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胜美所有衣服图片: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史资料整理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6:40:41
汉代观演建筑考述提要  汉代百戏歌舞作为一种综合赏玩、杂技、幻术、角觝、侏儒、俳优、舞乐等内容的活动,决定了它的观演建筑很不同宋以后戏场。文章对此作初步的考释。关键词  汉代  百戏 观场乐楼  汉代是百戏、歌舞的成熟期。近年来,史学界、文艺界和民俗学研究,已对汉代百戏歌舞中的诸如源流、内容、形态,及其与巫文化的关系,作了较充分的探讨。但对其观演场所的追问,却付之阙如。据此,本文拟对汉代观演场所作初步的探讨。须说明的是,中国戏曲源于原始巫傩。而巫傩又是一项集体参与的活动。这就使得在戏曲发生的萌芽期,演出有别于后世的固定戏台,常在行进中完成。时至今日,仍可从诸如舞龙、抬阁一类受巫傩影响的活动中见出踪迹。再则,在宋代具有情节的杂剧出现前,百戏歌舞中的观和演的界限并不清晰。因此,本文避免了“戏台”、“戏场”等习惯称谓,姑且称观演建筑。  一、汉代的百戏、舞乐与观演建筑(一)百戏百戏源于周代的散乐和讲武之礼。《周礼》记载:“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属焉。” [1]可见,散乐是一种民间舞乐,由旄人掌管教授。至于讲武之礼,初见于《礼记》:“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2]其中的“角力”,角其材力相抵斗,即秦汉的“角觝”,近于今天的相扑运动。在周秦时代,散乐和角觝是比较单纯的。   汉代丝绸之路打通后,在吸收了西域传入的杂技、幻术后,周代的散乐、角觝,内容逐步扩大演变成混合型的“百戏”。“百戏”一词,初见于《后汉书·孝安帝纪》:延平元年十二月“罢鱼龙蔓延百戏”[3] “鱼龙蔓延”是西域传入的一种幻术。另,《汉书·张骞传》:汉武帝时“大宛诸国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犛靬眩人献于汉。”[4]“犛靬”属古罗马帝国。“眩人”,颜师古注:“眩读与幻同。即今吞刀吐火,芝瓜种树,屠人截马之术也。本从西域来。”[4] 显然,眩术近于今天魔术。西域传入的“戏”还有杂技,如“都卢寻橦”。都卢国在今缅甸,“寻橦”长杆,即源自缅甸的一种杆上杂技。此类杂技又与本土诸如扛鼎、蹴鞠等杂耍混合。 百戏另一类是“俳优”。俳优是中古以谐谑,亦即说笑话滑稽表演为业者。朱光潜认为:谐趣是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凡是游戏都带有谐趣,凡是谐趣也都带有游戏。“在古代社会,‘优’(clown)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优常占要角。英国古代王侯常有优跟在后面,趁机会开玩笑,使朝中君臣听着高兴。中国古代的王侯常用优。《左传》、《国语》、《史记》诸书都常提到优的名称。优往往同时是诗人。汉初许多词人都以俳优起家,东方朔、枚乘、司马相如都是著例。”[5] 俳优形象资料见于出土的汉代明器。如1988年四川绵阳孔雀村汉墓出土的说唱俑,戏谑滑稽,实为俳优。此外,汉代侏儒巨人也常被作为戏谑对象,与俳优相提并论。如《汉书》司马相如传:“俳优侏儒、狄鞮之倡,所以娱耳目乐心意者,丽靡烂漫于前。”[4]还须注意的是,汉代百戏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展示和赏玩奇珍异宝。在今天,这项活动因与作为表演艺术的“戏”风马牛不相及,被研究者忽略。西汉长安皇家观演建筑“平乐观”(下文详明)中,就有甲帐和乙帐,用于展示珍宝。飞廉是汉代传说中的神禽,武帝元封二年以铜铸飞廉置观上。东汉明帝永平五年,都城洛阳造平乐观,首先“至长安,悉取飞廉并铜马,置之(洛都)西门外,为平乐观”[6] 有了珍奇就可称平乐观,可见展示和赏玩奇珍,是皇家观赏建筑平乐观的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汉代的百戏是一种综合赏玩、杂技、幻术、角觝、侏儒、俳优、舞乐等综合性文体活动(图1).