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南之毛利小五郎bl: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场博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6:00:20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场博弈 (2008-08-30 04:25:38) 标签:教育 家庭 退学 幸福 教育观念 教育体制 德育 育儿 杂谈  分类:雨廷说育儿

有位网络教育专家(曾被请到CCTV做节目忘了姓名)说的好:从小受到关爱足够多的孩子,以后会用同样的方式向别人散播爱;相反,从小受尽虐待、冷落或委屈的孩子,成年后往往缺乏爱心。她还说:幸福并不是我们得到别人的帮助而获得的,最幸福的感受来源于给予。这两句话,以严密的哲学逻辑检验的话是否符合规律,我不敢断言。不过至少一定程度上是对的,而且,尤其是后一句话说的很美。我宁愿相信。

 

另有一个小故事也能表达我目前支持的教育观念。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讶,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人们为什么会对这位老人的回答报以掌声呢?我的看法是,人们常常被世俗的教育观念蒙蔽,随波逐流的将自己的孩子赶上一艘拥挤的大船,而并不清楚这艘大船最终会送孩子去到那里?当教育的本质答案或目的显现时,基于人性的直觉,人们能够很敏锐的意识到正确性。而正确的事与自己艰难追逐的相比起来常常是出奇的简单。人们不由得要向符合自己感受的事表示欢迎与感叹。

 

我认为,教育不该是一场竞赛。教育的目的不该是为了下一代每个人更快、更高、更强。我们的民族也不该以比别的民族更强为追求,如果一定要竞赛,那个对手也应当是我们自己。

无论我们如何更强,也无法改变人类只是宇宙间极其微小的匆匆过客而已,如何让生命过程更多的体现出人间真善美,才是教育应该树立的正确价值观。教育应该是以帮助人类一代比一代营造出更符合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秩序为目的。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传承人们谦让、协作、宽容、节俭、进取、诚实、公正等等基本人格与美德。由继承了这些美德的人们组成的社会,不费力便可达到“天下大治”的效果,反之,社会问题复杂的根源就印证出教育的失败。而人的才能是多元的,多到无法统计的地步。数学、语文、天文、地理只是我们惯常知道的普及性的大学科,越开明的社会越能造就更多丰富多彩的“小学科”,以及行业与技能的诞生。社会技能的多元化有利于缓解人们同质竞争的矛盾。当代中国教育的悲哀就是,原本无穷的人的多元潜能被忽略,在有限的学科、行业或学校门前拥挤,结果是无数的具有其他潜质的“天才”被埋没。因此,教育的价值观不应当残酷的强调人比人如何更强,而是在建立社会基本道德秩序的基础上,普及一般性社会技能,激发人的多元潜质。形成一个以共同遵守的道德秩序为基础,培养鼓励不同才能的人承担行政管理、学术研究、科学探索、救死扶伤、主持正义、教学育人、文学艺术、商业经营等各尽所能的不同角色的社会。

 

一个在数学面前迟钝愚笨的孩子(比如我自己),只能说明这个科目不适合他,但并不能否定他在其他领域或许是天才,那个未知的“其他”领域也许超出学校的所有科目。也就是说,即使所有学科都很逊色的学生也理应受到像天才一样的尊重,教师只能遗憾没有能力找到他的潜质所在,而无权对他做出彻底的否定!当今中国的教育,却是近乎残暴的逼迫学生依照当前价值观扭曲的教育体制和社会风气塑造自己,凡是用不上的价值观一律抛弃。绝大多数在这个怪圈中找不到出路的家长,无可奈何的顺应了这套明知错误的规则。从小学起,就开始讲究让自己的孩子上名校,名校不仅收费高,而且门槛高,必须是学习基础很好的孩子才录取,入校后学习氛围超强,营造出以学习成绩论荣辱的学风,学习成绩落后的孩子受歧视,家长跟着受歧视;强迫家长开通手机短信即时通知家庭作业和学校表现;不断举办学习竞赛;布置大量作业和考题,甚至初中一年级暑假布置初中二年级作业题;小小年纪的孩子无论学的快的还是学得慢的,从早到晚全都在吃力的学习,还时常感到学习成绩不如人而自卑,有的突然某天自暴自弃宣告再也不学了,有的甚至悲观厌世;很多孩子小小年纪戴上了高度近视镜,问一句家长,孩子如此为学所累为了什么?很多会说只为了今后找份不错的工作,有的说反正大家都是这样我的孩子不能落后,也有的说上名小学为了上重点中学,上重点中学为了上名牌大学,上名牌大学为了出国,出国是为了过好日子,今后要过好日子学生时代就只有牺牲一下了,那万一没有实现呢?孩子付出了整个童年,甚至整个青春而期盼的目标失败了怎么办?无疑,家长只能说只可成功不可失败。也就是说,一旦失败,这许多年支撑家长和孩子的精神大厦便濒临坍塌。我觉得,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像戴上了一副不合适的近视镜,戴的很辛苦,却还是看不清前面的路。

