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加里奥 出装加点:怎样发现新闻 怎样表现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1:39:35

一、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新闻作品应当怎样选材

(一)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最基本的规律。具体地说,所谓“新闻用事实说话”,就是迅速地(时效性)用典型的(有选择的——能充分说明新闻主题的)新闻事实(真实性——不仅要求现象的真实,而且要求本质的真实)向广大读者(受众面——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受众面)说话(以最能为读者接受的方式,表达作者所希望读者接受的立场)。

1、何谓“新闻事实”:所谓“新闻”,定义是“新近发生事实的变动”;而所谓“新闻事实”,包括:新近发生的事实、新近发现的事实、新近变动的事实、新近消失的事实、新近萌芽的事实,这些事实必须是反映本质的事实,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

2、写稿最关键的是选材,写作技巧尚在其次。写得不够好,编辑还有修改余地;选材不当,纵然妙笔生花,也没有见报价值。即便见了报,也没人看,或者给读者上当受骗的感觉。

3、什么样的事情是有报道价值的: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要求,但总体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有新闻价值。所谓新闻价值,包括如下因素:事实的重要性(影响力)、时新性(时效)、接近性、显著性、异常性,以及知识性、趣味性、人情味等等。此外还要注意所报道事实的宣传价值,即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政策,是否符合本行业、本单位发展的需要。

怎么判断某一事件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最关键的是要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来作出估量和判断。具体而言:

(1)此事在本单位及本行业的影响如何?

(2)此事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新政策的关系如何?

(3)此事能否引起公众对其普遍性的思考?

(4)此事是否有特色,能否引起公众关注?

(5)此事是否有人情味、趣味性?

4、哪些不算“新闻事实”——不该写什么

日常工作不是新闻,日常工作中包含的信息才是新闻。稿件报道日常工作的时候,需要突出其中包含的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表现本单位工作,需要着眼全局,从某个(某些)具体的典型的事例来反映全局:注意选取合适的角度,从具体的事例写起,从生动的事例切入,从有故事性的话题写起,使稿件有吸引力、有可读性。

(二)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新闻的体裁与题材

1、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鲜、简明、生动、深刻。

(1)新鲜:从本质上说,报道内容如果是为读者所还不了解的,就是新鲜的。

(2)简明:简明扼要,以短文为主,突出信息,消息的写法。报纸对消息字数的要求:一二百字的简讯(常见),四五百字的常规消息(常见),近千字的长消息(较少)。

(3)生动:“新闻因人而生动”——要把镜头(笔触)对准人。“新闻因矛盾而生动”——要在矛盾集中处展现新闻。媒体宣传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但对正面宣传要全面理解。“以正面宣传为主”不是通篇表扬稿,“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也不等于“仅以正面信息引导人”。这样做对信息环境闭塞、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较低的人会发生作用,而对信息环境开放、素质较高的受众则很难产生“劝服作用”,对他们需要讲“两面理”,既要有正面信息也要有负面信息,在对正反信息的剖析中讲清道理。否则,往往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读者反倒从你提供信息的对立面去判断。现在媒体上许多所谓“正面宣传”是一些常态性的东西,而更能引起读者关注的倒是那些非常态性的东西。总之,要学会在矛盾冲突处寻找故事;在有情节处找故事;在有人情味的地方找故事;见人之所皆见,思人之所未思。

(4)深刻:小中见大,从典型看一般,从基层写全局。

现在的媒体宣传普遍存在两种偏向:动态多、典型少;认为典型=好人好事=表扬稿。报道典型要有新闻意识:从大量典型经验中选择中最容易为读者接受的报道角度;正确预见典型报道在指导工作中所能产生的意义作用,并在新闻报道中有意识地加以突出。

有两种稿件:动态稿与深度稿;相应也有两种采访方法:突击式采访与蹲点式采访。突击式采访主要用于事件性新闻,而蹲点式采访的作用则是:认识社会、积累素材、发现问题、提炼题目。

小中见大:从小事情中寻找大意义:着眼全局,立足具体;抓住矛盾集中的“热点”,剖析解决问题的“难点”,将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与大背景相联系,就成为“重点”。

3.2.表现新闻应注意避免哪些问题——从宏观层面看不该怎么写。

2、现在有不少稿件往往只报道孤立的、单个的事实,而没有把它放在大的背景下、与旁的事实联系起来作报道。在别人已经对某一题材做过报道的情况下,要怎样挖掘新的报道思路呢?可以:对立统一反向立题目,追踪演变纵向拓题目,触类旁通横向找题目,寻因溯源深度挖题目。

3、常见新闻体裁之一——消息

(1)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标题:即确定内容、定好题目。“题好一半文”,做好标题更多的是编辑的责任,但作者要吸引编辑目光,首先要定好标题。标题写作四原则: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突出新闻主要事实;写作要准确、简洁、新颖、有文采;体现立场。

