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三清是哪几个:《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第四部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4:07:41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第四部分

                                      

        创新社会制度、社会政策体系,培育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第四部分 

 

  在现时代,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都已不再是一
个完全封闭地自我演化的过程,而必定要在自身已有结构的基础上,在保持某些有价值的特色的
同时,更多地遵循具有普遍性的世界发展趋势。就社会阶层结构而言,具有普遍性的世界发展趋
势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通过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的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一种较为合理的阶
层结构,这种阶层结构是稳定的、开放的、有活力的,其中的各个阶层既有各自的阶层利益,因
而相互难免会有利益矛盾,但同时又有许多可以通过广泛妥协和合作来实现的共同利益:在这种
阶层结构条件下,完全有可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各阶层共赢的结果。 

  但是,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与阶层利益矛盾的协调,还
是各阶层的广泛妥协与合作机制的形成与维持,都需要有超越各阶层利益的国家利用各种合理的
社会政策、制度和机制进行必要的调节,从而使这一过程具有历史的自觉性。可以说,在经济发
展尤其是产业的多样化和结构高度化的基础上,国家这只"有形的手"运用恰当的社会制度和社会
政策来引导社会阶层结构朝着合理的方向演变,已显得日益重要。

       (一)现阶段社会制度、社会政策体系创新的核心任务

  l.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需要"有形的手"支撑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过程和途径也
难免有差异。就发达国家而言,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经历了一二百年甚至更长的过程。随
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如各种专业技术人员、中介服务业从业人
员(如律师、会计师等)、企业白领、职业经理人、各种自由职业者等,他们被称?quot;新中间
阶层"。直至新中间阶层广泛出现以后,发达国家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才告最终形成。

  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大体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国家的现代社会
阶层结构的形成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但这并不是说,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真的毫无作为。相
反,为培育这样的社会阶层结构,发达国家一般都随着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采取各种必要的
甚至是非常全面的措施。例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不久,发达国家的政府便陆续建立和制
定了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社会制度和政策,在其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致力于调节各阶层的利益关
系,推动其社会全面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和贝弗里奇报告的出
台,重塑了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的导向,构造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制度、社会政策
体系。例如,无论是英国政府建立福利国家制度,还是罗斯福"新政"几乎面面俱到地介人国家的
经济社会生活,其最终效果都是为塑造一个较为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提供了社会制度一弑
U稀?/p> 

  中等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现在则面临着全球化的压力,不得不用一百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来完成发达国家用几百年时间完成的历史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国家的介人,而企图等
待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自然形成,其问题可能会相当严重:有可能形成高度畸形的社会阶层结构。
在这种阶层结构下,社会的收入分配高度不平等,极少数社会上层占有绝大多数的国民收人或社
会财富,而大多数社会成员则处于绝对贫困境地。例如,有资料显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
一部分中等收人国家(如南亚国家和拉美国家),由于普遍存在缨尔达尔所谓的"软国家"问题,
  20%最富家庭占国民收人的份额,是最低者为 20%最穷家庭所占份额的7.5倍,最高者达
33.3倍。而在发达国家,这个差距最小仅为4.3倍,最大为8.8倍。①

  中国也面临同样的情况。如上所述,迄今为止,中国社会现代阶层结构的发育主要还是一个
自发过程。自发演化过程的好处是阶层结构的形成显得自然,避免了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所可能形
成的结构问题(就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但是,如上所述,没有国家这只"有形的手"介人,单
凭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也难以催生出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尤其不可能使阶层间的收
人和财富分配差距自动保持在社会各阶层所能够接受的限度内。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考察了发达国家的收人分配历史后,提出了所谓倒U型假说。该假说
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分配的趋势是,其差距先扩大,在达到某个顶点后,便开始缩小。
这一假说的问题是,把发达国家的"有形的手"为缩小收人差距而做出的努力给"抽象"掉了,好像
收人差距缩小本身也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其实,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收人--财富分配上所起作
用的本质是将差距扩大,而国家的"有形的手"所起作用的本质则是,以社会公平为目的,运用适
度的社会政策,缩小社会的收人--财富分配差距,从而尽快形成一个支撑社会稳定的社会中间
层。这就是说,为了尽快培育一个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应当把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
与国家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使这种结构发育成长的过程成为一个自然而又自觉
的、充满活力的历史过程。

  大量调查表明,中国现在的收人差距已经很大,而且还有日益拉大之势,全社会基尼系数已
经超过社会学上的收人差距警戒线。这意味着,现在已经到了发挥国家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
围绕着培育一个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这一核心,全面创新有关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关键
时刻。

