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盛捷服务公寓: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主要哲学思潮纲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22:33

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主要哲学思潮

 

讲解人   杨寿堪

第一讲  古希腊哲学(Greek philosophy)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开端。恩格斯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古希腊哲学三位主要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

 

一、苏格拉底哲学

▲认识你自己(Know thyself)——德尔菲阿波罗神庙上的铭文(Inscription on the temple of Delphi)——哲学的出发点——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以人为中心——探究世界本原不是去探究世界本原是某种东西,而是要了解使世界井然有秩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善——善只能通过对自身的认识来获得。

 

▲美德即知识(Virtue being Knowledge)——有智慧有道德的人才能分清善恶——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美德是通过教育得来的。

 

▲苏格拉底的方法-辩证方法(dialectical method)——通过与别人对话即一问一答的形式,揭露对方的矛盾——从具体事例引申出普遍原则,即普遍概念(general concept)或定义,这是获得真、善、美的方法——“助产术”(art of midwifery),象把潜藏在母腹中的胎儿接生出来一样。

 

二、柏拉图哲学

▲理念论(Idea)——世界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可见世界”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变动不居的、肉眼可见的不真实物质世界——“可知世界”是不变的、唯一真实的、绝对存在的理念世界——理念是原本,个别事物是理念的影子或摹本(copy),具体事物是“分有”(Participation)或“模仿”(imitation)理念——理念分为若干等级——具体事物的理念,数学的理念,艺术或道德的理念——最高的理念是善,善是创造世界一切的力量与源泉,善好比太阳。

 

▲认识论(epistemology)——“回忆”说(doctrine of Recollection)——学习就是回忆灵魂进入肉体之前所具有的理念知识的过程。

“四线段”(four thread)比喻——依据两个世界的理论,把认识分为两大部分:意见和知识——意见包含想象(对实际东西的影像的认识)和信念(对实际东西的认识)——知识包含理智(通过推理获得数学知识)和理性(通过辩证法对理念的认识)——以图表示:

 

 

 

想像

信念

理 智

理    性

理    念

D

数学知识

C

自然物

B

影像

A

意见

知识

可见世界

可知世界

 

 

 

“洞穴” 比喻(Simile of cave)——一群人世世代代住在洞穴里,他们有如囚徒被铁链锁在固定地点,不能回头或环顾,囚徒后面有一堵矮墙,墙前面有一堆火,矮墙走过的人举着各种雕像,囚徒看见的只是借助火光投到墙壁上的影子,无法见到真实的东西——以图表示:

 

洞 口

囚    徒

投在墙上的影像

洞    壁

矮    墙

沿着墙走过的人举着各种雕像

 

▲理想国(Republic)——三种等级:统治者、武士、劳动者——三种灵魂:理性、激情、欲望——三种德性:智慧、勇敢、节制——教育制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接受人文科学教育(宗教、音乐、读写,从怀胎到18岁)——第二阶段,第一、二等级接受为期四年的高等教育(20——30岁),第三阶段,挑选出优秀分子进行5年的辩证法教育,培养哲学王——第一、二等级实行共产、共妻、共夫制,子女共有,生育按优生原则培养下一代。

 

三、亚里士多德哲学

▲批判理念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没有个别存在就没有一般的理念,不变的理念不可能产生变动事物——“分有”说只是诗一般的比喻,无法说明事实。

 

▲第一哲学(first philosophy)——形而上学(Metaphysic)专门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as Being)的本体论问题——实体(Substance)是事物存在的基础与根据;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来说,个体是实体,又称第一实体,一般称第二实体——“四因”(four causes)是事物存在的四种原因——质料因(material causes)、形式因(form causes)、动力因(motive causes)、目的因(purpose causes)——四因又可归为质料因与形式因。

 

 

▲逻辑学(Formal Logic)创始人——创立了形式逻辑三个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创立了逻辑归纳法:简单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创立了逻辑演绎法,即逻辑演绎三段论。

 

▲实践科学(Science of practice)——伦理学与政治学——善是人的一切活动的目的,人的至善是伦理学与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政治上是最高的学科,其他一切学科都从属于它——人按其本性是政治的(社会的)动物——从时间上说个人先于城邦国家,从本性上说城邦国家“先于”(Priori to)个人——中庸(中道)是伦理与政治的基本准则——中庸是人行为的美德——中庸政治体制(由中等阶级组成的体制)是最好的政体。

 


第二讲  十七世纪经验论与唯理论(empiricism and rationalism)

 

一、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主要代表人物——一

培根(F.Bacon,1561——1626)

霍布斯(T.Hobbes,1588——1675)

洛克(J.Locke,1632——1705)

休谟(D.Hume,1711——1776)

贝克莱(G.Berkey,1685——1753)

笛卡尔(R.Descartes,1596——1650)

斯宾诺莎(B.Spinoza,1632——1677)

莱布尼茨(G.W.Leibniz,1646——1716)

