因素,关于确保坦克集团军在非洲大陆上有一条可靠交通线的问题始终未得真正解决,那主要应归咎于隆美尔自己。后来他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为时已经太晚:“充足的武器、油料和弹药储备,这是一支军队能够坚持紧张战斗的第一个必要条件。事实上,在战斗开始之前,双方的军需官们就已经在打仗,并在决定着战斗结局了。没有枪炮,最勇敢的士兵也无能为力;没有充足的弹药,则枪炮毫无用处;而在机动作战中,没有灌满了油料的车辆随行,无论枪炮或弹药都起不了多大作用。保养修理工作也必须在数量和质量上同敌人相等”。

    由于德军只实现了部分摩托化,又无真正强大的汽车工业作后盾,由于政治形势要求德军拖带着意大利部队这种无用的累赘,加之利比亚港口容量太小,而陆上前送距离太大,所以,不管隆美尔在战术上的成就如何出色,进军中东的轴心国部队的补给问题显然是无法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最初定下的派一支部队到北非防守局部地区的决心是正确的,而隆美尔再三违令,远离基地,盲目进军,则是完全错误的,他将永远不能得到宽恕。

 

突尼斯会战-----194302隆美尔的离别之战

 

    1942年7月,英美首脑决定实施进攻北非的“火炬”行动计划,并任命艾森豪威尔将军为“火炬”行动的盟国远征军总司令。9月下旬,美英两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伦敦确定了实施“火炬”作战计划的细节,决定两国军队于11月8日在法属北非的阿尔及尔、奥兰和卡萨布兰卡实施登陆,占领沿海主要港口,然后由阿尔及尔登陆部队向东抢占突尼斯,再待机与北非的英军协同作战,消灭在北非的德意部队。

参加“火炬”作战的美英军队共13个师,分别编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特谴队。西部特谴队由美军巴顿少将指挥,从美国本土出发,横渡大西洋,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登陆;中部特谴队和东部特谴队分别由美军弗雷登道尔少将和赖德少将指挥,从英国出发,在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和阿尔及尔实施登陆。

1942年11月8日,10余万美英联军分乘664艘军舰和运输船分别在阿尔及尔、奥兰和卡萨布兰卡登陆。联军仅仅受到了法国人的轻微抵抗,11月11日,正在北非视察的法军总司令、海军上将达尔朗宣布脱离维希政府,命令法军停火,并加入了联军。盟军登陆成功后,英第1集团军和美第2军即继续向东推进,以攻占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

希特勒对盟军的登陆行动虽然毫无准备,但他迅速就作出了反应。他命令占领维希法国,同时用运输机将部队源源不断地运往突尼斯。10月10日,德军抢占了突尼斯。1942年12月9日,希特勒将在突尼斯的德意部队编为第5装甲集团军,并任命阿尼姆上将为司令。通过不断的增援,第5集团军逐渐扩大到辖德军2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步兵师和2个步兵师及3个意大利步兵师的规模。阿尼姆在突尼斯的北部山地建立了一条防线,并逐渐向南推进,以对抗英第1集团军和美第2军的推进。

隆美尔的离别之战

12月26日,在阿拉曼会战中失利的隆美尔率非洲装甲集团军的7.8万人(其中德军3万人)和130多辆坦克撤退到利比亚与突尼斯南部交界的马雷特防线,靠近了阿尼姆的部队。希特勒命令隆美尔在巩固了新阵地之后,即回国治病。他的非洲装甲集团军也将更名为意大利第1集团军,由意大利的梅塞元帅任司令。

1943年1月14日,英美首脑在卡萨布兰卡会晤,决定在北非战场设立战区,由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任总司令,英国的亚历山大将军为副总司令。北非盟军整编为第18集团军群,下辖安德森指挥的英第1集团军、蒙哥马利指挥的英第8集团军、弗雷登道尔指挥的美第2军和部分法军。亚历山大任集团军群司令,统一指挥盟军在北非的全部地面部队。

德国陆军元帅隆美

隆美尔在离任前,已敏锐地察觉到出现新的战斗机会。当时位于隆美尔部队正面的英第8集团军尚未对马雷特防线构成威胁,蒙哥马利在攻占的黎波里后,就忙于重开的黎波里港,要发动一场新的攻势还需准备一段时间。而位于西面的安德森指挥的英第1集团军和弗雷登道尔指挥的美第2军却威胁着他的后方。隆美尔决心利用位于两股敌军之间的中心地位,先以背面包抄奇袭方式击溃他后面的盟军,然后调头对付蒙哥马利。这是一个出色的计划,但在实施时却遇到困难,德第5装甲集团军不归隆美尔指挥,而隆美尔与阿尼姆的配合又不协调。

隆美尔的进攻计划被盟军破获,但他们却搞错了德军的主攻地点,艾森豪威尔的司令部和英第1集团军司令部都认为敌军的进攻地点是在丰杜克附近。为此,盟军在丰杜克后面部署了重兵。

1943年2月14日,德意军发起了代号为“春风”行动的进攻。北面阿尼姆的第5集团军从弗德山口向美第2军阵地发起主攻,德第10和第21装甲师两面夹击,重创美第1装甲师,攻占了锡迪布齐德。15日,南面隆美尔部队也攻占了加夫萨,向费里亚纳进逼。17日,隆美尔进占了费里亚纳。

隆美尔计划从费里亚纳挥戈西北,向阿尔及利亚的特贝萨挺进,以切断英美盟军的交通线,从而把战术性胜利发展为战略性胜利。不过,他虽然得到了在罗马的德南线总司令凯塞林的支持,却得不到阿尼姆的合作,阿尼姆控制了装甲部队。经过妥协,隆美尔虽然获得了第10和第21装甲师的指挥权,但却不得不首先进攻东北面的勒凯夫。这样,隆美尔面对的是英美盟军的正面而不是背后。隆美尔不由得火冒三丈。在他看来,这意味着“离敌人战线近得不能再近,势必使我们去攻打强大的敌人后备军。”