  2.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是现阶段社会制度和政策创新的核心

  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更具本质
意义的目标。大量的国际经验表明,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阶层结构没有实现这种现代转型,那
么,它即使在经济上达到了中等收人以上的水平,也不是一个真正现代化的国家。传统社会结构
与现代经济不是不可以并存的,但只要看看20世纪后半叶的中东、拉美和东南亚局势,我们便不
难发现,在这种并存状态下出现社会经济危机的风险有多大。

  考虑到中国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在目前还仅仅是一个雏形,还不足以像成熟的合理现代社会
阶层结构那样,发挥其支撑一个社会稳定、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功能,我们认为,在现阶
段,国家的社会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选择的目标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培育一个成熟的合理的现代
社会阶层结构。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里,国家也建立了一些新的社会制度,出台了一
些新的社会政策,有些社会政策还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成功。例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
严格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至少使中国少增加2亿人口。这充分说明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的巨大政
治作用和经济意义。再如,私营企业主这个新生阶层的出现,既是中国市场化的经济改革的结
果,也是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政策不断调整和突破的结果:为了推动这一阶层的生长和发展,
国家两次修改了宪法。这两个例子充分证明,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正确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
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可以说,这样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比单纯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更为重
要,作用更大。其实,推动一个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形成,本质上只能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
上追求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功能,而不可能是以效率为目标的经济体制
和经济政策的功能。

  然而,实事求是地说,与国家花大力气进行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创新相比,社会制度、社
会政策创新明显滞后,由此导致了许多不应有的损失。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认识到合理的现代
阶层结构本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认识到这样一种阶层结构需要"有形的手"运用恰当的社会
制度安排和政策去催生,因而不能在宏观上为其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确立一个长远的社会发展目
标,以致曾经出台过的一些社会政策大多具有"救火"的性质,零闵⑸ⅲ怀商逑担械纳踔料嗷
ッ堋?/p>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现在还来得及扭转以往的社会制度安排与社会政策选择的偏向,把培
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作为今后的社会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的核心,并围绕这一核心建构一
个较为完整的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体系。况且,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已经形成,经济政策的大方向已经明朗,国家本身已具备对经济进行宏观
调控的能力,其方法也已趋于成熟,这正是回过头来重视和推动社会制度、社会政策创新的有利
条件。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如果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安排
和政策选择的中心任务,那么,培育社会主义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
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的中心任务,而且,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来说,二者不可或缺。

  3.认真回答若干重大现实问题,扫除过时意识形态的障碍

  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社会结构确已发生深刻变迁。一方面,改革
前的各阶级阶层在改革中不断分化;另一方面,则出现了一些新生的社会阶层。在这个过程中,
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表现在各社会阶层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出现
了新的调整。总的来说,这是一种社会进步。作为社会的指导思想,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理应及
时而正确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这些变化,理应不断自我创新和自我突破。   应当指出,现
阶段研究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目的,与革命时代不同:已经不是为了斗争的需要去分清敌我友,
而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目标来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在我们的研究中,
作为阶层而存在的各社会集团,都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因
此,这里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敌我关系。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各社会阶层之间不存在任何矛
盾甚至冲突。相反,由于利益的分化和重组,各阶层所分享的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有多有少,有先
有后,甚至有损有益。有鉴于此,在确定了我们要培育一个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目标后,
一方面,应当深刻阐明各阶层在这种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并予以系统的表述;另
一方面,也应搞清楚各阶层利益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损益状况,并把保证所有各阶层共同分享改
革发展的成果,作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   这里,需要认真回答
以下四个重大现实问题。

  第一,关于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谁是主导阶层的问题。在现有的十大阶层中,国家与社会管
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
阶层,在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主导力量的作用,其中的精英分子尤其如此,
所以,应当在政治上赋予他们以较高的地位,让他们担当起与他们的主导阶层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和使命。

  不过,主导阶层的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妄为,相反,他们的行为(或权力)应当是
有边界的,如果超出这种边界,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资源胡作非为,他们就要在人民群众的心目
中丧失其主导阶层的地位,并蜕变为破坏性的无序力量。目前,在少数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中存在
着较为严重的权力市场化现象;在一部分私营企业主中,也存在惟利是图、残酷压榨雇工等不良
行为。对于这些现象和行为的弊害,我们必须通过党纪和国法来加以防止和惩治。   第二,关
于社会中间层在社会稳定和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中国社会未来的稳定和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
深化,都要以建立一个较大规模的、坚实的社会中间层为前提,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当代的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社会的中间层规模足够大时,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就有了稳定的政
治环境。   当然,社会中间层在倾向于稳定的同时,也渴望发展,渴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社会
地位,如果社会经济条件合适的话。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还会在这种追求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向
上流动到社会精英层,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中间层是产生社会主导阶层的母体。

