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入门视频:汉语新诗鉴赏(117)沙里途?大荒?马丽华?绿蒂?于赓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8:05:26

汉语新诗鉴赏之一一七

沙里途/大荒/马丽华/绿蒂/于赓虞

 

沙里途(1956-),本名都兴瑜。辽宁庄河人。蒙古族。著有诗集、散文诗集多部。

 

向鱼问水

 

晌午时分,日头把我缩成一个点

这使我失去了步调一致的旅伴

我依然踩着刀尖在走

 

一座干净的小旅馆,我没有进去

又一簇,一丛

黄牛尾,马齿苋,驴皮口,狗尾巴草

我只打了个停,还是走了

 

我的生活在别处,我不能有须臾的怠慢

走,

我生存的全部意义

在城乡交界处,我已燃烧到了极点

 

一条小河,正哗啦啦地流向远方

我向鱼借水

鱼说:

哪里还有可饮之水,我正在修炼成鸟

 

(选自:沙里途新浪博客)

 

[赏析]

悲情最能打动人心。悲情的表达方法却不同。婧芩的诗的悲情是情节、语言色彩、感情思绪皆都悲情,悲情主义文学三要素一样不缺(注释1)。但沙里途诗的悲情呢!沙里途是通过隐含,是通过字里行间、通过叙述透露出来的悲情,更含蓄更蕴藉一些,不是直接表达。是一种让阅者体悟的悲情,进而再让阅者联想沙里途本人的思想形象及诗的情怀。原来,男诗人考虑的东西是与女诗人大不一样的,她们很少像沙里途这样,关心环保、关心祖国身上的伤痛对人心的摧残等大题材。   (西翔/文)

注释1:参考婧芩的诗http://blog.sina.com.cn/u/1607710261

 

 

 

    大荒(1930-2003)。本名伍鸣皋。台湾诗人,祖籍安徽无为。著有诗集《存愁》、《台北之枫》、《第一张犁》、《剪取富春半江水》等。

 

    与达摩搭讪

 

    应是趁达摩面壁偷偷速写下来的

    侧身跌坐

    挂在墙上  老僧就在墙上入定

    我吃饭看电视都与他相对

    从不与他搭讪

    近来一改常态  独饮必举杯邀他

    我当然没安什么好心

    不过是乘其不备骗他一点点禅

    僧不语

    僧不动一下眼色

    至于那根芦苇藏在哪里

    一问  他便做出“不让你看”姿势

    好生吝啬这和尚

    辜负我一大方粉壁

    渐渐我失掉耐心

    竟然捉一粒小虫放进他的虯髯

    叮他

    恕我冒渎  达摩大师

    我要测试一下  禅到底关不关乎疼痒

    他的脸瞬间松下来

    眉飞色舞托粗碗予我

    接过一看

    满满一缽的空

 

    ·吾家有巨幅达摩石版画拓片,为西安沈奇所赠,悬诸壁间已数载,朝夕相对,藉以息念摄妄。

 

    (选自:台湾《创世纪》一三六期)

 

    [赏析]

    达摩,《续高僧传》记他生于南印度,幼聪颖,对禅数之学精通。南朝时由海路到达中国传佛,游历嵩洛,以禅法教人,后游嵩山少林寺,修习禅定,被称为“壁观婆罗门”。他的达摩禅,核心理论是“壁观”,比喻人心如同墙壁,要捨伪归真、消除一切执见,为禅宗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大荒这首诗与达摩画像朝夕相对的体悟,为晚年之作,故能看淡一切,息念摄妄,传达色即是空的悟境。全诗写来幽默莞尔,与达摩搭讪,不凝不滞,有禅师公安尽得风流的风采。此诗刊出时,大荒已因病辞世。

(向阳/文)

 

 

 

马丽华(1953-),女,山东济南人。著有诗集《我的太阳》。

 

我的太阳(选一)

 

 

隔着遥遥的时空之距

凝视

目光交流用宇宙的语义

或许还该笑,唱支送别的歌

请灰天鹅做信使衔起它

金色地融入夕光

或许该实现非分之想了

将那小船驶往黄金的岸

每天每天经历爱的潮汐

感情也变成大海

 

悲壮之美

静穆之美

别了,我的太阳

摇动晚霞斑斓的手帕

一路珍重,一路

珍重

 

牧歌唱晚

我叹息心中的宁静

遂关闭心扉步入恒夜的相思

 

谁耽于幻想而倦于守候

谁就不免错过

夜,只为缄默地等待而夜

不再吟咏月光,再不吟咏

那片容易进裂的薄薄的冰

 