(二)巫傩歌舞   在汉代繁盛的巫祝文化中,包括对后世戏剧起关键作用傩。傩,亦称“大傩”,是中国古代一种驱疫逐鬼避邪的祭仪。它起源于原始社会除灾祈福的巫觋,约略形成于商周。早期记载见诸于《礼记·月令》、《论语·乡党》、《吕氏春秋》等典籍。周代王宫中每年季春、仲秋、季冬举行3次傩祭。《周礼·春官·占梦》的记载:“季冬……遂令始难敺疫。” [1](“难”字通“傩”)傩的主要特点,是戴面具的仪式。方相氏被认为是专职的傩神。《周礼· 夏官·方相氏》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1]汉画像石中,有大量被刻成站立的熊,应当是时称“仙倡”,亦即由人扮演的假形。在宋代钟馗取代方相氏之前,方相氏是主要的门神,在汉画像砖石中,门柱、门扉、门楣等显著位置雕刻的熊,即为方向氏(图2)。巫傩仪式的一项重要形式是舞乐,尤其是鼓舞。《说文》释巫:“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像人两褎(袖)舞形。”[7] 可见,巫与舞密不可分。在集体活动的巫傩仪式上,更离不开鼓舞。汉代《大傩赋》残篇中,就有“帅百隶之侲子,群鼓噪于宫垣。”的记述。[8]此外,汉画像砖石上,有大量巫傩舞的形象资料。汉代是神仙信仰很隆的时代。方士的酬神活动,也是诱导了一类观演建筑。限于篇幅从略。为了讨论,以上我们分别从游戏性质的百戏,与宗教和民间信仰性质的巫傩两方面加以探讨。事实上,汉人百戏与巫傩舞乐活动,是同时发生水乳交融的。二·汉代观演建筑类型与制式初探(一)平乐观1·平乐观的性质平乐观是汉代皇家一种集观赏、百戏、讲武、会客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游乐建筑。见诸记载的平乐观至少有两处:一是西汉时位于长安上林苑中。另一是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建于东都洛阳西门外。上文已谈及,从张衡《西京赋》中可见出对长安平乐观中的观演活动详细描述。[7]而在张衡《东京赋》中,又有:“其西则有平乐都场,示远之观。”[7] 它指的就是东汉都城洛阳的平乐观。可见至此,平乐观称谓已由最初特指,变为一类建筑的统称。张衡《西京赋》中有一段平乐观中百戏舞乐细致描述:“大驾幸乎平乐,张甲乙而袭翠被,攒珍宝之玩好,纷瑰丽以奢靡。临迴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乌获扛鼎,都卢寻橦。冲狭燕濯,胷突銛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总会仙倡,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巨兽百寻,是为曼延。神山崔巍,欻从背见。熊虎升而挐攫,猿狖超而高援。怪兽陆梁,大雀踆踆。白象行孕,垂鼻辚囷。海鳞变而成龙,状蜿蜿以蝹蝹。含利颬颬,化为仙车。骊驾四鹿,芝盖九葩。蟾蜍与龟,水人弄蛇。奇幻儵忽,易貌分彤。吞刀吐火,云雾杳冥。画地成川,流渭通泾。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於是不售。尔乃建戏车,树脩旃。侲僮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絓,譬陨绝而復联。百马同辔,骋足并驰。”[7] 我们看到,平乐观有展示“珍宝之玩好”的甲帐和乙帐;有广场上演出角抵戏:有力士举鼎、杆技、钻圈(冲狭)、抛接丸剑、走绳索;有各种乔装(仙倡)的巫傩舞乐和豹、熊、虎、龙;有幻术:百寻巨兽、海鳞变而成龙、寻吞刀土火、水人弄蛇等等;最后以戏车马技收场。平乐观还是接待宾客的场所。据《史记·大宛列传》,汉武帝时为“览示汉富厚”,“于是大角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行赏赐,酒池肉林,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见汉之广大,倾骇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角抵奇戏岁增变甚盛益兴,自此始。”