  第三,关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理解产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的问题。毫无疑问,现代产业
工人阶层仍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 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在未来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
国 有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产业工人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是非 常重要的,他们的阶层利
益应当得到保护和提升。可以预见,未来的产业工人阶层的主体,将是掌握现代科技的技术工
人,他们 的劳动将主要是操作科技含量很高的机器和精密仪器,而不是以往那样的重体力劳
动。这样一来,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将有可能进人社会中间层。    为了保证产业工人自身
的技能和素质能够与未来的产业发展相适应,国家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不断实现自我
提升,同时还要保证他们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表达自身阶层利益的合法管道。值得指出的是,
在计划经济?quot;大锅饭"的体制下形成的不良后果,至今还在影响着产业工俗陨淼募寄芎退刂实
奶岣摺>萃臣撇棵排叮衷冢叩燃兜募际豕と私羧薄P矶嗥笠导乙哺刑荆?quot;现在找一个
好的钳工,比找研究生还难。"①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了,中国今天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了,产业工
人的主人翁地位不应当是与生俱来的,而应当是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争取来的。也只有具备了
这些主客观条件,产业工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得到保证。目前,关于产业工人
阶层的社会主义主人翁地位的问题,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思想认识,包括产业工人阶层的自我认
识。这些认识都有一个共同的盲点,这就是在思考方法上仍然停留于计划经济时代,而没有考虑
到社会结构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没有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产业工人阶层提出
的新要求。   第四,关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理解"工农联盟"的问题。应当看到,在工业化
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广大农业劳动者阶层中的大部分人将向上流动到其他社会阶层(主要是产业
工人阶层与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留下的农业劳动者,则由于所从事的产业(农业)仍然是国
民经济的基础,在整个社会结构中也仍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随着农用地流转制度的建
立和耕地的相对集中,最后剩下的农业劳动者将逐步成为真正独立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而不再
是传统的小农,从而亦将有可能成为社会中间层的组成部分--与非农领域中的中小业主以及其他
自营业者一起形成所谓的"老中间层"。

  现有的农业劳动者阶层是一个正在分化的阶层,这个阶层的地位和作用,将视这种分化的结
果而定,而不能简单地根据过去的"工农联盟"这样的观念去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的"工农联盟"的基础,应是农业劳动者阶层自身的进一步分化,是这一阶层人数的逐步减少,是
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者转化为第二、三产业劳动者和其他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可以预言,庞大
的农业劳动者阶层还将是其他社会阶层进一步成长壮大的母体。所以,对?quot;工农联盟"这个概
念,应当根据新时代的社会阶层结构特征加以扩展或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
来说,现在和将来所需要的,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农联盟",而是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合作
和"联盟"。

  (二)构建社会制度、社会政策新体系的五个基本原则

  现阶段的社会制度、社会政策创新的核心任务是要建构一个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可以
认为,从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出发,社会制度、社会政策的创新要遵循稳
定、合作、共享、协调和保护弱者的原则。    1.稳定是现阶段社会制度、社会政策创新的
出发点

   中国需要稳定,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况且,合理的现代社会
阶层结构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能够支撑一个稳定、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当然,这种稳
定不应当是强加的,而应当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肯定和强化各种合理合法的社会阶层形成机制
(如收人分配机制、地位获得机制

  108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昌等),消除各种不合理、不合法的机制,从而确保由此形成的
每一个阶层所享有的地位与利益能得到本阶层的认同,并且也能得到其他阶层的认可或基本认
可,确保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有相对公平的机会在不同的阶层之间流动,这乃是真正现代意义
上的社会稳定机制。   2.合作而非对抗,是现阶段社会制度、社会政策创新的基调

  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合理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中,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不是对抗性的关系,更
不是敌我关系,而必须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广泛合作和"联盟"的关系。这不仅是因为,在现代化过
程中振兴中华民族,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同理想;而且也
是因为,在利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社会各阶层各有自身的阶层利益,从短期来看,这样的阶层
利益关系是有矛盾的,但从长期来看,各阶层只有通过相互妥协、协商和合作,走共赢的道路,
才能使自己的阶层利益实现最大化。

  有鉴于此,国家为培育合理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而进行的社会制度、社会政策创新,也应当贯
彻这一精神,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广泛妥协、协商和合作提供必要的社会制度环境和社会政策支
持。

