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龙戏凤粤语版下载:昨天·今天·明天——信息技术教育印象十年 - Chinaitedu.cn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02:41:12
昨天·今天·明天
——信息技术教育印象十年
主持人:十年,可关注的话题很多。本期以2000年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各地学校硬件、软件变化对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思想、教学效果等方面,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影响展开点滴回顾。
参与嘉宾:王建平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
张立新 北京史家胡同小学
刘德超 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
 
纪实链接: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信息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颁发了三个重要的文件:《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王建平,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新课改实验学科专家组成员,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学科专家组成员,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指导教师。出版的专著主要有《巧开视窗,跃上平台--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学校多媒体制作10日通》、《轻松走入因特网》、《电脑-现代教学的精灵》等。主持的课题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奖二等奖。
“2000年11月14日是一个值得我们纪念的日子,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从此,全国各地都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信息技术教育的软件、硬件环境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
2000年的电话上网,带宽28.8K。面对信息技术教材中关于因特网的内容,面对学生的上网期待,2000年的我比较无奈,学校里只有我的办公室的电脑可以通过电话拨号方式上网,我也只能让学生分批看一下因特网上网演示。
为了学校这唯一的因特网通道,我可费了不少功夫,从教研组长、教务主任一直磨到校长那儿,从历史意义、现实意义一直讲到对未来的展望,总算获得通过。我立刻奔向邮电局,申请上网。当时要上网可有点难:我先到邮电局拿来申请表格,回学校加盖公章,并制订好上网制度,落实好责任人,准备好记录本,带上校长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学校的介绍信,再到教育局请局长签字,到公安局请办公室盖印。总之,跑了不下十趟。
电话拨号的速度真可怜,打开一份网页需要等半天,下载一个文件必须到下半夜,师生们要搜索的内容列了一大串,我一有空就帮着找,也记不清自己在计算机房渡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节假日。记得有一天深夜,为了下载教学资源,我累得睡着了,门卫师傅以为我忘记关门,随手锁上了大门,并从外面切断了电源。当时只有校长室、教务处有电话,手机也没有现在普及,计算机房又地处偏僻,无人经过。第二天偏偏又是星期天,我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答,就这样被整整关了20多个小时,直到有学生来计算机房。
有了网络就想建立自己的网站。因为没有自己的公网IP,我只能拼命在网上找免费空间。我第一次建学校网站是在一个名为 “我家”的服务器上。免费服务器不仅更新困难,而且经常丢掉数据。最后,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建起来的网站也没有多少人问津,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2001年ISDN上网,带宽128K。2001年的我比较开心。9月份学校上网升级到ISDN,速度快多了。教育局还配发了一批学生电脑,最让我高兴的还是学校同意购买几台集线器,请电脑公司的技术人员建立起一个网络,用其中一台电脑作为服务器。
为了能用好局域网络,我当务之急是自学计算机网络的组网知识,阅读书籍、上网看教程、向别人请教、查阅帮助信息,几个星期下来总算有点眉目。跟着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当计算机教师很累。我校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少说也变化了八次,计算机软件更是更新不断,面对迅速变化的技术,教师要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看看我的书橱,不停地有新书进来,也不停地有一大堆不再有用的计算机书当作废纸处理掉。