导语是新闻的浓缩、概括和提炼,标题则是导语的再浓缩、再概括和再提炼。“导语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新华社对新闻导语曾提出过三项要求:新闻的高潮应该放在前面,而不是放在后面;开头几句话,就要把主要意思写出,使读者不能不看下去;在第一段里就用生动的语言把读者抓住。导语的形式:概括式导语(直接交代几个W)、新闻式导语(突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引语式导语(直接引用新闻主人公最关键最生动最能表现其特色的讲话)、对比式导语(在交代主要新闻事实的同时,也把另一个重要性与前者相近、或意思与前者相反的新闻事件也同时写入,作为对比。导语要突出最实质的内容(何人、何事、何时、何地);导语尚短:一般以100字为限。美联社的要求是35个英文字(1970年代),后来降至25个英文字(1980年代)。迟发新闻的导语补救:新由头、软导语。

怎样写好消息的主体——

写出特色:越具体越易写出与他人不同的特色,越具体越易生动。由小见大,从具体写出一般,从特色反映整体。基层的凡人小事、成功的管理措施、有典型意义的工作经验、围绕中心工作克服某项困难所采取的办法,都是采用率较高的稿件。主题集中:一般一篇稿件只需要也只能表现一个主题。表达方式:多用事实,少用概括;多用叙述,少用描写和议论。

切口宜小:切入口越小越容易具体,越容易出特色。怎样运用老事实:老事实,新角度;新由头,老背景;老事实,新发现。

——怎样写消息的背景:不一定每篇都有,但背景一定要能对新闻主体起衬托作用,背景写作宜简明扼要。

4、常见新闻体裁之二——通讯

通讯的结构:珠(典型事例)与线(主题),寻珠穿线。通讯要围绕主题展现典型事件,以典型事件为主干,以情节、细节为表现,以概括为辅助、为过渡。议论和抒情可有但不可多,点到即止,片言居要,让读者自己去感悟。

人物通讯:人物通讯要写出此人的个性、思想、风格。要从具体生动的典型事件入手,通过具体的场景、细节,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尤其是直接引语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切忌没有故事、没有场景和细节、没有他所说的话,而光靠作者的想当然来反映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切忌高大全,没有人情味,使人敬而远之甚至望而生畏。

事件通讯(工作通讯):也要通过人的活动、人的思想来展现事件(工作)进程,切忌“见物(事)不见人”。

风貌通讯:着重描绘社会变化、时代风尚及风土人情的报道,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一条战线、一个单位发展变化的新气象、新面貌,可以报道重要的建筑工程、展览会等内容,还可以介绍旅游风光、名胜古迹、他乡风土等。其形式还可细分为见闻、巡礼、侧记、散记、纪行、掠影、游记、印象记等等。写好风貌通讯,要注意通过选取典型事实反映事物全貌;选准角度,重点写“变”:通过写人来展示风貌,并在展示风貌中展示人的风采。风貌通讯不仅仅只展示成就,也可以关注生态变迁、生活状态等,使风貌通讯主题更深刻、更具时代感。

小通讯(包括新闻故事、新闻特写、新闻速写、新闻花絮等):新闻速写是借鉴绘画中速写的方法,用快速捕捉和简笔勾勒的手法迅速描绘出事物或人物的主要特征的新闻报道体裁。新闻花絮则是重大新闻事件中的一些趣闻,其所选择的大都是一些细节性事件,篇幅通常很短,但内容既有信息价值又有审美价值,以小见大,风趣幽默,言简意赅,往往对新闻事件主体的报道起侧面烘托的作用,有助于帮助人们加深对新闻事件的理解。

专访:专访是针对一些专门问题或事件,对有关人物进行访问的文体,由于专访的不断发展,目前它有演变为通讯之外的独立文体的趋势。专访是一种纪实性报道,其特点是一个“专”字:专门人物,专门事件,专门问题。相应地,专访包括三种基本类型:人物专访——新闻人物的专访、事件专访——对重大事件的专访、问题专访——对热点问题的专访。

述评:述评是指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对事实发生的背景、原因、结果、影响等进行叙述与评说的新闻报道体裁。由于纯新闻报道不能满足受众对新闻事件发生的现象和背景的多层次需求,需要记者本人或采访相关人士对被关注的新闻事件发表看法,帮助受众理解新闻事件。在述评报道中,新闻事实是第一位的,叙事方法是就事论理,叙事方式是夹叙夹议,以叙为主。它可以跳出事实,直接说话(主观性强),而其他的解释性报道则不能(客观性强)。

来信:包括读者来信和记者来信,它们主要是反映问题的但又不仅仅是反映问题的,一般来信一篇只反映一个问题,对所反映问题着重谈现象及后果,而对深层次原因则点到即止,对问题的深层次揭示是深度报道的任务。