  3.共享而非偏惠,是现阶段社会制度、社会政策创新成功的基础

  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要建成一个繁荣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这应当是全国人民都将
乐于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而要使这一目标得到成功的实现,国家的有关社会制度安排和社会政
策选择就必须保证,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能够为社会各阶层所共享。   共享包含着消极与积极两
层含义。其消极的含义是,有关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要能够保证,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不
会有哪个阶层成为纯粹的利益受损阶层。当然,改革是一个调整利益格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某些阶层的利益可能在某个时段遭受某一方面的损失,但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应当保
证,从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来看,这种利益损潜匾摹M保骋环矫娴睦媸芩鸬慕撞悖
芄淮悠渌矫娴玫椒仙缁嵴謇婺勘甑暮侠聿钩ァF浠暮逶蚴牵诟母锖头⒄构讨
校缁岣鹘撞愕母@寄芄坏玫骄缘脑黾印5比唬饫镆俅吻康虻氖牵捎谒涤械母髦肿
试刺跫牟煌捎谠谏缁峤撞憬峁怪械牡匚缓妥饔貌煌煌慕撞阆硎芨母锖头⒄钩晒氖
奔浠嵊邢扔泻螅窒淼姆荻钜不嵊写笥行。蛭蚕聿⒉灰馕蹲啪帧?   4.协调各阶层利
益,是现阶段社会制度、社会政策创新的首要目的

  客观上,各阶层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国家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的
首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形成一个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保证这一结构稳定、持续和充满活
力,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方面去协调这些矛盾的阶层利益。如果国家在协调社会阶
层的利益矛盾方面软弱无力(就像南亚的"软国家"那样),或者完全偏向某些阶层的利益而漠视
其他阶层的利益,那么,社会各阶层合作的可能性就会消失,冲突和对抗的可能则会变成现实。
在这方面,南亚和拉美的一些国家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当然,这里所说的协调,并不意味着采取比如剥夺的手段去削平差距,而应当是指一些制
度化的安排和合理的适度的政策选择,例如公共资源的公正公平配置,这样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
择 使社会各阶层,尤其是那些按其自身条件没有优势可言的阶层, 都能够获得一定的竞争能
力和较为公正的竞争机会。因此,所谓 的协调,不是出于良心或良知的号召,而是切实可行而
又必须实 行的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  

   5.努力保护弱者,是现阶段社会制度、社会政策创新的重要责任

  任何社会都难免会有一些弱者,如各类贫困人口,他们通常都是由于遇到一些主观和客观条
件的限制,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而在竞争中成为失败者的。保护他们,为其基本生
存提供必要保障,这既是国家的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的道德责任,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之一,还是解除其他各社会阶层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放手地广泛参与各种正当竞争的制度和
政策保证。要知道,对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在竞争中失败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着的。因此,
构建合理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做到未雨绸缨,也是社会制度、社会政策创新的重要使命。

  (三)建构社会制度、社会政策新体系的四个主要环节

  与培育合理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需要相适应,新的社会制度、社会政策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四
个主要环节。

  1.建主培育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社会制度,制定相应的调节性社会政策

  从长远看,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需要建立带有战略性的。能够长期坚持的社会制
度,同时还要根据时代的进展和变化制定调节性的社会政策。这样的社会制度与政策组合的根本
目的,就是构建一种开放的社会阶层结构,并在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下,使这种结构在面临
不同时期的具体问题时能得到及时的调适。   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
括:改革任何阻碍社会流动的制度和政策藩篱;建立开放的社会结构和公正公平的社会流动机
制;保证社会上的各种地位、角色和发展机会能够向所有社会成员开放;保证社会各阶层之间的
边界不固定化、有形化和身份化;保证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为社会各阶层共同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
究报自111享有(当然不是平均享有),而不是为某个或某几个占有优势地位的阶层所独占。

  从近期来看,应当加紧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为了建立设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制度的目
的,近期和中期可操作的社会政策至少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有步骤地改革户籍制度,并最终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加快城市化的
进程,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社会各阶层的进一步分化,尤其是农业劳动者阶层的进一步分
化和向社会其他阶层流动,创造自由而开放的政策条件,从而使该大起来的阶层能够变大,该缩
小的阶层能够缩小,促进社会中间层成长壮大。

  第二,继续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打破各种无效和低效的行业和部门垄断,最终建立自
然而合理的社会分化机制。