有了局域网络,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网络通信;学生可以在服务器上建立自己的网站;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中关于网络的内容基本可以在计算机房内进行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共享我为他们准备的学习资源,还可以相互间共享学习成果,还可以在我开设的论坛上发贴、跟贴。
这个阶段,让我非常不爽的是电脑网络稳定性太差,经常出现问题,被学生一节课折腾下来有差不多一半计算机与网络脱离关系,网卡不仅常常丢掉,驱动程序也特别容易坏。后来,有六种网卡并存在同一个计算机房里,计算机软盘驱动器又常常读不出软盘中的数据,偶尔集线器也来捣乱,逼得我练就了一手快修网络的绝技。
2002年ADSL上网,带宽2M。尽管学校网络升级到ADSL,速度更快了,但2002年的我还是比较痛苦。原因是5月份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在办公室配了电脑。尽管不少教师持有计算机等级证书,但碰到具体问题也个个都是“丈二和尚”,为了小小的一个课件,教师需要被计算机折磨一天甚至几天,这让许多教师感到烦恼。我也就成了救火兵。
有一位教师偶尔按下电脑面板上的一个按钮,惊奇地发现会轻轻地弹出一个茶杯托架(实为光驱),于是乎赞叹电脑设计人员考虑问题周到,连放茶杯这种小事都想到了,这让我哭笑不得。学校没有办法,只能请我给老师们培训,每周二次,从基本的使用到课件的制作,从操作系统到网络技术,我还请信息技术学得比较好的学生做老师们的老师。很快,老师们的计算机使用技术有了提高,并喜欢上了计算机。语文组陈老师,曾竭力反对使用计算机,声言计算机进办公室是浪费,很长时间不去动学校配给她的计算机,到后来不光在办公室用,还省吃俭用在家里配计算机上网。据说,她退休后回到上海也没闲着,主持多个老年人网站。六十多岁还在网上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年轻网友。
在我的带动下,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编写活动,应用了以Authorware为代表的多媒体制作平台、以3DS为主干的素材制用软件、以Internet为基础的资源收集工具,相关的还有“几何画板”、方正奥思、洪图、COOL3D等软件。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加盟,课堂教学的效益大大提高,多媒体专用教室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我的地位也随着提高,教师们也不由自主地比较关心起信息技术课来了,按我的说法“那叫氛围”。
2003年光缆上网,带宽10M。金秋10月,学校彻底抛弃了ADSL的网络接入方式,教育城域网的光缆通到了学校,学校有10M的出口速度。2003年让我比较激动,为了配合光缆入校,学校开始建设以三层交换机为核心的呈星形结构的校园网络系统,不仅学生计算机房更新了网络设施,而且为每一位教师安装了一个信息点,每一个教室布置了两个信息点。
面对越来越大的网络规模,我开始忙不过来了,到处叫苦,终于校长被感动,为我配了一位助手,专门负责学校的网络管理及电脑维修,让我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和网络应用工作上。学校计算机的效益开始真正得到发挥。我利用校内FTP及文件共享系统使教育、教学资源得到共享,在学校的局域网上建立了主页平台,将学校各部门、各教研组统统囊括其中。同期,有近三分之一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主页,当然其中也少不了学生的帮助,师生关系更加亲密。信息技术课使学生更有了用武之地,结合各种社团活动,学生们建立起自己的网站,设计自己的刊物,为校运动会编排秩序册,帮助教师搜索、收集因特网上教育资源,建立WebQuest网页等,课堂上的理论与学校的实践相结合,学生学得更快活了。
学校还引进了“校长办公系统”,有成绩管理、人事管理、课表管理、工资管理,等等。随着应用深入,学校需要有一些专门的应用程序进行补充,于是大大小小的程序从我及我的同事们甚至我的学生们的指尖产生,也说不清我为此编写过多少程序,自认为值得骄傲的有:《学校图书管理系统》、《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系统》、《学校工资管理系统》、《五笔字形输入法训练系统》、《实验室财产管理系统》等。因为程序简捷、使用简单、对设备要求低,比较受欢迎,曾被多所兄弟学校采用。为此,我曾经接受过“贿赂”——收到过几件衬衫。
2006年光缆上网,带宽100M。2006年教育城域网进行升级,学校能得到100M的带宽,更有价值的是学校还拥有了两个公网IP地址。学校有了面向因特网的服务器,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设立了自己的因特网空间。