从未相许的是我的太阳

永不失约的是我的太阳

 

(选自:《诗刊》1984年第8期)

 

[赏析]

马丽华以组诗《我的太阳》饮誉诗坛。这一组诗用《等待日出》、《日既出》、《日午》、《日暮》四首诗,概括从日出到日落的全过程,抒发了诗人对太阳的挚爱。这是女性对她心中的阿波罗的大胆直率的爱,“太阳太阳/我对你永不设防”(《等待日出》);是诗人对其生命对象的别无选择的爱,“造物主为我创造了你/又因你而设计了我……我选择诗笔原只为太阳/只为太阳你呀”(《日既出》);是一种物我无间、天人合—、主客相融的更为深沉宁静的爱,“只要不张开眼睛/便与阳光融作一体”(《日午》)。你只有理解了这种富有人性而又超越人间的爱,你才能理解《日暮》这首诗。它是这组诗的最后一首,是四部曲的尾声。告别的时间来临了,那颗负载着如许沉重的爱的心灵,将向我们诉说什么呢?

相伴一天的太阳远去了。若是人的分别,可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可是现在分别的是太阳,离开地球十万八千里,无法“执手”,只能“隔着遥遥的时空之距/凝视”了。人间的语言太阳是不懂的,只有用“宇宙的语义”,即是不出声的目光交流。人与太阳,感情相通,却有天地之遥、物人之别。诗表现了这种既近又远,既亲近又陌生的悲哀。在《等待日出》中,诗人曾写道:“太阳升起半圆/如眉眼的微笑”。那是相逢,现在面临的是离别,这种感情自然没有了。笑不出,“还该笑”,只能是不由衷的强笑,以掩饰离别的哀伤。那支送别的歌却是无法掩饰的,但又不敢直接献给太阳,非请灰天鹅转交不可,活现出钟情少女离别时难舍而又矜持的内心复杂的神态。“金色地融入夕光”一句中,“金色地”一词用得精巧,使人似见天鹅远去,由灰变金,消融于阳光之中.有较强的影视效果。这也许是真景,也许仅是诗人的想象。

“或许该实现非分之想了/将那小船驶往黄金的岸”,与组诗第一首中“真该最后作一次非分之想/朝向他黄金的岸远航”呼应,愿望向现实又迈进了一步,表达了对太阳的由倾慕而献身的深切感情。但是,太阳朝起暮落,哪儿是他永驻之岸呢?黄金之岸无涯,可望而不可及,诗人只能在相逢与离别中永远忍受爱的潮汐的折磨,周而复始,永无尽期,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苦无望的爱。“悲壮之美/静穆之美”,就是这种心情的表露,又恰与夕阳西下的景色相合,静穆中含悲壮,抽象内寓具象,是景融于情,不是情融于景。告别的口吻是平静的,那是把一阵滔天的感情风暴强抑下去后的平静,深藏内心的却是一片多么不平静的海!

日没以后,诗进入第二层,敞开的心扉渐渐关闭,如夜幕之落,最后沉人彻夜的相思。夜是宁静的,心是不宁静的,“叹息心中的宁静”是反说,真宁静就不会叹息了。第四节是自己对自己的劝慰与叮咛,一切离别都是为了重逢,就像夜每天降临都是为了黎明一般。重要的是等待,有耐心的等待,切不可耽于幻想,切不可迷失方向。等待吧!只要善于守候,就不会把幸福错过。那薄冰般的月亮怎能替代炽热的太阳:越是劝自己耐心地等待,越说明自己内心是何等的心猿意马。于是诗人赶快打坐入定,进入佛界,赋一偈曰:“从未相许的是我的太阳/永不失约的是我的太阳”。太阳夜夜归去,故“从未相许”;太阳天天升起,又“永不失约”。既然如此,又为什么喜,又为什么悲呢?诗人的躯壳向超然境界飘去,飘不走的是那颗像太阳那样光明透亮,燃烧着爱的火焰而又并不超然的心。

诗把人与物之间难以相通却又充满人性的爱,写得曲折、缠绵、动人。这种悲剧之美不仅属于爱情,人生的一切追求无不处于这辉煌的悲壮之中。整个组诗以等待始,又以等待终,人生就是等待,等待的就是太阳升与落。《日暮》与《等待日出》首尾相衔,使组诗四首构成一圈日出日落的金蚀环,那是诗人奉献给读者的大宇宙的一枚闪耀希望之光的戒指。    (袁忠岳/文)

 

 

 

绿蒂(1942-),本名王吉隆。台湾诗人,生于云林县。著有诗集《蓝星》、《绿色的塑像》、《风与城》。

 