  第三,警惕和预防其他形式的垄断出现,要密切注意私营企业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在促进
私营企业发展成熟的同时,要避免它们在某个地区、某个领域形成不利于市场竞争的垄断局面;
另一方面,还要采取充分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推进职工参股等制度建设,促使社会
中间层不仅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薪收人,还能够拥有一部分财产收人,从而既达到扩大社会中间层
的目的,又促使他们的政治取向更加趋于稳定。

  2.建立有效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社会机制

  如上所述,由于个人的原因(如家庭背景),或者由于社会的原因(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夕
阳产业资源耗竭),不同社会成员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是不同的,因而在自发的社会阶层结构
变动或社会流动过程中,他们往往面临事实上的机会不平取4映ぴ犊矗源丛煜喽云降鹊幕峤
峁刮喝蔚纳缁嶂贫群蜕缁嵴撸碛υ诮⒂行У靥嵘迳缁岢稍钡氖视δ芰途赫芰Ψ
矫娣⒒幼饔谩N颐堑牡鞑楸砻鳎缁岣鹘撞阌绕涔刈⒉倒と恕 ∮肱┮道投呓撞愕纳ɑ幔
?0)。在合肥市与汉川市,倾向于同意"应该给普通工人和农民创造更多升迁的机会"这一说法
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分别高达 85. 5%和 88. 8%。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属于国家与
社会管理者阶层的被调查者中,倾向于不同意这一说法的人所占比例最高,在合肥市为 34. 
6%,在汉川市为 25. 0%。在中国,对于建立有效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的
机制来说,作为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的主体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态度至关重要。

  从近期看,社会政策创新的可操作方向是,从公正和公平的考虑出发,合理地配置公共资
源。而其中最为有效的操作平台,是建立公正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制度,制定提高普通社会成员
(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竞争能力和技能的教育与培训政策。国际经验充分证明,在市场经济社
会,国民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矫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自113正各种过于不公平的起点条件、
保证社会的机会结构相对公平的最重要的制度设置。例如,在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地区)的整个
经济上升时期,国家和私人的教育费用超过国民总产值的10%。结果,劳动力的高素质成为韩
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经济长期景气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劳动投资增
长额占国民生产总值因资源投资而发生的增长额的大部分,而总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则基本上取决
于知识的增长和专业培训水平的提高。最重要的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以财政预算为基础教育拨
款的规模和比例,是其他国家未曾有过的。教育的高水平不仅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而且有助
于大部分居民合理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①

  另外,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巨大。东部地区由于起步时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在社
会经济发展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而且,这种差距还有继续扩大之势。问题的严重性在
于,这种日益扩大的差距,将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造成更为严重的机会不平等。要缩小这种区
域不平等,最有效的措施无过于国家加大区域之间的转移支付的力度。对此,研究者们已经从其
他的角度做了充分的论述,我们则要从在全社会相对均衡地形成合理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角度,
再一次强调这种转移支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现在已经到了向中西部地区实现转移支付的时候
了,而目前的财政体制实际上还是向发达地区倾斜的。应当看到,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多数地区离
合理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还很遥远,那么,即使个别地区率先形成这种阶层结构,国家也难
以实现社会稳定。

  3.建立有效协调各阶层利益的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阶层的利益分化是不可避免
的。因此,对于追求社会公平的社会制度与政策来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有效协调各阶层利益
的恒常机制,并创造使这种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制度--政策条件。首先,从发展和保持社会活力
的考虑出发,相关的社会制度、社会政策应当充分保护各阶层的合法利益。其次,社会制度、社
会政策应当致力于形成在社会上广泛具有合法性的合理分配机制,限制和消除各种非法收人获得
的渠道,要坚决进行反腐败、反走私、反假冒伪劣和反偷税漏税的斗争。再次,要建立合理的再
分配制度,制定相关政策,缩小各阶层之间的差距,保证社会各阶层都能参与对经济发展成果的
分享。目前,中国的税收制度和政策存在若干不合理、不公正的地方。这种社会不公现象无疑是
加大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原因所在。因此,清理现有各种税收制度以及相关
政策的失误,建立和制定各种在保持效率和活力的前提下,有效而适度地调节收入差距的再分配
制度和政策(如切实开征财产税和遗产税等),从而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乃
是中国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创新的当务之急。   从调查来看,大多数被调查者都倾向于同
意,"应该从有钱人那里征收更多的税来帮助穷人"(见表31)。在合肥市,倾向于同意这一说法
的被调查者占81.l%,而且各阶层中表示"非常同意"这一说法的人所占比例达到 60%左右,但
私营企业主阶层除外,这个阶层中倾向于同意的人仅占 25%。在汉川市,倾向于同意的比例更
是高达 88%,即便私营企业主阶层,倾向于同意的人所占比例也接近 60%。这是社会的强烈呼
声,也是为建立合理的阶层利益协调机制而进行社会制度--政策创新的社会基础。当然,协调绝
不是剥夺,"帮助穷人"也主要不是救济,重点仍然是要充分发挥公共资源的作用,提升大多数在
阶层结构处于劣势的社会成员,包括穷人在内,从而使他们能够在社会的帮助下,主要通过自己
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福利状况。