拥有丰富网络资源的我开始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和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于是,魔灯(Moodle)学习管理系统进入了我的研究范围,利用特权,我在因特网架设了拥有顶级域名的信息技术教学 Moodle 平台。我的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及地点上网进行学习。在家里、在暑假,学生也有了自己的自主学习平台。学校的应用软件也更加丰富,购置了校讯通平台、视频会议系统、邮件系统、数据库和多种教育资源库,各部门的各种专业应用软件也越来越多。
所有教室也都安装上了多媒体投影系统,包括:多媒体液晶投影机、视频展示台、品牌多媒体电脑、音响、收录音机、电动银幕、多媒体中央控制器等,实用方便的多媒体投影系统使我在普通教室里上信息技术课非常轻松。想当初,购置学校第一套多媒体投影系统时可不容易,几万元一套的设备,校长总算咬咬牙答应了。后来一听说需要经常更换灯泡,而且一换就是几千元,立马否决。之后是通过教育局补助才陆续开始装备到多媒体教室,再后来教师们越来越喜欢使用,设备的价值也直线下降,多媒体全部进了教室。
2008年统计,我所在的县,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通教室有2199个,已占全县中小学教室总数的87.8%,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共装备计算机22227台,平均每5.2个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中小学建有校园网的有128所,占全区中小学的100%……
2009年无线上网。年初,学校为每一位教师配置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为与之匹配,学校添置了无线网络节点,让无线网络覆盖全校。现在,教师们再也离不开计算机了。某次网络故障,三天没有修好,老师们几乎无法工作,而我遭到了埋怨。2009年的我比较难受。
为了能随时监控网络中心设备,保证不出大的故障,我在中心机房安装了摄像头。利用因特网,我可以在家里轻松监看网络中心的一切。此后,我干脆将学校公共场所的摄像头也纳入了到网络直播中,教师可以凭密码远程监看。4月份学校网络受到攻击,主页被篡改,我主动接受校长批评,并顺水推舟提出购买防火墙的要求。很快,一款高规格的防火墙设备阻断了黑客的入侵。9月份,县教育局要进行数字化校园等级评估,校长要我全权负责,目标是数字化校园的最高级别。我趁机更新了网络中心交换机,增添了两台服务器。目前学校中心机房的存储量达到50T。
现在,我的校园数字化平台上有齐全的各学科的教学资源;有数字图书;有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有校园展示、团建、党建、家校联系、心理辅导、学生展示、校友沟通等板块;有每周工作、公示、通知、文件、课程表等板块;有学籍查询、学分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记录等板块;有学校图书、学校财产、维修申报通道等板块。甚至连学校的门卫也用电脑登记来客,通过网络即时通知被访人。
目前,我正在考虑引入移动学习系统,充分利用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100M的带宽,学校的局域网以及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Pocket PC 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实现无障碍的交互式教学活动。

张立新,北京市信息技术学科市级骨干教师,现任教于北京史家胡同小学,从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多年。2003年曾在《少年电世界》“新新闪层”连载flashMX教程。2006年为剑桥少儿ICT主编程序设计教材三册并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个人网站:http://www.lxteach.cn
“在这十年间,我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大事、小事要说的实在太多了,在这里仅记述几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片断,通过这些片断可以映射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所走过的历程。”
●记忆的胶片一 网络教学和“校校通”
在2000年,网络对于平民百姓还是个“稀罕”玩意儿,人们上网时都要使用一种俗称为“猫”的调制解调器,通过电话线上网,网速非常有限,网费也很贵,一般一小时需要6元左右,我当时使用的就是一个56K的(当时最快的一种)“猫”。每次听到拨号时的“猫叫”声,我都很开心。
学校网络教育的需求和网络环境的滞后被很多公司看到并成为一种商机,一种叫做“仿真Internet”的产品应运而生,这种产品由一台服务器和一套软件组成。其实就是事先把一些常用的大型网站的主要板块和页面“扒”(下载)下来存放在服务器上,软件将这些文件镜像成一个个的站点,学生可以通过域名或IP地址的方式利用浏览器访问这些文件,有些仿真系统还可以仿真拨号的过程,仿真注册邮箱的过程。这些产品为中小学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了免费的环境。记得当时在北京做这种产品的公司有好几家,可见当时的需求。