 

▲争论的缘由——科学发展的原因,实验科学与数学取得丰硕成果——哲学自身发展原因,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即从对客体的研究转向对主体自身的研究是人类认识的必然——历史原因,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实际上是古代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争、中世纪唯名论(nominalism)与实在论(realism)之争的继续。

 

 

▲争论的主题:

——认识(知识)的来源问题

——认识(知识)可靠性问题

——认识(知识)的方法问题

——真理的标准问题。

 

二、培根哲学

▲近代经验论创始人——一切知识(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and power is unity)。

▲                四种“假相”(Idols)说:

——种族假相(idols of  the tribe):人类所共有的偏见,根植于人类种族天性之中;

——洞穴假相(idols of the den):个人的偏见,个人囿于自己的“洞穴”,坐井观天形成的;

——市场假相(idols of  the market-place):滥用语言、名称造成的偏见,象市场上叫卖者一样以假乱真。

——剧场假相(idols of  the theatre ):盲目崇拜权威、迷信传统观念造成的偏见,它象舞台上戏剧那样是根据不真实布景方式创造世界。

▲                近代经验归纳法的奠基人:

——《新工具》反对亚里士多德《工具论》

——归纳法三个步骤——广泛收集材料——三表法(three table)存在表、差异表、程度表

——排斥法——九种辅助方法。

 

三、霍布斯哲学

▲                近代机械唯物论创始人:

——物体根本原性是广延性,其他属性(色、声、香、味等)是物体的偶性.

——物体运动形式是位移,它是由外力推动的,“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性恶论——人对人像狼一样——国家统治者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有如“利维坦”(Leviathan,神话中凶猛的海兽),臣民必须绝对服从。

 

 

 

 

四、笛卡尔哲学

▲                普遍怀疑方法(method of doubt)

1.      对一切知识与事物(那怕信以为真的)都要怀疑,接受理性无情审判.

2.      怀疑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真理,“排除浮土和沙子,找出岩石和粘土。”

3.      我思故我在(Cogico,ergo Sum/I think,therefore I am)

 

▲                二元论(dualism):

1.      三种实体:心灵(Spirit)、物质(mater)、上帝(God).

2.      心灵实体的本性能思维,但不占有空间;物质实体的本性占有空间,但不能思维.

3.      心灵与物质统一于绝对实体上帝。

 

▲天赋观念论(innate idea):——心灵产生的概念完全无需怀疑的,通过理性直觉即可获得——数学公理、逻辑规则等是不证自明的,是上帝印入人的理性之中的——心灵高度专一进行沉思时便可发现这类观念。

 

 

五、斯宾诺莎哲学

▲                实体学说(Substance)

1.      实体是在自身由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

2.      实体是自因、无限、唯一的.

3.      实体有两种属性:思维与广延.

4.      反对笛卡尔二元论。

 

▲                两个哲学命题(The proposition of philosophy):

——自由是认识的必然(freedon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necessity)

——自由与必然对立起来是违反理性的,人凭借理性思维能力认识必然性,按必然性行动便获得自由

——规定就是否定(determination is negation):实体是无限的,不能有任何形状的规定,形状只存在于有限的被规定的具体事物中。

 

 

 

 

 

六、莱布尼茨哲学

▲                单子论(monad):

1.      一切事物都是由单子构成的.

2.      单子是能动的精神实体.

3.      预定和谐论.

4.      上帝根据理由充足律来选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                两种真理论(truth):

——推理真理与事实真理——推理真理是必然的,它的反面是不可能的;它以矛盾律为根据,心灵进行逻辑推理而获得,具有普通必然的知识

——事实真理是偶然的,它的反面是可能的;它是依据充足理由律,对事实与现象进行归纳得到的知识。

 

▲世界多样性——每个单子与任何别的单子相异,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宫女们企图找出两片相同的叶子是徒劳的,因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是由质的多样性的单子构成的。

 

 

七、休谟哲学

▲怀疑论(Scepticism)——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一堆知觉,知觉之外是否存在别的东西是无法知道的——世界不存在因果必然联系——所谓因果联系只是人们“习惯的联想”。

 

▲两类真理论——科学分为两类:研究“观念关系”与研究“实际关系”——观念真理与事实真理——观念真理是通过直觉发现其确定性,不需要任何事实为依据的(例如数学,几何学原理等)——事实真理靠事实的推理,建立在因果关系基础上的,没有必然性和可靠性。

 

▲                休谟问题(The problem of Hume):

——凡是由经验归纳得到的知识没有普遍必然性,它只适合于过去与现在,不适合于将来

——如何才获得适用于一切时间、地点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知识?