点评:点评是对热门新闻事件用“事+议”的方式进行深度挖掘的报道方式。可以是一事一议,也可以是一事几议,还可以是几事一议。与述评不同的是,述评在一篇文章中夹叙夹议,总体篇幅较长;点评在一组文章中有叙有议,叙议分开,单篇篇幅较短。对新闻事实的反映,述评需要完整、清晰,点评则只要能说明观点就行了,甚至可以撷取其中一个片段、细节来反映。

用解释、分析、预测的办法,把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说清楚,揭示其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作用影响、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深度报道是纸质媒体面对电视媒体挑战而发展起来的报道形式,它还可细分为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连续性报道、专题性报道等。写作深度报道时需要注意:在选题上,选择重大题材、确立重大主题、拨动社会敏感神经;在角度上,挖掘独特视角,独家报道、独家视点、独家分析、独家背景、独家人物;在背景上,发现幕后新闻,增强社会舆论监督功能;在语言上,既有直接叙述,也有主观议论,通常夹叙夹议、边述边评,但也不宜过分表现作者的主观意识,更不能用议论代替事实。深度报道在时间方面,既要说明现在又要追溯过去,还要预测未来;在地点方面,既要报道现场情况,又要兼顾新闻事件的空间延伸;在人物方面,既要反映当事人、目击者,又要反映直接间接的相关人员;在事件方面,既要撷取典型的、关键性的材料,又要搜集你丰富的有关新闻事实的其他细节。由于深度报道把重点放在“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上,所以它应全面、完整、动态、立体地反映新闻事实,避免片面、零碎、孤立、静止和平面化的弊端。

5、写作新闻应注意避免哪些问题——从微观层面看不该怎么写。

(1)写消息中的常见病:一般动态多、主题大而事实小、套话空话多、术语数字多、议论描述多,主题分散。

新闻消息与工作简报的异同。

同:都是提供信息的,都比较简洁明了。

异:对象不同(广大读者与本系统人员),表达方式不同(具体与概括),写法不同(从特殊到一般与从一般到特例),用语不同(大众语言与行话术语)。

工作简报可以提供线索,但变成新闻则需要再创作。

消息用语:消息用语要注意几个“不要”:不要“穿靴戴帽”,不要空喊口号,不要堆砌数字,不要大量引用术语,不要说过头话,不要只见笼统叙述不见具体事例。

(2)通讯来稿的常见病:主题不集中(通讯一般一篇表现一个主题,与表扬总结材料不同,不能面面俱到);事实不够,概括甚至套话来凑(通讯是用典型事件来说话,比消息的用事实说话更突出一些);虚构事件,移花接木(与文学作品不同,与报告文学也不同);

缺乏具体的事件特别是生动的情节和细节(与消息不同);好大喜全,套用大典型来写本单位的人和事(宁愿把素材筛选浓缩成小通讯、特写,也不要小脑袋戴大帽子)。

6、怎样从新闻素材提炼新闻主题。新闻主题即是这篇新闻要反映和说明什么问题。总体上说多数新闻作品是有主题的,但也有无主题新闻,如纯信息类新闻;但新闻作品的主题在表达方式上,有明主题新闻,有暗主题新闻,有单主题新闻,有多主题新闻。从众多新闻素材中提炼正确、准确、明确的新闻主题,是写好新闻作品的前提。

(1)新闻主题与新闻题材的关系:新闻题材是指所报道的内容,即写作素材的总称;新闻主题是指这篇报道所反映的思想。题材实,主题虚;题材是点,主题是面;题材是基础。主题是中心;主题以题材为基础,题材以主题为统领;题材通过采访得来,主题通过对题材的思考、整理、分析、提炼,“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得来。形象地说,提炼主题就像开药方,题材则是指所选的药材,主题是这些药材所起的功效,药方能治病,离不开药材,药材没有药方的配伍,也难以发挥好的疗效。离开了一定主题去采写新闻,罗列一大堆事实,“拣到篮子里都是菜”,新闻是不可能写好的。

(2)怎样从新闻素材中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提炼新闻主题是新闻写作中难度最大的问题,它既需要逻辑思维,也需要形象思维,还需要灵感思维,目前还难有一定之规,需要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大体有三条路子:主题先行式:即先有主题,后找题材。其好处是采访目的明确,反映目标集中,思考问题容易深刻而不被材料牵着鼻子走;其弊端是可能带着错误的框框去采访和写作,犯主观主义的错误,背离客观实际;避免的方法是从生活中提炼主题,在采访写作过程中不断调整、深化和发展预想的主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检验和修正主题。寻珠穿线式:即在采访或写作过程中通过对素材的分析筛选认识提炼主题。其好处是能够避免犯先入为主的错误;其弊端是对勤奋但缺乏经验的采访者来说容易陷入材料堆而理不清主题的头绪,对急于成稿而思维能力较差的采访者来说容易陷入“观点+例子”的写法,而使新闻主题与新闻事实“硬拗”,缺乏说服力;避免的方法是在采访之初对所采访对象的新鲜感还比较强烈时就要善于抓住自己的“第一感觉”,以此为新闻主题的“线头”,或者对所采访来的新闻事实一一抽出“主线”,通过比较分析,找出最主要的“线头”,做为新闻主题。对比衬托式:即从所采访中得到的材料中,找出有强烈对比意义的事例,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报道,将所要反映的主题衬托出来。