我此时已经由原来的王府井小学调入了在全国都有些名气的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做专职计算机教师。2000年,我率先在六年级开设了网络课程,从教学生上网浏览、注册邮箱、收发邮件到在虚拟的聊天室里高谈阔论、制作网页等。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在全区做过两节公开课,一节叫《网络聊天——电子游戏的利与弊》,另一节是《在网上安家——“东方网页王”的使用》。北京电视台还在2000年6月1日北京三台《网络时代》栏目用5分种的时间对我校开展网络教学的情况的进行了专门报道。记得那次同时上节目的还有北京景山学校。
2000年的7月,我的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互联网上为史家胡同小学安了家(www.shijia.org),学校的对外网站最初只有七个静态页面,是我亲手用FrontPage2000和Photoshop制作出来的。当年年底,学校网站开设了聊天室,校长通过聊天室与家长每月一次的定期交流在当时也是首创。这些活动在2001年第一期的《现代教育报》家教周刊上作了报道,随后《北京日报》在2002年7月3日以《家长会网上开》为题也进行了图文报道。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开展,北京的各个中小学相继在公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2002年12月我校网站被评为北京市中小学十大优秀网站之一,2004年12月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主题网站展评活动”研讨会上,我校网站再次荣获一等奖。
2003年春天,一场度卷半个中国的灾难——“非典”,再次让人们看到了现代社会中网络的重要作用。当时学生们停课在家,“网上学习”成为了当时学生们最为时髦的事情。我校的网站被东城区教委指定为东城小学网上学习的专门网站,作为学校网站的制作者和管理者,我的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学校的几个电教老师日夜不停地录制学校的“空中课堂”,再由我转化为流媒体发布到网上供学生们下载或在线观看,论坛被指定为网上答疑的平台,答疑、交流活动异常活跃。我校论坛曾经创造过日发帖几百则的最高记录。可见在那几个月里网络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
●记忆胶片二  温总理在我校的一次网络视频交流
人们利用QQ、MSN等即时交流工具,通过计算机上的摄像头进行视频和音频的聊天,在2006年已经较为普及,但在这一年的5月底,我接到了一项略带神秘的政治任务,那就是温家宝总理要在“六·一”前来我校参加活动,这次活动名为“同在蓝天下”.温总理将参与我校同学与远在千里之外的西藏小朋友的视频交流活动。当时我校的网络出口是和其它公司共用的十兆带宽,但实际的流量并不是十分理想。我提出的最初方案就是使用MSN软件进行交流。于是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我校请来了一批批的专家拿来各种各样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测试,那几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晚上十点多。最终,我们制定了几套不同的网络连接方案。
2006年5月31日下午3点,温总理来到我校信息课课堂,参与了我校同学与拉萨三小同学的视频网络交流,并饶有兴致地通过MSN视频向拉萨三小的同学问好,并向西藏小朋友发送了由我校学生代替温总理制作的电子贺卡。关于这次活动的内容在当天的《新闻联播》节目中做了报道。

刘德超,淄博第七中学信息技术教师。2000年参加工作。曾荣获全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个人、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优秀教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信息学奥赛优秀辅导教师等荣誉。
“如今老师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更加的理性,会根据课堂的内容和学科的特点,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方法的前提下做出选择。”
还记得来学校面试时的情景,学校的教学副校长和信息中心的张老师领我到了办公室,实践题目是“收发一封电子邮件”。那间办公室,是学校唯一可以通过56K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的地方,而我从之后的交流中还了解到,学校正在着手建设校园网络,正在实施教师人手一机的项目……
当我正式以一名老师的身份再次踏入校园的时候,学校的第一代校园网络系统已基本完工,机柜里一个个网络设备闪烁着数据传输的指示灯,感觉特别漂亮。在学校里使用因特网已不再是只有个别老师能够“享受”到的事。百兆到桌面的内网交换速度,采用ISDN方式接入互联网……有很多个深夜,我自己呆在设备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室上网下载软件,为独自享用128K的数据通道而倍感满足。