 


第三讲  德国古典哲学(Classical German philosophy)

 

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史发展的高峰,同时也是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康德(I.Kant,1724——1804)

费希特(J.G.Fichte,1762——1814)

谢林(F.W.J.Schelling,1775——1854)

黑格尔(G.W.F.Hegel,1770——1831)

费尔巴哈(L.A.Feuerbach,1804——1872)

 

 

 

一、康德哲学

▲《纯粹理性批判》:认识论——科学知识(数学、自然科学、形而上学知识)何以能够成为普遍必然性知识问题——休谟的启示——经验论与唯理论在认识论上的各自片面性——科学知识=质料+形式——质料是经验提供的,是后天的;形式是先天的(a priori),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普遍必然性知识。

先天综合判断(a priori synthetic judgmend /a priori synthetisches Urteil)——分析判断主词包含了谓词,具有普遍必然性,但没有增加新内容——综合判断主词不包含谓词,具有新内容,但没有普遍必然性——先天综合判断,既是先天的又是综合的,因而是科学知识的判断。

感性阶段——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经验开始,但仅有感觉经验并不是科学知识——先天直观形式时间空间对感觉经验加以综合与整理,形成感性知识,即数学知识。

知性阶段——感性直观提供的材料,然后用知性先天形式即范畴加以综合统一形成知性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从传统逻辑判断中引申出人类十二种范畴(全体性、实在性、因果性、必然性等)——客观统一性靠自我统一性——人为自然立法——“哥白尼革命”(Copemicus revolution)。

理性阶段——解决形而上学命题何以可能问题——四种二律背反(Antinomy /Antinomie):有限与无限、单一与复合、必然与自由、绝对存在与非绝对存在——人类理性产生的“先验幻象”(Transcendenal illusion /Transzendental Scheins)。

 

▲《实践理性批判》:伦理学——“善良意志”(good will/Wille des Guten)是康德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与出发点——按善良意志办事就是善——绝对的、无条件的,即没有任何目的、利益和欲望的道德原则称为“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 Kategorischer Imperative),反之是假言命令(Hypothetical imperative/ Hypothetischer Imperative),绝对命令就是意志“自律”(autonomy/ Autonomie),假言命令是意志“他律”(heteronomy/ Heteronomie)——在现实世界中道德与幸福处在“二律背反”中——以“公设”(Marim):灵魂不死、意志自由、上帝来保证,在“彼岸世界”达到道德与幸福的统一。

 

▲《判断力批判》:美学——沟通认识与实践的中介——审美判断是反思判断(reflection judgment /Reflektierende Urtelskraft)——从质来说,审美判断是无功利判断——从量来说,审美判断是一种特殊判断——从关系来说,审美判断是无目的判断,但“无目的合目的性”。——从样态来说,审美判断“有共通感”。

 

二、黑格尔哲学

▲《哲学全书》——建立庞大哲学体系——绝对精神(absolute Spirit/ absoluter Geist)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之前的能动的实体与主体——绝对精神发展(哲学体系)是按正、反合的形式进行的——逻辑阶段(逻辑学)、自然阶段(自然哲学)和精神阶段(精神哲学)——以图表示:

 

 

存在论

逻辑阶段     本质论

概念论

 

机械性

自然阶段     物理性

有机性

 

主观精神

精神阶段     客观精神

绝对精神

 

▲思维与存在的矛盾与统一——逻辑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精神都是思维与存在的矛盾与统一的过程。

 

▲三个规律的理论——《逻辑学》存在论论述了质量互变规律——《逻辑学》本质论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逻辑学》全书阐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真理是具体的理论——真理是科学体系——真理不是抽象的(片面的)而是具体的(全面的)——真理不是开端也不是结尾而是发展全过程——真理是事实符合概念。

 

▲历史辩证法——历史发展是以新代替旧的不断更新过程——历史是人类的自由发展的历史——历史伟人是时代产物,是理性的工具。

 


第四讲  西方传统哲学特征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tradition philosophy and trend of contemporacy western philosophy)

 

一、形而上学(metaphysic)

▲二元论——两重世界——主体与客体分立——心物分离。

 

▲实体性——追求超验的本质——“有底哲学”。

 

▲中介性——联系主要的桥梁——认识工具的意义。

 

二、理性主义(rationalism)

▲理性界定三维度——从认识论上讲,理性是指人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的概念、判断与推理——从意识论上讲,理性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和自觉的心理活动——从人性上讲,理性是指人以理智(reason)指导自己行为。

 

▲理性与理性主义——两者区别:理性是指人的认识与心理活动,理性主义则是指哲学上的一种学说——两者联系:理性主义片面地夸大人的理性因素的作用,否认非理性。

 

▲理性主义的历史形态——本体理性主义(传统理性主义)和主体理性主义(启蒙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古代本体理性主义、近代主体理性主义、德国古典哲学的本体理性主义与主体理性主义的结合。

▲黑格尔哲学是理性主义典型代表——理性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与“努斯”——理性是事物的共性,事物本质——理性是衡量事物存在与否的标准——理性是历史主宰——理性是认识思维最高阶段。

 

三、主体主义(人类中心论)(Subjectivilism/ anthropocentrism)

 