7、新闻素材如何表现新闻主题:新闻要用事实说话,新闻主题要通过素材反映出来,而不是作者“硬说”。为此,需要作者在运用素材时,首先,要从所采访的素材中筛选出最能反映主题的骨干材料,以此为新闻作品的基础;其次,要从所采访的素材中选择生动典型的细节材料,以此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同时,也应用好一般性材料,以“面”衬“点”;新闻背景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样值得注意。

三、怎样才能写得更好——新闻体裁的创新

根据电子媒介时代读者的需求,新闻写作形式也需要紧跟形势,冲破以往的“消息、通讯、言论”三大件的局限,创新出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包括:突出直击现场的视觉新闻,探讨事件前因后果的问题新闻,揭示新闻事件内幕的调查新闻,化整为零、聚零为整的组合报道,“用数字说话”的数字新闻,作者参与新闻过程的体验式新闻,围绕具有特殊潜在价值的新闻事实引导讨论的话题新闻,等等。这里着重介绍其中的两类:故事化新闻和问题新闻。因为“讲故事”与“抓问题”已经成为新闻写作创新的主要潮流。

美国新闻学的经典教材《新闻报道与写作》,在论及如何撰写报道时,也把“讲故事形式”与“倒金字塔”列为同等重要的内容。该书这样论述新闻报道采取“讲故事形式”的重要性:“主编们担心报纸不能吸引新读者。他们认为家常便饭吊不起胃口,而且,随着MTV、15秒电视广告、摇滚乐和纪实片成长起来的一代,追求比大多数报纸所能提供的更多的刺激。结果是,报纸越来越多地采用讲故事或叙述形式。读者被吸引到有趣、让人开心或兴奋的事件报道中,于是,报道营造出一个高潮。”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教学大纲》中把“新闻写作艺术”的内容规定为“找故事”与“讲故事”两个方面,并且提出,无论打字机或电脑如何演变,记者需要的最基本的素质是新闻鼻和讲故事的本领;作为新闻学教育,最大的难题就是教学生在普通的生活中和普通人的身上寻找故事、找到新闻。为此,他们特意把学生拉到当年红军的长征路上实地采访,在实践中学习“找故事”、写新闻的本领,体会新闻理论的深化,进行了一场被称为“用教育新理念培育新闻人才”的“颠覆式新闻教育”。

国内外的新闻实践,都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在当前面对着媒体传播渠道多样化的冲击的情况下,新闻写作形式方面的创新,重点要在“找故事”、“讲故事”和“抓问题”、“谈问题”两个方面下功夫。这样写出来的新闻,才能避免如今新闻写作中普遍存在的呆板、陈式化、可读性差等弊病,不仅能反映社会的真实,而且能满足读者的功利需求,即这则新闻是为受众所关心的,是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是能够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因而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一)关于“故事化新闻”:抓住两个要领——“找故事”与“讲故事”。

1、怎样“找故事”。为什么许多新闻报道缺乏故事性和吸引力?是不是新闻中都有故事?应当说,事件性(包括人物性)的新闻都应当是带故事性的。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新闻是具有深刻变动性的事实。而变动性,就为故事化、戏剧化提供了契机。很多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本身就有故事化、戏剧化的因素。至于那些没有情节的新闻事实,是否也存在着故事契机呢?答案仍然是肯定的,这是由新闻事实蕴含的变动性因素造就的,新闻事实中本身就存在的动态内涵,诸如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对立等等,以及受众在接受时可能产生的变化的期待新闻,作者对事实(包括事理)的揭秘、释疑等等,都有可能成为故事的契机。

那么,为什么报纸上会有许多新闻写得枯燥乏味、令人无法逐读呢?当然不是那些新闻事实本身就没故事性、就不生动、就不吸引人,问题出在对这些新闻事实进行报道时的选择与再加工上。归纳起来,导致我们写新闻报道缺乏吸引力和故事性,是由于存在着如下一些通病:

①报道者仅仅满足于告知读者某个信息了事,而不是在用心地叙述这个事实。②没有抓住新闻事实中那些具有变动性的因素。那些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矛盾的东西,往往会给所叙述的故事带来跌宕起伏的效果。③只介绍事实的梗概和概念性的东西,描述只停留在事实的浅表层,大致地、粗线条地、平直地介绍,而忽略了那些关键的、富于戏剧性的、能吸引读者的因素。④不注意新闻事实具体情境(人、事、景、物)的提炼和加工,缺少对环境、气氛、情节、细节、形象的内容的描述,而这些,恰恰是故事性赖以产生的基因。⑤叙述方式呆板、平直,语言概念化、抽象化,不善于运用说故事的方法和技巧。⑥新闻素材只满足于“别人嚼过的馍”,自己没有再采访、再创作。

2、“找故事”的诀窍之一——找人头。“新闻因人而生动”——把镜头(笔触)对准人。新闻事件的主体是人,新闻报道的主体也应当对准人,见物不见人的报道是很难做到生动感人的。对于那些明显具有故事性的新闻素材自然好办些,但对于那种乍看起来缺乏故事性的新闻事实,譬如会议报道、社会动态、问题揭示、经验推广、服务信息等等,本身就没有故事,难道要编造一个故事不成?当然不是。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可以通过从与这个新闻事实有关的某个人写起。因为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就有性格、有命运,就可能有某种情节、故事。把笔触对准人,就可能产生故事化的效果,使缺乏活力的新闻事实的记叙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读者对人往往比对事件本身更为关心,对于人们在干什么比对人们在说什么更为关心。受众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需求,他们不可能对每个新闻事实都给予关注,但是人对自己及其他人的生存状态的关心却是共同的,这些东西往往是最能贴近人、最能被人感知、最能引起共鸣的,因而也就是最能产生兴趣的新闻内容。当然,对准人所选取的人的故事,一定是要与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密切相关、能够蕴含某种新闻意义的,否则,便达不到报道的目的。要尽量写那些具有新闻意义的鲜活的人,写他们的思想、情感、言论、行为、遭遇、命运。

3、“找故事”的诀窍之二——找矛盾。“冲突最有故事”——在矛盾集中处展现。

4、“找故事”的诀窍之三——找场景。文字报道视觉化。首先是现场感。

5、“找故事”的步骤:

(1)寻找视点(写什么——宏观):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中有哪些故事最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2)寻找焦点(写什么——中观):这些故事中有哪些人和事最能表现你要讲述的故事?

(3)确定选题(表达什么):能不能“见人之所皆见,思人之所未思”,即找出与众不同的东西,采取独特的报道视角?

(4)设计提问:提问关系到采访的成败,所提的问题越具体越好、越有个性越好、越有人情味越好、越能反映问题的本质越好。提问既需要事先策划,更需要随机应变(而不能死记硬背)。

(5)寻找细节(写什么——微观):采访中总会发现一些最能反映主题、反映个性、生动感人的情节、细节,视觉化的场景、个性化的语言,就从这里写起,由小见大,反映主题。

(6)反馈调整:事先预想很难周全,事实往往比设想丰富和生动得多,需要根据采访中所了解的事实进行调整。

6、怎样“讲故事”。故事化表现在它所产生的那种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上。而这种效果的产生有很多途径,譬如:

——讲述曲折:挖掘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中的复杂性因素(包括背景、幕后故事等),将它们巧妙地展开,使叙述显得迭宕起伏。

——设置悬念:在文章的开头设置一些悬念,使那些具有抽象性的、缺少人物的报道变平直枯燥为曲折生动,增添读者的兴趣。

——捕捉细节:捕捉新闻事件发生时的关键人物、关键场景、关键引语,使读者能看到、听到、闻到,甚至能触摸到,给读者一种“眼见为实”的感觉。

——从场景写起:在电视直播、网络滚动、多媒体的时代,新闻报道增强吸引力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文字新闻的视觉化,通过对某个细节的精彩描述,给人以现场感。这样来迅速攥住读者的心,从某个具体细微的场景入手,再拓展到重要的话题,把新闻的重要意义和新闻价值通过新闻背景报道陈述出来,做到以小见大,从现象到本质。

——从直接引语(对话)写起:直接引语是表现个性的最好手段,它可以让人物更鲜活。好的语言是记者编不出来的,它一定是从采访中得到的。

——从某一件能激发读者兴趣的新闻事件的叙述写起。

——从对比写起。

——新闻细节要一事一报、一人一报,不要在一条新闻中笼统地堆砌很多人的细节。现在许多稿件中常见的群口同声的报道,其真实性往往难以令人相信,更罔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7、“讲故事”需要注意避免哪些误区

——“故事化”不是一切。在运用“故事化”手法演绎事件性新闻报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对非事件性新闻的挖掘,影响读者对非故事性的重大题材的关注。