2月19日凌晨2时30分,隆美尔开始向勒凯夫方向攻击前进。2月20日,隆美尔攻占了卡塞林隘口,接着向勒凯夫南面的塔拉推进。但隆美尔没能攻下塔拉,他的攻势被盟军的增援兵力阻止了。到2月22日,隆美尔停止了攻击,下令部队撤退。隆美尔的进攻作为一次“目标有限”的出击,可说是战果辉煌。但他未能实现迫使盟军撤出突尼斯的战略目标,尽管这一目标似乎十分接近了。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说:“如果隆美尔从一开始就主持这次战役而不受牵制就进攻特贝萨的话,这样一个目标也许有可能实现的。如果能迅速夺取拥有大量补给储备的美军那个基地和中心机场,那会使盟国部队不再可能守住他们在突尼斯的阵地。”

    隆美尔的进攻使美军遭受了重大损失。美第2军3万人中有3000人阵亡,4000人被俘,260辆坦克被毁或被缴获,这是美军在北非战场上遭到的最严重失败。蒙羞受辱的艾森豪威尔撤换了弗雷登道尔,任命勇猛善战的巴顿少将出任美第2军军长。巴顿早就渴望能与隆美尔交手,他说:“对他的书我不知读了多少遍,研究了他的每一个战役,自认对他了如指掌。我平生的愿望就是与他捉对厮杀。”

     2月23日,希特勒任命隆美尔为新组建的非洲装甲集团军群司令,统一指挥阿尼姆的第5装甲集团军和梅塞的意大利第1集团军(原隆美尔的非洲装甲集团军)。隆美尔获得新权力后,决定不等蒙哥马利来攻,即抢先向他发动攻击。然而,蒙哥马利从密码破译机获的的情报中掌握了隆美尔这次进攻的方向和确切时间,遂从海岸把大炮和部队调到隆美尔选择为突破口的南部地带,集结了进近4个师的兵力、400辆坦克、350门大炮和470门反坦克炮于梅德宁附近,建立了一道严密的防线。

3月6日凌晨,隆美尔以3个半装甲师的160辆坦克(比1个装甲师本应拥有的还要少),在200门大炮和1万名步兵的支持下,向梅德宁发起进攻。上午8时,当德军装甲部队推进到离梅德宁约15公里的一座山脊上时,遭到了蒙哥马利部署的近500门反坦克炮的猛烈轰击。到中午时分,德军装甲部队仍无力向前突破。英军俘虏和侦察营缴获的文件证实,蒙哥马利事先就对隆美尔的行动计划的每一细节了如指掌。下午5点,隆美尔下令取消了这次进攻。160辆坦克损失了50辆。他唉叹说:“从一开始,我们就没能使敌人措手不及,所以这次行动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蒙哥马利向马雷特防线缓慢逼近,盟军控制了制空和制海权,德意部队缺乏补给和增援兵力。隆美尔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部队已频于绝境,继续留在突尼斯等于自杀,他向希特勒提出了撤兵返回欧洲的计划,但为希特勒所拒绝。3月9日,隆美尔心灰意冷地告病回国休假,永远离开了北非,阿尼姆接过了指挥权。一心想与隆美尔较量的巴顿闻讯,大失所望。

最后决战

3月20日,蒙哥马利指挥英第8集团军进攻马雷特防线,巴顿指挥的美第2军也于3天前从西南进攻马雷特防线的后方。3月26日,梅塞被迫率意大利第1集团军从马雷特防线向北撤退。4月6日,蒙哥马利突破加贝斯隘口,并于4月8日与从加夫萨东进的巴顿会师。4月10日,英第8集团军又占领了斯法克斯。到4月中旬,盟军完成了对德意军的合围。隆美尔的继任阿尼姆率非洲装甲集团群共14个师20多万人退守突尼斯北部,他的3个装甲师仅剩下120余辆坦克,作战物资异常匮乏,没有补给。而亚历山大的第18集团军群共有20个师30万人的部队,拥有1400辆坦克和1000多门火炮。制空和制海权也掌握在盟军手中。

4月16日,亚历山大下达了代号为“铁匠”的总攻令,要求部队沿整个弧行战线强攻退守的德意部队。安德森的英第1集团军担任主攻,突入敌军的中央防线,直取突尼斯城;蒙哥马利的英第8集团军在南面,对敌军左翼发动攻击;布莱德雷的美第2军在北面,打击敌军右翼,以夺取比塞大港为目标;法第19军在蒙哥马利左侧和安德森右侧伺机参加攻击而扩大战果。

4月19日下午9时30分,蒙哥马利首先在南面发动攻击。4月22日,安德森指挥英第1集团军在中央战线发起主攻,阿尼姆集中其装甲兵力的大部分来进行激烈抵抗,英第1集团军进展缓慢。亚历山大遂从蒙哥马利那里调来第7装甲师、第4印度步兵师和201警卫旅给安德森,以增强英第1集团军的打击兵力。5月6日,在400门火炮和战术空军的支援下,英第1集团军全力猛攻,德意部队终于招架不住,向后溃退。同时,在美第2军的不断压迫下,在北面的德意军防线也开始向内凹入。5月7日,安德森指挥的英第1集团军攻入了突尼斯城,接着不久,布莱德雷指挥的美第2军也攻占了比塞大港。以后的情形,英国人莫尔希德在其《非洲的末日》中说:“德国人已经完全吓慌了,当他们看到英国人的坦克扬长而过,简直感到手脚无措。德军将领已经无法下达命令,因为他已经与其部下丧失了联系。在恐惧之中,德军纷纷奔向滩头,但他们发现既无船只,又无飞机,于是军队就完全崩溃了。”

5月13日,阿泥姆上将和梅塞元帅相继向盟军投降,约10万德军、15万意军被俘,只有633人从海上逃走。突尼斯会战以盟军的胜利而结束了。

经过2年零8个月的拉锯战,北非战争至此终告结束。盟军在北非的胜利,使地中海航道从此畅通,为下一步通过西西里岛重返欧洲创造了条件。

 