▲西方哲学史是主体主义(人类中心论)的历史——近代西方哲学是主体主义哲学的典型——从“我思故我在”到“主体吞没客体”。

 

▲人是宇宙中心——人是上帝之娇子——伦理是人的“专利”——人是万物的主宰。

 

▲主体对客体的决定作用——主张知识万能,知识能解决一切问题——知识、财富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人与自然关系的尖锐矛盾。

 

四、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思潮

▲反形而上学思潮(anti-metaphysics)——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是反形而上学的“急先锋”——人文主义哲学,诸如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实用主义等,从不同角度批判传统哲学把人与世界分裂为二,主张人即世界,世界即人。

 

▲非理主义思潮(irrationalism):从本体论上主张意志决定世界——从认识论上否认逻辑理性思维,宣扬人的直觉的意义——在人学上认为人的本能冲动、无意识是人的本质的特征。

 

▲反主体主义(反人类中心论)思潮(anti-Subjectivitism)——主观能动性膨胀形成“无人身自我”。——人不是世界万物的“太上皇”——对机械论世界观的批判——人类正处在“十字路口”。(见Jeremy Rifkin: EnTropy: A New World View)

 

▲后现代哲学(postmodernism philosophy)。


第五讲  实证主义(Positivism)

 

实证主义是最早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

实证主义发展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

 

第一代  实证主义——法英实证主义

法国孔德(A.Comte,1798——1857)

英国穆勒(J.S.Mill,1806——1873,又译密尔)

英国斯宾塞(H.Spencer,1820——1903)

 

第二代  实证主义——马赫主义

奥地利马赫(E.Mach,1838——1916)

德国阿芬那留斯(R.Avenarius,1843——1896)

 

第三代  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

德国石里克(M.Schlick,1882——1916)

德国卡尔纳普(R.Carnap,1891——1970)

德国赖欣马赫(H.Reichenbach,1891——1953)

 

一、法英实证主义

“实证”(Positive)一词,意即“明确的”、“精确的”、“无疑的”、“肯定的”。孔德1830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 The Positive philosophy of Auguste Comte)标志着实证主义哲学学派的形成。

 

孔德实证论

▲继承了英国经验论思想——经验事实为人们提供最实在、精确、肯定和有用的东西——人们的认识和真理只限于事实经验范围内——形而上学企图超出经验事实,建立一种超经验寻求所谓世界本质,只是妄想。

 

▲人类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即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即抽象阶段——实证阶段,即科学阶段:借助于观察与推理,发现现象与现象的关系,这是实证的哲学方法。

 

穆勒感觉恒久性原理

▲一切认识(知识)均以感觉经验为限——形而上学要建立超经验的认识体系,寻求经验之外的世界本质,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感觉恒久性原理——通过人的记忆与心理的联想,仍可获得不是当下的外界事物存在的信念。

 

斯宾塞知识论

▲科学与哲学的认识是以现象为对象,即研究有限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和可分的东西——无条件的、无限的绝对存在(力)是一切现象极终原因和最高实在,人的认识是无法达到的。

 

▲知识可分为低级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三类,均以经验或以不可知实在(力)的表象为对象——三者不同仅是对现象的外部联系与抽象程度的不同——低级知识是一种现象完全不相联系的知识——科学知识是关于现象有一部分联系的知识——哲学是关于现象完全联系的知识和抽象程度最高的知识。

 

二、马赫主义

马赫世界要素论

▲《感觉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sensations)中提出世界“要素论”(Theory of Element)——世界是三个要素的复合——物理要素(ABC),例如颜色、声音等,它们组成物体——生理要素(KLM),例如神经系统、眼网膜等,它们构成人的身体——心理要素(αβγ),例如意志、记忆、印象等,它们构成人的自我——三者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ABC与αβγ相互影响,两者影响又以KLM为中介。

 

▲要素论是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传统哲学是以物体与自我、物质与精神分立为标志的二元论——要素论目的在于组成一个“统一的一元论的宇宙结构”。

 

阿芬那留斯原则同格说

▲“原则同格”说(Theory of principled coordination)——作为主体的自我同作为对象的环境处于不可分割的“同格”,即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自我是“同格”的中心项,环境是“同格”的对立项——没有主体就没有环境,没有环境也没有主体。

 

▲“嵌入”说(Theory of interjection)——把知觉、观念、思想与其对象相分离而置入(嵌入)人的意识之 中的现象——传统哲学反映论是典型的“嵌入”说——主体与客体、自我与环境分割开来,或者主体、自我从属于客体、环境,或者客体、环境从属于主体、自我——由经验所统一的世界分裂为二。

 

三、逻辑经验主义

逻辑经验主义,包括以石里克、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和以赖欣马赫为代表的柏林学派等。

 

石里克论哲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对真理的追求——哲学不是求知求真体系,而是一种“揭示意义的活动”——哲学的方法是逻辑语言分析。

 