——注意避免流于庸俗浅薄的“新闻娱乐化”倾向。

——要把真实性始终摆在首要地位,注意避免因追求“故事化”而制造假新闻。

8、关于“问题新闻”:也有两个要领——怎样“抓问题”,怎样“谈问题”。

——什么是“问题新闻”?所谓“问题新闻”,是以回答、阐述或揭示新闻受众所共同关注或亟待解决的某一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新闻。

——“问题新闻”的选题标准:

(1)报道的新鲜性:“新”指时效性,要求是新近的、刚刚发生或刚刚经验的事物;“鲜”指内容上的少有、罕见,有滋味;所选取的新闻事实角度要新,能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个性反映共性;所表达的观点要新,通过“这一个”观点,反映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规律,揭示一个新颖的、带有取向性的、代表新生事物的问题,而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2)释疑的准确性:一般说来,问题新闻总要鲜明地提出问题,真实地摆出事实,准确地回答问题。当然,也有些问题新闻只是报道事实,而不释疑,但这只是在结论不言自明的前提下,由读者通过新闻报道的事实自身去提炼主体、回答问题。特别是在那些带有方向性、前瞻性的问题新闻中,必须通过新闻事实或新闻报道中的直接观点,去回答新闻受众的一伙,做到赞同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都清晰可辨,毫不含糊,不但能提出问题,也有助于解决问题,或者帮助读者明晰解决问题的方向。

(3)受众的关注性:新闻受众是否关注问题新闻所报道的问题,是判断新闻价值的一个最重要标准。满足读者实际生活要求的、能够解决他们疑难问题的、直接反映他们共同愿望和心声的,都能为读者所喜闻乐见,选择这样的题材。是问题新闻的重要原则和标准。

9、怎样“抓问题”

问题新闻的主题,是新闻事实、记者认识、受众需求三位一体的产物。需要在三位一体的提炼流程中,寻找一个最佳的交叉点。这里需要注意把握好“三个性”。

(1)针对性。从新闻事实的角度看,这个主题应该有针对性,即在合乎时代的、全局的要求下,新闻能有的放矢地满足读者的需要。针对性要求不是就事论事,而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不是漫无边际,而要有集中性,不是浮于浅表,而要有深刻性。

(2)敏感性。从写作者的角度看,这个主题应该有敏感性。这里指的是新闻事实的敏感性,而不是记者本身的新闻敏感,前者是可观的,后者是主观的,问题新闻主题的敏感性指的是问题本身是敏感新闻而不是指记者的新闻敏感。所谓敏感新闻,就是要抓住当前人们最关注、最迫切需要回答的新闻事件的问题,即所谓“热点”、“焦点”新闻。判断是否敏感新闻,除了要具有指导性、重要性、接近性等性质外,还有四个较为关键的因素值得我们在判断敏感新闻价值时作为参考标准:受众的普遍兴趣,传播的最新信息,强烈的宣传效果正确的舆论导向。敏感新闻大多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在报道敏感新闻的时候,需要小心从事,讲究策略,慎之又慎,同时要根据群众情绪的“特点”,根据政府的“难点”,掌握报道的时机和角度,不给群众火上浇油,也不泼冷水,不给政府帮倒忙,也要有助于推动解决问题,使百姓和政府都满意。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站在人民立场,帮助人们解开疑虑,使热点问题逐步降温;

——报道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与立场,对敏感新闻事件,不能只追求轰动效应,而不冷静处理,导致矛盾激化;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实事求是,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公开报道时要留有一定余地;

——站在全局立场上,讲求报道效果。一要泄气,让群众的不满情绪有所排放,二要解疑,使报道产生正确导向,三要补台,配合政府促使问题“软着陆”。

(3)深刻性。从受众角度看,这个主题应该有深刻性。问题新闻的深刻性,指的是通过新闻事实报道表达出的某种思想、观点的深度,它不仅代表记者和媒体的倾向性,而且反映了记者和媒体对新闻事实所认识的程度。深刻性就是要小中见大,就事论理,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透过现象说本质。如果满足于就事论事,这样的问题新闻往往是缺乏深度的。

10、怎样“谈问题”。要写好问题新闻,除了正确、准确、明确地提出问题外,还要讲究提出问题的方式。

(1)提出问题的先与后。先提出问题的写法:在文章开头导语中即提出问题,然后用新闻事实做论据,加以论证。先提出问题的写法适于以下几种情况:新闻的主题和提出的问题不甚敏感,此类问题多为正面问题或问题程度不甚的反面问题;新闻的主题和提出的问题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而此类问题又是本则问题新闻第一次提出或较早提出的。