[9] 又据《汉书·西域传》,宣帝元康二年:“天子自临平乐观,会匈奴使者、外国君长大角抵,设乐而遣之。”[4] 除了外国宾客,宠臣亦可被赐游平乐观。如近宠董偃,常赐“驰逐平乐,观鸡鞠之会,角狗马之足,上大欢乐之。”(《汉书·东方朔传》)[4]2·平乐观的组群要素 场是一种供大型百戏、歌舞演出的场地。近一般文献据张衡《西京赋》:“临迴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句[8] ,称作“广场”。其实,这里的“广场”,是描状场之“广”,与赞角抵戏之“妙”对偶。称谓本身无关宏旨,但“广场”之称太容易与西方传来的公民集会场所的之“广场”混淆。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①这种场,是一种专建的,还是临时性选定的一片场地;②它的基本格局如何。首先,“场”是一种官办性质专建的建筑群。汉代文献中,除了“广场”,还有所谓“都场”。张衡《东京赋》:“其西则有平乐都场,示远之观。” [8]这里的“都”作何解?注意到汉代文献相对于“乡亭”和“邮亭”,将都邑官办的亭称“都亭”。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引了7条汉代“都亭”文献。这里“都”,实指官办性质。“都场”是在强调都邑官办性质。由此可知,场是一种专建的建筑,绝非临时性逢场作戏选的一片场地。第二,今天已很难知道场的确切形态和尺度,但从汉画像砖石中大量百戏图像都被安排在矩形框中(图3),应当是矩形。山东微山县两城出土的百戏图残片,前还有卧棂栏杆,应当暗示是实际观赏的图像(图1)。山东安丘董家庄汉墓出土的乐舞百戏图,盖运用透视方法,这些都显示场当为矩形。至于场的尺度,注意到百戏中有车戏、舞龙,可知远非宋代以后戏场所能相比。从《汉书·武帝纪》,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4]等记载看,也足以说明场之大。馆、宫 平乐观作为上林苑组成部分,肯定有用于休憩的宫或馆。汉书中平乐“观”与“馆”通用,盖因此。另,《金石索石索》有“平乐宫阿”瓦当,陈直疑为平乐馆之物[6] 帐是用于临时性展示奇珍异宝。《西京赋》:“张甲乙而袭翠被,攒珍宝之玩好,纷瑰丽以奢靡。”[8]李善释:孝武造甲乙之帐。袭翠被,翠羽饰被。“张”,显示临时搭建。珍宝被放在翠羽饰被上展示。 这里的坛,用于阅兵观赏。《东汉书》载:“皇帝于平乐观下起大坛,上建十二层五采华盖,高十丈,坛北有小坛,重建九层华盖,高九丈。列奇兵骑士数万人,天子住盖下。……设秘戏以示远人。”[10]阁道  张衡《西京赋》写平乐观:“複陆重阁,转石成雷。” 李善注:複陆复道阁也。於上转石,以象雷声。汉代的阁有三种性质:①门阁,近于阙、观;②储藏,如藏书的石渠阁;③阁道,近于栈道,但有棚。此处应为阁道,在阁道上转石滚模仿雷声。(二)滨水和水上观演建筑1·滨水和水上观演的性质汉代滨水建筑就其性质有3类: ①由操练水军演化的一种水上娱乐。初如汉武帝时,“是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遂乃大修昆明池”(《史记》卷三十平准书第八)[9]受其影响,后世皇家园林常有设有昆明湖操练水师。②用于水嬉,一种于彩船上进行的领唱与合歌。③一些西域传入的诸如“激水化作比目鱼”、“黄龙戏水之类”杂技、幻术,可能也于水中进行。    2·滨水和水上观演建筑组群要素    昆明池  由水中的台、殿、雕塑、楼船,与周湖的观(馆)组群。《史记》载:“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于是天子感之,乃作柏梁台,高数十丈。”(卷三十平准书第八)[9] 《汉书》亦有类似记载,但“观”作“馆”(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下)[4] 就当时造船技术水准,楼加旗帜高十余丈是有可能的。又由“天子感之”,可见当时楼船高十余丈亦罕见。楼船初用于操练水军,但不久池中的龙首船中“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凤蓋,建华旗,作櫂歌,杂以鼓吹。”[11]“櫂歌”,船歌。可见习战之船已演变成歌乐游乐之船.