▲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两种方式,即认识方式与体验方式——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混淆认识方式与体验方式,即以体验代替认识——形而上学的命题是无法用经验说明的虚假命题。

 

 

卡尔纳普对形而上学拒斥

▲《哲学中的伪命题》(Pseudo proposition of philosophy)和《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中激烈地批判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命题既不属于分析命题,也不属于综合命题,而是没有意义的伪命题——无意义的词组成的命题,例如“神”、“始基”、“自在之物”、“理念”、“无限”、“绝对”等——违反逻辑规则组成的句子。

 

▲以逻辑分析揭露形而上学假命题——对英语“to be”的误用——“to be”一般当作联系词放在谓词的前面,但形而上学许多命题中却把它当作谓词形式来用,例如I am(我存在)。

 

赖欣巴赫论思辨哲学

▲《科学哲学的兴起》(The Rise of Scientific philosophy)——思辨哲学追求普遍性及其错误——“普遍性”(generality)和“概括”(generalization)是由同一词根而来——概括又是同解释相联系,因为概括就是解释我们观察的各种事实——解释产生类比——类比必然出现假解释。

 

▲思辨哲学寻求意识的绝对确定性的误区——寻求知识的绝对确定性是理性主义者的方法——逻辑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提供的知识都是可以怀疑的,不是确定性知识。

 

▲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没落——历史“辩证法”是理性主义走向神秘主义的典型事例——思辨哲学的没落,科学哲学的兴起。

 


第六讲  唯意志主义(Voluntarism)

 

唯意志主义是流行于19世纪下半叶西方非理主义哲学思潮。

Voluntarism源自拉丁文Voluntas,意即“意志”。

唯意志主义代表人物有德国著名哲学家——

叔本华(A.Schopenhauer,1788——1860)

尼采(F.W.Nietzsche,1844——1890)

 

一、叔本华生存意志论(The will of life)

叔本华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idea / Die Welt als Will und Vorstelliung)

▲世界是表象和意志(The world is idea and will)——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作为主体与客体“两个半面”,相互依存——超越主客二分的二元论。

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意志是盲目的、不可遏止的冲动——意志的特点是求生存——世界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外在表现(客体化)——不同等级事物之间的争夺与协调。

▲理性与直觉(Reation and Intuition)——认识与理性的出现为意志“点燃一盏明灯” ——认识与理性是为意志服务的工具——理性只能达到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理性的缺陷——直觉超越经验与思维的范围——在直觉中,主体超越自身,客体不再是具体事物——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

 

▲人生是苦难(To live is nothing but to suffer)——意志本质是盲目的欲望和不疲倦的冲动——人生活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摆动着——痛苦伴随人生——摆脱痛苦的途径——佛教中的“涅槃”——悲观主义。

 

二、尼采权力意志论(The will to power)

尼采主要著作:《悲剧的诞生》(The birth of tragedy),德文原名《悲剧从音乐中诞生》(Die Geburt der Tragǒdie as dem Geiste der Musik)。

《查拉图斯特拉》(Also Sprach Zarathustra/ Thus Spake Zarathustra)

《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Will to power: The transvaluation of all values/ Die Wille zur Macht: Versuch einer Umwerthung aller Werthe)

▲世界是权力意志(The World is will to power)——生命意志——本能冲动和创造力——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权力意志——生命意志不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发挥生命力——求权力、求强大、求优势的本能冲动。

世界是权力意志——从人、动物、植物到无机物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强弱权力之争构成整个宇宙过程。——世界历史是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世界万物变动不居——生生死死,“万物方来,万物方去”。

 

▲重估一切价值(The transvaluation of all values)——“上帝死了”——以上帝为依托的一切价值观失去效力——批判传统价值观——苏格拉底是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肇事者——批判知识万能论、理性绝对权威论。

批判传统道德观念——传统道德是生命催残——反对奴隶道德,提倡主人道德。——批判基督教——基督教反对强者颂扬弱者——否定人生价值,绞杀人的生命。

 

▲酒神精神(Dionysus)——希腊悲剧——日神阿波罗(Apollo)精神与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的对抗与调和。

日神代表造型艺术——光明之神——象征人的希望与幻想——美化个体原理出发——以美的外观与梦幻克服个体的苦难——寻求深沉的内在情系——个体得到形而上学慰藉。

酒神代表非造型艺术——否定个体直视人生悲剧——信仰个体背后万能意志——从悲剧中获得快感——酒神代表醉狂世界——显露人性的内在本质——人超越自身,达到个体与生命意志浑然一体,人与大自然重新和解——从否定个体到赞美人生——与基督教厌世主义、悲观主义的对立。

 

▲超人哲学(Superman/Ubermensch)——超人是大地的主人——“超人是大地的意义” ——超人精神是反对“天”与“灵”的精神——用地的坚硬冲破天的幻影。

超人是超越人类的人,“人类是应当被超越的”。——尼采超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区别——超人并非人类进化新种类之动物——超人乃进化之象征。