  4.建立健全基本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近年来的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话题。从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
构的需要出发,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与每一个社会成员利益攸关的事,更是保证社会贫困层
获得基本生存的关键所在。因而,加快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无论从长远来看,还是从近期
来看,是围绕培育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这一核心来建构新的社会制度--社会政策体系所不可缺少
的重要环节。

  (四)制定支持不同社会阶层发展的具体社会政策   在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中,不同的社会
阶层占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承担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因
此,真正完整的、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体系,还应 当考虑到这种特殊性,为社会各阶层
的健康发展提供特定的政策支持和必要的制度约束。

  l.进一步明确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地位、作用、利益与限度,培育一支高效、自律的公
务员队伍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一个最重要的社会主导阶层,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作用
都是举足轻重的,因为他们掌握着最为重要的资源,即政治权力。因此,相关的制度安排与政策
选择的重点,是切实保证这个阶层的合法经济利益,使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声望等方
面的地位获得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在这里,实际上也包含有积极和消极两重意思。从积极的层面而言,相关的制度安排和政策
选择,应当保证他们获得相对较高的收人和财富(应当注意,把这个阶层所获得的各种隐性收入
显性化,使这个阶层在供给制、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遗留下来的经济待遇逐步转到按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来安排,把他们享有的各种特殊福利待遇逐步市场化、货币化,也是制度安排创新的一
个方向),使他们的付出与收获形成合理的比例,从而使他们在此基础上获得相对的满意感。这
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一支高效而自律的官员队伍,或者说,是为了形成一个与其在整个社会
阶层结构中的地位相称的管理者阶层。从消极面而言,这个阶层拥有最多的政治权力资源,如果
缺少自律,那么,在这个阶层中,难免会有部分成员滥用这种权力。因此,在制度安排上建立有
力而且有效的他律机制,是确保这个阶层的绝大多数成员合法行使权力的前提条件之一。

  在建立一支有效的自律的官员队伍方面,韩国和新加坡的经验值得借鉴。在发展的过程中,
这两个国家都建立了相当专业、在行并且较少营私舞弊的官员队伍。这两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往往
赋予社会公职以崇高的威望,并要求官员们勤勤恳恳为公家效劳,从而为政府机关的高效率提供
了某种文化支持。当然,在现时代,一个国家的公职人员不仅应该勤勤恳恳,而且还应具备高度
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韩国和新加坡的代表性做法是,吸收科研机关的专家就任国家公职,并
利用考试和测试制度来决定官员的职务晋升。比如,韩国总统补正熙在20世纪60年代初着手实施
改革纲领时,改组了国家公职制度,用通过竞争和按才能及业绩提升国家公职人员的制度代替把
高职位当做奖励的传统做法。他还把国家机关公职人员逐步改造成不受政治形势波动左右的专家
治国精英。这种做法使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可能在韩国政治家和各压力集团最少干预的情况下
制订并实施本国的经济战略。韩国和新加坡提高其政府管理机关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的另一重要手
段是高薪、优越的退休条件和给政府公职提供的丰厚物质待遇。据1992年的资料,新加坡国家官
员的工资(包括奖金和其他奖励)超过私有部门同级领导人的工资。在韩国,国家官员的工资为
私有部门同级工资的80~100%。①