后提出问题的写法:先叙述或描写新闻事实,然后再做理性的提示,把结论留给读者,做启人深思发人深省的警示。后提出问题的写法适于以下几种情况:新闻的主题和提出的问题特别敏感,报道出来容易引起各种猜测或疑问,采用后提问题的方式有助于缓解矛盾、防止矛盾激化;有些新闻事件带有方向性、取向性,但记者一时又不便直接表态,采用后提问题,含蓄一点,效果更好。在报道新闻主体中提出问题的写法:将提问寓于对事实的叙述描写之中,夹叙夹议。问题新闻提出问题的先与后,并无一定之规,需要视具体的新闻事实、新闻主题、新闻背景而论。

(2)提出问题的大与小。问题新闻所反映的问题虽然有小有大,但提出问题的切口则宜从具体的、有个性的问题入手,通过小的新闻事件去反映大的新闻主题。从大到大,很难把握得好,从小到小,又往往流于细碎。

(3)提出问题的正与反。除了通常的反面问题反面做,即直截了当的揭露性报道以外,还有两种:一种是正面问题反面做。在一片赞歌声中,换个方位、换个角度,抓住一个相对的问题针贬时弊,能够起到提醒警示乃至振聋发聩之效。一种是反面问题正面做。着重反映和探讨问题的解决,正面引导舆论,发挥激励和鼓劲的作用。

(4)提出问题的新与旧。问题新闻提出问题的新与旧是相对的、辩证的,新闻主题与提出的问题不在大小、不在先后、不在正反,而在新鲜与深刻。好的问题新闻,提出的问题一定是新鲜的、深刻的,即使是老主题,也要从新切口写起,也要能提炼出老主题的新变化,对所提出的问题赋予新的、深刻的时代意义。

新闻写作形式的创新当然不止故事化新闻和问题新闻两种,此外还有现场感强烈的即景新闻、用数字说话的数字新闻、用日记的体裁和形式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日记体新闻、不但有所见而且有所感的体验式新闻、对同一主题下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做深入的行进报道的联珠式新闻,等等。这些新闻写作新样式,是文字报道因应电视、网络、多媒体冲击的产物。随着电子信息载体的普及和发展,纸质媒体的退缩是必然趋势。前段时间,比尔盖茨在庆祝其50岁生日时,大胆预言无论报纸和杂志记者是否高兴,10年后纸张都将在事实上失去其作为信息载体的意义,大量信息将通过电子途径,而不是以成堆的纸页的形式,送达个人的信息终端,届时人人都将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对中国来说,10年恐怕短了一些,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这是大势所趋,并且要未雨绸缪。探讨新闻写作形式的创新,就是因应未来变化而采取的对策。不管将来怎么发展,变动的只是信息的载体,新闻总是要由人来采访、来写作的,因而,如何发现新闻、如何表现新闻乃是新闻业者永恒的主题。

四、运用空间维模型辅助筛选教育新闻选题

教育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是新闻报道的富矿。就综合类新闻媒体而言,教育报道可以分为狭义教育新闻与广义教育新闻两类,前者是仅仅涉及学校教育的新闻报道,后者则是涉及社会教育的新闻报道。

1、空间维模型与新闻选题筛选

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闻事实或新闻话题时,怎样确定其新闻价值、新闻主题、切入角度、作品体裁,进而做出新闻选题呢?要解决这一系列复杂的问题,目前还难以看出会不会有一定之规,但运用空间维模型,则可对教育新闻选题的筛选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所谓空间维模型,就是将教育新闻涉及的各个主体列为空间的维数,如教育主管部门为一维、学校为一维、学生为一维,等等。每个维上分别有若干坐标点。各类新闻报道的一个共同维是新闻体裁。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新闻体裁给予报道,其作用和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以狭义教育新闻为例,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三个层面上,分别可以考虑从如下方面筛选新闻选题:

主管部门维:工作部署、政策变动、改革举措、宏观信息、难点攻坚等;

学校维:贯彻措施、内部管理、思想工作、业务建设、创新之举等;

学生维: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师生关系、课外生活、现象动向、典型人事等;

体裁维:动态消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新闻速写、新闻故事、问题新闻(深度报道、话题新闻)等。

对于每个坐标点的变动(对应于新闻事件的发生),可以分别对应其他维坐标点联动幅度的大小,确定新闻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进而选择最适合表现该新闻主题的体裁。

每一时期有不同的报道重点,对应地也会有不同的坐标内容。从这个角度分析,新闻选题空间维模型也可分为常规性与阶段性的两类。

【案例7】

题目:运用坐标法辅助暑假学生生活新闻选题示例

今年暑假伊始,各级教育部门都对学校不得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文化课补习提出了要求,对此可以做出哪些文章,运用坐标法辅助暑假学生生活新闻选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如下选择:主管部门维:工作要求、创新部署、宏观信息等;学校维:贯彻情况、创新举措、教师见解等;学生维:生活内容、思想动向、师生关系、典型人事等;