由《三辅故事》湖中见于记载的还有豫章台、临波殿,以及象征牵牛、织女、石鲸的刻石等[12。周湖所建观、馆,见诸记载的有豫章观。《三辅故事》:“帝御豫章观临观焉”[11]   彩船  张衡《西京赋》有:“于是命州牧,为水嬉,浮鷁首,翳云芝,垂翟葆,建羽旗,齐栧女,纵櫂歌,发引和,校鸣葭。”[8] 句中“州牧”为主舟官, “鷁首”,船头像鷁鸟。“翳云芝”船饰以芝草、云气。汉画像有水嬉的形象资料,一般为2~3人的小船。水榭  杜佑《通典》:“后汉天子临轩设乐,舍利兽从西方来,戏于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12]如果该段能文字解读为:面对殿前水榭(水上的轩)设乐伴奏,水中表演眩术。就可看作敦煌壁画中水榭舞乐的远源。在汉画像砖石中,有若干水榭的形象资料。如山东微山两城出土的3幅水榭人物(图4 )。[13]被解读为捕鱼图。图面尚有仙人、六博、奔鹿,1976年于滕县出土类似的水榭图,除有鱼鳖,还有异兽。[13]笔者以为,当是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所述的中等豪强地主祭神场面:“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儛像。中者南居当路,水上云台,屠羊杀狗,鼓瑟色吹箫。”[14]当路,神名。水榭时称“水上云台”。(三)斗兽场1·斗兽场的性质汉代斗兽场是一种观演搏、射野兽的场所。汉画像中的人兽搏杀场面,应当多发生于此。依其所在位置,大体可分为两类:①游猎性质的离宫,临时移入野兽。如秦代的旧宫长杨宫,“汉修饰之以备行幸……秦汉游猎之所。”[6] 据汉杨雄《长杨赋序》:成帝为向胡人夸耀,命“捕熊罴、豪猪、虎豹、狖玃、狐兔、麋鹿,载以槛车,输长杨射熊馆,以网为周阹,纵禽兽其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获,上(成帝)亲临观焉。”[8];②兽圈,如未央宫的彘圈。2·斗兽场的组群要素 用于观看斗兽或射杀野兽的一种楼阙式建筑。观是斗兽场必备的组群要素。《三辅黄图》:“长杨宫……门曰射熊观”,“彘圈……兽圈上有楼观。” [6],可见两类斗兽场都有观。 用以居高临下检阅军队打猎竞赛。长杨宫的长杨榭,“秋冬较猎其下,命武士搏射禽兽,天子登此以观焉。”(《三辅黄图》卷五)[6]殿 用于观看斗兽。《汉书》:“建昭中,上(元帝)幸虎圈斗兽,后宫皆坐。熊佚出圈,攀槛欲上殿。”(卷九十七下外戚传)[4] 槛,栏杆。由此看,殿前有栏杆。这与部分汉画像百戏图前的栏杆一致(图1)。 用以圈禁野兽的阑珊。(四)庄园观演建筑1·庄园观演建筑的性质汉代食封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多采取田庄的形式。这些庄园“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15] 庄园内“歌舞俳优,连笑伎戏”“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14] 汉视死如生,今存大量的汉代明器和汉画砖石,开启了一扇了解汉代庄园观演建筑的窗口。2·庄园观演建筑的要素前堂  歌舞俳优,一般于前堂进行,多在宴饮时观看舞乐。从汉画砖石此类图像较多。更为直接的形象资料,见于1981年河南淮阳于庄发掘的明器彩绘陶院落,在院落两层厅堂的底层,有6躯陶伎俑。庭院  对百戏一类需要较大场地的活动,常于前庭或其他大场地进行。如山东曲阜发掘的庭院图(图5 ),图中前庭有伎人奏乐、倒立(即《盐铁论》中“唐锑追人”[14]乐楼 汉代明器中有相当数量的陶楼,一般都被定为“望楼”。1969年山西运城侯村和1975年安徽涡阳大王殿焦窑1号砖石墓,分别出土的2件“绿釉陶戏楼”,使我们对此类楼阙的性质有了进一步了解。大王殿绿釉陶戏楼,2楼的镜框式舞台,分为前后台。前台有伎人奏乐、倒立俑。舞台栏杆和立柱上装饰的熊,显示了傩文化的影响,应当是隋唐露台“熊罴案”的远源。侯村的绿釉陶戏楼立于水上,应当就是献祭的“水上云台”。除了有歌舞伎俑,尚有一件主人观赏俑。笔者认为,此类陶楼榭应有多种用途。即便不带有伎乐俑,作为临时性舞乐百戏的场所,也是完全可能的。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前 言