超人是旧世界的破坏者,新世界创造者——超人有如“大海”,“我教你们什么是超人:他便是这大海”。掀起巨浪吞没一切污泥浊水——超人象“闪电”,“我是一个闪电的预告者,……这闪电便是超人。”痛击旧世界一切罪恶。

 


第七讲  实用主义(Pragmatism)

 

实用主义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产生的在美国流行的哲学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

皮尔士(C.S.Peirce,1839——1914)

詹姆士(W.James,1842——1910)

杜威(J.Dewey,1859——1952)

Pragmatism,源出于希腊文pragma,意即行为,行动。

皮尔士1872年在《信念的确定》(The fixation of belief)和《怎样使我们的观念清晰》(How to make our idea clear)中提出实用主义原则,又称“皮尔士原则”(Principle of Peirce),但“实用主义”(pragmatism)这个名词,是詹姆士在《哲学概念与实际效果》(philosophy conception and practical results)首次提出的。杜威把实用主义称为“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英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席勒(F.C.S.Schiller,1864——1937)在《人本主义研究》(Studies in Humanism)称实用主义为“人本主义”(Humanism)。

 

 

一、皮尔士原则

▲确定信念的意义——人的思维功能在于确定信念,引起行为习惯——确定信念是行为准则——人的信念三重特性——改变旧的信念、确立新的信念的四种方法——固执、权威、先验和科学的方法。

 

▲观念(概念)意义的界定——观念(概念)的意义在于产生实际效果——产生实际效果的任何观念(概念)就是真理——概念、观念清楚明白不在于反映客观实际,而在于引起预期、可感觉的效果。

 

二、詹姆士真理观

▲                “气质”说(Temperament)——批判传统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人的气质不同对世界的看法不同决定人的哲学观点——哲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气质冲突的历史。

 

 

 

 

 

 

柔性气质的哲学               刚性气质的哲学

(Tender-mindedness)         (Tough-mindedness)

理性主义的                   经验主义的

理智主义的                   感觉主义的

唯心主义的                   唯物主义的

有宗教信仰的                 无宗教信仰的

意志自由论的                 宿命论的

一元论的                     多元论的

……                        ……

 

▲彻底经验主义(radical empiricism)——彻底经验主义是为了反对唯心论与唯物论的二元对立的哲学——只有经验中名词才能解释事物——经验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连成一体——世界是纯粹的经验世界——心物、主客体之间的差异与对立是经验内部的差异与对立——它们只有方法论意义没有本体论的意义。

 

▲方法与真理(method and truth)——实用主义主要是一个解决形而上学争论的方法——形而上学通常是追求一种最原始的东西,诸如“上帝”、“物质”、“理性”、“绝对”等等——实用主义的方法不会把这些词当作追求的终结,而是把它实际的“兑现价值”表现出来——在经验里加以运用。

 

▲理性主义真理观——观念与实在“符合”,这就占了真理——这是惰性、静止的真理观。

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个事件或过程,使之生效的过程——真理是导向我们得到某种满足的手段——真理意味着一种有价值的引导作用——真理可解释为:“它是真的,因为它有用”,或者说“它是有用,因为它是真的。” ——有用即真理(usefull is truthfull)——说真理的满足不是指纯粹个人的目的和需要,而是指满足“公众的客观条件”。

 

三、杜威工具主义

▲哲学改造与经验自然主义(Reconstruction in philosophy and empirical naturalism)——传统哲学是心物、主客分立的二元论——建立以人的生活、行动和实践为核心的主客相统一的哲学。——传统哲学对经验解释主体的认识,把经验当作知识——经验与自然、精神与物质分立的二元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经验的“两套”意义(double barreled)——“它不仅包括人们作些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们追求些什么、爱些什么、相信和坚持些什么,而且也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怎样受到反响的,他们怎样操作和遭遇,他们怎样渴望和享受,以及他们观看、信仰和想像的方式——简言之,能经验的过程。” ——经验事物(经验的是什么东西)和经验方式与过程(经验是如何进行的)。简言之,前者指是什么(What),后者指是怎样(How)。

 

▲行为与方法(conduct and method)——经验自然主义强调人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所谓生活是指人适应环境的行为——人的行为与动物的本能反应的根本区别——人对环境的反应是按照自己意愿,运用思维能力,制定计划,达到改变环境的目的。——人为实现改造环境的目的,必须要有一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索方法的“五步”说——1.出现的疑难;2.疑难产生的问题;3.提出解决疑难问题的种种假说;4.以推理演绎选出一种假说;5.证实假设——“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思想、观念、理论是人们行为的工具——反对唯心主义的先天性原则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思想、观念(概念)、理论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工具无真假之分,而在于有效或无效、适当或不适当、经济或浪费——真理的标准在于能否引导人们行为取得成功——真理即有效——有效性是衡量观念的真假的尺度——满足不是对于纯粹个人的目的一种效用,而是指公众效用和取得成功的作用。