血与火的第一课——19430214美国陆军第一装甲师在卡萨林山口战役中的第一仗

灾难降临

一九四三年二月十四日,星期日,情人节。撒哈拉沙漠来的暴风席卷着突尼斯中部的山脉及平原。嚎叫着的风暴声和扬起的漫天尘沙下,涂着黑色十字标志的德国装甲战斗群在前进。凌晨四点,由抵达非洲不久的第十装甲师及隆美尔老非洲军内精锐的第二十一装甲师各一部组成的装甲战斗群开始按照预定的方案沿法德〔Faid〕及马扎拉〔Maizila〕隘口发起攻击。德国坦克群的目标是西吉·布·吉特村〔Sidi Bou Zid〕, 而三小时之前,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本人刚刚视察过这里的美国军队。

德军的计划得到了阿道夫·希特勒本人的批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减轻隆美尔元帅麾下疲劳不堪的德国非洲军〔DAK〕所面临的强大压力。由东面从埃及一路追击而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在伯纳德·蒙哥马利将军的指挥下已经开始重新整编,准备给德国非洲军这个老对手以致命一击。隆美尔的西侧尽管受到一条由米里纳〔Miliane〕 河绵延到马科纳西〔Maknassy〕的山脊保护,但盟军由隘口突破防线的危险却日趋严重。“沙漠之狐”并不在意那从埃及阿拉曼开始的、似乎无穷无尽的撤退行动,他本质上还是一个攻击型将领。一个夺回攻势姿态、恢复战场平衡的机会一直是他梦寐以求的。为了避免在两侧合拢的绞索里被慢慢勒死,隆美尔宁愿抢先攻击,来打破这个僵持局面。另外,他也已经知道希特勒正考虑用汉斯·冯·阿尼姆一级上将〔Hans von Arnim〕取代他指挥在非洲作战的德军,所以无论如何他也急需一场胜利来证实自己“沙漠之狐”的威望。卡萨林山口之战,这场二战里爆发在美国与德国陆军之间的第一场主要战斗就此开始了。

隆美尔的计划其实并不复杂:穿越那些隘口后向西北方向深入敌军后方,分割并消灭那些在他看来还是新手的美国部队。他希望能通过给予美军以沉重打击来建立自己部队对这个新敌人的绝对信心,同时把自卑感和失落感留给这些远渡重洋而来的“扬基”们。这同时也能为他征战已久的部队带来些难得的“呼吸”空间,将“绞索”合拢的时间再延迟些。正面迎接德军攻势的将是美国陆军第一装甲师,它将成为第一个迎战德国陆军的美国师,第一个在沙漠中进行作战的美国师,但同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也是二战中美军所拥有的十六个装甲师中唯一一个没有在战前接受过沙漠作战培训的部队。目前该师的部队分散配属在一条绵延六十英里的战线上,即将成为德军各个击破战术的牺牲品。

美军所隶属的英国第一集团军司令安德森将军并没有按照盟军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命令把第一装甲师集中布置在战线中部,而且也拒绝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投入战斗。第一装甲师所属的美国第二军奉命把第一师拆开,组成几个由军直属的战斗群,其中的B战斗群转由第一集团军直接指挥。到二月十三日为止,美国第二军和友邻的法国第十九军只是零零散散地布置在一系列高地上,互相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掩护。

二月十四日早上,第二军A战斗群控制着两个战略要地——勒西达〔Lessouda〕山和克萨瑞〔Ksaira〕山。但在那个决定性的上午,德国的四号坦克群伴随着崭新的、盟军武库里无可匹敌的六十吨级六号“虎式”坦克滚滚向前,从正面或是旁边穿越了美军战线。德军指挥官是海茵茨·齐格勒〔Heinz Ziegler〕中将, 他作为汉斯·冯·阿尼姆一级上将的副手,亲自指挥了攻击部队。

“春风行动”的箭头是抵达非洲不久的德国国防军第五○一重坦克营〔但据德军资料,当日德军投入的实际是五○一营第一连,兵力不超过十一辆虎式坦克和十六辆三号坦克〕,而伴随这支令人生畏的装甲部队一起前进的还有第七装甲团和第八十六装甲掷弹兵团。

“春风行动”共有四个突破点:第十装甲师格哈德战斗群〔Kampfgruppe Gerhardt〕由勒西达〔Lessouda〕山的北侧突破,雷曼战斗群〔KGr. Reimann〕直接从法德隘口沿公路攻击前进。南侧,第二十一装甲师的部队穿过马扎拉隘口后分为两个集群包围了西吉·布·吉特村。舒特战斗群〔KGr.Schuette〕向北面突击,而斯坦霍夫战斗群〔KGr. Stenkhoff〕则向西推进。

美军第一六八团级战斗群的前沿单位分散部署在勒西达、加特·海迪德〔Garet Hadid〕和克萨瑞〔Ksaira〕这几个山头,很快就被德军分割包围了。至少两千名美军陷在了包围圈中。对此应该负责的是美国第二军指挥官劳埃德·弗雷登多尔少将〔Lloyd R. Fredendall〕 〔因此次作战的惨败而在三月初被解职,接替他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乔治·巴顿〕,首先是因为他越过第一装甲师师长而直接指挥师属部队,其次是因为他在部署部队时甚至没有到前线亲自去看一下!

配属第一装甲师的第四四三高炮营营史里记载着当时营长拉尔森〔Larson〕少校正在斯贝利镇〔Sbeitla〕 的营部接待第一师炮兵指挥官马瑞斯特〔Maraist〕上校,无线电里突然传出了A战斗群指挥官麦奎因〔McQuillen〕上校的呼叫——德国人突然穿越了法德隘口,他的指挥所和部分所属部队已经被包围。没等到两人反应过来,无线电联络就已经中断了。马瑞斯特〔Maraist〕上校立刻赶往师炮兵指挥所, 而拉尔森少校跳上了吉普前往西吉·布·吉特村。