秋天的留白

 

黄昏的烟霞停泊对岸

恬雅的深秋栖息足下

深秋黄昏的独白

迷乱了文字组合

美得有点哀愁而耽溺

毋须秋风簌簌的缘由

 

云净白的蓬松

天嫣红得浓腻

选择最熟悉的风向

读取最陌生的疏离

凝视落在海天深处

超越了乡愁与爱恋

在气味与颜色细密编织的

秋景中,预约一个隐密的位置

孤寂是留白

守候是留白

你来或者不来

在想念的位置上

都是一种留白

是一扇窗口

是一个想象私密的空间

 

鹰扬飞起落霞

海色浸染长天

留白的时间静静地

穿越群山与大地

只有秋阳的馀温

残留在飘飞的落叶

 

(选自:2005年4月10日《中央日报》副刊)

 

[赏析]

绿蒂一直维系着浪漫的抒情风,坚持唯美的风格,他的诗中总是盈溢着幸福,即使是多少诗人都在感叹的秋意,绿蒂仍然是烟霞、停泊,恬雅、栖息。如果以他自己的诗句来说,那是“美得有点哀愁而耽溺”。

这一首四段的诗,颇为符合“起承转合”的结构,首段是淡淡的秋意与幽雅,次段则是凝视远天之处,眼与心因而有了不同的视野,所以第三段转向“留白”,在众多色彩之中淡出一片隐约约的白,在众美纷呈的景色里留出情意的孤寂、守候,私密的空间,最后以“秋阳的馀温残留在飘飞的落叶”结束,仍然是“哀愁而耽溺”的美。

第三段的转折处,留白之所在,正是此诗最杰出的地方。 (萧萧/文)

 

 

 

于赓虞(1902-1963),河南西平人。著有诗集《世纪的脸》等。

 

 

别了,星霜漫天的黑夜,

我受了圣水难洗的苦孽,

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

欢迎啊,东曙,你又已复活!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睁眼,

双手抱住太阳的脚,看

叶颤,花舞,听市声的沈醉,

直到落下欢欣的眼泪!

 

(选自:《世纪的脸》,北新书局1934年版)

 

[赏析]

《秋晨》不是一幅描绘秋晨景色的图画,而是一支对秋晨表示欢迎的抒情曲。

第一节着重抒写告别秋夜的心情,以此反衬对秋晨的企盼和欢迎。第一句中“星霜漫天”的定语,抓住了秋夜的特征。繁星满天是令人喜爱的,可是“星霜漫天”就显得凄冷了。第二句中“圣水难洗的苦孽”,措辞别出心裁,富有暗示性,似乎作者曾用祷告、祈求圣水等各种方式来解除黑夜的痛苦,但终于无济于事。第三句“从我的背上踏过”,把黑夜的沉重感写活了,非有深切体验是想不出这样新鲜的形容语的。前三行把黑夜中的痛苦写足,为欢迎秋晨作了充分的蓄势,这样,第四行就水到渠成了。“东曙”像个人名,虽较生涩,但很简炼,比说“绚烂的霞光”之类也许更有情味。说“又已复活”,表达了庆幸之情,原来作者觉得“东曙”和自己一样也遭受了一夜劫难。

第二节正面抒写作者面对秋晨的情态;先是“双手抱住太阳的脚”,“太阳的脚”指太阳射进室内的光线。一个动作全盘托出了睁眼后乍见太阳时的心情。接着写视觉印象和听觉印象。看到枝叶和花朵在秋风中摇摆,作者觉得它们是激动得颤抖,欢乐地舞蹈,都在欢庆终于摆脱了黑夜的折磨;听到闹嚷嚷的市声,作者不觉得嘈杂,却听出了人们都在阳光爱抚下“沈醉”。这都是作者心情的外化。最后写表情:“直到落下欢欣的眼泪!”由“直到”二字可知作者一直在看、在听,简直看不够;听不够呵。从“看”“听”到落泪这中间该有多少心理活动,都被作者省略了。这一节所写的都是具象的东西,而无形的情绪和心理活动则隐含其中。

这首诗用的是随韵(AABB)。这种韵式在我国歌谣和戏曲里常用,同韵的两行总是同属一个语意单位,换韵时才另起话头。但本篇却是韵换而意连,第一节里语意分三层,是A——AB——B;第二节里语意也分三层,是C——CD——D。CD之间还是破句断行:“……看/叶颤,花舞……”。这不是为了硬凄韵脚,而是有意地把换韵和换意交叉起来,以避免或断或续的简单椎移.造成一种断中有续、跌宕起伏的效果。    (吕家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