2004年,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整个学校办公布局发生了大规模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学校现代教育装备的一系列更新换代。2004年4月至6月,我参与了学校网络构建八个项目的招标和建设工作,校园网络全部换成华为设备,骨干千兆,三层核心交换机,百兆接入互联网;每个教室都具备多媒体教室的功能,并安装了数字监控系统;综合楼两层留给了网络中心做学生机房使用,最大的机房配备了80台机器,除了学生上课外,还作为老师培训的主要基地……
u 工作前两年,我感觉到教育领域对信息技术充满需求,校领导、老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充满渴望。于是,我从对本校的老师培训开始,逐渐扩展培训范围,对全区的中小学校的校长的培训,对外区县的学校老师进行培训……老师们在教学领域对信息技术了解甚少,但却有很高的热情,什么都想学。学校一位年轻的物理老师找我处理鼠标的问题,告诉我他刚刚买了一个新鼠标,可就是插不进计算机的接口中。我看了一下新鼠标的接口,问他之前怎么插的,他很形象的给我做了一个拧螺丝的动作……我看到他的新鼠标接口的五根针已经紧紧的抱成了一团儿。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办公室上不去网了,向我咨询:“是不是因为我办公室在五楼,楼层太高,信号上不去啊?”让我非常的惊讶。起初,我在学校的校园网站上挂了一个论坛,为了激励大家来交流,设置了“军衔”作为用户的等级。一位年近50岁的老师有一天下午碰到我,很兴奋的告诉我,他一个中午都没有回家吃饭,在论坛上刷帖,现在已经是“少将”了!我登陆论坛一看,成片的帖子都是他发的,接着就是我一点一点地删除。现在回想起来,老师对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中的应用虽然是积极的,但也是盲目的。首先老师们制作课件,不是要求适用于课堂的教学内容,而是追求一种“技术的领先”。本来用ppt就可以满足课堂教学应用,却一定要用Flash、Authorware等才觉得能体现水平;本来没有任何互动成分的内容,却一定要做成一个网站交流的形式。
如今,老师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更加的理性,会根据课堂的内容和学科的特点,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方法的前提下做出选择。第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现在老师在教学资源的获取方面,经过了自创——自购——网络获取——交流合作,在教研室等机构的引领下,以社区等形式形成了地域性的教研团队,分享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优质资源,分享自己的创新应用成果,分享各个学校学科组集体教研、备课的案例,并在交流中加以完善改进,资源的利用的到了传承和发展;第二个变化是学科个性化、多样化的应用。每个学科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上不再是“一窝蜂”式的一拥而上,而是充分结合了自身学科的需求,比如数学学科老师更倾向于几何画板等软件的使用,地理学科更多的借助“数字星球”系统,物理等学科多采用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平台,外语学科利用敏特外语平台提高单词记忆能力,利用“E百易”平台提高学生口语听力水平等;第三个变化是老师研修方式的变化。我们曾经进行了很多集中的培训,内容甚至涉及网络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动态网站的开发技术等,学习与实践得不到很好的结合。从2008年山东省开始了远程教育培训,老师们在观看学习大量优质案例和先进理念的同时,也创造、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源和经验,很多老师深夜还在研修平台上孜孜不倦的学习交流。淄博的中小学教师在google平台上建立了“自生长学习社区”,老师们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不断吸取来自四面八方的新思想、新技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下期话题预告
2000年《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此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如火如荼。你们的学校曾为此展开哪些课题或活动(选择您印象最深刻的进行回顾);面对“整合”热潮,您有怎样的观点,曾做了哪些尝试,有哪些感悟,“整合”未来之路该如何走,请谈谈您的看法;教师课堂角色转变(由主体变为主导)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变化,您对这一变化是否经历过困惑和茫然?如何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谈谈当年您对此的认知感受以及今天对这种“变”的看法。欢迎与主持人交流:qq785422472,投稿邮箱:langguanmi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