德军对勒西达〔Lessouda〕山的炮击开始于早上六点三十分,随即就投入坦克部队进行冲击。约两个小时之后,四十辆坦克及一些五十和七十五毫米拖曳式反坦克炮在炮火支援下,与随伴步兵一起由北侧通过了勒西达〔Lessouda〕山〔格哈德战斗群〕。随后他们兵分两路,一半部队向斯贝利镇前进,剩余的大约二十辆坦克及与后续抵达的另二十辆坦克〔包括一些六号“虎式”坦克〕一起转向法德隘口,正面迎战A战斗群从勒西达出发的反击部队〔雷曼战斗群〕。九点左右,德军坦克及步兵开始由克萨瑞山以北方向西吉·布·吉特村前进〔舒特战斗群〕,另一个坦克纵队从克萨瑞山南侧的马扎拉隘口穿过后向西推进〔斯坦霍夫战斗群〕。当日德军还投入了大量空军部队,对西吉·布·吉特村和克萨瑞山的美军部队实施了不间断突击。A战斗群被迫大量施放烟雾来掩护其部队的行动,这也给经验不足的美军在调动部队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美国第十二空中支援指挥部派出的战机从四十五英里之外的特里帕特〔Thelepte〕空军基地起飞支援,但无法从优势的德国空军那里夺过战场制空权。

美军在整个上午都在为支撑住战线而努力。正午时,第一装甲团第三营的五十一辆M4“薛尔曼〔Sherman〕” 坦克对德军展开了反冲击。随后的激烈战斗让美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四十四辆坦克被摧毁,而德军损失轻微。营长路易斯·海托尔〔Louis I. Hightower〕中校亲自指挥了这场战斗,效果只不过是稍稍延迟了德国坦克群的推进步伐。在A战斗群的反击中,美军在人员和装备方面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到下午一点时第一装甲师第三营的兵员损失已经达到50%〕。美军的抵抗很快就变成了迟滞作战。德军坦克和步兵组成了一个开口达到十英里的铁钳,左翼伸展到西吉·布·吉特村以西,右翼则到达了道路交叉点〔今后将获得科恩十字路「Kern's Crossroads」的称号,位于勒西达山十英里以西〕附近,A战斗群阵地几乎被全部包围了。下午晚些时候,A战斗群接到了撤退命令,通过科恩十字路前往斯贝利镇东侧的集结点。德军凭借战斗里扬起的沙尘掩护很快攻占了西吉·布·吉特村。在达到预定攻击目标后,德军部队停了下来,显然对所取得的战果非常满意。但前沿阵地上被包围的第一六八团级战斗群第三营在那天表现不错,继续坚守着加特·海迪德山和克萨瑞山上的阵地。

二月十四日美军的总损失达到了四十四辆坦克、十五门自行火炮、七辆半履带车及许多其他车辆。至少七十一人被俘。最悲惨的经验是属于那些三十七毫米反坦克炮部队的——美军根本没有吸取前几年战争的经验,继续把这些面对德军新式坦克毫无作用的火炮推上前线,使他们遭到了惨重的损失。直到这以后,所有的三十七毫米反坦克炮才退出了美军一线装备。总的来说,较德军劣质的装备、不足的训练加上战场情况不明使得美军伤亡惨重。

美军在第一天的战斗总结里就涉及了许多这场战斗暴露出来的问题:

⒈ 缺乏前沿侦查,德军如此规模的集结只要通过一次武装侦察就可以暴露出来;

⒉ 指挥层次过多,通讯不畅,造成部队行动混乱,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反应;

⒊ 盟军部队之间缺乏协调;

⒋ 对空火力不足,已有的高炮部队也采取了错误的作战方式,开火过早,使得德军战机能从容躲避。但盟军必须以现有的资源来迅速解救被包围的部队并将局势稳定住。

向西吉·布·吉特村的前进

周日晚二十三时二十分,詹姆斯·阿尔基〔James D. Alger〕中校经过了长途跋涉,来到了那所即将成为美国第二军直属C战斗群〔原则上应由第一装甲师指挥,但当日该战斗群是由第二军军部直接下令组建的〕指挥所的突尼斯农场。“绅士杰姆〔Gentleman Jim〕”〔阿尔基中校的外号〕 指挥着美国第一装甲师第一装甲团的第二营,他们从马科他〔Maktar〕附近的集结地连夜赶来, 目前正在哈德杰巴·艾尔·爱奥〔Hadjeb el Aioun〕南侧的隐蔽地域补充燃油。阿尔基中校利用加油的这段时间等待着罗伯特·斯塔克上校〔Robert I. Stack〕 和他的参谋人员从第一装甲师师部回来,他知道他们会带来反攻的命令。

逍遥自在的阿尔基并不明了他即将面对的绝望形势。德国人已经知道美军步兵被包围在勒西达和克萨瑞山,正在制定具体的围歼计划。而美军里那些呆在后方的指挥官则计划着在凌晨进行反击,目的是救出被包围的步兵、夺回西吉·布·吉特村及把德国人赶回出发地。

反击作战的先锋就是阿尔基的第二营。它在以前还从来没有参加过战斗。当德军突破法德隘口的时候,该部正由侦察分队引导着沿奥斯列特〔Ousseltia〕谷地向北方移动。 下午三点,第二营接到命令:立即前往哈德杰巴·艾尔·爱奥,而阿尔基将直接向斯塔克上校汇报,后者则负责指挥匆忙组建的C战斗群。阿尔基赶到指挥所时只知道在前沿的A战斗群已经遭到了惨重伤亡,以及有不明数量的德军已经穿过了法德隘口。

二月十五日,星期一。斯塔克上校和他的参谋人员在凌晨二点三十分抵达了指挥所。阿尔基并没有从他们的情况简报中得到很多信息。一个小时以后,两名来自团侦察部队的少尉为阿尔基带来了勒西达山周围战斗的第一手信息。尽管亲自在那里进行了观察,但他们对于德军的真正实力和配属情况仍然是一知半解。更为糟糕的一点是谁也不能为阿尔基提供周围的地形图。

凌晨四点,由第一装甲师师长奥兰多·沃德〔Orlando Ward〕少将亲自拟定的行军和反击计划到达了C战斗群指挥所。沃德的计划基于一条关于在西吉·布·吉特村附近有大约四十辆德军坦克的“可靠”情报。但事后他会悔恨交加地发现,村庄附近的德军坦克总数超过了一百辆,而且久经沙场的非洲军在占领村庄不久以后就已经部署了由五十毫米反坦克炮和八十八毫米高炮组成的反坦克火网。