  我们的调查表明,从整体上看,多数被调查者也非常看重国家公职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管
理技能。例如,多数被调查者倾向于同意,"学历是提拔干部的首要条件",持这种态度的被调查
者所占的具体比例,在合肥市是 57. 5%,在汉川市为70. 3%(见表 32)。当然,学历并不
完全等于能力,因而不应当成为提拔干部的惟一条件,但它至少是衡量专业知识水平的一个可操
作的指标。中国推行领导干部专业化、知识化已经有年,尚须继续坚持,并且要切实注意解决走
形式的问题。至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如上所述,在中国其实已经不算很低,大
多数被调查者也倾向于这样认为。因而,在一个时期内进一步大幅度提高他们的待遇,将面临社
会支撑条件不足的制约。况且,高薪养廉的有效性,也受到了多方面的驳118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
究报自议。但是,他们的名义工资不高,也是一个事实。这种状况肯定不利于促进这个阶层养成
自律的精神。现在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可以考虑把他们的诸多合乎制度规定的或合理的隐性
收人货币化、显性化,这样做既可使他们对自己的真实收人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也可让其他阶层
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实际合理收人少些猜疑。其次,要在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
出一种合理的分配制度,使得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合法收人跟他们的付出基本相称,也与整个社
会的承受能力和认可空间基本相称。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务使这种合理合法的分配
制度不为任何不合理、不合法的分配形式所破坏,从而既能充分激发这个阶层的能力和积极性,
又能保证他们的行为得到其他各阶层的认可和接受。   充分肯定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作用,引导
这个阶层健康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事业里,新
兴的私营企业主阶层也是一个重要的主导性阶层。相应地,我们不仅应当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地对
待私营企业主阶层,赋予它与其他阶层平等的政治地位,还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和引导这
个阶层健康发展。目前,大致说来,引导私营企业主阶层健康发展的社会制度安排和社会政策选
择的重点有四个。   重点之一:充分承认这个阶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起的重要的、
不可或缺的实践者、组织者和主要推动者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扩大这一阶层的规模。

  重点之二:在政治上和法律上切实承认他们的合法利益,要把他们当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先
进分子吸收到执政党中来,从而扩大执政党执政的政治和社会基础。对于同志的"七一讲
话",私营企业主们是感到振奋的,欢迎的。"七一讲话"的有关精神,是对他们的一种政治上的鼓
励,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创业和创新的积极性。除此以外,国家在法律制度安排上还要做出一些调
整,如在宪法上进一步承认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等等。   重点之三:还要锤炼和
提高他们的素质,促使他们从私营企业主向现代企业家转化,从而使他们不仅能够应对中国加人
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机会和挑战,还能够正确对待自身的阶层地位,注意在企业中建立与员工
对话和协商的机制,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双赢的机制;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不善待雇工的行为对
整个阶层的长远利益的危害,并不断予以克服。

  重点之四:适度扩大他们参与政治、表达利益的合法机会和正常管道,防止他们利用非法手
段和途径,参与政治和公共资源的配置,谋求非法利益,对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各阶层的利益
 造成侵害。总之,要使这个阶层能够稳定下来,能够进一步发展,从而充分发挥他们作为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者、组织者和主要推动者的作用。   应该说,上述措施已经具备了实施的
社会基础。例如,我们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都倾向于同意,让私营企业主享受与国
有企业家同等的社会政治地位。具体地说,合肥市的被调查者中持这种态度的人占 80. 0%,
汉川市的相应比例为81. 6%,尤其私营企业主,更是百分之百地倾向于同意这种说法(见表
33)。

  3.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培育新社会中间层

  在现代社会,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自由职业者、技术工人群体等,是形成所
谓新社会中间层的主要社会来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吕 121源。在很大程度上,新社会中间层
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活力之源。而这个新中间层的形成,则主要得益于现代教育的高度普及与科学
技术的高度发展。我们对调查数据所做的相关分析表明,在被调查者的受教育年限与他们的阶层
地位的高低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例如,在深圳市、合肥市、汉川市和镇宁县,在显著性
水平sig.= 0.000的条件下,这两个变量之间的Gamma等级相关系数依次分别为0.667、0.
600、0.644与0.778。表6的数据也显示,教育能够较为显著地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

  目前,随着改革的推进和"脑体倒挂"问题的解决,这些阶层中的大多数人的经济收人有了较
大提高,其利益已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保证。现在的问题或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的重点,主要有以
下三个。

  重点之一: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要发展
高级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扩大新社会中间层得以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重点之二:改革农村教育支撑体系和地方财政制度,由国家财政(县级以上)来支撑农村教
育,从体制上解决农村教育由农村办的状况,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长期、普遍被拖欠的问
题,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改进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把农村的基础教
育办好。   
       重点之三:加快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创造有利于科学创造和技术创新的制度--政策
环境,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群体的创造力。

  4.创造就业机会,保障产业工人阶层的权益

  中国农村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中国产业工人阶层还将不断壮大;但与此同时,城市又出
现了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可见,就业机会不足,是目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也是
稳定和提升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现有的产业工人和潜在的产业工人)的阶层地位的瓶颈之一。
而相关社会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 的重点有两个。

