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是:乔永锋:打击假冒伪劣 共建和谐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21:51:0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国内市场上有5%的商品是假货,假冒商品总量在1600亿至2000亿元之间,造成的国家税收流失近300亿元。假货猖獗不仅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也让许多企业蒙受重大损失。

  假冒伪劣商品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从烟酒食品到金银首饰,从家用电器到农药化肥,几乎所有畅销商品,无不被其渗透。质量不合格的劣质商品充斥市场。同时,造假手段越来越高,组织越来越严密,有的已经从手工作坊发展到初具规模的“假冒工业”、“制售一条龙”,隐蔽性和危害性越来越大,消费者越来越难以辨别。

 

  原因:逐利是制假售假的根本

  

  假冒伪劣商品制售者利润至上是形成假冒伪劣商品的主要原因。企业经营者对利润的追求是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之一。但是,不顾一切地、甚至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消费者权益置之不理而一味追求高额利润,却是一种扭曲的心理,是企业道德的沦丧。有的制假者,打着合法的招牌,明目张胆地制造冒牌产品。至于销售者,也同样是受高额利润的驱使,真货假货一起进,只要货一卖出,成倍的利润就到手。

  事实上,我国政府在打击假冒侵权商品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从2000年至2005年,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商标侵权假冒案件17.4万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559件、犯罪嫌疑人560人。查处侵权假冒案件数从2000年的2万件,增长到2005年的3.9万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数从2000年的37件提高到2005年的236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打假应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上进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反思:消费者识假能力亟待提高

 

  消费者识别能力低是造成假冒伪劣商品形成的一大因素。自古以来,有需求才有供给。由于消费者的识别能力低,无法判别货物的真伪,购买商品时,真真假假一起买。有些商品到用了、吃了、喝了才知道是假,有些商品使用到坏了,拿去修理时才知是假的,甚至有的到出了人命方知是假。消费者识别能力普遍偏低给假冒伪劣商品的制售者以可乘之机。

  庞大的被动消费大军为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这是导致制假售假的重要诱因。而消费者识别能力低的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到位,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部门的“防疫”力度不够,防假信息传播体系缺乏。

 

  自律:行业组织的最高行为道德

 

   近段时间以来,涉及行业自律的负面事件和新闻层出不穷,严重危及社会诚信,妨碍甚至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火红一时的“全国牙防组”对企业产品所做的认证,竟然是一个没有认证资格的“认证”;所谓的“抗菌认证”标志是由无认证资格的中国抗菌协会所导演出来的假货。一个时期里这些组织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威信,甚至老百姓把他们的“认证”作为决定是否购买或消费的重要依据。因此他们的所作所为对社会诚信的“杀伤力”十分巨大。

  之所以出现这种令人扼腕的怪现象,深层次原因当是制度缺陷。从严格意义上讲,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能够独立担当行业职责的行业组织。现有的有影响力的行业组织或多或少都打上了政府的烙印,或即便政府强制其脱钩或分离,但总是藕断丝连,若即若离,利益共同体链条始终无法打断。其次便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行业自律机制不完善。法律约束不严,自律精神不彰,是导致行业组织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再次是行政监管缺位。强调政会脱离,并不意味着政府放松对行业协会或社团组织的监管职责,相反,更应强化。

  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社会组织,素来被寄予厚望。他们能否起到代表和监督企业或行业、沟通和协调政府及社会的作用,能否为政府、社会、行业提供服务,是衡量社会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前社会矛盾凸显时期,加强行业组织的诚信,恪守职业道德,完善自律机制,尤为重要。近日,中华全国工商联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业商会启动的正品工程,就是开展行业自律、净化流通市场的一项有力举措,受到了生产企业的积极响应,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鼎力支持,同时也倍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业商会正品工程启动后,在行业中将倡导使用正品防伪标识,这样可以便于用户区别“真品”和“假货”,能够起到“导购”的作用,有效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企业的经济利益,逐步在行业中建立出厂贴标签,经销有标签,用户认标签,政府部门监督靠标签的行业自律机制。相信此举对“打假”和提高产品质量,提升行业质量管理工作,加强行业自律机制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发表于2007年第5期《中国汽摩配》杂志“主编手记”

 

     乔永锋(乔永峰)同志  中共党员,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为吉林省优秀毕业生。自1996年进入传媒行业10余年来,在中央及地方媒体上发表文章1500余篇,共发表文字累计达800余万字。曾担任《汽车信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信息经理、团委书记;中华全国工商联汽摩配用品业商会专职副秘书长,全国汽车配件市场联合会专职副秘书长、《中华汽摩配》杂志总编、《中国汽配报》总编、《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主编等领导职务。

     现担任中国汽车后市场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汽车汽配用品行业联合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汽车配件用品市场协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汽车行业品牌推展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汽配用品行业总评榜组委会主任、中国汽车工业配件销售公司策划推广部部长、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组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汽配市场》杂志总编、《中国汽配用品商报》总编等职务。

    从事汽配用品行业多年来,曾多次出席行业高层论坛(峰会)并发表主题演讲,以其睿智的眼光、独到的视角、犀利的文字、深刻的分析,积极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摇旗呐喊,为促进中国汽配流通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作出了一定的贡献。