 


第八讲  弗洛伊德主义(Fruedlism)

 

弗洛伊德主义是20世纪初形成的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和哲学学派。

创立者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S.Frued,1856——1939)。

其弟子有:阿德勒(A.Adleer,1870——1937)

荣格(C.G.Jung,1875——1961)

弗洛伊德有两个发现:“无意识”、“性本能”,“足以触怒全人类”。

 

一、“无意识”学说(unconsciousness)

无意识是精神活动的实质和核心

 

▲《精神分析引论》(Introducti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心理活动(精神活动)三个不同系统——意识系统(Cs)、前意识系统(Pcs)和无意识系统(Ucs)——无意识处于心理结构的深处,一个更广阔的领域——精神活动的实质与核心——无意识的几个主要特征——原始性、主动性、非逻辑性、非道德性——无意识向意识转移——意识对无意识的压制造成病态与精神病的原因。

 

▲《精神分析引论新论》(New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弗氏后期把心理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又译伊底)、自我(ego)、超我(Super-ego)

本我(伊底)——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结构——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代表常识与理性——按现实原则行事——超我——根据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和要求形成的心理结构——指导自我压制本我(伊底)——本我(伊底)、自我、超我同无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关系可用图表示:

 

 

 

二、“性本能”理论(libido)

▲无意识的本我可归结为性本能力量——“里比多”(libido)——发展的几个阶段——口腔期(1——3岁)——肛门期(4——6岁)——生殖器期(6岁以后到年青时期)——恋母情结(Odipus complex,即俄狄甫斯情结)——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即埃勒克特拉情结)。

 

▲《群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Group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爱的联系——群体“里比多”——性本能(里比多)压制、放纵与升华——性本能升华与人类文明。

 

▲《图腾与禁忌》(Totem and Tabu)——性爱与宗教道德起源——第一禁忌——保护图腾动物不受伤害——宗教的产生。第二禁忌——禁止与相同图腾妇女乱伦——道德观念的产生。

 

 

 

 

三、阿德勒与荣格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修正

▲阿德勒反对“里比多”归结为性本能,无意识归结为个人意识——“个体心理学”——人生两种内驱力——优越感和自卑感——造就人格的“生活方式”。

 

▲荣格认为“里比多”是人的本能生命力,并非性本能——集体无意识。

 


第九讲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

 

存在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诞生的西方影响最大哲学流派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有:

法国的雅斯贝尔斯(K.Jaspers,1883——1969)

德国的海德格尔(M.Heidegger,1889——1976)

法国的萨特(J—P.Sartre,1905——1980)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

MHaidegger’s philosophy of Existence

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

Sein and Zeit)

 

一、基础本体论fundamentalontology /Fundameulentologie

▲传统形而上学忘却了“存在”(Sein/ Being)成为“无根本体论”——混淆存在(Sein)与存在者(Seiende)的区别,并以后者代替前者——存在的意义与真理被遮蔽着。

 

▲基础本体论,即存在本体论——真正理解存在不是研究“是”什么(What),而是研究何以“是”(How),前者是指存在的本质、属性等,后者是指存在如何“显示”、“展示”、“在场”。前者是认识论、科学要回答的问题,后者是哲学本体论要回答的问题——研究是什么是要解决存在“现实性”,研究何以是要解决存在“可能性”——“可能性”比“现实性”是更为重要的范畴。

 

二、此在Dasein生存论

▲此在(Dasein,又译“亲在”)优先地位——此在在存在状态上(ontisch)、在存在论上(ontologisch)、在追问存在的意义上都比非此在的存在者优先。

 

▲海德格尔关于“Dasein”一词的用法与传统意义不同——此在的生存论(Existent/ existence)——此在是人的存在——“具有生存方式的存在物,就是人。唯有人存在。高山是有的,但它不存在。树木是有的,但它不存在。马是有的,但它不存在。天使是有的,但它不存在。上帝是有的,但它不存在。‘唯有人存在’这个命题,决不是说只有人是真正存在的物,而一切其余的存在物不是真正的存在物,只不过是人们的假象或想象而已。‘人存在着’这个命题是说,人是那样一种存在物,这种存在物的存在是通过存在的无遮蔽状态的敞开的内在性,从存在出发,在存在之中标志出来的。”(《回到形而上学的基础》)

 

三、此在在世界中in——der——Wolfe——Sein

▲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传统哲学对世界理解为离开了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或自然物——世界是一种原始的、本原的世界、人的世界。

 

▲此在融身于世界之中——此在(人)即世界,世界即此在(人)——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此在(人)总是与他人共在。

 

四、此在的本质即“烦”Sorge

▲从神话揭示人的本质即烦——烦心(Bersonge,又译烦忙),指人与物的关系——烦神(Forsorge,又译麻烦),指人与人的关系。

 

▲存在关系先于或高于认知关系——人的存在是一个整体。

 

