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连2破解联机:世界近代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及其与中国“百日维新”对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5:05:36

世界近代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及其与中国“百日维新”对比

 

何谓明治维新?

1868年,以天皇睦仁为首,以改革派武士掌握实权的明治政府,开始实行“维新”,“维新”即“变革”之意,实际上是进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

推翻幕府统治之后,明治政府实行改革。一方面采取措施,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另一方面,向西方国家学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

在政治方面,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将全国划分为三府七十二县,由中央委派知事直接管辖;取消武士特权,允许不同阶层的人民之间通婚,实现形式上的平等。

在经济方面,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统一征收地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积极修建铁路,兴办邮局、电报、电话,开办工厂,扶植私人企业,发展对外贸易。

在军事方面,实行军事改革,推行征兵制,建立一支绝对终于天皇的新式军队,积极准备对外扩张。

在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在中央集权制建立和巩固后,明治天皇于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俗称“明治宪法”;1890年,开设国会,从而确立了近代专制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即日本天皇制。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脱亚入欧,成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并迅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但是,其改革在政治、经济上保留了很多封建残余,并非如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那样彻底。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对比

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来看,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从力量对比上看,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情况。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中国的情况则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一体”,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又是它们的共同思想准则。而且,这股反动势力还有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因此,在这个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统治营垒中是很难分化出与之相对抗的革新势力的。如中国的维新势力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与守旧党比,不过千与一之比,其数极小”(严复语)。因此,守旧势力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从政策措施的实施来看,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1869年)、废藩置县(1871年)、改革封建身份(1869至1873年)、废除封建俸禄(1876年)、地税改革(1873年)、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1889年)、召开国会(1890年),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从国际环境上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都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而中国戊戌维新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