家长维:思想动态、期望要求等;社会维:创新之举、反常事件、专家呼声、它山之石等。

体裁维:动态消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新闻速写、新闻故事、问题探讨等。

2、新闻选题的其他技法

(1)列举法:以列举的方式把所要报道的问题展开,用一览表的方式进行分析,寻找策划思路。列举对象可以是本单位、本媒体的特性,也可以是列举缺点,以便发现问题,还可以列举希望点,关注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2)设问法:通过对“五个W和一个H”的追问,运用联想、类比、组合、分割、移花接木、颠倒顺序、大小转化、改型换代等思维方式得到各种策划方案。

(3)类比法:通过对两个同类或不同类事物的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得出更佳方案。

(4)组合法: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目的,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因素通过捆绑、内插、辐射、聚焦等方式结合或重组,让一些似乎并不关联的事物经过有序的思维碰撞产生新的创意,产生综合效应。

(5)着眼法:瞄准盲点,瞄准弱点,抓住动点,发挥特点。

(6)水平思考法:摆脱固有思维模式,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和思考事情,引发新创意的思考方法。

(7)信息反馈法:根据选题制定、选题执行、选题完成等不同阶段所获取的反馈信息,经分析研究后对现有新闻选题方案进行修改、调整、补充或决定采用新的选题方案。

3、新闻选题原则。无论怎样进行新闻选题,都需要注意把握好一些共同原则:

(1)真实原则:实事求是,取信于人。新闻报道的选题要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选题方案设计要以报道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为基准,以使新闻报道更好地入耳入脑。不能把新闻策划异化为策划新闻,更不能编造假新闻。

(2)创新原则: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通过集思广益的智力碰撞,引发源源不断的灵感,孕育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报道。

(3)变通原则:策划选题时要尽可能地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使方案具有灵活性、应变性,在选题实施过程中要密切注视各方面的情况变化,随时对选题方案做出修正和调整。

(4)实效原则:在策划新闻选题时要把策划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除了媒体直接参与的社会活动外,一般情况下,媒体在新闻事件中的角色越隐蔽,所获得的传播效果越好,因为受众越觉得可信。成功的新闻选题应当是让事实本身说话、让读者自己思考,最终达到传播者所期望的效果,而不是由策划者自己跳出来表演、甚至强加于人。

五、写稿件、办媒体都要注意适销对路

报纸的版面是有限的,读者看报的时间是有限的。写稿者多而报纸版面有限,为了提高稿件的采用率,就要使稿件适销对路,首先要能打动编辑的心;读者看报时间有限,为了使读者爱看报纸,就要在有限的版面中向读者提供他最想看、最需要的东西。即:写稿人要想到办报人,办报人要想到读报人。

1、写稿要有版面意识。不能只考虑我要写什么,而要考虑版面需要什么,以自己能提供的东西,满足版面需求。

2、什么是版面意识:包括报纸的总指导思想和近期报道方针;不同版面的编辑方针及其特殊需求;报纸版面需求的四个要点(数量、质量、品种、时机),后三者是主要的;版面的新变化和新动向。

3、提高稿件“命中率”的两个招数:

(1)以质取胜。内容上要采用优势战略(写本地本部门本企业最有特色的东西,写本人最擅长的题材);形式上要采用品种战略(瞄准版面缺乏的品种,一般而言,版面最缺乏重头稿、特色产品(现场新闻、新闻故事、读者来信、深度报道、话题新闻等),掌握消息和通讯的写作基本功之后,还学会写别人少写的冷门品种;

(2)两极分化:一般题材写动态,重要题材出精品。

4、处理好身处局部与眼观全局的关系:编者与作者的矛盾,实质反映了全局与局部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版面要反映全局,但只能通过反映局部稿件的组合来表现;版面要反映普遍,但只能通过反映特殊的稿件的组合来表现。写稿者站在局部,编辑则站在全局。写稿者看到局部的、具体的东西,编辑看到全局的、概念的东西。而这就要求写稿者:从点看到面,提供能反映全局的稿件,反映比概念更深层次的东西。

怎样“站在局部”而不限于局部,做到到站在局部反映全局呢?

(1)开阔视野:经常研究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看看自己这里在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时有哪些新的东西;经常研究外地区外部门的事情,看看自己这里有哪些别人没有的东西,比别人更深的东西,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写稿时常问问自己:我写的这些外地外部门的人愿意不愿意看?为什么愿意看?该怎样把自己这里的事情写得让外地外系统的人愿意看?

(2)事先沟通:在选题写稿前就要了解编辑意图,重要题材素材可先向编辑部电话沟通,得到指点,而不要等到稿件写出后再来返工。

(3)影响全局:真正来自一线的东西往往比闭门造车的计划更具新闻价值。所以通讯员在了解到与编辑部计划不一致的新闻线索时,应当及时向编辑部反映自己了解到的基层情况,特别是那些带倾向性的苗头,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到以局部影响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