  重点之一:大力创造就业机会。这是近期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和社会所要面对和解决
的战略性任务。人多、劳动力多、需要的就业岗位多,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具有讽刺意味的
是,相当一部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不是致力于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是在不恰当地减少已有的就
业机会。例如,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是着重于管理和产权制度的改革,而是提倡所谓的"减员增
效",把大量工人当做负担抛向社会。在公共交通方面,则不合时宜地发展所谓"无人售票"这样的
运营方式。这样做也许能够奏效于一时,但从长远来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却是得
不偿失的:企业既没有找到真正增效的机制,社会又增加了失业人员。又如,有些城市的管理者
们为了所谓的城市形象,几乎是随意地驱赶各种小商小贩,撤销实际上位于城市小巷的农贸市
场,不仅给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不便,也沉重打击了自营业者群体。从根本上来说,这种管理
方式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是不相符的。总之,政府应当把增加就业机会当做制定经济和社
会政策的出发点,而不应当出台眼光短浅的就业政策,在管理措施上更不应当追赶时髦,盲目地
追求所谓的与国际接轨。   
       重点之二:采取得力而有效的措施,切实保障产业工人阶层的合法 权益。目前,中国产业工人阶层在这方面碰到的问题相当突出。例如,在一部分私营企业尤其是 港台和韩国业主投资的企业里,工人的工作环境相当恶劣,劳动强度超出工人体能所能承受的限 度,工作时间被任意延长,而工薪则十年不涨一分。研究表明,这种现象长期普遍存在的原因是 多方面的,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相关的地方政府失职,或者不如说,为了发展地方经 济,这些地方的政府在处理劳资关系问题时偏向于外方业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保护产 业工人阶层的合法权益的问题,将变得越来越严峻,因而是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的重中之 重。          稳定地权,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D有关农业劳动者阶层的制度安排
与政策选择的最终目的,是D大规模地减少农业劳动者,从而富裕农民。针对这一目的,相关D社
会制度、社会政策创新的重点有三个。        重点之一: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民的收人,减轻农民的 负D担。不过,对于这个问题,还需要做出具体的分析。从整个社会D来看,农民承担的各种税费 负担确实极不合理、不公正,并且广D泛存在着对农民重复征税的现象,存在着让农民承担本该由 国家D财政负责的公共支出负担的现象。就此而言,国家应当根据农业D的产业特性,整体地考虑 减轻所有农民的负担的问题。而在农民D阶层内部,研究表明,同样存在着负担畸重畸轻的现象,
收人较D少的农民承担了较多的税费负担。因为,目前的农村税费制度安D排的特点是,按照一定
地区范围内的农户人均纯收人水平确定该D地区农民的税费负担率,再根据这个负担率确定人均实
际负担的D税费额,不管具体的负担者是穷还是富,每人都交一样多的税D费。这种表面上的平等
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公正。关于增加农民收D人减轻农民负担的笼统提法长期收效不大的原因之一,
就是缺乏l针对性,因为农民已经分化了,在8亿多农村人口中,有的已经D富裕起来,有的则在生
产、生活方面还有很多困难。因此,在农D村,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正确认清农民已经分化的现
实,在此基D础上制定明确的政策,解决好增谁的收、减谁的负的问题。一旦D解决好这个问题,
应当能够使国家的各种增收减负政策产生更好D的效果。在目前,真正应当减负增收的是低收入的
纯农户,或以;农业为主、很少兼业的低收入农户。l        重点之二:彻底稳定地权。可以考虑从法律 上使农地使用权D永佃化,真正做到"生不增,死不减",再在此基础上使农地永D佃权的流转(包 括抵押、买卖)完全合法化。        这样做的目的有I三:一是可以解决人口增加的农户对更多土地的要 求,而无须每I年搞"/J'土改":尽管中央要求稳定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但由 于农户人口异动 之故,农村各地实际并未严格执行这一政策,仍然每年或每隔几年进行小的调整。二是可以真正 防止对农民土地的无偿或低偿剥夺。目前,由于土地的产权性质复杂,乡镇政府和村集体组织很 容易以各种借口侵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损害农民的利益。土地使用权被永佃化以后,这种侵夺 与损害就失去了所谓的合法性。三是可以为那些愿意转移到其他产业的农民提供转移的本钱:他 们可以通过永佃权的抵押甚至买卖获得启动资金。          重点之三: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 的二元社会结构,加快城市化步伐,取消各种分割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政策,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 劳动市场,在大量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缩小农业劳动者阶层的规模的同时,使农民工群体真正 完全融人产业工人阶层,并融人城镇社会。关于这一点,本报告已在多处做了分析,此处无须赘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