  建筑艺术中国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是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特殊风格与体系的造型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文化层面上表现出三大特点:其一,注重审美性与政治伦理性的高度统一;其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现;其三,在多样变化中注重综合性的整体空间意象。其形式特征主要表现为:
  ①多以群体组合的形式构成丰富的空间序列,如以十字轴线展开的坛庙建筑;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的民居和宫殿建筑;以曲折轴线展开的园林建筑。不管哪种展开方式都形成抑扬顿挫,有前序、高潮、尾声的空间序列。
  ②单体建筑造型有一定的规格程式,如殿、亭等形制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组成,同时各部分之间都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到了清代,这种规格化已达极至。
  ③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所形成的体量巨大的屋顶,与坡顶、正脊和翘起飞檐的柔美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最突出的形式特色。
  ④室内空间处理灵活多变,常用板壁、槅扇、帐幔、屏风、博古架隔为大小不一、富有变化的空间,产生迂回、含蓄的空间意象。
  ⑤注重建筑构件的色彩和装饰彩绘的表现性,并以此标示等级与功能的差异。

  中国建筑艺术按时间序列可分为秦汉、隋唐、明清、近现代四个阶段:
  ①秦汉阶段。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如庭院形式、对称布局、木梁架结构、单体造型、大屋顶等已初步形成,不过因诸侯割据而南北各异。秦汉时已有雕刻和彩绘,布局舒展、整齐,具有明确的伦理、等级、秩序等内涵,表现出刚健、质朴的风格特色。
  ②隋唐阶段。汉末到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南北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文人士大夫归隐山林的思想情趣和山水诗、山水画的出现,使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在传统的理性精神中加入了许多浪漫情调。至唐代终于形成了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盛唐风貌。宏伟、规整的都城,恢宏舒展的宫殿、坛庙,规模巨大、形制多样的寺塔、石窟,造型浑厚,装饰华丽,展示出博大伟美的风格特征。
  ③明清阶段。经五代两宋城市经济的发展及各地方文化,乃至蒙古、藏、阿拉伯文化的进一步交融,至清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走向最成熟的阶段。城市街巷规格方整,宫殿陵墓建筑定型化,但形制增多,手法多样。造园艺术空前繁荣。其总体风格是雍容、典丽、严谨、清晰。
  ④近现代阶段。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方文化的东渐、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人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的变迁,20世纪的中国建筑产生了较大的变异。在传统的园林建筑中,增加了建筑的比重,空间更加曲折多变,装饰更加繁复细丽,且出现了大量中西合璧式的公共建筑,更加注重其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80年代以后城市整体布局更加开放,变革更加迅速,风格更加丰富多样。寻找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的有机结合将是中国现代建筑的重要课题。
 