沃德给斯塔克的命令中包括以下内容:“C战斗群的任务……向南方移动,利用火力和机动摧毁对我方在斯贝利镇〔Sbeitla〕地域的部队形成威胁的敌军装甲部队。 随后掩护我方在附近克萨瑞山的部队撤退,最后回撤到汉穆瑞〔Hamra〕山北侧等待进一步指示。”

阿尔基中校的面前其实有着两个德军装甲师的部队及其配属的辅助部队来阻止其完成所接到的任务。面对着西吉·布·吉特村附近强大的德军部队,美军将投入一个经验不足的坦克营,加强有一个自行反坦克炮连〔配备装在半履带车上的七十五毫米炮〕,前沿火力支援由第六十八装甲炮兵营担任〔缺A连〕,而第六装甲步兵营将搭乘半履带车跟随坦克营前进。此外已经在昨天受到重创的第三坦克营残部也将跟随在后。

阿尔基还了解到他的营将排成连纵队队形攻击前进,指挥所位于后方。每个连都排成倒三角队形,两个排并行在前,第三个排则在中央后方担任预备队。行军纵队的两侧各得到一个重型自行反坦克炮排的掩护。

第一装甲团团长彼得·海因斯〔Peter C. Hains〕上校向阿尔基介绍了该地区已知的地形情况。他特别指出了那些不规则分布在部队前进道路上的深深河谷实际上在特定地点是可以被越过的。目前只有三张当地地图可以使用,但都是临时测绘的草图,没有路途上具体细节的反映。周围的地形图依然无人能提供。在这一切中最糟糕的一点是在从攻击预定出发点到西吉·布·吉特村的路上竟然没有预先进行侦察的计划!

凌晨五点,阿尔基中校回到了营集结地并对着他的士兵们发布了行军与准备攻击的命令。六点二十分,全营开始向进攻出发点移动,那是位于科恩十字路南方三英里处的沙漠荒地。

上午七点到十一点,全营一直沿着公路向进攻出发点行军。行军速度很慢,因为要不停派出侦察分队前往侦察周围的地形和敌情。在接近十字路口时,阿尔基命令侦察排移往右翼,而把打头阵的任务交给温克尔〔Province M. Winkler〕上尉的D连。佩顿〔John L. Peyton〕上尉的F连跟进,之后是法博〔Leo J. Farber〕 中尉指挥的营属自行火炮分队。预备队为马齐斯〔Harris O. Machus〕上尉的E连,和他在一起的还有营预备指挥官艾默瑞〔William W. Emory〕少校。第三装甲营残部、第六装甲步兵营及第六十八装甲炮兵营的B连及C连跟随在二营之后。行军纵队的两侧各布置了一个自行反坦克炮排。

两个前进炮兵观察分队在行军时突然向阿尔基报到了。于是他派出了自己的无线电员雷吉〔Frank D. Leger, Jr. 〕准尉帮助他们把无线电调整到该营使用的频道。但匆忙中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直到进攻开始时他还是不能通过营通讯网指挥炮火支援。

阿尔基召集了他的军官们再一次确认了攻击命令和突击方向。由于没有地形图,他只能利用克萨瑞山的北岬角来作为方向参考点。

D连向东离开预定进攻出发点作疏开配置,两个排成纵队位于主力前方五百米处,以提供掩护。正午时分,阿尔基中校与海因斯上校和海托尔中校一起爬上了一座小山的山顶,开始用望远镜观察十三英里以西的西吉·布·吉特村及由攻击出发点到那里的路途。

村庄沐浴在阳光下,座落在一片遍布被曾经有过的河水冲刷出道道深谷的平原上。军官们讨论着地形、可能的河谷穿越地点及当日的攻击目标,然后他们又讨论起敌军可能的隐藏地点,特别是那些可以配置反坦克炮的地点。但实际上他们对于在西吉·布·吉特村等待着他们的命运仍一无所知。

实际上德军已经在围绕村庄的每一个高地上都配置了反坦克炮和支援火炮阵地,其他炮阵地则位于村庄中及村子附近。它们被用建筑物、矮墙、干河床及小树丛巧妙伪装起来,而所有部队集结地也都利用了地形特征作了掩护。对于沙漠地带作战经验不足的美军来说,发现这些伪装大师的杰作实在是过于困难了。

从萨德朱利亚〔Sadeguia〕来的炮火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攻击还是必须准时开始。在地形观察完毕后,海因斯上校转向阿尔基下达命令:“找到并摧毁敌军的装甲部队。”

“是。”阿尔基敬礼并回答道。军官们握手道别,海托尔中校祝愿他比自己的运气好,并预言第二营会赢,比分最少“四比一”〔指四比一的摧毁比例〕。他们刚刚分手,也许对当日的美军行动有着预言意义,十四架容克斯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就来到了十字路口上方,对着美军的进攻编队进行了一番攻击。空袭过后,阿尔基被迫推迟攻击出发时间,以便收拢那些因空袭而散开的编队。损失是轻微的,但德军飞行员已经可以轻易地将美军实力和部署传达给正在西吉·布·吉特村周围守候猎物的德军部队了。

下午一点,阿尔基爬进了自己的营指挥坦克,下达了攻击命令。他自己的坦克加入了D连的队形,位于编队前方。C战斗群指挥官斯塔克上校来到了汉穆瑞山的高高山顶,并把指挥所设在那里。他满意地看着攻击部队士气高昂的排成完美的队形,如同教科书上指示的那样保持着合适的间距,带着压倒性的气势向敌军扑去。也许在演习场上这样的队形可以打满分,但面对一个未知的对手呢?