 

今年初,教育部刚刚宣布局部试行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立即有声音批评所选曲目文革样板戏过多,不能充分代表京剧艺术,而且有误导宣传文革遗风之嫌,这一设想因此搁置。本来是因民间呼声而动,又因民间批评而停,由此至少能反映国家教育部之昏庸。他们没有成熟的,着眼于全民族之上的教育理念,承担教育大任却没有教育责任感,没有责任感激发出的主动性,从而被动的摇摆于由上或由下而来的各种呼声,没有自己的价值观所以无法参照辨别出对错。国家教育部尚且如此,难怪教育找不到出路呢。

 

有人说,中国这样的教育体制,不仅不能培育人才,反而是在扼杀天才。那些脱颖而出的人才只是偶然的、幸运的天之骄子,而经过这一轮教育,天资也被消耗掉不少了,变成了超级版本的应试机器,善于解答试题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于是乎在中国弃学的现象开始多了起来。高中一年级退学的韩寒,在家教子的郑渊洁,以及在网上时常看到的关于打算让孩子退学自己教的帖子。能够清晰的看出教育的问题,又有能力逃脱的人都选择了各自的方式跳出去。我呢,是那种看出问题却无力跳出的。只有无可奈何的将自己五岁的孩子于明年9月送入这漩涡。我作为家长只好靠自己替孩子保持平衡,与这艘根本到不了对岸的大船保持若即若离的安全关系,一边借助它的势力向前航行,吸收所有有益的学校教育资源,掌握充分的基础知识;一边寻找一条摆脱大船独自驶向对岸的出路,确保我儿子保留着健康的情感,自强的精神,生存的技能以及抓得住幸福的智慧,迎接独立生活的未来。我必须与这大船展开一场博弈。

 

从我儿子出生起,我开始从一个教育旁观者,变成一个教育实施者的角色。我买了一些相关书籍,挑选书籍的时候,我有个条件,一般不看国内编著的书。原因:一、作为中国的教育体制下长大的我自己,且不说我对它造成我自己才能的压抑与埋没的批判,至少我了解它,不需要再进一步了解;二、中国那些教育专家同样是在这个体制下成长的,虽然有专业的教育背景,但往往很容易就能发现其观念中存在需要“再教育”的部分,那还敢让他们教育我吗;三、我国的教育亟待从深层次借鉴国外教育,国家承认不承认这一点,至少我要在我的家庭教育中借鉴。我看的比较深入的是两本书,一本叫《我们教育孩子的观念——全美百位教育专家的忠告》。我从这本书获得很多,这本书以1001条建议为结构,以传统教育观念与全新观念比较的形式,列举了很多实例来证明,很有指导性和操作性。不过,书上事例中的孩子几乎都是学龄儿童,比起我儿子稍稍早了些,但我还是很有兴趣的将这些收获储存起来了。另一本叫《那些人生中最重要的道理我们在幼儿园里就学过了》,内容就像前文小故事中那位诺贝尔老人所说的道理。这本书以生活故事为载体,逐个说明那些最基本的做人品格和习惯的重要性。内容虽然不如前一本书丰富,但主题观点令我印象深刻。

 

