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忍者剧场版漫画:成都出台十年农业发展规划 现代农业上台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8:36:28
 2009年09月29日08:32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陈泳 
  【发展定位】

  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总体定位,成都市将打造西部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西部农产品加工中心、西部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和西部现代农业科技转化中心。

  【发展目标】

  到2017年,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将达到5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10元;科技进步贡献率57%;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75%;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40万千瓦;耕地有效灌溉率达98%;单位耕地创造农业产值13000元;农副产品加工产值245亿元;主要农副产品加工率达78%;休闲观光农业吸纳就业45万人;休闲农业旅游收入36亿元;森林覆盖率达39.4%。

  昨日,由市农委、四川省农科院和四川比尔农业科技咨询中心共同编制的《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7)》正式出台。据悉,这是我市今后10年现代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全市农业生产布局、产业打造、农产品加工物流以及今后增长潜力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规划,将按照“全域成都”发展理念,坚持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构建成都现代农业,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带动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导区的目标。

  布局规划

  错位发展 各圈层都有侧重

  在《规划》上,记者看到,今后全市将按照一、二、三圈层的功能和城市发展定位,进行农业布局的错位发展。据悉,第一圈层为城市农业布局,以改善生态、优化环境、服务城市、美化城市为主,发展插花式、镶嵌式景观农业,重点发展城市景观农业、农业主题公园、市民农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会展农业等;第二圈层为近郊农业布局,将以生产和辐射功能为主,兼顾生态、生活功能。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绿色蔬菜、高档苗木花卉、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物流等产业,使之成为成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先导示范区,在承接一圈层和成都外部技术、资金、资源辐射的同时,带动远郊农业圈层发展;而第三圈层为远郊农业布局,将以生产和生态功能为重点,兼顾生活休闲功能。优先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绿色(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形态。

  除了圈层的分布,《规划》还按照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分为了4个区域:成都中部平原优质高效农业区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包括新都、温江、郫县、新津的全部以及部分区(市)县的“坝区”,是成都市现代农业的“精华”地区,将重点发展优质粮油、优质畜禽、绿色蔬菜与食用菌、高档苗木花卉、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物流等产业;成都西部龙门山脉和邛崃山脉丘陵特色农业区将重点发展生态猪禽、特色水果(猕猴桃)、优质茶叶、名特水产(冷水鱼)、珍稀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以及休闲观光旅游业;成都西部龙门山脉山地生态农业区包括都江堰虹口乡、龙池镇,崇州鸡冠山乡、大邑县西岭镇、花水湾镇等,将重点发展经济林竹、道地药材、优质茶叶、山林柴鸡等特色生态农业以及山地森林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同时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建设,涵养水源、保护珍稀动植物,为成都市构建重要的生态屏障;而成都东部龙泉山脉丘陵特色农业区则重点发展伏季水果、蔬菜(食用菌)、优质粮油、优质猪禽等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产业规划

  围绕特色 重点发展优势产业

  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对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今后的种植业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划》在充分考虑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的前提下提出了发展目标和具体的产业布局。据悉,遵循“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到2017年我市粮食将稳定在680万亩,产量提高到280万吨;建彭州外销蔬菜、双流设施蔬菜、新都加工专用蔬菜、郫县精品蔬菜、金堂城市蔬菜5个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园区;在都江堰和彭州建猕猴桃科技产业园和以基因库为载体的猕猴桃主题公园;在龙泉山脉沿线建设以枇杷、水蜜桃、早熟梨、葡萄为主的伏季水果科技产业园;在金堂、大邑、青白江、郫县等发展草腐、木腐和珍稀食用菌;在温江、郫县、都江堰、崇州建设花卉苗木生产基地23万亩;在龙门山脉、邛崃山脉低山丘陵区建优质茶叶基地35万亩;发展中药材25万亩;工业林笋用竹313万亩。

  在养殖业方面,《规划》强调了“生态环境可容纳”和“优质安全”两个概念,将建立生猪、家禽、水产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并严格控制养殖业污染,实现达标“零排放”。据悉,到2017年,我市生猪年出栏数将增加到1500万头,家禽年出栏达到16000万只,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18万亩年产量15万吨,产值达到52亿元。同时,严格划定了“禁养区”,包括6个城区和绕城高速公路环线以内的其他区域、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主要河流控制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及缓冲区、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人口集中区域等。

  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规划》确定将在优势农产品集中区域建立农产品集中加工园(区、点),通过鼓励和扶持副产品加工利用,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同时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打造优质农产品国家、省级品牌,建立农产品加工品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力争到2017年农副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45亿元,主要农副产品加工率达78%。

  据悉,此次的规划还首次提出了明晰的现代农业物流业分步实施目标,将通过10年努力,把成都建成西部农业物流中心、四川最大的农业物流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到2010年完成彭州濛阳农产品交易中心和龙泉驿聚合果蔬配送中心、农产品流通及电子商务交易信息平台建设;到2015年完成双流白家、青白江清泉、郫县安德、邛崃临邛和金堂淮口5个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初步形成现代农业物流网络体系;到2017年10个配送中心建设全部完成,形成资源配置合理和功能协调有序的农业物流服务网络。

  行动规划

  八大计划 现代农业上台阶

  发展目标确定了,关键是要落到实处。《规划》提出了八大具体的行动计划——

  一是农业科技行动计划,将依托在蓉的科研院校,抓好一批面向农村、农业的重点试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等研究开发平台,到2017年,引进和培育一批增产幅度在5—10%以上的优质品种,年转化推广500万亩以上,主要品种更新换代1—2次,同时示范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20—30项,建立8—10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示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二是品牌农业行动计划,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为基础,到2017年新培育“中国名牌”3—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各5—10个,新建5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10—30个农产品出口标准示范基地,新增认定20个绿色食品和10个有机食品基地,通过品牌带动,使全市90%以上的主要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分别达到100个和25个以上。