再次观察着西吉·布·吉特村,斯塔克突然听到了下面平原上一辆广播车开始播放起美国国歌《星条旗》来。乐曲声中,装甲编队拖着烟尘滚滚向前,但也向敌人一清二楚的展现了自己的位置。

下午一点五十分,先头部队已经从南面经过了萨德朱利亚小镇,左翼的自行反坦克炮排随即进入了该镇。当D连正在萨德朱利亚小镇东面侦察着如何穿越那第一条横亘在面前的大河谷时,另一群“斯图卡”对镇子进行了俯冲轰炸并扫射了前进中的美军纵队。那个自行反坦克炮排始终没有再从这个小镇出来。

D连最终还是发现了一个穿越点,所以美军被迫收拢队形,集中在一个地点以穿越河谷。最后在这个过程里,还是有一辆坦克由于履带故障而翻倒在潮湿的沟渠中。

在与他的坦克群一起前进时,阿尔基从斯韦内〔Robert L.Sweeney〕上尉那里收到一条无线电信息:“我们的空军即将空袭预定目标,推迟前进,让他们先完成任务”。所以阿尔基转告自己的指挥官们空军已经在路上,为避免己方火力误伤,必须减慢前进速度。不幸的是,空军始终没有来,倒是德军有了更充裕的时间来调动迎击部队。

温克尔上尉的指挥坦克和D连大部接近第二条河谷时,突然遭到了猛烈的炮火打击。温克尔的D连成员都是他在北爱尔兰集结部队时亲自挑选的,而且在从阿尔及利亚一路行军而来时也饱受过“斯图卡”及其护航战斗机的轰炸与扫射,但还从来没有一次的火力密度能与此次相匹敌。温克尔上尉的指挥坦克原车长是戈瑞哥〔Everett Gregg〕军士,今天他担任副驾驶员/前机枪手。乌班诺夫斯基〔Alphonse Urbanovski〕担任驾驶员,原驾驶员卡德威尔〔Philip Caldwell〕为了为温克尔上尉腾出地方而转移到了一辆自行反坦克炮上。炮塔里除了温克尔还有无线电员/装填手凯瑟〔Lee C. Kaser〕和七十五毫米主炮炮长牛顿〔Robert A. Newton〕下士。

实际上美军中的每个人都像这个乘员组一样渴望战斗。他们为自己的工作而自豪,“我们是最棒的坦克兵”,牛顿下士在日记里写道,“尽管有人说空降兵才是,但我们仍然认为自己是陆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我们不愿意调往其他部队,坦克兵的自豪感往往只有其他坦克兵才能理解。”

坦克群向着西吉·布·吉特村扑去,坦克兵们渴望在战斗里证实他们崭新的“薛尔曼”坦克的价值。

温克尔的乘员组按照古老骑兵的习惯对待他们的坦克——“马、马鞍、人”,所以坦克的保养是第一位的,要比乘员的舒适重要得多,目前他们的坦克状况极佳。

温克尔的第一排在左翼开始穿越第二条河谷时突然在三百五十米的距离上遭到了反坦克交叉火力的袭击,北侧飞来的炮弹把他们笼罩在一片烟尘里。甚至有些飞到了在五百米后方担任预备队的第三排队伍里。一排和二排随即与德军反坦克炮展开了一场混战,最终夺取了他们的阵地并摧毁了全部四门八八炮和两门五十毫米反坦克炮并同时消灭了约五十名德军士兵。

当第二营的坦克继续穿越河谷时,德军的炮击加强了。大量炮火来自于加特·海迪德山的西侧斜坡,该山位于西吉·布·吉特村的东南侧。F连的前进受到了炮火的严重阻碍。阿尔基呼叫反击炮火,但无线电里毫无反应,他只好向温克尔询问D连的预备队三排能否前去摧毁敌人的炮兵阵地。但幸运的是前面提到的一个前进炮兵观察分队正与F连一起前进,所以他们呼叫了第六十八装甲炮兵营的C连提供了急需的反击炮火支援。二营继续穿越河谷,并徒劳地搜索着天空以发现己方的空中支援。

无人看到的坦克前进

下午二点二十分,塞迪·赛伦姆〔Sidi Salem〕小村出现在先头部队的视野里。二点三十分,D连穿过了第三条河谷,来到了小村的西侧。这时德军开始用其全部火力迎击美军。大量炮火来自于东侧三英里处的西吉·布·吉特村,预示着美军将要夺取的可不是什么村庄,而是一个彻底的堡垒。“斯图卡”又一次出现在天际,呼啸而下,把恐怖和弹雨抛卸在美军头上,更加加剧了现场的戏剧化场面。

阿尔基指示F连立即前往右翼以保护该营的南侧,并让他们准备前往加特·海迪德山的西侧斜坡,以摧毁那些正给美军部队带来大灾难的德军炮兵阵地。E连则继续呆在第二条河谷后面担任预备队。

D连在阿尔基带领下在下午三点到达了塞迪·赛伦姆小村边缘。此时敌军坦克和轮式车辆出现在南侧,正向村庄开来。阿尔基的坦克和D连在右翼的那个坦克排一起与敌军交战,击毁了两辆德军坦克,并摧毁了一些其他车辆。随后D连慢慢地进入了小村。

三点十五分,D连彻底夺取了塞迪·赛伦姆小村。温克尔的坦克穿过村子,一路上粉碎了德军布置在房屋中的好几处机枪阵地。当美军坦克继续向东以进行一次武装侦察时,阿尔基的坦克向西面开回以确认F连的进展情况。

阿尔基所不知道的是,就在西吉·布·吉特村东面,库特·乌尔夫少尉〔Kurt E.Wolff〕,一位德军坦克车长正喝下他杯子里的最后一点咖啡,因为他的通讯官前来报告西面地平线上出现了扬起的烟尘。每个德军士兵都知道那代表美国人来了。从望远镜里,德军观察到大约三十辆美军坦克正在离他们约五千五百米处,并逐渐靠近。乌尔夫知道他的南面有两个德国坦克连,而东北侧有着整整一个德国坦克团担任预备。十分钟后,美军坦克就将进入他的射程。

乌尔夫爬上了他的坦克并命令引擎发动。他的指挥官驾车出现了,并下令他“笔直前进并正面迎击美军坦克,第一连将攻击美军侧翼。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撤退。”