五、此在存在状态本真性和非本真性authenticity and inauthenticity /Eigentlichkeif and Uneigentlichkeit

▲此在沉沦与异化——此在被抛入混迹于常人之中——常人不是任何一个确定的人——常人都无此人,但一切此在(人)又总是听任这个无此人的摆布——常人生的特点——闲谈(Gerede)、好奇(Neugier)、两可(Zweideutireit)——此在非本真状态。

 

▲此在畏(Angst)与死——畏与怕不同——怕是指某种确定的东西,畏是不确定的,不知畏什么以及因何而畏——畏的境界是“无”的境界——此在从非本真状态进入本真状态。

 

▲死本质即畏——死亡的形而上学问题——死亡是此在(人)的一种“悬久”(Austard)——死亡不是此在“去世”,而生命的终结——死亡对此在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死亡是一种确知中的不确定的——死亡只是自己死,别人无法取代——死亡的经验只有自己确知,无法告诉他人——死亡是人最本己的和本真性的表现——“先行到死中去”,“向死而在”。

 

▲良知的呼唤——良知不是传统道德范畴,而是赋予本体论的意义——良知的呼唤是此在从常人的沉沦与异化中解脱出来,显示自身存在的见证与确证——良知的呼唤声不是来自异己的力量,也不是来自人格化的上帝,而是混迹于常人之中的无家可归的此在——良知召唤回来的是此在自身——良知的呼唤是向此在“有罪责”的呼唤——“有罪责”是指此在失去“根据”。

 

 

 

 

 

 

 

 

萨特存在主义

SarTre’s Existentialism

主要著作《存在与虚无》(existence and nothingness)

 

一、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

▲自在存在的特性—— “存在存在”:其存在是纯粹的、绝对的存在——“存在是自在的”:其存在在自身中,不与任何他物发生关系——“存在是其所是”:其存在没有任何发展变化,“脱开时间性”——未被意识的意向前的存在。

 

▲自为存在的特性——它不是存在,而是对存在的否定,即非存在——它不是自在的,而是不断超越自身——它不是其所是,而是其所不是——这是被意识的意向的存在。

 

▲自在存在通过自为存在转化世界是虚无(nothingness)化过程——对充实的、不变的自在存在的一部分虚空掉,使之成为有差别、相互分离的各种事物——人的意识的作用在于通过虚空让不同事物显示出来——没有虚无就没有人意识到的世界。

 

二、存在先于本质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与传统哲学理解的自由不同——自由不是人存在的某种性质——人存在本身就意味着自由。

 

▲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是指人的各种具体规定性——人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自己创造的——人的主观性与超越性。

 

三、自由、道德与责任free morality and duty

▲人的自由决定人自己筹划,自己造就,自己选择——自由选择与道德责任——既对自己负责又要对他人负责。

 

▲人不能逃脱自由选择——逃避自由,逃避选择是推卸责任——“自我欺骗”(bad faith)

 

 

四、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Existential Marxism

▲马克思主义是唯一有生命力的哲学,在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教条主义、官僚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僵死了”——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人学空场” ——以存在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

 

▲人学辩证法——“前进—追溯的方法”——研究人与社会历史相互关系的方法——在社会整体与个人之间进行“一来一往”的研究方法。

 


第十讲  后现代哲学思潮

(trend of postmodernism philosophy)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一种西方文化思潮,包括文学艺术的后现代主义,社会文化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后现代主义等,它是西方社会进入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一般认为,尼采、后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是后现代哲学的先驱,其主要代表有:利奥塔(J.——F.Lyotar)、德勒兹(Deleuze)、拉康(J.Lacan)、博德里拉(J.Baudrillard)、列维那(E.Lerinas)、伽塔里(Cuatarri)、德里达(J.Derrida)、福柯(M.Foucalt)、巴尔特(R.Barthes)、费耶阿本德(P.Feyerabend)和罗蒂(R.Rorty)等。后现代哲学对笛卡尔以来“现代主义哲学”进行全面的激烈的批判,提出了与传统哲学有很大不同的哲学理论。后现代哲学家虽然属于不同的哲学流派,他们的学说及其风格各不相同,但也有许多共同特征。

 

▲反对传统主体性形而上学——反对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和主体主义——不是“人在说话,而话说人”,人成为语言的工具——“人已死亡”宣告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终结。

 

▲反对普遍性、同一性和整体性,宣扬个体性、差异性和多样性——传统哲学以普遍性压制个体性,以同一性牺牲多样性,具有专制性的特征——反对方法上一元的、单向度的思维,提倡多元的、多维度的的思维。

 

▲反对理性主义,提倡功能性的非理性——理性绝对化、客观化,成为独立自存的“无人身的主体”,人成为理性的工具——理性的极权主义——理性话语包含一种暴力因素。

 

▲传统哲学的终结,“非哲学”的登场——诗化哲学——无镜哲学——后哲学文化(culture of post-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