中国皇家园林

  阿房宫与上林苑

  秦始皇在陕西渭南建的信宫、阿房宫不仅按天象来布局,而且“弥山跨谷,复道相属”,在终南山顶建阙,以樊川为宫内之水池,气势雄伟、壮观。

  皇家园林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皇家园林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虽然在规模上不如秦汉山水宫苑,但内容上则有所继承与发展。例如,北齐高纬在所建的仙都苑中堆土山象征五岳,建“贫儿村”、“买卖街”体验民间生活等。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隋代

  元明清的成熟

  元明清时期(1271年-1911年),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这时的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一次飞跃,这个时期出现的名园如颐和园、北海、避暑山庄、圆明园,无论是在选址、立意、借景、山水构架的塑、建筑布局与技术、假山工艺、植物布置、乃至园路的铺设都达到了
 
私家园林——尚小巧而贵情趣

  起源问题

  中国私家园林很可能与皇家园林起源于同一时代,但是从已知的历史文献中,人们了解到在汉代有梁孝王的免园,大富豪袁广汉的私园。这类私家园林均是仿皇家园林而建,只是规模较小,内容朴实。

  士大夫的隐逸时尚

  晋南北朝时,中国社会陷入大动荡,社会生产力严重下降,人民对前途感到失望与不安,于是就寻求精神方面的解脱,道家与佛家的思想深入人心。此时士大夫知识分子转而逃避现实,隐逸山林,这种时尚必然体现在当时的私家园林之中。 
  其中的代表作有位于中国北方洛阳的西晋大官僚石崇的金谷园和中国南方会稽的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山居。两者均是在自然山水形基础上稍加经营而成的山水园。

  辋川别业和独乐园

  文人造园更多地将诗情画意溶入到他们自己的小天地之中。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和作家司马光的独乐园。

  私家造园之风兴盛

  此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私家园林,其共同特点在于选址得当,以假山水池为构架,穿凿亭台楼阁、树

  自然无为与壶中天地

  文人士大夫私家园林原也是受到皇家园林的启发,希望造山理水以配天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总令信奉礼教的中国知识分子失望,于是一部分士大夫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自然,形成与儒家五行学说比较形式化的天地观相对立的,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地观念。
  因此园林中的山水不再局限于茫茫九派、东海三山;又由于封建权力和礼制的打压,私家园林的规模与建筑样式受到诸多限制,这正好又与庄子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相吻合。
  于是从南北朝时期起,私家园林就自觉地尚小巧而贵情趣。一些知识分子甚至借方士们编造的故事,将园林称作“壶中天”,要人们在小中见大。
  中国知识分子的“壶中天地”给这个民族留下了一整套的审美趣味和构园传统,留下了一大批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身在山林,心存魏阙的坚定等待

  于是他们也需要一个能与封建权力分庭抗礼的环境,这个环境也无需很大,无需奢侈,无需过多的建筑,而是要在城市的喧闹中造就一种隐居的氛围,使他们在简朴的生活中继续磨练自己的意志和
  在这种情况下,园林中不仅建筑面积所占比例很小,单体建筑体量不大,屋面常用灰瓦卷棚顶,装修简洁,不施彩画等,然它们的淡雅精深,其中文学艺术作品(匾额、楹联、勒石、诗词书画)之多和寓意之深刻,是皇家建筑所不能比的。

  与官方意识形态有所区别的另一个方面

  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后来为皇家所吸纳,一些宗教寺庙,尤其汉传佛教寺庙的营建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而一些儒家知识分子一旦当了地方官,也适时修建一些郊野公共园林或少量园林式建筑,供市民踏青登高赏景之用。
  这种园林或建筑就更与私家园林气味相投了,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形成就与著名诗人苏东坡两度在此为官,曾先后疏浚西湖,筑苏堤,修石灯塔,造各种亭台,并留下大量赞美西湖的诗词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了解私家园林之美,可进一步懂得中国园林之妙,并直观地了解传统中国
 
寺观园林——花园改建成的中国第一佛寺

  根据已有的考古材料证明,中国寺观的起源在5000年以前,当时是以神祠的形式出现的,这就是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女神庙。
  东汉时在洛阳以皇家花园改建成的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佛寺。
  然而佛寺的建设兴旺于魏晋南北朝。因为当时的社会战火不断,民众生活痛苦不堪,生命无常,因此,佛教中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思想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道教思想中取法自然、延年益寿、飞身成仙等也赢得众多追随者。

  舍宅为寺的热潮

  在舍宅为寺的热潮中,北魏洛阳和南朝的建康佛寺成百上千,香火甚旺。
  此时,寺观园林有三种形式,一是把城市中寺观本身按园林布置;二是在城市寺观旁附设园林;三是在风光优美的自然山水中建寺。
  这样做是因为,不论佛教中的天国还是道教追寻的仙境都对寺观的环境提出很高的要求。