乌尔夫少尉所在的第四连共有十四辆坦克,包括配属的部分“虎式坦克”。他们首先要推进到勒西达山附近一个遍布巨大仙人掌的平整高地上,它提供了部分掩护,但更重要的是它前面有着一块大约九百米宽的平原,任何美军坦克在向西吉·布·吉特村前进时都必须经过它,从而长时间一览无遗的暴露在德军坦克的炮口下。

塞迪·赛伦姆小村南侧,第六十八装甲炮兵营的火炮仍然在与德军在加特·海迪德山西侧斜坡的炮兵火力交战,E连和F连正在努力对付着小村北侧和南侧的反坦克炮阵地。

乌尔夫的坦克抵达山顶后,他已经可以清晰地看见美军坦克车身上涂着的白星。他们正从右方经过,丝毫不顾脆弱的侧翼正暴露在德军面前。美军很显然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到了北侧的格哈德战斗群身上,而没有留意到乌尔夫少尉所在的中央连队。但美军的主力还落在后面,而且在距离他们三千米远的地方停住了。第四连放慢了推进速度,等待着命令。

下午三点四十五分,温克尔的第一排报告敌军坦克正由东北方向沿公路推进。敌军实力不明,但至少有大约三十辆坦克。几分钟以后,佩顿上尉报告在南侧有大约二十五辆四号坦克沿从比尔·艾尔·哈菲〔Bir el Hafey〕而来的公路上向F连推进,他已经下令全连迅速在塞迪·赛伦姆小村东南侧散开以寻找隐蔽地点。几乎同时,美军和德军的坦克炮口里吐出了火舌——南侧的斯坦霍夫战斗群终于被美军发现了,但这实在太晚了。

F连的坦克并不能找到很多隐蔽点,所以德军坦克群很快就一鼓作气地冲入了美军队形,开始了一场混战。第二营的南侧已经受到了极大威胁。

阿尔基当时已经与E连会合在一起,前往塞迪·赛伦姆小村西侧,准备迎战由北侧公路滚滚而来的格哈德战斗群。温克尔的D连第一排在德军坦克穿越一片仙人掌地时摧毁了四辆德军坦克,不久另外两辆坦克在经过同一位置时又被击毁。由于D连的大多数坦克都在塞迪·赛伦姆小村里找到了隐蔽点,所以损失较轻微,第三排利用地形还摧毁了八辆德军坦克。但德军坦克在数量上占有优势,所以他们很快就缩短了与美军的距离,开始倾泻炮火。有一辆D连的坦克突然发现自己面对着七辆德军坦克,但还是在被摧毁之前击毁了一个对手。

乌尔夫少尉的位置可以很清楚地观察着战斗,他很奇怪为什么推进命令还不下达?南侧的友军已经突破了美军阵地,北侧看来也很顺利,中央突破一下的话,美军就完了!突然耳机里一个声音炸响了:“第四连,攻击!”

乌尔夫的连队迅速地开始穿越下面那片开阔地,很快他们距离美军就不到二千五百米了。德军依然很疑惑——似乎美军毫不在意他们,每辆美军坦克都是把侧面对着他们,不禁让人怀疑起是否美军还有陷阱?

乌尔夫的炮手不停地根据与美军坦克上那颗大白星的距离调整着火炮,并向少尉询问何时能开火,毕竟这样的猎物出现的并不多。穿甲弹已经装填在炮膛里——但他们还需要前进四百米以到达更有效的开火距离。

“情况困难”

德军布置在西吉·布·吉特村里及周围的炮火在第四连前进的路途前方布下了一道道弹幕,乌尔夫所在的坦克连依然没有被发现,直到开火命令下达。第四连的全部坦克把第一轮穿甲弹齐射发泄在美军坦克身上,地平线上立即出现了红色的火球和滚滚黑烟。在汉穆瑞山山顶的斯塔克上校惊恐地发现中央德军突然出现并成功分割了美军部队。阿尔基中校的第二营被送入了一个经典的圈套:先是被两侧的优势装甲部队所挤压,最后在中央被突然的侧翼攻击击得粉碎——这一切都是装甲兵学院教科书上所提倡的!

下午四点十五分,阿尔基与温克尔失去了联系。此时坦克战已经进行到零距离的程度,所以阿尔基无从得知后者的坦克刚刚被一发穿甲弹命中。当时温克尔刚刚为躲避机枪子弹而把头缩回炮塔里,一道红光就在眼前迸发了,被熔化的金属四处飞溅,火焰突然窜起,整个战斗室都在燃烧。无线电员/装填手凯瑟当即死亡;温克尔的脸部部分被烧焦,头发着火,双眼被火焰灼伤;炮长牛顿下士脸部、双手和胸部被烧伤;副驾驶员/前机枪手戈瑞哥军士和驾驶员乌班诺夫斯基都是头部轻微负伤。幸存者迅速离开了坦克,而周围的灾难依然在继续。

到达地面后,温克尔上尉询问周围都有谁在。乘员回答他说车组除凯瑟外都在。温克尔要求他们前去确认凯瑟的情况,但一位乘员检查坦克后告诉他凯瑟已经死了。在温克尔要求下,戈瑞哥带他走向最近的友军坦克以便用无线电联系阿尔基。但他没有找到中校本人,只好向一名E连的少尉转告了自己目前的情况。戈瑞哥建议温克尔设法自己先向外走一段,以便他回去协助牛顿和乌班诺夫斯基一起灭火。尽管已经失去作战能力,他们的坦克应该还可以发动起来,然后他们回来载着指挥官一起脱离战场。

与此同时,斯塔克要求阿尔基报告战况。“现在太忙,情况困难”,阿尔基平静的报告。这也是斯塔克与第二营营长的最后通话,因为不久以后,阿尔基的坦克无线电天线就被一发炮弹击毁了。

下午四点四十五分,德军坦克发射的穿甲弹击中了阿尔基的坦克发动机舱,并立即引发了一场火灾。早期型“薛尔曼”坦克防护不足的发动机部分很容易着火,而它的汽油发动机更是容易爆炸。阿尔基的坦克很快就成为了一个火球,而随后飞来的另外两颗穿甲弹撕开了炮塔,当即击毙了无线电员勒吉〔Leger〕。 阿尔基及其他乘员跳出了坦克,开始向北移动以加入D连残部。