  三是数字农业行动计划,将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搭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经济信息平台。

  四是设施农业行动计划,到2017年全市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25万亩,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农业生产基地。

  五是有机农业行动计划,将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远郊区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认证,力争2017年建成绿色农产品基地50个,面积50万亩以上,有机农产品基地20个,面积10万亩以上,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分别达到100个和25个。

  六是水利设施完善行动计划,到2017年全市冬水田面积从现在的6.7万亩提升到1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重达90%以上。

  七是农村环保行动计划,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我市将大力推广农业环保技术,到2017年全市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利用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生物农药使用率达到30%,每年削减化肥施用量2%,全面使用可降解农膜,基本遏制农业面源污染。

  八是耕地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农田保护性耕作等,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到2017年达到改造200万亩中低产田土及经济效益提高60元/亩的目标。

  方向规划

  首次提出 三大农业增长极

  围绕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此次的《规划》首次提出了我市农业的三大“增长极”——

  现代农业产业园增长极,目标是在优势特色产区和带动作用强的区域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30—40个,基本涵盖全市不同类型区域和不同产业,引进世界知名农业企业3—5家,每个园区示范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5—10项,集成示范农村先进实用技术30—50项,开发创新产品30—50个,到2017年各园区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品种新技术展示、企业家孵化、农村科技教育培训、农业生态旅游和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

  生物质农业增长极,是以建立生物质能转化利用研究开发平台为重点,到2017年开发出适应不同区域的新型沼气高效发酵菌剂5—10种,建成大型新型高效畜禽场沼气示范工程10—20项,建成秸秆气化和成型加工示范工程10项,利用林地资源建设能源植物品种基地5—10个,建设成都燃料乙醇与生物柴油工程技术中心。

  休闲观光农业增长极,是利用岷江、沱江、龙门山脉、龙泉山脉、都江堰灌区等自然资源及成都平原的田园生态景观,我市还将结合城乡统筹、灾后重建及村镇建设项目,推动一、三产业互动发展。据悉,一圈层将以提升“五朵金花”和“北湖”景区为重点;二圈层将重点打造龙泉山脉伏季水果观光休闲带,“温—郫—崇—都”苗木花卉休闲观光农业带,都江堰灌区特色旅游观光带和双流昆山现代农业产业观光区;三圈层则将着重打造龙门山脉优质猕猴桃、冷水鱼及森林旅游农业休闲观光带,邛崃山脉优质茶文化休闲带建设。

  新闻背后

  一个规划 八易其稿

  ——规划出台背后的故事

  20余位专家,历时1年多,满满60页,10张高规格的规划图……刚刚出台的《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7)》是我市历史上最全面、最详细,也是时间跨度最长的农业规划。如此庞大的“工程”,此前没有任何借鉴,其间不仅仅是艰难和曲折,巨大的压力可想而知。从成都市农委副巡视员梁岩和规划编委会总负责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吕火明等一线者口中,记者了解到许多背后的故事。

  故事一 猕猴桃的“国际化”决断

  都说规划是发展的“纲”,而此次的规划时间长达10年,新的时期,新的目标,规划之初并非想象中容易。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带动区是什么样子?现代农业在成都市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我们的产业究竟是“向内”还是“向外”?这是一次方向的决断。

  在《规划》的首页,一份重量级的专家名单赫然在目:20余位国内顶尖农业经济专家参与编制、全国10余家最知名的农业科学院提供支持,“这是水准最高的一次专家团队。”市农委副巡视员梁岩告诉记者。

  “最高水准”,这其实是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现代农业的要求。200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我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市委、市政府决定,按照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带动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导区的指导思想,重新编制适应我市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现代农业规划,并明确将任务下达到了市农委。紧接着,一个庞大而“豪华”的专家阵容组成了。

  首先是方向的确定,成都现代农业究竟应该有怎样的定位?在制作猕猴桃产业规划时,专家们就遭遇了这样的难题。我市猕猴桃产业近年发展势头很好,但新西兰猕猴桃比我们早得多,已经率先在国际上打响了品牌。今后10年我们的产业定位在哪里,做成多大的规模,摆在面前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以国内市场为主,依靠我国广大的消费市场,把产业在原有基础上做大,这是稳妥而容易实现的目标;第二种是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狠抓标准,打响成都猕猴桃的品牌,最终抢占国际市场。两种方案牵涉到我市千千万万果农,专家们丝毫不敢马虎,而是找来了国内和世界主要猕猴桃产区的资源报告、发展历程、产业规划以及市场情况,逐一研究,反复讨论,最后的目标出来了:成都龙门山脉一带是世界公认的猕猴桃最佳种植区,在资源潜力和上市时间上都可与新西兰形成竞争力,在未来的10年中,我市将紧密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研究中心合作,紧紧依靠科学家团队,建中国一流的猕猴桃资源圃,按照国际标准打造25万亩高品质猕猴桃,让成都猕猴桃叫响全世界。

  故事二 “不牺牲环境”的畜牧业

  成都现代农业发展不仅关系着成都市深化城乡统筹成果的目标能否实现,还牵涉着千千万万的农民。可以说,这张蓝图将会决定一个地方和千家万户的未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各产业的顶尖专家放下了在各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了研究和论证中,其间有不少智慧的碰撞。

  规划从初稿到形成,一共改了8次,每一次的评审会都成了一场学术讨论会。成都市土地肥沃,水旱从人,农产品品种极其丰富。除了确保粮食面积和产量外,区域怎样布局?农、林、畜、水产等各产业应该占到多大比例?在这次规划中,任何一位专家都不敢轻言“权威”,而是反复斟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