  世俗化、文人化的浪潮

  唐宋时期,佛教、道教、儒教迅速发展,寺观的建筑布局形式趋于统一,即为伽蓝七堂式。此时的寺观不仅仅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还是民众交往、娱乐的活动中心。
  此时的文人也把对山水的认识引入寺观氛围,这种世俗化、文人化的浪潮促使寺庙园林的建设产生了飞跃。
  唐代长安的广恩寺以牡丹、荷花最为有名,而苏州的玄妙观也发展成规模宏大的寺庙园林,据传宋代名画家赵伯驹之弟所绘《桃源图》描绘的就是玄妙观的情景。
  明清时期,寺观园林建设达到高潮。由于清帝极为重视与蒙古、西藏首领的友好关系,汉藏风格相结合上永安寺、承德的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都是著名的范例。

景观园林的形成

  老庄与孔与佛

  老子提出要道法自然,庄子曾说:“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欤。”而作为儒学始祖的孔子则把这种热爱升华到把山水比作人的品德的境界。
  佛教传入中国经汉化而后扎下根来,其因果报应、来生转世的思想受到信奉,佛教中所叙由亭台楼阁、林木花草组成的花园成为天国的形象而为人们所向往。
  正是由于上述道、儒、释对山水的不同认识,最终导致中国人把巨大的生活热情凝聚在山山水水之间,他们把对天堂的梦想转化为在山水之间建设人间仙境的现实行动。

  人间仙境的梦想

  实际上,他们是把自然山水环境当作一个巨型的花园来进行建设、经营的,从而架起了通向精神归宿的桥梁。
  因此,我们发现,无论是在中国的崇山峻岭之间,还是在江河湖泊之滨,都有这样的巨型花园。
  这种天人合一的结果是许多巨型花园――风景名胜的出现。
  人们把中国五大名山概括为“泰山雄,华山险,恒山幽,嵩山峻,衡山秀”,然而仅有这些奇特的自然景观并不能满足人对天国意境的追求,唯有溶入亭、台、楼、阁,才能成为人可亲近的环境,才能成为人间的天堂乐园。

  四合院

  门第相当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住宅及其大门直接代表着主人的品第等级和社会地位,所谓“门第相当”、“门当户对”,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人们对大门的型制和等级是非常重视的。
  北京四合院住宅的大门,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门。
  设屋宇式大门的住宅,一般是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设墙垣式大门的住宅,则多为社会下层普通百姓居住。

  屋宇式大门的等级

  王府大门

  王府大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两等。这种大门座落在主宅院的中轴线上,宏伟气派。北京后海北岸的清醇王府大门,就是一座五间三启门的屋宇式大门。
  在封建社会,王府大门的间数、门饰、装修、色彩都是按规制而设的。如,清顺治九年规定亲王府正门广五间,启门三、绿色琉璃瓦、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世子府门钉减亲王九分之二,贝勒府规定为正门五间,启门一。位于后海南岸的清恭王府,原是乾隆帝的宠臣和绅的府邸,后来

  金柱大门

  这是一种门扉安装在金柱(俗称老檐柱)间的大门,称为“金柱大门”,这种大门同广亮大门一样,也占据一个开间,它的规制与广亮大门很接近,门口也较宽大,虽不及广亮大门深邃庄严,仍不失官宦门第的气派,是广亮大门的一种演变形式。

  蛮子门

  如将广亮大门或金柱大门的门扉安装在外檐柱间,门扇槛框的形式仍采取广亮大门的形式,北京人把这种门称为“蛮子门”,它是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进一步演变出来的又一种形式。

  如意门

  北京中小型四合院采用的大门当中,如意门占着相当大的数量。如意门的门口设在外檐柱间,门口两侧与山墙腿子之间砌砖墙,门口比较窄小,门楣上方常装饰雕镂精致的砖花图案,在如意门的门楣与两侧砖墙交角处,常做出如意形状的花饰,以寓意吉祥如意,故取名“如意门”。如

  老百姓的墙垣式门

  除上述数种屋宇式大门外,在民宅中,采用墙垣式门者也不在少数。墙垣式门最普遍、最觉见的形式是小门楼形式,它的样式尽管很多,但基本造型大同小异,主要由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部分组成,一般都比较简单朴素,也有为数不多的豪华小门楼,门楣以上遍施砖雕,虽不气