我的教育观念中的外来部分,主要就是这些。还有一些来自我自身的体悟,比如我自己成长中大人们那些令我厌恶、伤心的做法,我都决然不愿施予我的孩子。我儿子从很小开始就养成了自己的玩具玩完了自己收拾的习惯,包括回到家放整齐脱下的鞋;吃东西不能浪费,吃饭要好好吃完再玩;说好的约定的事情要尽量去履行,不能言而无信。这一点涉及的事就很多,包括说好谁都不能骂人“滚”,如果谁触犯了就要按约定受罚,不管爸爸妈妈还是孩子,一律平等从无例外。这些约定对我也是一种约束,难免因为一件事很激动说了句“滚”,我儿子会迅速按约定来执罚,我再激动也要接受他执罚。换了是他,也总是被迫遵守。更坏的脏话,在我儿子面前我都将其称为坏话,这些坏话绝对不能让孩子听到,所以他从很小起就知道讲道理,语言很干净。也因为我总是给他讲道理,不会强迫他做任何事,他就形成了从不屈服不讲理的事的性格,这样大多时候都显得我儿子很好带,只要说明一件事的道理利害,他都会很配合。有时又搞得我很累,有些事有些时候真的很难讲为什么,真想命令他别问!照做!但我想起在部队的历史,老兵说:服从命令别问为什么!结果欺负新兵扳块大石头跑上山头再下来,只为了炫耀他的权威,看着新兵屈辱的表情,老兵继续趾高气昂的炫耀:叫你干什麽就干什麽别问为什么!每当我懒得向我儿子解释什么的时候,我就想起老兵持强凌弱的丑恶面目。所以,对于任何事,我还是尽量找到他可以听得懂的语言来解释,他会问街上的乞丐在干什么?为什么我们班某某小朋友的衣服都很脏了,他妈妈还不给他洗?这都是一定要慎重而又很有难度的问题;他会问月亮为什么看起来比太阳大?为什么从爷爷家都回来了,月亮老在我头上的左边?我发现只要有耐心,方法也合适,而且一定要有积极健康的立场,回答儿子的问题是很陶醉的事,孩子也很少听不懂。偶尔,有的事也许是因为我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表达,他会在我一次两次解释后表示还是没听懂。我不会以“不懂就算了”为结束,我会说“等下回重找个例子我再给你讲就能懂了”之类的,言外之意的态度是:没有什么事是搞不懂的,没有他不该懂的,也没有可以放弃的问题。

 

我很难总结得清我儿子成长到5岁,在他身上已经显露出来的优点。而这些我认为的优点,有些已经开始与幼儿园环境出现了不协调。例如,有一天在幼儿园观摩教学时,老师让小朋友在操场上面对面站成两排,拿出几个球玩传接球游戏,当一侧的孩子传出球另一侧对应的孩子就去接。孩子们传的很不准,球到处乱跑,应该由对面的那个孩子去捡球,可是总有几个调皮活跃的男孩子不断去抢,游戏规则就乱套了。因为家长在场,老师不方便严厉,所以也没法控制局面。既然这样了,我很想鼓励我儿子也去抢他附近本该传给他的球,但他表现的不积极完全放弃参与,眼看那些孩子不断抢球。他也许觉得不适应那种定下规则又不按规则来的场面,如果我是老师我会培养孩子们按规则玩,再专门提供让孩子尽情自由的活动,既培养他们的秩序意识,又不抑制孩子性格的张力不死守陈规,而其中的教育效果互不冲突。可毕竟老师不是我,我交给孩子的习惯使他在幼儿园里不适应,如果适应了幼儿园又不符合我的观念。我的观念是如果不该要求孩子们上课手背后端坐,确定为错误的、无意义或消极意义的就取消,确定为应当提出的要求,应当培养的习惯就该用有效方式维护和坚持。在今后,我的观念与学校教育现状的碰撞必将层出不穷。我明白,我的孩子不可能在一个真空的纯净世界成长,他必然要遭受很多细菌的侵染,与人体一样,细菌也是促生益生菌的诱因,无菌的身体并不强壮,而一场场较量下来不可能尽皆获胜。有些我会放弃,有些定要坚持到底。

 

我的孩子受些污染与侵害在所难免,我却深信这场博弈的最后赢家一定是我们。原因很简单,我或学校对他的任何培养项目一旦超出他的负荷能力,多余部分我会毫不留恋的帮他卸掉,对热门学校,名牌老师,重点班等等学校和社会争相追逐的目标,永远不能超越我们家庭的另外一些追求:

 

我们一家会一道坚持认真、稳定、持久的学习习惯,我儿子的一生都会具有学习力,他的才能不需要顶尖但绝对不会逊色;

我们的家庭会继续崇尚对所有天下人谦和、善意、宽容的态度,走向社会的他会很受大家欢迎,不会搅出复杂的人际关系;

我们会相互勉励,不会过度追求物质而轻视人格,不做让人用钱就能砸倒的软骨头,让腰板挺直,让生活简单率真!

我们还要保持三人间的温情与浪漫,看护好各自善感的心,被一个个小小心愿的实现感动的幸福,让他学会随手就摘得到一朵幸福的小花……

我们的教育目标像除去外皮和果肉的果核一样纯粹;像刘翔跨过110米栏向世界纪录冲刺一样终极(相信刘翔下次上场仍会战胜罗伯斯创造奇迹)。小到如此无法再分的目标没有坍塌的可能吧?我的儿子一定会令我骄傲,即使这个社会使我自己今生一事无成,我儿子也肯定会是我的成就!

 

如果你和我一样面临同样的问题,跟上我吧!在一切没有改变以前,与当前学校教育开始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