德军坦克群已经彻底压倒美军部队,阵地全线失守,到处都是燃烧着的“薛尔曼”坦克残骸。幸存者们尽力向西撤退,后面是德军紧追不舍的机枪子弹。不久这场屠杀结束了,只有四辆第二营的“薛尔曼”坦克和一些散兵在夜幕降临时回到了友军阵地。

其中一辆火炮损坏的坦克载运着温克尔上尉,他靠着阳光照耀在他烧焦的脸庞上引起的痛楚感觉一直坚持向西行进,最后被友军搭救。阿尔基中校和他的坦克乘员组在离开坦克不久后就被德军士兵发现,随即被俘。回去灭火的戈瑞哥与牛顿和乌班诺夫斯基一起像大多数失去坦克的乘员组一样被德军俘获。

第六十八装甲炮兵营和第六装甲步兵营一起面临着被包围和歼灭的危险,然而美军依然坚持抵抗。炮兵们向着接近中的德军坦克喷吐着火焰,步兵们准备掘壕据守。突然两千米外飞来的两发炮弹准确命中两门美军自行火炮,使得所有的自行火炮车组都大吃一惊,随即开始后撤以寻找隐蔽点。

〔二战时坦克主炮的精度不高,很少能命中超过一千米的目标,对一千五百米以上目标的命中率更是低的可怜。但有一个例外——六号“虎式”坦克上的三六型五十六倍口径八十八毫米坦克炮,配合着坦克上精密的火控系统,这种无论在东线和西线都成为盟军死敌的武器有着二战中很少有对手的精度和威力。这两炮很可能就是它的杰作。二月十四日的战斗里,五○一营一连奥古斯丁军士长的老虎在两千七百米距离上击毁了一辆正在逃离的谢尔曼坦克,已经充分证明了八十八毫米火炮的威力。〕

C战斗群指挥官斯塔克上校已经不能再看着灾难继续下去了,他已经丢了一个完整的坦克营,而现在的局面迫使他在下午六点下令所有部队全面撤退到科恩十字路附近。被包围在勒西达和克萨瑞山的步兵部队被认为“已被消灭”,残部得到命令尽自己的努力突围回到美军战线。这是一道对军人来说是可耻的命令,但现实却迫使他只能如此。

德国人当然是兴高采烈的。他们全歼了一个敌军坦克营,全面击溃了美军的一个旅级战斗群。德军在此地区的坦克总数约为一百三十辆,战斗损失为二十三辆。浓淡不一的黑色或灰色烟雾飘荡在空中,美军坦克的残骸遍布于河谷、山地和塞迪·赛伦姆村中。沙漠的夜晚就被这些闪烁的火焰所照亮,而这是每个德国非洲军战士都最喜爱、却阔别已久的景色。

胜利者们的坦克群隆隆地驶出了村庄前往隐蔽地点,只留下一些小部队搜索掉队的士兵。乌尔夫少尉到达宿营地后激动地睡不着,一个个连队的漫游着,不停地询问着战友们:“你们见到过这样的战斗吗?你们见到过这样的景色吗?……”

尾声

二月十五日夜里,作为美国第二军上级的英国第一集团军指挥部下令所有在法德隘口以西的部队通过凯萨林山口撤退,以便重组防御。

那时经过反复请求,罗宾特〔Robinett〕将军指挥的B战斗群终于由英国第一集团军归还美国第二军指挥。他来到了斯贝利镇以支援在战斗中消耗严重的第一装甲师A/C战斗群。几乎消耗殆尽的第一装甲团和第六十八装甲炮兵营被撤出一线前往后方整编,任何由前沿逃出的第一六八团级战斗群人员也一样。该团最终只有约两百人在黑夜的掩护下得以脱身,同时有许多人在逃亡过程中被杀或被俘,其中也包括了被俘虏的团长瑞克上校〔Drake〕。

两天之内,美国陆军第一装甲师在战斗里共损失了九十八辆坦克、五十七辆半履带车、二十九门大炮和至少五百名士兵。经过良好训练的近一百个坦克乘员组被一扫而光。这是该师历史上最黑暗的两天。阿尔基在战后回忆时把它与西方军事史上著名的英国轻步兵旅在克里木战争时期在巴拉克拉瓦〔Balaclava〕的自杀性冲锋相提并论,认为:“毫无远见的计划事实上判处了作战行动的死刑。”

美国陆军为他面对老牌德国王牌部队的第一课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他们是否真正学到了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一个当时指挥着一支德军装甲侦察部队部分参与了此次战斗的德军军官——第二十一装甲师第三装甲侦察营少校营长汉斯·冯·卢克〔Hans von Luck〕的评论:

“很快我们发现,美国人能制造出第一流的坦克和反坦克炮。比这更致命的是他们在前线后面的巨大生产和补给能力。他们目前缺乏的是经验,而面对我们这些所谓的‘沙漠之狐’,这点是必须的。

但他们比起他们的英国盟友来还是有些优点:他们更加灵活;他们善于学习,更适合一个变化的环境;在必要时,他们也能无所畏惧。我永远也不能忘记那段情景:一些我们的‘虎式坦克’用它们无可匹敌的八十八毫米炮在远距离一辆接一辆地摧毁一支向东进攻的美军坦克部队,因为他们不明白他们的‘薛尔曼’是不能对抗我们的老虎的。我们尊敬他们的勇敢和献身精神,钦佩他们为完成任务而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勇气,甚至为他们在战争第一课里所要付出的高昂代价感到惋惜。但不久以后我们就在非洲、意大利,在之后我亲自参加的诺曼底作战里领教到了这些美国学生学习的如此之快,加上他们与生俱来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是如何最终将战局导向了对他们有利的一面。”

对于美军来说,一九四三年二月中旬的战斗是一场灾难,但新的希望正孕育在这灾难之中。在新军长乔治·巴顿的带领下,第二军将在未来的突尼斯战斗里显示出自己的真正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