  广亮大门

  广亮大门仅次于王府大门,它是屋宇式大门的一种主要形式,这种大门一般位于宅院的东南角,占据一间房的位置。广亮大门虽不及王府大门显赫气派,但也有较高的台基,门口比较宽大敞亮,门扉开在门厅的中柱之间,大门檐枋之下安装雀替、三幅云一类既有装饰功用,又代表主人

  浙江水乡乡土

  这一切没什么两样

  早在7000年前,浙江的先民河姆渡人就有了木结构干栏式建筑。他们也吃稻米。这一切同我们没有什么两样。
  同其他地区的民居建筑一样,浙江的民居制作与风格既是从它依附的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中派生出来的,又是居住于其中的人们的文化创造。
  服饰是文明的产物,而建筑是文明的“服饰”。一个文明的民族和社会,总会把它的精神凝结在它最坚固也是最庞大的创造物——建筑之上的。

  农业文明所凝固的音乐

  浙江民居,就是一组成熟的农业文明所凝固的音乐。它的全部旋律都回响着一个正在逝去的田园之梦——美丽、温馨,不乏自然天籁的意趣,洋溢着世俗精神的知足、和美与亲切。  然而,从大的格局到小的装饰,却又无不反映中国文化的宗法情感和礼乐气氛。
  古人把选择一地居住建房称为“卜居”。有人说中国人并没有一种专门的宗教生活,然而在他们的世俗生活的许多方面,却又有着宗教的色彩。
  造房子要看风水,认为房子的地势、方位、高矮及同周围山水形胜的关系,都可能影响到未来房屋主人的吉凶祸福和家庭的兴衰。
  总而言之,卜居是一生中的大事,因而“不盖房,不买田,一生一世未做人”这句俗语,至今仍然流传在浙江农村。

  红白喜事,盖房买田是一生的事

  盖房标志着人生的成功,这成功来之不易,需有主人数十年的辛苦劳动,以及在生活中的节衣缩食。
  一个中国农民一生中其实只有四件大事:红白喜事,盖房买田。由于现在田归公家所有,不能买卖,实际上只剩下三件事。而没有房子,红喜根本无从指望,所以盖房这件事就成了  一个前提,一个人生终极目标——齐家的必要前提。

  笑脸下隐蔽着的宏愿

  也许正是这种超越了简单生存的精神价值的追求,才使得盖房仪式格外隆重吧?
  不仅是主人,全村的人和全族的人都在这个隆重的气氛中感受到人生的不易和创业的神圣。
  正如结婚要选个吉日良辰一样,造房子也得择个好日子。一求造房顺利,二求岁时平安。当然,能荫子荫孙,瓜瓞绵绵,后世出几个有脸有面的人物,那更是房主人笑脸下内心深处隐蔽着的宏愿了。

  上梁的时辰是经过周密计算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墙角是关键。房子立得稳,站得正,方向对,都得看墙角。所以,立墙的时刻,重要人物都要到场。
  风水先生手拿罗盘,表情严肃,目光专注,口中喃喃有词,使这一时刻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房子上梁的时辰是经过周密计算的,家中每个人的生辰的八字都是这个时辰的参数。也许是因为把家中每个人的运气都托给了这根支撑一家基业的大梁吧?

  最恐怖的是火

  浙江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民居都是木结构的,因此木结构的保护和防火就成了大问题。从造房子的那天起,人们就期望日后房屋坚固,免遭虫蛀、火烧。
  上梁时,主人在梁上挂只箩筐,筐中装只鸡,一来鸡吉同音,吉利;二来认为鸡能吃蜈蚣、白蚁,可保木结构牢固。
  为了防火,浙江民居普遍都用马头墙,以防火势蔓延;有的大型民居布置水塘,为消防提供方便。
  屋脊大量地运用像征主义手法,用鱼、草等水生动植物做装饰;梁枋被雕刻成翻卷的波浪,好像整座房子都被水覆盖。
  历次大火灾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点火星能败倒一户世代簪缨之家,一把火能毁灭半座城池。
  因此,砖木结构的建筑最恐怖的灾星就是号称“祝融君”的火。
  浙江民居在所有醒目的部位和构件上都以水作为装饰主题,就是提醒居民时刻留心火的失慎。防火已成为生活的基本常识。那唱绍兴“莲花落”的,开场白中提醒人们的三件大事,第一件就是“当心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